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2024-11-06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通用12篇)

1.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一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防保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齐全、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单位领导报告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发现乙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伤寒及副伤寒、钩体、疟疾、出血热等传染病及疑似病人,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五、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该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交卫生院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六、诊治传染病病人时,要安规定作好消毒、隔离设施。

七、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作好疫情的收集、审核和报告工作,发现首诊医生报告卡有误立即要求首诊医生改正后上报,每月一次传染病漏报自查,作好门诊日志监测、传染病登记本、自查统计,奖惩情况等资料并存档备查。

八、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卫生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反以上规定,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2.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二

1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 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我院成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及院内感染委员会, 由医院传染病管理三级网络进行医院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实行了传染病阳性报告签收制, 采取了谁签字谁报告谁负责, 发现漏报一查到底。预防感染保健科对疫情监测报告进行监督、检查, 负责指导全院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医院各科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为传染病监测报告实施单位, 负责及时监测报告传染病疫情监测, 并对首诊医生进行督促和教育。

2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核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我院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并对传染病报告的种类、时限、方式和程序进行细化。通过互联网上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直报传染病的同时, 对于甲类传染病, 要求电话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便及时审核。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医院同意, 不得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等私人信息、病史。责任疫情报告人不得瞒报、迟报、缓报传染病, 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应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 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对于在传染病报告中有突出表现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搜集并提供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备查。门诊医师和病房主治医生发现传染病例后必须认真逐项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要求字迹清楚, 注明诊断依据。预防感染科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注明报告时间, 统一上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网。

3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 强化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

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每年举办1次或2次全院性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培训班, 让全体医护人员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传染病防治, 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医院进修实习人员较多, 轮转快, 我们对每年来院进修及实习的医护人员和分配来的新医护人员, 在上岗前必须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并经考核后方可上岗, 为增强疫情监测报告意识, 做好隔离防护。

4 建立奖惩制度, 严格进行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

医院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纳入科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标准。预防感染科要对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导工作, 每月检查1次。检查内容有病区传染病登记、各科门诊日记、传染病门诊就诊登记、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阳性报告登记。发现未报告的除追究责任外, 应及时给予补报。根据检查结果和考核标准, 对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认真负责出现瞒报、漏报或缓报等的科室和个人, 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 并予通报批评。

通过以上措施, 使医院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准确、及时, 较好地控制了漏报和缓报, 而且使非传染病科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转诊、隔离和治疗, 防止院内感染,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传染病源体引起的医院感染。针对新形势下的传染病管理, 我院一是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二是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三是与职称、工资挂钩, 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把传染病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3.浅谈如何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篇三

2004年1月1日以来,我国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已长达7年多,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疫情网报体系保证了各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时通过大疫情网报系统第一时间上报,极大地提高了疾控部门对疫情的发现率和疫情处置的及时率。但是,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仍存在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众多问题,这值得我们疾控专业人员思考,如何提高和规范传染病疫情网报工作,下面浅谈一下,仅供同行参考。

1建立健全疫情网报组织机构,细化分工与明确责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任何事情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疫情网报同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分工,明确到人。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需明确管理人和责任人,国家规定此项工作疾控部门需要有专人且不少于两人负责医疗机构的网报审核与订正,每天不少于4次进行大疫情网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网报单位反馈,督促其订正或删除,第一时间减少网报卡片的逻辑错误,保证卡片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2培训考核制度化,普及网报知识知晓率

培训作为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疫情网报工作也同样适用,每一年所有医疗机构均需由疾控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举办一期疫情网报专业知识培训,且进行培训后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后须对本单位新进人员和其他人员举办疫情网报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网报知识的知晓率。

3疫情网报制度张贴化,强化报告意识

疫情网报制度作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一种规范,疾控部门须按照网报要求制定出统一的疫情报告制度,下发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其统一张贴至接诊或检验传染病的相关科室,供其提示与警示作用,同时要求各医疗机构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科室必须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卡片与门诊日志,以便登记核查。

4完善奖惩制度,保障网报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首诊医生和网报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后,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报告疫情,医疗机构应该对积极准确报告的医生给予奖励,惩罚漏报错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医生或网报人员。网报工作不同其他的业务部门工作,每年中的节假日、周末、月末都需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卡和审卡,尤其是月末、年末的最后一天审卡人员须守大疫情网到24点后,这就需要单位对网报工作做得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同时,对网报工作不力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通过奖励、补助和惩罚工作,保证网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整改

疾控部门作为网报单位的业务指导部门,须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网报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采取日常检查和年终漏报调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各医疗机构在网报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检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至各单位和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辖区卫生监督所,从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正,并要求实行院内通报制。

6各级疾控加强审核,及时了解辖区网报动态

大疫情网作为疫情网络报告的唯一途径,其传染病报告卡所规定的内容均能够反应网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重卡率,这一指标也是各级网报单位考核的质量指标,负责网报管理的疾控专业人员须不定期和定期对网报的卡片导出进行分析整理,且每天进行查重,发现重卡经判定及时删除,对导出的卡片存在逻辑错误的、不准确的、不完整的,审卡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网报单位进行核实,要求其进行订正,对辖区网报的质量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

7开展漏报调查、全面了解网报质量

疫情漏报作为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网报质量,其调查内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为网报质量的重要途径,疾控部门须严格按照《疫情网报漏报调查方案》开展漏报调查工作,将漏报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来年的网报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而极大地提高网报质量。

4.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四

生效日期:2005年1月14日 修订日期:2011年8月1日

一、疫情组织领导:设立疫情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门诊部、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的科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质控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监督,每年对上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关传染病有关制度。

二、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至少1名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三、承担对全院医护人员疫情报告管理内容的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网络直报技术指南》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新入院职工、进修医师和实习学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四、做好疫情登记工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的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科、影像科结果登记。并做好对疫情登记资料的保管工作。

五、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工作,诊治传染病的科室,实行首诊负责制,要及时、完整、准确的填写保存传染病报告卡。

六、网络直报人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在报告前,必须进行卡片错项、漏项、逻辑错误以及重卡的检查;对每天收集、报告、订正、删除传染病报告卡的情况须做好工作记录,每月进行汇总统计备案。

七、各科室兼职疫情员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并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每月对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一次自查。

八、疫情管理专职人员必须每日查看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发现未报的传染病,及时催报。同时对疫情数据(按月导出)和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进行整理归档。

5.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篇五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疫情管理人员收卡同时对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核对信息完整并登记在册——网络直报。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确认。

(2)对于其他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专病管理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审核确认。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6.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篇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结合本院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报告重点科室有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内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普外科、检验科、放射科。

二、各科室发现法定传染病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告医生实行首诊负责报告制。医生要做好病人的交接班工作不得有漏报现象。

三、报告范围甲、乙、丙类和其他重点监测传染病。甲类鼠疫、霍乱(2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乙类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种 其他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恙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不明原因性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需要网络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有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四、传染病的诊断与登记严格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诊断并进行详细的门诊日志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出入院登记本等登记。

五、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等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对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它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网络直报。

六、疫情报告接收科室本医院预防保健科遇到紧急传染病疫情时同时报告医院医务科或办公室。

七、报告方式利用电话方式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卡片要填写全面、完整、字迹清楚、地址详细、内容准确不得涂改、不得缺、漏项。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紧急疫情时可先口头报告以后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八、疫情管理人员负责全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管理工作。

九、建立疫情自查制度。每周一次小检查每月一次大检查做好检查记录报告医务科并进行月通报并与绩效挂钩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被检科室应及时进行整改。

7.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 人口资料来自南京市江宁区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种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 (艾滋病、肝炎、甲型H1N1流感、麻疹、出血热、狂犬病、痢疾、肺结核、伤寒、百日咳、淋病、梅毒、疟疾) , 共报告发病1365例, 发病率为147.2/10万, 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9.80%和28.87%。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 (534例) 、梅毒 (425例) 、淋病 (192例) ,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4.3%。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

(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艾滋病8例, 乙型肝炎31例、丙型肝炎15例、淋病192例、梅毒425例, 共计发病671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9.16%, 发病率为72.3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19.82%, 下降最明显的是淋病, 发病率下降了34.67%, 其中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均上升, 上升最明显的是艾滋病,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45.35%。 (2) 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4种, 分别为甲型H1N1流感8例、麻疹11例、肺结核534例、百日咳3例, 共计发病556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40.73%, 发病率为59.9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35.51%, 下降最明显的是甲型H1N1流感, 发病率下降了94.57%。 (3) 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5种, 分别为甲肝4例、戊肝22例、肝炎 (未分型) 9例、细菌性痢疾92例、伤寒及副伤寒3例, 共计发病130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9.52%, 发病率为14.02/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20.43%, 下降最明显的是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下降了31.82%。 (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报告发病3种, 分别为出血热4例、狂犬病2例、疟疾2例, 共计发病8例, 占总报告发病数的0.59%, 发病率为0.86/10万, 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上升了3.45%, 上升最明显的是出血热, 发病率上升了75%。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1) 肺结核:全年报告534例, 发病率为57.59/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9.12%,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首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70岁居多, 共484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90.64%;其次为75~80岁年龄组, 发病3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7.30%。男性386例, 女性148例, 男女性别比为2.6∶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301例) , 其他 (71例) , 不详 (53例) , 工人 (44例) , 共469例, 占肺结核发病总数的87.83%。 (2) 梅毒:全年报告425例, 发病率为45.83/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1.1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二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50岁居多, 共349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82.12%;其次为15~20岁及55~65岁年龄组, 共发病52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12.24%。男性209例, 女性216例, 男女性别比为0.97:1;在职业构成中, 以不详 (90例) , 农民 (69例) , 家务及待业 (67例) , 工人 (55例) , 共281例, 占梅毒发病总数的66.12%。 (3) 淋病:全年报告192例, 发病率为20.71/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4.07%,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3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20~45岁居多, 共158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82.29%;其次以50~55岁年龄组, 发病19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9.90%。男性179例, 女性13例, 男女性别比为13.77∶1;在职业构成中, 以工人 (89例) , 其他 (22例) , 商业服务 (20例) , 农民 (15例) , 共146例, 占淋病发病总数的76.04%。 (4) 痢疾:全年报告92例, 发病率为9.92/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4~10月发病较多, 共发病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发病年龄以0~1岁及15~20岁居多, 共59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64.13%;其次为3岁及15~40岁年龄组, 发病24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26.09%。男性53例, 女性39例, 男女性别比为1.36∶1;在职业构成中, 以散居儿童 (31例) , 学生 (30例) , 幼托儿童 (5例) , 农人 (5例) , 工人 (5例) , 共76例, 占痢疾发病总数的82.61%。 (5) 病毒性肝炎:全年报告81例, 发病率为8.74/10万, 发病数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93%, 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5位。全年均有疾病发生, 发病季节不明显;发病年龄以15~60岁居多, 共7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91.36%;其次为65~80岁年龄组, 发病7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8.64%。男性55例, 女性26例, 男女性别比为2.12∶1;在职业构成中, 以农民 (16例) , 不详 (15例) , 工人 (15例) , 其他 (10例) , 家务及待业8例, 共64例, 占肝炎发病总数的79.01%。

2.4 流行特征

(1) 地区分布:全区20个乡镇军邮传染病疫情报告, 总发病率最高的是百家湖街道和东山街道, 分别为574.33/10万、228.06/10万;最低的是方山镇为57.98/10万。其余发病率在183.48/10万~124.81/10万的有其林、秣陵、江宁、汤山、谷里、横溪、上坊7个镇;发病率116.62/10万~60.14/10万的有湖熟、东善桥、铜井、淳化、陆郎、陶吴、上峰、土桥、丹阳、周岗10个镇。 (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传染病报告, 3~9月份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6.81% (912/1365) , 并以5月份发病最多, 占全年总数的11.43% (156/1365) ;11月份发病最少, 占全年总数的4.84% (66/1365) 。夏季以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 呼吸道传染病在春夏之交发病较多, 其他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 (3) 年龄及性别分布:从0~80岁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不同病种发病年龄高峰各异。肺结核20~70岁发病占90.64% (484/534) ;梅毒20~50岁发病占82.12% (349/425) ;淋病20~45岁发病占82.29% (158/192) ;痢疾以0~1岁及15~20岁发病占64.13% (59/92) ;病毒性肝炎15~60岁发病占91.36% (74/81) 。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例为1.99:1 (908/457) 。

3 讨论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9.80%和28.87%。低于2009年全国报告发病率 (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4.15/10万) [1]。

近几年来, 肺结核一直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首位,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3,4,5]。结核病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之一;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 将结核病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指出“遏制结核病刻不容缓”[6]。南京市江宁区从2003年启动并实施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 提高了肺结核病的发现率, 因此, 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提高发现率的同时, 必须要提高治愈率, 发现1例, 治愈1例,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结核病。

性传播传染病位居南京市江宁区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 淋病、梅毒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比去年下降14.19%和21.75%, 这与政府近年来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有关, 艾滋病发病率上升一个可能原因是该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流动人口较多,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教薄弱, 促使性病发病增加。另一原因是艾滋病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扎实, 疾控机构提升了对性病艾滋病的监测能力, 增加了病例发现的机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可能原因是该区流动人口较大, 人群自我防护意识也较弱。乙型肝炎的防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成人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丙型肝炎的防治要做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措施。梅毒、淋病、艾滋病的防治应制定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计划, 加强薄弱环节的信息传播, 使目标人群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或信息, 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 促使其减少或改变高危行为额, 从而降低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风险。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是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有效对策。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江宁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共报告传染病13种, 报告发病数1365例, 报告发病率为147.2/10万, 报告死亡病例4例, 病死率为0.4314/10万。无甲类和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 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梅毒、淋病。结论 应加强对南京市江宁区传染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200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EB/OL].[2010-02-10].http:www.moh.gov.cn.

[2]李华兵.建始县2004~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3) :40-43.

[3]欧阳建华.2007年贵州省天柱县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1-42.

[4]易蓉.2006年利川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8, 34 (5) :43-44.

[5]韩绍先, 周翠仙.泸水县2003~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云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4 (3) :52-54.

8.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 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培训;考核;督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2-01

在卫生防疫工作中,传染病疫情报告属于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节,重大疫情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与及时控制对社会均有巨大影响[1]。目前,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已自手工统计、报告进展为各医疗机构经网络直接报告,在疫情报告方式改变下,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均有一定提高[2-3]。然而随着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及传染病致病菌快速进化与繁殖,传染病网络直报必须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为传染病疫情的准确掌握与及时控制提供最基本保证。为此,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加以改进,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的培训、督导与考核等措施,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加以改善。选取2011年11-12月与2012年11-12月全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资料并展开分析。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获得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普查、抽样调查两种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011年与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对比 在2011年11-12月与2012年11-12月对我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展开调查,2011年全市共发生传染病724例,报告数量为674例,其中及时报告数量为609例,传染病报告率为93.09%(674/724),及时报告率为90.36%(609/674);2012年全市共发生传染病688例,报告数量为688例,其中及时报告数量为685例,传染病报告率为100.00%(688/688),及时报告率为99.56%(685/688)。对比可知,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与及时报告率显著高于2011年(P<0.05)。

2.2 传染病报告卡片填写质量对比 2011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4.63%(229/242),卡片填写准确率为89.67%(217/242),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为83.88%(203/242);2012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为94.74%(252/266),卡片填写准确率为95.11%(253/266),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为97.74%(260/266)。对比可知,2011年与2012年传染病网络直报中卡片填写完整率与卡片填写准确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2012年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显著高于2011年(P<0.05)。

3 讨 论

在传染病疾控工作中,对传染病疫情予以及时、准确报告,是为传染病预警并展開应急处理提供可靠信息的重要方法[4]。传染病网络直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传染病报告工作普遍采用的模式,可对医院中疫情管理专员将传染病疫情逐渐上报给辖区疾控组织这一环节加以优化,但未能改善医生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这一基础环节,全国多地传染病报告仍有报告不及时、漏报等问题。

为促使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不断提高,我市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通过以下措施对报告质量予以强化:①加强培训:每极度召开1次疫报专题会,经例会对各医院中疫情报告人员展开多轮、反复培训,促使其实践技能与知识水平显著提升。②强化医院自查力度:通过院内督查方式促使临床医护人员自觉展开传染病及时、准确报告,督促医院疫报人员按日、周与月核查各部门传染病报告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③强化督导:市级与区级卫生局应定期、多次组织卫生监督与疾控部门联合督导检查各医疗单位,加大传染病疫情报告督导力度。④强化考核:通过行政手段促使疫报工作不断落实,将传染病报告质量细化为具体指标,将之作为对网络直报单位与各级政府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奖惩制度加以落实,通过经济处罚手段对医护人员报告意识予以强化,促使传染病报告工作得到充分重视。

通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予以强化,2012年传染病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纸质卡片和电子卡片填写信息一致率均有显著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对传染病网络直报模式中报告质量加强管控,强化培训、督导与考核等诸多措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有显著提高,后期还需对相应制度加以细化并逐步完善,促使传染病网络直报中报告质量稳固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素音.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对报告质量的影响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1):690-691.

[2] 张晓丽.探讨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对报告质量的影响[J].疾病监测,2007,22(2):140-141.

[3] 徐斌,黄夏萍,覃曲波.南宁市2004——2006年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04-4405.

9.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篇九

根据2010年8月28日疾控例会通报精神,我院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我院领导对传染病报告管理非常重视,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公共卫生科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小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二号病’防治领导小组”、由公共卫生科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传染病的规范化管理。

二、规章制度

在组织机构成立以后,以《传染病防治法》为依据,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疫情报告制度”、“疫情登记制度”、“门诊病历日志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制度”、“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分诊台工作制度”、“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制度”、“发热门诊工作制度”、“发热门诊就诊病人登记制度”、“隔离留观室工作制度”、“腹泻门诊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等,作到了对传染病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人员职责

从院领导到传染病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作到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职责分明。对疫情报告、疫情登记、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均有专人负责,公共卫生科还对传染病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检查、访视、死亡病例调查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作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有条不紊。

对公共卫生科及其相关人员、发热门诊、腹泻门诊医师制订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

四、人员培训

我们为了规范传染病的管理,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反复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学习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高致病性人禽流感”、“二号病”、“肺结核”、“脊髓灰质炎”、“麻疹”、“爱滋病”、“流脑”、“乙脑”、“肝炎”等传染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反复学习了我院有关传染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专业水平。

五、应急措施

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急诊急救领导小组,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在我院发现,由相关人员立即报告院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和本院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医疗急救小组长期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听从指挥,随时出动,必要时,我院可以随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予案,对传染病的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紧急处理。

六、疫情管理

根据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报告疫情有专人负责,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爱滋病、肺炭疽、“非典”、“禽流感”等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两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于6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病人和/或疑似病例,6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于24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丙类传染病病人和/或疑似病例,24小时内网络直报,于当月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

门诊各科、急诊室,均填写了门诊日志,若发现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填写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疫情报告卡,送本院保健科,各登记本均已逐项详细填写,便于查询。

每年7月、12月接受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对我院的疫情管理及报告质量分别检查一次,接受主管部门的批评指导。公共卫生科负责疫情的医师,随时进行了督促、检查、指导本院各科室医师做好疫情报告。每月对发热、腹泻门诊及有关科室进行检查,核对疫情一次,将查对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每月2号以前,将上月的相关月报表送县疾控中心。院长、公共卫生科长对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进行了不定期检查。

我院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给予表扬、奖励:

1、疫情管理做到四有:①有领导分管;②有专人负责;③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报告、检查、奖惩等);④有传染病及疫情访视等的登记制度。

2、疫情报告做到四不:不漏报、不迟报、不错报、不瞒报。

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合格率达100%。

4、疫情日报、月报、年报表上报及时,数据准确、全面、报告率达100%。

5、处理疫情及时,疫访登记记录详细、完整、个案调查填写真实、归档及时,访视率达100%。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制度,根据其性质、情节和对我院危害的程度给予惩罚:

1、违法行为情节轻者,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改正。

2、改进不力,继续违犯者,除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外,给予罚款,罚款数额根据违法性质,危害程度扣除当月奖金的20—50%。

3、行政处分: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造成传染病流行,给予当事人直至开除公职的处分。

4、追究法律责任,对玩忽职守造成甲类传染病、爱滋病、肺炭疽的发生和流行及乙、丙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者,追究法律责任。

七、消毒管理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护理组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院感领导小组,各科室部门密切配合,使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县疾控中心还定期对我院进行消毒监测和科室的台面以及医务人员进行细菌培养,保证了消毒效果。

八、主要原因及不足之处

1、经过自查,我院病员较少,2010年4月确实没有发现传染病病例。

2、人员学习不够。

3、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4、有关传染病管理的硬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院长签字:

大邑县鹤鸣乡公立卫生院

10.传染病报告卡收发管理制度 篇十

为加强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特制定 传染病报告卡收发管理制度:

1、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2、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负责为本院传染病报告相关科室配备传 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簿。

3、建立传染病报告卡收录卡记录本,内容包括收卡日期、医 生诊断日期、报卡日期、病名、报告科室、报告医生、报卡质量、收卡人、录入日期等。

4、各科临床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按 《传染病防治法》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并及时报给医院疫情报告管理人员。

5、本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每天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 逐张逐项检查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填写是否规范等,如发 现问题卡,及时与填卡医生联系,并进行补充订正。

6、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将各科室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审核合格 后登记医院总传染病登记簿,并及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7、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日到传染病诊断的相关科室进行传染 病主动搜索,发现传染病及时进行登记报告。

8、当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应立即报告疾控中心并填写传染 病报告卡。

1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疗报告 篇十一

2005年4月中旬,五河县西杨村一个养猪场暴发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率10%,病死率30%,经采用敏感药物注射和混料投服,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有存栏猪200多头,2005年4月上旬从某猪场引进肉猪饲养时,发现该引进猪群中有个别猪咳嗽、喘气,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到4月中旬,气温下降,且连续1周的阴雨,病情迅速蔓延,共有26头猪出现喘气、咳嗽、呼吸困难,急性的2d内死亡。慢性的5~6d死亡。至4月28日共死亡6头,死亡率达30%,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治疗,效果不显著。于4月28日送畜牧兽医技术中心实验室诊断。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2.0℃,精神不振,绝食,多拥挤在一起,喜伏卧,不愿走动。严重的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喘气、咳嗽,张口伸舌。从口鼻咳出泡沫状的血色渗出物。病初耳、鼻、腿部皮肤发紫,继而全身皮肤发紫。急性的2d内死亡,慢性5-6d死亡。

剖检,病变主要在呼吸系统。急性死亡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充血、水肿,两侧肺叶呈现紫红色,病灶界线清晰,切面似肝断面易碎,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胸膜见纤维素性炎。胸腔有黄色渗出物,慢性病例见坚实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结缔组织粘连。

3实验窒检验

取病死猪的肺病变部位及胸腔渗出液进行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下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4培养特性检验

以无菌操作的方法。取肺病变部位及胸腔渗出液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皿(在琼脂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脱纤兔的血液,放人85℃水浴中10min,即变成巧克力样颜色,后分装平皿),置于CO2培养箱环境中,37℃培养24~48h,见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呈短杆状、球状短链菌体。

5药敏试验

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方法如下:

(1)滤纸用打孔机打成直径6mm圆片,每100片放入一小瓶中,高压烘干备用。

(2)青霉素200μg/mL,其他药(氟苯尼考、链霉素、氯霉素、恩诺沙星)均为100μg/mL,取抗菌药液各1mL分别加入纸片中,置冰箱浸泡1~2h,后置于37℃温箱保持2~3h后干燥。

(3)用白金耳取培养10~18h的幼龄菌,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等干燥后,用镊子夹取各种抗菌素纸片,平均分布于琼脂表面(每平板放置5片),在37℃温箱内培养18h后观察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菌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耐药。

6防治

6.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抵抗力,注意饲料的合理配方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遇天气变化,阴雨、潮湿、寒冷时,猪舍要保温,预防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对发生该病的猪场,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及时投药治疗,对未发生过该病的猪场,若出现呼吸道重症死亡,应及时采取病料进行病原学诊断和药物试验,同时隔离病猪,消毒环境。采取敏感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措施。对猪场要建立健全防疫制度,落实防疫措施。

6.2治疗

全群猪用敏感药物恩诺沙星原料粉按每千克饲料混入药品1g的量投服,连用3d。

发病猪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商品名“通扬乐普”)治疗,每天2次,连用3d。

治疗应注意的问题:首选隔离病猪,选用高度敏感药物。用药间隔时间和剂量要准确,要有足够的疗程。

治疗观察:经采用以上措施,病猪很快得到控制。对14头病猪用药3d后,无一死亡,5d后病情基本好转,15d后所有猪全部恢复正常。

7体会

该病的发病特点:体温升高至40.5℃~42.0℃。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皮肤发紫,死亡率不高,但有时也呈暴发趋势,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损害。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剖检为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瘀血水肿。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培养特性,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隆起、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菌落,镜检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球状短链菌体。可作出初诊。

胸膜性肺炎嗜血杆菌可存在于正常猪的鼻咽中,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在冬末春初遇阴雨天气,受冷空气的侵袭,引进猪苗时,环境、饲料改变产生应激时常引发该病。为此,应加强饲养管理,防寒保暖,提高猪体的抗病力,在天气突变时,适当用敏感药物作添加剂,防止该病发生。

12.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营口市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年报表, 人口资料来源于营口市统计局。

1.2 统计学分析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历史流行趋势

2.1.1 发病率变化趋势

近30年来, 营口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基本上呈波动性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1981年受麻疹暴发的影响形成发病率高峰, 发病率为1 060.77/10万;在1993年受甲型肝炎 (甲肝) 暴发的影响, 发病率上升到648.59/10万。由于法定传染病在种类上的变化, 例如, 1997年增加乙类传染病肺结核, 2008年增加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 2009年增加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 因此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近几年略有上升的趋势。受手足口病高发的影响, 2010年发病率为320.83/10万, 2012年达到341.16/10万。营口市1981—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见图1。除2010年发生1例霍乱外, 自2002年以来营口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生。

2.1.2 死亡率变化趋势

营口市法定传染病死亡率在80年代初期较高, 1982年最高为4.88/10万, 次年迅速下降至1.04/10万, 自1991年以后均在1/10万以下。营口市1981—2011年法定传染病死亡情况见图2。

2.2 2012年流行情况

2.2.1 发病概况

2012年营口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 8 285例, 发病率为341.16/10万。死亡3例, 死亡率为0.12/10万, 病死率为0.04%。其中,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 共4 865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8.72%, 发病率为200.33/10万;丙类传染病7种, 共3 420例, 占41.28%, 发病率为140.83/10万。

2.2.2发病顺位及构成

19种传染病中发病数在前5位的疾病是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梅毒, 共7 433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9.72%。见表1。

2.2.3 三间分布

2012年营口市法定传染病各月均有报告, 乙类传染病发病各月均有波动, 无明显高峰, 法定传染病受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的影响, 和丙类传染病月别分布比较一致, 在7月形成发病高峰, 发病例数为1 356例。2012年营口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341.16/10万, 各地区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 见表2。从2012年我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年龄构成来看,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的年龄构成特点为1~4岁组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 发病数为1 814例, 发病率为2 093.38/10万, 主要受丙类传染病 (发病数1 720例, 发病率1 984.90/10万) 在该年龄段高发的影响;到15~19岁组迅速降到最低 (189.16/10万) ;自25岁组以后和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基本保持一致, 随年龄增加略有波动;85岁组为287.06/10万。2012年营口市传染病性别分布为男性5 261例, 发病率为423.05/10万;女性3 024例, 发病率为255.21/10万。男女性别比为1.74∶1。男性比女性明显高发的病种主要为肝炎、肺结核和手足口病。2012年营口市传染病职业别发病情况见表3。另外, 职业不详854例, 占9.70%。

2.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4. 1 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2012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2种4 865例, 占全部的58.72%, 发病率为200.33/10万;较去年 (186.53/10万) 上升7.40%。按传播途径分类,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首位, 共3 050例, 占66.67%;病种为艾滋病、乙型肝炎 (乙肝) 、丙型肝炎 (丙肝) 、淋病、梅毒。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 共1 453例, 占乙类传染病的29.87%;病种为肺结核、麻疹、猩红热。肠道传染病284例, 占5.84%;病种为甲型肝炎 (甲肝) 、戊型肝炎 (戊肝) 、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8例, 占1.60%;病种为出血热、布病、疟疾。

2.2.4. 2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012年共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3 420例, 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1.28%, 发病率为140.83/10万;较去年 (63.45/10万) 上升121.93%。报告病种为手足口病1 979例、流行性腮腺炎1 085例, 流行性感冒131例, 风疹117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89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8例, 斑疹伤寒1例。

2.2.5 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2.2.5. 1 病毒性肝炎

自1981年以来肝炎有两个发病高峰, 第1个发病高峰在1993年, 发病率为597.55/10万;主要受甲肝暴发的影响。乙肝在1991—1993年发病也略有升高, 第2个发病高峰在1999年, 发病率为76.43/10万;主要受甲肝暴发的影响。2012年肝炎报告发病2 225例, 发病率为91.62/10万。其中甲肝36例, 占病毒性肝炎的1.62%;发病率为1.48/10万。乙肝1 677例, 占75.37%;发病率为69.06/10万。丙肝294例, 占13.21%;发病率为12.11/10万。戊肝45例, 占2.02%;发病率为1.85/10万。未分型肝炎173例, 占7.78%;发病率为7.12/10万。均无死亡病例报告。由于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致使病毒性肝炎的月别分布和乙肝基本一致, 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的发病高峰均在3月份;甲肝、丙肝、戊肝和未分型各月均略有波动, 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肝炎报告发病男性1 361例, 女性864例, 男女比为1.58∶1。肝炎在0岁组受乙肝的影响发病率为8.25/10万, 15岁以后迅速上升, 在25~29岁组上升到144.78/10万;以后随年龄波动性缓慢下降, 在60岁组上升到最高峰 (165.68/10万) 。乙肝的发病率变化和病毒性肝炎基本一致, 最高峰在60~64岁组107.56/10万。甲肝的发病率较低, 最高在70~74岁组, 为2.76/10万。丙肝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最高在60~64岁组, 为34.27/10万。戊肝发病率最高在85岁组, 为13.05/10万。未分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在30~34岁组, 为9.04/10万。肝炎发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家务待业 (652例, 占29.30%) 、农民 (516例, 占23.19%) 、工人 (274例, 占12.31%) 。

2.2.5.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2日纳入到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后, 发病率迅速上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 为113.46/10万;全年报告手足口病1 979例;发病率为81.49/10万;比去年上升454.34%;无死亡病例报告。手足口病各地区发病数为站前区248例, 西市区234例, 鲅鱼圈区245例, 老边区155例, 盖州市247例, 大石桥市849例, 地址不详1例。手足口病各月均有发病, 但季节性较强, 在7月形成最高峰, 为763例;6~8月合计发病1 653例, 占全年的83.53%。手足口病性别分布为男性1 260例, 女性719例, 性别比为1.75∶1;年龄分布均在35岁以下, 7岁以下1 852例, 占93.58%。职业分布为儿童1 846例, 学生97例;两种职业共1 943例, 占98.18%。

2.2.5.3肺结核

自1997年肺结核纳入乙类传染病以来, 发病率呈逐年明显上升的趋势, 2006年上升到最高, 为65.23/10万;以后略有下降, 2011年下降到37.39/10万。2012年肺结核报告发病1 154例, 其中:涂阳405例, 菌阴740例, 未痰检5例, 仅培阳4例。肺结核发病率为47.52/10万, 比去年上升27.09%。死亡1例, 为菌阴病例, 死亡率为0.04/10万, 病死率为0.09%。肺结核各季节均有发病, 3月份发病最多, 为167例;12月份最少, 为40例;前半年 (721例) 较后半年 (442例) 略多, 死亡病例发生在4月份。肺结核报告发病男性844例, 占73.14%;女性310例, 占26.86%;男女比为2.72∶1。死亡病例为女性。肺结核的发病除0岁组有3例, 5岁组1例外, 其他全部在10岁组以上, 在25~30岁组迅速形成第1个发病高峰, 发病率为68.16/10万;以后迅速下降再升高, 在60~64岁组形成第2个发病高峰为25.17/10万;在75~79岁组形成最高峰, 为101.06/10万。死亡病例出现在45岁年龄组。肺结核报告发病职业分布前5位分别为家务待业 (486例, 占42.11%) 、农民 (439例, 38.04%) 、离退人员 (64例, 5.55%) 、工人 (30例, 2.60%) 、学生 (21例, 1.82%) , 上述5种职业共1 040例, 占总数的90.12%。另外不详45例, 占3.90%。

2.2.5. 4 流行性腮腺炎

自2004年以来,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不断上升, 在2006年达到28.21/10万, 后明显下降, 在2008—2010年保持很低的发病率, 2012年上升到44.68/10万。全年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085例, 发病率为44.68/10万, 较去年上升53.01%, 无死亡病例报告。流行性腮腺炎各月均有发病, 最多为1月145例, 最少为10月34例。流行性腮腺炎性别分布为男性760例, 女性325例, 性别比为2.34∶1, 年龄分布均在55岁以下, 7岁以下360例, 占33.18%;14岁以下834例, 占76.87%;职业分布为学生619例, 儿童276例, 家务待业45例, 3种职业共940例, 占86.64%。

3 讨论

通过2012年营口市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可见, 目前, 危害我市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 因此, 要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肝, 青壮年感染和发病率较高[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2]。倡导成人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种后也能取得良好的短期免疫效果[3]。加大成人、特别是高危人群的乙肝防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应在人群中进一步加强乙肝防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提高成年人乙肝疫苗接种率, 从而构建全人群的乙肝疫苗免疫屏障[4]。

我国肺结核疫情在全球属高发地区, 占世界结核病患者总数的1/4以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结核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全国每年因结核病死亡25万人[5], 我市肺结核近几年也程上升趋势, 因此对肺结核防治要继续加强转诊、归口管理, 严格执行规范治疗。

手足口病近几年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未发现重症病例。夏季是该病的高发期, 7岁以下发病1 852例, 占93.58%;男性多于女性, 男童发病与其户外活动多, 暴露机会和感染机会高于女童有关[6]。因此需加强对托幼机构的日常管理, 开展晨检制度, 同时对基层医生加强培训, 加大对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

流行性腮腺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 发生严重并发症, 因此应加强其防控工作, 目前对流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实施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7]。自20世纪80年代起, 随着腮腺炎疫苗在我国的广泛使用, 此病的流行等到明显的控制[8]。提高儿童 (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 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 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

综上所述, 今后,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监测、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 尤其是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流行及控制与众多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9]。加大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主要传染病的防治力度, 家务待业、农民和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农村、各级各类学校及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有力措施,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红缨, 洪希成, 黄淑琼, 等.1990—2011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3) :220-22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节选)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2) :136-140.

[3]周波清.普通人群接种病毒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疾病监测, 2013, 28 (11) :908-910.

[4]高倩, 吴建茹, 陈勇, 等.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11) :1565-1567.

[5]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1) :6-10.

[6]孔繁涛, 宋红卫, 解瑞峰.2008—2009年邹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6) :608-609.

[7]詹美蓉, 陈武, 林光灿, 等.2006—2011年福建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7) :553-555.

[8]杨文震, 徐闻清.腮腺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33 (3) :153-157.

上一篇:政府信息共享调查报告下一篇:怎样写网站广告合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