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真题

2024-08-19

德育原理真题(精选5篇)

1.德育原理真题 篇一

《管理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法约尔的著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为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严格地讲,估量机会不是计划工作过程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计划工作的真正 起点。

3、所谓决策,就是为达到一定的 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4、预测活动的第一步是 __提出课题______________。

5、非正式沟通是在 正式沟通渠道 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或交流。

6、在计划工作的步骤中,计划决策的关键是__________选择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德鲁克认为,通过目标管理就可以对 管理者 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地管理。

8、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控制工作是指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衡量和 ___评价______ 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9、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实践性________,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10、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产生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供 决策 和控制的信息。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目标管理

2、管理

3、协同原理

4、标杆瞄准法

5、人才生命周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2、外部招聘的优点。

3、什么是决策?它有哪些步骤。

4、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5、实践中应如何激励员工?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指导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

2、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

五、案例分析(20分)

这家酒业公司怎么了?

不久前,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增加利润,金帝酒业公司决定在整个公司内实施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实施和完成情况,一年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事实上,他们在此之前为销售部门制定奖金系统时已经用了这种方法。公司通过对比实际销售额与目标销售额,支付给销售人员相应的奖金。这样销售人员的实际薪资就包括基本工资和一定比例的个人销售奖金两部分。

销售大幅度提上去了,但是却苦了生产部门,他们很难及时完成交货计划。因此,销售部总是抱怨生产部不能按时交货。于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决定为所有部门和员工建立一个目标设定流程。生产部门的目标包括按时交货和库存成本两个部分。

为了实施这个新的方法他们需要用到绩效评估系统。他们请了一家咨询公司指导管理人员设计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并就现有的薪资结构提出改变的建议。他们付给咨询顾问高昂的费用修改基本薪资结构,包括岗位分析和工作描述。还请咨询顾问参与制定奖金系统,该系统与目标的实现程度密切相连。他们指导经理们如何组织目标设定的讨论和绩效回顾流程。总经理期待着很快能够提高业绩。

然而不幸的是,业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部门间的矛盾加剧,尤其是销售部和生产部。生产部埋怨销售部销售预测准确性太差,而销售部埋怨生产部无法按时交货。每个部门都指责其他部门存在的问题。客户满意度下降,利润也在急剧下滑。

【问题】本案例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为什么设定目标(并与工资挂钩)反而导致了矛盾加剧和利润下降?

答案:

一、填空

1、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2、起点

3、目标

4、提出课题

5、正式沟通渠道

6、选择方案

7、管理者

8、评价

9、实践性

10、决策

二、名词解释

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2、管理: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有效的组织活动,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和处理,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

3、协同原理:协同原理就是通常所说的1+1>2效应,即企业经营领域之间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要大于各自单独进行的效果之和。表现在:生产制造的协同、技术研发的协同、市场营销的协同、采购供应的协同。

4、标杆瞄准法:P145页

5、人才生命周期:正如一个产品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衰退的周期一样,组织中的人才也有其生命周期。一个人才在组织中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上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三、简答

1、简述管理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作用:维持组织的存在,保证社会的有序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2、外部招聘的优点

外部招聘的优点:(1)有广泛的人才来源,(1分)(2)可避免近亲繁殖,带来新思想、新方法,(1分)(3)可避免组织内没有提升的人的积极性受挫,避免情绪不快和不团结,(1分)(4)节省培训费用和时间。(2分)

3、什么是决策?它有哪些步骤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步聚:1)确定决策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评价备选方案。4)选择方案。

4、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

1、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目标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3)信息沟通原则(4)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合理使用原则(5)逐步发展和经济原则

2、影响制约组织结构的因素:(1)信息沟通(2)技术特点(3)经营战略(4)管理体制(5)企业规模(6)环境变化。

5、实践中应如何激励员工?

(1)合理设计,分配工作。内容要考虑员工的特长与爱好,工作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针对员工的需求给予合理的报酬。奖励必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求,奖励高水平与绩效挂钩。(3)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员工自我激励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树立员工的理想与职业道德,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4)授权及其他激励措施。员工持股、一次性红利、团队精神奖等。

四、论述

1、试述指导与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指明目标原理,指指导与领导工作越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会越大。(1分)(二)目标协调原理,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越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越会统一,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越好。(2分)

(三)命令一致原理,指主管人员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少,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2分)(四)直接管理原理,指主管人员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指导与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1分)(五)沟通联络原理,指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联络,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2分)(六)激励原理,指主管人员越是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他就越能调动下属积极性,使之为实现目标作出更大贡献.(2分)

2、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①管理学的特点

②管理学具有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指有效成功的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管理必须科学化。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指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

③管理也具有艺术性。所谓艺术性指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管理的艺术性由三方面决定:

一、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的管理。而管理的环境是由不断变化的;

二、管理的主要对象——人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决定的;

三、管理者的性格决定。④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关系

A、管理的艺术性与管理的科学性之间并不矛盾。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指导,管理艺术性发挥必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离开科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但是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活动所作的一般性的概念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而在实际中,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展开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服务,即体现了艺术性。B、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的科学理论的发挥与延续,而管理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果在被普遍适用之后就逐步成为科学的理论的。

五、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为什么设定目标(并与工资挂钩)反而导致了矛盾加剧和利润下降? 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控制”,注重成果第一。其主要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二是强调系统管理,要求总目标和各分目标及分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相互支持保证,形成目标网络体系,保证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三是重视人的因素。如果操作方法得当,能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工作的盲目和随意性;能提高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有助于实现有效管理;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内部凝聚力。但如果操作不当,则不仅达不到目标管理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形成负面影响。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的设定没有员工的共同参与,因此员工对高层的这种做法被动执行的多,但并不真正理解公司为什么这么做。二是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工作不到位,相互之间各自为阵,为了自身的小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到公司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三是目标的设定不全面,过于关注绩效评估,而忽视了其他目标的设定。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直接地影响到了公司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公司的整体利益,最终不仅部门之间的矛盾加深,而且公司的整体利润也急剧下滑。

2.德育原理真题 篇二

摘要:教材的使用和管理是一体的,管理在于根据实际进行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在于不断改进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学所需,适合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管理学基本原理出发,结合现行技工院校德育教材的使用感受展开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假设;教材使用;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2-01

现行全国技工学校(第四版)德育课通用教材,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同时,符合了教材改革要求,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材过于理论化、成人化的问题,并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较好地把握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启发学生从调适自我开始,进而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当然,这套教材还需要教师不但要在“课程标准”下依照授课,而且要实事求是地使用——这其实是一个管理教材的过程——既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够不断改进完善以更好地开展教学。而判断一套教材的好坏优劣应当以“是否适合使用的人”为基本标准,即以学生的需求为本,这与管理学中最基本的“对人性的假设”这个基本前提是一致的。

因此,本文将以笔者在长期的授课和教材使用实际中的经验总结为基础,从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生态人”四个假设出发,对现行技工院校德育教材提出使用思考和建议。

一、从管理学原理谈教材使用感受及存在问题改进

目前的德育课教材不是按学科知识的系统,而是按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编排,汇编了包括心理健康、法律、哲学、政治、经济、职业道德等在内的较多内容,因技校生学习基础和能力问题,处处只能点到为止而稍显庞杂。这样的编排除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具书的需要,在避免将德育课学科化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却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主线。同时,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大多数技校每周只设2课时,学时少、教学时间跨度大等问题,相对弱化了教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与学习方法的引导。具体而言:

(一)第一册

“社会人假设”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人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需求,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因此,针对本册主要含概的心理健康、法律和哲学内容,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中,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专门的纯理论教学转化为“为职业服务的心理调试”,即为学生即将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做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有机结合,做到“文道合一”。法律基础部分应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及行为习惯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引导和强化,做到“懂法守法”,将教学重点转回对学生自己作为“犯罪人”的防范教育上。而哲学本身就是较难理解掌握的高端人类智慧,可将此部分融入之前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中,以相应的“哲学思考”存在,既相辅相成又有针对性,便于学习掌握。

(二)第二册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虽然承认一个人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的社会现实,但是也要充分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社会负起管理的责任,即: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序良俗,能够克制情感欲望的冲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因此,针对本册主要含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内容,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中,首先应当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区别对待,而应倾向于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以政治和经济基本常识为基础开展“促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学习”。

同时,“生态人假设”是指具备生态意识,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能够做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它是与“经济人”相对应而生的。这就要求在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内容的授课中,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而生的重视环保、追求公义、关怀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等基本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三)第三册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由于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可以说,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因此,针对本册主要含概的职业道德的知识内容,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中,应当“轻理论、重体验”,增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结合与培养,侧重行为导向,避免老生常谈。同时,可与当前大力开展的“工匠精神”教育课相配合,以人物和事例带动,将复杂的职业发展具体化、对象化,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现行德育教材的使用思考及建議

综上所述,第一,应该在充分尊重技校生知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兴趣,努力建构“生活化”、“技能化”的课程。因此,教材在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上应当以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为基础的,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经济现象和心理问题等,如: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罚,智能手机与自媒体时代的生活,以及早恋、物价楼市、就业形势等。

第二,要正确处理知识理论与行为导向的关系,实现将德育课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转变。只有设法建构“身边的品德教育”,才能体现德育与人的密切关系,凸显人文价值。

第三,正确处理及使用教材中的各个栏目(环节),令授课丰富多彩。现行教材中设有“想一想”“议一议”“资料卡片”“案例链接”“探究与实践”等多个板块及栏目,都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开放性平台。

三、结语

任何一套教材都不是、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教材的使用和管理本就一体,管理则在于根据实际进行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在于不断改进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所需,在于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业活动;既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又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们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发现总结,不断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参考资料: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 篇三

一、考纲要求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识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领会: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生产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简单应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识记:阶级的实质。社会革命。社会改革。领会: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应用:结合我国实际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结合我国改革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人民群众的含义和构成。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领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主要缺点。

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说明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正确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知识点摘录

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同。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渗透、作用、转化。第一,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第二,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3.论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循环过程。第四,意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制度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它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4.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类历史依次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之对应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经济运行形式。

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8.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这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社会力量为转移 C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这是历史决定论。

9.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A纵向统一,即各个国家一般都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B横向统一性,即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1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C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有些国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1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又是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的最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应的,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本身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B,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C,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D,我国的改革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对外开放的统一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5.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定义人的本质: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16.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在量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在质上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表现为: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在历史观念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观点是()A.形而上学历史观

B.唯心主义历史观

C.主观主义历史观

D.唯物主义历史观 3.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4.社会实践的主体是()

A.人民群众

B.劳动者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5.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6.社会意识是()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它们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党的正确领导

C.物质财富的丰富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E.违背它要受到惩罚

1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伦理关系 11.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2.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13.生产方式是指()。

A.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统一

B.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统一 C.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15.生产力之所以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物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精神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经济因素,生产关系是政治因素 16.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8.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1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管理经济的形式

C.国家政权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的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20.国家的政体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2.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23.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A、生产力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2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25.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2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社会

()

A.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

27.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28.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错误的说法是

()A.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B.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 C.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与改革从根本上不会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9.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与社会

B.人与自然

C.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D.自然的人及其活动 30.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劳动群众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之

D、体力劳动者 3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3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二、多选题

1.()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

2.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A.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B.否定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C.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D.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以及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4.旧的社会意识能够存在于新制度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这是由于()A.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B.新制度还有旧的社会意识存在的条件

C.先进思想战胜旧的社会意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D.旧的社会意识总要顽强的表现自己 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科学技术 B.劳动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6.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她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成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7.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关系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D.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1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2.阶级是一个()A.经济范畴

B.革命范畴

C.历史范畴

D.社会范畴

13.社会革命的实质是()A.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B.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

C.解放生产力

D.推动社会发展

14.科学技术一经形成,反过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表现在:(ABCDE)

A.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和生活方式 C.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促进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15.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A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三、解答题

1.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4.德育原理真题 篇四

1、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军事防御 B、商品卖卖 C、集体耕作 D、产业分工

2、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地理气候条件 B.法律、法规 c.工业与服务业发展 D.交流网络的发展

3、关于城乡统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

B.城乡统筹应统筹城乡的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 C.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平等的权利 D.城乡统筹的核心任务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同工同酬

4、古代欧洲城市轴线放射型街道布局主要体现了()A.古希腊的民主政体思想 B.古罗马的强势与享乐观念 C.君主统治的意志 D.中世纪的宗教理念

5、十九世纪巴黎改建是由()A.一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发起的 B.工会组织的 C.规划协会组织的 D.政府组织的

6、不属于索里亚*马塔提出的城市形态的内容是()A.城市平面布置要保证结构对称 B.园形城市形态 C.城市点到点的方便联系 D.街坊呈矩形或梯形

7、西谛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的核心是()A,强调城市土地使用功能的最大化 B,主张人的感受与艺术性空间布局 C,要求发展快速公共交通 D,优先建设城市行政中心

8、首先提出规划过程理念的是()A.《雅典宪章

》 B,《马丘比丘宪章》 C,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念 D.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9、不属于邻里单位理论倡的所提原则是()A.创造安全的社区环境 B.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规模 C.街坊式的布局

D.商业服务设施应与其他商业设施对接

答案(C)答案解析:教材P326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包括:1.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0、我国古代都城大部分采用规整的空间布局形态,其主要原因是为了()A,尊重自然 B,交通便捷 C,方便建设 D,合乎礼制

11、近代由于交通方式与交通设施的发展而导致原有地位相对衰落的城市是()A,郑州 B.家石庄 C,芜湖 D,扬州

12、有关城市规划特点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等各项因素的综合作用

B。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C。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地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的地方性事务 D。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

13、有关《城乡规划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城乡规划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B 国务院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行政规章时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法》

C 所有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为都不得违背《城乡规划法》 D 制定《城乡规划法》的目的就是确立各类法定城乡规划的权威性

选A法规是法规,法律是法律。行政法规与法律虽是两个不同等级层次,但它同样是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的基本依据。

14、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行政辖区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C,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D.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15、有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镇规划体系 的表述,借误的是()。

A,镇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B。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C,镇的建性详细修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D,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16、全球化时代的城镇地工域分最显著的特点是()。A.金字塔型

B.功能明确

C.垂苴结构

D.没有规律 答案:C 解析: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第74页

第三自然段:„„由原来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对独立的以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改变为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以经济活动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

17、有关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表述,正确的是()A 应制定全省(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B应制定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C 由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 D 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18、不属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是()A、城镇规模控制 B、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C、划定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答案:D 解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制订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镇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

(2)确定区域A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并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B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5)确定C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19、不属于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是()。

A,统筹安排区域社会服务设施 B,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C,确定城镇体系规划区的范围

D,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答案(C)

答案解析:教材P10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

6.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20、于城镇体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

同的城镇体系

B,没有一个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不可能形成有现代意义的城镇体系

C.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的,城镇之间一般存在着性质、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 D。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相互缺乏联系的城镇可以构成城镇体系

21、下表述中,正确的是()。A,城镇体系规划体现各级政府事权

B。城镇体系规划涉及全国、省域、地(市)域、县(市)域、镇域等层次

C,城镇体系规划需耍单独编制并报批 D。城镇体系规划的对象只涉及城镇

22、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区域环境调查的范围应为()。A.该城市所在的省域 B,该城市的经济区域 C该城市的市域 D,该城市的规划区

2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 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方法是地形图判读 B 经济环境调查的核心是了解城市建设资金状况 C 历史环境调查主要是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 D 住房及居住环境调查需要了解城市现状居住水平选 D 解析:

A,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地形图判读; B,城市建设资金状况也是经济环境调查内容的其中一项; D, 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是历史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

24、下不属于规划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的是()。A,建立数学模型 B查阅地方志 C.企业访谈 D,出行调查

25、城市规划调查中,社会环境的调查不包括()。A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B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内的城乡状况 D城乡医疗卫生系统的基本情况

26、关于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的表述,错误的是()。A,应评价规划方案的优劣 B,应跟踪评价规划目标实现情况 C,应定期进行评估

D,应确定是否需耍修改规划 答案:A 解析:由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第121页推断得出。

27、造成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是()A 人口构成 B人口死亡 C 人口出生 D 人口迁徙 答案:d

28、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内容的是()

A、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 B、提出市域各城镇建设标准

C、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D、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答案:c 解析:,《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九条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A 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B 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九)D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9、下列可以不划入规划区的是()A 城市生态控制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 C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 D 水源保护区 答案(B)答案解析:

教材P132划定城乡规划区要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的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30、关于城市总体保护区布局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小城市规模小,应尽可能采用集中式的总体布局 B大城市规模大,应尽可能采用组团式的总体布局

C集中式的总体布局可以节约用地,减少城市蔓延发展的压力 D组团式总体布局的城市应在组团内做到居住与工作的基本平衡

31、关于城市用地布局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仓储用地宜布置在地势较高,地形有一定坡度的地区

B港口的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远、有深水的岸线段 C有生产技术协作关系的企业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工业

D不宜把有大量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附近

32、关于城市布局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在静风频率高的地区不宜布置排放有害废气的工业

B铁路编组站应安排在城市郊区,并避免被大型货场、工厂区包围 C城市道路布局时,道路走向应尽量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D各类大型专业市场应统一集聚配置,以发挥联动效应

33、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中不包括 A地质灾害 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C交通系统的协调性

D人口结构及人口分布的密度 答案 选A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一般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以及社会、经济构成评价。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

A.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城市总体运营的效率与和谐性。B.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城市布局结构形态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整体的增长、调整或改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C.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工业排放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布局的矛盾,这一矛盾往往影响到城市用地价值,同时为改变污染状态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D.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结构的协调性、矛盾与潜力,城市对外铁路、公路、水道、港口及空港等站场、线路的分布,将对城市用地结构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城市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及与对外交通系统在结构上的衔接和协调性,不仅影响到建成区自身的用地功能,还对城市进一步扩展的方向和用地选择造成制约。

E.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或是反映出城市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等等。②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评价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等,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等设施,它们的分布、配套及质量等。无论是在用地本身,还是作为邻近用地开发的环境,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衡量条件,尤其是在旧区改建方面,土地利用的价值往往要视旧有住宅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改建后所能得益的多寡来决定。

在市政设施方面,包括现有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的分布及其容量等方面。它们是土地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③社会、经济构成评价

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构成状况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的密度,以及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同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在城市人口高密度地区,为了合理使用土地,常常不得不进行人口疏解,人口分布的疏或密,将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当旧区改建时,高密度人口地区常会带来安置动迁居民的困难。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34、下列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在城市中心附近安排居住功能,可以防止夜晚的“空城”化 B设置步行商业街区,有利于减少小汽车的使用 C城市中心的强化有可能引发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D在城市中心安排文化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中心的吸引力

35、关于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的表述,错误的是()A.对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必须重点评价水质条件 B.对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必须重点评价地形、地貌 C.对地震区的城市,必须重点评价地质构造

D.对矿区附近的城市,必须重点评价地下矿藏的分布

36、普通仓储用地布局应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坡度有利于排水 B.地下水位低

C.远离主要城市居住区 D.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37、影响工业用地规模预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化 B.各主要工业门类的产值 C.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现状工业用地的布局

38、关于商业用地布局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商业用地应选择高地价区域布局

B.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用地应结合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进行布局

C.商业用地应布置在通达性好的地点 D.商业用地应远离有污染的工业用地

39、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道路功能应与毗邻用地性质相协调 B.道路系统应完整通畅

C.各级道路要有相同密度和不同的面积率 D.城市道路系统应与对外交通系统有方便的联系

40、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交通调查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居民出行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 B.车辆出行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 C.吸引点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

D.交通小区是研究分析居民、车辆出行及分布的空间最小单元

41、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交通发展需求预测应以现状用地布局为依据 B.综合交通规划应体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相关要求

C.交通网络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应进行多方案比较 D.编制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42、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不属于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任务的是()

A.优化选择交通发展模式

B.确定交通发展与市域城镇布局、城市土地使用的关系 C.提出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规划布局原则和要求 D.提出交通发展政策和策略

43、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选择和组合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交通性主干路宜布置为分向通行的二块板横断面 B.机、非分行的三块板横断面常用于城市生活性主干路 C.次干路宜布置为一块板横断面 D.支路宜布置为一块板横断面

44、关于公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错误的是()A.公路客运站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B.公路客运站的布置一般应远离铁路客运站

C.公路客运站布置一般应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相结合 D.公路客运站应尽量与对外公路干线有便捷的联系

45、下列缓解城市中心区停车矛盾的措施中,错误的是()A.设置独立的地下停车库 B.结合公共交通枢纽设置停车设施 C.在城市中心布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D.在商业中心附近的步行街或广场上设置机动车停车场

46、关于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局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A.对外交通枢纽的布置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的布局

B.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一般应结合大型人流集散点布置 C.客运交通枢纽不能过多地冲击和影响城市交通性主干路的通畅 D.货运交通枢纽应结合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布置

47、下列不属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必要条件的是()A 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 B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C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D 在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48、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应包括城市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持与延续

B.应保护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

C.应划定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文物古迹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界线

D.应合理调整历史城区的职能,控制人口容量,限制市政设施的建设

49、下列不属于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原则的是()A.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B.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C.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不小于1h㎡

D.街区内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不少于保护区内建筑总量的60% 50、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实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主体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但需会同园林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区的城市绿化工作

C.城市规划区内的风景林地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但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

D.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建设,应当以植物造景为主

51、根据《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关于水域控制线划定的相关规定,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有堤防的水体,宜以堤顶不临水一侧边线为基准划定 B.无堤防的水体,宜按防洪、排涝设计标准所对应的洪(高)水位划定

C.对水位变化较大而形成较宽涨落带的水体,可按多年平均洪(高)水位划定

D.规划的新建水体,其水域控制线应按规划的水域范围线划定

52、关于城市能源规划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预测城市能源需求

B.平衡能源供需,优化能源结构 C.落实能源供应保障措施及空间布局规划 D.落实节能技术政策,统筹城乡碳源、碳汇平衡

53、下列不属于城市人防工程专项规划主要内容的是()A.城市总体防护 B.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C.防止次生灾害规划

D.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规划

54、按环境要素划分,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不包括()A.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B.水环境保护规划 C.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D.土壤污染控制规划

55、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不包括()A城市自然条件 B.城市社会条件 C.经济技术条件 D.历史文化条件

56、关于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不同方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一般的设计方法有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法

B.高程箭头法的规划设计工作量小,图纸制作较快,易于修改和变动,但此法仅适于地形变化比较简单的情况

C.设计等高线适用于地形较复杂的地区,优点是对规划设计地区的原有地形有一个立体的形象概念,容易着手考虑地形的改造 D.纵横断面法应先根据需要的精度在规划平面图上绘出方格网

57、关于城市用地选择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和完整的用地,自然坡度应小于15% B.居住用地应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小于30% C.工业、仓储用地选择便于交通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的用地,自然坡度应小于10% D.填方较大的区域宜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用地

58、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评估 B.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C.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分层规划,开发利用的需求 D.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提出建议

59、住房建设规划的内容不包括()A.重点落实保障性住房用地 B.确定各类住房供应比例 C.提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D.提出流动人口住房解决方案 60、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借鉴了()A.中国古代传统的里坊制度 B.美国的土地区划制度

C.《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 D.邻里单位理论

61、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表述,准确的是()。A,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各项强制性指标不得更改 B。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用地性质不得兼容其他功能 C。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可以根据需要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 D.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可以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答案 C 答案解析

d是显然错误的,因为这个是在总规阶段提出。

b也是错误的,《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十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a是大家比较纠结的,但是控规本身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修编啊,所以a是错误的。《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第十一条 调整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组织论证,其中直接涉及公众权益的,应当进行公示。调整后的详细规划必须依法重新审批后方可执行。c项的根据是《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十一条 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如有错误,请大家来本页底部直接评论!让大家知道你的答案,你的理由„„

6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保证环境质量,应按下限值控制的指标是()。A。绿地率 B.容积率 C.建筑密度 D.地面停车位数量 答案A 答案解析

这个题简单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都是控制上限的,当然现在工业用地有控制上下限的。

然后从题目主干上看,是为保证环境质量,那么肯定是选a绿地率比较稳妥,毕竟地面停车数量是配套,可以无关环境,而且可以考虑地下停车方式。

63、下列不能作为建筑高度控制直接依据的是()。A,无线电通讯的走廊通道要求 B,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街区等的风貌保护要求

C,城市设计中的天际轮廓线控制、视线走廊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D,建筑防火及工程管线布置空间的控制要求

64、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一般不需要标注数据的是()。A.建筑物的最小间距 B.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 C,首层室内地坪的高程 D,地下车库入口坡道的坡度

65、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总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A.1∶ 5o B, l∶ 5oo C, l∶ 5ooo D, 1∶ 5ooo 66、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直接依据是()。A.城市总体规划

B,项目所在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C,本项目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成果 D.本项目的建筑设计方案 答案:B 解析:由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第290页

第二自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67下列表述中不准确的是()A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部分村庄将消失 B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将使一些村庄迁并 C 可以根据城乡规划预测确定村庄的撤并 D 商业性开发是村庄改变的动因之一 68、下列表述中,准确的是()。A。城镇以外地区都是乡村 C.乡驻地兼有城镇和村庄特征 B.城镇建成区内没有村庄 D.村域内都是村集体土地

69、村庄规划区范围是在()中划定 A,城市总体规划 B.镇总体规划 C。乡规划 D。村庄规划

70、村庄规划内容不包括()。A.村庄的城镇化战略 B.住宅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C,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D,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71、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农村居民商品交换聚集地

城乡农副产品集散地

村政府驻地

72、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中,不包括()A,村镇历史文化价值概述、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 B,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措施

C。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各类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界线,保护和整治的措施要求 D.分析现状保护状况、论证规划意图 7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邻里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居住模式 B,居住小区是计划经济的居住模式 C,若干居住街坊可以构成居住小区

D.邻里单位是在居住小区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74、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居住区的住宅用地比重比小区的高 B、居住区的公建用地比重比小区的高 C、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比重比小区的高 D、居住区的道路用地比重比小区的高 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P7-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标准:住宅用地 50-60(居住区),55-65(小区)

公建用地15-25(居住区),12-22(小区)公共绿地7.5-18(居住区),5-15(小区)道路用地10-18(居住区),9-17(小区)75、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居住区绿地率计算中应包括配套公建的绿地 B,居住区绿地率计算中不包括居住区级道路绿化 C。居住区绿地率是公共绿地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D。居住区绿地率是宅旁绿地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值 76、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不属于游人容量统计常用口径的是()。A.一次性游人容量 B.日游人容量 C.月游人容量 D.年游人容量 答案:C 解析:由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第346页

第二自然段:(5)„„游客容量一般由一次性游客容量、日游客容量、年游客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7、下列关于城市设计的观点,正确的是()A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应当使用城市设计的方法 B由政府组织委托的城市设计项目具有法律效力

C 我国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 D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门独立发展起来的学科 78、埃利尔·沙里宁最先把()纳入城市设计考虑的范畴。A,景观学 B,建筑学 C,社会学 D,文化现象学

79、不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行为的是()。A。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B,对旧城区改造项目提供奖励 C,规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

D,对规划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

80、关于政府部门建设的公益性项目管理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在建设项目报送有关部门批准前,应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B、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C、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D、项目施工结束后,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实符合规划条件,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答案选B 答案解析:详见书374页,公益性项目管理一般按照划拨土地的程序,相比较其他答案,B是不准确的

81、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演化的主要动因包括()。A,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人口的增加 B,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结构的改变 C,城市行政中心的迁移

D,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化 E.城市轨道系统的形成

82、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不包括()。A,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 B,城市外围保留永久性绿地 C,城市中心规划为中心公园

D,城市土地开发的增值效应归政府所有 E。城市林荫大道两侧建设居住区 83、城市规划的作用包括()。

A,减少或克服土地使用的外部不经济性 B,抑制商品房价的过快增长

C,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晶 D,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E。提高城市中心商业的经济效益

84、关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程序的表述,正确的有()。A,由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B,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规划草案公告不得少于⒛ 日 C,由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规划成果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D.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布批准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E,城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将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85、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耍作用包括()。A.带动市域经济发展 B.指导城市有序发展 C,调控城市空间资源 D.促进城市房地产业发展 E,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

86、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表述,正确的有()。

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100m2/人 B,用地规模与城市性质、自然条件等有关 C,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应低于现状水平D,依据规划用地规模可以推算规划人口规模 E,依据规划人口规模可以推算规划用地规模 答案:BE 解析:由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A第127页:表5-1,所以不对

B 第127页:城市用地规模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用地的总和,其大小通常依据已预测的城市人口以及与城市性质、规模等级、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来计算。所以B对

C第127页:对其余所有的现有城市,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基础上,符合表5-1中的指标级和允许调整幅度的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进行调整。在表中,会发现有+,有—,所以C说只能低于现状水平不对

D错E对,B选项解析中提到。

87、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规模主要包括()。A,用地规模 B,人口规模 C,资源规模 D,经济规模 E.环境容量 答案:AB 答案解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p124-127 有人可能会多选E 因为教材上也有提到环境容量,但是这个不属于城市规模。88、与人口规模关系不大的用地类型包括()。A。对外交通用地 B。教育科研用地 C。仓储用地 D,军事用地 E.绿地 答案:ABCD 答案解析:城市规划原理教材p146中的表5-3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中载明的种类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那么用一下排除法就得到答案了。89、关于城市公共中心的表述,正确的有()。

A。在选址与用地规模上,要顺应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 B,特大城市的副中心主要起着地区服务的作用 C,公共中心应有良好的公共交通可达性

D。专业性公共中心功能应避免混合,以提高运营效能 E。公共中心的选址应有利于展示城市特征与风貌

90、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A.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线位设计 B,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结构

C.确定城市公共汽车网络,提出公共汽车线位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 D.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 E.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菸,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 答案ACDE 解析:详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3.5.2 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车辆基地的布局原则及控制要求(2)确定大运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网络,提出纤维控制原则及控制要求,以及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标准。(3)确定公共汽(电)车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和用地控制规模标准,提出首末站规划布局原则。

(4)确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设置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划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方案。提出港湾式公交站点的布置原则和规划建议。(5)提出出租车发展策略和出租汽车驻车站规划布局原则。91、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经批准允许的活动有()。A.修建储存腐蚀性物品的仓库

B。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 C,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 D,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 E.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92、根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绿地控制指标有()。A.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B.人均生产绿地面积(平方米/人)C。城市绿地率(%)D,城市公共绿地比例(%)E.城市绿化覆盖率(%)93、关于城市燃气管网布置的原则,正确的有()。A,燃气管不能在地下穿过房间 B,燃气管应尽可能形成环状管网 C,燃气管不得布置在道路两侧

D.燃气管和自来水管不得放在同一地沟内 E,燃气管穿过河流时不得穿越河底埋设 94、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可分为()。A,多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B,突变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C.缓变性地质灾害易发区 D。地质灾害易发影响区 E,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95、下列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内容,应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衔接的有()。A,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标 B,城市性质 C.城市规模 D,中心城区布局 E。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96、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A,城市 B,镇 C,乡 D,村庄

E,风景名胜区内的重点建设地段 答案:A B 解析:由2011版城市规划原理参考用书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机关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编制单位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综上所述A B正确。

97、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包括()A 各地块土地使用的主要用途 B特定地段规划允许的建筑高度 C 城市设计的特定要求

D 各地块的地下停车位数量及比例 E 各地块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答案:CE 98、编制村庄规划时,编制单位可直接获取村庄人口资料的单位通常包括()。

A,当地政府人事部门 B。乡镇派出所 C,村委会

D.规划局或建设局 E.当地的人口和计生部门

99、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A,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C.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D。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E。保护规划近期实施方案

100、下列对住宅日照分析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日照计算间隔越大,计算精度越低 B.减小日照计算范围可以保证公平性 C.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带是9:oo~15∶ o0 D,住宅落地窗的日照计算起点为地面高度

5.德育原理真题 篇五

一、选择题:

1.(2012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选A。

2.(2012

单)马克思主义具有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故选C。

3.(2013

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精读、熟记,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注重调查研究而忽视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故选D。

4.(2012

判断)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

答案解析: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错误。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派别。故选A。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即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时所说的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风、水、火等具体的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

水、土、金、气、原子(虚空)等。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是受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影响)

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不彻底性,即“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

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即自然界的发展时唯物的,社会发展却是唯心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是宗教)

6.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心外无物”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7.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故选C。

8.(2013

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唯物辩证性

答案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故选C。

9.(2014判断1)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解析: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2014多项选择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依赖于(BCD)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感觉器官

C.客观事物     D.人的大脑

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11.(2010

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是因为()

A.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其能动作用也要具体分析。故选D。

12.(2013

单)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3.(2014

单3)庄周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绝对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意思是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死、可、不可,都是相对的,并且是会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相对是有条件的,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故选C。

15.(2012

判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间接现实性。()

[答案解析]错误。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6.(2012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故选D。

17.(2012

单)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答案解析:哲学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故选B。

18.(2014判断2)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N)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与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故本命题错误。

19.(2012

研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解析]BCD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因此,答案是BCD。

20.(2014多项选择4)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在于新事物(ACD)

A.增添了新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B.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解析: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就是因为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没有新形式则并不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根本原因。

21.(2014判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Y)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夸大了外因的影响作用,不承认内因才是事务变化发展的根据。故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2.(2014单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白马非马,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这道题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特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选D。

23.(2011

判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确)

[答案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24.(2014判断3)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Y)

解析: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故题目中的命题正确。

25.(2011

判断)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正确)

答案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都是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故本题正确。

26.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7.(2012

单)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题干中,对于消极腐败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就是防止消极腐败的东西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使社会变质。故选B。

28.(2012年,单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5个90%连乘结果是约为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9.(2014单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质量互变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2014年多选)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C)

A.功到自然成B.水涨船高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电闪雷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故选ABC。

31.(2012

判断)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Y)

[答案解析]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2.(2012

判断)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错误)

答案解析: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板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为模拟,这种模拟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坚持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本题错误。

33.(2011

单)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D)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解析: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选D。

34.(2011

单)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D)

A.在现实社会中,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者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答案解析: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和活动范围、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漫步田野,水利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故选D。

35.(2014单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C.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是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不能做出米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办成。这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无论怎样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故选A。

36.(2013

判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37.(2012

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彼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惜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动力

答案解析:题干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38.(2014

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

39.(2013

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主张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0.(2013

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选BD.41.(2012

判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是知觉。(对)

答案解析: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2.(2011

单)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故选A。

43.(2011

判断)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转化。(错误)

答案解析: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错误。

44.(2014年

单)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B.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没有原则区别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C。

45.(2012

多)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的制约。

A.主观认识

B.真理尺度

C.主观能动性

D.价值尺度

[答案解析]选BD。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6.(2012

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选ABC。

47.(2014判断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

解析: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8.(2011

单;2014年单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可见,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C。

49.(2010

单)当前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管理

[答案解析]选B。ABC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改进生产工具,要求改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劳动者。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50.(2014单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时(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1.(2014单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故选A。

52.(2010

多)以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53.(2014判断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解析: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本命题正确。

54.(2013

多)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55.(2010

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完全同步的D.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发生变化。故选AB。

56.(2010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B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解析: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故选A。

57.(2010

判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题目中的观点正确。

58.(2011

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故选B。

59.(2012

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60.(2014

单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解析:马克思一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将唯物的观点引入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1.(2013

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B)。

A.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

B.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D.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做出了限定,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选B。

62.(2014

多)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答案解析】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AD选项正确。

63.(2013

多)1.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64.(2012单)2.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题干中A项即为经济条件范畴。故选A。

65.(2010

单)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值

[答案解析]选B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6.(2014判断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正确)

解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情况下价格和价值成正比关系。

67.(2014判断9)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N)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8.(2013

单)《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A为正确答案。

69.(2012

单)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要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故选CD。

70.(2014判断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剩余价值。(错误)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71.(2010

单)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也随之提高

B.不变

C.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答案解析]选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总财富。

7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故选B。

73.(2011

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

答案解析: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故选B。

74.(2014多项选择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BD)

A.失去人身自由

B.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C.成为被统治阶级

D.具有人身自由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75.(2012

单)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76.(2012

单)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A

m:v

B

v:m

C

m:(c+v)

D

(c+v):m

77.(2013

研)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25/20=125%,D为正确答案。

78.(2014单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使用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79.(2010

单)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增加本企业的劳动强度实现的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答案B

80.(2010年单选;2014单选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B.固定资本、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81.(2014

单)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所以,B选项正确。

82.(2014年多选)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有(AD)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是产业部门内部资本家的剥削,也包括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甚至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3.(2014判断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错误)

84.(2014单19)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经阶段是(A)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繁荣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停滞(萧条)、复苏和繁荣(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5.(2014单2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

二、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6.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1)此说法是错误的。(2)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事实上,每个人的知识多数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贬低书本知识,拒绝学习前人、别人的东西,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来源原理的简单化、甚至是歪曲的理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7.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1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并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15.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8.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复杂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不结果实的。

1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0.“扬弃”就是抛弃。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1.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上一篇:励志暖心的晚安心语下一篇:不良资产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