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共9篇)
1.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一
实行校务公开 推进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
闽侯路小学建校62年,积淀形成的优良的教育传统和规范的办学思想,根植于每一届班子成员和教师心中,并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新一届领导班子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带领广大教师以 “管理优先、校风优良、教风优雅、学风优胜、校园优美、质量优化”为办学目标,逐步形成具有闽小特色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起步和飞跃:办学规范,成绩突出,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现代化学校验收评估中,专家组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些进步与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勤奋努力,更得益于我校以人为本、制度规范、民主和谐的学校管理。现汇报如下:
一、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校务公开,民主监督。
学校自2007年2月修订了《闽侯路小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经教代会表决通过施行,几年来严格按照细则有关规定落实执行,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完善、健全。
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
2010年10月,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了第十届教代会换届工作。本届教代会选出代表45人,结构合理,深入一线又遍布学校各级处组。教代会换届工作程序规范,相关资料充分详实,被区教育工会评为优秀教代会文档。
通过全体会、党员会、行政办公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会议、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家委会、家长学校和校务公开栏、学校网站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不同范围内通报有关校务公开的内容,接受全方位的监督。
同时我校还通过创新家长学校工作,以“鹰巢俱乐部”的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地开放、监督、合作学校管理事务,外树学校人民满意之形象,内强学校优良上进之素质。完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制度,每周日向市民学校全天开放。学校被评为河西区家长学校示范校。
我校每学年坚持开展“闽小主人翁 我有金点子”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会对建议进行归纳整理、采纳实施,做到条条有答复,件件有落实。
指导教师形成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讲座、礼仪讲座;发放购书卡,开展读书沙龙;创办“工作周报”,建立航鹰社团。教师合唱团曾获河西区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一等奖、天津市二等奖。教师社团活动,10年被区教育工会评为“创新成果奖”,并在区工会工作会议上做汇报交流。
三、加强党风廉政与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突出学校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彰显“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行业特色,以加强党风廉政与政风行风建设为抓手,以丰富有效的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
每学期收到赞扬教师师德的表扬信件、锦旗不断增多,教师爱生奉献的典型事迹不胜枚举。学校被评为河西区政风行风先进单位、河西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河西区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通过回顾总结我校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重在实践、重在行动,不断提升学校民主管理的能力水平,凝心聚力为构建和谐的幸福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2.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二
胡锦涛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扩大人民民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充分表明加强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 不仅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职工民主管理及厂务公开的概念
职工民主管理是指企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活动。职工民主管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涵盖了企事业中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职工民主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并设置相应的职权, 来保证职工参与企事业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实现。还必须建立健全与参与制度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运作程序, 以充分反映和切实表达职工的真实意见和建议。
厂务公开就是企事业单位依照相关法律规定, 将与本单位发展和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通过适当形式向广大职工公开, 吸收广大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管理制度。
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的必要性
1. 厂务公开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实行厂务公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 推行厂务公开, 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断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渠道, 是以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手段。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让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 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让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2. 民主管理、厂务公开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突出特点是生产线紧凑、自动化程度高, 需要各专业间的密切协作, 在生产或维护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协调不好, 就会对整条生产线的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甚至影响上道工序, 乃至公司整体生产秩序。因此,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 使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得以落实, 使职工在厂务公开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才能更好地实现各项任务目标, 为构建和谐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推进民主管理厂务公开
1. 强化认识。
通过召开基层工会主席培训班、民主管理厂务公开交流会, 提高班组以上管理人员对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对厂务公开工作中取得经验、成效的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在内部简报上刊登民主管理、厂务公开有关内容, 并组织职工学习宣传, 利用班前班后会、学习活动等时间, 让职工发表学习感想,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深入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拓展内容。
(1) 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深化厂务公开。将企业管理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有机结合, 紧扣中心工作, 不断拓展厂务公开新内容, 使厂务公开内容向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指标、技术改造、规章制度等重点工作公开延伸, 向奖金分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与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方面延伸等, 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 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在公开过程中善于公开难点问题, 勇于公开热点问题, 敢于公开焦点问题, 让职工知厂情、议厂事、参厂政, 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 激励职工多想事、尽好责, 使职工群众真正担负起当家作主的使命, 并理解和支持厂领导更好地行使职权, 凝心聚力, 共同把厂的事情办好。
(2) 围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厂务公开。将各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计划、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事项作为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保证职工拥有生产管理、经营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引导职工关注和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好各项决策, 从而真正提升厂务公开的层次和水平。如生产指标与薪酬挂钩的企业, 可将工资发放情况进行公开, 并做好职工疑问解答工作, 一方面使职工感受到公司对职工的关心, 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比增强职工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决心。
(3) 围绕构建“和谐企业”深化厂务公开。将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和措施作为厂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公开, 逐步形成权利的公平和机会的均等, 协调好厂内外的各种利益关系。在事项公开过程中, 认真听取职工群众意见,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从决策、用人、分配、干部作风等源头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和谐的长效机制, 从而增强职工团队意识, 确保企业稳定。如建立合理化建议采纳与反馈机制, 打通与基层有效的沟通渠道。
3. 探索有效的载体。
(1) 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载体进行厂务公开。坚持依法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各基层也要建立职代会制度, 并根据各单位的中心工作不定期召开职代会, 为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有力保证。还要注重创新职代会的形式和内容。在每次召开职代会前, 可将工作报告发放给每名职工代表, 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 广泛征集职工代表及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为达到民主管理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进行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等, 丰富职代会的内容。同时, 加强职工代表提案工作, 建立职工代表提案的征集、审查、立案和评选奖励制度, 鼓励职工代表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 积极谏言献策, 使提案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2) 建立固定公开公示栏张贴厂务公开内容, 可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公开, 利用邮箱、公告通知等方式在内部网络发布公开内容, 做到“公示贴到醒目处、报纸发到职工手, 内部邮箱全都有”, 进一步扩大监督面。如在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活动中, 将各项劳动竞赛实施办法在基层公示栏张贴并在内部网页公告通知栏中发布, 定期将竞赛结果发到各基层邮箱, 并在内部简报开辟专栏公布结果及竞赛先进人物、事迹, 使大家及时了解竞赛情况, 并方便了各项指标的纵横对比, 有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
4. 完善机制。
(1) 加强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厂务公开小组工作制度、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责任明确, 内容细化量化。每年定期召开厂务公开总结会议, 全面总结一年来厂务公开工作情况, 做好经验交流及推广工作, 安排部署新一年度的厂务公开工作, 处理厂务公开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厂务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 推进厂务公开的深入开展。
(2) 加强分类指导。做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需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实行分类指导, 推动工作开展。针对职工知识层次、年龄差距, 工资、奖金相对差距较大, 在公开工资奖金时, 一并公开对应月各班组生产指标、事故情况以及现场、劳动纪律等检查情况, 使职工心中有一本明白账。对技术主管、班组长竞聘情况、绩效考核结果等进行公示, 有效激发了青年职工工作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化。
(3) 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坚持将厂务公开执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 接受职工代表监督;另一方面通过每季度发放调查表, 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 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此外, 充分发挥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小组作用, 认真执行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组织党委、行政、纪委、工会相关人员进行专项检查, 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有力推动了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不断完善改进, 厂务公开工作逐步规范, 可促使职工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
由于将诸如生产经营责任制、劳动用工、干部任免等情况公布于众, 置于职工的监督之下, 因而增强了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力度, 加强了企业管理, 促进了企业发展。
2. 社会效益。
3.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济;和谐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引言
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大量使用机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农业企业,同时,要密切注意市场的动态和流向,将市场变化情况作为导向,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点,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聚集、装备,积累投入,调整存量,优化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趋于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经济规模的加大,早日实现农业的四个现代化。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逐渐的开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纵观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村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做出了巨大改变,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趋向于优质、高校和高产方向发展,农业内部开始进行合理化的方向调整。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非农行业的规模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壮大,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发挥的作用也大大提高,尤其是我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主要是在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增加了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正在不断的被挖掘出来,这就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3.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民的收入普遍呈增高趋势。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落实农村政策落实力度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农村翻遍也要走改革之路。总结以往的经验,可以得出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受到制约,那么其他发展最终也不会解决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不断取得可喜的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周边各地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特定的时间还会对经济发展的整体局面造成影响,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繁荣经济,促进发展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息息相关,应该把繁荣农村经濟、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在以往的实施政策中,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特别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势态,甚至出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家在农村相关政策的良好反应,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在我国的和谐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是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未来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的展提供人才支持。
5.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农民种养结构的调整需要一定的引导,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与此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小组播放点建设规模,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结论
笔者在掌握了相关信息之后,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角度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方面的优化与调整可以促使我国的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可以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完善各方面的体制,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当然,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不应该只是流于形式,它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宋红杰,王慧荣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305-306.
4.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四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7月9日,中国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第一次把治水放到了治国的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我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而已改成的8.76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的土地构成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全县拥有各类水利工程3.05万处。其中,中型水库4座,中型河坝3座,机电排灌站3处,1 中型水轮泵1处;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77座,骨干山塘1.83万口,河坝1189处,总蓄、引、提水量达到3.4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总需水量的72%,是全县农业丰收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期间,该县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战略,大力推进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先后3次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最高奖——“芙蓉杯”奖,但该县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水库山塘功能退化,安全隐患大。全县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有效维修,带病运行,病险隐患多。207座上型号水库存在病险问题的有74处,病险率36%。山塘的数量和质量逐渐下降。水岭乡原有的129口山塘50%已经荒废,部分改为旱土或造林,30余口骨干山塘由于淤泥堆积,蓄水不足,导致灌溉面积锐减,防洪抗旱能力显著下降。
二是渠系灌溉能力衰退,水量利用率低。全县原有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1500多公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渠系损毁较多,现能通水的渠道不足700公里。如金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3万亩,灌区渠道从原通水长度的151公里缩短到30公里,仅为过去的20%,水量利用率不到30%。
三是提灌设施损毁严重,抗旱能力差。全县共有机电排灌 2 设施200余处,目前已损毁或基本丧失提灌功能的机埠达140多处,约占70%,灌溉能力大幅下降。湘泵原灌溉大江口、石期市两个乡镇9个村1.1万亩稻田,因设备陈旧老化毁损,目前只能灌溉约4000亩稻田。石期市镇共有电排9处1l台机组1080KW,现能正常运行的只有3处4台机组280KW,灌溉能力从原设计灌溉面积的3.64万亩锐减到1.1万亩。
四是规划建设总体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加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由于水利工程多而散,总体建设资金不足,投放分散,在统筹安排上难免出现“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和“撒胡椒面,的现象,建设效果不明显,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呈下滑趋势。
五是工程运行管理困难,建管难度大。现有的水利设施由于维护资金困难,运行经费无来源保障,管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近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投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新建的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也由于建管体制未能同步进行,导致新建工程-----------
二、农村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 3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设施基础弱,标准低,老化严重。当前农村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排灌标准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设施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如农村水利设施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加之渠系配套很不完善,大部分渠道没有硬化基本上是土渠,年久失修渠道全线渗漏,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灌溉面积严重萎缩,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设计面积的50%。而全县上型号的水库有204座,其中绝大部分属三类坝水库,防汛压力大、病险率高。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难,保护差。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他们的声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导致农民主动保护水利设施的意识逐渐弱化。同时,政府在农村水利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 4 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种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近年来频发的水旱灾害,尤其是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我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由于水利建设长年欠帐,以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设施薄弱和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四个“仍然”充分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水情:洪涝灾害频发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5 因此如何破解水利这个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和如何解决供水安全问题,是中央决策的重大考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和改革创新”的水利建设原则。
一是要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重视水利队伍建设,推行依法治水。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实施治水依靠法律,以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县内组织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组干部、一名技术干部“三人一库”的办法,定进度责任、定质量责任,推进工程建设;对于省里组织实施的中型水库工程,县里组建配套班子,保证建设所需材料,保证工程实施环境,服务工程建设,使全县的大小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二是要突出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突出 6 支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达到整出规模,合出效益之目的。如2010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1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315处、各类渠道加固防渗300多公里、骨干山塘清淤整修280处,全县新增有效水量450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多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万多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5万亩,解决农村3.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增加投入规模。如2010年财政安排资金近千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以工代资、按田集资、能人捐资、招商引资,共筹措资金2亿元,整修山塘水库,加固河道堤坝,清淤水沟渠道,动工各类水利工程8000多处。使得该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5.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五
构建和谐新农村
——甘州区小满镇王其闸村党建示范村工作汇报
小满镇王其闸村地处张民公路8公里处,全村辖7个社,358户,1346人,耕地3800亩。王其闸村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8名,其中男党员31名,女党员7名。文化结构为:中专及高中文化13人、初中文化13人、小学文化12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0名;35岁至45岁的11名;46至59岁的11名;60岁以上的6名。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达22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75元。今年来,该村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全村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着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实现了全村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坚持“四个突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一是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本着“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的原则,把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善于做群众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带头履行村民(党员)义务作为村干部任职的基本条件,选拔那些党性观念强、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的“三强”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积极支持干事创业的干部参选、当选。
二是突出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两委”班子素质。村党支部本着“因村制宜,大胆创新,积极稳定,有利工作”的原则,对村“两委”成员开展集中培训,通过学习《党章》、《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使班子成员进一步明确“两委”工作职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科学决策、发展经济、落实工作、依法行政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和“致富人”。
三是突出落实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两委”班子和谐建设。村两委班子讨论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村民议事制度》,会议制度、党员活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并按照分工,逐一抓好落实,使村级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我们把制度建设当作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支部成员依章行事,保证工作落实;坚持推进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将支部工作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我们专门建立了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三个议事组织”,坚持议事组织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像土地承包、低保评审等事项都必须经过议事组织同意后,方可执行。议事组织的建立使村内各项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由村民理财小组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检查审理,张榜公布,接受监督,使百姓们明白,干部们清白,切实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是突出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有效发挥作用,村上积极积极完善配套制度,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由群众选举产生36名村民代表,每个村民代表分别联系若干农户,联系户覆盖面要达到100%。村民代表要及时了解和反映村民的意愿和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健全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了责任追究机制。我们村“两委”研究决定:今后凡是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成的各项决议不得随意更改,所有“四议两公开”落实情况在年底要接受村民代表的监督评议,凡不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实施或者落实结果群众不满意的,将按照规定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三措并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实行党员量化目标管理。支部根据每年党建工作的重点,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为26名符合条件的党员设定岗位,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为民服务的职责。同时通过公开承诺制度,让党员干部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正在尽职尽责,发挥作用。认真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给党员干部打分,让党员干部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存在的不足。对村内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并与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相结合,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议。在管理好村中党员的同时,不放松在外党员的管理。我村共有3名流动党员,所有流动党员都建立了档案,登记在册,及时为他们下发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有关情况。通过开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村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丰富载体,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我们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扎实开展“党心连民心”活动,动员全村有能力26名党员结对帮扶46户困难群众,为生活困难群众帮扶资金1300余元、帮扶面肥、化肥等生产生活物质23袋、帮扶致富信息40余条,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党员干部要时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时刻用实际行动为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今年开春以来,我们组织党员对春耕、备耕困难户进行了全面的帮扶,对年老体弱无法耕作的困难户组织党员进行帮扶耕作,确保困难群众按时耕种。通过主题教育的成功开展,使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村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每年坚持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实施“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承诺”等多项工作,村党支部严格按照镇党委“争先创优”实施方案,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统揽,深入开展“五好”村党支部和农村“五带头”优秀党员创建活动。
三是注重实效,农村党员教育多样化。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村党支部依托党员活动室主阵地,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全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团员等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今年村党支部共举办理论培训活动2次,培训人员达到120人次;村党支部通过远程教育或邀请上级科技人员,对党员干部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今年,村党支部组织远程教育、邀请科技人员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办4期,培训人员达到150余人次。村两委会全体成员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专题学习会,每月每人书写学习笔记1篇,心得体会1篇,每个党员全年记学习笔记在5000字以上。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服务经济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前些年,我村大部分村民常年以种粮为主,一年到头收入很低,难以致富。村党支部一班人,针对全村现状,多次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广纳意见,因地制宜,明确了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招商引资促经济。村党支部强化发展意识,按照今年区委提出“全民创业年”发展思路,结合村情,理清了发展思路,利用村资源,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宏伟木材厂等3家企业,引入资金达300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就100人,年收入增加近500元。为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二是着力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按照增收抓调整,发展抓项目,和谐抓稳定,保障抓民生的思路,着力壮大制种、草畜、劳务三大产业。今年,村两委坚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决策程序,采取公司选择基地、群众选择公司的双向选择机制,引进制种公司1家,落实制种玉米3100亩;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今年新发展养殖大户16户。党员在带动全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改善生活条件促发展。2009年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程序要求,坚持民主议事,集中决策,共争取到国家危旧房改造、黑河节水二期工程、沼气能源等各类项目资金81万元,建成总投资1260万元、5栋、160户小康住宅;建成投资86万元、建筑面积95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楼,修建渠道1.5公里,改造配套高压线路1公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村经济社会迈上快步发展的新台阶。今年续建90户小康住宅,预计11月份可以全部入住,届时将有70%的农户住上宽敞、明亮、舒适的楼房,完善小区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同时建成占地20亩的人养殖小区,可养殖肉牛1000以上,群众收入将更进一步提高,;配套建设小区文体活动广场,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构建和谐新村。“当干部就是要多想群众,多为民办实事”。今年3月,在村资金紧缺的情况,挤出资金建成农民党群活动中心,供电教化远程教育,成为宣传政策、法规,传播科技知识,活跃农村文化的中心,生产、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抓经济不忘抓法制,村两委长期不懈地开展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法制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村里设立治保民调委员会和普法宣传员,定期利用简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和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和健全村规民约。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普遍加强,社会秩序良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村级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群众素质明显提升,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村党支部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先锋工程”“争先创优”活动中都与其他先进村有差距,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的提升以及小区后续建设都将是我们党支部的主要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村党支部将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把王其闸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社区党组织体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新形势下,各种成份的党员大量转入社区,仅靠社区自身资源和现有社区干部队伍的力量,已远不能满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和服务驻区单位的需求。目前,社区干部基本以大中专分配学生为主体,虽然实现了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社区工作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社区聘用工作人员的补贴待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和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社区共驻共建的问题。街道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社区建设共驻共建活动。但由于没有建立一种良性的社区共驻共建的长效机制,机关单位一般只是以一种暂时性的办法来解决社区面临的一些困难,共驻共建的力度、驻区单位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力度不够,现有的社区资源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要求。
三是社区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提升。目前,街道、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社区服务大多都是无偿的,受工作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服务的领域还不够宽,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专业水平不高,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党组织的设臵方式,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天使社区和黄楝树社区,探索以“社区党委—社区党(总)支部—社区党小组”为主线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行业协会组织党小组”等横向地缘型组织管理体系;依托群众性团体组织的不同功能和不同党员群体的特点,设立“再就业培训党小组”、“文体活动党小组”、“卫生治安党小组”等横向功能型组织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消除社区党建“空白点”,使党的力量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
二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社区,推动社区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做好社区资源整合工作,把城市管理与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整体素质相结合,建立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机制,组织居民代表参与城市规划的评审和监督,教育居民和青少年爱护公共设施,组织辖区各单位和广大居民参与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做好贫困拆迁户的救助,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其子女上学减免学费,保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推行城管进街道社区工作,强化城区环境秩序的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居民小组、调解委员会和楼宇组长的作用,建立健全以派出所为骨干,以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和保安力量为依托,以治保、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和帮教等有关组织为基础,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维护社区稳定,推进城市、社区规范管理,同步发展。
三是不断深化社区党建共建活动,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强大合力。进一步发挥区委委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三级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大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明确辖区单位党组织的责任意识,自觉接受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与协调,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对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和资源等可协调由社区组织统筹调配使用。
四是强化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协调、指导、服务为主方向,切实加强对退休人员、流动人员、失业人员、人户分离党员的管理,广泛开展党员服务进社区等活动。重视在社区“两新”组织、各类民间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双向互动、资源共享”的党建新格局。
五是有针对性地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工作力度。把街道社区干部、“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积极组织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区级培训,组织、民政等相关单位做好街道社区干部的系统化培训,街道党工委采取每周例会制、理论研讨会等方式,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力争每年对街道社区干部轮训一遍。
6.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六
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郭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寿光市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寿光市新农村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1-0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寿光市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农村人均收入连年攀升,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70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寿光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创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任务,而和谐村庄建设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寿光市是上级确定的和谐村庄创建活动的试点市,这是上级对我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市开展和谐村庄建设寄予厚望。但如何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创建的切入点,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创造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文化为支撑。为此,我们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方面入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通过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当前寿光市的现状来看,硬件设施比较完善,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和谐文化的建设相对缺乏。不可否认,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于城市居民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1.1 思想认识不清
主要是农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上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文化就是盖一样的楼房,修好看的街道,建休闲的设施,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提出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题地位;还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进行拆迁改造,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和谐村庄建设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1.2 部分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在思想上,较为保守,传统意识较为牢固,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还不够多,导致有的农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集体观念逐步淡化,封建迷信问题较为突出;在法治意识方面,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法律在化解矛盾、维护合法权益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1.3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中央、省市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由于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位,因此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村、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不同的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在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创造新农村的新型文化体系。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大力弘扬和完善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文化,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最终达到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目标。没有新文化的支撑,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发展新农村的和谐文化成为了和谐村庄建设的切入点。可以说,农民的思想、文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和谐村庄建设的成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在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眼于如何提高全市文明程度,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倡导各个镇(街)、村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寿光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村庄大讨论、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了共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同时,借助菜博会文化艺术节的契机,举办了家庭才艺大赛、文明之夏等一系列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深化了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了农村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2.2 开展信用菜乡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中国社会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趋势,2002年寿光市政府决定把寿光打造成“信用菜乡”。蔬菜是寿光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品牌,为维护好寿光蔬菜的形象,寿光市委市政府精心呵护,号召菜农和业主诚信经营。先后开展了以“文明信用菜农、文明信用蔬菜村、文明信用蔬菜基地、文明信用农业龙头企业、文明信用经营业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信”创建活动,寿光市有428个村建起了文明一条街,菜乡处处绽开文明之花。
2.3 开展和谐家庭创建主题实践活动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寿光市把“和谐家庭”创建作为和谐寿光建设的基础工程,纳入全市和谐创建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制定下发《寿光市家庭文明理家公约》,精心总结提炼创建和谐家庭“八好标准”。为加大典型引导力度,选择了三元朱村、桑家村、屯西村等6个村作为“和谐家庭”创建示范村,并从每个示范村中选择10~20个家庭进行重点培树,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家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使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和谐家庭”创建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市几十万个家庭中掀起“和谐家庭”?创建热潮,营造了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配合全市开展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全市掀起了和谐家庭创建热潮,立足群众实际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使和谐社会创建活动展现出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2.4 开展了尊老爱老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是山东省父母亲情教育示范市,在全市深入开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亲情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各镇(街)、村积极探索和谐创建的新思路,开展各项活动。如上口镇开展了“孝行上口、唱响和谐”系列活动。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美德。65个村都成立了养老协会,3000多户村民签订了养老协议,设立光荣榜和曝光台,弘扬传统美德,鞭挞不良行为。使长幼有序、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2.5 开展了“邻里一家亲”主题实践活动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邻里间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和谐,文明祥和,才能让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有归属感、安全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近年来,寿光市积极引导组织万名农户接对帮扶,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情暖万家、共创和谐的社会风尚。
2.6 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主题实践活动
寿光市把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定期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并在全市开展了蔬菜种植知识竞赛活动。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村基层干部接受了农业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5000余名农民奔走在全国各地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有1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2.5万名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
同时,寿光市还加强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在全市开展网络视频咨询指导,服务范围涵盖全市各镇街道600多个村,并辐射周边10多个县市区,初步构建起了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寿光市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推动农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建设农村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注重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把握的基本思路是:和谐新农村需要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打牢思想基础,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7.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七
一、平凉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平凉市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扎实有效地推进。但是由于目前农村一些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 加之农业的弱质性特征、农村的特殊性地域劣势以及农民的低生产经营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构建和谐平凉面临严峻挑战。
㈠农业自然条件制约因素明显, 基础设施薄弱平凉市的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 以山区为主、山势陡峭、相对高差很大的地形特征, 以及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 对发展农业生产影响颇大。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在全市36.67万公顷耕地中山旱地占到76%, 25度以上坡地占到25%, 川水地不足10%;水资源相对紧缺, 水利设施老化和毁坏严重, 利用率不高;交通不够便捷, 还有近400个村不通公路;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全市44.5%的农户还没有用上自来水, 靠天吃饭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㈡生产力水平较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平凉市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比较原始, 生产手段落后, 经济结构单一;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断人散”的格局没有有效恢复, 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滞后;农村二、三产业很不活跃, 产品加工链条很短, 附加值低。同时农村综合改革相对滞后, 对经济发展制约明显, 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缓慢。
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的安定和谐面临许多压力全市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到人口总数的13.6%, 懂技术、懂专业的人员不到总人口的10%,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的1/8, 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很不健全, 特别是全市还有46万贫困人口, 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些地方赌博、封建迷信等问题引起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存在, 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一定的挑战。
㈣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 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的任务还很繁重。
可以说,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和积累下来的, 解决和改变的难度较大, 但是不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和彻底改变, 建设小康和谐平凉就是一句空话。
二、构建和谐平凉应采取的措施
必须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提升和谐, 从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出发促进和谐, 按照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和谐, 采取强化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措施构建和谐。
㈠构建和谐平凉, 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综合措施,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从2008年以来农产品的价格增长势头明显, 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增大, 要因势利导,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把平凉金果、平凉红牛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引导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集团按照市场主体的要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切实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努力提升农业发展素质。二是要着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 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采取切实措施, 努力促进项目、资金、人才等经济发展的要素积极向小城镇聚集;大力发展地毯、草编、商贸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服务型产业, 扶持壮大非公有经济;引导和鼓励现有的乡镇企业通过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 进一步做大做强, 激发农村内在活力;要对18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做好规划指导, 完善基础设施, 提质扩容, 发挥中心镇功能。其次, 要积极发展农村劳务产业。加大“阳光工程”和扶贫“雨露计划”的实施力度, 健全劳务信息网络, 培育劳务品牌, 强化后续管理,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稳定地输出, 真正走出“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路子。同时, 要强化扶持政策, 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三是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平凉市农业生产资源约束明显, 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就必须加快改变农村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力度,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品牌农业, 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 要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积极发展“畜+沼+菜”、“果+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走出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㈡构建和谐平凉, 必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没有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没有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没有和谐进步的农村新局面。所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要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优先考虑, 并切实加大建设力度, 从而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起点。一是加大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等提高农业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将传统的农业改造成减少依赖自然的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加大乡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用沼气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提高群众在行路、就医、就学、享受文化和信息等方面的生活质量。三是有条件地加大直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条件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 有效开展“三清五改”旧村整治和改造, 努力改善村容村貌, 树立文明村镇新形象。
㈢构建和谐平凉,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一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认真地落实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倾斜政策, 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适龄儿童就学率和义务教育水平;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立足于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努力提高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比;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网络体系,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力争让所有的农民患者都能看得起病, 都能看好病。三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 开展多种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努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文化站 (室) 、农民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农村文化事业良性发展。四要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尤其要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的生活救助工作, 解决好因灾致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五要加大政策扶持和社会帮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家电下乡补贴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 争取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要积极动员和协调社会力量, 加大社会帮扶, 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
㈣构建和谐平凉, 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基层法制是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保证。一要认真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民主选举制度,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以“一事一议”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支部+协会”的产业发展和民主管理模式, 切实健全和落实农民群众参与各项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制度、机制, 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各项民主权利;进一步强化村务公开制度, 把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宅基地的审批、村干部的报酬以及村委的各项支出等事项及时向群众进行公开, 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进一步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积极正确地引导群众以合法的、理性的形式表达对利益的诉求, 防止简单地处理农民上访事件。特别是要对各种侵害农民群众权利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查处, 决不能姑息迁就, 切实维护党和政府形象。三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摘要:从分析平凉市的自然经济及社会状况入手, 提出了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平凉必须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升、促进、推动、构建和谐。
8.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八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在现阶段,支持“三农”的发展,资金是主要问题之一,而“三农”所需贷款主要来源之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一大批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对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项目得不到合理的资金支持,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民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助解决的问题
广大农民在实现增收过程中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助做什么,解决哪些问题?据调查了解,目前广大农民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助的主要有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希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实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希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发展有把握的“订单农业”,疏通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的农民希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在给予他们资金支持的同时能为他们带来新的致富信息;四是希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资金牵头,加强协调有关部门,为他们组织提供“特色”科技服务。五是希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理财服务,为他们当好致富参谋和金融顾问。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信贷联系户制度,当好农民的致富参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电子化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急需的致富技术和信息。信贷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在支农工作中不断学习效益农业生产的新科技、新知识,要建立信贷联系户考核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当好农民的致富参谋和金融顾问。
(二)择目标市场,培植农村致富典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选的目标市场不仅要有充足的客户源,而且还要有能实现盈利的客户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根据这些新情况,新形势,优化负债结构,合理配置资金来源。每个信贷员每年选择5—10户“文明信用农户”予以资金扶持,逐步形成带头致富的标兵和典型,然后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轰动效应”,带动周围群众致富,从而达到以典型户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三)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水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贷款的重点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倾斜,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向“专、特、新”种养殖业发展,造就蔬菜、水果、家禽等多个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亮点。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疏通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缓解农产品“卖难”的压力,使农民群众的收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9.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九
梁润冰
文章提要:构建和谐村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面临种种困境。要构建和谐村落,需要我们结合村落的地方特色,借鉴国外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一条建设和谐村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村落新农村社会资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建新村”,而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逻辑延伸。其根基就是构建一个和谐村落。
一、和谐村落的内涵
和谐村落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其核心理念主要为:
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其 “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而且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1] 目的是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或防止生活条件的恶化。因此,要构建和谐村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增长速度、效率、质量和资源的持续性、环境的承受力相结合,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和谐村落的构建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农村社会取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整个农村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由于以往重增长,轻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将社会公正理念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使所有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3.生态发展的和谐性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是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农村作为人、自然、社会相统一的生态系统,必须协调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因此,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生态效益,从制度和发展模式两方面来加强对资源、自然的保护和循环利用,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和谐性。
4.政治发展的民主性
在中国,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当前,乡政村治体制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这种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村治体制,改变了建国以来农村组织经济化的进程,标志着农村组织政治化的展开,但由于政府在农村治理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致使农村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农村建设的重心应在基层,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权利,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
5.农民发展的现代性
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农民来推动。构建和谐村落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村落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倡导新风尚,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现代精神,推动农民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实现农民素质知识化,现代化。
二、国外农村建设的启示——日本“造村运动”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统筹兼顾,积极探索。其中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村落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造村运动”发起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乡村人口集中到都会,城乡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对以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改造农村,日本政府发动了“造村运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循序渐进,实施农村综合建设
从战后至今,日本的农村建设走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历程。日本农村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再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经过了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是现实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日本国内农村不断学习取经、研究总结、不断实践的结果。
2.鼓励参与,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调动农民改造农村的积极性,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政府的决策,从地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地区环境建设事业的知晓、参与,到一系列地区居民与建设事业的“共建”式活动,农民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得主导作用。但涉及农村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实施市场化运作,农户主要通过申请向市政管理部门要求配备市政设施,对于部分呈散居化的农村地区,日本政府仅配套了水、电等基础设施,煤气则使用液化天然气。
3.结合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战略
日本政府注意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强调内发性,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做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或建起了供人参观的民艺村落和供游人住宿的农舍,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使村民们不离乡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我国构建和谐村落的困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而村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性,以及农村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偏差,我国村落的发展不尽人意。
1.农村经济的脆弱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一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极易破产。2004年,我国农业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粮食总产量超额完成国家既定目标,农民增收幅度达6.8%,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扶持和有利的气候条件,科技含量十分有限,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干扰。因而,实行农村工业化便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便是农村工业化的很好例证。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压力,其制度区位优势已经逐渐发生变化,相对城市经济而言,乡镇企业区位有效性压力越来越大,发展面临着困境;同时,农产品流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虽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个体户、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银行等各个环节已经基本上按市场规律运作。但由于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配套改革滞后,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市场信息不通畅,农产品买卖风险增大,市场频频出现阶段性的“追涨杀跌”现象,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单个的农民难以在销售过程中确保自己的利益,市场的风险常常被转嫁到农民身上。
2.行为边界的交叉性
行为边界,是为规范行为主体活动,而界定其行为的活动范围,即是指行为主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给予一个明晰和确定的范围。清晰、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利于规范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避免行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模糊、冲突;从而促进行为主体自身发展。在农村,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村庄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边界不再清晰,不同乡村地区组织形式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其行为边界往往相互交叉、重合。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确立“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由于乡村自治权力的边界模糊,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常常干预村的自治权,导致政务与村务不分,而村支部、村委会和村落的民间组织的行为边界模糊、交叉,容易引发村落的冲突、矛盾,不仅不利于村落发展,反而使乡村在治理过程中更加混乱。
3.集体行动的非理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排他性和独享性的价值观,配合着工具理性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农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自我观;农民个人理性的增强,致使传统共生互惠的村落利益关系网络迅速解体,形成了主要以利益为导向的交往形式,组织和个人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村落分化日益加剧。在市场竞争态势下,村落内行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组织整体利益的实现,必然构成各种竞争的博弈框架,从而导致“囚徒困境”,引发社会冲突,影响村落整合。
4.乡村话语权的缺失
话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优势也会构成一种权力关系,即话语权”。[1] 传统的乡村是血缘和地缘融合体,社会成员的关系表现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网络状态。这种关系网络在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身份的人根据其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话语权。在村落中,某些能人、精英因其身份、财产、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占据优势,在村落的“公共空间”握有更大的话语权,支配、影响着村落公共资源的占有、分配,而多数村民处于弱势,被排斥于许多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之外,未能有效地参与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进而未能形成一个村级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不足以形成对损害公众利益和集体利益行为的有效制约,影响村落的整体凝聚力。
5.村落文化的边缘化
村落文化是村民在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历史传承和现实生活在村民内心的反映。它具有全方位性和系统性,使村落从物质到精神,从以个人为载体的习俗到以社区族群为媒介的活动,结构性地构建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但70年代末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新的生产、就业方式与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产生断裂式移位,加之乡村社会的分散性和经济文化的落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村落传统文化日益边缘化,村民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人格分裂,价值冲突,从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心理基础,致使乡村因缺乏文化支撑而出现社会涣散,整合乏力,影响了村落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和谐村落构建的有效路径
构建和谐村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我们应在加大农村投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协调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村新经济,提升农村竞争力
农村竞争力是农村为自身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根据比较优势和要素资源禀赋原理,要提升农村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不是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简单化,其关键应是结合地方特色,可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战略,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断
地将农村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并不断地转化或回避劣势,提升农村竞争力。
2.发展社会资本,破除“囚徒困境”
构建和谐村落,实现村级民主治理关键在于将村民个人理性整合为集体理性。社会资本作为“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自然产物”,[1] 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2] 它是沟通个人和制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和谐,解决集体行为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农民的公民权利,有意识地培育积极的社会资本,改善农村的非制度性参与渠道,使乡村社会网络进一步扩展,直至全体村民,同时,向村落公共空间注入公共资源,调动村民关注并参与村落的共同性话题,形成有利于村落良性发展的舆论监督机制,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3.科学界定边界,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
“农村民主治理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逐步走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和稳定为要素的农村善治”,[3] 而要实现农村善治,使农村获得全面的、持续的发展,“靠的是地方社群的自主治理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的多层次的制度框架”。[4] 针对我国农村治理中边界模糊、交叉现状,我们应通过立法,科学界定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明确职责,着力整合村落治理权威的多元结构,使村落治理权威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形成统一的合力,进而形成一个多中心的治理网络。
4.分化与整合,促进村落文化和谐发展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也是村落和谐的核心,实现村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村落的根本目的。文化作为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现在,我国农村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村民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种分化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正当的,是构建和谐村落的基础,因为只有村民充分而平等地享有权利,这种分化或多元化才得以存在,村落才得以发展。在文化分化进程中,我们也应注重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整合,实现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构建新农村文化,培育新型农民,实现村落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黄英
作者:梁润冰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法政系讲师(佛山528225)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56页。
[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3]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86页。
[4]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5]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实行民主管理 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荐阅读:
XX县民政局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情况汇报07-19
实行“三三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管理09-15
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民主法治居首位11-01
驾考新规何时实行06-16
人民陪审员实行成效总结07-14
有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时间进度07-04
实行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08-24
酒店客房实行计件工资的方案09-17
河北高招录取部分批次实行征集志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