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2024-08-03

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精选11篇)

1.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一

一、以往培养方案的问题

(一) 不结合实际, 泛泛而谈

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现实的金融行业岗位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行业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金融行业人才培养问题,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有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 也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但试图建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显然不太符合现实, 尤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结合现实的岗位需求。而在以往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很少结合实际需求, 闭门造车现象较多, 再就是直接将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拿来, 略加修改, 结果既不符合学校的培养特色, 也不符合对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二) 缺乏动态跟踪变化, 调整缓慢

北京城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北京地区的金融机构。近年来, 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但各家银行因为特色不同, 对我校的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 各银行等金融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他们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要求也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跟踪, 然后动态的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以期满足其需要。以往的培养方案, 一旦制定, 调整空间不大, 而且连续几年的培养方案的变化不大, 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三) 缺乏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

以往的培养方案在能力培养上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实践和课堂。实践主要是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等方面, 课堂教学主要是面授, 总体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在所有的这些设计上, 效果的好坏来源于学生和老师的交点, 但在课堂和简单的实习实训中所能掌握的能力和知识是相当有限的, 唯有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大课堂中不断的吸收新的能量来提升自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岗位需求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银行、证券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部分单位的财务岗位的调研和访谈, 同时对最近两年已经毕业的金融本科学生进行了跟踪反馈, 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 普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认可, 尤其是动手能力

大多数被调查单位认为目前金融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也较受关注。但由于北京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实践能力上培养上一直是个重要特点, 进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在期望值上, 相对其他院校的学生相对比较低, 能够有比较好的工作态度。因此进入工作岗位都能得到单位的认可。

(二)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中间层次人才缺失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 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呈现出高端人才需求旺盛, 但高端人才的培养学校也比较多, 而在就业方面上又不愿意屈就, 竞争压力很大。低端人才需求也很多, 呈现出就业门槛越低, 竞争越激烈。而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同时低端人才又不够条件, 进而导致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缺失。

(三) 应夯实基础, 宽泛的知识背景

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校不应该为学生指定未来。关于课程学习, 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提升课程。基础课程就是常规的基础知识学习课程。提升课程, 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采取不限标准与框架、案例式的、互动讨论的模式。在用人单位的调研过程中, 普遍认为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上, 存在广度和深度的一定程度的不足, 有时候工作变动和业务变化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

(四) 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各种业务和产品不断推出, 在岗位需求上要求员工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学习能力方面。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 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业务都学会掌握, 而且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可能更偏重选择综合素质高,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推出了新的方向,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拔部分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培养一定学习创新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新的要求。

(五) 其他方面要求

与专家研讨, 来自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专家, 分别从自身行业的需求出发, 结合以往在该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表现情况, 在其他方面有以下要求: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基本素质、能力和仪态仪表;计算机软件、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日常的应用文的写作也很重要;可以增加在企业正式状态的实习实训, 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财务方面的知识应当强化, 适当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以上均为培养方案的改进提出了很好的方向。

三、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通过对以往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的调研分析, 提出了构建新的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 主要从借力、筑场和构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图2)

借力主要是实习实训实践方面, 必须要借外来的企业单位的资源。利用企业单位的实习机会, 让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获得其他相关能力, 比如沟通能力等;实训主要是在学校进行, 把校外的有行业经验的专家请进来对学生进行讲授。这个方面的培养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无论是企业单位的反馈的结果还是学生的调查结果, 都表明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到岗位后上手快, 因此这个方面的培养需要强化, 系统化改善, 保持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筑场主要是筑学习场, 一直以来北京城市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课时分配上侧重于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一方面总体课时有限, 另一方面为就业考虑。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上, 为了突出特色, 很多课程进行调整, 导致的结果是银行方向的学生证券类的课程较少, 证券方向的学生学习银行类的课程就少。但从企业单位调研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 普遍要求厚基础, 宽泛的知识面。尤其调研专家提到不要给学生设定未来, 其实学生将来工作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清楚, 因此要设一个较为宽泛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势主要是在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基础上, 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金融本科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想多学习知识, 提高自身水平的一部分学生, 通过选拔的方式, 选出来进行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培养一定学习创新能力。

四、三维培养方案的实践设计

全面提升学生的层次水平较难, 但部分提升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在整个年级5个专业方向上选拔30人, 组建精英班。金融精英班以专业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设置培养方案。重点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阐述精英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岗位要求, 并结合三维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安排。

“金融精英班”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文凭+证书+能力”培养模式的职业化, 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择优选拔、小班管理

精英班拟于大二第一学期组班, 生源从经管学部大二金融本科生中公开选拔, 选拔标准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制定, 要求入选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素养, 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测评。精英班实行小班管理, 规模在30人左右, 保证教学质量优质高效。

(二) 导师制培养、师资雄厚

精英班为独立行政班, 实行一对一导师制, 导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既可以享受全程式的一对一的导师辅导, 还可以利用导师组的平台, 与更多的导师交流学习。精英班主干专业课由校内骨干教师与校外管理经验丰富的银行、证券业内人士授课, 学生将更多地获得与银行高管、证券投资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三) 按行业需求设置课程, 授课方式灵活

精英班课程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调整, 突出实用原则, 由用人单位提出要求和建议, 学校教务进行统筹安排。课程设置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从时间和内容上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并通过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充分发挥小班上课的管理优势, 通过课堂讲授、短期培训、讲座、研讨会、实地参观、实习实训等形式实现培养目标。

(四) 精英班的学制、学位

精英班学制两年。因为授课的需要, 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政班, 虽然改变每个学生的原有方向名称, 但并不改变原有专业名称和获得学位名称。

通过选拔部分学生, 组建精英班, 使其显示出来, 进而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 有利于整体学习氛围的进一步改善。构建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有条件的提高北京城市学院金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层次,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逐步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艳梅.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考试周刊[J], 2011, (30) .

[2]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山东英才学院学报[J].2010, (03) .

[3]李伟, 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

[4]方玉娉, 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国电力教育[J].2010, (6) .

[5]牟晓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经济教育[J].2011, (5) .

[6]杨玉浩, 林楠.基于培养方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11, (5) .

2.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二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部门 分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0-004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即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害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重要,它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经济的发展。从毒大米、毒面粉、瘦肉精、注水猪肉、毛豆油、蔬菜农药残留、“三鹿奶粉”奶粉、双汇“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毒豆芽”事件、到最近的“假羊肉”事件,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 也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拉响了警报。政府虽然做了许多努力, 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未彻底消除。我国陷入了深层次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老百姓感叹“还有什么敢吃?”,“如发生农产品中毒事件,追究责任?”本文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进行探讨,旨在为制定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提供理论参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产品安全质量事件层次不穷地出现,一旦人们追究责任时,各部门都认为不归自己,而且在管执法过程中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分工争议尤为激烈。主要表现出两大争议。一种意见还是支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当适用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段监管原则。

另一种意见是农业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一般不适用其他环节,而是按市场主体或者按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不是由工商部门一家监管而是由多个部门依照法定职能共同实施监管。

意见的不统一,部门间对监管职责认识上的混乱,造成了执法行动的不协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惩罚、处理,已严重影响监管职责效果,削弱了行政机关的公信力。本文赞成第二种意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规定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有关部门职责分工,认为应当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

2 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监管职责的原因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不适用分段监管原则。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可以看出,农产品与食品分属两个范畴,但互有交叉。这两个范畴存在交叉部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了质量监督、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实施分段监管的原则,但同时明确规定食用农产品不适用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而是由农业部门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负责监管,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职责。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不仅明确农业部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而且其监管相当一部分流通环节,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农产品品种规定了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的监管职责。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由赋予工商部门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全部监管权,不仅违背法律规定,违背各有关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也必将导致相关部门执法缺位,工商部门越权执法。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贯彻落实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做到不缺位、不越权,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加强配合,严格监督,执法为民。

3 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划定监管部门及具体职责

(1)农业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监管职责。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农业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这两类市场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流通环节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对流通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行为进行职责。农业部门有对流通环节农产品的监督抽查、监测、检测、检查的监督职责。农业部门对负责流通环节农产品标志、包装进行监管。农业部门有对流通环节农产品使用的添加剂、保鲜剂、防腐剂的监督职责。工商部门负责对农产品销售企业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一切违法销售农产品行为进行处理和处罚。

(2)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商务主管部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监督工作,对生猪经营者、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在收购、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中的生猪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3)依据《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种子的质量。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依法处理。

(4)依据《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烟草业监督管理工作。工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促进烟草业发展的工作。对违法销售不合格或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烟草的,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处以罚款,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购违法收购的烟叶;数量巨大的,没收违法收购的烟叶和违法所得。

除此之外,《渔业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场主体或者按照农产品品种明确划定农产品安全质量各相关部门监管职责。

4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对策

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是为了避免职责上存在交差、管理上会出现空白、责任出现推脱等问题的发生。如何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实现个部门无缝衔接,是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各部门面临的突出问题。

(1)明确职能,加强协调。首先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培训等手段,明确各部门执法的职责,依法监督,真正做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其次各单位必须以大局为重,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信息交流,联合执法,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

(2)及时转移,加强衔接。一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责,应当马上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监督管理部门。例如,农业部门发现企业或销售商在批发市场销售禁止销售的农产品,及时将检查结果转移给工商部门,由工商部门对违法行为处理和惩罚。

(3)改善体系,追究职责。各负责部门要积极处理投诉举报,不仅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也要改善执法体系,特别是要健全监督检查记录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按照法律、法规依法做好监督职责。做不作为的单位,要实行问责制,从系统上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3.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三

1.熟悉金融监管部门对各投资领域的监管政策及投行业务相关法律、法规;

2.根据特定企业客户融资需求,通过与信托、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负责项目的方案设计及交易结构的搭建,实现项目投资目的;

3.负责开展项目立项、尽职调查、材料制作、审批报备等工作,项目成立后,负责项目的后续管理和产品维护;

4.负责制定投资产品的业务操作规程和业务培训。

同业客户经理:

1.负责跟踪金融同业产品市场动态,研究金融监管政策,挖掘同业合作机会;

2.负责营销及承办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产品;

3.负责本行同业产品的方案设计及交易结构的搭建,制定业务操作规程,负责产品培训、销售渠道的建设和拓展;

4.负责同业业务的后续管理和产品维护。

债券交易员:

1.开展自营债券交易,承担并完成相应的交易盈利指标,开展我行在团的利率债的承销;

2.密切跟踪并深入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债券市场;

3.负责新交易品种的研究、筹备与业务开展,参与制定相关业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系统测试等;

4.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四

岗位职责:

1、编制业务管理部工作计划与业务发展战略。

2、负责部门预算的制定与实施。

3、制订(修订)公司业务管理流程、规定、制度。

4、组织实施公司业务管理工作。

5、负责组织业务与客户分析工作。

6、负责组织信息平台业务使用推广工作。

7、公司业务管理工作中的日常事务处理。

8、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直接对口负责与联系工作,及分支机构的业务管理。

9、业务管理团队建设。

10、负责公司超授权业务技术支持组织和协调。

11、负责组织完成公司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客户服务岗职责

工作职责:

1、负责开拓公司内外部客户资源

2、负责投保后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维护

3、负责公司项目获取、与各大保险公司日常沟通

4、协助对行业和VIP成员单位保险客户的集中管理.4、领导、组织和管理客户/项目服务团队,拓展客户/项目,为客户/项目提供包括风险分析与评估、保险方案设计、保险方案评估、保险方案询价、保险方案实施与管理、索赔管理、风险管理与保险咨询在内的保险经纪、顾问服务;

5、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

产品管理岗职责

1.在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保险经纪业务的工作。

2.参与制定保险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完善保险经纪业务流程。

3.监督了解全省保险经纪业务的进展情况,收集系统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监督管理分支机构(含本部)保险经纪业务处理情况。

4.负责保险经纪业务市场的分析,积极开拓市场。

5.负责各分支机构保险经纪与中间业务会计进行核对的工作。

5.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五

一、法案中美联储的职责变化情况

(一) 新增或强化的职能

相对以往集中于货币利率政策来说, 最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案中, 美联储被赋予了新的监管职权, 监管职能得到强化和拓宽, 既保留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中微观金融领域的监管也大大拓展, 使之具有了“宏观调控者”和“超级监管者”的身份, 权威性和管辖权均得以增强。

1. 新增了系统性风险监控职能。

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堪称此次金融监管改革的重中之重。法案要求成立金融服务监管理事会, 委员会成员由财政部、美联储等部门负责人构成, 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如果理事会认为某家机构过于冒险, 则可提请美联储关注并采取包括要求预留更多资本金在内的诸多限制措施, 甚至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有权实施非常规监管。这意味着美联储将成为美国金融监管的最主要防线。

2. 加强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

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是金融改革法案赋予美联储的首要任务。美联储有权受理新成立的金融稳定监督理事会提出的针对大型金融机构资本要求、杠杆水平等方面的管理提案, 以使美联储能对所有大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更持续”的监管。原先金融企业“大而不能倒”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金融机构过度投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美联储有权对大型企业进行接管和拆分。

3. 强化了消费者保护权利。

美联储内部新设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将目前分散于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统一集中到该机构, 避免了对消费者保护的职能政出多门而效果不佳。该机构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规则制定及实施权力, 从而对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卡、按揭贷款等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管制。这一新的监管部门将拥有监督所有抵押贷款相关业务并对其实施管理的权力。

4. 新增了投资银行的监管权。

原证监会对控股公司和投资银行的监管权被取消, 投资银行的监管权将由美联储执行。

5. 赋予了支付、清算和结算的监管权。

美联储被赋予对大型复杂金融公司和金融机构支付、清算以及结算进行监管的责任, 并允许美联储在特殊情况下动用银行储备账户直接进行金融机构间的清算。

6. 监督金融企业高管薪酬。

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 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 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 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将大大的减少金融业为了追求短期的业绩而冒险的现象, 从而也有助于抑制金融业的泡沫。

(二) 受限或弱化的职能

1. 美联储自身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

美联储被赋予更大的监管职责大同时, 自身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美国国会下属政府问责局将对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紧急贷款、低息贷款以及为执行利率政策进行的公开市场交易等行为进行审计和监督, 其向金融机构的大量注资行为也将受限制。这意味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置于国会的权杖之下,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联储作为央行的独立性, 甚至会削弱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2. 消费者保护权利受到限制。

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虽然名义上是美联储的下属机构, 但是保持独立的监管权力, 署长由总统直接任命。人事与监管权力的分离, 表明CFPA脱离FED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二、潜在影响及预期

主要表现为条块分割监管面临协调难和公正难以保证。不同的机构负责不同的监管领域需要上层管理机构统辖。然而考虑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美国政府虽然表面具有任免权, 但由于总统任期较短, 联储主席任期较长, 政府缺乏真正的人事约束力。随着美联储全力的快速扩张, 如何将其限制在合理的监管范围之内, 同时防止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合谋现象的出现将是摆在美国国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目前来看, 将美联储的监管业务分割为传统货币利率政策与新兴系统性风险监管两块, 国会分别对其作不同的审计, 是可能会被采用的预防性控制措施。由于监管金融系统性风险与传统货币政策独立性无关, 因此估计可能会实施较为严格的财务分离审查和监管效率评估, 以提升美联储的实际监管效能。

三、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 由各金融监管部门负责单个行业的微观审慎监管, 但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尚未建立。随着我国银行业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银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西方国家面临的问题也将在我国逐步显现, 为此应未雨绸缪, 借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之路,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 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协调方面虽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但尚未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 监管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省级以下中微观的层面上,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更是难以落实。有鉴于此, 我国应该建立一个更为超脱、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加强跨部门间监管的协调, 进一步加强对金融风险、金融规模和系统安全性的协调监管, 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业务合规性, 对容易引发风险的业务变化情况要跟踪监测并加以规范, 确保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安全发展。

(二) 赋予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具体手段

此次金融改革方案中, 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在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得到了强化。在我国虽然人民银行负责金融稳定, 但并未赋予相应的职权, 导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缺失、脱节。我国应及时跟踪和研究国外央行职能变化的趋势和职能调整, 根据我国实际适当增强央行和监管部门权力, 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如:将强化人民银行分支行对执行信贷政策管理, 给予必要的监督管理权限和对相关业务的检查权限;将投资银行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纳入人民银行监管框架中;将国家支持企业、衍生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等纳入到人民银行监管体系中, 赋予人民银行对场内外交易的监管权;将金融体系中的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由人民银行统一监管等。

(三) 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控体系

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过程看, 问题是逐渐暴露的, 从点到面不断扩散。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状, 由于中央银行了解监管信息的局限性, 导致一旦金融风险出现, 风险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倒逼人民银行使用最终支付手段、提高风险处置成本, 使金融稳定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因此, 建议借鉴美国做法完善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机制, 成立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委员会, 加强对金融体系风险的评估, 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判断能力, 尽快把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纳入监控范围。在具体操作中, 要着重强调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关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整体杠杆率和风险偏好的走向, 加强对监管对象特别是众多同质同类中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提示, 帮助市场主体及时发现可能危害商业运营的系统性风险, 确保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够经得起考验。

(四) 加大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

我国国内几家大型银行仍占据银行体系主体, 随着农业银行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四大国有银行全部完成股改上市工作。从企业发展的轨迹情况看, 金融机构竞争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集中, 有优势的金融机构脱颖而出, 越做越大;同时, 由于每一家上市银行都涉及到千百万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银行若爆发危机, 同样存在“大到不能倒”的问题, 着眼于长远考虑, 应学习美国经验, 加快完善出台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监管办法, 通过进一步明确监管者干预的界限, 减少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 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大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限制, 降低高管人员对高风险业务的追求, 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目标,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监管对象方面, 加强对表外业务、场外交易的监管, 降低杠杆比率, 减少大型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五)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6.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六

关键词:银行 金融产品创新 风险管理模式

对于银行金融产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特别是对新推出的金融产品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规避,实际上也需要梳理出一定的解决思路和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克服当前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中更好地推动自身不断发展。特别是雷曼兄弟公司等典型的金融产品引发的骨牌效应启示下,银行也应该更进一步地评估自身的商业风险,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从中外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而让银行金融产品更能够符合市场的发展要求,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当中将金融产品创新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基本内涵概述

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金融类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推出一系列的商业产品创新,这种创新方式在商业银行当中,主要还是通过创造性或者重新组合等方式进行调整。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对还是比较关注的,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当中不同的经济实体对于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还是相对比较多的,他们也希望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的融资途径,为他们的日常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助力。金融创新从本质上也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新融资或者投资产品,而是一种新的金融要素的创造过程,对市场上原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特别是金融产品都具备的一些因素,如产品的流动性,或者是产品自身的盈利状况或者是在市场当中的安全状况等,这些都是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更需要得到关注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上分析,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还是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金融制度方面重新梳理,也包括对于金融产品的传统交易方式的革新等,这些方面都是当前商业银行非常关注的一些方面,也是他们积极进行金融创新的领域。不过,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还是针对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问题本质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些金融产品虽然能够为其获得短期的利益,但是很可能给银行带来一些风险,比如次级贷款危机当中的雷曼兄弟公司推出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就是这样一种金融产品创新失败的典型例子。在次贷危机当中,雷曼兄弟公司连续四十年都运营房地产抵押债券,但是这一类的债券却属于第三级资产,在市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状况下,这类带有危险性的金融产品,其危险性却往往没有被发现,但是一旦市场经济环境和具体的金融产品运营条件出现了变化,则触发金融产品本身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最终让雷曼兄弟公司走向了破产。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对于中国更加成熟,但是即便如此也会出现金融产品触发一系列的风险和危机。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金融产品本身的市场性将会决定了产品创新必然和产品的风险并存,如果要真正意义上消灭金融产品的风险这也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只有在开发创新金融产品的过程当中,尽可能地平衡银行金融产品当中的创新性和风险性,尽可能地提高金融产品的安全性,让金融产品可以在市场当中稳定地运行下去。一旦金融产品存在触发风险机制的可能,那么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风险评估一定要到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商业银行出现更多的危机,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还是从更好地调动市场的金融资源,特别是对于金融要素的重新配置或者优化组合上更充分地进行分析。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的目的仍然在于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帮助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可以获取到各自需要的利润,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进行管理,需要针对不同的金融产品风险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帮助商业银行科学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对金融产品创新中信息不对称风险进行管理

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当中,风险首先就是表现为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或者管理上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钢种,需要面对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还有相关的配套法律对商业银行的各种具体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一旦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当中出现信息不对称,没有充分把握法律法规的要求,或者没有对市场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信息进行分析,那么就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过程当中,需要对当前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制度风险评估,尤其是对于制度当中的模糊区域,或者是制度的空白点进行风险研判,不能够仅仅从自身产品开发的角度进行突破。新的金融产品开发,不能够仅仅是从开发成本考虑,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金融产品本身的法律风险成本,不能够完全依赖模仿导入金融产品,也要合理避免侵权问题。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解决代理问题,也应该充分分析在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理论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只有在风险评估前置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解决银行金融产品开发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二)对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的管理

金融产品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也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两类风险都是人为操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但是动机是不同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当中,因为内部程序的问题,或者是人员的操作不慎等引发的损失。但是道德风险,主要是从事金融产品操作过程的人,可能出现的一种趋利避害行为,这是一个金融哲学概念,是经济人人性假设下对人类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描述。在这两种风险的影响下,商业银行要规避产品创新的风险,应该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量化,通过完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评估模式,更好地促进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相互结合在一起。金融产品的创新一开始,就应该对起设计、推广以及评估、退出等层面的内容进行全覆盖管理。

产品的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选择目标客户,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设计出合适的新金融产品。然后应该让法律层面、业务层面的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要从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以及上述的法律信息不对称等风险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挖掘创新后该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一些隐形风险,进行合适的市场披露。这主要是从金融道德的角度,更负责任地进行风险论证,解决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问题。

(三)对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效益风险进行管理

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一些商业银行也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没有和客户群体进行交流和分析,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过程当中没有办法抓住客户的心理,在效益上没有办法将风险纳入到一定的范围当中。所以,金融产品创新,还应该充分了解客户的心理状况,要通过客户和业务人员进行效益评估。业务人员可以对金融产品创新之后,全面投入市场当中的销售规模进行评估,特别是市场当中存在的金融要素,如利率、汇率以及大宗商品等要素变动情况进行评估。当前西方金融机构也会普遍采用一些风险定价的方式,以风险定价更好地解决金融资产在给定的时期内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也应该邀请相关的客户参与到创新金融产品的体验当中,通过客户的体验来充分评估金融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针对这些风险瑕疵进行优化,而且在内部机构当中试点运行,可以更好地掌握效益风险防范的感性认知,让创新之后的金融产品和市场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产品流程不够完善等因素产生未知风险。

四、结束语

从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当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虽然可以让银行从其他的金融产品上获得更多利润,但是这也必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风险,特别是金融产品本身的运营就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金融制度和交易方式等,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金融产品众多,而任何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产生,都必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营,才能够对其具体的盈利状况还有其他的一些效益等进行真正评估。所以,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化管理,更需要针对各类潜在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进行科学控制和评估,才能够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胥欣华.探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6(15)

[2]陈泊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控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9)

7.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七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大多企业表现出的问题是“误入品类、跟风产品”,在涉足农业项目伊始就没有系统思考过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未来满足市场哪些需求等等。笔者认为,企业首先得要弄清楚自己未来是什么(战略定位),和谁交朋友(消费者)、和谁打仗(竞争对手),如果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企业就是在盲人摸象似的做企业,结果就不会很好。下面从企业品类定位及产品开发的角度,重点分析下“误入品类、跟风产品”这方面的现状、不成功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一、产业下的行业竞争激烈,竞争格局清晰,诱惑和理智需要平衡。

农产品行业始终脱离不了大的产业背景,基本上农产品都是围绕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而纵观大行业下的各个细分行业竞争都异常激烈,且大多行业已被品牌化,行业内的企业规模、企业实力、企业竞争力都已显现,如饮料、酒水、休闲食品、茶叶等等,每个行业都有领导性品牌,在竞争序列上可谓“前有猛虎后有追兵”,行业领导品牌在行业快速发展下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及产业链,使得后来者的进入门槛居高不下。比如饮料行业,饮料行业的品类逐步细分至各个品项,从成人到儿童、从纯奶到植物蛋白..而从资源整合来说,规模性的饮料企业通过数年的运作几乎整合了能够整合的资源,就经销网络而言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规模性经销商在行业企业的带领下已经成为销售额过亿级别大商家,且市场运作意识、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那么我们试想这样的经销商对于一个新进行业的弱小厂家感兴趣吗?同样,成熟性的行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几乎没有预留下更多的空间让一个新进的企业有发展的机会;

当一个行业成熟后,这个行业的机会更多是一个赢家之间的游戏,如果在没有雄厚的资本持续推动,盲目介入成熟行业,结果可想而知。从笔者的观察来看,众多新进企业的失败就是在于挑战一个成熟行业结果,因为内在的实力难以匹配行业竞争要求,最终经营惨淡。

一个成熟行业通常表现有以下几个特征,即:行业集中度高(规模企业占据市场大部分容量)、 品牌集中度高(主导品牌占据市场大部分销售额)、市场集中度高(在主导企业和主导品牌努力下,基本控制了市场资源、市场主流价位、销售网络等,门槛越来越高)。下面,笔者将通过《品类发展趋势解析及竞争状况扫描图》,帮读者去理解一个行业的竞争和战略选择:

图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B:品牌成熟度;R:资源整合能力;D:竞争激烈程度。这也是一个市场竞争中能够衡量的几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通过象限来逐一分析:

Ⅰ象限分析:该象限我们认为是一个行业启蒙阶段,需求和供给都相对不足,这个市场和品类需要一个培育,也意味着风险和机会都比较大,如果您进入这个象限有可能掉进了一个天大的“陷进”:有可能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可能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失去参照物而犯很多错误。在这个象限里,需要关注两个要素:一是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培育市场?二是未来市场容量及消费需求能激发到什么程度?

Ⅱ象限分析:该象限里,机会已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吸引了很多的资本参与,市场容量在众多的参与者培育下处于扩张中,消费者消费意识逐步形成,但是处于胶着状态,主导品牌没有最终产生,参与者仍有机会。

在这个阶段,考验企业的有三点:一是运作资源,如果没有足够资源坚持市场的拉锯战,在长时间的消耗中将被逐步淘汰;二是管理与整合能力,需要通过管理提高企业内生性力量,通过整合实现边际效率,以此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驾驭市场能力;三是运作策略,从市场的角度科学制定企业市场运作策略,通过策略实施提升品牌影响力,抓住消费者心智。

Ⅲ象限分析:该象限已逐步向红海靠近,主导品牌已清晰,但是主流品牌的位置未达到完全稳固的地步,对于一个新进的企业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进入空间,但是这个象限已确立了进入门槛。

如果品类已发展到这个阶段,新进入企业预想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几个能力,一是资本硬实力,没有资本很难介入,因为市场运作的门槛已建立;二是创新能力,从众多的主流品牌中间突破需要品牌及产品相对的优势,即能够替代其它产品的能力,三是管理及运作能力,这个阶段比拼的是企业系统能力,如果系统能力不强,仍然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

Ⅳ象限分析:该象限是绝对的红海,品类已被行业大佬死死分割和控制,在品牌和资本上都已确立非常稳固的地位,是赢家之间的游戏,对于新进者来说基本没有机会,唯独可能的是资本,即通过战略并购介入品类运营!

二、品类意味着战略边界,产品意味着精准制导,从战略开始推动策略落地。

目前很多农产品企业在品类定位上模糊不清,陷入一个相对感性的判断中,盲目的进入一个陌生的品类,并开发出一大堆相关产品,当产品出现滞销时就开始盲动了,而原本对农业产生的浓厚兴趣在逐日递减,企业未来难以预计,企业开始陷入盲目和徘徊中。所以企业需要在发展的战略上去思考企业的长线运作,这些关乎成败!因此,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边界和核心优势,以此推动自己的企业接地气。

1、我们的战略边界在哪里?

笔者在日常业务中经常遇到这类型的客户,没有战略也没策略,只是盲目进行规模扩张,随意开发一大堆产品。当产品出现滞销时,有寄希望于营销咨询公司去解决销售问题。但营销咨询公司不是“神”,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原点,从市场的竞争、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现状深入研究。但经历一段时间调整再进行市场运作,等于是让企业所有工作重新回炉,企业实际损失不可避免!

笔者认为,在涉足农业前就应该进行深入思考,从结果导向性去思考自己企业内部运作。比如一个农业企业拥有整片的种植基地,那到底种什么?未来的最终产品是什么?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如何?等等问题都要思考清楚。比如你可以种植水稻,那水稻能够成为的产品不仅仅是大米、有可能是小米锅巴或炒米或米饼、也有可能是植物蛋白饮料或是其它,一个以大米为原料的产品跨度能有几个品类,到底未来企业会进入那个品类呢?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思考和抉择,因为不同的品类有不同竞争格局,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战略。

从笔者自身经验来看,品类选择就是企业划定自己的战略边界,而这种战略边界需要对自己的实力、市场品类竞争环境、消费容量(显性的和潜在的容量)进行合理评估,特别是涉足已经市场化的品类更需谨慎!因为很多已市场化的领导品牌逐步建立,如果不去细致评估,运作风险极大。当确定企业的战略边界后,企业的假想敌才能清晰,企业的目标及资源配置才能做到可计量。而那种误打误撞式的选择注定成为败局!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这里把品类成熟度、市场消费容量及竞争程度三个维度进行关联,从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上理出关系,供大家在选择时进行思考。

从图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Ⅰ象限风险与机会并存,从我们实践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机会是大于风险的,但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实力。可以说,这个象限是一个品类的领导性品牌诞生的起点;第Ⅱ象限基本上是风险大于机会,从我们时间上来看,如果第二象限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不能向第Ⅳ象限过渡,则意味着这个品类是个鸡肋品类,基本上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企业难以谋求大发展;第Ⅲ象限一个非常乐观的象限,在较大的市场容量下缺乏领导型品牌,市场潜力已显现,需要在加大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策略运作和企业管理能力,但是这个阶段不可避免的是恶性竞争,诸如低价、低质等无序的竞争会干扰到品类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在强大资源投入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很关键;进入第Ⅳ象限,新进企业已没有机会,而是领导者或资本商之间的游戏,对于新进企业来说,最后的策略就是通过资本整合,实现颠覆性的革命,否则难以出现奇迹!

企业战略边际选择正可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它就是企业在设计自己未来的命运,因此需要缜密思考、慎重决策。

2、我们的产品有何竞争力?

笔者一直认为,现在的消费者不缺乏选择,缺乏的是让其更为动心的选择。当下市场各类产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硬性需求基本已被满足,目前更需要的是改善性需求的满足,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溢价”部分,只有不断地提供超乎消费者想象的价值,才有可能让消费者买单。

农产品行业,企业目前在产品运作方面相对其它成熟性行业企业差距较大,而这种差距表现在农产品经营过程中,最明显的就是心态和意识。盲目地对自己的产品抱有百分之一百二的自信,各种拿来主义、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有的把农产品做成特产,使之利润翻了几倍。受制于农产品价格弹性较低,以及特产的区域限制,出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微乎其微的销量形成巨大反差的局面,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有的则按照其它成熟快消品直接复制,成为成熟品类下的小品类或边缘品类,始终没能成大气候,导致各项资源浪费,精疲力竭。

产品本质在于内在的价值,而合理构建产品的价值体系,并逐步塑造成为产品的竞争力才是关键。完整的产品价值体系构建不仅要基于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物理价值的融合,同时也要兼顾消费者个性化情感的满足,并且关注整个产品运营环节的价值链塑造。笔者目前服务的众多农产品企业大多都是从原始的农产品开始过渡到休闲食品或焙烤类食品行业,并在产品的差异性和销售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因为休闲食品行业的消费容量大,且品牌竞争格局在不断被颠覆(产品品类及品种众多,难以实现单个产品的品牌化),难以实现一统天下,能让更多企业从中分到一杯羹。

产品的竞争力在于价值,这种价值既有产品内在的物理价值、产品的情感化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关注整个运营环节的价值链,并以此为基础关注整个市场的竞争及变化,系统构建产品的整体价值体系。下面我们来看看影响一个产品最终销售的竞争力包括哪些:

当我们在讨论营销时,可能第一步想到的就是竞争力,包括企业的竞争、产品及品牌的竞争力、渠道竞争力,笔者更愿意直接把“竞争力”理解为“替代能力”,因为目前的市场基本上处于饱和阶段,消费者基本需求不缺满足,只有在产品的综合价值上做到有替代性,才可能表现出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必须研究如何去替代其它同类产品或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

从笔者对消费市场的常年观察来看,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快消品购买价格的敏感度在降低,而对产品的关注度在提高。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以一个合理的消费价格区间的形式存在,但需要对产品内在和外在的价值塑造更为重视,因为这已成为产品消费的第一关注要素,特别是休闲类产品。所以产品的竞争力必须从多个维度系统塑造,不能偏废于哪一个维度。

三、“整合资源、学习借鉴”是农产品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农业产业化历经了多年,已经在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面对市场化的后续工作,很多企业稍显迷茫。因为农业前端的工作还相对简单,主要是资源投入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相对一个有一定资源实力的企业来说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过渡到农业后端的农产品时,企业将面对百万、千万的消费者,这些就不仅仅是资源投入的问题,需要的是对消费者的理解,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人文科学范畴。如果对这一块不够重视,将影响整个农业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这里提出几个想法与大家分享:

1、摆正心态、立足根本、潜心钻营

很多农业企业对农业投资的态度就是囤地、搞项目概念,然后拉资金要政策搞融资。这种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笔者关注的几个此类型企业,已经濒临倒闭。一个成功项目最终需要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去支撑,如果一味的通过概念和项目包装去运作,抱有其它目的,最后适得其反。

农业政策很多,但把农业政策作为一种农业投资的心态,那未来项目必然很难落地。当然,这绝对不是否定企业去争取农业政策,我们只是认为应该处理好“本”与“末”的问题,企业最终经营的良好结果是企业实现了良好盈利,同时又为社会做了贡献,政策对于一个真正从事农业项目运作的企业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外力。所以本质上需要农业企业去把全部精力用在企业发展上,去研究自己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阶段性实施的策略和内部管理效率。

农业企业的未来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良性发展,并能够在一个方向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向前走。我们时常去拿外企作为讨论企业管理的范本,学习它们优秀的管理模式等等。总结来说,一个优秀外企给我们的启示通常体现在如下几点:①经历了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繁荣,你有没有这个毅力和耐心?②高度的市场化,从消费者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政府关系只是整合资源的一部分,整体资源配置始终围着市场转。做到这一点,你的精力需要放在哪里?③懂得分享是外企的关键,只有懂得分享才能留住优秀人才、才能整合到优势资源。也许你知道一个优秀企业的创始人是谁,但可能根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高管是谁?这是因为企业的股权被很多人持有,很多人为一个目标在努力。④管理和运作的科学性。一个优秀的企业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流程(决策流程和运作流程),庞大的体系如何支撑?决策如何产生?如果仅靠拍脑袋和随意性,那就乱了。⑤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企业创造的文化和企业的氛围而产生的聚合力量,带来的渠道商的获利能力和荣誉感、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所以,中国本土农产品企业需要从基础慢慢积累,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少走弯路而无捷径可言,这也是所有企业成长的规律,试图改变规律性犹如给企业注入“强心剂”,最后的恶果就是“昙花一现”,正确的做法是“摆正心态、立足根本、潜心钻营”。

2、善于整合、借力发展、务实推进

从笔者专注农产品营销策划这么些年来看,服务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很多企业虽然看似规模很大,但是内部运营、管理还是处于作坊式,随机性很大,而论起原因,还是企业缺乏相应有意识的管理人才,企业发展没有章法,想到什么干什么,或者以政府某些官员的意见为企业发展的蓝本(其实,地方政府官员有几个懂经营呢?大多是基于大文件和大政策背后的拍脑袋),所以我们更倡导市场化的农产品运作方式,以此满足企业持续性发展,并达到积累。总结起来,目前中国农产品企业需要从“善于整合、借力发展、务实推进”三个点去努力思考。

一个企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已经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更多社会资源参与,一起推动企业发展。这考验的就是所谓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现金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等,通过整合众多资源以达到借力的目的。从笔者的服务经历来看,目前企业整合资源的中心还是社会资源,而对市场化的资源整合较少,并且抱有很大的戒备心理。

3、创新意识、创意思维、标新立异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已经疲于应付各种同质化的产品,很多产品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欲望,只是满足消费者物理层面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的产品竞争,往往都会陷入到价格竞争、促销竞争、渠道竞争和传播资源竞争等等恶性状态之中,如果新进企业同样在抄袭或模仿同类产品,企业也将步入恶性竞争。一旦新进企业在资源上投入、招商和网络建设、运作系统上存在不足,非常容易导致产品进入市场面临种种阻力。

因此,对于新进企业来说,“创新意识、创意思维、标新立异”尤为关键。众多成熟品类产品突围的例子很多,如“六个核桃”品牌及产品的成功运作,“小洋人”当年的成功导入,“嘎嘎蛋”的品牌建立和产品成功营销,等等。

成功运作一个产品并最终成为一个优秀品牌,首先解决的就是产品及品牌诱发市场的兴趣,如果依然通过抄袭或模仿的方式操作企业的品牌或产品,也就意味着在导入市场时将面临产品招商和消费者动销的巨大阻力,及时成倍的资源进行投入也收效甚微,犹如“恒大冰泉”一样,豪投15亿推广费用,在经历一场自信导入后,市场的产品出现滞销,原本定价3.5~4元/瓶的价格而市场却出现1元/瓶的抛售!后期的“恒大冰泉”的命运将如何,令人揪心!

8.金融产品营销管理岗位职责 篇八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特点

于蓉 (2000) 认为“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面向小企业和家庭,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钱用道 (2000) 分别从市场细分、市场调查、银行产品开发与定价、市场促销等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得出商业银行营销过程一般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产品定价以及售后服务、信息沟通和反馈等过程。

彭雷清 (2002) 在研究中得出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设定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定价策略, 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另外, 彭雷清还研究了在互联网时代和金融全球化时代下的网上银行营销模式。

综上得出, 商业银行营销就是专门向个人和家庭或企业为单位的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等过程, 是一种比一般零售企业更为复杂的营销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营销中存在的困境

佟翠玲通过与银行有关业务人员谈话、登录银行网站查询信息等辅助的调查方式, 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主创性产品和名牌产品奇缺;

2.营销渠道结构不够合理;

3.缺少促销组合决策;

4.从事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的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服务质量有待改善。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其分销渠道也是特殊的, 这体现在银行主要通过自身营业网点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 商业银行里重要的市场资源便是营业网点, 实现分销网络的健全可以使整个市场上大部分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户都能体验银行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银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达到最大化。实际上, 随着各方面营销环境的变化, 银行营销网点这种比较传统的分销渠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若银行不采取措施调整营销网点的战略性结构, 这种分销渠道资源的价值将会严重退化, 银行也会失去一条获得利润的重要渠道。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战略研究

常雯 (2007) 通过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业务发展现状, 从理财产品、服务客户的定位、市场环境等方面探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产品营销业务的欠缺。据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路:1、找准市场定位;2、尝试建立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3、丰富金融产品的种类;4、尝试制定创新品牌策略。

田丽媛 (2007) 认为商业银行是第三产业, 作为典型的服务型行业, 其产品或服务具有同时性和无形性的特征, 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营销与提供服务之间相互影响, 甚至是互为一体。据此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调整并改造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在组织上和制度上使商业银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快速高效的完成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业务。

陈美芸 (2007) 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 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环境限制、渠道局限和空间局限这三方面;银行内部制约因素包括:认识局限性、人力局限性、品种局限性、科技局限性等方面。

毛瑜、许慧帽 (2007) 基于价值创新的角度研究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问题, 提出经过成本优先和差异化可以帮助提升客户价值和零售银行价值, 从而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人员所提出的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情况, 针对以上金融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

(一) 打造理财品牌及形象

商业银行的信誉度可以通过一个成功的金融品牌得到有效地维护。香港银行在争取金融产品服务的对象目标时十分重视建立和推广品牌形象, 通过宣传口号和服务名称来建立形象。

(二) 开拓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的分销渠道

新技术对个人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时, 除了利用营业网点这种比较传统的分销渠道外, 还应在金融服务中加入新技术元素, 加速向电子化银行的转化, 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互联网金融的进步。可以借鉴北上广地区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创新, 不断提升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系统。

(三) 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的组织体系

在银行内部营销方面,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配营销资本, 重新整合各部门的业务, 建立一个优化的金融类专职营销单位。其次, 各部分要做好分工, 总行营销机构要以开发新的产品为主线, 从战略的高度分析市场的需求, 进行市场的细分, 使开发的金融产品更具针对性。基层银行、分行网点的理财中心和营销部门以服务营销的方式为主, 针对不同的顾客, 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营销方式。

(四) 重点增强网点的员工培训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国外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在设计个人理财业务的过程中对网点员工业务能力的强化培训。而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加强对个人理财业务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 创立一支具有高水准的理财团体。此外还要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 作为服务行业人员, 要以客户为中心, 树立客户是上帝的服务理念, 维护好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这也对培养客户对银行业的信赖度有促进作用, 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业务。

参考文献

[1]钱用道.商业银行文化构建的误区与对策[J].新金融, 2000, 10:41-43.

[2]佟翠玲.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常雯.中外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1) .

9.产品策划岗位职责 篇九

2.负责事业部所有需求的产品库整合,建立登记表,以及同技术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的协调。

3.负责测试所负责产品的运行状况,及时同技术人员沟通,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行。

4.负责各区域业务月收人数据分析工作。

5.负责各区域业务每月的预算统计工作。

6.负责各区域业务与合作方的结账工作。

7.负责CP的联系,引进优秀产品。

10.产品经理岗位职责 篇十

2、 负责编制产品的基本推广材料;OEM产品的技术资料;

3、 负责收集公司产品的市场信息、调研和分析竞争对手产品策略,制定、推动产品策略优化升级提出调整及优化产品的要求,共同制定调整性能及成本目标;

4、 负责新零售产品研发和改进的立项、参与新品评审(含OEM产品);

11.金融新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篇十一

一、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现状

1、银行类新产品开发现状。

银行类新产品以中间业务类新产品为主 (见图1) , 其中资产负债类新产品仅占新产品开发总量的11%, 而中间业务类新产品则占了89%。随着新产品的大量开发, 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外汇、黄金等新兴市场, 从商品流动服务延伸到资金流动服务和资本流动服务领域, 产品种类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以及电子化的发展使我国银行类中间业务类产品初步形成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相结合的品种体系。与此同时, 中间业务类新产品也给各大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以工商银行为例, 2005年, 该行境内机构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8亿元, 比上年增长20%。

2、保险类金融新产品开发现状。

我国保险类新产品的开发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仅寿险行业在2004年以来新险种开发就达800多个, 在新产品增多的基础上我国保险类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呈现出5大优势, 即由“市场同构”向“市场细分”转变;由传统渠道向新渠道拓展;由“列明风险责任”向“一切险”转变;由单一险种保障向组合一揽子保险保障转变;由统一型保单向个性化保单转变。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组织调整与组织创新的深入推进, 综合性经营与专业化运营双向发展战略将为新产品的创新注入新的驱动力。而且, 责任险、养老险、商业健康险和农业保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证券类新产品开发现状。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新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存在产品结构不完整、主要品种结构失衡、基础产品不够壮大、交易平台不完善等问题, 也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配套相关制度缺乏等难点, 但是, 股改的成功、行业的繁荣和监管当局的推动都为产品开发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证券类信产品开发主要有:一是债券类产品:公司债券、可分离交易债券、可交换债券、新型可转化债券与REITS;二是备兑权证:指数备兑权证、ETF备兑权证和个股备兑权证;三是金额型产品。另外还有利率期货期权、信用衍生产品、汇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开发主要几种在股票 (包括A股和B股) 、债券、权证和证券投资基金, 缺乏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期权等海外成熟市场的主流产品, 而且金融市场开放性的增强也使这些金融衍生新产品的开发变成金融市场的一大焦点。

(二) 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除了新产品种类有待增加外, 主要体现在开发过程中的营销部分, 具体包括:

1、营销机制不健全, 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 企业整体营销意识不强。根据2006年金融创新报告, 金融监管机构认为我国金融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仍然是一个弱项, 但是金融产品营销的重要性在弱势市场中显得日益重要, 各个金融机构的营销环节无一例外地被内嵌在产品开发和主体业务部门内部, 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需要。以保险类新产品为例, 整个保险行业每年开发大量的新险种, 大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 能够满足某个群体、某个领域、某个空白的新产品。但是在新产品的业务拓展中, 多数产品营销并不成功, 卖不出去, 产生了“滞销”。新险种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库存”转移不成“产品消费”, 在社会需求和对应的产品中间, 出现了一个断层, 这与保险公司内部没有有效地与新产品相对应的营销组织机构不无关系。

2、营销策略的制定不够规范, 营销力度不够。一个完整的营销战略包括:战略目标、资源配置、营销计划、战略执行进度计划、费用预算和控制方法等。而我国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往往考虑也不够全面, 或者战略目标的不明确、或是缺乏进度安排, 要不然就是在开发完新产品后才发现其费用成本远远超出了预算。

营销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当前很多银行内部, 虽然每个支行均配有专职客户经理和营销部门, 但是有的客户经理甚至成了网点替班人员, 营销部门也只是作为新业务分任务下指标的代言人, 而前台人员由于未经过专门的营销知识培训, 往往营销不得法, 起不到很好的营销效果;同时, 各部门在业务营销中, 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合力, 未能发挥整体优势;此外, 几乎每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都是与组织员工培训同步进行, 或是新业务宣传已经展开, 培训才刚刚开始, 这就势必会使大部分员工对新业务了解不够、掌握不扎实, 有效营销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我国金融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建议

(一)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推广金融衍生新产品

金融行业作为服务行业, 市场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金融企业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得发展理念, 把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情况作为调整产品开发战略的依据和方向, 并且根据需求的内在规律性创造需求、引导需求。只有这样开发的新产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赢得市场。

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人们投资意识的增强使国内外资本和货物市场的流动大大增加, 也使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大大增加, 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成为了国内外金融企业竞争的一大焦点。开发和推广各种适合国内市场的金融衍生新产品也成为我国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另外, 开发金融衍生新产品在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实现持续发展, 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与现实意义。首先, 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把企业在各个市场的各种有利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最佳的融资条件, 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而且可以转移风险;其次,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的作用, 因此可以提高资本运用速度和效率, 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再次, 发展金融衍生品还可以满足投机套利需要, 提高企业价值;最后, 外汇金融衍生业务是提升我国外汇业务产品竞争力的有利手段, 开发金融衍生新产品在满足客户使用外汇资金避险增值需求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利率风险, 合理提高外汇资金收益。

(二) 增强营销意识, 实现客户需求和自身利益的双赢

对于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来说, 其营销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营销理论的发展中, 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对于营销观念的转变, 以及在满足客户需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方面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的4P (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理论被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 其4个要素构建了营销理论的基本框架。4P理论主张以市场为导向, 在市场竞争刚刚开始的时代, 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以适当的价格、渠道和促销手段, 把适当的产品投放给到市场即可完成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4P理论与当时的市场可谓是相辅相成, 在金融市场垄断的时代, 国有银行高高在上,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具有浓厚的“自我”色彩, 很少考虑客户的要求和想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 这套从商家自身出发, 重视产品导向而较少考虑消费者的要求与利益的4P理论的指导作用就逐渐弱化。

20世纪80年代, 美国营销学家劳特朋进一步提出了4C (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理论。4C理论开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注重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消费者的便利性以及消费者的沟通。它适应了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需求。在4C理论的指导下, 20世纪80、90年代各金融企业开始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 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适应了银行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市场环境。但很多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不惜成本和不计投入的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一味迎合客户需求的同时丧失了企业寻求自身利益的主动权, 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引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 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了4R (Reaction, Relation, Relativity, Retribution) 营销及组合理论。4R理论所倡导的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关系营销和重视回报4大要素更强调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 企业不仅要积极适应顾客需求, 而且要主动创造需求, 与客户联系在一起, 创造竞争优势, 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顾客及股东创造价值为目的。

由4P到4R, 各金融企业营销战略从“把客户视为上帝”逐步转变为“把客户当作资产”, 与客户建立起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长期互动关系, 由满足客户需求过渡到为客户创造需求, 以追求回报为最终目的来经营客户。首先, 把客户当作资产看待, 赢得更多利润创造的主动权, 在根据客户创造利润能力的高低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 采取不同措施, 创造最大利润;其次, 要用心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源以争夺客户的营销成本换取更大的收益, 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最后, 强调客户与企业二者的互动和关联。企业对客户不仅要负责, 还要时刻维系与客户的关系, 在互动中更深刻地了解客户需求, 并取得客户的认同。

(三) 实施金融企业营销战略

1、差异化营销战略。

新产品营销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 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法, 尽可能做到一户一策, 使客户从心理上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认同感。如汇款直通车业务适应客户群广泛, 使用“撒网式”宣传就很奏效, 而理财金账户就不同, 因其所对应的是贵宾级客户, 就应当采取“直客模式”, 对有条件和能力的高端客户进行重点讲解宣传, 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

2、整体化营销战略。

企业在全员营销的基础上, 首先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强调营销才的运用更是必不可少的。营销人员应进行标准化培训, 掌握新产品的功能、特点以及申请手续、办理过程, 全面提升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反应速度、语言技巧以及亲和力。对一些左右企业业务发展关键的大客户, 在企业所辖分部派驻客户经理进行营销的基础上, 其上级部门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协调联动, 进行关系营销以确保营销效果。其次市场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建立有效的营销组织的基础上新产品的开发策略将与企业形象策略、产品定位策略及促销策略组成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以新产品的开发为中心, 其他策略发挥作用在实现新产品价值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收益。

摘要: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对于金融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显得更为重要。文章在分析我国金融市场新产品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新产品,开发,营销

参考文献

[1]、汪金华, 冯丽萍.4R——一种新的营销理论[J].营销策划, 2006 (10) .

[2]、杨世坤, 温泉.商业银行金融商品的开发与营销[J].商业研究, 2003 (16) .

[3]、韩葵.金融创新与金融新产品研发和营销的新思路[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2 (11) .

[4]、汪开鹏.如何建立金融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机制[J].科技与金融, 2000 (12) .

上一篇:有趣的游园活动作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