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新常态

2024-07-01

创新教育新常态(共8篇)

1.创新教育新常态 篇一

王亚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源和学生的学习条件都呈现新常态。“翻转课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真正将实训和真实项目教学提高到高职教育的中心地位,也为现代学徒制衍生出一种新的实现方式,是解决新常态中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互联网+;高职生源;学习条件;新常态;翻转课堂;实验实训;现代学徒制 作者简介:王亚(1981-),男,河南省濮阳人,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单片机及嵌入式技术。

一、前言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出现一些新常态。这些新常态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革现行教育方式,以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新趋势的出现,为我们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二、高职生源新常态

就高职层次来看,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生源整体呈现下列特征: 痴迷网络,自律、自控能力弱;社会认知模糊,职业理想盲目;遇到挫折容易到网络上逃避;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纪律松懈;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三、学生学习条件新常态

“人手一台智能终端”成为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是人人一台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的拥有率也很高。电脑和其它智能终端可以放视频,可以运行软件。这为“在家听课”,“在家利用软件做仿真实验”奠定了物质基础条件。“随时随地能高速上网”成为现实:高职院校中网络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3G、4G、校园WIFI普及。这为“在线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利用互联网与老师、同学交流,看教学视频,提交作业。

四、“翻转课堂”教育新趋势

针对以上提到的高职生源素质出现的新常态,笔者认为,借助于学习条件方面的新技术,以“翻转课堂”为载体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是解决现阶段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使用教学视频等新工具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主要从三个角度解释翻转课堂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高职学生成为翻转课堂“新居民”。高职生源比起往年有较大改变。教师反映“越来越难教”,辅导员反映“越来越难管”。传统的教育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生源情况,教育教学效果越来越差。“翻转课堂”的运用使教师通过教学视频从讲课这种重复性劳动解脱出来,可以进行更有价值的辅导和管理工作,也便于讲课本身的迭代提高,更为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自主学习者,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对视频进行重放,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暂停播放,认真思考或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也可以随时复习。可以课堂上从事讨论、寻求帮助等视频替代不了的活动。

(二)高职实验实训的真正翻转。验证性实验将在课外完成,课内时间翻转为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际项目。基于教学视频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易获取的仿真软件和低成本的“口袋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宿舍和自习室中完成仿真实验和相当部分的验证性实验。更多的在校时间将用于设计性实验或者完成实际项目。高职阶段的主要教学形式——实验和实训将真正提高到其应有的地位。这能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技术技能以及更好的回归高职教育本质。

(三)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实现方式。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形式要求学校有大量的合作的实习企业,对外依赖高,并对现有教学安排进行打破,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基于此,笔者提出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辅导师傅制”作为现代学徒制一种新的实现方式。

“辅导师傅”类似于传统学徒制中的师傅,带10-30个徒弟,承担以往的辅导员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授课部分由于被MOOC、教学视频或在线学习等取代,而设计课程也由校内专任的课程设计教师完成,辅导师傅主要工作一是组织和领导学生看视频、上MOOC或者在线学习,一是带领徒弟完成“翻转课堂”的部分——例如讨论课、展示课、实训课和项目实战课等,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引导。辅导师傅不同于传统教师,工作重点不再是传道,而是解惑、管理和助力学生的成才。以前的高职教师是一个人负责一门课的全部,辅导师傅的出现,将是一个人负责大部分课程的“翻转课堂”部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条件、幕后团队以及学生内部的互动,相当一部分翻转课堂可以由辅导师傅一个人来带。辅导师傅将比传统学徒制中的师傅能带更多的徒弟,教育的效率更高。同时又类似于传统的师傅,不像目前的教师只负责学生的一两门课,而是负责学生的全面成长,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负责到底”,力争其成才。由于“辅导师傅制”对校外依赖小,主要是选拔精力强、综合能力强的校内教师,所以可行性相对更高。

五、结语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高等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教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培养其深层理解、举一反三的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比单纯的说教更重要。强化技能、强化引导、强化人文、增强兴趣、增强感性、增强情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而翻转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代表着未来的方向。马云曾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已经开始翻转教学的实践,在高职中深入开展翻转课堂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2.创新教育新常态 篇二

一、教育新常态下更要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新常态, 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如有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他们缺少关爱, 学习成绩下降, 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成绩优秀, 但怕吃苦, 不爱劳动;有的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很好, 但在家里却任性骄横。针对这些新的常态, 班主任应该怎么做呢?本人觉得新常态下的教育, 不应该是强迫, 而是引导;不是灌输, 而是浸润;不是施压, 而是影响;不是改造, 而是改变。因此, 针对那些缺少关爱、性格内向、成绩下降的学生, 我在平时工作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利用学校, 家庭, 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尤其注重利用学校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借助和谐班集体的有效阵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针对那些成绩优秀但怕吃苦, 不爱劳动的学生, 我从培养吃苦耐劳, 磨练意志入手, 为他们创造一些到社区、工厂参观、学习、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努力工作的先进事例;针对任性骄横的学生, 我经常与他们谈心, 讲一些具体、鲜活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言行一致, 在家里应尊敬父母、长辈, 立志做一名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二、教育新常态下更要强调班级工作的和谐性

1.“勤”于思考建“和谐”

班主任工作要“勤”字当头。班主任工作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是指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科学的, 态度是严谨的;所谓艺术说的是教育的方法、途径、策略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因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勤思考。一个优秀班主任应该活在“问题的今天”, 诸如“我今天做什么了?取得了那些成绩?有那些失误?我今天学习了吗?我今天找同学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了吗?”等等, 而班主任的这种问题意识要无形感染给学生, 要让学生也要活在“问题的今天”。问题便是思考, 有思考便能知一天的得失, 一个月的得失, 知得失者便能成功。我在工作中尝试了以下做法:一是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 创建教师、家长微信群,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教育的点滴。二是建立学生互帮小组, 利用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排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烦恼。

2. 亲近学生促“和谐”

班级管理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体现。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亲近每一位学生。第一每天利用课堂与学生融洽相处, 言行举止温稳尔雅, 让学生有亲切感。第二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与他们谈心聊家常, 谈生活话理想, 这样, 不但可以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学习状态、家庭生活情况等, 同时也可以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还能让学生打消与老师的距离感。第三利用各式主题德育活动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玩乐, 愉悦了学生的心情。第四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实的对话。伴随着新常态下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工作“受蔽”这一常事可以运用互联网各式交流平台进行弥补。网络的匿名、隐蔽、开放的特点, 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 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分享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事实证明亲近学生不但能加深和学生的友谊, 而且能进一步强化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的一切工作便能很好开展。

3. 理解大爱润“和谐”

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灵魂。班主任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要以“情”相处、以“爱”滋润。如:某天早上我刚走进教室, 班长便垂头丧气的走到我面前, 递给我一张处罚单———教室走廊不干净, 扣1分。我一看, 火冒三丈。让班长找来了当天值日生询问是谁的过错。负责擦窗台的李同学顿时满脸通红!见此, 我刹那间忽然改变了一定要查清事情真相的想法, 我先自己动手将窗台认真、细致的打扫干净, 然后对事不对人地认真地重申卫生值日的意义、职责和要求, 便让所有人回教室了。课间操期间, 李同学单独找到我并进行检讨。我对李同学说:“你能主动跟老师来说明情况, 说明你已经知错了。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好的”。出人意料的是, 以后的几天里即使是别人值日, 他也默默地在走廊来回检查地面、瓷砖、和窗台卫生。当时我就在想:假如我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回想处理“卫生值日扣分”的这件事的两种处理方式, 老师的宽容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他的内心同时对自己的过错心存愧疚。在以后的几天里, 他主动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收到了“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的效果。

魏书生要求自己“像一颗草, 一只蜜蜂, 一名勤务员那样, 对人无所求, 尽可能地多给人, 勤勤恳恳, 切莫有自以为是的思想。”这是对每一位班主任提出新的要求。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门颇具内涵的艺术。我期盼这门颇具内涵的艺术总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摘要: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 更是一种对心灵的塑造。细水长流润物无声, 使孩子们在良好班级氛围的熏陶下快乐地学习生活。班主任工作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否得到充分的培育。因此, 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落实, 事关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局。

3.构建小学数学教育新常态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新常态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单指思维方面,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因此,引导小学生发展思维至关重要,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所以说数学教育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完善自身的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小学数学教育的“新常态”。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一)教材现状

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我国形成了符合目前发展需要的一套完善的数学教育体系,但是要做到理性思考,教师还需要对教材的现状进行剖析。

1.教材由学科性过强变为情境性过浓。现在的教材情景丰富多彩,综合性信息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但是每个教师的把握程度不同,教师们情境引入虽热闹但华而不实,搞得学生似懂非懂。

2.教材由知识点清晰到数学信息隐藏。现在的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无疑更高了,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教材钻研和理解的能力,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知识点分布,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

3.教材由结论性教学向过程教育倾向。现在的教材更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过程教育能让学生在“玩数学”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和真谛,但是教师如果不能读懂教材、备好教案,就会降低数学的学科性和数学味。

(二)课堂授课现状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推进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1.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数学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所有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而不是由学生选择;所有的家庭作业由教师布置,而没有根据学生的意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2.以传授知识为本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授,这样的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只记住教师要求的结论,而轻视整个推导过程,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性记忆违背了学习规律,严重破坏了教学本质。

3.以完成教学设计为目的。教师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教案设计上,就会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不能灵活处理,更不能因材施教。

二、构筑数学教育“新常态”

通过以上对教材、课堂授课过程现状的分析,了解到现有教材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编制的,这是一个历史必经的过程,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地改变。课堂授课的过程大多是受教师本身的教育思维方式决定的,这里各项指标要求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因此,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改变自身的教育思维形成数学教育的“新常态”。

(一)教师通过加强学习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1.立足学生发展主体性,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思想需求。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课堂归还于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分组合作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让学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不仅使数学课堂更加活跃、有趣,而且也有益于开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体现情境教学模式的新意义。情景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模式,通过情景的建立,能够引导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实现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新目标。

3.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呈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功能。实践教学过程是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与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不同,后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有所体现,但所存在的作用并没有最大化体现。在教学模式“新常态”的建设中,应对后者进一步加强,使其作用更为强大,而实践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结构与内容的新突破

1.深挖结构合理性,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作用。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渗透与引导上,使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有连贯作用。从教学结构角度出发,知识之间的衔接过程能够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转换产生积极影响。

2.探索内容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内容的多样化关键在于将课外相关教学知识有效地融入课堂,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发展中,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相关联想,形成对知识点的认知过程,但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间接性,而丰富直观的教学内容则是加强学生理解性思维的关键,进而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和研究思维,使“常态化”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得到新的突破。

3.结构内容合理搭配,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氛围。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搭配,对于学生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富有引导作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可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此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也会形成创新、可持续化特征,形成发展的“新常态”。

(三)有效开展课程教学辅助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容易催生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课程辅助活动是指以学生个性、需求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的一种课堂补充教学活动,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思维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促进知识外延,放慢教学脚步。教育与成长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应该尊重小学生在成长中的天性。为了促进课程辅助活动的全面开展,教师应从课外知识的拓展入手,用多样化的知识打破数学抽象理论的乏味。

2.借助活动力量,推动个性教育。除了注重知识向课外的延伸,积极发挥生活、实践对教学课程开发的辅助作用以外,教师还应该打破教学环境的局限,积极开展学生参与度高、非课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发展的需求。对此,教师还应该引入创新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数学教学的目的对课程辅助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引导。

3.加强小组研究,开展魅力教学。在开展课程辅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欢声笑语。对此,教师可以多开展小组合作的课程辅助活动,在明确活动方向的基础上,为小组成员布置任务,这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构筑小学数学教育“新常态”,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让教师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数学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模式。

4.教育新理念 篇四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感到教育教学的压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内练功底,平时必须多学习,在暑假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多多。

拜读最多的是《教育新理念》,说实在的在阅读之前,我的思想包袱很大,权当是任务吧!因为不大喜欢看全理论的书。《教育新理念》。一听书名就知道要给我进行一次“洗脑”,灌输一些枯燥无味难以消化的理论了,可是当我读完前言,“任务”的意识反而淡化了很多,随之产生了拜读的愿望。这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论。从客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有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比如他在书中写到:小孩子因为无知上学,所以小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出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把这种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的现象变为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了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而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了,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有谁还愿意不

断地被老师批评和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出问题则不会有任何麻烦,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地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在阅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我在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问题意识,问扫描长大以后越来越弱,甚至成人后消失了呢?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想这里要承担责任的除了孩子的地衣启蒙老师父母那漫不经心的应付搪塞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对于孩子那无穷无尽的问题给予热情的应答或指导了吗?非也。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课堂上总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教师帮忙给予标准答案。经常教完课文后不忘问上一句:都懂了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也就放心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袁振国先生把它称之为“去问题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先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走后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上来了,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纽带的教育。就是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还清晰的记得蔡祥同学在语文课上提了一个上课讲过的问题,在学生们哄堂大笑时,我也跟着笑了几声。朱淑盈同学提了很浅显的问题时,我问了她一句:“这个问题你还不懂啊?”她红着脸坐了下去。更多的是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牛头不对马嘴时,教师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看到教室里稀落的小手时,心里又是那么憤憤不平,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笨了。是他们笨吗?不是。是教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走进孩子的心灵,善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成了一句戏言。我究竟在无意中扼杀了多少好奇的童心?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的大马路,去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认识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索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小手的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也莫过如此了。

5.加速教育新跨越 篇五

● 王锦胜

近年来,我县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于2008年初作出了推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决策,专门成立县教育事业发展指挥部,明确目标,奋力爬坡,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大变革、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幼儿教育逐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职业教育跃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先后投入4.5亿元,新建阜宁中学、实验初中、阜师附小香港路校区和阳光、伟才幼儿园。投入1.3亿元,全面建设各镇区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一镇三中心”。去年,不仅在全市率先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兑现绩效工资,还为全县所有教师办理了住房公积金,为700多名民办教师和职工解决了“三金”,彻底清退了临时代课人员。三是教育公平日益显现。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体系,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外来务工人员、“双置换”农民随迁子女就读县城公办学校。顺利完成县城教育布局调整,县实验初中、明达初中、实小、阜师附小实行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四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严把教师调配关、干部任命关、学校招生关,教育行风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阜宁教育正在走出一条洼地崛起的发展之路。

教育是阜宁未来的希望,也应该成为阜宁的品牌。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在统筹规划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同时,重点思考近五年的必成目标,召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并出台了鼓舞人心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这次会后,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按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规划纲要,规划“十二五”,重抓前三年,加快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力争到201 3年实现教育新跨越、争当盐城排头兵的目标。具体要实现“三个基本”,即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义务教育。达到“四个全面”,即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高考本科进线率实现倍增;职业教育全面接轨阜宁新兴特色产业,增设一批与新兴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全面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面完成“一镇三中心”和“一主两翼”(主城区、开发区新城、澳洋新城)学校建设。

一、加快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以调整学校布局促均衡。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布局调整方案加快实施,到2011年,各镇“一镇三中心”全面建成,撤并所有联办初中、64所村小;各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幼儿园,并达到省优质园标准。2012年撤并所有农村教学点。以扩大优质资源促均衡。办强县城义务教育集团校,大力推进集团内各校区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基本消除择校现象。计划投入6亿元,2011年,在县城南新区建成明达中学高中部、新区实验小学和一所现代化幼儿园,在开发区、澳洋工业园各建成一所规模初中、一所规模小学、一所规模幼儿园。以缩小“两个差距”促均衡。缩小城乡差距,新招录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任教,实行城乡教师“青蓝结对”和农村教师进城顶岗培养制度,每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师300名。缩小校际差距,多方筹措资金,实施各镇区“三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2011年,各镇区确保“三中心”校园绿化率达40%,其余地面实现硬质化。201 3年,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建设达到省定标准。

二、加快提高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突出素质教育导向。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小学和中学毕业生合格率100%。扎实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各规模学校都创建一个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把握质量提升重点。坚持校长认标上岗制度,强化听课特色校

和教学大比武活动,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年”活动。每年组织评选“百佳师德标兵”、“百佳教学标兵”、“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对连续三年获得同一称号的教育工作者授予“教育杰出成就奖”,奖励5万元:对连续五年获得同一称号的授予“教育终身成就奖”,奖励10万元。继续设立“清华北大奖”,对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5万元,其任课教师集体奖励5万元。强化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整合县内职业教育资源,努力创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高中,2个专业创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适应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创设与风电装备、LED、光电光伏、环保滤料等新兴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3个,年培训600人。鼓励校企联办或委培代培,为地方企业直接输送各类技工、技师,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推进教育持续发展

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各级党政组织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县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收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力口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教育发展强大活力。规范教育人事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教育人才,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控制“入口”与畅通“出口”并行,每年招录200名左右本专科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学校,切实解决师资结构性矛盾。推进“教师选岗位,学生选教师”双向选择制度,对700名民办教职工和800多名已聘任教师,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仍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转岗分流。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教育局业务主管职能,强化镇区党委政府参与共管责任。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镇区党委政府会商机制,在学校干部任免、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等重大事项上,教育行政部门须充分听取学校所在镇区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教育经费投入以县为主,县财政作为土渠道,镇财政作为辅助渠道,分担镇区内学校建设责任。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资、投资教育,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各镇区重点考核“三中心”校园绿化和硬质化任务建设、校园安全管理、周边环境治理和人防技防设施、接送学生营运车辆的管理、幼儿园规范清理整顿等工作,对未完成任务的镇区,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对该镇区实行“一票否决”。严格教师绩效考核,在绩效工资分配上拉开差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绩效工资向边远农村学校倾斜,向班主任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进一步造浓尊师重教氛围,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崇高职业。

6.《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 篇六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1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2

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书中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比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当冷静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其二,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具有合作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则首先应该成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

二、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将重新建立教学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联系教学,不断摸索和探讨

1、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因此,我想在一节课中,如果自始至终都采用多媒体,那就不能称是一节好课,至少说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是多变的。所以,教学上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而不是我们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学不要过于形式化,注意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时我们老是想着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用什么手段去体现,往往就没有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就是好课。在许多课上,正是由于我们教师想得太多,因此使教学活动变得只有形式而没有了真正的内容,就像是一套好看的衣服,却没有一个相称的身材人去穿它,那么衣服的美又如何体现呢?衣服,我们知道只要穿得得体就会很好看。同样,我们教学模式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只要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是去考虑用什么方法去体现新课程标准。

总之,如何达到一种“真正教师”的境界,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3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本书也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做学习型的教师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和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做欣赏型的教师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是真正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几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做善问型的教师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4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学十几年,特别明显感觉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5

在阅读《教学新理念》这本书时,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有关数学的教育。

之前从来也没有特别地深究过,于是直到看到这本书时,才明白数学的本质竟然是“无中生有”。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从具体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谓的信息,进行抽象的加工处理成为我们所要的结果,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积累,不断学会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里,完全背离课本而进行彻底的开放教学是不可能的。孩子们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安排、组织,从中培养孩子们初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实践活动呢?我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活动目的,写好活动计划

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绝不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它必须是为了配合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的,必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组织的。同时,每次的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如同上课之前的`备课一样,为它制订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当然还要顾及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二、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活动的基础。那么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把所需的数学知识理一遍。

帮助学生作相关的知识准备,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前,也可以落实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要看具体的教学实际而定。

三、准备好实践活动必须的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的活动,这必然要动用许多素材。有时是一些资料,如图片,文字描述,数据统计表等;有时是一些实物,如彩球、细棒等等;有时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学习用具;有时也会用到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如视频录像等等。在讨论要准备哪些必须的素材时,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集齐大家的智慧,这不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么?为了能够使数学实践活动顺顺利利的开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准备的妥妥当当,并及时的分配到学生手里,避免手忙脚乱引起混乱。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要使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极高的参与热情,作为教师还应当精心为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买什么电话卡划算”“压岁钱怎么花”;可以说一个故事,把需要解决的难题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开展角色游戏,如“小小快餐店”;当然也可以把学生领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五、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从烦闷枯燥的课堂学习走进活泼有生趣的实践活动中,难免他们会出现主动性过强,情绪激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收不住”,那么教师就要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应当提出相关要求,制订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规则,活动中更要加强督促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使学生做到张驰有度。

六、及时做出实践活动的总结

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前,一定要及时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表现,如学习情绪、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一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以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要对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所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的结果,都要进行一个精确的概括,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总结可以由教师来说,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这个机会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总之,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的反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实际运用。在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6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7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是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告诉我们:听课和分析课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对课堂的有效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情况。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同时,我们要求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也提倡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与评价分析。因为领导的评价与分析(有效的课堂评价)犹如站在高台俯瞰,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创造性活动;教师的评价与分析则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课堂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教育的真正产品是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课堂评价的宗旨不应仅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定性结论,要着眼于教学的过程,着眼于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着眼于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从这些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想对课堂评价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评价应激发起教师的探索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

因为课堂不是产品,而是制作产品的过程,教师是工艺师。因此,我们在对课堂评价时,要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目的,让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分析产生兴趣,因为只要教师能分析自己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的教学就可以说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价。

1、课堂评价应关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广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心教好教材,传授知识。而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显示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传统的教学就是“确定目标,传授知识,完成任务”,就可以说教好了教材,就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而用教材教则不一样,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当地情况、自身条件开发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评价中,要看师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占有量,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程度,要看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交流与结合,要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相关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情况,要看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断章取义,在发表意见之前,要有对一课的教学流程有全面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一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一堂课的时间,往往需要好几课时,特别是当我们准备就某一个主题想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就要自始至终听完教师对一课的教学安排,还要听听教师的意见,包括对课的认识、分析、把握以及使用技巧的设计。还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培养。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性的评价。

2、关注师生合作学习的对话与交流

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课堂评价中要看这一思想的落实情况,就要关注几个要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第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朗读与欣赏。特别是学生对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情况,因为从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分析,他们之所以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内容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无法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学生如果对朗读都非常吃力,他还有什么精力去思考呢?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就不可能做到深入理解与思考,当然也就无法完成对话与交流。在课堂评价中要把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的情况,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陶冶,要看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与思考,要看学生在朗读中学习与提高。

第二,关注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学习情况。现在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每堂课必有讨论,但对讨论的内容却是泛泛而谈,走形式。课堂上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一无所获。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不要做一个居高临下的旁听者,只看形式,不重内容,一定要深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接受,对问题的认识是深入还是肤浅,是泛泛而谈还是深思熟虑,是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这些都应该成为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还要看教师对讨论的把握,是否和学生一起交流,既关注全局,又注意个别;是否给足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等等。

3、关注课堂上学生情感的发展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地讲解、表演,学生毫无表情地配合、接受。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抽一名学生画画后,教师表扬他“画得好”,全班同学就竖起大姆指说两遍“XX,你真棒!”课后,我问同学们你觉得他真的比自己好吗?有的同学说:“教师说好,就是好吧。”我又问另一位同学:“你能画得比他更好吗?”那个同学回答我:“当然能”。“那你为什么还赞扬他呢?”“教师是这样要求的。”可见,学生的表扬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为了表演给教师看的。如此课堂,如何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与督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把学生内心情感的调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要着重考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自己教学的内容;是否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的语言是否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

4、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在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大家忽略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文学的语修逻文仍然是我们课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学习关系到其它自然学科的理解,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人文性,只重文学欣赏,围绕文本大谈理想人生,而忽略了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那不成为一堂德育课了吗?我认为这无疑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是完全不足取的。

二、课堂评价应采取领导、教师、学生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评价的宗旨是激发教师的探索兴趣,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时,不能搞一言堂,要树立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大家共同分析课堂的得失,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教师完成自我反思与提高。还包括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接纳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课堂的认识与评价。

三、课堂评价应采取评语导向的发展性评价,杜绝定性定量的结论式评价。

7.创新教育新常态 篇七

1、思想多元化和个性化日益突显

教育新常态环境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新的环境给学生思想认识上产生一定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外在的典型特征就是个性化的表达。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中学生又处于个性张扬和叛逆的特殊时期。因此培养和提升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认识,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马列主义的三观有机融合。

2、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紧密相融

在以往的思政教育课堂上,老师们主要通过统媒设备上课,比如投影仪等。如今进入工业4.0时代,老师们可以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思想动态,比如最流行的社交软件,微博、微信、QQ,甚至使用其他的社交软件和教育类软件等。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巨大帮助,但网络自有的开放性使学生随时都可以获取网络资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巨大且参差不齐,大量未经过滤和严格证实的信息迅速蔓延传播,质量不一的信息进入学生的信息获取通道。

二、新常态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随着我国新经济常态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和应用,如今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媒体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等。新常态下的新兴技术媒体更好的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信息平台,开阔了可使用的教育空间,能够有效辅导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同时学校也随着时代走在发展的前沿,进一步使新兴教育更有效率更开放。

(2)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彩丰富

学生可接触到的信息交流平台如今很公开透明,所以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传播开来。如今的教育学习效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以自己兴趣爱好选择有趣的学习方式和相对更喜爱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很宽泛,大到国家侧面的形势政策,小到个人学习生活,很大程度上使思政教育更有魅力。

2、面临的挑战

(1)学生的思政教育环境受到一定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整个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加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话语鸿沟,网络流行语不断更新换代,这与传统思政教育语术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完全不同。因此,整个大环境处于时刻变化之中。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的教育需求诉求环境也发生着变化,比如有些学生叛逆的认为学习知识不如行走“江湖”,过于早熟,过于关注社会的不健康部分。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坚定改革信心,围绕突出问题,狠抓落实,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强化监督。在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也强调,要深刻认识教育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2)教育工作者的威望受到一定撼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师重道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等综合环境,使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如今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颖的知识和信息,个性化更加凸显等因素造成学生会有选择性的评判老师。教育新常态环境下,学生善用网络新媒体,可以共享最有的资源信息,不愿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喜欢自己寻找喜爱的资讯。所有以上的客观环境因素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有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从内到外的让学生信服,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常态环境下的新路径

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理念

新常态下意味着教育具有丰富的改革与发展价值,因此在推动中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要求工作者们必须树立新常态观。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这一理念启发并要求教育从业者要有“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积极教育理念,充分树立人文关怀的先进理念。老师们要准确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顺应新时代下的教育成长规律,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增强教育团队的先进思想理念建设

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教育思想先进端正的学生;学生发展了,必然成就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了,又会给予教师更大的发展。大力推进老师们的综合职业素养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曾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过好教师至少应有的几点要求,首先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其次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专业的知识,这是作为老师的刚性要求;最后要有仁爱之心。新时期新常态环境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学校都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老师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引导能力,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和互联网发展下的快速发展思维判断审视教育的趋势。

(3)重视学生的整体思政教育发展

接受教育的对象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将中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动态整体来对待,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稳定掌握思想政治主流文化价值的方向,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顺应时代方向,运用切合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的思想引领方式,给学生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辨别式地满足叛逆期学生的个性张扬的话语权,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教育新常态下,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走访敬老院、交通引导小小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提高思想政治认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一试,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把三观不由自主的转化为健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运用并发挥新型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虽为非盈利性质的单位,但其教育的智能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反应学校的综合水平。因此在新型互联网+环境影响下,学校和老师应该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效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高使用技术媒体设备的能力水平,不仅是提升自已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建立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交流。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工作方法在中学教育中科学合理运用,比如老师们运用网络课程,知名教师远程教育、个性化的在线课堂等等,让学生们共享教育资源。

(2)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引导

老师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俗话说:教书育人,可见老师们除了教书外更要育人。积极开展与学生的教学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公益活动等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把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中,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真实地去培养品格,在社会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受益。在实践中体现价值,学校加强其积极引导,一定会让学生善恶分明。

3、共同营造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打造良好的教师团队环境

“名师出高徒”,优化教师人才结构,培养更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师团队,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育环境。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具有学历层次不高、经验水平不足、人才结构不科学等问题。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可得,优化教育工作者的结构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规范招聘流程,科学地进行人岗相匹,对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和学科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考评,学校要完善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不断深化培育思政教育人才,建立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势且政治觉悟高尚的思政教师团队。

(2)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

互联网已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人类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净化对提高思政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去年年底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人数是6.88亿,网络覆盖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网络使用者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美国为了实现金融霸权从而达到独一无二金融资本家垄断的政治,通过互联网和好莱坞进行着“政治转基因战略”,以美国的价值观作为武器来改造世界,重建国际秩序。美对我国实行的从上至下无孔不入政治文化渗透,亟待我们加强对战略对手的进一步了解,增强战略警觉和防范意识,加强技术监控管理机制的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来引导,从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根据管理学中的系统论原理,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任何环节的反应会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连锁反应,所以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怎么可能会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呢?政府监督引导,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设,做到法律可有效监管,违法必严处的法制化管理。网民的自觉理性参与,全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网络文化环境,就要注重引导中学生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辨识的去体验中国思政的高尚,从而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

(3)全方位的科学教育机制

真正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须让所有能接触学生的个体和机构一起努力,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家庭,但社会的环境也起到关键作用。主要是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相连的全方位教育机制,对中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教育。社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自觉屏蔽不利于学生的信息内容,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学校要对学校实时无死角的监控覆盖、建立健全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体系,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普查;与学校和社会共同结合,家长要积极健康地引导孩子,了解学生在家里和学校想法的迥异,共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中学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现在的社会环境如此复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常态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全体人员联合为祖国的未来加油添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新常态下中学生思政教育的特征,结合现实情况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探索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机遇和挑战,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春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何观玉.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8.教育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 篇八

炽昌从1986年到教育部工作,到如今已有30个年头,他一直做高等职业教育的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涉及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他认为:“教育和经济密不可分,在经济新常态下,教育也呈现出种种新常态。”近日,《经济》记者对他做了专访。

《经济》:教育有哪些新常态?

王炽昌:第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是培养工程师、学者、企业家的地方,而根据目前的人口以及经济形势来看,现在教育的理念要转变成,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即教育要从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

对于职业教育更为重要,其本质不仅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但又不能完全按照商业的做法来做。现在职业教育要做的就是按教育的规律来办,同时也要和市场接轨。

比如,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他们在小区设立办学点,并经常请电商去讲课。同时在学校开设电商小车间,让学生在里面自己创新、学习,从学生生产产品到最后走向市场,都有很完善的系统。

第二是校企合作方式的变化。新常态下的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根据资料显示,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50%要到所属的专业领域去工作,整体就业率要达到60%,否则下一年这个专业就不会再开办。

比如,郑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就与河南省建筑和装饰行业的企业合作,把这些建筑和装饰的企业全部组织起来,抱团取暖。这时,学生学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实习比较方便。最后就业也很容易。一方面这些CEO都是从大学毕业的,对教育有一种情怀;另一方面,他们对学校的情况很了解,可以把了解企业文化等课程植入到大学课程中,以减少学生和企业的时间成本。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到企业去工作,企业都要花一年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此外,在校企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学校了解每位毕业生的情况,如果有合适的项目,也可以在学校做研发工作。学校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双方能达到双赢。最好的情况是把用人单位都动员起来,使学校可以动态培养学生。

第三是“双创”政策下的思想转变。浙江、江苏、上海的学生创业意识比较强,一说创业,他们很容易接受,而到中西部就无法接受。尤其是在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好不容易到城里上大学,出来了创业,思想上无法接受。

《经济》:职业教育应该怎么衔接?

王炽昌: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得很快,到2014年,职业院校在校的学生有10660人,占高校学生规模的4成,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达到了91.5%。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很高。回看我国30年的改革,1996年,中国首次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这是全球第一个这样的立法。到现在为止,国际上也只有两个,另外一个是瑞士出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由于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的规模也日趋增大。合肥学院是第一个将职业教育列入到国民教育系列的学校,到2014年,其规模扩大了100倍。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

面对经济新常态,要达到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需要作出如下努力:

第一是改革教学管理的制度。互联网+双创,开放了平台,但在具体的落实中,还需要更多地投身实践能力。首先,全体学生要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并分别配备相应的学分和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就像中学时教音乐课是一样的状态。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是让大部分人都终身受用的教育。

第二是给学生减负要落到实处。要不然发挥创新能力也是空话。

第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培养起来了,也会一定程度提高关于创新创业的能力,教师会有很实际的东西去讲。

第四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的文化,这样比较能够成功。这对教育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可能会起到好的作用。对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1996年的时候已经提出。最近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在不断出台。思路决定出路,改革确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用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根据这样的发展来确定自己的方向。

现在改革的形式包括形成职业教育集团、企业抱团与教育机构合作。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目的是为了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而现在职业教育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坚持提高质量。如果不提高质量,是没有竞争力的。现在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执行力。

说到底,这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需要从理念、实践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个比较彻底的改革。这其中,在促进就业上,要以服务与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

最后,需要说的是,所谓创业,就是要和专业结合,开发高新产业。“我们要努力在新常态下,做好新的教育。现在都认为就业压力大,实际上是思想认识还没到位,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可以驱动发展、带动就业的。所以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自信,这点很重要。”

上一篇:高考调研衡水中学下一篇:行业人物专访采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