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共10篇)
1.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一
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践
摘 要: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解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营养物质、遗传与变异、生物生理本质和环境等方面的生物学知识,还需要渗透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常识,引导学生形成有益于健康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健康教育
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解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营养物质、遗传与变异、生物生理本质和环境等方面的生物学知识,还需要渗透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常识,引导学生形成有益于健康教育目标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入健康教育?基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认识,本人总结并提出几点策略如下。
一、紧扣教材,课堂渗透
1.紧扣课本,以案例资料指导。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利用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以达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应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在能够完成生物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展一些关于健康教育的资料。其次,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气氛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本质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1:在人教版必修1“细胞中的无机盐”这节中,通过情境设计,以健力宝运动饮料的成分,列举相关缺乏症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如急性胃肠炎挂点滴和发烧感冒时大量饮水),倡导学生合理的膳食,促进学生培养健康的饮食方式。以问题驱动策略处理教材,根据个体差异,见缝插针地给学生普及健康知识。例2:“受精作用”这节中,开始以一段一个生命在母亲的体内孕育彩超图的视频,提问相关的问题引起思考,说明这样的一个生命是经过了父亲体内的几百万个精子经过激烈争夺,仅一个健康最具有活力的精子冠军和母亲体内的一个卵细胞结合。因此,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奇迹,应更有勇气向前努力。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尊重生命,珍爱健康!
2.提倡自主学习,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且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不仅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可以适当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讨论中。例3:“食品健康和安全问题”。如今的食品种类多样,但由于青少年的健康意识较薄弱,往往是追求口感而忽略食物的安全?c否,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渗透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视频安全意识,注意生活习惯。
3.教学策略中巧妙渗透。问题驱动式教学方式一般以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联系现实生活渗入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加讨论问题的能力。例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一节,先给学生展示一段关于青少年肥胖的资料,尤其是青少年身上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针对资料,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肥胖人群呢?学习新知识点后紧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原因。此时继续恰当地提问:如何避免肥胖呢?通过学生讨论并总结注意事项:①合理的饮食习惯,营养合理搭配,少吃高脂肪、高糖食品,减少能量的输入;②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体内能量消耗。
二、课外渗透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课外可充分眼操时间、主题班会等渗透健康知识。例5:关于禁毒及安全教育的主题,搜集一些关于客观的吸毒数据及危害资料或视频,通过实例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吸毒的危害知识,引发学生树立健康安全意识,远离毒品,选择健康道路。
2.“第二课堂”中体验。第二课堂主要是指以发展人才的个性为出发点,除了教学计划,引导者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时间活动和学习。其形式具有丰富多彩和灵活生动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范围也较广。例6:在“减数分裂”一节中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提前布置模拟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利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展示与描述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个有力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发现者经历了艰辛的试验历程总结而来的。例7:在课堂中渗透发现遗传规律的科学史,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学说的历程,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及鼓励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当然,若学校条件允许下,提倡课余时间可以定期开展生物方面的知识讲座和竞赛活动等,如此可相互交流生物知识的背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健康知识的渗透可在生物教学中随时渗透。这需要教师多接触、多学习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但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总结有效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蒋承帅.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2]曾加梅.生活即教育――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3]刘敏.生活,教育的源头活水――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重要现实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13-14.[4]朱惠珍.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深化高中生物教学的分析[J].时代教育,2013,(24).
2.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二
一、品析语言文字, 渗透德育教育
古语说,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因素。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 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 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 从而接受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尤其是汉字。“一个汉字, 就是一颗闪亮的中国智慧之星。要使学生由爱中国汉字, 上到爱中华智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 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 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例如, 在学习《离骚》一文时, 我和学生一起品读“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诗句, 通过反复诵读, 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脑中, 使学生体会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进而产生敬佩之情。敬佩他的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敬佩他的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敬佩他的忧国忧民, 热爱祖国。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 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的形成作了准备。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与作者同喜同悲, 同爱同憎, 往往能收到震憾心灵的效果。反复吟诵《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洒脱、“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愤激狂放等诗句, 让学生体会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那种乐观自信, 那种愤世嫉俗, 那种酒仙豪气, 那种消极表象下深藏的怀才不遇、渴望用世的火热内心, 都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二、巧妙创设情境, 激发真挚感情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德育渗透上有着特殊的优势, 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 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 巧妙的教学手段, 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 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 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 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巧妙地创设情境, 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 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 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人间真情, 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的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道的人, 对祖母刘氏躬亲扶养予以报恩。然而,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 我们许多同学却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更不知感恩为何物。只知道一味地索取, 从没想到过要回报。这一情境设置, 既使德育自然渗透, 也让学生反思自己与亲人的关系, 对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如教授美文时, 通过听录音、配乐朗诵, 口头描述, 欣赏优美的图片等方法, 引导学生眼看文字, 耳听音响, 口述佳景, 心游四方。如此, 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 受到文学的感染, 得到德育的渗透教育, 洗礼自己。
三、强化诵读体悟, 引导学生体验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是老师的“教”, 而是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 应激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大胆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指导学生朗读, 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心灵的陶冶。因为美的感受是不能传授的, 只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教授时, 就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感受它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领悟世人对人生宇宙的无穷思考和对人类美好感情的讴歌。
四、积累名言警句, 课外渗透德育
在高中教材中, 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 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 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 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等, 既脍炙人口, 又有教育意义。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名言警句, 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3.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STS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86-01
STS教育能使物理学更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科学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STS教育的科学内涵
STS教育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繁荣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负面影响,STS教育应运而生。我国在80年代中叶引进了有关STS教育的先进理论,并对在高校、基础教育中渗透STS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研究。
STS=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society(社会)。它深入的地研究和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STS教育具有综合性与社会实践性,所以在以实践和应用为目标的新课改中,在高中物理一线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显得意义深远。通过渗透STS教育,可以把课堂上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物理技术与科学手段,培养高中生在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与STS教育
(一)注重高中物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很多物理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十分抽象化与概念化,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但是STS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结合新课改的标准,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荐给学生,例如最新的航空航天技术、GPS技术、激光摄影等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推动物理教学与时代同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科技生活的关注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STS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惯性的时候,可以和公交车上的乘客联系在一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惯性的科学概念,也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在乘坐公交车时,车上的乘客会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出现身体晃动的情况。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怎样设置安全装置,能及时避免因车突然变速而产生的身体伤害。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原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物理知识。
虽然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很多家长会反对学生过多的参与社会实践。但是,一切的物理活动都是从实践中发现的,最后也会反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社会实践对于物理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物理现象,锻炼学生懂思考、会思考、能思考的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兴趣的调研小组,结合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调研各种社会上与物理相关的问题,例如绿色能源问题、风力发电问题、雾霾污染等科学热点问题。还可以联合当地物理研究所、相关科研单位、建筑工地等进行参观、调研、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并在思考后给出认为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就扩大了STS教育的实践空间,锻炼了高中生的社会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一线教学老师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重视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利用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物理兴趣,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有的学生对资源污染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直线运动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重力加速度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虽然高考的压力时刻存在于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致使学生在题海中不断重复着相同类型的题目,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将STS教育渗透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能使题目中枯燥的物理现象蜕变成鲜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紧张的考试中,迅速找到自己擅长的防线,提高答题速度与质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相对难解的题目上,提高考生的分数。
三、STS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高中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复杂而广泛的,STS教育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具有整体的带动作用,也可以推广至其他学科,注意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协调发展,实现教育改革的全面开花结果。
首先,提高一线教师自身物理知识素质,从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丰富的物理知识,以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积极性。
其次,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突破死学书的教育方式。
最后,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各学科知识不是各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使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人只是试图通过对STS教育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分析,研究出了高中物理与STS教育之间的关键性联系,并给出了一些基础性的建议,目的在于将STS教育更好的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使两者结合地更紧密,培养出高水平,高能力物理人才,有效地推动当代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汉东.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2]郭延生,郑春,曲直,等.渗透STS教育——改革大学物理教学[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3]刘兵.科学史的专业化研究与科学史教育的应用——基础教育引入科学史的目标与“少儿不宜”问题[J].美育学刊,2011(05).
[4]陈艳贤.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渗透STS教育浅探[J].教育导刊,2005(1).
4.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奎屯市第九小
海丽娟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小学美术教学在德育中的渗透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美术教学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了美术课堂中如何让进行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技法,以及课堂评价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感受,深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德高为范 自然渗透 创新
培养品质 潜移默化 因势利导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美术教学中的教育渗透着整个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可以说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在学校、在课堂、,不仅在语文、数学课上。美术课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美术教学中只注重画面,而不管德育,呢么学校的德育就是残缺的,要贯彻“德育为首”应将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之中,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要德高为范。现在已是大行素质之时,美术课是审美素质的培养阵地,教师因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美术教师在课余的时间内要大量阅读中外美术历史,美术发展概况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意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课程的爱好。在上课之前美术教师重视课前的准备,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要用的课件、范图、步骤图和实物作品,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2.教学内容的自然渗透。想要达到教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融合,那就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主要环节。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法。每一件美德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例如,在欣赏《笛声》这件雕塑作品时,从他们憧憬未来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呀,但是革命还没有胜利,为了让大家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和大人们一起并肩战斗。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榜样。结合作品作者讲叙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进行德育的教育。低年级有几课就做到了与故事相结合。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类都有所展示的内容和表现主题,抓住这一点就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二、通过技能练习渗透德育教育。
绘画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水粉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画种,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通过学习中国画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色彩画出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培养坚定意志之外还能增强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关心,宽宏大量等思想品质、在技能练习中,素描也能培养学生朴实的品格,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等、三、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各科教育学科中要求教师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评价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要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对学生批评适度,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在教育中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以身作则的引导,教育学生。
在教第八册《巧用对称形》一课时,同学们兴高彩烈的用手中的剪刀和彩色纸剪出了具有很强创意性的对称形,让我很有感触,很多图形是我都想不到的,但是在同学们乐于动手、动脑的,同时将手中的彩色纸设计的丰富多彩,思路太广泛了,非常活跃。例如:对称形的苹果、衣服、裤子、“A”“B”等图形。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剪好的对称形贴在黑板上展示时,每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喜欢黑板上那副作品,唯有一个褐色的蝙蝠没有同学举手说喜欢,那位同学一直低头不语。这时,我在黑板上指出了这幅在角落里由于黑色跟褐色对比不明显而不显眼的蝙蝠,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 “不喜欢,因为颜色不好看”我又将这幅褐色的蝙蝠放在了黄色的卡纸上,“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们喜欢他吗”。告诉 学生颜色没有最难看的,每一种颜色都很漂亮,至少要把它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就像同学们一样,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看到周围每个人的优点,友善的和同学相处,要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的渗透了德育内容。
四、节日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巧妙的融合。
在很多重大节日中,我抓住机会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如:教师节,让学生制作贺卡;儿童节,让学生画一幅全世界小朋友共同庆祝自己节日的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画一幅像。还有中秋节、植树节、劳动节、学雷锋日等等一些节日,都能通过绘画、手工一些表现形式渗透教育。在这些主题的美术创作中,既能让学生的心灵在跟着画笔飞扬,也能使德育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中开出美丽的花朵。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教师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教师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让德育工作渗透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5.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五
【摘要】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PEP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当今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孩子情感的成长,在教学中应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渗透 德育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如在教授IN A NATURE PARK单元中可渗透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WHAT DO YOU LIKE时,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学回答“I like money”,针对如此的金钱观,我及时进行教育,举例说明Money isn’t the most important.又如在教学交际用语时,要说明不同的使用场合,让学生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例如“Lady first”是尊重女士的一条基本准则,也体现了自我风度及良好的修养,培养学生具有绅士风度;“What can I do for you?”不只是客气化,而是看到对方有困难而要真心实意的帮助对方;“How do you do?”是初次相识朋友间的问候,而“How old are you?”对女士而言是粗鲁及其不礼貌的表现。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注意英汉习惯用语的比较,譬如打电话时英语习惯用this and that以表礼貌,而不习惯用I and you.并引导学生就中外历史和社会风俗作比较,通过口语交际,课文阅读和写作训练等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坚持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的同时,也了解了各国文化风情,地理历史人文和自然科学,意识到中西方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PEP2 Recycle 1的Let’s act部分,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2、创设情境活动
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试想当学生学会了单词,来走“单词迷宫”,最后同桌二人齐心协力走出“迷宫”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精神财富。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可使抽象的道德观念直观化。我在教学第三单元的Numbers 11-15时,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画树、画花、画草„„黑板布置成一个大森林。“森林”里有鸟、有动物的家等等。有一天,小白兔生病了,小动物们都来探望它,然后逐一呈现动物:小猫来了,来了几只?“How many cats can you see?”学会数词11。紧接着出示手里拿着12个气球的小狗,提着一篮装满13只苹果的篮子的小猴,以及鼻子上卷着14只香蕉的大象和爬行了几小时才到小兔家的15只小蚂蚁。然后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一幅充满关爱、温馨的画面一次次展示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数词11-15,而且还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大自然的美,从而在心底自然涌现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等一系列情感,对德育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找准机会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1、适宜渗透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我努力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在牛津3A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Hello!/ Hi!” “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就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明白:早上遇见同学和老师要学会说“ Good morning”;向别人道歉时要学会说 “Sorry”;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时要学会说“Thank you”。在牛津5B中学习“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in the evening”等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我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适度渗透
小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每一节英语课给学生布置一个难度适当的任务,并在任务设计中巧妙地和德育渗透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操练、巩固、连贯和提高,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又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交流、习惯得到培养、道德品质受到影响,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在学习牛津教6A第五单元时(主题: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其主要内容是学习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节日。我设计了任务“演讲比赛,谈谈我最喜欢的节日。”通过比赛,让孩子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节日向孩子提问,如:“春节到了,我们除了穿新衣服,得红包等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引导孩子说:“我们可以给爷爷、奶奶拜年;给老师拜年,问好;可以自己动手包饺子给父母吃;可以帮妈妈干家务;可以通过E-mail向长辈、朋友祝福”等等,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教师还可问他们“红包怎样使用更合适?”教育孩子要把“红包”用来买学具,买书,剩余的钱应该存起来,为以后做打算,而不能随意挥霍,甚至胡乱攀比。
这时的任务教学,既符合六年级学生英语水平的程度,难度适当;同时,学生们在完成任务时,良好的思想意识也在逐步建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设计的教学,适宜、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身心方面也有所进步,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四、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6.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六
072650 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内章中学 卢金喜 *** e-mail: ljxzyyx@163.com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 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 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7.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七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各自的教学优势, 使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佐的过程中优势互补, 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尤其是在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英语专业口语课堂上, 能够更好的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 更加鲜明的体现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交流学习中, 学生不仅仅学会英语的发音和实用, 更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着外籍教师带来的不同风味西方文化, 体会到各种文化的趣味。
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现状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首先在韩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地区普遍实行, 并且带来一定的效果之后, 随之我国一些地区部分高校也学习借鉴这种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课上尝试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突破了传统束缚的英语教学模式, 目的是要构建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文中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中外合作教学是指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在英语课堂上 (英语口语、写作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 的以合作方式的教学形式。
1.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发挥出外籍教师本土语言文化的长处, 加上中国教师课文精讲系统性的优势, 这种模式使中国“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和美国的“群言谈”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构建了大学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氛围。大学英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打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并增加了英语口语和英语听说的实践, 体现出英语使用性的特点, 让学生真切的意识到英语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课程知识, 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气氛, 并能通过口语测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是通过以下方式落实在课堂的:第一, 中外两位教师分工明确, 按照各自的优势划分授课内容。我国教师先清晰地讲解课文和语法要点, 并对语法系统性的分析;然后, 外籍教师进行语调、语音和课文朗读。在备课的时候, 两位教师要商量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1.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优势
在教师方面, 大学英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在学习西方文化教学方面的缺点,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 在外籍教师的实地教学中, 意识或无意识的实现文化的自然渗透, 并且让中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互渗透, 达到最佳的效果。让我国的教师也学习了西方文化, 不仅如此, 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应用的背景下, 提高了我国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教学内容中, 共同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 在中西文化方面, 比较之间的差异, 探讨组织教学方面;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 外籍教师和我国教师相互学习, 相互合作与监督, 并且适应着各自文化, 在适应中, 中西文化相互渗透, 提高中外教师团队协作能力。
在大学学生方面, 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课堂上, 加入外籍教师的讲解, 学生学习英语特别积极, 英语交流频繁, 活跃学习英语的氛围。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提高英语基本知识, 提升口语与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英语当做一个工具, 用于生活中, 并且了解西方文化, 拓宽视野。.
1.3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活动的实施都不完善, 保证不住班级的学习进度, 导致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班级的组织形式仍是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阻碍, 班级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 例如, 班级组织规模过大就会加大教师的监督难度, 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很难保证教学内容的达标。
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应用实践
2.1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备课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备课阶段, 需要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教学的模式内容。要分析学生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英语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例如, 学生的预习状况, 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和现实存在的差别, 分析这些差别是怎样形成的。
2.2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中实践进行。在课堂上, 主要是合作授课和采集分析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在合作授课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课程计划, 多样化合作授课。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利用发挥外籍教师这个良好的英语文化载体, 并结合我国教师“系统性”的教学优点, 外籍教师的加入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 完成授课任务, 开拓学生视野, 在相对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经过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普遍感到满意。
3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带来的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在授课的同时, 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 关键是在外籍教师授课的同时, 把国外的文化潜移默化的表现出来, 在与国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 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文化渗透的方式多种多样, 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习语文化渗透、风俗习惯文化渗透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文化渗透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文化渗透。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中最具有吸引了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 习语包涵着丰富的文化, 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性质,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结晶。英汉两种习语分别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民族特色。因此,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 通过习语的形式进行文化渗透。
外籍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生活习惯融入到教学中, 风俗习惯角度进行文化渗透, 增强学生对西方人行为文化的理解。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外籍教师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言一行展现出与我国传统文化不一样的西方文化, 在理解课文的时候, 能够通过真实的文化环境讲授课文中的意义。取这种模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能增强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理解, 为文章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理性的面对“文化渗透”
在英语合作教学中, 我国外语界认为“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 已逐步成为的共识。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 还要传授课文以外的外国文化, 要理性的加强西方文化的传入, 逐步接受中国文化的渗透, 在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化的同时, 在理性的面对文化渗透的前提下, 不要忽略绚丽多彩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如此, 才能使英语的实用性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
4.1 对比中外文化, 组织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语言文化的同时, 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 培养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宣传本民族的文化, 从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在英语合作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方式, 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对比鉴赏能力。例如, 在学习哲学和宗教时, 把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思想进行对比, 从而了解中西的核心思想的不同。
4.2 教师理性引导
在“文化渗透”的同时, 要求教师理性的认识, 理性的引导, 中外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有积极的一面, 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 这时需要老师提高辨别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师素质, 正确理性的引导学生面对“文化渗透”这一现象。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 要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英语教师不仅要承担英语教学任务, 还要承担中国文化传播的任务, 理性正确辨别文化渗透, 理性引导学生面对文化渗透带来的西方文化。
英语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也是现代英语教师的职责。
5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带来了中外文化的“文化渗透”。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从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其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使其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目标语言。我们要理性的面对和利用其积极的一面, 同时, 也需要避开其消极落后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 :35.
[2]林美婵.中外英语教师的素质差异及在口语课上的优劣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3.
8.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八
一、彰显教师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师具备的诸多素质中居“核心”位置。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能打动学生心灵,寓德育于无形的情感中。因此,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注意把教育变成心心相印的活动,就能使德育过程在说理、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
日常教学中,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容仪表等都是教师外在魅力的直接体现,艺术的板书、幽默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仪表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正如古人所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有所准备,选择合理恰当、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心里对教师的博学多思产生敬佩之情,从教师认真备课、严谨教学的态度中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二、立足课本,深挖德育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从很多方面中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系统挖掘数学课堂中的德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融于我们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我搜集了很多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如西周的商高发现这个“定理”,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还有用于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展示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创设活动情境,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把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直接灌输给学生,根本没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提倡以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比如在讲解概率这一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因此我以跳水比赛为背景,列出了很多中国选手和外国选手在以往进行过的比赛中的胜负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得出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计算出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得到冠军的概率。这不仅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数学对生活的帮助,也在计算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原本枯燥的概率计算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落实德育教学工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落实德育教育离不开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如果教师以个人偏见轻视或鄙视学生,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师生间的疏远,摧毁学生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应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一片“爱生情”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向师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尊重和信任学生,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通,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破除功利思想,正视学生差异、一视同仁,更应慎重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回答问题时讲错了,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在回答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全班学生都会有很大启发,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勇于讲出新观点,更有利于形成一种平等、民主、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也会更有力地推动数学学习。
9.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九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统计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二、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在第一册教材第16页学习“高、矮”时,出示了两个小朋友护送一位眼盲的老爷爷过马路,不言而喻,可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如:课本第3册64页:“时、分、秒”的教学,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少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奖牌总数名列第一,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没计我国解放初和九九年工农业生产的数据,以及南海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比,自然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在教学 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课后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见效的,所以只要教师能认真挖掘教材,完全可以找到教育的素材的。
四、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老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10.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篇十
[提要]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分别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怎样寓德于教谈了几点具体做法。[关键字]寓德于教 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古诗、作文中渗透德育。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那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中,描写了人们在长安街两旁焦急等待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场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对青年夫妇„„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互相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语句,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拄着”、“背靠”、“挤下”、“探着”、“踮着脚望着,望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人们什么思想并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所在,从人们的动作中体会人们焦急的心情,从而体会“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思想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
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这么三句话:
1、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2、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3、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第一句话描写了四样景物,蓝、白、绿、红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而又美丽的风景画,可见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所以在朗读时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第二句是写浪花在唱歌。浪花怎么会唱歌呢?其实是作者看到海港繁荣的景象后,自己心里高兴地唱着歌。这里可以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来读,高兴得就像自己在心里唱歌一样;第三句中的“咱们”指的是我们中国,说以前我国没有石油钻探船,现在我们国家可以自己制造了。这句话就是借大海的歌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来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这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读,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因此,通过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二、在古诗中挖掘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一)、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
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当然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一个作文训练“写家乡一处你喜爱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如果让学生拿到题目就写,也许大部分学生只会仅仅描写某种景物,显得比较单调。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紧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学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事先教师要声明不会秋后算帐,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材料来写。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的极好机会,又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即使把握德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育人和作文逐渐统一起来。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一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途径是很多,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07-31
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安全教育07-17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11-24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08-03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1-15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