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2024-11-17

工程力学培养计划(共11篇)

1.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一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团委学生会

科技实践部2011-2012年工作计划

一、科技实践部概述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会科技实践部是在学院的领导下负责开展学校每年一度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与社会实践类活动相关的工作。科技实践部宗旨是为我院学生提供科技与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平台,大力开展我院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类活动、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院在学生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社会影响力。

二、主要工作

1.协助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构模型设计大赛以及辩论赛的宣传、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对全院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考察监督、并承担着在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拓展工作。

3.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平台得到锻炼,向全校同学展现我院同学的科技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具体工作安排

1.2011年9月督促创新创业各项目负责人网上填写项目进展报告书,网上审核,向校团委提交纸质版中期检查报告。着手准备组织工学杯辩论赛。

2.2011年10月组织工学杯辩论赛。

3.十一月下旬关注学校对于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团队、优秀指导教师、先进个人、优秀论文表彰的决定,同时通知创新创业项目各领队结项的通知;

4.组织创新创业评审工作

5.继续开展《工学讲堂》

6.2012年4月初通知各班班长关于创新创业的申报通知及后期整理各团队申报材料

7.2012年5月下旬关注校创新创业立项结果的通知

8.2012年6月上旬通知各班班长关于暑期社会实践的申报通知及后期整理各团队申报材料

9.2012年7月上旬关注暑期社会实践的立项结果的通知;

10.继续为学院拉赞助,增加经费来源。

2.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二

一、以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具备一定的素质。首先,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 通过课程教学指出其在科研与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有益的影响;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满激情, 营造学习的气氛;第三, 对从事的专业及所授课程有着深厚的基础, 灵活熟练地驾驭课堂,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第四, 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或朋友, 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这样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 他所授的课程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并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以著名的人和事感化学生

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书本教育, 学生会在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抽象的概念公式中逐渐减弱学习兴趣, 以至到最后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以著名的人和事给学生展现生动直观的实例, 将会有助于保持住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工程力学的烙印, 使学生由被动地听、看, 演变成主动去搜集、探求, 形成自主学习积极性。

例如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科学家在工程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同时还能间接进行人文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介绍工程力学在我国的发展史时, 可介绍位于四川岷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建于公元前256年,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同时具有灌溉和排洪的作用, 是李冰率众建成的伟大杰作。通过讲解,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并初步认识工程力学的重要工程价值。有如1993年青海沟后水库垮坝事件, 1993年8月27日夜间, 库容为330万立方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沟后水库在库水位低于设计水位0.75米的情况下突然垮坝失事, 造成288人死亡, 40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水利部专家组调查认定, 沟后水库在设计上有缺陷, 施工中又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运行管理工作薄弱, 这次垮坝属于重大责任事故, 州县有关领导干部15人为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省监察厅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有关人员确实经验不足, 缺乏有关专业技术知识”。我们在讲述这一事件时, 可以指出, 同学中将来无论是做技术工作还是当领导干部, 你都应当意识到, 你的责任心和专业技术素质也许会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以俗语、谚语、诗词等名句陶醉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俗语、谚语、诗词等名句, 这些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工程力学知识, 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 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 活化知识。如水滴石穿;苹果离树, 不会落在远处;爬得高, 跌得重;船到江心抛锚迟, 悬崖勒马早已晚;小小称砣压千斤;人心齐, 泰山移;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如坐针毡;四两拨千斤等等。如果在课堂上将这些加以活用, 对学生来讲将是一种享受。

四、以日常生活现象吸引学生

1、寓工程力学教学于体育运动中

力与运动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部分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喜欢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人不在少数, 可借助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来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如足球运动中的香蕉球, 正是因为力没有通过球心, 对球心产生了力矩的作用, 球的运动轨迹才变成了曲线。随着力对球心力矩的变化, 球运动轨迹的弯曲程度也将有所变化, 让守门员无法准确判断球的落点;传高球, 应从球心以下高度给球一个有向上分量的力, 球才会向上运动等。那些有名的球星之所以能把球玩得得心应手, 与其对工程力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密不可分。

还有乒乓球。我国是乒乓大国, 经常会举行各级各类的乒乓大赛。弧旋、摩擦、加转等词经常在解说中出现, 而这些词无疑就是加了不同的力以后球的反应。乒乓运动由于球速非常快, 需要人脑在很短时间内准确判断球的运动轨迹并考虑好下一步的处理, 因而打球的过程本身就是解算工程力学问题的过程。大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必然会促进其工程力学的学习, 而且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 让其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

2、工程力学教学紧密结合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跟工程力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用筷子吃饭, 利用的就是杠杆原理;用手无法捏破鸡蛋;球静静地靠在墙角的时候, 与墙体之间是没有力的相互作用的等等。人类所处的环境中处处有力的作用, 只要教师留心, 随手可以举出相当多的工程力学应用的实例, 既生动形象, 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讲得再稍微精彩一点, 不怕学生对工程力学不感兴趣。

多提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很多活动都包含着工程力学原理, 教师大可以拿来进行形象教学。比如每年都有几天会下雨, 如果下雨时还刮风的话, 伞打在头的正上方时衣服也会被淋湿, 这就是一个力的合成问题;无风的下雨天, 当车子往前开时, 车窗上留下的雨水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向后的直线而非竖直向下, 其中涉及到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的关系;船顺流而下流速快, 这是速度的叠加等等。

学好工程力学, 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要专业精通,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能不断分析总结所授课程与学生的特点,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同时还要起到育人的作用, 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 帮助他们完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 从知识和道德上都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3.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三

摘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目标。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强化工程认知、分层次实验教学和课程论文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学改革实践在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巩固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程;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改革实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通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目标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置于核心地位。

在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好材料力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呢?笔者在材料力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强化工程实践认知、分层次实验教学和课程论文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现状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课程的要求,现阶段材料力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材料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经典基础课程,课程整体内容体系、理论框架已经相对成熟,而且课程中用于推导计算的力学模型一般为理想化、满足假定条件的抽象简化模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抽象的力学模型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将导致学生无法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实际应用做出直观的判断,从而直接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

(二)与后续专业课的学科交叉不能融为一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调整,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学生知识面不断拓宽,需要学科不断地交叉融合。而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往往仅能讲授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形成各门课程紧密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材料力学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专业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材料力学的课程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的内容交叉而又不能融为一体,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知识去解决专业课程中的问题。

(三)授课方式灵活性不够及课程缺乏实践环节

课堂灌输式教学在现有的材料力学课程授课中仍然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式的讨论沟通。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而且在材料力学的课程中,教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常规的拉伸、压缩、扭转、弯曲等实验也仅仅是理论验证性实验,直接工程实践应用性不强,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三种教学改革实践

(一)强化学生工程认知

材料力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材中给出的大都是简化了的抽象力学模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了解这些简化的力学模型是如何从实际工程问题中转化而来的。在学生后续的工程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接触到工程问题时就容易感到茫然,与基础力学理论知识难以建立联系,缺少从实践向理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工程认知环节。

学生工程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引导、激发,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力学课程学习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诸多高校已经将工程问题的认知广泛引入到材料力学的课程学习中。直观的工程认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学生的工程与科研意识的启蒙,可以挖掘其潜在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卓越工程师过程装备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化工过程装备及其力学问题介绍,使学生对本专业工程领域与材料力学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性认识,激发其将理论知识与工程课题结合起来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到两个学时的化工过程装备领域专题学术报告,通过对某工程课题(包括工程背景、科学问题、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与过程)进行系统的介绍,达到良好的工程认知和科研启蒙作用。例如:在给卓越工程师过程装备专业学生讲解《压杆稳定》章节时,结合学校科研团队进行的“地震作用下大型球罐结构的桩腿失稳问题研究”课题中的工程背景、科学问题及研究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杆稳定理论的理解,而且将理论知识与重大工程问题紧密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对材料力学理论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所具备的一个重要品质。

实践表明,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工程认知强化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培养模式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协调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分层次开展实验教学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常规的力学实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为必做实验,包括拉伸、压缩、扭转、纯弯曲和冲击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和方法有较为成熟的实验大纲指导,以理论验证性实验为主,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但缺乏一定的探索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学生可以在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独立设计力学实验,将材料力学理论和实际工程实例有机结合,进行独立的选题、实验设计、测试及分析讨论,以培养独立的探索、研究及创新能力。

笔者在卓越工程师过程装备专业的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利用力学开放实验室,依据其专业背景和实验室科研情况,鼓励、支持学生独立完成力学实验设计,并进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学生尽早具有工程意识和学以致用的思维。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实验构思,设计了初步的实验方案。例如:针对化工装备中输油管道的振动疲劳问题,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振动测量方法以及解决振动疲劳问题的措施。实践表明,分层次实验教学将工程实践背景与力学理论有机结合,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布置课程论文

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论文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然而,大多数高校的材料力学课程中往往缺乏课程论文教学环节。课程论文起着材料力学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课程论文可由教师启发,让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详细的力学问题分析、实验设计或建模分析、数据及结论讨论等环节,最后以科技论文的模式来完成,从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及科研素质等得到提高。

在卓越工程师过程装备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每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搜索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材料并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建立力学模型,再进行实验测试或计算机辅助计算,最后以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书面整理并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一些课程论文具有内容新颖和创新性特征,起到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作用,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4.青蓝工程师傅培养计划 篇四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米鹏鱼

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安排下,在学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活动中我与吴艳梅老师结成了对子。吴老师为人真诚,心地善良,工作积极认真。其实我成为她的师傅既是荣幸又深感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于是我认真分析她的优缺点,结合她的原有水平,制定出本学期的师徒结对计划如下:

一. 以身作则:

作为师傅老师我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外工作。认真备课,备好学生,让吴老师听我的课时能有所收获,使她通过听课尽快掌握数学教学模式。

二. 履行职责

1.向吴老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给她做参考。

2.每月至少要听2节课,听课时认真记录,课后有针对性的点评,评议优缺点,真诚耐心的指导,做好评课记录。这学期指导她在校内讲一节汇报课。

3.精心指导徒弟备好课。指导准备教案,互相取长补短。4.从作业设置,批改,讲评方面了解吴老师的情况,共商改进意见。通过以上的活动,我想锻炼自己,把经验传授给吴老师,让她从中吸取许多自己教学有用的知识,交流心得,互相切磋,达到师徒共同发展的目的,共同努力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尽自己一份力量。

5.青蓝工程培养计划书 篇五

指导教师:谢世明

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在于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素质。要实现学校长盛不衰,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健康向上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我校启动了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青蓝工程”。使青年教师早日进入角色,尽快在教育教学方面步入轨道,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从而实现学校的长远培养目标,为此,本学期受学校委托,我承担培养青年教师杨通恒老师。为使青年教师步入正轨,特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相关理论,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动向。研读教材,解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协助青年教师了解我校老教师的光荣传统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树立热爱教育,确立为教育事业终身奋斗的远大志向。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交流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师生相互听课,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认真做好全面的指导和督促工作(如:指导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每月检查教案等),要做好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业务进修计划,熟悉所任课程各个环节的内容、制订授课计划、编写与修改教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提高讲课质量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指导他们做好教学总结。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评批改作业。

第三阶段:辅导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和各类公开课

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展开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与成长。特别是汇报课和公开课的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全面提高自己独立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具体要求:

1、向新教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推荐学习文章。

2、每学期听新教师课不少于5节,听课要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做好评课记录,写出指导意见。

3、精心指导新教师备好课,认真查阅教案,并给予悉心指导。

4、每学期指导新教师至少上1堂组内或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

5、指导期限内,每一个学年结束后,指导教师要进行书面小结,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的参考意见。

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促使青年教师思想积极进取,热情饱满投入到教学一线中,提高他们自己驾控教育教学的能力。激发他们积极进行教研的热情,从而使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对于老教师而言,借此机会,向新教师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通过大家通力协作,全面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篇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有61所高校进入。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共有133所高校进入。

7.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出发点, 以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专项改革。佳木斯大学已经实施2 年多该计划, 作为该计划实施的参与者, 笔者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体系等方面有了一些浅薄之见, 在此和各位专家同仁共同探讨。

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2 部分, 是工科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从基础课的理论教育向专业课的应用教育过渡的桥梁与纽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学时与以往相比, 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减少, 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少而精、侧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体系, 以适应面向21 世纪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符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1]。

1 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完善实例教学法

卓越工程师应具备较强的现场工作能力, 即在工程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工程力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工程力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还没有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力学源于实践, 力学服务于工程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具体的工程问题为实例讲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建立力学模型, 利用力学原理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多年来, 一直采用设疑———分析———解惑的教学方法, 即在每节课前, 都根据工程实际提出若干个和本次课程有关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终形成的讨论结果就是本次课的主要知识点, 同时也回答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 在讲解提高梁的弯曲强度措施时, 可以设如下疑问:教室内的梁截面是什么形状的, 又是如何放置的, 为什么这样放置?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从提高弯曲强度的角度进行讨论。如图1 (a) 所示, 高为h宽为b的矩形截面梁竖放时, 其抗弯截面模量;如图1 (b) 所示, 矩形截面梁平放时, , 显然竖放时所获得的抗弯截面模量Wx要大于平放时的Wy, 从而可以得出矩形截面梁竖放要比平放抗弯能力强的结论[2]。这样的实例很直观地说明了提高梁抗弯强度的一种措施。

又如, 在讲解提高轴类构件的抗扭强度时, 可以以空心轴和实心轴为例进行说明。在相同载荷作用下, 空心轴的截面面积要比实心轴小, 在轴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 空心轴自然要比实心轴节省材料。这一现象既说明了提高轴类构件抗扭强度的措施, 又验证了扭转切应力的分布规律, 即。如图2 所示, 扭转时某点切应力的大小与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成正比, 在圆心处切应力为零, 在圆轴表面切应力达到最大值。因此将轴线附近受力较小处的材料挪至受力较大的圆轴外表面, 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实现提高轴类零件抗扭强度的目标。

生活和工程中有很多类似的实例, 采用这种实例教学方法既令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 又可以将工程实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加强双语教学建设

卓越的工程技术人才, 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是英语课, 包括工程力学在内的其它课程都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听、说、阅读英语的能力。英汉双语教学就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工程力学开设在大学二年级, 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基础, 且工程力学课程中专业词汇的重复率较高, 掌握起来相对较容易, 因此工程力学课程完全具备了双语教学的条件。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工程技术的一般规律, 国内外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基本相同, 实行双语教学可以引进英文原版的教材, 从而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近年来, 人们一直在“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双语教学, 学生的力学成绩、英语成绩与其他班级比较都相对优秀, 普遍反映良好。

3 完善实验教学,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力学实验大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即在做实验之前,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已经知道实验结果大约是什么样的[4]。可以说,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固定的、由教师设计好的模式, 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 基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根据多年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式, 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

例如, 在实验前,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给学生布置如下思考题:教室内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梁中, 如何布置钢筋的位置最合理?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 然后利用实验设备制作简易模型, 将模型安装在实验机上进行实验。根据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设计方案的优劣, 在分析与讨论中就可以掌握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塑性材料、脆性材料的拉伸和压缩特性。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以生活中直观的实例为实验研究对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实验模型,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实现了令学生掌握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目标,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提高了学生从生活及工程实例中建立力学模型, 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拓展的能力。根据对毕业生的追踪及访谈,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4 改革考核方式,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好坏的主要标准, 因此考核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5]。传统的工程力学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 以平时作业、实验、出勤为辅。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工程力学知识是否理解透彻、是否能够独立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 对工程力学的考核方式做出较大的改革, 将期末笔试成绩降到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上升到40%, 并作如下分配:10%为平时出勤及学习态度考核;10%为实验技能考核;其余的20%为平时大作业的考核。

在新的考核标准中, 平时作业所占比重有了显著的增加, 同时对作业的内容也做了较大的改革。每学期在不同的授课阶段, 根据课程的重点内容, 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和以往传统形式的作业有所不同, 这些大作业均以工程实例为原型, 并不单纯侧重某一知识点的训练与考核, 而是将学生在该阶段所掌握的力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综合、相互交叉。通过这种方式的作业训练, 学生既巩固了该阶段所学的力学知识, 又明确了力学知识在其它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同时还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检验已经逐步完善, 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这种考核方式人们将陆续向其它课程推广、普及。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只要参与“卓越计划”的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积极行动起来, “卓越计划”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都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任务就一定会完成, 我们的中国梦必将会实现。

摘要:文章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基于提高学生现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分析了工程力学的教学现状,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工程力学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侧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程力学教学体系, 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单颖, 陈中超, 储节旺.基于伯克利模式的卓越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8) :176-178.

[2]刘新柱, 陈振, 周俊, 等.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力学原理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10) :178-179.

[3]折媛, 杨军, 张朝晖, 等.“卓越计划”下冶金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陕西教育, 2013 (5) :55-56.

[4]刘玉庆, 刘玉梅.本科力学实验的创新化教学[J].科技信息, 2012 (1) :308, 315.

8.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八

【关键词】创新 思维能力 问题

一、引 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何谓创新?简而言之,创新就是标新立异之创造思维,就是敢为天下先之创造精神。

工程力学是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本文浅析如何利用问题型教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得。

二、工程力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工程力学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调原理的解释、运动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计算基本技能的训练等。要在教学中实施问题型教法,应强调四个结合。

(一)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在工程力学学习和应用活动中,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应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补充。直觉思维是依靠知觉突然发现问题的途径,预感到问题或情境的意义和结果,直接指出目标。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应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在学习工程力学时,应多进行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联想,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根据解题目标,选择一种最合理的办法,或经过检验采纳某一种假设,这就是辐合思维。把这两种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抽象思维指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都超越一定的阈限。

(四)多进行创造想象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通过创造想象,可以弥补事实链条上的不足和尚未发展的环节,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内容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包含以下方面基本内容:

第一,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培养大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使他们逐步确立用独特新异的观点、设想和构思去解决问题的创造意识。

第二,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

1. 教会学生对有关的力学现象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在观察力学现象时要善变多思,不是消极地注视、被动地想象,而是要进行积极的身临其境式的思维。

2. 拓宽知识面。要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3. 利用原型启发。所谓原型启发就是指人的创造性发明,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要善于从基本力学现象出发,把复杂力学问题归纳为简单现象进行分析。

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导向培养方法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方法和技法,它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得以很好地掌握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通过构建“问题体系”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问题体系

问题导向培养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力学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形成创造教育的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应让学生“心理自由”。应做到:

1. 克服满堂灌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即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 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勇于开拓的精神。

3. 克服思维定势。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疑,创造各种有利环境,在问题情境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多种推理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综合运用培养方法

创造性思维有自身内在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但是它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手段,如:

1. 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以求比较全面地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奥秘。

2. 科学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在一种典型的环境中或一种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通过力学实验可纠正思维偏差,如自由落体实验。

3.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如通过力学实验可总结力学规律,观察现实实践中的力学现象都必将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其储备大量的形象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结束语

工程力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样而熟练,就越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后续从事机械设计、产品开发及其他方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尚荣编. 经典力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9.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九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师培养的研究

作者:齐锐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对我国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培训。并对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提出了建议,即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最后,阐述了“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能力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TB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53-01“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为此,“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卓越计划”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计划”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2.1 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们在将教师放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主要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有关。现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了发挥,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到学校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必将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空间与环境。“„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为了保证工科生在企业学习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预约式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需要,真刀实枪地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必须有一支能胜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

2.2 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外语能力包括了基本外语的教学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工作。基本的外语教学属于公共外语

教学的范畴,而专业外语则是工科教师的教学任务。这就对工科教师,尤其是对外语能力相对较好的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外学习的经验,能够熟悉国外工程教育的体系和模式,还要有国外工作的经验,需要有广泛的国际交际面,能够提供在宽广的全球范围内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就要对国际有所了解。要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改造我国工程教育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不断推陈出新,常变常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工程人才,为我国工程教育献技献策,优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基础英语的培训与提高,提升其英语实际的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培训,使其掌握本专业基本的专业术语与概念,能够基本读懂专业内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基本的国际研究,了解国际上本行业的同步发展现状与趋势,将本专业的教学与国际接轨。

2.3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工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师由于各方面压力,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学工作尚且马虎应付,更别说是进行教育研究了。高校应该减轻教师在考核中科研的比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使各校教师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改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使教学效果臻于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需要在不断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

3.1 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高校人为地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致使教师“耻”于动手参加实验室等实践教学的工作。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需要有能动手实践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吸引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一起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更应大力提倡动手能力,在学院教师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形成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

3.2 “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也由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教师通过承担公司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培养学生,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

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样都朝着有利于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发展。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认真讨论研究落实方案,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合格教师队伍,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课程建设中,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落实到学生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校第二次研讨会报告[R].2009,12,10.

[2] 同济大学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EB/OL].教育部网站,2009,12,01.

[3] 共话卓越工程师培养之“桥”,同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N].科学时报,2010,03,09.

[4] 余寿文.21世纪初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5] 朱高峰,张维,沈廉,王孙禺,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M].(内部报告).

[6] 殷瑞钰.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6(5).

[7] 孔寒冰.国际工程教育前言与进展200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8~39.[8] Shirley A.Jackson.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9] 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

1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检查方案 篇十

各有关高校:

为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落实,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起草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附件1),请各校于4月1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我处。

根据卓越计划工作安排,经高教司理工处和研究生司农工处研究,决定于近期启动卓越计划首次阶段检查工作。现将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1.请各试点高校于4月2日前提交第一批申报的(2010年申报的)试点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如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修改,可只提交课程教学大纲。

2.如学校拟实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卓越计划,请同时提交独立的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专业培养方案。方案需具有以下基本内容: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课程体系和企业培养方案。硕士阶段专业培养方案既可以是工学硕士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是工程硕士领域专业培养方案。

3.4月上旬,我部将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整合情况检查,对第二批申报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4.检查工作结束后,我部将按照本科专业、工学硕士专业、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博士专业分别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各校试点专业名单。公布第一批试点专业课程整合情况检查结果。

请各校将提交的材料分专业汇总(本、硕、博分开),将电子版发至yfhou@moe.edu.cn。(请按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培养层次的顺序给文件夹或压缩文件命名)。

附件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

联系人:侯永峰,电话:010-66096262,手机:***,传真:010-66096949,邮件:yfhou@moe.edu.cn。

高教司理工处 研究生司农工处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遵循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不设统一的检查标准,由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鼓励学校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二、检查步骤

对本科专业,检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检查课程整合情况;三是检查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四是检查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五是接受专业认证。

对硕士和博士专业,检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论证专业培养方案;二是接受专业认证。

三、检查重点

1.专业培养方案。学校提交拟参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专家组对方案进行论证。主要论证专业培养目标是否适应学校定位;专业培养标准是否符合通用标准的要求,是否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否适应行业的要求,是否细化到可观察、可评估的程度;是否通过实现矩阵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企业培养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2.课程整合情况。方案论证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论证培养标准是否已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是否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对现在课程进行整合。

3.教学方法改革情况。课程整合情况检查通过一年左右,学校提交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的教案,由专家组进行论证。主要检查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是否满足课程教学大纲中关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是否通过采用各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来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4.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在进入相对集中的企业学习阶段后,由专家组采用现场考察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学校企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

5.专业认证。在试点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试点专业主动申请接受专业认证。专业认证的程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标准执行。评价不合格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

四、检查结果

1.专业培养方案论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通过的专业可加入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将公布一次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不通过的专业不能加入卓越计划,可在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后,根据教育部的时间安排再次提出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

2.课程整合情况、教学方法改革情况和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的检查结果分为通过和需整改。通过的专业可在一年后参加下一阶段的检查。需整改的专业需进一步完善本阶段的工作,在一年后再次参加同一阶段的检查。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3.专业认证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的专业要退出卓越计划。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阶段检查结果。

11.工程力学培养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结构力学;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实质就是要求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自始自终贯穿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点培养。而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从传统的“会解题”,转变为会“解决问题”,要从传统的力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力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对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及讲授例题与工程实践紧密贴合。传统结构力学教学通过学习力学理论、讲解例题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对例题的选择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会了解题,却很难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土木工程各类典型结构合理选择各章例题,力求最大程度贴近工程实际,将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如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工程事故、对工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等等。由注重单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向提高力学素养转变,同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奠定了更有利的基础。

(2)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化研究。以前的结构力学授课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课堂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好。而真正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由老师来唱“独角戏”,也要由学生来“唱一唱”。知识听懂了,还转化不成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和提高,才能一步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需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能力。比如,在结构的内力计算相关章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小杆件的弯矩,如何调整连续梁的内力,如何减小超静定结构的温度应力等等。既激发了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还可以采取学生讲课、学生做分析报告等形式。

(3)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各章节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只有切实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将力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选择非常重要。课后作业应贴近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要由单一注重定量计算向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对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力学作业注重解题能力,题解出来了,问题就结束了,只解决了“会解题”的问题,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活学活用。比如学生学习了位移的计算,课后作业可根据工程实践进行结构的位移计算,并要求分析哪些因素可影响位移值,若位移值不满足要求,可采取哪些办法等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比会解题更重要,只有经过思考经过总结,知识才能更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2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尝试选择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授课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力学老师,很难将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而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一般均具有较高的力学素养,不仅能够胜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及工程实践经验,很容易将专业知识融入于力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

习题做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及院系组织了很多力学竞赛及结构设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实践证明,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增加这类实践环节,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更能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传统的手算到手算与電算结合的改革研究

手算对学生培养清晰的力学思维有很大帮助,然而对于较复杂的力学问题,手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错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实践中多采用电算,为很好地与工程实践接轨,在大学教育中应注意手算与电算相结合。手算有助于对解题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在力学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然而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大可采用电算,且可运用电算来进行结构的对比分析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我们真正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结构力学的教学和实践中,及时考察改革效果并不断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小丽陈静等.《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状况分析及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信息,2012年06期

[2] 王伟等. 基于多元教学模式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2012年03期.

[3] 方祥位等.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4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交友不慎的情感经典语句下一篇:考驾照科目一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