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通用10篇)
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一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关情况汇报
一、学前教育发展目标
到2013年,全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6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2%。
全区发展目标:到2013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6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全区适龄幼儿2011年为23299人,2012年为22667人,2013年为22005人。到2013年全区适龄幼儿在园14304人,其中居巢区公办园22所,201个班,预测入园幼儿6030人;市属公办幼儿园2所,18个班,预测入园幼儿540人,适龄幼儿入公办园占46%。
二、加快幼儿园建设,保障入园率实现
1、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省里要求到2020年,城市按每三万人口至少建设1所9个班以上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所6个班以上建制的公办中心园。今后三年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
全区三年规划公办幼儿园建设数,城市建设6所9个班以上 公办幼儿园,其中新建4所,扩建2所(含市属幼儿园新建1所,扩建1所)。农村每个乡镇及中庙街道分别建设1所6个班以上建制的公办中心园,计13所;在农村集镇建设6个班以上建制,公办幼儿园5所。一次规划,分三年建设。
2、鼓励支持有条件、有资格的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今后
三年,新增民办幼儿园5所,扩建民办幼儿园4所。加强现有民办园管理,加强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
3、鼓励支持民办园向普惠制混合型幼儿园发展,今后三年,在城乡建设普惠制混合型幼儿园22所。
4、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村级独立园,有条件的小学举办校中园、幼教点和学前班。
三、建设经费投入
省稿未明确建设经费投入主体,省厅下发的表格,“经费来源”栏为市级、县级、收费和资金缺口。
目前预测建设经费:每所幼儿园新建按 10㎡/生,造价城市按1300元/㎡,农村按1200元/㎡,按要求只预测基建和设施费用(设施费用按5万元/班预测),不预测土地费用。按照三年规划建设的公办幼儿园数量,基建和设施资金共需8310万元(其中:城市需2160万元,农村需6150万元)。
四、加大财政性经费投入
1、实行学前教育经费单列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教育经费中的比例要逐年提高。到2013年达到2%以上,公办园实行全额拨款。
2、教育费附加和其他地方教育附加中,用于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
3、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省里每年设立5000万元专项经费,市、县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公办幼儿园发展,支
持普惠制混合型园发展,奖励规范民办园。
五、公办学前教育编制
1、省稿明确,在2011年底前核定并下达公办园编制数额。现报表要求按1:15师生比预测今后三年增加教师数,全区公办幼儿园,三年需增加教师400人。
2、师资来源。一是公开招收具备条件的毕业生,二是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转入幼教。
六、加强组织领导
1、建设省级统筹,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2、成立各级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协调小组,有政府分管同志任组长,政府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
2.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二
一、问题提出
1.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圆满落幕,验证三年计划的成果势在必行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前提是认识的提高,中端是行动的有力和实在,末端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现实成效。[1]目前各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结束,如何评价与验证各个省份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的学前教育综合水平及发展指数,成为进一步需要面临与解决的问题。
2.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
已有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学前教育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东部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学前教育发展较快,而中部学前教育发展较缓慢。中部地区整体及中部各省份学前教育的发展已经在多方面落后。[2]为避免形成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区域性凹陷,国家需要关注和加大对中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力度。
作为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占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 862.0万人(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其中省内的农村面积在全省占据相当的比例,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学前教育集合中部省份特点,具有代表性,并叠加了东部与西部现象,具有兼容性,可以说是融合我国学前教育情况的一个缩影。
据刘占兰等人的《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指出:2003—2010年安徽省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综合指数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在全国30多个省份中排名靠后,在中部8个省份中排名倒数第一。从入园率、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公办园比例、师幼比、教师学历和城乡差异六个分项指标来看:中部地区整体的财政投入水平和公办园比例明显呈凹陷;安徽省则在入园率、财政投入、师幼比、城乡差异几方面明显低于中部平均水平,相对于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来说,安徽省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较弱。同时,安徽省学前教育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前三年毛入 园率偏低,“入园难”问题 较为突出,与人民群 众对学前 教育的需 求不相适应等。[3]
二、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1.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测量方法
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客观描述和比较我国各个地区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是对各地区学前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4]本研究借鉴刘占兰等人在《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中所使用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实施后的综合水平,具体如下:
该研究认为,评估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1/4×(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教育投入指数+学前教育质量指数+学前教育公平指数)。其中: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学前教育投入指数=1/2×(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公办园比例);学前教育质量指数=1/2×(师幼比+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 );学前教育公平指数=城乡差异指数。综合考虑目前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的有效统计数据,无法获得具体的城乡差异和专任教师学历指标数据。因此,拟用专任教师占整体教职工比例代替专任教师学历比例;在学前教育公平方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替代分析。计算公式 转变为:学前教育综合发 展指数=1/3×(学前教育机会指数+学前教育投入指数+学前教育质量指数)。因此,本研究是立足与借鉴刘占兰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合安徽省本土的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即纵向上从学前教育机会、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质量三个方面分析,横向上从城市、农村两个方面分析,构成多方位、立体式的学前教育评估体系。
2.2010—2013年安徽省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安徽省已有的三年计划数据计算得出学前教育的分项指数并绘制相关的发展趋势图,具体指数见表1、图1与图2。
注:入园率、师幼比和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来自2010—2013年《安徽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统计汇总快报》,公办园比例来自2010—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财政投入数据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财政部门网站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整体上来看,安徽省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指数基本重合在一起,呈现稳中略升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显著,其中以2011—2012年发展最为迅速,2010—2011年与2012—2013年发展较为平缓。具体来看,安徽省的部分指标仍处于波动水平:入园率处于逐年提升的趋势,尤其在公办园比例方面有大幅度发展;师幼比和财政投入处于波动不稳定发展趋势;而专任教师占整体教职工比例则呈逐年递减的发展趋势。如此看来,虽然安徽省三年计划实施后的学前教育综合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图1所示,安徽省学前教育机会增加,入园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2011—2012年发展最为迅速,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增长较为平缓。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使2011,2012和2013年的入园率达到53%,56%,60%。如表1数据显示,安徽省三年计划实施后的三年入园率已经达到52.9%,71.8%,75.3%,远远领先于预定目标,相对于之前入园率有很大提升,表明安徽省三年计划实施后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如图2所示,安徽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整体提高、呈波动发展趋势,2010—2012年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2011—2012年发展最为显著,而2012—2013年投入比例相对之前有所下降;公办园增多、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发展状态良好。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安徽省公办园已经达到3 045所,超出计划目标1 117所,成果显著。
安徽省学前教育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师幼比呈波动发展趋势,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缓慢发展,其中以2011—2012年有所下降,发展相对滞后;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呈逐年递减趋势,教师缺口大,发展状态亟待改善。
三、安徽省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存在重量忽质的倾向,缺乏有效区分城乡建设指标
(1)综合发展指数较低、学前教育普及率低。首先,据2010年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显示,东部地区平均入园率为0.828。而安徽省实施三年计划后的入园率为0.753,仍低于东部地区实施计划前的入园率水平。其次,安徽省没有清晰区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入园率现状,同时三年计划中也缺乏根据双方实况制定城乡有别的入园率指标。第三,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安徽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还存在普及率不高、入园率偏低、幼儿园数量不够、班额过大等问题。
(2)幼儿园建设数量不足,且重量轻质。首先,从2010年安徽省各市县的建设实施进程来看,关注及通报的重点主要放在幼儿园建设数量的进度和入园率的提升等显性标准上,对于经费、管理、师资等软性标准则较少涉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学前三年高入园率、公办园数量激增的“大干快上”倾向,注重“广覆盖、保基本”忽视“有质量”。其次,安徽省共有56个县和1 000多个乡镇(街道)。如此来看,即便全省完成三年计划目标,建设了625所乡镇中心园并且全部投入使用,也远不能实现乡镇幼儿园全覆盖,无法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园”的目标要求。
(3)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形式、布局建设问题较为突出。安徽省农村幼儿园办园形式多样,已基本形成以县级公办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但是整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首先,安徽省农村地区乡镇中心园数量不足以覆盖乡镇地区,且乡镇中心园的办园质量仍待勘察;其次农村民办园占据一半江山,目前安徽省关于农村地区民办园的发展问题无有效的监管体系。第三,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建设未能顾及多数农村幼儿的入园需求,如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部分乡镇,如叶集镇南依大别山,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范围方圆数十里,分布着上百个村落,然而全镇仅有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心园和少数的私人临时办小规模幼儿园。
2.财政经费存在“重投入、轻分配、轻管理”现象,财政体制被动滞后,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民办园在大力兴建公办园的势头下发展受限
(1)经费的投入比例不稳定和单一化,经费体制缺乏弹性。首先,安徽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较之前有所提升,但呈现波动不稳定状态。据数据显示[4],2010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的全国平均水平为0.170,而安徽省行动计划实施三年的财政投入比例依次为0.080,0.156,0.088,仍低于实施计划前全国的平均水平。其次,安徽省尚无独立健全、顺应时势的幼儿教育经费投资体制。一方面,由于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幼儿涌入城市,目前对于流动性幼儿的教育经费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安徽省在经费的投入方面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及鼓励个人出资办园。但是由于农村很少有社会团体,且公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农村地区不适合采取吸引社会力量和鼓励个人出资办园的策略。
(2)经费的分配比例失调,缺乏管理、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目前安徽省主要通过提升学前财政投入比例、设置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增加经费投入,但是对于经费的具体分配利用、分配比例等问题缺乏思考,且多是直接将资金拨给幼儿园,忽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投入、轻分配、轻管理”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使得学前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利用率不高,进一步加重了安徽省幼儿教育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安徽省幼儿教育资金不能实现自由流动。据调查,安徽省在省、地、县三级财政部门之间一般没有幼儿教育财政经费的纵向转移支付关系和活动,同级的各财政部门之间、不同部门的财政机构之间也缺乏横向联系,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弹性。[5]
(3)公办园与民办园办学差距大,民办园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势头下发展受限。首先,办学层次与实力差距大。安徽省公办园在倾斜性政策的支持下,办学条件良好,保教质量较高。民办、村办、企业办及个体办幼儿园等,受资金的制约与教育资源的限制,保教质量与公办园相比有较大差距。其次,安徽省政府对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园的规范和引导不力,对非政府力量办园的管理较为松懈。很多的民办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办园基本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再次,从三年计划落实的情况来看,安徽省政府重点关注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努力提高公办园的比例。如计划于2013年拥有幼儿园8 770所,公办园共由1 689所增加为3 617所,占整体的0.412,而民办园仍有5 093所,占0.581。如此看来,在安徽省整体幼儿园中,民办园依旧占据一半江山。公办园“大跃进式”的发展态势使得民办园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师资流失问题和发展空间缩小等问题。客观地来说,当前安徽省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民办园,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市县,无法保证公办园成为市场主体的背景下,政府该如何处理和协调大力发展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受限的矛盾,已经成为安徽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师资缺口大、结构不良,农村教师缺口严重,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1)师资缺口大,农村幼儿教师缺口尤为严重。随着三年计划的实施,伴随投入、场所、规模等硬指标的逐步实现,“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大为缓解,但是幼儿师资短缺问题却凸显出来。就安徽省三年计划目标提出:未来三年里教师数量要达到8.7万人,全省幼儿园总数达到8 770所,平均分配下来,每个幼儿园将只能拥有10名教师。根据国家幼儿园班级师资配备要求(2个教师,1个保育员),那么平均每个幼儿园只能拥有4~5个班。如此来看,幼教师资的数量跟不上政府大规模兴建幼儿园数量的硬性指标。此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学前三年适龄幼儿为217万人,其中农村地区有140万人。根据目标中60%的入园率来计算,入园幼儿将达到130.2万人,其中农村幼儿就有84万人。根据目标中所定1∶15的师幼比,那么将需要教师8.68万人,其中农村教师缺口达到5.6万人。以目前的发展势态来看,难以满足农村地区5.6万的幼教师资缺口。而且安徽省三年计划中关于教职工培养方面提出,要通过多种办学模式使得师资年培养规模达到1万人。如此计算来说,基于假设排除所有培养人员流失、转行的可能性,即便安徽省实现每年1万人的培养规模且全部投入幼教一线,在三年计划收官之际也只能培养3万多人,远远弥补不了4万人的师资缺口。
(2)优质师资缺乏,队伍结构不良。目前安徽省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主要由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几部分组成。其中拥有中专学历的教师群体占很高比例,本科以上学历幼儿教师的比例极低。城市专任教师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专科以上)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多为中专、高中学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次,安徽省现有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保教人员的专业知识极度缺乏,且受用人机制、待遇等问题的制约,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最后,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缺乏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占相当一部分比例、大批没有持证上岗的教师充斥其中,质量堪忧。
(3)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过于同一化,缺乏差异性。目前安徽省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缺乏区分城乡有别的分类培养。据调查,安徽省大批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培训,其教育理念及专业技能等方面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可以关注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城市幼教人员的观念相比较为先进,但在具体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城市幼儿教师的培训内容可以关注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的提升。此外,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专业发展比较困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教发展的需求,也制约了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四、优化安徽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1.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城市地区坚持规模与质量提升并重,农村地区继续落实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资源普及体系
(1)科学统筹学前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与优化城乡幼儿园空间布局,普及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体系。安徽省农村与城市各地的实际情况各异,省政府应该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园,但同时应对城乡幼教的发展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的幼儿园数量、适龄幼儿人口数量、师资数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城乡有别的入园率指 标,以便真正保障城乡幼儿 入园机会均等。
(2)坚持促进公平、保障质量,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首先,实施“规范化工程”、制定办园标准及质量评估制度,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普及。一是规范幼儿园布局调整。各区县将幼儿园建设与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到位,办好公办幼儿园。二是本着安全适用的原则,结合安徽省本地的经济水平及人口数量、密度等实际情况,比照国家规定居住用地及城乡幼儿园建设标准,制定“城乡幼儿园建园标准”、“城乡幼儿园评估标准”等。省教委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农村幼儿园配备、更新、添置设施设备,确保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落实到位。三是规范办园行为。省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幼儿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制度和等级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办园行为,清理查处非法办园点。其次,尝试在经济较发达的市县建立辖区学前教育机构的片区教研网络,构建公办园与民办园、城区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的联动发展机制,鼓励各类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2.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资、监管及评估验收体制,解决大力发展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受限的矛盾
(1)继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城乡有别,向农村倾斜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继续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要切实关注投入的结构和方式,确保制度性投入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其次,由于城市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基础不一,制定城乡差异性的经费投入机制。城市应从当地自然、经济与人口分布状况和现行办学与管理体制出发,培养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同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支持、举办者投入、社会捐助、家长缴费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机制要侧重于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家长交费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并逐步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中幼儿教育经费的比重。[6]如可以对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减免部分费用,缓解贫困家庭的经费承担,建立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弱势群体保障体系。
(2)提高经费分配利用效率与监管力度。首先,安徽省政府应对如何分配财政投入做详细的规定,对经费的使用进行规范和指导,以使财政投入最终能服务于计划。同时,省政府应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重点进行调整,以减少城乡幼儿园、乡镇中心园与村办园之间的差距,扩大经费投入的受惠面和使用效率。其次,在教育经费具体使用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对财政经费利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督导及监管体制,确保学前教育经费的有效落实。最后,在经费投入使用后建立相关的评估体制,以加强对学前教育经费的落实及效益分析,不断完善与修订经费的运用机制,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以便保证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3)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幼儿园,创办公办与民办互促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应杜绝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监管管理的缺位现象,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建立公民办一体的有关经费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制度。[7]其次,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渐进改革。一方面,坚持大力发展公办园来平衡与民办园间的比例结构,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定价权”,促进办园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财政资助和资产流动的引导。如进行一定的财政拨款,对学生发放教育券并同时实行税收调节制度。如此,政府不仅在公、私立教育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也间接地承担了对私立教育的财政责任,履行对民办园的监管职责。最后,创建公办与民办互促的发展模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公办与民办并举,既强调政府的责任,又为民办教育留存适宜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满足大众对多元化学前教育的需求。
3.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制度;提高教职工的专业水平,建立城乡有别、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
(1)科学计算师资缺口,多渠道补充师资,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首先,根据安徽省城乡各地的适龄入园幼儿数来确定合理差异的城乡师幼比及师资缺口数量。其次,多渠道、有重点地分类补充师资,解决幼教师资短缺问题。一是扩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模,依托设置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幼师和幼专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二是以县为单位实施农村小学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合格后从事幼教工作,转岗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三是引导具备相应资格和条件的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经培训合格后择优录取,担任幼儿教师。四是通过非幼教专业的在校师范生自愿转专业或主辅修等形式培养幼教师资。
(2)革新师资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促进保育员专业化。首先,必须革新师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各区域教师编制标准、资格考试、招聘、调动等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可建立全省各市县共享的、由省教委宏观调控、各市县教委具体调配的教师资源库,以确保全省各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其次,根据培训教师对象的不同,建立分层、分类、有重点的多元化幼儿教师培训制度,根据不同标准将教师分成不同类型,如园长与教师、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公办园与民办园教师、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等,根据其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不同的职业定位,改革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建立分层次、分阶段、按需要设立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3)实施区域城乡联盟,加强师资交流机制,建立政府统筹管理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首先,开展以市县为单位的学前教育公办园教师与园长定期流动的研究,促进安徽省各地区优质幼教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互通与共享,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动态平衡。其次,建立城乡教师定期合作交流机制。第一,形成“送教下乡”的常态机制。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每年组织相关幼教专家、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各区县巡回讲学或任教,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广泛的高质量专业培训。第二,建立城乡幼儿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城市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农村幼儿园教师到城市幼儿园“访学”,可采取一对一交换教师的方式进行。第三是对口支援,例如,大学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实习、青年志愿者计划、地区对口支援等。[8]
摘要:随着第一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完成,系统分析其成效意义重大。研究根据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数据,参照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学前教育机会、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质量、城乡发展等维度,分析了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成效,进而探讨了促进安徽省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政策建议。
3.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三
一、加大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力度
杭州市政府制定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要求根据杭州儿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3年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幼儿园园舍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基本解决幼儿园园舍不足问题。目前,各县(市、区)已根据本地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以及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需要,结合所在地区住宅布局情况,基本完成学前教育布点专项规划。2011年初,市委市政府将“2011年底前新建改建100所幼儿园”列入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分管副市长与分管县(市、区)长签定了2011年幼儿园建设任务书,将100所幼儿园建设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各地幼儿园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空前。如江干区提出三年内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投入建设资金3个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新增班级300个。富阳市政府2011年投资学前教育项目共18个(列入市政府建设任务书的有7个),计划总投资13421万元,总建筑面积达84134平方米。余杭区确定2011~2015年全区幼儿园新建、扩建项目共74个(其中2011~2013年完成36个),预计将新增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新增班级796个,总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0.76亿元。
温州市“十二五”教育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同步规划。对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和总量进行了进一步规划,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新农村建设任务,按照“1650”(指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中心镇)城镇体系框架和村级组织“转并联”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发展要求,并结合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科学规划空间布局。2011年3月制定并印发《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已经列入“十二五”温州教育重点发展工程,市、县两级同步实施。等级幼儿园建设工程主要以扩大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为载体,加快学前教育上等级上水平。2011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公办等级幼儿园19所,创建等级幼儿园123所,新增优质资源惠及2.5万名幼儿。同时,抓住全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契机,加强乡镇等级中心幼儿园建设,构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体系,乡镇(街道)等级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到了90.71%。
台州市以县、乡镇为单位,分级制定《近、中期幼儿园布局规划》,城市根据“园随社区走,万人一园”原则,农村根据“一镇一中心,一村一园”原则,确定幼儿园的数量和布局。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鼓励民办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园,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幼儿园。全市新建376所幼儿园,在2012年前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拥有1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
二、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宁波市政府制定的《宁波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中明确要求,到2013年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力争达到8%以上,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2%以上。这一指标已纳入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考核,并分解到三年逐步实现。目前,各县(市、区)均大幅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如鄞州区2011年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达1.1亿以上,较2008年增加了9000多万。宁波市市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也从2008年的1000万增至2011年的3000万,2012年将增至5000万,主要用于全市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和引导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湖州市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湖州市财政落实50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励市级幼儿园升等级、教玩具配备补助、省等级幼儿园保教质量考核奖励、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等。长兴县2011年财政性学前教育事业费总投入3396万元,约占全县教育事业费总额的4.8%。德清县2011年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提高非在编教师待遇、幼儿园教师业务进修、幼儿园升等级奖励、学前教育先进乡镇奖励、民办幼儿园扶持等。安吉县每年按1%递增水平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例,2013年将达到8%以上。
绍兴市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经费、幼儿园升等级创标准奖励机制、学前教育困难资助机制、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设立”实现五个全覆盖。如,越城区从201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公办幼儿园和参照同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收费的民办等级幼儿园,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每年每生200元的补助。2011年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在职非公办教师每人补助13500元,2013年将达到15000元;对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毕业生考核为优良等级的,每人每年再增加5000元的补助。
三、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
宁波市通过政府督政、政府督园、社会督园三个层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和规范。(1)政府督政。全市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教育事业考核的重要内容。2012年还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当地学前教育工作,启动宁波市学前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2)政府督园。各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无证园,规范民办小园,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和规范。如宁海县通过说服教育、签订承诺书、现场督查、勒令停办等多种形式,在引导和治理无证幼儿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北仑区采取重点扶持、限期整顿等办法提高个体幼儿园的办园质量。(3)社会督园。通过建立与广大家长沟通交流的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例如,海曙区创新幼儿园管理方式,成立由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组成的“教育议事会”,对幼儿园办园重大事务进行咨询、审议和协调,强化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
金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金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金华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开展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街道)和达标乡镇(街道)评估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乡镇总数的40%和85%以上;至2020年,先进和达标的乡镇(街道)数分别达到85%和100%。义乌市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和动态监管,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市教育局新设行政审批科和学前教育科,对新设置的幼儿园进行严格的察看、审批,加强对已办幼儿园的日常监督。认真开展年检工作,对一些办园条件差、行为不规范的幼儿园通过年检手段促使其改进提高。对已评的等级幼儿园,严格按要求开展定期复查和日常监督,对有问题的幼儿园给予发放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暂时摘牌等处理,促使幼儿园始终保持相应等级标准要求。磐安县加强学前教育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审批、年度检查和评估制度,达不到办园标准的不予审批。二是鼓励幼儿园上等级,积极鼓励全县幼儿园以争创省等级幼儿园为目标,加大投入,提升品位。三是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四是规范幼儿园收费和财务管理,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民办幼儿园可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杭州市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求加快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和配备工作进度,提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数量和比例;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非事业编制教师合法权益;拓展幼儿园教师培养渠道,加强教师培养培训。2011年,全市共招聘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1271名,其中定向招聘在岗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800名,主城区还定向招聘民办幼儿园教师69名。各县(市、区)还根据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的年度目标,按照差额部分政府补助为主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提高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年收入的补助方案,2011年全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含民办幼儿园教师)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其中,上城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幼儿园教师的90%,部门企事业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达到公办事业编制教师的73.5%;下城区非事业编制教师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事业编制教师的64%;江干区根据职称分别给予非事业编制教师每人每月300~1500元不等的经费补助;拱墅区按年人均7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富阳市对公办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辅人员分别给予年人均1万元和5000元的补助。市教育局还下发了《杭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将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完善了有关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时要求、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保障等政策。
绍兴市增强保障,提高待遇,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增数量。2011年全市专任幼儿园教师比上年增加217名,其中公办教师数比上年增加89名,师幼比达到1∶17;全市农村幼儿园公办教师配备达到3﹢X(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办教师配备标准为中心幼儿园3名及以上、每个中心村幼儿园1名及以上)的乡镇达6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0.4%。二是增待遇。幼儿园教师专项补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其中越城区、绍兴县2011年教师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的年平均收入为2.87万元,比上年增加4000元左右。三是增培训。各县(市、区)将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全部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2011年全市用于幼儿园教师培训及学历奖励经费达263万元。
舟山市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逐年增加事业编制教师比例,确保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到位,乡镇中心幼儿园事业编制教师达到每班不少于1名。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确保各类幼儿园聘用的符合资格的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舟山市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倍,并依法落实教职工的社会保险。把幼儿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研训基地,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衢州江山市优化配置、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通过政策倾斜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调配。一是对上等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公派教师。二是采取倾斜政策,对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在编教师给予一级浮动工资及农村任教津贴(约230元/月)。三是部分乡镇幼儿园和市职业学校签订协议,招收一定量的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回到原乡镇幼儿园工作。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龙游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一下”:根据下属园区内部建设的需要,总园下派业务负责人到每个园区进行支教和对口支援;“二上”:各联盟园选派园长、教师到总园定期轮训或挂职锻炼;“三互动”:建立交流机制,双方互换教师交流。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总园每月选派骨干教师到联盟园开展一节示范课、一堂教学点评、一次家长开放活动、一场讲座等活动。
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温州市开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行动。深入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探索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幼儿保教内容,加强对幼儿园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幼儿图书和玩教具的配备与选用指导,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根据《浙江省幼儿园等级管理评定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试行)》,努力做好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制了《温州市幼儿园保教工作规范》,从保教管理和一日活动常规两个方面全面规范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探索幼儿园全程化保教质量评价运作模式,建立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4.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四
万宝中心幼儿园为积极贯彻落实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拓展社区资源建设,努力创设一个教师用心、幼儿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整体、和谐的发展为办学目标。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促使幼儿快乐成长。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园座落于万宝镇街道,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700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为1300平方米,我园现有班级3个,全部是大班,接收5周岁适龄幼儿。随着校领导对幼儿园的重视,近年来我园发展速度比较快,配置了多种玩具,不仅使幼儿园更加美化,也让幼儿拥有了充足的活动场地。但是,要让幼儿接收良好的学前教育,我园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校舍年岁已久,门窗地面等存在一定的破损,办园条件相对较差。幼儿教师配备不足,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积极性性对比较贫乏。硬件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园的高质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办园理念
我园培养幼儿以“快乐”贯穿始终,“让幼儿快乐度过每一天”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快乐中求知”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培养乐究型幼儿,造就善究型的教师。以培养幼儿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理念,善究型的教师依托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组为主要阵地。通过乐究和善究形成探索式学习的氛围。
三、主要工作目标和实施要点
(一)总体目标
以镇政府、教委为主导,幼儿园为主体,提高幼儿园硬件设施的配备。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关,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努力取得更高一级的荣誉,提升幼儿园知名度,突出幼儿园特色。•师资队伍
近几年我们以制度来推动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园本教研与“十一五”继续教育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的校本研修基本框架:
(二)发展任务
1、入园率:2012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50%以上,2013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60%以上,2014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65%以上,幼儿园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2、园所建设:幼儿园按照《吉林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建设,并达到《吉林省镇中心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标准要求,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规定和安全、卫生要求。
3、师资建设:新增教师符合资格准入要求。2012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持证率达30%,入保率达65%; 2013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持证率达40%,入保率达90%;2014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持证率达60%,入保率达100%,形成足够数量的园级骨干、区级教学能手、学科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队伍。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求3年的时间打造一支优质的幼师团队。
4、保教质量: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幼儿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素质。
5、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切实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四、管理目标
(一)重组教育资源,以人本管理为抓手,形成教工自我管理机制。
1、2012年,继续完善各项制度,根据每个岗位工作要求与教职工共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共同探索幼儿园制度建设,规范办园。营造宽松的管理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使每个教职工在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园领导努力做到关注教工的需要,关注教工的特长和长处,关注教工的自主发展。优化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重视老中青结合,发挥个人优势,提高管理效率。2、2013年,在幼儿园形成“规范”的管理网络,制定符合现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营造务实氛围,发挥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加强民主管理,激励教工自我发展完善,并且有开拓创新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倡专业发展。利用网络,幼儿园逐步走入现代化。3、2014年,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幼儿园特色,幼儿园走进信息时代。
(二)注视教育科研,提高课程利用价值,发展幼儿园特色
加强教育科研,以教师操作为重点提高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相互合作的教育网络,在全园实施信息化教育,逐步构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2012年,继续提高教育科研的时效性,将幼儿园课程有机结合,争创市级幼儿园荣誉。2012年,提炼科研成果,形成幼儿园特色课程,建立幼儿园网站。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安全、卫生等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做到安全防护体系全覆盖。各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工作首位,制定实施《幼儿园管理一日常规》制度,按照有关安全、卫生等管理规定配足配齐安全保卫和卫生管理人员及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卫生责任制。
(二)建立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训制度、考核制度和退出制度。制定幼儿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和招聘方案,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对新进幼儿教师实行公开招聘,优先聘用年龄25岁以下、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幼教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三年内全员参加一次市级培训,园长及骨干教师参加一次省市级培训。建立幼儿教师专业考核和综合考评制度,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和考评办法。对考核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按等次进行绩效奖励,并作为工资增长的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素质较低的幼儿教师予以待岗学习或辞退。
《万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实施方案
5.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五
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省市财政信息中心指导下,我局不断加大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按省厅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规划”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财政局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实行财政办公自动化系统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财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财政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在实施“三年行动规划”之前,我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基础较弱。随着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的开展,2010年,我局在全系统范围内建立了标准化的局域网,2011年,又投入资金50万元,添置了部分网络安全设备,实现了县乡两级财政网络光纤连接,完成了财政系统内、外网络完全物理隔离,为财政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财政信息化机构人员逐步建全:
2011年前,我局在乡财局下设立了信息股,负责乡镇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因人员少,技术弱,根本无力承担全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今年,财政局将原乡财局信息股独立出来,成立财政网络信息中心,并增加了工作人员,负责全县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并逐完善信息中心相关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建设“三
年行动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财政信息化办公应用更加广泛:
近几年来,我县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财政工作得到了广泛应用。“乡财县管”、“村账乡管”、惠农补贴发放系统、非税执收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工资统发系统等应用平台逐步实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县乡两级财务人员工作量,促进了财务业务规范管理,极大地太高了工作效率。
6.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六
项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11月4日)
尊敬的王书记、王县长,各位领导:
首先欢迎和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镇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陈家河镇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示范幼儿园及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做如下汇报。
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我镇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于2010年4月份正式启动,根据实施方案,两年来,我镇共对集镇和桑龙公路、桑鹤公路、澧水两岸所在的12个村(居)开展了垃圾治理,涉及15000多人,年产生活垃圾2900吨左右。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生态办的精心指导下,目前我镇已按照县生态办的要求落实到位,加大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各村(居)组建了保洁队伍,建立健全了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去年全镇新建垃圾池47口,圾填埋场1处,配备手推车16辆,垃圾桶60个,年我镇又将新建垃圾池8口。镇区配有
环卫工人6名,村(居)配有保洁员12名。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一是精心筹备早谋划。按照上级要求,镇党委、政府抽调专人抓我镇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多次组织召开镇直相关单位联席会,对我镇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并以镇政府的名义及时下发了《陈家河镇农村垃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陈家河镇(十村)2010年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方案》和《陈家河镇2011年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方案》。8月3日,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熊基林同志主持召开镇党政班子会议,专门听取我镇农村垃圾治理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二是落实责任抓机制。镇政府成立了农村垃圾治理过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碧文同志任组长,副镇长阙闯为副组长,财政所、经管站等相关站所负责人及城建办工作人员、各村支书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城建办,由周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对镇直相关单位和各村的工作职责给予明确,如财政所负责农村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使用的管理与督查,负责把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奖补工作和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有机结合。各村也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村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三是领导带头作表率。为确保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于7月30日
至31日组织干部职工、镇直单位开展了连续两天的义务清洁活动,活动中,镇党委书记熊基林、镇长肖碧文等镇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手拿扫把,走上街头带头进行义务清扫。在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各村也相继开展了多形式的义务清扫活动。目前我镇已形成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分管领导到岗到位,班子成员尽职尽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确定目标任务。根据张办发〔2010〕6号、桑政办发〔2010〕3号和桑政办函〔2011〕59号文件及全县生态建设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会议精神,镇党委、政府将集镇和桑龙公路、桑鹤公路、澧水两旁的耳洞坪、龙潭沟等12个村(居)列入这两年农村垃圾治理的范围。通过修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优化农村公共环境,有效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卫生和垃圾污染问题,创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二完善环卫设施。经过合理选址,并经当地村民同意,报县环保局审批,全镇已在三漤子、蔡家坪等10个村(居)修建了47口高标准的垃圾池,1处可以使用15年的垃圾填埋场,同时还配备手推车16辆,垃圾桶60个。同时今年还将建设8口垃圾池,配备手推车9辆。这有效的解决了以前无环卫设施或环卫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制度。为确保垃圾治理工作长期进行得以长期有序开
展,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实施农村垃圾治理的12个村(居)都建立健全了垃圾治理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环境卫生监督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公约、保洁员工作职责、清运员工作职责,完善了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并与镇政府签订了垃圾填埋协议和垃圾清运协议,聘请了村保洁员。各住户负责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及绿化,并将垃圾打包放到指定地点,由保洁员统一收集,保洁员每天负责清扫和垃圾收集工作,对公共地段、街(村)道等进行日常清扫、收集、清运,并运到垃圾池点,清运员负责将垃圾池的垃圾托运到集镇的垃圾填埋场。
(三)加强舆论宣传,浓厚活动氛围。一是层层宣传发动。8月10日在镇政府一楼会议室召开了由我镇副镇长阙闯同志主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碧文同志做重要讲话的农村垃圾治理大会。各村(居)在全镇动员大会后,也积极进行部署和动员。仓关峪村结合镇政府的工作要求,精心筹划,认真组织,及时召开农村垃圾治理动员会,学习上级垃圾治理工作精神,安排部署本村垃圾治理工作。二是舆论引导推动。注意发挥宣传栏、有线电视、宣传单、横幅标语等作用,对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全镇共发放宣传单8000份,刷写宣传标语10条,利用镇有线电视台播放实施方案1个月。三是开展活动促动。我镇注意以大力开展活动形式促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镇党委、政府于7月29日至30日组织政府干部职工、镇直单位职工走上街头进行义务清扫活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开局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群众对于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的认识程度还没有跟上,在配备两桶一袋上持消极态度。二是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各村本来就没有财源,仅仅依靠现有的村级办公经费难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部分村民因条件限制尚未进行改厨改厕。五是镇区环卫设施不完善。集镇没有垃圾中转站和公共厕所。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对照验收标准查漏补缺。对照验收标准,逐项进行落实,做到落实一个,销号一个。确保顺利通过县、市验收合格。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形成“人人爱卫生、爱家园”的良好氛围。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下去,不定期的深入各村(居)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各村居按照相关制度落实到位。
四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
门争取垃圾治理资金,完善镇区环卫设施,建设好镇区垃圾中转站和公共厕所。
农村示范幼儿园工程建设情况
陈家河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工程是湖南省推进学前教育实施“管办分离示范性幼儿园”项目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县教育局、陈家河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陈家河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工程于2011年3月,在县发改局、建设局等各职能部门按照相关建设要求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县发改局以桑发改投[2010]84号文件下达了年度建设计划。总投资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10万元),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经过公开招标,工程于2011年7月正式动工修建,根据实际需要幼儿园实际建筑面积1289平方米,总投资191万元(公开招标单位造价为1485元/平方米), 12月底全面竣工.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育局、陈家河镇党委、政府领导多次到工地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指导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九月底主体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墙体内外的粉刷和装饰工程,预计12月底能全面竣工.要确保2012年春季招生,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是时间紧,附加工程(里面的保坎和临小河的护坎、围墙及幼儿活动场地的硬化等)任务重,难度大。二是资金困难,缺口大,约
157万元(其中:主体建筑缺口61万元,附加工程缺口88万元,设备购置8万元。)
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开展情况
陈家河镇有线电视站始建于1994年,现有职工5人。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0年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800户左右。但随后由于多种原因,用户逐年下降,曾一度降至400户左右。在情势一度低迷的情况下,2009年,桑植乡镇有线电视站迎来了新曙光。原桑植县广播电视局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于该年度12月份,陈家河镇有线电视站与县局联网,联网费加本网改造费共计15万元,用户增至580户。所有资费来源于本站职工集资。虽然联网,但有线用户增加不多,年收入只有6万多元,目前,镇有线电视站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下,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次在本镇街道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中,镇政府把有线站纳入规划。但需要资金12万元,这一部分资金还没有着落。按这种情况来看,要在2015年全镇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让95%的地方都能看到桑植新闻和张家界新闻是有很大困难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辖区内,卫星接收天锅太多,不易管理,收视费的收取难度较大,资金不能维持有线电视站的正常运转。加上管理体制的缺陷,归口管理无望,养老金无着落,因此,现在镇电视站基本上处于举步维艰的
状况,站内职工靠上班已经无法维持家人生计,其中两名职工多年外出打工,现在只有3名职工正常上班。陈家河有线电视站目前面临的情况复杂,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会在上级主管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多方支持,努力改变现有状况,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有线用户,让市、县新闻进万家。
7.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七
《方案》明确了未来3年的总体目标, 提出到2018年, 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 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 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 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方案》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 在生产方面, 重点突出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强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经营方面, 重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在管理方面, 重点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支撑决策, 着力点在互联网技术运用, 全面提升政务信息能力和水平;在服务方面, 重点强调以互联网运用推进涉农信息综合服务, 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在农业农村方面,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网络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障重点任务有效完成, 《方案》提出了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工程和农业信息经济综合示范区6项重大工程。
下一步, 农业部将联合有关部门, 着力改善政策环境, 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及时研究解决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锐评:“互联网+”这个概念, 自从官方提出后, 就一直火热。然而, 最近半年来, 无论是“互联网+”, 还是各行各业的创业、融资者们, 都有点预冷的意思, 似乎2015年那股“人人创业、处处烧钱”的热情, 今年一下冷却下来了不少, 很多创业者都表示, 如今“热钱少了, 融资难了”。
究其原因, 互联网不过是一个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 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在笔者看来, 创造价值的仍然是实体经济, 是千千万万个手握缝纫机、方向盘的产业工人和农机手们, 而非炒概念、玩钱的金融、互联网大佬。淘宝这个“互联网+”的发起者, 依靠的也是成千上万家淘宝店主实打实的销售行为, 更深层地则是成千上万家企业的生产行为。
8.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八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确保到2018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 5亿立方米以上,重要生态区域和重点部位的林相明显改观,林分质量显著提高,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二、禁伐范围和减伐数量
(一)禁伐范围。按照湘林资〔2015〕25号文件规定,禁伐范围为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两旁第一层山脊以内的森林。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将禁伐范围、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到户,造册登记。
(二)减伐数量。2016年至2018年,湘林资〔2015〕25号文件附件1所列国家重点和省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63个县市区,在规定的禁伐范围之外,每年采伐量还要比上一年度减少20%,主要是减少商品林主伐量。
(三)档案资料。要分类建立森林禁伐和减伐档案,汇编成册。森林禁伐范围要在万分之一地形图或遥感影像图上落实到森林资源小班,特别是禁伐范围内2016-2018年符合商品林主伐条件的近、成、过熟林小班的面积、蓄积要落实到林权所有者或森林经营者,做到图、表、册一致。
三、补偿措施
按照属地管理和以奖代补原则,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辖区内森林禁伐、减伐负总责,通过新增财政预算、整合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资金等途径筹集森林禁伐、减伐补偿资金。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一)2015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已对国家级和省级集体(个人)部分按每年255元/公顷给予补贴,国有部分按每年150元/公顷给予补贴。从2016年起,争取对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国有部分按每年每公顷再提高15元,达到每年165元/公顷。各市州、县市区应根据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市级、县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二)禁伐范围内商品林,只对2016-2018年间符合主伐条件的近、成、过熟林分(速生丰产林除外)进行补偿。省级财政资金按照其面积给予适当补助,市、县两级政府要明确禁伐范围内商品林的补偿政策、落实补偿资金。
(三)國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63个县市区,根据2016-2018年三年核实的减伐量,省级财政通过统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汇报,争取当地财政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中增列专项用于森林禁伐、减伐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森林禁伐、减伐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林业、财政部门为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
(二)制定实施方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会同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拟订三年禁伐减伐的具体实施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以县级人民政府文件形式报市州林业、财政部门审核,报省林业厅、省财政厅备案。
(三)加强宣传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抓紧召开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启动会。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在交通要道醒目位置设立森林禁伐宣传标语牌,禁伐范围区重要地段设立禁伐标志牌,公告禁伐范围、禁伐面积、监督电话。同时,各地还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宣传森林禁伐减伐行动的重要性、目标、要求,让全社会理解、关心和支持森林禁伐减伐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严格采伐审批。森林禁伐、减伐期间,林木采伐审批需先核实是否在禁伐范围,符不符合减伐要求。对于禁伐范围内除实施森林抚育、灾害木清理、开设防火带、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林木采伐以外,不得实施其他任何性质的商业性采伐。禁伐范围内的竹林和杨树、桉树等工业原料林以及林木流转合同到期的林木确需采伐的,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林权所有者或森林经营者凭伐区调查设计文件、相关证明材料,报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单位将审批材料报省林业厅备案后,方可实施采伐。采伐迹地必须在采伐当年或下一年度完成更新造林。
9.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九
一、开展组织开展油品产品质量联合监督抽查行动
为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依法打击不合格油品的违法经营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2020年油品质量联合监督抽查行动。共抽查xx市辖区内加油站xx个,xx批次油品,其中,汽油xx批次,柴油xx批次。经检验,有3批次柴油产品不合格,均已立案处理中。
此次行动,按照上级不低于80%的抽查比例,对我市油品经营单位开展了集中检查。同时兼顾随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原则,将上一有过不合格油品经营记录和有群众反映涉嫌存在质量问题的油品经营者设定为跟踪抽查对象,实施重点检查;
对没有相关违法记录的经营者适用随机抽查,按比例实施随机抽查。执法人员现场抽查了油品经营单位销售的油品,核查被抽查油品的进货票证、库存量以及供货商等产品信息。督促经营者建立和完善购销台账、油品质量内部管理制度,依法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开展2020资质认定机动车检验机构双随机监督抽查工作
通过全面排查和突击检查对全省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并开展机动车安全性能检验、综合性能检验或尾气排放检验业务的机动车检验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高压态势,规范机动车检验行业秩序。
共监督检查机动车检验机构4家,发出《问题确认表》3份,要求机构按时完成整改,并提供整改资料。
三、组织开展蓝天保卫战黑加油点专项整治联合行动
2020年10月31日,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应急管理局、甲子镇政府、南塘镇政府、铜锣湖农场开展蓝天保卫战黑加油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污染隐患。
此次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155人次,根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交办的线索,先后对甲子镇、南塘镇、铜锣湖农场等地涉嫌非法销售成品油的场所进行专项整治。执法人员通过现场清理清查,发现存在非法销售成品油的黑加油点4家,现场共查获黑油罐车2辆,加油机2部,汽油700kg,柴油110kg,已由当地镇府依法查扣、拆除非法加油设备、工具及黑油罐车,4家黑加油点均已被依法取缔。
此次活动,严厉打击了成品油非法经营行为,有效整肃了我市成品油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组织开展全市在用锅炉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结合《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和部署,我局组织执法力量,采用“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检查方式,对特种设备电子监管系统显示在用的28台锅炉进行了全面检查。
此次清理工作中,我局共核实清理22家使用单位,涉及28台锅炉,其中:实际正常使用的有7家使用单位、11台锅炉;
已办理停用手续1家使用单位、1台锅炉;
已办理报废手续1家使用单位、1台锅炉;
现场设备已拆除9家使用单位、11台锅炉;
正在办理停用手续2家使用单位、2台锅炉;
使用单位已注销、法人无法联系的1家使用单位、1台锅炉;
使用单位已倒闭、法人无法联系的1家使用单位、1台锅炉。
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10.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篇十
一、指导思想
围绕高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策引导,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大学生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10至2012年3年内,组织在杭高校学生、以及有杭州户籍且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要结合实际,采取本校培训、实训基地实训和培训机构培训等办法,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在各高校积极倡导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对参加岗位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大学生,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各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定点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服务;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参加培训,规划方案《大学生职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根据在校学生落户杭州的意愿,制定职业培训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符合杭州产业升级和发展导向的、技术含量高和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要将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要动员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要引导定点机构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快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2012年底面向在杭高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三)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对拟招用的大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其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的明确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定向培训项目由具有培训能力且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也可由用人单位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
订单培训是指定点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的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定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四)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学生参加定点机构组织的定向、订单培训和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其培训鉴定费用的50%补贴,原则上不超过xx元/人。
参加培训取得当年杭州市公布的紧缺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大学生本人培训鉴定费用的全额补贴。
高校学生在杭只能享受一次培训鉴定费用补贴。同时,根据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就业率以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等对定点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业绩考核。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11-20
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09-05
徐庄初中三年行动计划09-21
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总结08-19
凌云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07-23
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10-21
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文档06-27
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08-24
文明餐桌行动计划实施方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