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2024-08-27

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8篇)

1.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一

一、哲学怎么才是有用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的先人探索着万物之源或人与世界根本关系的思想内容,有把客观世界存在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绘制于一幅千变万化统一世界的伏羲八卦图,有明确探讨哲学问题根源的《周易》、《道德经》等著作,《周易》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哲学中论述的太极、阴阳、有无、气、理、器、心等范畴,都是探讨万物根源和人们生活最深刻依据的哲学成果。

由此可能会误解哲学是专门为大事情去思考的,可以说这样哲学对我们芸芸众生是没用的。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如果把哲学辩证法只是禁锢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或“两分法”等概念范围内,显然就容易把它抽象化、教条化和简单化,结果是“只开花不结果”。毫无益处。

二.哲学需要回归生活

哲学回归生活,用哲学来思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具体问题出手,直视现实问题,使人明白了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价值和规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变得血肉丰满、生机勃勃;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盲目性、无序性,增强了生活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序性和系统性,也有利于挖掘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潜在能量。是要教人们“学会生活”,学会精心地呵护人性,真诚地关爱生命。

三.

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学习:

1.关注生命之美

2.关注人的身体

3.关注性和性关系和谐

4.关注人类之爱

5.关注人类的未来

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的方法及灵魂;要求人们从对立统一、发展和转化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的现状与历史;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和僵死地去看待一切,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会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促成向相反方面的转化,并由此构成事物前进发展的环节,构成对立面统一的条件。

2.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高三复习

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生活与哲学》中的内容与旧课本相比,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书本变薄了,过去的二本书现在合为一本了,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同时也增加了专家点评、超级链接等新内容,但这些新内容多数只要学生了解,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对于很多同学尤其是高二理科的同学来说,本身对政治就不感兴趣,而且会考又是开卷考,到时只要抄抄书就行了。就会对哲学失去兴趣,上课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甚至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等,各种问题数不胜数。虽然老师一直反复强调课堂中要认真听讲,课后仔细复习,但是仍然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更不用说回去看书,做练习,进行复习巩固了。对于这种理科哲学不好上的情形,有教过理科政治的老师多数体会都是二个字:无奈。

因此,针对理科哲学教学的这种现状,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想要把哲学课完整的一堂上下去,并且上得好,最最紧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愿意耐心的坐在我们的哲学课堂中,同时让学生们能够拿出课本,安静听课,专心笔记。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且任重而道远。

二、基础不牢固

《生活与哲学》中的内容,粗略看过去好像很简单,但是要学好学清楚,扎实把握,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经常有不少同学来问,老师我上课听得都很明白,怎么一考试就感觉做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写什么?甚至有文科班的同学到了高三总复习时,仍然对哲学没有一个系统而又清晰的认识。通过与不少的同学谈话、批改作业、以及考试改卷等,发现问题在于:同学们在课堂中是有认真听讲,但是在课后的复习巩固环节中,复习不到位甚至是根本没有去认真复习。回去之后,只是草草翻书了事,没有对当天课堂老师所说的知识,进行认真细心地回顾、反思、总结、没有及时发现自己需要掌握的遗漏知识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在日常的作业和练习时,学生们经常偷工减料,一看到难题要么就是立马抄答案,要么就是第二天到学校抄同学的答案,根本没有带着疑问自己去思索和组织答案,自然也就丢失了一个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反馈的大好机会,这也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的问题所在。

因此,教师有必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每一堂课后,都要及时认真去复习和反思。每天花几分钟想想:今天的知识点,我听懂了多少?有什么原理是我到现在仍然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这个原理老师讲了多次,我还是无法完全把握它,问题出在那里?为什么这个原理课堂上听得明白,可是一做到练习上,就不会灵活运用等。每一天都带着问题去反思自身知识体系上的缺陷,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上的不足,日久天长,自然就能够将基础打得扎实,对哲学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又清晰的掌握。学习成绩也就能随之提高了。

三、审题能力差

在多次考试后的试卷批改时,笔者都会发现不少同学在组织客观题的答案时,有一个非常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很多同学没有遵循从材料出发寻找出所要考查的原理的思路,因此,要么回答的有所遗漏,不全面;要么就是乱答一气,不知所云。极少有同学的回答是从材料出发寻找原理,回答得有根有据。如在一次考试中,有材料题要求同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唯物论依据。该题已经明确指出它所要考查的原理了,这种题型对于文科生来说应当是十拿九稳的事,应该拿到满分,但是在改试卷中发现,完全拿满分的是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审题能力差,分析材料不到位。所考查的原理自然也就无法完全把握;书写时也有遗漏,就更拿不了满分了。

做这种已经明确指出它所要考查原理的题型时,有一个比较容易且稳妥的办法。例如要考查唯物论,那么关于唯物论的原理和方法论有几条,我们马上在脑海中进行回顾一下,然后再回到材料看看,本题有其中几个原理,清楚无误后,那就可放心下笔了。

四、缺乏解题技巧

有时候,一个题目放到学生面前时,同学们知道它是考查哪一块知识点的内容,但就是不知道要用其中哪一点或者几点。如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题要求用矛盾分析法,在改卷中,发现有不少同学盲目地把所有矛盾的原理写了下去,堆砌在一起让老师去选择批改。从试卷上看起来同学都有写,可是到底写对了那一点,同学们自己也不明白。这反映出,这些同学其实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材料,缺乏解题技巧

3.蔡康永:关于春天的生活哲学 篇三

春天,就好比恋爱中暧昧的阶段。

春天给人的印象是温暖又缠绵的,这很像恋爱初期暧昧的阶段,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猜来猜去,怦然心动——特别是初恋的时候,这种暧昧的感觉,甚至比热恋更甜蜜、更让人迷醉。我觉得,爱情这件事,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人生幸福,值得一学再学,一品再品。在春天里享受恋爱,再合适不过。

春天,是最适合疗伤的季节。

如果谈恋爱很顺畅的话,对不起,这只会令你留遗憾,因为也许你到最后也不了解对方。在我看来,失去爱人的痛苦应该是人生必修的课程,我们不应该占有每一个我们所爱的人,哪怕对方最终离开了你,你还是要承认这是一段美好的爱情,不能因为没有和他(她)走到最后而否认这段爱情。假如你谈恋爱受伤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是最适合疗伤的季节。我希望你相信,那段过去的爱情依然会是你人生中的美丽记忆。

末日已去,春天已来,请立即去过想要的生活吧。

2013年的春天顺利来到,末日的传说已经离我们远去。我当然不觉得世界会有末日,可我还是建议大家用“明天就是末日”的心态,认真思考一下,我眼下的生活是不是真心喜欢的生活?如果末日来了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打比方来说,我们开始使用微博以后时间变得很碎片化,阅读也变成很碎片化,可这真的是你向往的生活方式吗?肯定不是。所以假如你并不喜欢这样浮躁的自己,完全可以试试摆脱微博。我的事情很多,时间也很零碎,可这样的我也能写书!我希望能够向大家证明,不要被网路的世界操控,只有自己才能掌握人生的节奏,很高兴我做到了。

你衣柜里最棒的春装,就是“與众不同”。

春天并不一定就要穿得多明媚,在普通的服装上,加一点突出你个性的饰品点缀,就很棒了。比如我就希望每次出席活动时样子奇怪一点,结果上次在苏州签售时脖子上绑了个铁领带,签完书后脖子都酸啦!可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常常有一些奇怪的想法,而且貌似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常常要承受特殊的眼光,可是还是值得的,因为一旦把奇怪的事也做好了,你会让自己变得无可取代。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些话勉励大家,如果你觉得你的穿着、想法等跟社会主流不太一样,没有关系!只要你能证明这样也很好,那就够了。

4.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四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正确的价值观是客观规律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统一。

13、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发展观点。

1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5、“田忌赛马”体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塞翁失马”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是离开运动谈物质;“郑人买履”违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邯郸学步”违背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遭受规律的惩罚;“围魏救赵”体现联系的观点。

1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8、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19、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3、“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些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该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或不变论)。

28、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9、“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3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1、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3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街道,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6、“齐是非”、“是非莫辩”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主观认识不能检验主观认识。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主观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见来检验是非。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至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

39、“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两句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两句体现实践决定认识。

4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遵循客观规律。

4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联系观点。

4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的观点。

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49、“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0、“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

5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4、“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5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8、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59、“成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0、“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6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62、:“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矛盾的特殊性。

63、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64、“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

65、《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转》“日新之谓盛德。”——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68、“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70、“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7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5、“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77、“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社会地位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

5.哲学与生活世界 篇五

哲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历来是哲学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新世纪伊始,当各种学科对其传统价值进行审视的时候,哲学也有必要对自身做出总结与探讨.本文将着重展开哲学追问、哲学构建、哲学方式、哲学现状、哲学回归等问题的研究性论述.

作 者:苗宗坡 作者单位:宿州卫校,安徽・宿州,234300 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xx 7(3) 分类号:B49 关键词:哲学 生活世界 思辩

6.思想与政治4生活与哲学 篇六

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铅笔钢笔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什么是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说,观点、理论、方针、政策,或者计划、方案等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是不能混淆使用的);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而且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也就是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它就是可知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等(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即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就是不可知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休谟和康德等等(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是一种错误观点)。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会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首先遇到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的实际的关系问题;企业的经营策略和企业面对的实际的关系问题等。

第二个原因:从人类诞生数百万年以来从事的活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世界、一类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回答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所以说: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动的一个出发点,它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4、联系实际看:我们要树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种世界观,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不能象唯心主义那样认为世界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用那种世界观指导行动,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使主观背离客观。同时,要承认世界是可知的,这样就会激发我们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加快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相反,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则会磨灭人们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削弱人们的斗志,最终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02高二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展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

2、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哪些基本形态:

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论。是古代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像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源问题,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一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者某几种的具体形态,它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是问题在于它混淆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这两个概念,它用具体的形态来代替这个客观实在的物质的概念,那就缩小了物质所涵盖的范畴,把原本复杂的世界给变简单化了。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叫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所以在当时来看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就成为了当时科学能力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一个最深层次的认识,认为它既不能分割 也不能转化。哲学家用这个理论,就来研究世界的本源,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说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源或者是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虽然也肯定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是确认为这个原子是不变的,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单位。虽然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较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显然不能解释这种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也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为唯心主义提出了反驳的缺口,可以看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容易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他认为不发展。

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发展中的科学中渐渐产生,它们秉承了唯物主义对于世界本源的方向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攻击,全面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除了坚持物质是世界本源外,还认为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也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经历什么基本形态:

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比如说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工作,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的存在及被感知,都是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整个世界

二是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比如上帝、理念还有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一种外化和表现。具体的表现为,认为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琢磨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所创造和决定的。比如说,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认为神仙掌管着整个世界。如中国的老子和古希腊的伯拉图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5、在哲学的发展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总之,我们要识别不同哲学流派本质,能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03高二 政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

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那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在动其实还有许多是我们没看到、感觉不到的东西它也在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这么几种: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2、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它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暂时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就显示出了这种静止状态。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讲,它没有发生某种运动,也就是指这种空间位置保持不变。静止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不是绝对不动,它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如果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好比是刻舟求剑的那个人,他否认运动存在,所以找不到失落的剑,当然也因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成为了千古笑柄。如果我们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这样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英国的哲学家毕尔生认为,万物的运动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运动。他们就是把世界的运动,归结为人的概念或者绝对精神,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犯了唯心主义观点。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同时存在,指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同时存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我们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就像《刻舟求剑》那故事,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它会导致这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克拉底鲁,他认为万事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曾经说过,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承认运动,但是否定了相对静止,所以就导致了这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克拉底鲁的老师,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但是也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有条件暂时的和相对的,这个观点他就是正确的。04高二 政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怎么去理解:(1)固有的联系,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去赋予这个事物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比如说万有引力规律。(2)本质的联系,区别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隐藏在事物现象中,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3)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的联系,才能称之为规律。(4)稳定的联系。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

2、规律的特性:(1)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那是不可思议的。(2)客观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边涉及到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它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它就不起作用,跟人的主观愿望没关系。第二,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为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去改变。改变的都不叫规律,我们能改变的有一个词叫规则。第三,表现在规律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实践中对待规律的态度。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比如:草船借箭、卫星上天。第二,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促使或限制某些规律的发生。05高二政治 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特征: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体现出了如下的特征:一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去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行动步骤等等。二是意识活动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也就是说,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意识的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是具有指导作用。一是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二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们要自觉利用好意识这种调控作用,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在实践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不是无所不能,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06高二政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实践的主体是人,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说只有人才有实践活动,其它动物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实践;另外强调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而借助书本、媒体或者是网络等获取知识,是我们得到认识的不同的途径而已,那不是来源。所以,我们把我们获得的这个认识的途径可以分成这样两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认识,称之为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认识,称之为间接经验。

4、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它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那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那我就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也就是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比如:冥王星的降级问题,表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发现专家的分析说明了如下这样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实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要求;第二个就是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第三个就是实践的发展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归纳成一个观点:从实践我们可以获得认识并发展认识。

6、我们获得的认识怎么来检验呢? 我们说某种认识是不是正确,是指这种认识与客观事物是不是相符合。所以,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它必须具备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要能够把主观,即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实践一方面联系着认识,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外一方面又联系着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这样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相对照,与实践结果相符合的认识,当然就是正确的;如果反过来不符合那就是错误的,从而达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目的。所以实践不仅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实践当中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07高二政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理解: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句话真的是不对的,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反过来说,真理都是有用的。

2、真理的特点:(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上是主观,但从内容上,也就是它所反映的对象即是客观世界这个角度来说,真理具客观性。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而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原因: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情况下它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一种相对的而不是永恒的。

3、追求真理的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在实践中反复认识,然后不断地去发展。认识的这种反复性要求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得以完成。(2)认识还具有无限性。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也是世代延续,所以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

4、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在一个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者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08高二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或者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强调这么几个点:第一,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一种外部联系。第二,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理解相互是什么意思,双方面才叫相互。

2、联系的特征:(1)普遍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的条件性。所以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联系的条件性。(2)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那就无能为力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这种联系,去改变事物原有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而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很多样,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长远联系和眼前联系等等。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还要把握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09高二政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因为: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都是永恒发展的。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能称之为发展呢?不是。发展实质上讲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是一种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变化是一种落后的、退步的、消极的变化,是不能称之为发展的。

2、什么叫新事物、什么叫旧事物呢?看它是不是符合这三个条件:(1)是否符合客观规律;(2)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如果符合这个三个标准,那么就能够认为它是新事物,如果不符合这三个标准,那它就是旧事物。容易出现这样几个误区:(1)根据事物出现的时间来判断,认为新出现的就是新事物;(2)不能根据目前力量是否强大来判断。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也不一定是新事物。比如说,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时候,力量很弱,但它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当然共产党的产生,它就是一个新事物;(3)从表面上、形式上去判断。比如说现在流行电脑起名,那通过名字,本来就是一种封建迷信,怎么能是新事物呢。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看待身边所有的事物。

10高二政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指的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和根本性质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从变化指向上来讲,量变是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而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变化状态上来讲,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太显著的,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去变化,而质变是根本性的一个显著变化;从变化的结果讲,量变不管怎么变,它的性质是没有变的,事物还是原来那个事物,而质变不一样了,也就是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个时候,原来的事物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事物。

量变和质变联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经历过量变,最终才会达到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事物就必然会发生质变;(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做好准备,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量变,这个事物就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3、实践中要想成功,不是一下子就奔到了成功终点。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重视量的积累。11高二政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简单说就叫对立统一。对立,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也叫做斗争性。统一,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又叫做同一性。那它包括如下两种情形:(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比如有这样一位专家,他曾经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如果我们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这个观点的话,想一想垃圾和资源,垃圾是没有用的,而资源是对我们来说有用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双方,这个时候垃圾和资源,作为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转化不是随意转化的,要实现由垃圾向资源的转化,必须要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把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到资源的转化。

2、对立和统一也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首先,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是史伯曾经说过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也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讲的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强调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其次,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第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2高二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特征。(1)矛盾具有普遍性。对矛盾普遍性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分成这样两句话,叫做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用这样的特殊性是来区分不同的事物的。(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个是用来区别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过程的。(3)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代表的就是一种共性,而特殊性代表的是个性。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就像我说买水果,哪一种水果呢?需要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普遍性必须要通过某一种矛盾的特殊性来表现,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没有特殊性表现出来,也就没有普遍性了,普遍性是包含在特殊性里面的。另外一方面:特殊性能不能离开普遍性。特殊性要是离开了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旦它离开了这个普遍性,那它就不再是这种事物了。13高二政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复杂事物,是有很多个矛盾的,每一个矛盾的地位是不均衡的,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剩下的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会有很多个。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一个主要矛盾我们解决好了,那么其它的矛盾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能够起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的又会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主要矛盾。启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1)要求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我们都要兼顾得到,不能忽视其中一方面,但是我们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恰当地要解决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抓一些关键词,来确定它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问题,比如说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比如统筹兼顾等等。

3、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是在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上是支配地位,并且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它处于劣势,是被支配的,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们构成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平衡的对立面。

4、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排斥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相互统一的,相互统一就包括二者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启示:我们在认识某一个矛盾的时候,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然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支流;那从数量上看,主要矛盾是一,次要矛盾是多个。在研究事物单一矛盾的时候,就分成了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主要方面有一个,次要方面也有一个,它是1比1的关系。因为所谓单一事物,就是指一个矛盾关系的双方,分成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对比一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区别: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简单来说既主又次,不论是主次矛盾,还是矛盾主次方面既抓主又考虑到次,这叫两点论。那两点之间,我们着重抓那个主,这叫重点论。所以,两点论和重点论,就是匹配主次矛盾以及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地看待社会生活当中的问题,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14高二政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局部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区别:整体和部分在含义、地位、作用和功能上都是有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并且整体要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当中,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1)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看来部分的功能对整体来说,也是重要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了。(2)系统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部分有可能是合理有序地排列组成整体,也可能是杂乱无章地来组成整体。当部分能够以有序的、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那就构成了或者是形成了一个系统。再从含义上看,系统就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要素就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当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作用,并且注重这种内部结构的优化的时候,整体的功能就会变得很大。因此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思路是: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是一盘棋,从整体出发搞好宏观调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以协调发展为重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整体,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在解决整个中国发展问题的时候,既要树立这种全局观念,立足中国的整体发展,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全中国整体的最优发展目标。同时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建设,用局部地区的发展来推动全中国的发展。

15高二政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这提醒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候,要做到与时俱进,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家庭条件和受教育的程度都不同,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实践,会对事物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和选择才是最正确的,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去服务,这是我们高层次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把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作为最高标准,这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要想把这种选择变成现实,我们的判断和选择,还要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要自觉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6高二政治 用哲学解析成语拓展课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她就不能做饭,不管她多么地灵巧。强调这个客观存在的米,成为做好这一顿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以,能够体现在唯物论里面所讲过的内容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望梅止渴我们看到梅来止我们渴,其实讲的是看到梅以后,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对我们的一种反作用。所以,强调的是意识活动对物质的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由于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当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说明了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所形成的意识是不尽相同的。

4、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以及随机应变。这一类的成语,体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既体现了唯物论里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也体现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表面现象的解决,没有深入到病症本质,不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用主观感觉来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讲自己的生命都是由老天爷来决定的,自己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是由老天爷来决定的,由命里来决定的。把事物的发展,寄托在了想象当中,第三者的身上,想象当中的这种客观精神或者是绝对理念之上,它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8、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这一类的成语,它们也都有一个共同性,讲的是做事就比较死板、很教条,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当然也可以是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所以它是违背了唯物论当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违背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讲的是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恰恰体现了我们认识论里面讲的实践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论里面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另外还体现了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讲的是一个遗传规律的问题。所以讲物质的运动都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11、人变一世、天变一时。讲的是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变一世,变的过程当中当然也得具有暂时的,一种相对的静止出现。所以,符合了我们曾经讲过的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一个统一,不能割裂二者关系。

12、高瞻远瞩。讲的是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我们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点,我们要看得远一点,看长远利益。整体看问题,统筹全局的意思。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那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远的、大局的东西没有照顾到,那么小的方面和近在的眼前利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讲的都是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讲的是一个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1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是割裂了联系,变成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都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17、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它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三日以后,可能就不能用原来的眼光再去看了,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是辩证法里面的发展观点。

18、除布旧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和弃旧图新,讲的是不要旧的创造新的,是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19、欲速则不达。讲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加快速度,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客观的。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讲的是,新事物它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会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体现一些曲折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21、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说的是思想保守,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求进取,不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看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7高二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起源。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7.关于哲学与生活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生活,哲学

一何为情境教学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指从教学需要, 教材的实际出发, 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 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发现, 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按照情境设置的侧重点不同, 可将情境教学分为问题情境、探究情境、形象情境、思辨情境、体验情境、实验情境等几大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 应根据教学内容配合使用, 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标要求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但哲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学生难于理解, 情境教学法正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运用情境教学可把抽象的哲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再者, 高中生虽然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但常常还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 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 如物质、意识、联系、矛盾, 如果不提供一些感性经验, 学生无法正确掌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情境教学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 让学生在形象和抽象概念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 进而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 运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 一般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第二, 设计探究活动创设探究情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前, 应先运用探究法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 给他们制造心理上的悬念, 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 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三, 借助多媒体运用多种形象手段创设形象情境。多媒体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第四, 运用文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诗歌、成语典故、寓言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 而不应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时, 可用“按图索骥”来创设情境。讲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时可用“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来创设情境。第五, 开展辩论赛创设思辨情境。通过开展辩论赛的方法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辩论中解决疑难, 明确观点。辩论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锻炼实践能力, 同时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 而且在辩论前, 学生必须大量搜集资料, 整理素材, 这样能扩大学生视野, 同时能调动学生整体参与,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第六, 运用体验法创设体验情境。体验法, 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角色体验中唱主角, 积极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三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可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 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运用, 也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使用, 甚至可以在结束新课时使用, 具体在哪个环节运用, 应视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而定。导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情境,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好的教学佳境, 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做好铺垫。讲授新课时运用情境教学,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为简, 使学生轻松掌握抽象的观点。结束新课时运用情境教学, 运用生动的情境小结收尾, 既可以松弛神经, 缓解疲劳, 又能升华课堂主题。如讲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选择性四个特点, 概括一下, 其实就是一个特点, 意识的能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意识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讲解意识的选择性时, 可用幻灯片展示白鹭立雪的图片, 启发学生看到了什么?估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教师小结:白鹭立雪, 愚人看鹭, 聪明观雪, 智者看白。因为一只白鹭站立在雪地上, 愚蠢的人往往被白鹭的优美所吸引, 看不见雪, 也就是说, 愚蠢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聪明的人则追求更广阔的视界, 所以他会看得更深一些, 觉得白鹭在雪地里太渺小了, 可以看到雪。而有智慧的人, 会如实地显示真相, 他看见雪和白鹭都是白的, 也可理解为, 有智慧的人, 会全面 (整体) 地去看一件事物。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认识意识的特点之一, 而且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四《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反思

第一, 情境的创设必须恰当、科学。创设情境时, 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同时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在创设具体情境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不能超出学生实际。

第二, 运用情境教学法, 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 要松紧得当。

第三, 情境教学法必须能为教学服务。并不是教材中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 不能滥用。此外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 否则, 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

情境教学法作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哲学课的学习兴趣, 融洽师生感情, 提高哲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现有的各种条件, 不断开发贴近时代、实际生活的资源, 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8.生活与哲学专题 篇八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什么是物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 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命题预测

对于哲学的一般知识,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派别等一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可以结合有关时政热点问题,如神舟七号、地震灾害等进行复习。

例题精析

[例]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着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 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 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 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余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本题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

A.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

D.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为了进一步探测太空奥秘,2008年9月25日21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是在“神舟六号”取得的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问天。这表明

A.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 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4. 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5. 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 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 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 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 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6.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此句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答案点拨

1. A(解答该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信息:王夫之是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BC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D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2. D3. B(其它选项本身错误。解答该题主要是要解读材料中“在 ‘神舟六号 ……基础上”等信息)4. B(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改变自然规律等说法都是错误的)5. A(奥运理念、体育科技等属于认识范畴,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属于实践)6. C(都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性)7. B

二、唯物辩证法

知识梳理

1. 什么是联系?如何正确认识联系?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3. 发展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怎样?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8.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命题预测

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特别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创新意识等,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会结合金融危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时政热点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1]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解析]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本身不准确。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联系,也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因此认为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也是错误的。

[答案]D

[例2]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部分依赖整体

B. 部分影响整体

C. 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 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解析]D本身错误,整体居于统帅地位。C与题干无关。居民举止是部分,社区文明是整体。

[答案]B

模拟操练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中国政府这样做不大妥,是自私、不负责的表现,有损国家形象

B. 中国政府这样做符合国家利益

C.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

D. 中国政府这样做体现了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 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特殊性表现出来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表明

A.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 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4. 下列成语与“饮鸩止渴”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A. 围魏救赵B. 舍车保帅

C. 擒贼擒王D. 杀鸡取卵

5.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足以挣脱绳索,但也不再挣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 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 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6. 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 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 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 做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答案点拨

1. C(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强调的是做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的是看问题) 2. C(这里强调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A(B本身错误,只有复杂事物才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CD与题干无关,材料说的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 D 5. C6. D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怎样?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4.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命题预测

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评价,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是高考的重点。当前,可能结合神舟七号、抗震救灾、奥运健儿等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

[例]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②④本身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法也是错误的,科学理论本身也是意识。解答该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答案]B

模拟操练

1.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表明

A. 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 投身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 奉献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2.“每一个人都不是永远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有价值。”这就是说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是永远幸运的人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A. 经过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B.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D.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4. 反腐败斗争必须注重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责任。人的素质高,能廉洁自律,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人的素质低,即使法律制度完善,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里讲的人的素质主要是指

A. 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B.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C. 人的心理素质 D. 人的身体素质

5. 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点拨

1. B(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指的是实际行动,不是意识) 2. D 3. D(解答该题关键是审题,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经过奋斗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有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4. B5. D(①②选项本身错误,金奖、银奖,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但不是全部。获得夸奖和口碑,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人生价值)

上一篇:鼓励多读书的座右铭下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