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模块上教案(共6篇)
1.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一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 ”,“ ”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 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 或 的解法;(2)了解 或 的解法. 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 或 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课时安排:2课时.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 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 处的函数值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1)
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 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
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
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
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
5.5诱导公式
知识目标:了解“ ”、“ ”、“180° ”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 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课时安排: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
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3课时.
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课时安排:2课时.
7.3平面向量的内积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 课时安排:2课时.
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二)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
(一)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
(二)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1平面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
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
(二)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1计数原理
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 的概率的定义.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
(二)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 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
(一)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
(二)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10.4用样本估计总体
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时安排:2课时.
10.5一元线性回归
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2.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二
关键词:机械基础,模块,教学初探
《机械基础》课主要分为机械部分和液压与气压传动部分。其中,机械部分又有三个板块即: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他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将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为在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均没有关联性,而且,涉及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普遍感到学来学去还是弄不懂。其主要原因是《机械制图》基础较差,缺乏基本机械常识以及对一些零件的结构想象不出,学习中难以唤起足够的学习性趣,而且,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物和教具,还需要作一定的实验。但学校教具因经费原因以及同科目、同进度上课的班级多,不可能滿足教学上的需求。实验更是无法开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模块式”教学的教育思想是依据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其所对应的专项能力;再经过教学分析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模块为教学单位,一个教学模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各模块由若干学习包组成,一个学习包可分为学习单、作业单、信息单、技能单及考核单等五大部分。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项训练到组合训练,由反复练习到创造性练习,逐项达标,形成完整的技能训练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中,将机械传动、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部分分为三个模块进行教学。通过车床变速箱对机械传动中涉及的带传动、齿轮传动和轮系中的变速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对齿轮传动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尺寸计算以及轮系的变速变向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实际操作变向手柄和变速手柄,很好地诠释了变速和变向的原理,恰当地处理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促进实习效果,实习效果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全面提高理论课和实习的教学质量;将减速器涉及到的轴、轴承、键、联轴器作为一个模块,通过对减速器中齿轮的安装、轴承的安装和轴承间隙的调整以及轴承的固定和润滑,掌握轴系零件中的轴、键、轴承和联轴器的原理,以及安装时的要求。使学生对轴系零件从抽象难以接受到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解决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死板难学、交叉重复等问题,还解决了实习教学中与理论脱节,随意性大等问题。将液压传动教学作为一个模块,利用学校购置的液压传动模型组织教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之一,它不但渗透在各种工业设备中,而且是科学实践研究,自动化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液压、气压元件,应着重于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应用及选择方法。对基本回路和典型系统,通过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回路的组装,指导学生完成速度换接回路和卸荷回路的组装,并结合实际对所学回路作设计改进和对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模块式”教学法,分解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学习目的性也更加明确。“模块式”教育的两个核心是:能力本位与学生本位。强调岗位能力分析,以能力需求来给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上也打破了传统的从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分段式教学,而是以能力训练模块为基础,采用从实践———理论———实践不断循环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模块教学打破了学科限制,把相关知识按学习的模块进行了集中。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强调技能培养的连续性而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在课时安排上不再按班级和课程编排传统的课程表,而是按模块进行划分,每个模块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学习时间为六周左右,各模块交叉轮换进行。实践的结果证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场教学改革确实全面提高了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M].机械出版社, 2007.
3.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三
总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3/10/10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2.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找寻那幅字画到底是珍品还是赝品的真相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题材小说《1938年的较量》(09年《读者》第5期)
(二)作者介绍:
二、新授内容
(一)复述小说情节:
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明确: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板书:小标题形式:
一、茶楼相识,收藏字画
二、推荐绝品,重金收藏
三、行家鉴定,绝品有“诈”
四、再见先生,竟成诀别
五、卖画度日,义赠绝品
(二)品读领悟
1、读第一部分,思考:
一、文章第一部分说,“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这表现了两人之间的什么情感?
答:真诚相待,坦荡相处,互相信任。
二、写马氏瞒着三爷,拿字画找行家鉴定有何作用?
答:衬托三爷与常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验证二人间的真诚、坦荡。
2、读第二部分,思考: 一、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什么还重金买下?
答:因为三爷信赖常先生,断定此画为唐代珍品,价值连城。
二、讨论:写常先生店铺被抄,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暗示常先生身份不凡,为下文他因参加革命党而被杀害作铺垫。
3、请三位同学表演常先生再访三爷、竟成诀别这一情节,体会常先生、三爷、马氏的性格特征并思考:
好不容易再见到常先生,三爷为什么不提揭品之事并问个究竟呢?
答:三爷始终信赖常先生,认定常先生坦荡爽直,充分显示了二人君子之交的感人之处。
4、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什么性格?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他不拘小节、豪迈。作为革命党人,他义无返顾。
如:他半夜敲三爷家的门;对于马氏的讥笑,只是大笑;大杯痛饮;大步出门,并不回头;临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5、请三位同学表演第五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欣赏,并思考: 一、三爷为什么会把包括绝品在内的字画无偿赠予王商人收藏?
答:因为王商人的一句“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的叮嘱,表现了他对国宝发自肺腑的牵挂,而非贪婪;王商人识破绝品倒装置,有一双火眼金睛;王商人一句“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说明他是一条血性汉子。这些打动了三爷,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毅然把国宝送给王商人。
二、当你从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绝品“倒装置”的秘密后,有何感想? 常先生为何不将真相告诉三爷呢?
答:因为常先生明白,三爷与自己相遇相知,互相信赖,三爷一定理解自己,用不着多说。如果挑明真相,有可能泄露秘密,给三爷一家和国宝带来危险,故而隐瞒真相,这恰恰表明常先生用心良苦,深谋远虑。
请大家阅读文章最后四行,品味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答:雪洁白晶莹,四野旷远,衬托三爷高洁宽广的情怀。四野无声,表达对三爷等人的无限敬意和深深感动之情。
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三)解题:
1、课文的标题“绝品”有什么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围绕“绝”字展开小说的分析:画和人)答:一指绝品之画,画本为唐代珍品,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
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 二指三位绝品之人,三爷、常先生、王商人因信赖、真诚、道义而共同演绎了一个传承国宝的动人传奇,他们是绝品男儿,而他们体现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尤其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 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2、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在课文空白处做人物点评批注。
学习谈歌创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的。)
复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常先生—舍生取义 刘三爷—重信守义 王商人—深明大义 民族人士—民族精神
三、小结
请同学们对下联或自编对联: 一幅古画亦真亦假成就天下绝品 三位男儿重情重义书写人间传奇
课外作业:
1、本课的拓展练习
2、关于“绝品”的含义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绝品
一、茶楼相识,收藏字画 画中绝品
二、推荐绝品,重金收藏 绝品之画
三、行家鉴定,绝品有“诈” 技艺中的绝品
四、再见先生,竟成诀别 绝品之人 人中的绝品
4.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四
1、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3、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二、介绍作者及情节
1、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3、梳理全剧情节
学生画一张作品人物关系图,了解全剧情节。
4、《雷雨》为题的作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研读文本
引入: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下面,让我们进入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解读《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
(一)学生初读,谈对周朴园的印象 周朴园在文学界是倍受争议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
(二)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0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 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解读步骤:
1、“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问: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奥地利)弗洛伊德
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关于“洋火”
问: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②无意识: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问: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如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当时尚小的周萍,其乐融融,其情温馨。用“我们”一词是那样的自然,实在是情不自禁啊。
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所以会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过渡到情境二
鲁: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解读步骤:
1、女生读,男生点评。
2、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你们”一词共出现多少次?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你们”一词反复出现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对象除周朴园以外,还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现的“老太太”。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周鲁二人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和晴雯,《家》中觉慧与鸣凤的关系。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点拨: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情境三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解读步骤:
1、讨论: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真实:保留旧物三十年,保持旧习惯三十年;另外吃斋念经三十年,对现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经是心如死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周朴园。
虚伪: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现在年纪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骜难驯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四、小结: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朴园有哪些往事?
一、无锡好时光。
二、逼走梅侍萍。
三、旧日的世界。(旧衬衣旧雨衣旧家具***惯)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本堂课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引出: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小结第一课时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 情境四: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
周朴园:(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1、品味舞台说明
“痛苦、汗涔涔、喘出一口气、沉思”这些舞台说明真切的反映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痛苦、愧疚,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折磨。
2、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为什么?
身份:年轻小姐——下等人
行为: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梅小姐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
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 过渡到情境五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解读步骤:
1、分角色朗读。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3)、探究舞台说明(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3、4人小组充分讨论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
参考:俩人此时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根据舞台说明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这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渡到情境六: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解读步骤:
1、通过支票这一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温情、有良知)
2、点拨:“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请看两句话:
“鲁大海: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到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会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二.品读 “哦”字
在这部分对话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字
字呢?它们语气读法都相同吗?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个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大家仔细品读这些“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段表演朗读,读出“哦”的不同语气语调,学生点评 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 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⑵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⑶哦。
⑷哦?你说说看 ⑸(苦痛)哦!⑹(汗涔涔地)哦。⑺哦,救活啦? ⑻哦。⑼哦!
⑽(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⑾哦,侍萍!(低声)是你?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表演读。
有一般的应答词;有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语气平淡停顿稍短些;表示惊奇,声调要上扬;内心有愧疚,可以短促重读;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认出侍萍时的恐惧、失态,可以短促重读;注意标点符号对感情色彩的影响。
三、揣摩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人读原句,其他同学补出潜台词
(1)“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为了敲诈我,你可真费尽了心机啊!(2)“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潜台词:说出我们过去的丑事,不仅会让外人笑话,也会让你我的子女笑话的,如果我这一张脸没有地方摆的话,你那一张老脸就更没有地方可摆了,因为我毕竟是男人,你毕竟是女人啊!(3)“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潜台词:你大不了想敲诈我几个钱,好吧,你开个价吧!(4)“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明确:潜台词:你我以前的事,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5)“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潜台词:你千万别让他认你为母亲,这会影响他前途的。
四、学生表演或播放视频
五、小结
1、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真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雷雨》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伟大杰作,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2、名家评说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5.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区别、判断方法; 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教学设计】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1.由条件p :x1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210是正确的? 2.由条件p :(x3)(x1)0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1是正确的?
3.由条件p:x2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2x40是正确的,同时,由结论q:2x40是否可以推出条件p :x2是正确的?
解决:
问题1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不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2中,由条件p成立不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3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1、如果能由条件p成立推出结论q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记作pq. 如问题1中,“条件p:x1”是“结论q:x210”的充分条件.
2、如果能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记作pq.
如问题2中,“条件p:(x3)(x1)0”是“结论q:x1”的必要条件
3、如果pq,并且pq,那么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pq”.
如问题3中,“条件p:x2”是“结论q:2x40”的充要条件.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指出下列各组条件和结论中,条件 p与结论q的关系.
1、p:xy,q:xy;
2、p:x2,q:x0.
解:
1、相等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肯定相等,即由条件xy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y成立;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不一定相等,如−1和1.即由结论xy成立,不能推出xy成立.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但p不是q的必要条件.
2、小于2 的数不一定是负数,因此由条件x2成立不能推出结论x0成立;负数肯定小于2,所以由结论x0成立不能推出条件x2成立.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但p是q的必要条件.
说明:可以看到,由“p是q的充分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得到“p是q的必要条件”的结论,同样由“p是q的必要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p是q的充分条件”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各组结论中p与q的关系.
1、p:x3,q:x5;
2、p:x20,q:x2x50;
13、p:6x3,q:x.
2解:
1、由条件x3成立,不能推出结论x5成立,如x4时,4>3,但是4不大于5;而由x5成立能够推出x3成立.因此p是q的必要条件,但p不是q的充分条件.
2、由条件x20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2x50成立;而由结论x2x50成立不能推出条件x20成立,如x5时,x2x50也成立.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但p不是q的必要条件.
3、由条件6x3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出条件6x3成立.因此p是q的充要条件. 例3:确定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2)(x+1)=0,q:x-2=0;
11成立,并且由结论x成立也能够推222、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1,q:x2=1;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解:
1、因为“(x-2)(x+1)=0”不能推出“x=2”,而“x=2” 能推出“(x-2)(x+1)=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2、因为“内错角相等”能推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能推出“内错角相等”,所以p是q充要条件.
3、因为“x=1”能推出“x2=1”,又因为“x2=1” 不能推出“x=1”,所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6.基础模块上教案 篇六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职业和职业概念的更新, 不但新旧职业此消彼长, 也使很多相邻或相近职业之间的交叉越来越紧密, 一些职业间的界线变得模糊。所有这些, 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式及教学方法等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使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还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跨岗能力”。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者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形成了多种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而其中以综合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正是切实贯彻以上决定、结合中国国情、适应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创建的。
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教学及研究工作二十余年, 对中职幼师专业生源选择、教育教学过程、就业环境及就业形势都非常熟悉。据许多幼儿园反映, 中职学校幼师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理论知识较差, 专业技能不精, 实践运用、组织与协调能力欠缺等问题。中职学校幼师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 走上岗位后, 有许多不适应。随着时代的变化, 中职学校幼师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当前的岗位而言, 从幼儿教育这个小范畴来看, 不仅仅有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 还有各种管理岗位、教育科研岗位、卫生保健岗位等;从社会范畴看, 有许多文化、服务岗位, 如各种文艺、公关、文秘活动的参与组织等都与幼师职业密切相关;从幼师毕业生本身的发展来看, 不仅可立业, 创业, 还可对口升学、继续深造, 进而成为教育或教育管理的专家、学者等。而现有的中职幼师专业课程模式具有过强的岗位针对性, 幼师学生毕业后大多只能在教学岗位工作, 其跨岗、转岗能力较差。因此, 中职幼师专业课程模式必须改革, 使其既注重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也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既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转岗能力, 也具备独立创业能力, 有较强的就业弹性;既要考虑幼师职业的现实需求, 又要为幼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基于以上需求, 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 活模块”的新型课程模式便应运而生。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内涵
课程模式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和空间方面, 以特定形式形成的特定的时空组合方式。不同的课程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课程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开发方法。
近年来, 国内外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受教育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在世界范围内,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 (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 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课程模式;第二种是从国外借鉴来的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第三种是介于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与借鉴国外模式之间的“探索型”课程模式。其中,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探索型”课程模式, 该模式在我国职教界的借鉴与应用最为普遍。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在课程开发中采用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 在课程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因而, 又叫群集式模块课程。“宽基础, 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宽基础”, 第二部分是“活模块”。“宽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培养的是较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是跨职业的能力, 是劳动者谋求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能力。其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 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 为学生继续学习 (与高级阶段的职业教育沟通) 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它以能力形成为主线, 围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组织教学内容, 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活模块”侧重于从业能力的培养, 是基本层次的职业能力, 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能力, 是学生生存与立足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 它既有利于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作出选择, 又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宽基础, 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图如图1所示。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属于多元整合性课程模式, 它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学校实际, 继承单科分段式课程的优点, 借鉴众多引进模式的长处,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将课程目标定位于能在一线顶岗且具有继续学习基础、能有较宽择业面的中等复合型应用人才, 并十分重视通过课程综合化减少设置科目的数量。“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 紧跟科技进步;有利于开展弹性选课制与学分制, 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有利于课程管理。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可选用此课程模式来设置课程。
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
我国许多职业教育研究者很敏锐地看到, 传统的“三段式”职教课程模式一方面会导致理论知识过于集中, 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理论与实践之间时间间隔过长, 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不利于学生了解职场需求,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提出了改革传统职教课程模式的各种设想。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 将传统的课程模式 (如图2所示) 进行调整与改革, 既要追求学生的自然、和谐、全面发展, 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做到一专多能, 以满足不同岗位职业群的需要, 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其“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结构可如图3所示。
与“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相适应的中职幼师专业公共课程的内容, 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而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下的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特长课、专业拓展课。专业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全面落实教育部新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以幼师职场需求为依托;内容有用、够用;基础性内容与提高性内容相结合, 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以上课程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教学既为实践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又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既考虑了实践教学的“必需”与“够用”, 又考虑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教育, 又涵盖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突出了技能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课 (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 保证适当的比例, 使学生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 它以培养“社会人”为目标, 为学生建造一个既可满足上岗“必需”与“够用”, 又为便于日后进一步发展的知识平台。理论教学中的专业理论课虽按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但我们要注意, “必需”与“够用”应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 它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补充、修订及更新。同时, 专业理论课的“必需”和“够用”还应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运用现在学到的“必需”与“够用”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 是职业学校实现培养目标, 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是适应社会需求, 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适应能力的主要人才培养手段。它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联系, 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地位, 并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 使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或很快上岗操作, 创造社会财富, 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课程设置, 兼顾了幼师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可能岗位, 如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各种管理岗位、教育科研岗位、卫生保健岗位, 还有许多文艺、公关、服务及文秘岗位等。同时, 从幼师本身的发展来看, “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模式不仅考虑了学生立业、创业, 还利于学生对口升学, 继续深造, 进而成为教育或教育管理的专家、学者等,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程的开放性、指导的个体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幼师专业学生既要具备适应不同岗位的转岗能力, 同时也应具备独立创业的能力, 有较强的就业弹性;既要考虑幼师职业的现实需求, 又要为幼师职业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 “宽基础, 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运用, 满足了幼师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及就业需要。同时, 该模式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发展与就业门路增宽了, 能为学生日后继续学习或在一定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良好基础。由于重视“宽基础”的学习, 幼师专业学生文化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将比以往更扎实。而“活模块”的课程模式, 着眼于强化学生从业能力, 具有岗位针对性, 幼师专业学生能根据自己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也将使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当然, 中职幼师专业进行“宽基础, 活模块”课程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在课程理论体系上, 从各方面进行了比较严格的论证, 有理想化的倾向。其次, 幼师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在3~4年内既要达到“宽基础”的要求, 又要达到“活模块”的要求, 是很困难的。再次,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 软硬件设施设备很难完全满足课程改革需要。因此,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从而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另外, 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有些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易转变, 会出现目标与过程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 阻碍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最后, 此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摸索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深感这一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同时也充分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许多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 需要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康自立.工业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发展之理论与实践[M].台北:雨虹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1982.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9.
[5]黄克孝, 严雪怡.职教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6]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7]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基础模块上教案】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教案10-31
汉字输入模块(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08-15
译林牛津 高一一模块二单元Period 4 Word Power教案09-25
模块6 Unit 4 Task 教学案(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选修六教案教学设计)10-22
模块六自测答案06-20
牛津模块五总结06-26
模块五讨论作业09-26
模块考试试卷有答案06-29
模块四复习检测题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