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发言稿

2024-11-15

王总发言稿(共8篇)

1.王总发言稿 篇一

王总发言稿: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今天经过积极的筹备,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谨代表“山东信达置业有限公司”,向今天所有光临“[浙江大市场客户联谊会]“购旺铺 中大奖”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新老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大市场的一些情况以及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这次抽奖活动是自去年9月份开始实施的一个大型活动,前后持续了半年多,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回馈广大客户对于浙江大市场的关心和厚爱,二是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大市场、让大家聚在一起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浙江大市场”项目由浙江东景集团、山东欣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米,是亚洲单体面积最大的汽车站,《2009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确定,今年10月滨州汽车总站将整体迁入浙江大市场。

“三年培育市场,五年成熟繁荣”,这是我们对市场运营提出的要求。我们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滨州,面向山东,辐射黄河三角洲,打造黄三角最具竞争力的龙头批发市场。加强批发市场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把浙江大市场办成全省一流的管理规范、货品丰富、辐射力强的大型综合市场。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中大奖,交好运!

2009-3-28

2.贯标评审王总讲话 篇二

管理体系管理评审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2010年3月31日)

一、对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评价

从这次管理评审情况看,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十分重视,较好地履行了各自承担的管理职责,工作扎实,措施得力,保证了集团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今年1月份,集团公司和煤业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通过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煤业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取得新的认证证书。这次接受外审,审核组提出39条改进建议,没有发现不符合项。从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来看,集团公司质量环境方针是适宜的,运行是有效的,实现了质量和环境目标,满足了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内部审核、外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的纠正、预防措施切合实际,整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根据评审情况,对体系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结论,请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1.关于再造管理流程,创新优化管理体系问题。同意企业管理部的建议。这项工作由企业管理部负责牵头落实,环保节能处、安全监察局配合。企业管理部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咨询机构,对集团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范围重新进行策划,以再造管理流程为主线,对集团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换版,建立并运行集团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覆盖集团公司三大主业,包含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并确保年底前通过认证审核。进一步推进管理体系一体化试点工作,电铝公司、华聚公司、国泰公司做好管理一体化体系的策划、建立和运行工作,争取取得成功经验。

2.关于巩固贯标认证工作成果,拓宽认证领域问题。同意企业管理部的建议。这项工作由企业管理部负责牵头落实,环保节能处、-1-

安全监察局配合。榆林能化公司和赵楼煤矿进一步完善基础管理,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巩固贯标认证工作成果,适时纳入煤业公司大体系运作。轻合金公司、榆树湾煤矿开展三体系贯标认证工作,确保年底前取得认证证书,实现集团公司贯标认证工作目标。

3.关于开展煤炭产品第三方用户满意度调查问题。同意煤质运销部的建议。这项工作由煤质运销部负责落实。煤质运销部邀请有资质的用户满意度测评权威机构,签订合同,与有关部门搞好配合,争取年底前完成。

4.关于推进脱硫除尘设施的项目建设问题。同意环保节能处的建议。这项工作由环保节能处负责牵头落实。完善三级督察体制和督察员制度,坚持日常监测与在线监测相结合,加大现场监测检查的频次。有关单位抓好脱硫、除尘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有锅炉烟气治理设施“以新带老”升级改造,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对下一步贯标认证工作的要求

2010年,是集团公司强化企业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年。各单位、各有关部门要把贯标认证工作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开展管理创新。

1.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贯标认证工作的责任感。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贯标认证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锻造企业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有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国际化企业集团的内在要求。多年来,集团公司以贯标认证为手段,健全体系,规范运行,严格考核,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实现了企业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为集团公司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集团公司所属专业公司、矿处级单位基本实现了管理体系认证。所有新建项目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同步建立并运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了基础管理工作,理顺了各项管理职责,为项目按期投产、发挥效益提供了有力保证。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开展贯标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推进贯标认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强化措施,努力把贯标认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严格责任,强化措施,夯实贯标认证工作基础。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运行的执行标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单位领导班子要带头履行管理职责,按照程序、标准、规章制度等进行管理,切实把贯标认证工作落到实处。要把贯标认证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四个到位”,努力形成事事有标准、人人都管事、处处都受控的良好局面。在开展贯标认证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过程、重结果、重实效,按照标准和程序,对各项工作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处于受控状态。要把贯标认证工作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精细化管理、对标管理、“四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完善管理体系。

3.王总事迹材料 篇三

----记山东XXXXXXX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X

在山东省肥城市有一家倍受瞩目的新兴企业----山东XXXXXX医药有限公司,并已被评为“泰安市消费者满意单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X是一个有魄力、有谋略、有善心的优秀企业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步步走向强大,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王X峰曾经是肥城XX公司的一名优秀员工。2004年肥城市企业改制,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是安分守己,继续靠为人打工挣钱糊口,还是勇 敢走出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注意到医药领域 的巨大商机,于是他把自己的坐标定位在医药行业开始了创业之路。启 初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他东拼西凑,多方筹集,由于他平时真诚敦 厚、仁义友善,赢得了亲朋好友的鼎力支持,很快汇聚了企业的启动资 金。终于在2005年10月,王X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虽说起初租房经营,仓储和营业场所分割两地,但是王X本人却看到了希望,用他的从业经 验、对机遇的把握、善于交际、高明的管理技能和与时俱进的行为能力 战胜了种种困难,使企业在短短两年内迅速发展壮大,不但拥有仓库和 营业集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先进优质的硬件设施,还 拥有一支文化修养高,业务素质硬的奋战团队,同时也结交了许多长期 合作伙伴和客户群。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反应出王X同志目光远大、思 维先进、艰苦奋斗、诚信待人的优秀品质。

王X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聪明才干和出色的经营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严于律己,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他本身摒弃私营 的传统式家族管理模式,主张“识才、纳才、惜才”,充实管理岗位,并 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公司行为准则和企业文化,合理调配人才,明 确分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实现了整个公 司决策科学、和谐制衡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正是先进的体制焕发无穷的力量。他为公司健康长久的发展做出的明 智的选择。

工作中,他总是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他常常和员工们一起搬运 货物、整理仓库,体验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熟悉各科室工作流程,做到了心中有数。他经常换位思考,对员工不分职位高低同等对待,实 施亲情化管理。生活中,王X总是乐于助人,真诚对待每一位员工,关 心他们的生活,谁有困难就帮谁。再有就是他采用事业单位的待遇福利,各种保险、假期、出游每位员工都有。让员工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X同志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 求自己。“兴企为民,回报社会”,这是他的办企宗旨和座右铭。他认为 自己有责任为集体、为社会多做贡献。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下岗了,便让 他们到公司来,增加上岗培训的投入,然后分配岗位。慢慢地他的公司 汇聚了很多下岗职工,给下岗人员带来希望。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效 益节节攀升,上缴国家利税也与日俱增。正如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 用我全部的力量使公司发展壮大,为国家多纳税、为职工多谋福利、为 社会多做贡献。朴实的话语、坚强的行动。

王X本身也是一个慈善家,也一直关注慈善事业。他曾向济南希望

工程捐款并资助一名贫困儿童。曾随车友会赴西藏举办助学活动。在 汶川大地震期间,带领公司员工前后捐款四千多元和价值一万余元的 急需药品……

王X----一个人民的企业家,正用他平凡的生命成就伟大的

4.学习王总经理讲话精神总结 篇四

一、学习情况

2月18日至2月27日,炼焦车间积极响应公司号召,组织车间全体干部员工对王总经理在公司2011年总结表彰暨201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作的关于《应对危机,稳中求进谋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讨论。在学习讨论过程中,郝春主任等领导亲自组织广大干部员工进行讨论和分析,现场氛围异常热烈,经过反复深入的学习,广大干部员工倍受鼓舞,首先为公司在2011年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对公司在2012年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和目标的完成充满信心。员工们纷纷表示,此次工作报告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谋划了公司的发展战略,重点安排了2012年公司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炼焦车间全体干部员工将一如既往的发挥炼焦车间作为公司的核心主体作用,继续发扬“善打硬仗,敢打恶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团队作风,时刻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忠诚我们的企业、忠诚我们的岗位,将此次王总经理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工作目标

全年生产焦炭220万吨,力争达到222万吨;K3系数比2011年再上新台阶;生产成本严格控制在公司要求范围之内,实现吨焦成本下降1元,即25.12元/吨,全面节约275万元;焦炭质

量各项指标全年合格率较2011年继续提高;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全年无人员受伤事故发生、无重大设备事故发生;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力争公司满意认可;提高员工挖潜增效、修旧利废意识,圆满完成年初提出的150万元的工作目标,力争突破200万元;协助完成公司下达的其它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三、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是安全管理方面:

炼焦车间因受人员多、工作环境复杂、大型移动设备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给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车间在2012年的工作中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是坚持人性化管理,把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意识及安全意识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首要工作任务。在管理中,车间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周二安全活动日、车间综合例会等时间,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通过组织开展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道德》、《中旭执行力》、《岗位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再教育、再培训,有效促进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其次是完善车间督查机制,推动车间安全工作稳定运行。结合车间范围跨度大,岗位多这一特点,车间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对各岗位不同时间段的检查、督查力度,逐步形成从车间主任到安全督查、再到班组长的三级检查机制。同时要求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及时记录汇总,并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重点。三是通过组织技能比武、业务考试、安全业务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来进一

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此外,车间还将通过对《中旭执行力》学习,要求各班组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出班组全面工作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执行,班组长负责落实,车间负责检查与考核,做到布臵工作安排到位、落实到位和检查到位。真正意义的做到“三到位”。四是车间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员工心理动态,对于个别心理波动异常的员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确保车间安全稳定生产。五是加大对特殊时期(如:节假日期间,高温季节、检修期间等)安全管理的监护检查工作及外来施工人员的管理力度。二是生产管理方面:

在2012年,我们要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220万吨焦炭生产任务,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对自己负责,靠结果生存”的服务理念,始终围绕提高K3系数做文章,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比武等方式,来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同时要求各岗位员工始终要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科学组织,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力保生产任务和工程建设实现双丰收,为实现公司“三个第一”中的“管理第一”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圆满超额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而努力。三是设备管理方面:

炼焦车间的大型设备较多,也非常重要,但受运行环境恶劣,无备用设备等特殊情况的影响。致使车间的设备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想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下大功夫才能实现。

因此,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设备的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求各岗位操作工及维修工加大对设备的点检维护力度,充分作好各项计划性检修工作,减少非计划检修。其次就是加大对相关设备管理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操作技能和维护能力。三是加大对设备操作工和维修工的考核力度,有效促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四是工艺质量管理方面:

2011年,在公司有关部门和车间的共同努力下,车间的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焦炭质量出现了阶段性反弹,在下一步的质量工作中,我们将坚持靠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把2012年的质量管理工作比2011年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将涉及到车间所有质量的工作,分解到每个班组,每个员工身上进行考核,严格执行奖罚机制,这样关心的人就多了,责任心也会增强。此外,车间还会坚持利用早例会,及时通报当天的质量指标,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布暑、及时预防、及时处理。五是节能降耗方面:

在2012年,我们根据2011年节能降耗实际工作情况,详细制定了车间节能降耗总目标及成本控制方案,并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各班组,坚持做到一月一汇总,一月一考核。同时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节能降耗意识,要求全体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养成节约习惯,严格控制油品及材料消耗情况,大力开

展修旧利废、小技小改活动,确保车间完成150万元的工作目标。六是班组长管理方面:

在2012年,车间将把全面提高班组长以上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发现,车间的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在综合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首先通过大力组织开展对班组长以上人员进行“中旭执行力”、“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班组安全管理手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再培训活动和加大日常考核力度。来促进班组长以上人员在业务技能、责任心培养、自身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车间全面管理再上新台阶。其次,车间将加大对各班组综合管理水平的奖罚力度,通过这一举措,来切实提高班组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七是环保管理方面:

在炼焦生产过程中,车间把环保管理工作放到与安全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公司提出的创同行业“环保第一”的目标而努力,车间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将环保工作细化到岗上的每一位员工,包括班组长,司机、炉前等,并加强考核,各负其责,奖罚分明。二是通过开展炉前工技能比武等活动,来提高员工的技能操作水平。三是加大对员工在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从而使每位员工都能深深的认识到环保工作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四是车间加大对各班组环保工作监督力度,逐步形成从车间领导、车间环保员、各班组长、班组环保员、岗位员工

五级管理机制,将各项环保工作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同时,车间专门从班组选出责任心较强的员担任班组的环保员,车间也相应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为全面提高车间环保管理水平而奋斗。

炼焦车间

5.王总应聘述职报告 - 最终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叫王竹春,今年44岁,1994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参加后历任掘进区队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工程师、调度室副主任、掘进区长,现任济三煤矿掘进副总工程师。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来应聘集团公司生产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岗位,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个人成长难得的发展机遇,更重要是给我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深感荣幸能参加今天的竞聘,基于以上认识,我个人认为应聘该岗位有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积极实践,使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1994年毕业后,正值济三煤矿大规模基本建设阶段,先后从事井筒施工、大型硐室及采区掘进技术管理工作,着重在掘进支护工艺进行认真研究,改变传统“三大”为“三小”光爆锚喷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荣获矿级科技进步奖。

1996—1997年期间矿井进入采区施工中,全面推广巷道锚网喷支护方式的设计、试验,并全过程参与,该项目荣获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矿井生产阶段,尤其担任副总工程师以来,根据公司要求,结合矿井实际,全过程参与了普掘机械化作业线的调试、设计和实施,打造了公司第一条普掘机械化作业线和作业队伍。2012年该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竹春

煤矿技术发展方向。

2.工作上求新。煤矿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生产技术开发部作为安全技术研究和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的主管部门,重点解决现场安全隐患和技术瓶颈,构建科学、高效的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因此,我将在部室“一把手”的带领下,紧跟公司发展要求,突破自我,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动公司煤矿技术工作再上新台阶。

3.作风上求实。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铭。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我将继续发扬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坚持严以律己,诚实待人,无论工作大小,都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如果我这次竞聘失败,更不会气馁,我将以此为契机,寻找差距,加强学习,弥补不足,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

6.第01次员工大会02王总讲话稿 篇六

各位员工朋友们:

大家好!

作为主管工程建设的老总,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海怡大酒店从一栋毛坯房到今天的富丽堂皇,我是全程主持参与的,这其中有工程施工人员辛勤的汗水,有装修人员的紧密配合,也有在座各位的团结协作。包括我在内的各单位人员对待这个酒店就像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满怀欢欣的看着他一步步成长变化,而你们,就是给他穿衣打扮的人。你们把他打扮的漂漂亮亮,我心里怎么能够不开心呢?

我感谢你们,还因为即将来临的试营业和以后正式营业的过程中,你们才是海怡的主人。只有你们积极投入工作,用心专研业务,努力提升服务,海怡大酒店才会真正实现量的转变到质的转变。我相信你们不会使海怡徒有其表,通过你们的服务,在人们谈论海怡的时候,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

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我这一棒跑完了,现在把接力棒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在海怡发展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7.王总发言稿 篇七

走科技兴企之路 为创建百年油田而努力奋斗

——在油田公司2004年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

王 玉 普

(2004年3月9日)

同志们:

对这次科技会,公司党委和公司非常重视。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落实公司工作会精神,创建百年油田,关键在科技,走的就是科技兴企之路。刚才,公司副总经理侯启军同志对2003年科技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分析,对200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会议还隆重表彰了以王研同志为代表的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希望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这些获奖人员为榜样,积极投身油田科技创新实践,全力以赴打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攻坚战,在“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伟大实践中再立新功。

2003年,是油田公司围绕做精做强勘探开发主营业务,大力实施“5671”和“11599”工程的第一年,也是油田科技战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矛盾、创造新成果、做出大贡献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广大科技人员切实以实施“两大工程”、推进公司发展为己任,立足攻克油田勘探开发重大技术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表现出了挑战极限、攻坚克难的巨大勇气;脚踏实地,潜心钻研,表现出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孜孜以求,百折不挠,表现出了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联合攻关,团队作战,表现出了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良好风貌。公司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主营业务的发展。一年来,我们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控水挖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外围上产步伐进一步加快,所有这些都凝结着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饱含着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在此,我代表公司党委和油田公司,向为公司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体科技人员,向始终关心支持公司科技工作的兄弟单位、有关院校和各界朋友,向离岗不离责、一如既往情系油田科技发展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科技兴企,讲三点意见。

一、走科技兴企之路,是创建百年油田的客观需要和根本要求

我们创建百年油田,科技是根本、是关键。离开第一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油田的百年开发和公司的百年成长都无从谈起。对此,公司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科技兴企,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强调和依靠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是土地和原材料而是科技知识。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世界,科技制胜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领先世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尤为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科技知识的重要性落实到企业里,还充分体现在企业自身对知识的占有与创新上。目前,越是实力雄厚的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意识越浓厚,相应的能力也越强,这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利润增长的源泉。我们要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把科技兴企作为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来抓,努力构筑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这样,油田公司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科技兴企,是国际公司的成功经验。纵观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是各大石油公司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从埃克森、阿莫科、BP、壳牌等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的成长经历来看,它们之所以能够在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赢得利润和发展,之所以能够把业务范围做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竞争能力,是他们抗御风险、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在发展科技上,这些著名石油公司都有以下特征:一是强有力的科技领导,二是强大的研究中心,三是高、精、尖的科技团队,四是巨额的科技投入。这使他们拥有了雄厚的竞争实力,拥有了蓬勃发展的后劲,拥有了经久不衰的根本。这些石油公司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是企业发展壮大、永葆活力的最基本、最持久的动力,我们油田公司要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统一组织下,进军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科技兴企,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回顾过去,我们不难体会到,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40多年来,油田科技在勘探开发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勘探开发在科技进步推动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勘探上,正是由于攻克了岩性油藏和断陷盆地的勘探理论和工艺技术,我们才在长垣外围发现了朝阳沟、头台、龙虎泡等大型岩性油藏,在海拉尔盆地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开发上,正是由于水驱技术、聚驱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我们才实现了27年的高产稳产和现阶段的持续有效开发。事实证明,油田开发建设的每一步,都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科技为油田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当前,随着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科技工作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要解决好资源接替、控制含水和开发效益问题,必须靠技术进步来实现;要挑战极限、突破禁区,再创勘探开发新水平,必须靠技术进步来支撑;要实现主营业务的“四个一块”,无论是本土业务的增长,还是海外市场的拓展,也要靠技术进步来保证。这是我们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根本途径。

二、走科技兴企之路,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公司科技创新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靠创新,科技创新依靠人才。落实这一要求,当前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完善适应创建百年油田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这套体系,应以“三院”为主体,以高精尖人才为核心,以课题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机制为支撑,以文化为保障,以催生人才、催生成果为宗旨。有了这套体系,我们就会为公司科技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系统性、规范性不够,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当前,建立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是完善科技决策、知识管理、组织实施和环境支持四个系统。

科技决策系统:以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主体,负责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这个系统,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司令部,是中枢神经,必须以超前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管好科技工作的方向、立项和目标。

方向——立足打造优势技术,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搞科研攻关,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抓大的方向,集中力量解决重大而关键的问题。综观公司科技工作的现状,面对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的实际,岩性油藏、复杂断块油藏、潜山油藏勘探理论与技术的综合研究,油藏精细描述的完善提高,三元复合驱的尽快突破,特高含水期的控水挖潜,“两三结合”的优化部署,聚驱技术的配套完善,外围油田多元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都是我们需要加快步伐、重点突破的方向。但是,在目前公司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好这些重大项目的攻关,必须首先对我们自身的研究攻关能力有个客观、清醒的判断。要认真分析和梳理一下,哪些项目我们自己能干,哪些项目需要同别人一起干,哪些项目应该交给别人干,这样不仅可以把我们有限的技术资源投在关键项目上,而且可以把外面的研究力量用在公司科研上。当然,我们讲“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说要放弃某些项目,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只不过不再亲力亲为而已。今后,公司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配套技术,可以交给别人干;成型技术,要直接引进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不一定事必躬亲就对,不一定自己研究就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这一点。

立项——坚持冷热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冷热结合,就是既要搞好实用技术攻关,又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这些年来,我们在发展实用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相比之下,基础理论研究有些薄弱。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础理论研究周期长、见效慢,难以出成果,对科研人员虽有挑战性但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自身研究力量所限,实难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问题弄不懂、搞不清,实践方法就会出差错、走弯路。今后,这方面必须加强。我们能干的自己干,给舞台、给政策,让更多的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干不了的交给高校和其它科研院所干,出经费、出题目,让外面的专家教授帮我们研究。内外结合,就是既要考虑本土勘探开发的需要,研究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关键技术,又要面向国际市场,研究能够“走出去”的优势技术。现在看,加快发展“走出去”的优势技术,必须尽快纳入我们的议事日程,否则我们只能由本土的“死做”变成最后的“做死”。远近结合,就是既要立足当前,大力开展“瓶颈”技术攻关,又要着眼长远,超前搞好战略储备技术研究。当前重点是加快三元复合驱、多元泡沫驱、微生物驱的攻关步伐,尽快形成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接替。这“三个结合”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对于提升公司的业务能力、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真正把冷的做热、热的做火,把内的做精、外的做强,把近的做优、远的做实,进而为持续有效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目标——系列化、特色化、产权化。系列化强调的是配套,特色化强调的是优势,产权化强调的是专利。就目前情况看,系列化、特色化的问题,我们已经初具规模,但产权化的问题刚刚起步。今后,我们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自觉将其纳入科技立项、研发、验收的全过程;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健全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能力;强化自主创新实践,努力提高公司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与经营。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公司科技发展最基本的目标。现在,各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开发与保护,有的企业干脆专打“专利牌”,靠出售转让专利、靠经营行业标准来谋求自身发展。我们油田公司虽然不同于一般性的产品研发、制造、加工、销售企业,但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将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如果保护不好自己的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将是十分巨大的。

知识管理系统:以技术、生产、信息、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体,负责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之所以称之为知识管理而不是技术管理,是因为它不仅包括技术资源,而且包括理论、认识、经验、教训、信息、情报及其它对技术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资源。统称为知识管理,有利于我们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这个系统,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保障系统,要抓好知识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共享。

整合——隐性知识显性化。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0多年来,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无论是勘探上还是开发上,都有许多可以指导我们继续创新的宝贵知识财富。但由于这些年来我们总结、归纳、整理的不够,使其中很大一部分处于零散状态,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管理学上将这些知识称为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又主要通过人们的大脑来记忆和传播,随着时间的久远会自然散失或折耗。通过文字、书本等载体,特别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手段,把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勘探开发的实践,而且有利于知识本身的创新。这项工作,技术发展部从今年起就要组织力量着手做。要对油田勘探、开发40多年来积累形成的知识资源,进行总结、归纳、整合,并建立一个系统平台,把所有重要的历史资料都录入进去,形成一套大档案,以便将来我们精细油田勘探、开发,或者开辟新的目标、领域,都有史可鉴、有据可查、有资料可依。这对于我们推进知识创新,进而通过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集成——现有技术配套化。我们每年都要创造几百项的技术成果。从大的方面讲,主导技术已逐步成龙配套,形成了勘探、开发、采油、地面等几大技术系列,但就每个系列里面的具体实用技术而言,都存在一个系统优化问题。比如,勘探上,对于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和潜山油藏,我们究竟有哪几套技术?开发上,对于水驱、三采和外围,我们配套技术有哪些?地面工程上,对于节水、节电、节气,我们又有哪些成熟的技术手段?还有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问题,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应发展哪些配套技术?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系统优化,以尽快形成配套的技术系列。技术优化,不是简单地组合,关键在集成。集成,才能汇集同类技术的优势,使之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才能形成整体实力,把若干个小技术变成一套大技术。今后,我们要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对公司现有技术进行认真梳理,以主导技术为龙头,集成几个大的配套技术系列,以促进技术产业化的不断升级。

共享——情报信息网络化。实现情报、信息共享,对于技术发展非常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有利于我们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研发优势,加快攻关进程;另一个是外部信息的追踪与捕获,可以使我们取长补短,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网络平台,除共享公司内部的科技信息外,及时捕捉国内外石油科技发展的动态,让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内部的、外部的,历史的、现代的,基础的、前沿的,都充分流动起来,使我们能够踏着前人和他人的肩膀,快速创新发展自己的技术。搞科研,应屏气凝神、刻苦攻关,但也不能自我封闭、闭门造车。外面的信息不掌握,前沿的东西跟不上,可能就会陷入研究的误区,甚至多走许多弯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项目几个单位都在搞,有的技术别人已经研究成型了,却有人还在搞,这些重复乃至不必要的投入,都是由于信息闭塞造成的。我们必须重视情报、信息工作,并切实发挥好其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潜山油藏勘探、特低渗透油层开发,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技术难题,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长庆油田对此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好的思路和手段,我们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以推进我们的攻关实践。

组织实施系统:以科研、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为主体,负责具体项目的研发工作。这个系统,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执行系统,其实施运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题制,重点要解决的是推广、评估和开放的问题。

推广——扩大到所有项目。实践证明,课题制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符合油田公司当前科研攻关实际的科学组织方式,它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人才潜能,有利于加快攻关进程、提高攻关质量,有利于多出科研成果、快出科研成果,我们必须将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去年,公司对39个重大勘探开发项目试行了课题制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题组的人、财、物管理问题,项目的过程跟踪和考核监督问题,相关的验收、评价和激励问题等,有关部门要结合试行情况,坚持在实践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广。今年,公司级科研项目要全部推行课题制管理,重大科研项目要实行总师负责制。公司已就2004年12项重大现场试验攻关问题,成立了大课题领导小组,我任组长,侯启军、齐振林同志任副组长,王启民、计秉玉、郭万奎、徐正顺、程杰成同志为成员,项目组织完全由四位副总师负责,项目负责人也由他们决定。

评估——融入到实施全过程。实行课题制管理,必须加强过程评估工作。从项目研发、阶段验收到成果转化,每个环节都不能偏废,不仅要评估最终结果,而且要评估研发方案、攻关进程和阶段目标,建立一整套初评估、中评估、后评估的考核评价体系。油田科技管理最难的是成果评估问题,因为它既有直接效益又有间接效益,既有近期效益又有远期效益,尤其是目前已直接同课题组人员的奖酬金挂钩,夸大了不行,缩小了也不行。所以,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评价,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注重效益的原则,除评估项目的进度、目标外,重点向推广应用延伸,与经济效益挂钩;三是细化量化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估办法,能细化的细化,能量化的量化,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进行。这项工作做好了,能够有效地激发攻关热情,做不好会适得其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开放——大胆借脑引智。创新必须具备开放的思维。在科研攻关中,我们强调以我为主,并不等于孤军奋战,更不等于自我循环,必须树立开放的研发理念,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意识,善于巧借外脑、大胆引智、联合攻关。我们不能怕外面的人进来影响内部的团结,挫伤自己人的热情,损害企业的利益,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日本北海道盛产一种鳗鱼,当地很多人以捕卖这种鱼为生。但这种鳗鱼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运不到集市就会死掉,渔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运输途中放进一些杂鱼,让它们互相追逐,结果鳗鱼都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引入新鲜的血液,就会增强系统的活力;知识创新在于互动,互动才能激起思想的火花,带来脑力的激荡,形成创新的源泉。当然,我们并非刻意强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因为我们侧重的是“念经”而不是“和尚”,“经”念的好,“和尚”哪里来的不重要。今后,公司所有科研项目都应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有些重大课题要面向国内外招标,关键的课题骨干也可以面向全社会招聘,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研“造血”功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一些久攻不克的科研难题。

环境支持系统:以人事、文化、党群部门为主体,负责政策导向的培育营造。这个系统,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辅助系统,要着力搞好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

硬环境——以竞争、分配、激励机制为支撑的政策环境。有竞争才有活力,有价值才有动力。竞争、分配、激励三个机制的配套完善,是推进创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竞争机制。通过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让各类人才流动起来,让更多人才成长起来,让人才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使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今后,攻关课题要竞争,课题长要竞争,课题组成员也要竞争,真正使科技领域成为公司竞争舞台最大、竞争机会最多、竞争氛围最浓的地方。其次,要进一步理顺体现业绩贡献的分配机制。去年的基本工资制度改革,已经使科研人员的薪酬明显高于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初步体现了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导向。但就科技队伍内部来讲,分配结构还需进一步理顺。下一步要继续研究探索业绩贡献与薪酬挂钩的分配政策,逐步拉开科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真正体现业绩越大、收入越高。第三,要进一步探索体现自我价值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理所应当地得到应有的回报。应根据技术研发的不同阶段,对项目研究人员实行不同的奖酬金制度,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直接贡献者继续予以重奖,对科研成果按推广效益实施提成,真正体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在强化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好精神激励的作用,教育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优良传统作风,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自觉以崇高的觉悟、良好的品德和无私的情怀,为公司发展分忧,为科技进步献智,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软环境——以倡导创新、贡献、团队舆论导向为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一种立体的环境、无形的力量,对人的鞭策和影响是巨大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作用于人。我们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注重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要在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中,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的培育同人才的开发、机制的建立一道,系统考虑、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引领公司创新实践的灵魂;要站在文化管理的层面,把科技创新的政策、科技管理的制度、科技人才的开发,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生动形象地进行充分展示,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环境;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在员工队伍中,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中,大力营造创新重任在肩、创新时不我待的舆论氛围,营造攻坚克难光荣、科技贡献光荣的舆论氛围,营造团结协作、相互包容、团队制胜的舆论氛围,以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当前,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来讲,提倡包容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挫折失败需要包容,交流合作需要包容,与人相处也需要包容;上级对下级要包容,同事之间要包容,下级对上级也要包容。包容是一种理解、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美德。它是我们鼓励创新的需要,也是团队建设的需要。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事关公司科技事业发展,事关创建百年油田的大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公司决定,由侯总负责,技术发展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力争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这一体系建立起来。

三、走科技兴企之路,必须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我们走科技兴企之路,必须以人才为本。面对创建百年油田的一系列技术挑战,我们急需建设一支素质一流、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必要保证。

坚持内外并重,加快培养引进拔尖人才。我们讲的拔尖人才,就是在公司科技领域里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这批人不仅要始终走在公司科技队伍的前列,而且要具备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目前,在我们油田公司1万多名科技人员中,像王德民院士、王启民老总这样的领军人物凤毛麟角,难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今后,要加强培养、加快引进。

一方面,要立足公司内部人才资源,加大选拔培养力度。要送出去,积极选拔基础好、潜力大的年轻同志,送往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学习深造,加快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要老带新,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才,多创造一些同老领导、老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加快青年人才成长;要搭舞台,大力支持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重大课题的负责人,承担重要项目或关键岗位的领导工作,通过尖子挂帅、艰苦磨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快流动,让各类人才经受不同的实践锻炼,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丰富学科知识,掌握全局情况,尽快成为复合型拔尖人才。

另一方面,要扩大视野,加快外部人才的引进步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人才引进上解放思想、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招纳人才、使用人才。通过特薪引进人才,参照市场价位,制定特薪标准,吸纳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年薪招聘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以一定的年薪,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公司提供科技咨询,指导项目攻关;通过合作借用人才,以项目招标为载体,面向社会,广募群贤,引进外脑,为我所用。这样,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公司便可拥有一支集在职、兼职、挂职人员于一体的高精尖人才队伍,进而带动整个科技队伍水平的提升。

落实规划措施,不断壮大核心人才队伍。核心人才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突击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骨干力量。目前,我们这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和结构问题。对此,我们要切实加大开发力度。一要科学规划。通过认真分析公司科技队伍的现状,并紧密结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研究制定公司2010年主体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广泛采取内请外送、校企联合等方式,强化核心人才的培养培训。二要改善结构。专业结构,要全面提升主体专业人才的层次,配齐配全其它专业人才的门类;文化结构,要增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且做到来源多元化;年龄结构,要老中青三结合,形成梯次,保证接替。三要激活潜力。强化政策激励,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核心人才倾斜的力度;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为核心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关心工作、生活,使核心人才全身心地投入科研生产实践。

加强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需要注意的有三个问题:一是核心人才的管理问题。对于核心人才的管理,除了要加强考核、提升素质、改善结构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动态化。我们重视核心人才的开发,更强调核心岗位的管理。要破除核心人才终身制,按照公开竞争、择优选拔的原则,加快核心人才队伍的流动,解决好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问题,逐步变核心人才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让素质高、能力强且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的人,都有机会成为核心人才。二是核心人才的流失问题。核心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大的损失。近年来,我们通过落实公司《人才观》,制定出台有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配套政策,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目前仍要格外关注。三是核心人才同其他人才的关系问题。核心人才是我们人才队伍的突出代表和重要支柱,但不是人才队伍的全部。我们加快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核心人才的作用,更要紧紧依靠整个人才队伍的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把人才队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建设学习型组织,培育知识型员工。全员科技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而且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水平。因此,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培养一代知识型的员工,以学习能力的培育带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下功夫抓好的重要任务。同时,从员工自身的角度讲,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培育知识型员工,使其在学习培训中素质得到提升,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是公司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能力关怀的最直接的体现。对此,公司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一把手”要亲自抓,并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要在队伍中大力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学习是时代要求、学习是发展需要的浓厚氛围,引导和鼓励员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教育培训基地,及一切可利用的其他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搞好各种专业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员工、面向实践、面向未来,把岗位技术业务培训同科技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注重学习效率,更要讲求学习效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为员工读书自学和参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环境。在这方面,公司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修炼,努力成为学习型的班子和学习型的干部。

最后,再强调一下12项重大现场试验的组织攻关问题。“两三结合”优化部署、三元复合驱攻关、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开发等12项重大现场试验,所要解决的都是事关油田勘探开发生死攸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解决好了,就会再创油田勘探开发新局面,打牢创建百年油田的基础。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务必对此高度重视,全力推进。

一是要抓紧课题组组建等前期工作。公司已明确四位副总师负全责,要尽快确定课题长和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立后,技术发展部要把12个项目的攻关目标、内容、组织者、进度安排、试验区块、验收标准等打印成册,以便规范管理。

二是要搞好试验方案的编制工作。攻关人员确定后,由油藏工程挂帅,其他学科配合,抓紧编制试验方案,力争月底前完成部分项目的方案编制工作。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老专家的作用,深入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三是技术发展部要协调有力。要为各课题组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随时解决攻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加大项目跟踪和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确保各项试验如期完成。

四是试验单位要组织好。“一把手”要亲自抓,总地质师要负全责,总工程师要积极配合,切实加强对现场试验的组织领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试验攻关为重,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质保量地完成攻关任务。

五是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奋力攻关。这12项重大现场试验,技术要求非常高,攻关难度非常大,这对我们科技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是个严峻的考验。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科技攻坚,不仅能够解决勘探开发的实际难题,使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而且能够洗礼和锤炼我们的队伍,使整体攻关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志们,传统的机遇已不复存在,面对特高含水开发期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走科技兴企之路,才能迎来油田勘探开发的春天。公司党委和公司希望,油田广大科技人员,不负第一生产力的使命,不负公司上下的重托,勇敢地肩负起“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历史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挑战极限、奋力拼搏、刻苦攻关,以崭新的姿态,以开拓的精神,以创新的成果,以不朽的功勋,再创油田科技新局面,为公司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8.动员大会新闻稿(王总定稿) 篇八

2014年12月9日下午,中投风光国际集团召开了中国第二届三四线城市房产及酒店行业高峰论坛暨2014年荣团大会会务组动员会,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此次会议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集团总裁王化田先生亲临会议现场并做了重要指示,副总裁李平洲先生,运营中心总监张风光女士以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一同出席了会议。

动员大会上,王化田总裁指出,办好本届高峰论坛和荣团大会,对弘扬风光精神,传播“打造全球华人第一品牌”的风光使命,加强全国区域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扩大集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全体人员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办好此次盛会。

随后运营中心副总监孙明先生就此次高峰论坛和荣团大会的人员分工及流程进行了汇报和讲解,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参加此次动员大会的人员也就任务分工及会议流程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表示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确保高峰论坛和荣团大会的成功举行。

针对任务分工和会议流程,运营中心总监张风光女士强调各部门一定要统筹协调和加强沟通联络,把问题考虑全面周到;制定倒计时表,做到每日一汇报,每日一统计,会场设计及布置方案至少进行三次审核,并要求动员会后根据任务分工召开小型讨论会,把方案制定得更加细致完善,做到“百密而无一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最后,副总裁李平洲先生总结到,通过此盛会将进一步树立集团的良好形象,让参会人员感受集团强大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市场业绩实现新的突破,见证集团的辉煌时代。

随着会议的日渐临近,各项工作都进入了倒计时,相信在会务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为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的风光家人们,打造一个荣耀之旅、智慧之行,让大家感受到一份冬日的温暖,共同检验风光的工作标准和服务意识,使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满载而归。

上一篇:投资理财分析员个人简历下一篇:感恩三项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