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精选7篇)
1.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篇一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我国公路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我国加快了农村公路的建设。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养护落后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 严重时还造成农村公路破损加剧、影响了预期使用寿命及实际使用。因此, 我国各乡镇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认识, 改变以往“只建不管、管养不足”等习惯。利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化、养护造价计划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式, 建立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 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
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基础工程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农村公路通达网络, 以此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但是在农村公路管理现状调研中发现, 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并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 县乡镇农路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管养资金不足也造成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另外, 农村公路分布广、线路长、路政人员少等因素也造成了管养矛盾的存在, 影响了我国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开展。加上农业机具、农产品短途运输超载等问题, 造成了我国农村公路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代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 各级路政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调研, 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满足农村公路管养需求。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调研, 确定科学养护计划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网络线长、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的现状, 乡镇路政机构应加强对所辖区域内农村公路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农村公路建设基础的调研、使用情况的调研, 了解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并对路面、路基破损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养护管理计划, 避免公路破损的进一步扩大、降低养护管理成本。针对不同路段行车量、载重等对公路的影响, 确定调研方向与重点, 以此强化对农村公路的监控, 为指导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信息。
2.2 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 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能力
根据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必须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路政机构统一管理下, 强化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健全, 通过对农村公路基础机构的设置及队伍建设、通过路政机构的监督指导, 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明确乡镇政府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结构领导职责、通过专职公路养护管理监督岗位的设置, 增强对乡村公路情况监督检查能力, 辅助路政机构对农村公路进行管理, 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公路基础的需求。
2.3 加快农村公路养护队伍的建设, 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能力
针对我国现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缺乏专业化养护队伍的问题, 我国应加快农村专业化养护队伍的组建。并通过对现有公路养护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及完善的薪酬体系, 促进公路养护队伍的建设。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 逐步增加农村公路养护设施的投入。利用机械化养护技术, 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效率, 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现状中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以养护队伍素质建设及现代化设备操作为基础, 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能力。
2.4 因地制宜编制养护计划
针对农村公路线路长、分布散的特点, 在农村公路养护中需要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特点及公路破损情况, 科学的编制养护与维修计划。按照公路维修养护的实际需求, 确定全年养护维修规划。对于维修养护资金缺乏区域, 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计划。以预防性维修养护理论为基础, 开展养护工作。避免破损路面进一步扩大带来的行车问题, 以及时维修为基础降低维护费用、化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问题。
2.5 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渠道, 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
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资金使用等问题, 在我国现代农村公路网络建设中必须注重养护资金来源渠道的建设与拓展。以财政拨款为基础, 借助区域内企业捐款、村镇集资等渠道, 增加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并强化资金的使用与公开, 为促进现代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乡镇政府还需要加快地域经济的发展, 以经济为基础带动公路建设与养护, 促进企业及乡镇出资积极, 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通过招商引资、农业经济发展、深加工产业推进等工作, 提高此类产业对公路的需求, 以此调动相关产业捐助积极性, 为拓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来源奠定基础。通过拓宽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为现代机械化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乡镇政府对所辖区域内企业的政策扶持、政策引导、公路基础建设重要性宣传等工作, 提高企业捐赠积极性, 为拓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渠道开拓来源, 为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械化发展奠定基础。
3 加快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更新, 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现代农村公路基础建设中, 水泥砼公路、改性沥青公路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新的公路结构及新的公路材料应用对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我国现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必须加快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的更新。针对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结构、技术应用现状, 加快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更新。针对路面结构、路基结构的特点, 选择适宜的养护技术开展养护管理工作, 提高养护管理技术水平。另外, 公路养护机构还应改变原有乡镇地域限制, 以大规模机械化养护管理方式, 降低养护管理成本、提高养护维修效率。通过相邻区域内养护管理结构的沟通与协调, 以流程化、规模化的养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农村公路担负着农产品运输、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农产品运输的需求, 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养护与管理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 各级乡镇政府必须改变管养观念。以现代公路管养理念指导养护管理体系的监理, 并通过管养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管养技术的提高等, 满足新时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需求。以公路技术管理养护为中心,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J].路桥建设与管养, 2012, 11.
2.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篇二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完善
目前,许多村级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认识,没有很好地执行民主理财制度,认为严格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影响村干部在群众中的权威地位,不利于农村财会队伍的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措施,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不断加强和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地区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问题较多,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既损害政府形象又影响干群关系乃至农村稳定,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级财务管理是指村委会代表本村村民对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公开力度不大
当前,部分农村仍然存在财务公开随意性大、不规范的现象。财务管理公开是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村民了解村级财务收支的一个窗口,也是村委会的一项义务。但是有些村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公开的内容不够完整,欠具体,较空洞,群众无法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和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不及时不具体,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对货币资金盘点情况不公开、债权债务情况表没有解释等。有的虽然实行了财务公开,但敷衍了事,项目不齐全、内容不具体、财务公开时间随意。由于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导致农民群众对集体家底摸不清楚,心中的疑团大,对村干部不相信,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2.财务支出管理混乱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财务收支管理混乱表现在:(1)财务收支无计划,没有控制措施,随意性很大。在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非生产性、非公益事业的开支大。部分村干部,打着搞生产、促发展的幌子,吃、请、送,以外出学习考察为由,游山玩水。(2)村干部随意支配资金,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挤占挪用现象普遍。有的村干部不将零星收入入账,乱花乱用征收得来的群众集资款;或公款私存;或侵占集体资产利息;或把公物占为己有等等。(3)村干部不能有效使用资金,造成了财务资金的滥用。有的村干部领导能力差,不了解市场行情,不知道如何使用村内的财务资金;有的急于求成,不遵守市场规律,拿着上级拨的建设基金乱投项目。
二、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13亿人口,9亿在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农村形势决定全国形势。农村村级财务不公开且管理混乱,不仅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村集体资财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全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针对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严格依法管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把农村会计工作划归财政部门管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乡镇把村民委员会的账目收归乡镇政府或乡镇农经站、乡镇财政所管理(村账乡代理),这种做法是违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在实行“村账乡管”的地方,乡镇政府要还权于村,把村民委员会的账目归还给村民委员会,实行“村账村管”。
2.健全管理机构
在县财政局设立农村会计管理股(室)。由县财政局农村会计管理股(室)对农村会计工作和农村财务工作实施管理。县财政局农村会计管理股(室)的任务是:
(1)对农村会计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查,批准聘用或解聘农村会计;
(2)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业务学习和培训;
(3)对农村会计人员业绩进行考核定级;
(4)建立农村会计人材档案;
(5)对农村会计工作进行指导;
(6)对农村财务工作进行检查;
(7)维护农村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8)查处农村会计人员违法违纪行为。
3.稳定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保持会计队伍稳定,有利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保持财务账目的连贯性和资料的完整性;有利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会计人员应当实行聘任制和双重领导(县财政局和村民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会计人员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并当选村委会委员。但不一定非要村委会委员才能担任村会计工作。村民委员会聘用或解聘会计人员,须事先报请县财政局并征得县财政局同意。未经县财政局批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不得聘用或解聘会计人员。
4.加强业务培训
以县为单位,以县财政局为主体,建立会计培训中心,对现有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后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后备人员参加财校财院学习或函授。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从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5.健全财务制度
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财制度。督促村民委员会定期公布账目,报送报表,接受村民和县财政局农村会计管理股(室)的双重监督。
6.定期进行审计
由县财政局农村会计管理股(室)和县审计局对村民委员会的账目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账目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处理。
7.加强思想教育
对村民委员会干部及农村会计人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村干部和村会计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8.严肃财经纪律
对村民委员会干部及村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销毁会计凭证,做假账,贪污挪用公款公物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按照党纪政纪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篇三
5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摘要】: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的竞争的时代,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做后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7%。农民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我国的义务教育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突出表现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教育质量差等方面。本文将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说明,同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然而,由于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存在着差距,义务教育在农村和城镇的实施情况却还是存在了一些差距。
一、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1,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2,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是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其中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
而又由于农村待遇低,好的教师每年都大量流失,特别优秀的教师大都调入省、市,部分流往沿海地区;或想办法调入好的县里。优秀教师在乡镇越来越少,乡镇教育教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
部分学校以及教师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因此在教学实施上不能做到按国家要求倡导的新课改,素质教育等,还是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模式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3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国家教育经费在农村教育投入的太少,使得乡村学校条件特别差,校舍不足而且简陋。据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校都是很简陋的,不但占地面积小,而且楼房也很老。据统计,全国中小学有危房1300万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农村。例如在地震中,损失最惨重的就要数学校了,尤其是中小学。楼房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也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就更不用说电脑、语音教室等硬件设备。4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堂”。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5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策略分析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1、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学生人数在逐年下降,与最高峰相比,现在,每年新生只有高峰时的一半。教师大量富余,应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减轻教育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在乡村学校也可以享受在县、市、省和沿海一样的待遇,把他们留在农村,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2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现在农村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好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当部分农村教师文化程度不高,不够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一些津补贴至今未得到解决,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可以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制定考试考核办法,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受聘,坚决清除不合格的在校代课教师。并且增加政策导向,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基层,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
3、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所调查的家长中很多人其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的见识与观念会严重影响着孩子,而那些有文化有修养的家长,会给孩子造就一个怎样的成长氛围,这都可想而知了。所以,就此我们即可看出,在农村,对成年人的教育,并不比义务教育的任务轻。
4.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篇四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
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
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规划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观念,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城镇特色,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体现可持续发展,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目标性,防止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样。领导一走就变样的现象发生。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把城市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并优先考虑农村,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5.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篇五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其明确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育人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使美术课真正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必修课。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改革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尽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二)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现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切实重视,把美术教育与主科等同对待,逐年增加对美术学科的经费投入,从实际行动上消除主、副学科差异,并根据《新课程》要求,按普九标准配齐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教师仅以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的落后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使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得以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对各学校器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落实。而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一时难以按标准要求配齐各种教学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来说,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想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现象,逐步提高美术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地创造相对较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学保障。当然,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上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间让所有学校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所需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无所作为。(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各级部「1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吸收毕业于各高校的、受过专业培训的美术专业人才来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对于那些暂时无力引进人才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些在职的、有美术专长的非专业教师兼任美术教学工作,以弥补美术教师匾乏现状,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应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升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农村中小学间的校际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以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美术师资力量。再次,美术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其教学工作。(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首先应突破各种瓶颈限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勇于创新,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识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于趣味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乡土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彰显美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事物和活动中,充分感受民族精神,了解民族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和形象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学习兴趣,使教与学更好地融为一体。此做法既可丰富和弥补原有教材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适应性不足的特点,又可解决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力购买学具的情况,使学生在无需投入太多财力的情况下,即可愉快地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丰富多彩的资源来接受美术教育,进行经济实用的美术教学活动。
6.论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 篇六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有效策略
当前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他们的见识日益丰富、视野逐步开阔, 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教育的优质资源更加渴望, 致使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 作为教育一线的校长和教师, 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农村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载体, 农村教育的校长是农村教育的领路人, 作为农村学校负责人的校长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标志。农村校长是否依法治校是农村规范办学的重要前提。校长作为农村办学行为的主体和领头人, 一定要正视学校当前的难题和压力, 校长们要以此为契机, 变难题为学校发展的问题、变压力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农村学校的依法办学行为是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问题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一、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现状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79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2]129校长和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办学主体, 有人说,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可见, 在办学行为主体中, 校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校长依法治校对当前学校做到依法办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和教育至关重要。那么,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农村学校校长治校的现状。
1. 经验治校。
当前农村的学校的办学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有些学校的校长还是没有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仍然采取一些过时的办学经验来治校。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治校例子。有一所学校的年轻校长采用了“末位淘汰制的办法”来聘用本校的教职工, 最后这位校长以失败而告终。后来, 听说这位校长是用老校长的办法来治校的, 结果对这位校长的做法进一步打听得知:这位年轻校长的此次聘用方法是自己认为运用老校长的所谓成功经验来管理学校。当时的老校长使用的此种方法是人性化的方法, 老校长把当时落选的教师请到自己所带的班级给学生上课, 老校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以此为契机来培训、指导、关心、帮带年轻教师, 进而促进他们在教学生涯中健康成长, 后来这几位年轻教师都成了当地的骨干教师。而这位年轻校长的做法与老校长的做法表面上一样, 但是目的截然相反。这位年轻的校长此次的聘用目的是想甩掉一些自己认为所谓的“包袱式”的年轻老师。这位年轻校长的经验治校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2. 家长式治校。
农村的学校校长在治校上仍然有些一言堂、家长式的做法。下面一起来看一个农村校长的治校例子。有一次, 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在开校领导班子会议时, 其中的一位校领导班子成员表述了关于会议主题的个人看法, 而他的看法恰好与校长的意见不太一致。从此以后, 这位校长就再也不给他发言的机会, 久而久之, 这个学校的班子成员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声, 只要开会就附和校长的主张和看法。最后, 过了不到三年时间, 由于学校的一些开支和账目问题, 这位校长被县纪委带去谈话并就此免职。
二、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存在问题的原因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 农村学校的校长在依法治校上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只会给农村教育带来灾难, 农村教育要想办好、优先发展, 必须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从农村校长的身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教育理念滞后。
从上面第一个例子不难看出, 农村学校的校长治校上缺乏最新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管理上、改革上要有最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领。而那位年轻校长对教师聘用制只是机械地套用, 脑中根本就没用现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理念的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一定的成长阶段, 也就是说需要一段时间来让学校的年轻教师成长。而学校的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 校长的职责也起码包括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成长、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经验方法。不是把需要成长的教师拒之门外, 进行末位淘汰。
2. 法律知识缺乏。
上述校长聘用制的改革没有成功, 不仅说明他的教育理念滞后, 他的法律知识也严重缺乏。年轻校长对教育的改革必须在不违背教师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 客观、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 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三) 品行不良, 侮辱学生, 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104这说明教师法并没有严格规定校长具有法定权利淘汰暂时的“所谓末位教师”。所以, 校长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权利, 但不能践踏一部分的教师的合法权利。老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做得比较公平公正, 而年轻校长恰恰相反。被县纪委带走的校长是由于缺乏民主和法律知识而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3. 政策水平不高。
上面两位农村校长的政策水平偏低, 现代学校的治理, 校长不能只凭借传统的经验方法去管理学校, 这样的管理策略只能使农村的办学水平每况愈下。尤其, 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出台, 校长的办学行为都可以参照纲要的指导思想来治校, 校长的教育知识日益陈旧, 教育政策的有关知识更是严重滞后。例如, 有一次, 一位学生家长为孩子的学籍办理登记时, 没有办成, 该校的校长就此事向家长解释说明, 孩子只有满足六周岁才能入学, 而家长不理解, 于是该学生家长就和该校校长吵了起来。其实, 这种情况很好处理, 把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学生家长说清, 并把入不上电子学籍的利弊详细地向家长说清楚即可, 也就是我们贫困县的学生有国家对学生的政策照顾, 如果学生达不到六周岁, 电子学籍系统入不了, 学生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就没了。这样家长明白以后, 自然就不会吵了。
4. 办学行为被动。
农村学校的校长有的整天忙于事务, 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育政策也严重滞后, 只是根据上级会议的精神来管理学校。校长对教育理念和政策知识的缺乏, 加之对教育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下的一些文件理解有些偏差, 一些教育政策也执行不到位, 各个校长办学的水平参差不齐, 由此, 造成农村校长办学行为较为被动。
三、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有效策略
针对农村校长治校的一些现状和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为了有利于农村校长更有效地依法治理学校,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的策略。
1.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35农村教育是教育“三个面向”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教育能否实现教育“三个面向”关键在于农村校长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农村校长只有加强教育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理念, 进而确保农村学校校长的依法治校, 才会有农村教育的希望、才会有农村教育的“三个面向”、才会有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提升法律素养。
面对日益复杂的农村教育环境, 为了更好地处理农村学校的复杂事务, 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 保障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切实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农村校长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升法律素养, 刻不容缓。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是农村校长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5]219。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素养的提升既可以改善农村校长的依法治学的方法, 又可以规范农村校长的依法治学的行为。
3. 关注教育政策, 提升教育政策水平。
教育政策是校长办学的重要指针和方向。校长没有教育政策知识的引导, 只会迷失办学的正确方向。校长要落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 才不会迷失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这无疑要靠校长加强了解、学习、关注教育政策, 认真领会教育政策的精神, 正确把握教育政策的方向。新时期, 新挑战;新时期, 新变革;新时期, 新调整。这些挑战、变革、调整, 都要求农村校长要及时关注教育政策的动向, 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
4. 变被动消极性办学为主动创造性的办学。
农村校长必须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 为了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 为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农村学校的依法治校, 农村校长不仅要充分适应党和国家的对教育的新要求来办学, 而且要在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和国家的对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变被动消极性办学行为为主动创造性的办学行为, 以实现农村学校校长依法治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2] (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9, 129.
[3]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教育出版社, 1993:35.
7.论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关键词:作文 教学 问题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农村学生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格式和语句从事作文的创作活动,导致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作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有感而发的产物。要把作文写好,借鉴优秀作文无可厚非,但是一直依赖优秀作文,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我们知道,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但是,帮助家长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多,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能够接近大自然,更能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快乐。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非常好的作文。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这么做,也没有这么做,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之内,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而不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写作的热情调动起来,就不会出现学生在写作之前到处找《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籍,看有没有类似的作文题目,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来达到完成任务目的的情况出现。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作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语言。教师还应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表露。这样,学生既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来,也能不断增强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作文数量,忽视作文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作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通过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承认,在压力之下,也许会产生动力。但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不仅要完成语文作业,还有英语、数学等作业,学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形下,加之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走上抄袭的捷径。表面上看,学生写的作文不少,但是真正属于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并不多,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少布置几篇作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写作的质量。同时,作文写作数量少了,教师也有时间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认真修改,从而保障每次作文的写作和修改都不流于形式。另外,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也就同一篇题目的作文,先在班上读一篇较差的作文,让学生分析写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再讲解一篇非常好的作文,让学生在正反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为今后写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题目,多次进行写作,不论写作质量的高低,要求每位学生每次提高一点点,并对每次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弱
学生写不好作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狭窄。如写记事类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很少有学生去写坏人坏事。描写人的外貌特征,也是千人一面,这除了学生抄袭的成分外,更主要的是学生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学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应当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比如,教师随便拿出一支粉笔,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有多少种用途,以及粉笔的成分、贮藏等,也可以联想到与粉笔有关的其他物质和故事,尽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在校园周边的事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从而解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后思维狭窄,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四、学生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生提交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抄袭范文的情况。在学生的眼里,范文就是写作的标准。在农村,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家长往往会给孩子买不同种类的作文书籍。每当作文布置下来之后,学生就会根据作文的类型,参照范文,改头换面,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
作文是特定生活的再现,对教师而言,发现抄袭作文并不难。不同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很少会写出高难度的作文来,也不会使用一些高年级学生才能掌握的词汇和语句。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农村学生一般也不会写出城市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只要教师认真,就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经常利用手机上网的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在网上进行检索,看学生是否有抄袭网络文章的嫌疑。当然,这需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杜绝学生抄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对于作文好坏的评判,也许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最起码作文要“真”,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记忆和照搬别人的东西。因此,学生的作文除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字体工整等要求外,必须要求内容真实。对内容虚假、涉嫌抄袭的作文,教师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让其重新写作,即使写得差一些,但必须养成不抄袭范文的习惯。
总之,农村作文教学中也许还存在其他问题,但主要还是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较弱,作文存在抄袭情况,作文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才能使学生写出真实、生动、高质量的作文来。
【论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9-03
论农村电网安全管理10-15
论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大问题06-22
如何搞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11-09
2011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总结11-15
浅论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09-24
财务计划部岗位职责(农村信用社)09-16
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07-06
农村“读书无用论”抬头情况调查06-27
论如何胜任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