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2024-10-03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

妙点揣摩

小组互助合作,尝试着从词语运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特点等方面体会课文的妙点。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你觉得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除了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交流点拨】

“黠”,表现在: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除此之外,还有“贪”和“凶”,表现在:

a.缀行甚远、仍从——→贪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贪

c.两狼之并驱如故——→贪

d.眈眈相向——→凶

2.屠户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BC表现了屠户的勇;DE表现了屠户的智。屠户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呢?

【交流点拨】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的。

4.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交流点拨】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终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5.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三、板书设计

遇狼

惧狼屠户:机智勇敢

情节御狼形象

毙狼狼:贪婪、凶残、狡诈

议狼

四、拓展延伸

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好孩子”。能获得“好孩子”这一殊荣的,或者像羊羔一样温驯,或者像小牛一样憨厚,或者像兔子一样谨慎,或者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来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选派三名代表组成辩论队)

2.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研究

一、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形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好习惯。可见,指导小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都包含诗歌、典故、散文等体裁的课文,特别是对于一些关于成语典故的文章,想要很好地了解文章,延伸课外阅读就十分重要。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文,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比如《三国演义》(小学读本)等,让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一典故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等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不仅减轻了笔者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加强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常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整本书阅读是养成读书习惯的前提。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文章的选择和安排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然而就语文这个大范围而言,教材只不过是文学大洋中之一滴。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寓言两则》一文,就只包含了“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为了让学生汲取更广泛的知识,笔者就鼓励他们去阅读寓言故事书,大致一个月后,很多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还自主阅读了《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可见,教师一旦能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使他们慢慢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于他们现状的一个良好塑造,也能使他们的未来甚至一生养成一个永不过时的好习惯。

3.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儿童、少年的模仿能力、好奇心、记忆力等都极强,也很容易对一个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因而,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并加以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模仿其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方式、思维的整体性等等,这在无形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的有效措施

虽然加强对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有很重大的意义,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我们不能为了履行义务而履行义务,不能盲目指导,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1. 与年龄相应,与教材相通

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也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等来决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篇的漫画书,文字不必过长。这样既吻合低年级学生爱看漫画书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文章较长、较有哲理的书籍,比如《寓言故事》《格林童话》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这一时期都已经对诗歌、散文、成语典故等各个体裁的文章进行了反复的学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晏子使楚》等等,这时可以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有名作家的散文集、中国古典名著(小学读本)等等,甚至是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母亲》等都是高年级学生的最佳读物。

2. 齐读与互读相结合

所谓齐读,是指教师推荐一些好的书目要求学生去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就笔者而言,每上完一组课文或者两组课文,笔者都会选一本较有典型性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比如笔者曾经推荐的一本书是《鲁滨孙漂流记》。笔者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写400~500字的读后感。有的学生认为鲁滨孙的冒险精神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并表示对冒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则表示可以表扬,但是不赞成这样做,因为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来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他们的冒险行为。

所谓互读,是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同学间相互交换书目进行阅读。比如,可以将教室的一个角落化为“阅读角”,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好的书籍放到阅读角,供其他学生阅读,同时也可以阅读阅读角的所有书籍。这样一来,只要每个人都有一本书,就可以阅读到与全班人数相等甚至更多的书籍。这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每一位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力都得到提高。

3. 读书与表演相结合

“文学表演”这一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笔者认为,通过表演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著作,让他们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根据他们对著作的理解、提炼,编写剧本,然后分组排练,将他们眼中的“故事”通过表演展示出来。虽然这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表演开始,慢慢引导他们投入编写、表演的角色中去。笔者认为,这是引导学生整体阅读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瞿卫华.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02).

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篇三

一、规避纯粹闲聊,提升问题质量

不少教师觉得阅读图画书的课程无需设计,只要拿起一本书,和学生随便聊聊就好。一堂课下来,拉家常似的和学生闲扯,看似贴近学生的教学却非常空乏低效。学生对图画书的阅读只停留在了解故事大意的浅层次上,极大地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高层次的阅读是透过故事陶冶性灵、明白道理、习得方法。读书要有质量必须讲求方法,即使是用图来说故事的图画书也是如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需要讨论。高质量的话题,既能反映故事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以往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心灵。比如,深圳的周其星老师在执教《獾的礼物》这本图画书阅读课时,在讲述完故事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们围绕 “獾的礼物究竟是什么”“你怎么看死亡”等有质量的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不仅读文本,更要读生活),触及故事的主题(生命的意义),链接学生的生活(更新对死亡的认知)。

因此,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高效阅读,让阅读的过程有层次,学生的思考有提升。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问题设置的一般层次有:初级(指向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中级(指向故事的主旨)——高级(指向生活和心灵)。相信在有质量的问题设计引领下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切忌频频发问,留给自读空间

阅读提升,需要静心思考。图画书阅读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多的是静心阅读后的思考、交流、碰撞的欢欣,这样阅读的愉悦就不仅仅止于肤浅,而将达到精深。但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问题连篇的教师。他们因为感觉自己设计了一些好问题,就连连发问,还美其名曰“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孩子的思维,把阅读引向深入”。殊不知,阅读是需要连贯性的,相对于被动的牵引,主动的发现、全心的投入会获得更大的阅读愉悦和更多的个性阅读收获。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案例,因为教师或者家长太爱问问题,一来打断了学生的阅读过程,二来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学生不再喜爱阅读,远离书本。因此,在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必须有所取舍,在保证学生相对的阅读完整性的同时,设置有质量的问题阶梯,在情节转折处停顿,在学生忽略处点拨,在思想提升处讨论……总之,要通过精要的问题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图文,读懂故事,受到感染。

三、力戒只读一次,提倡反复阅读

不论是在公开教学课还是常态课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带领学生们阅读图画书时都只读一次,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延伸。仿佛图画书成了一个引子,后面的拓展活动才是精彩所在。其实,真正品味一本书,一定需要反复地、多次地阅读。图画书是通过画来讲述的,画里蕴含着太多的奥妙,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个细节都是故事,在向你诉说着。只有重复地阅读,才能和书中的每一个图画、每一个文字、每一处留白碰撞、共鸣,才能将阅读引向深入。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都必须经过“初读——精读——复读”的过程。初读,就是读者第一次粗浅地、快速地、牛饮般地读一本书,粗知大意,把握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浅尝辄止。

精读,就是精微、细致地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书籍,可能专门品味词语,可能专门关注色彩……在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点上,发散开来。在观察儿童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一次次地打开图画书,一次次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兴趣。于是,笔者在执教图画书时常常一本书一教就是几节课,一教就是一个系列。比如读《我爸爸》这本经典图画书,第一节课读故事内容;第二节课读书中的细节(小红帽和三只小猪,爸爸头顶的云彩,多次出现的小太阳等等);第三节课用多种形式读图画书的文字;第四节课读写结合(再读书中的故事,写写自己的爸爸);第五节课尝试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我爸爸》;第六节课创作一个推荐卡给即将阅读本书的人……

复读,指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次阅读。这时候的阅读不一定需要书本在手,而是像反刍一样地再次咀嚼。比如,学生们第一次读安德烈·德昂的图画书《月亮,你好吗》,只是看到了月亮和小男孩之间的趣味互动。倘若学生们之后有了乘船在水上再一次看到月亮的际遇,或者长大后在他乡无人做伴时再见到月亮,他们对这本温暖童书背后承载的陪伴、互助、关爱、童趣、想象一定会有更亲切、直观的认识。此时的阅读是掺入个人生活体验的,是有温度的、立体的、个性的、丰厚的阅读。

四、不可沦为纯粹的工具,指导必须有度

图画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儿童读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小、薄薄的一本图画书,通过精心绘制的图片,借助震撼心灵的情节,用最童真、温暖和爱的故事拥抱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感知生命,感悟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图画书的能量,利用它和孩子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促进儿童阅读。但在做法上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有教师人为地、片面地、碎片化地使用图画书,使得原本纯粹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承载了太多的任务,以致面目全非,高耗低效。在不少的图画书阅读指导课上,图画书沦为纯粹的课内教学工具,有教师将诸如《逃家小兔》那样文字、句式有特点的图画书,作为了纯粹练习口语和造句的工具;有教师将《鼠小弟的背心》那样富有童趣的故事作为单纯的思想教育工具,要求学生必须认识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还有的教师将《七号梦工厂》等无字图画书放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配上文字,将其称为“图画书作文课”……真是舍本逐末,“用大炮打蚊子”,让人哭笑不得。

教师们有时真的“太爱教了”。不要忘了——经典自有感染力!就如陈丹青所说:“重要的不是画画,而是你怎么‘看。”也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教授有度,不必讲授太多,只要把优质的图画书带到儿童面前,让他们自己潜心阅读,感受图文的力量,看世界的多彩、历史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从而拥有善良的心地、丰沛的情感、辨别的眼光、灵活的思维……这样就好。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它是引领孩子进入文学之门、艺术之门、生活之门的最好媒介。因此,善用好书,用心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关注作品的特质,适当添加提升阅读能力的元素,把知识和能力渗透在丰富、有效的阅读活动之中,就可以让一本本经典的图画书在学生心中留下真、善、美的种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图画书阅读过程都更加高效、动人、持久。

4.《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 篇四

二、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红楼梦》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这部小说几乎汇集了古典小说和古典文学的所有语态。其语言大致分为四类:纯粹口语体、白中带文的白话体、浅显的文言体、古典雅致的韵文和散文。四种语体统一为基本体式接近口语的白话

(1)理解、品味、鉴赏、运用《红楼梦》这一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2)鉴赏凸显个性的人物语言

(3)学习《红楼梦》的谐音艺术

(4)体会《红楼梦》的诗化境界,鉴赏、背诵小说中的古典雅致的诗词曲赋,积累丰富语料和言语经验,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红楼梦》最大的创作特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击首尾应。梳理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演变,体会作者精密巧妙的构思。

(2)由表及里,多角度深入认识和分析人物。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鉴赏《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塑造遵循生活的真实,充分体现人物本真的特点。

(2)鉴赏《红楼梦》中的审美意象,体会小说妙用象征手法,营造审美意象和神秘色彩的`特点。

(3)鉴赏《红楼梦》艺术手法,尤其是善以对比映衬彰显主题、刻画人物的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红楼梦》留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烙印,其可谓是一部文化小说,集中华文化之大成

(1)小说通过女性悲剧控诉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和对人性的漠视,学习曹雪芹独特而进步的女性观。

(2)鉴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3)鉴赏钟鸣鼎食之家的饮食文化。

三、框架问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清单

项目阶段相关任务项目里程碑进程建议

第一阶段:导读阶段

1、阅读导读学案,激发兴趣。

2、列表分类、梳理并概括前五回的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

3、拟定《红楼梦》通读时间表

4、读完<<红楼梦>>全书

1、认识《红楼梦》艺术高峰和百科全书的特点,拥有浓厚兴趣。

2、完成前五回的人物出场和故事情节。找到登堂入室的门径。

3、红楼梦》通读时间表的拟定与实践

4、测评试卷(合格、良好、优秀)

评价教学是否成功首先要学生大致读完全书,兴趣是关键。《红楼梦》偏于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细腻作品学生缺少兴趣。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对经典有一种尊崇和敬畏之心。

《红楼梦》前五回起到纲领作用。设计任务帮助学生迈过这道坎。

第二阶段:研读阶段

1、文本细读比较法研究人物形象塑造及方法

2、列表梳理回目思考并概括《红楼梦》主旨

3、文本细读评点法研究《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内容提要

2、红楼评点

3、文学小评论

4、红楼小课题

研读切口要小,从一个小段落入手。

宝黛钗故事(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

荣宁府大事(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大观园琐事

(小红遗帕、晴雯斯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绣春囊**、晴雯之死)

第三阶段:研讨阶段任务1: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任务2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任务3: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任务4: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任务5:体会《红楼梦》的主题人物评论

文化评论

文学评论

小说续写

综述

第四阶段:展示阶段

(一)书面成果展

(二)口语表达成果展

(三)制作与表演成果展

四、项目学习评价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阶段评价清单

项目阶段相关任务项目评价量规项目展示项目等第

第一阶段:导读阶段

第二阶段:研读阶段

第三阶段:研讨阶段

第四阶段:展示阶段

学习阶段评价要结合具体任务设计具体评价量规。

五、学习阶段与活动

课时安排:9课时

(一)导读课第1—2课时(面:兴趣)(一个半月)(检视式阅读)

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设计导读学案,激发兴趣,拟定规划,引导学生读完<<红楼梦>>全书

2、迈过阅读《红楼梦》的“第一道坎”前五回

5.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篇五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导引课

马玉娟 五原县第一完全小学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2.学生能够在猜测、交流、参与中发现阅读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有阅读的兴趣,并能达到一定的文字积累。

3.了解作者郑春华女士。【教具准备】

1.课外读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趣儿歌(出示歌曲)这是哪首动画片的主题曲?你们看过吗?你能给大家简单地讲讲。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到这本书。它呀,就藏在你的课桌里,赶快拿出来吧!

2.拿到一本新书,通常你会从哪里看起?出示课件(封面、封底)(交流)和同桌一起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出示作者介绍:郑春华,中国作协会员。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童话集《郑春华童话》等。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已成为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

二、了解目录猜想故事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目录,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就是文章的小题目。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些题目?(出示目录)

2.我们一起看看目录中《大狼灰》,你来猜一猜故事情节,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片段)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一起读一读

3.出示文章中片段,大家读一读,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4.出示插图

这幅图出自《会叫的大皮鞋》这个故事,你大胆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读读节选部分。

刚才我们读目录,看插图猜想故事情节,我想,肯定会别有一番感受,我们会因为故事情节被自己猜中了而欢呼雀跃,会因为书中精彩描述而惊叹。

5.看动画片激发阅读兴趣

看看动画片描述又是怎么的?(出示)这个故事片段选自《新邻居》。动画片段太有意思了。书中“大头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呢?他等着你们去发现

呢?快快捧起书读吧!相信这部有趣的书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还会有其他收获尽情的读吧。

三、阅读整本书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四、老师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

6.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篇六

白雪梅王季云张国莹苑艳艳周明飞张英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

要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好作品的教学价值,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的核心部分。下面我们以《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为例,分析如何把握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一、四个维度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维课程目标同样适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结合整本书的特点,我们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提炼整合为: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精神成长四个维度。如下图:

(一)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在学习中它主要是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对于整本书而言,可以从体裁、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前半部分对主人公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爱好等描写,都是源于现实生活,而书中13章—30章中描述的旺卡巧克力工厂虽然充满光怪陆离的奇幻色彩,但是和前半部分一脉相承,共同表达了关注儿童教育这一主题。这一特点与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和奇幻的巧妙结合”观点相契合。此外,书中作者通过对五个孩子及其家长的言行、家庭背景的传神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五个个性鲜明的孩子和五个不同的家庭。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再次,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小说中通过奥古斯塔斯、维鲁卡、维奥莉特、麦克·蒂维的语言描写,突出贪婪、任性、自私、傲慢的个性特点。由此,提炼出“对话式的语言描写”是第三点知识积累。

(二)能力提升

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并进行实际应用。结合学段特点和具体书目的特点选取适切的能力提升点。

根据中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环境奇幻的特点,我们确立了: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对主要人物形象做出评价、阅读奇幻世界,发展想象力这三点作为能力提升点。

(三)策略建构

在阅读整本书时,要注意教学策略的选取以及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即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有相通相融之处。

预测、联结、图文转化、联想、对照阅读、跨界阅读、概括、内容重构等既可以做教学策略也可以做学生的读书方法;而自我提问、做笔记、做批注则是学生的读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以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整本书的特点,我们选取了预测、对照、图文转化、跨界阅读这四个策略。

(四)精神成长

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通常能够提供一个文化场域,其中的人物成长史、复杂的人物形象,给读者提供一个认识过程。在对整本书的阅读认识过程中,读者会结合自身经历生成新体验。

在抓整本书阅读精神成长点时,要考虑两方面:一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二是读者自身成长经历。这两方面是互补、契合的关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传达了遵守规则会受到奖赏、任性会受到惩戒,这一价值观和小学中段学生的成长经历相契合。因此,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抓了两点精神成长点:遵守规则与报偿,任性与惩戒。二、三个突出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价值的分析,需要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突出年段特点,不同年段的读者阅读理解能力,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二要突出具体书目的独特性,每一部作品在体裁、语言、写作手法、价值观等都有其独特性,在做价值分析时,需要将这些独特性提炼出来。

第三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整本书阅读最核心的还是建构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两个依据

语文核心素养是整本书教学价值分析的指导思想。三维课程目标是整本书教学价值分析的切入点。四、一种写作样式

7.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评价,理解,效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外阅读总量九年应在400万字以上”。已经把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铺设好课外阅读这个面,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评价作品,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活动,以评价为手段,让评价成为课外阅读的“马达”,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评价作者,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我们推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都是经典,是作者作品中的“上品”“精品”。例如,三年级的必读书目《亲爱的汉修先生》,作者是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这本书作者用书信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雷伊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历程。1984年《亲爱的汉斯先生》一书获得纽伯瑞文学金奖,这本书使作者夺得1983年美国文学最杰出贡献奖。我利用班级黑板报、队角,设计了“作家卡片”“作品快递”栏目,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身世背景、文坛中的地位、作品的风格、作品的影响,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及文本的距离,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充满兴趣,怎能不去好好品读呢?我们还可以借机推介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也拓展了学生阅读的宽度,何乐而不为呢?

二、评价人物,深化理解,永怀典型

作品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是典型的代表。例如,大陆读者最熟悉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者通过英子的眼睛,引领读者走进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而童年中的小英子,惠安馆的疯子,惨遭父母虐待的妞儿,看海去的偷儿,受尽凌辱与损害的兰姨娘……他们或身份特殊、或命运悲惨,一个小女孩看到她温暖的小世界后面一个错综复杂的悲惨的大世界。书中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英子、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宋妈……深深吸引着读者去探讨,去解剖。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抽丝拨笋般地呈现文中一个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学生在细读比对中、在讨论交流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或“你不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挖掘、分析、感悟书中的人物形象。

三、评价阅读,细嚼慢咽,读出滋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读得是否流畅,感情是否到位,时间是否得到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做好指导和调控。每天的早读课,我都会抽出一些时间,通过花样阅读(学生轮流读、小组合作读、教师示范读、师生赛读等),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共评、师生互评,孩子们掌握了恰当的阅读方法,保证了阅读的时间,学生读得更起劲,都在争取展示的机会,朗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日积月累,一本书在不知不觉中“啃”完了。学生在每天的细嚼慢咽中,书中的营养渐渐被吸收。

四、评价感悟,回放精彩,升华主题

读后感是学生对文章的个性感悟。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写一写读后感。写读后感能使同学们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写读后感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好机会。写了读后感,学生把书本知识消化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可从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路灯。三年级的学生在读完《长袜子皮皮》一书后,深深地喜欢上了书中的主人公———皮皮,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因此我就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久,一篇篇读后感送到我的桌上。我认真阅读后,设计了一堂评讲课,将学生虽显稚嫩但又精彩、有趣的句子、片段用多媒体一一呈现,书中的经典片段、有趣的故事慢慢回放,学生与书中的人物又一次的亲密对话,热爱自由、学会独立、乐观向上的主题在汇报交流中得到升华。学生在这一刻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阅读的快乐。

我们要为学生的读后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读书会、班级博客、墙报、校报等,对读后感的要求要放宽,长短不限,哪怕就一句话,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和自己独到见解的,都要予以肯定。写读后感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

8.整本书阅读就这么开始 篇八

一、导引,从“声”开始

学生的性格是多样的,每个人对书的喜好以及与书接触的方式也各不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班级里对书难以亲近的不乏其人。对排斥阅读整本书的学生而言,一部书就宛如横亘的一座山,他们不愿费力去攀登。我们要点燃其攀登的热情,有时候还需要一点化解压力的技巧。有的学生不想读,那么听就是很好的过渡。网络时代各种听书的软件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虽谈不上应有尽有,但小学生在看的书也基本能搜罗得到,对于实在没有兴趣翻阅整本书的儿童,我们任其利用软件自由播放。这样在开展阅读交流时,这些学生也不至于因完全不懂而格格不入,他们也总能不时蹦出几句。过了一段时间,有一部分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也会去翻书了。

二、品味,从交流开始

在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整本书以后,面临的是如何消化整本书的问题。这既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最大难点,也是最佳着手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若读完书而大意未通,就好比鲸吞后不消化。教师通过组织读后交流促进学生消化吸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问题。定期组织读书会是一种办法。在尝试的初始,当教师问出“为什么?”“你觉得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愿意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多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而他们的答案也常是雷同,颠来倒去所差无几。要知道,想了解一本书的意义,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如何表达?”是颇花费时间的,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根据所读的书的特点,设计浅显但又能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思考的题目。这样,才能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发并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争论。例如,全班共读赵丽宏先生的《童年河》,我们先是交流“你最想和书中的哪个人物交朋友?”这样的问题,学生无需追逐一个“谁”所希望的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答案,自然就七嘴八舌地聊起自己的看法。此时也只要教师稍加引导:“那么,对于童年,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的交流便顺利地向前迈进。一位平日里不太善交谈的男生,脸上泛着光:“说到童年,我在想我的童年,每天都奔走于各个培训班,哪有雪弟那样快活?”坐在他一旁的女生补充道:“那你觉得呢?我们和雪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自然每个年代的童年会有不同。”他们对面的一对同桌按捺不住了:“那不同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的童年就要如此束缚呢?”……学生的话匣子很快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看似在争辩、在发泄情绪,但我们不难捕捉到孩子们成长的轨迹,他们已经逐步走向了内容的深处。

2.教师别急着发表高见。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希望取悦于教师,而且也相信教师懂的要比自己的多,能提供问题的唯一正解。在阅读整本书后的交流中,儿童会不时地猜测老师究竟要我说的是什么。他们甚至会认为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心里想的重复一遍。而事实呢?教师不一定懂的比作为读者的学生多。对于一本书的好恶、对书中人物的评析,这些都在读者的脑海里,除非读者说出来,否则教师怎么会知道?所以,教师别急着发表高见,而应想方设法,让每一个个体在课堂中有说出来的机会。例如,师生共读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后,笔者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以各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结果那天,有学生读起文章声情并茂,看来是在家练了许久;有学生带来醒木有声有色地说书……他们聊着各个俗世奇人俗世奇才。他们发现高手都藏在民间,他们发现《俗世奇人》是作者用文字在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关注。于是,他们开始写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切瓜王、上门修电灯的电霸张、老家拉线面的老邓、学校门口修锁的锁子陈……他们也学会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写下身边的“俗世奇人”,在班级的公众号一发表,赢得一片喝彩,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更多的关注。

三、跨越,从系列开始

在学生初步学会并开始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后,可以尝试“群读”,做法是结合作家与作品,开展系列阅读,这种阅读形式可以称之为“作家+”的跨越式阅读。首先,精选作家作品。入选的作家作品应为经得起推敲的经典之作。教师罗列出一定量的篇目,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在这个范围内通过走访书店、图书馆以及网络查询书评及摘要,然后参加每学期两次的班级图书选购会。这样基本能做到既不会漫无目的地瞎选,又不会出现所列的书目仅仅是教师和家长一厢情愿的情况。其次,作家作品系列阅读。在开展班级读书会评论鉴赏的同时,帮助学生多维度了解相关作家作品。例如,读完几米的《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学生了解了几米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且图文并茂,但在他们继续读了几米的《地下铁》等系列的文章,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思考几米总是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城市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的郁闷及不可自拔,但是他不是一味地抱怨,所以读者就会发现在几米的作品中所有的迷茫总能找到一个阳光的出口。

四、融合,从练笔开始

朱光潜先生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这番话可谓是前辈大师的经验之谈。读完林良的《小太阳》,学生继续阅读了《回到童年》《我是一只狐狸狗》《浅语的艺术》。在深入的阅读后他们会发现林良爷爷他所写的就是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发现了他的作品语言的风格特点之一——浅语。学生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开始也用文字描摹自己的生活,他们发现写文章原来也是这么自然而然的事。也正是在学生的促动下,笔者给班上的学生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秀里寻书。在公众号中分系列发表学生的作品,而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一家杂志社的关注,就这样阅读与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

上一篇:小学生营养搭配食谱下一篇:徐州创建卫生城市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