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2024-10-12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共8篇)

1.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篇一

参照其他高校“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再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2.1提出适合“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体系

课程组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物流管理理论水平,其次,要积极参加物流管理实践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在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补充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教师在提升自己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基础上,编写“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安排及要求、考核形式、与其他课程联系及分工、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2.2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

(1)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也就是在教学理念上,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边学边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明确不同教学阶段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科目,并逐渐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架构。(3)编制课程实训教学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规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及实训试题等。

2.3建立互动与仿真式教学方法

(1)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实施教学改革,逐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试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联合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力为切入点,下功夫,积极努力进行课程的改革,同时学校方方面面也应大力支持,在软件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该课程不仅要撰写调查报告,而且侧重于技能训练。“现代物流基础”课程的专业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中,以物流的各个环节为重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训练,这个操作系统的上机实验软件主要模拟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关键环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国际货代三个方面,通过这个环节的模拟学习,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该专业的管理核心———信息化管理,并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不同类型的业务,通过操作取得结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每一位学生都提高了实践能力,增长了才干,更加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2)创造多种形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布置作业与任务,分小组实施,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拟定方案,并在班上汇报交流。(3)实施案例教学。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根据企业资料编写教学案例,对案例分析的具体过程进行设计,提出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分析问题的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除课堂教学系统以外,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访问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网站,查阅专业资料,使用课程专业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等,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的直接外延活动。②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包括各种公司企业、物流中心、立体仓库、港口码头、保税仓库等,积极开展校外的各类专业实践活动。

2.4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健全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组全面改革传统考核方法,在每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单元布置学生课后的任务点和自测练习题,教学课件PPT和任务点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自测,建立了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并举。(1)注重考核理论、概念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2)实行过程性考核,要对学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E学堂的任务点完成情况)、实践教学中的个人表现和团队成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全部加以记录。(3)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综合得分。

2.5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课程组教师坚持教学科研相长,基本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的、教学效果良好的、稳定的师资团队。

2.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篇二

1 组建团队,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双赢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单打独斗、尔虞我诈的无序竞争即将过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环境中, 需要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既要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 也要知道别人在考虑什么、关心什么, 能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工作中常常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失误, 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协作性很强的工作中沉默寡言和固执己见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不仅人与人联系密切, 企业间联系也非常紧密, 人的协调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现代物流基础》这门课上, 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小团队, 并且让团队成员自选队长、自创队名,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布置的所有学习任务都要求以团队的名义完成, 并且要求全队成员必须参与。团队成员只有参与到团队活动中, 并且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才能够通过平时考查。要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明白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个人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是整个团队, 个人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通过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与其他成员相互协调沟通,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 创造一种竞争性的课堂讨论气氛, 各个团队之间无形之中会形成一种竞争,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一种好的学习氛围。

2 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只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扮演者, 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老师不会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去思考、讨论、创造。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案例教学有助于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 听没听、听懂多少, 要到最后的学期末测试时才知道, 而且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的方法中, 学生拿到案例后, 先要熟悉并消化案例, 然后查阅各种资料, 了解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且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 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后, 学生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 学生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老师给予引导, 这也可以促使老师加深思考, 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现代物流基础》整个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模块下分任务的教学方法, 每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都运用物流案例来辅助理论教学, 通过一个典型的物流案例或一段视频,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团队成员间相互讨论并得到自己团队的解决方案, 然后每个团队派一名代表向其他团队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 团队相互之间要针对各自的解决方案进行交流探讨, 最后老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相关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提高他们分析应用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 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 让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利用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除了让学生到企业里边工作边学习以外,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学校实训室进行模拟教学。

通过实训项目的开展, 可以让刚接触物流的大一新生在了解物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物流的各个要素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组织学生参观物流企业

大一新生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一般只有《现代物流基础》这一门课程, 这门基础性的课程只是为了给学生搭一个知识框架, 学生在业务能力上并不能达到很高的要求, 因此到企业里面进行顶岗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可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运转过程、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就业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 也便于学生制订自己的目标, 明确方向, 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是依靠老师单方面努力就可完成的, 在改革过程中, 还需要学校、学院及学生积极支持和配合, 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目标。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我校物流学院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物流基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也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总结分析《现代物流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设计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

3.《物流运筹学》课程标准探讨 篇三

关键字:现代物流 运筹学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87-01

1 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以职业需要作为导向,该课程标准的设计在专业建设改革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前提下,关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及岗位任务问题,诚邀现代物流行业的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等进行分解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物流运筹学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培养学生能力与鼓励学生个性及独创精神同时兼顾,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物流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和实际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具有实践性、启发性、趣味性和专业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以指导为主,学生自主练习。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项目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2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活动掌握物流运筹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且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及课程实践能力,也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

项目学习不只是以学习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的,学生实践动手技能的培养是其主要目标,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与行业运作实际更加贴近。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有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运用,还包括价值观、态度及情感的培养和体验。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不是掌握某门专业知识,掌握某门专业知识是全面提高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与载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获取知识。

3 课程内容

如表1

4 课程教学建议与评价

4.1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应以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为根本,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两种资源的作用,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教学,采用企业现场实践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重视学做结合,讲与学同步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教”和“学”的互动,提高學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加强训练实际操作;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紧密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运输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仿真平台、多媒体教学、物流企业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实训软件等模式。为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一定量的运输作业软件的配备是必需的。

4.2 教学评价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改革考核的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雷震.物流运筹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胡运权.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篇四

课时:80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物品在流通领域的动态流转过程,揭示物流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研究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等,是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物流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内容及系统学习物流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管理技术,掌握物流作业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培养学生在物流企业中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具体掌握运输管理、装卸搬运、现代包装、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基本知识。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3.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过本门课程后,对物流行业和物流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每个物流环节的工作构成及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流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物流的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了解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物流的功能及各功能在物流过程的合理化要求,掌握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理解现代物流的特征,了解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概念的演变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物流与生产,物流的分类,物流形式、功能,企业物流结构,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第二节 物流的价值分析

本节主要讲授人们对物流价值认识的8次发现,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讲物流体现的价值。

第三节 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授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及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物流的分类,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难点: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

第二章 物流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及其构成,深入理解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系统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概念,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环节要素及存在的制约关系,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化的目标,物流系统分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 物流系统的目标

本节主要讲授在不同物流系统的层次之下,物流系统的各项目标 第三节 物流系统要素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协调和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以及合理化的作用、目的、模式。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物流管理的概念、目标,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难点: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

第三章 物流流程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流程的概念、目标、设计以及执行;重点掌握物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策略等,了解流程的定义以及流程管理的发展史。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流程管理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流程以及流程管理的定义和流程管理的发展史,并从不同的观点阐述了流程管理的内涵,第二节 物流流程管理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流程管理的概念以及物流流程管理的目标。第三节 物流流程管理实务

本节主要讲授流程管理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以及物流流程的设计、执行、评估、和改进。

第四节 物流业务流程重组

本节主要讲述物流流程重组的定义以及策略。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流流程管理的设计、执行阶段,物流流程重组的策略。难点:需要重组的物流企业的选择 第四章 物流的职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职能基本内容以及物流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物流基本职能的各项内容、特点、功能等,了解各项物流职能的属性、。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职能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职能的各项内容以及特点、功能等。第二节 物流职能管理的基本内容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战略管理、质量管理、组织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特点以及现代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流职能的基本内容以及物流的各项职能管理的内容。难点:物流组织管理的各种组织形式。第五章 物流服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服务的概念、物流服务的一般内容、物流标准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特点;重点掌握物流企业的概念及存在条件、方式,熟悉物流服务质量指标、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确定物流服务水准的步骤、物流标准的种类,包装标准的内容等,了解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现现代企业物流质量管理的途径。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服务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企业的概念及存在条件、方式,物流服务的概念及一般内容,物流服务对工商企业的意义及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特征,物流服务质量指标,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确定物流服务水准的步骤。

第二节 物流服务内容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服务包括基本服务、增值服务以及附加物流服务的掌握其特征、内容和功能。

第三节 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

本节主要讲授现代企业物流如何确定合适的物流服务水平来选择正确的物流服务方式。

第四节 第四方物流服务

本节主要讲述第四方物流服务的内容、功能、主要阶段、利益表现以及运作模式。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流服务的概念及内容,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物流增值服务的内容和特征。

难点:物流服务与成本呈现效益背反关系。第六章 物流技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了解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内容体系,理解物流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重点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当前在物流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几种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各种物流技术装备的作用、类型和应用特点,了解相关装备的基本技术要求及使用特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技术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技术的概念和分类,物流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物流软技术的重点内容,物流硬技术的构成。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设施的类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物流设备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设备的使用以及日常的管理、维护、修理。第四节 物流信息技术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信息技术的概念,当前在物流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几种物流信息技术介绍:条形码(Bar Code)、射频技术(Radio Frequency,RF)、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ge,EDI)、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三)重点、难点

重点:物流技术的概念和分类,物流信息技术的概念,常用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物流技术装备的作用、类型和应用特点。

难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原理,物流技术装备的技术要求及使用特点。第七章 物流管理创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物流管理创新的涵义,建立供应链管理理念,拓宽思路,深入学习共同化物流、全球化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以及冷链物流的内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流管理创新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管理创新的概念、特性以及策略。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

本节主要讲授供应链的概念、结构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特征以及流程与管理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共同化物流

本节主要讲授共同化物流的基本模式以及物流企业应如何建立共同化物流体系。

第四节 全球化物流

本节主要讲授全球化物流的概念、特征、发展背景、基本构成、发展策略等内容。

第五节 电子商务物流

本节主要讲述电子商务物流的管理模式以及实施策略。第六节 绿色物流

本节主要讲述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多元因素。第七节 逆向物流

本节主要讲述逆向物流的定义以及其服务运作模式。第八节 冷链物流

本节主要讲述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及发展冷链物流服务的措施。

(三)重点、难点

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供应链的类型、作用、模式以及各项创新物流的内容。

难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原理。

四、实践教学 实训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让学生理解理论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针对现代物流课程,我们设置了畅通物流管理系统实训、物流配送中心规划等实训的内容,从而深刻理解物流管理思想,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物流管理能力。

(一)畅通物流管理系统实训

(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

五、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并能参与实训操作。

5.《现代物流管理基础》模拟试卷 篇五

一、单选题

1、美国商学院教授麦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的__________令人信服地解释了物流在企业降低成本和形成差异化战略方面的贡献.①物流冰山说;②黑大击说;③价值链模型;④物商分离.2、客户服务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它整合及管理在预先设定的_______,即服务组合中客户界面的所有要素”。

①最优服务; ②最优成本; ③最低成本; ④最高费用。

3、储存合理化的主要标志中,为首的应当是反映使用价值的_______。①数量; ②质量;

③仓储劳动;

④物料消耗。

4、__________是最为频繁的物流活动。

①运输; ②配送; ③仓储; ④装卸搬运。

5、决定配送水平的关键是___________。

①分栋与配送; ②准时与即时; ③速度与服务; ④成本与效益。

6、在________上所进行的物流活动主要是运输。

①物流结点; ②物流网络;

③物流基地;

④配送中心。

7、物流结点具有通过_______方式衔接不同时间的供应物流与需求物流的功能。①加工; ②储存; ③集装; ④转运。

8、根据有形产品的精确规格而采用量化标准来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称为_______.①整体质量; ②有形程度; ③定制化程度;④符合规格;⑤符合期望。

9、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确定的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为__________。①640*360(毫米); ②1000*800(毫米)③1200*1000(毫米); ④600*400(毫米)

10、________是专门用于国外入境或过境货物,在输入手续未完成之前进行存放的仓库。

①监管仓;

②保税仓;

③普通仓。

11、_________的业务活动是将不同托运的不同货物整合为集装箱货体单位,并承担货物从出口港开始包括文书及运输等工作都在内的所有责任。

①国际货代; ②无船承运商; ③第三方物流; ④第四方物流。

12、由国际组织制定,通常作为推荐性标准,也常常被国际公作作为附件的法律构件是_______。

①国际公约; ②国际惯例;

③国际标准。

13、货物在保税仓库存放的最长期限一般规定为_______年。①1年; ②2年; ③3年; ④4年。

14、目前世界上的三条主要大陆桥之——新亚欧大桥东起中国的________,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港。

①盐田港; ②天津港; ③上海港; ④连云港。

15、_________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换组织制造资源,按需要按时间进行生产。①MRP; ②MRPII; ③JIT。

16、物流的法律框架中 的法律法规和公约,体系最为完美、线条最为清晰,而且规定比较详细。

①运输 ②仓储 ③报关

17、现代企业的差异主要反映在 方面,所以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已经成为最重要、最流行的战略之一。

①核心竞争力 ②智力资本和知识技能 ③资源范围和幅员

18、迄今为止,全球所有物流外包中约有 集中在北美。①30% ②40% ③50% ④60%

19、是指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结合各自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的允许假设来预测需求的决策支持工具。

①供应链管理系统 ②供应链执行系统 ③供应链交易系统 ④供应链计划系统

20、是生产企业不断从外部组织原材料、零配件等物料以保证生产节奏的企业物流活动。

①企业物流 ②供应物流 ③分销物流 ④生产物流

21、现在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大陆桥是。

①北美大陆桥 ②西伯利亚大陆桥 ③新亚欧大陆桥

22、所谓 是指与用户的定货相吻合,将生产或购入的商品按客户指定的时间进行配送的计划。

①及时配送 ②配车计划 ③定时配送

23、为了提高装载率,对于需求相对较小的地区可以通过 来实现。①轻重搭配 ②远近结合 ③共同配送

24、物流的管理设施及指挥中心往往设置在 上。①物流线路 ②物流结点 ③物流网络

25、包括所有涉及上下游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即时供应商和即时客户的客户。

①直接供应链 ②扩展供应链 ③最终供应链

26、客户服务的构成要素中,主要是为了营造好的客户服务氛围。①交易前因素 ②交易中因素 ③交易后因素

27、中间产品和轻工产品在制造商、批发商及零售商之间的配送通常采用 运输方式。

①铁路 ②公路 ③水路 航空

28、是一种围绕企业经营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生产物流 场内物流 企业物流 销售物流

29、供应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作用在一起,导致了物流产业内强大的 ①设施要素 ②装备要素 ③技术要素 ④法律要素 管理要素

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①交替损益 ②正反馈 ③负反馈 冰山

30、作为配送主体形式的 不但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而且也作为某些小配送单位的总据点。

①配送中心配送 ②商店配送 ③仓库配送 生产企业配送

31、能够对某一区域范围提供优良物流服务的空间称为。①物流枢纽 ②物流园区 ③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

32、配送中心位于主要运输干线的中途或末端,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方向与干线运输方向一致或在运输干线侧面。①辐射型 ②扇型 ③双向辐射型

33、物流结点的 功能是一项增加服务价值,是增加公共物流中心的竞争力的服务。

①设计咨询 ②需求预测 ③教育培训

34、的上游是工厂,下游是配送中心或批发商。①物流基地 ②物流中心 ③物流枢纽

35、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不仅能够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还可以为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完整的

①技术支持 ②作业手段 ③解决方案

36、一个业务实体将原来应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由其他业务实体完成的活动称为。

①第四方物流 ②业务外包 ③第三方物流

37、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的扩大又依赖于 的发展及其服务费用的降低。

①运输业 ②仓储业 ③科学技术 ④物流管理

38、货物在结点上容易实现标准化的处理。①散装 ②集装 ③包装 ④大件

39、采购中 认为:供应商离自己越近,运输费用就越低,机动性就越高,协调沟通能力就越方便。

①适量原则 ②适地原则 ③适时原则 ④适价原则

40、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称为。①柔性配送中心 ②供应配送中心 ③销售配送中心 ④流通型配送中心

41、企业物流的功能要素是。

①搬运 ②仓储 ③加工 ④包装 运输

42、物流系统支撑要素中最直接、最基本、最稳固的就是。

43、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最为经济,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活动较有优势。

①专业配送中心 ②柔性配送中心 ③城市配送中心 ④区域配送中心 流通配送中心

44、在 上供应链的中心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客户管理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①卖方市场 ②物流市场 ③卖方市场

45、物流信息的 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报告与实际状况相符合的程度。①及时性 ②精确性 ③灵活性 ④广泛性

46、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物流结点的 实现的情况。①衔接功能 ②信息功能 ③管理功能 ④结算功能

47、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及基本资源的调度都是通过 来实现的。①物流线路 ②物流信息 ③物流结点

48、是指特别为使用者加工制造适合个性的非标准用品。①精制加工 ②分装加工 ③组装加工 ④定造加工

49、不合理运输中的 是指同一种货物在同一路线(或平行路线)上做相对方向的运送。

①对流运输 ② 迂回运输 ③倒流运输 50、人类经济史上已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物流领域可能是第三个能大量提供利润的地方,将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 的潜力。①劳动工具 ②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

51、系统的重点是降低非计划运输成本和库存支持成本。①SCP ②SCE ③SCT ④SCM

52、供应物流的四个目标中 最容易实现。

①最低成本 ②最小消耗 ③保证供应 ④高可靠性

53、在物流的相关领域中 主要是为物流活动提供客户信息支持,也是物流系统设计的起点。

①财务管理 ②市场营销 ③信息技术 ④生产领域

54、在实施物流外包的四个阶段中,针对目标、价格和期限进行谈判并订立和约是第 个阶段。

①1 ②2 ③3 ④4

55、供应方式就是采用固定格式的“传票卡”,由下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生产流程向上一个环节指定供应。①准时 ②即时 ③精确 ④看板

56、企业中的绝大多数物流发生的费用,被混杂在其他费用里,能够单独列入会计科目的只是较少的一部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

9、网络经济特性又称为,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①效益背反现象 ②交替损益现象 ③冰山现象 ④财务现象 接到该网络其他人的数量。

57、是指将部分废旧物料通过收集、分类、加工、供应等环节转化成新①网络效应 ②网络内部性 ③网络外部性 ④供方规模经济 的产品,重新投入到生产或消费领域的过程。⑤需方规模经济 ①回收物流 ②废弃物流 ③供应物流 ④场内物流

10、所谓供应链,是将 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58、是针对散杂货物的国际间联合运输方式。①供应商 ②制造商 ③分销商 ④零售商 ⑤消费者 ①大陆桥运输形式 ②国际铁路联运形式 ③浮动公路运输形式

三、判断题(20X1=20分)

59、我国现行法律框架构件中 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文件形式发

1、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组成,要素之间彼此存在有机联系的整体。()布的。

2、物流战略要求以尽可能高的金融资产维持仓库存货。()①法律 ②法令 ③法规

3、储存是物流活动中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和创造空间效用的主要任务。()60、在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的时间约为全过程的。

4、物料需求计划(MRP)是生产企业为实现既不出现短缺又尽量减少库存两个互相①50% ②70% ③90% 矛盾的目标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二、多选题(10X2=20分)

5、“符合规格”即根据客观的质量标准来测量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是最简明、最适

1、根据物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分为第一代至第五代物流,又分别称为。当的质量定义。()

①原始物流 ②人工物流 ③机器物流 ④集成物流 ④自动化物流

6、采购的目的是以最低的采购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⑤智能物流 ⑥现代物流

7、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取决于对集装的配合并以集装作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2、根据物品地理位置的不同,获取空间价值的途径有。

8、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是适合人体操作的最低限度尺寸。()①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向分散消费场所 ②从分散消费场所流向集中生产场所

9、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以系统方法将供应链系统看成一个单一实体的理()③从廉价生产场所流向高价消费场所 ④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向集中消费场所

10、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有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绩效()⑤从分散消费场所流向分散生产场所

11、利润是一个绝对指标,并不具有可比性,而赢利性则是一个相对指标。所以,3、衡量物流质量管理的三个方面是。国外现在强调要进行赢利性管理。()①物流效益 ②物流费用 ③物流效率 ④物流时间 ⑤物流速度。

12、第四方物流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共有创建、变革和再造三个层次。()

4、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

13、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工作的质量。()①供应链管理功能 ②“门到门”服务功能 ③供应链新建功能 ④运⑤

14、企业间的物流信息一般不采用EDI标准。()输一体化功能 ⑥供应链再造功能

15、包装成本必须兼顾包装费用和包装时间。()

5、货物运输交接有关的国际公约有 等。

16、供应物流是分销物流的源泉,分销物流则是供应物流的延续。()①《海牙规则》 ②《维斯比规则》 ③《汉堡规则》 ④《华沙公约》

17、运输线路的通过密度越大,单位运输成本反而越低。()⑤《海牙议定书》

18、供应链管理等同于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

6、MRP的基本任务是编制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所依据

19、制造资源计划(MRPII)的不足之处是仅仅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并没有反是。映需求计划(加工与采购)实现的可能性。()①采购任务单 ②主生产计划 ③物料清单 ④库存信息 20、降低采购总成本除了能直接增加利润外,还能使资产回报率增长幅度大于价格⑤生产任务单 下降幅度。()

7、要计算某项物料的净需求量,需要知道。

①毛需求量 ②已分配量 ③安全库存量 ④计划收到量 ⑤现有库存量

8、决定配送的关键是。

6.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篇六

一、单选题(30×2=60分)

1.能够对某一区域范围是提供优良物流服务的空间称为.A.物流枢纽B.物流园区C.物流中心D.配送中心 2.配送中心位于主要运输干线的中途式末端,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方向与干线运输方向一致或在运输干线侧面.A.辐射型B.扇型C.双向辐射型

3.物流结点的功能是一项增加服务价值,是啬公共物流中心的竞争力的服务.A.设计咨询B.需求预测C.教育培训 4.的上游是工厂,下游是配送中心或批发商.A.物流基地B.物流中心C.物流枢纽

5.真的第四方物流不仅能够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还可以为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完整的.A.技术支持B.作业手段C.解决方案

6.一个业务实体将原来应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其他业务实体完成的活动称为.A.第四方物流B.业务外包C.第三方物流

7.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良产生于劳动分工,而劳工的扩大又依赖于的发展及服务费用的降低.A.运输业B.仓储业C.科学技术D.物流管理 8.货物在结点上容易现标准货的处理.A.散装B.集装C.包装D.大件

9.采购中认为,供应商离自己越近,运输费用就越低,机动性就越高,协调节器沟通就越方便.A.适量原则B.适地原则C.适时原则D.适价原则

10.仅以暂存或随进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称为.A.柔性配送中心B.供应配送中心C.销售配送中心D.流通型配送中心

11.企业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是.A.搬运B.仓储C.加工D.包装E.运输

12.物流系统支撑要素中最直接,最基本,最稳固的就是.A.设施要素B.装备要素C.技术要素D.法律要素E.管理要素 13.采用汽车进行配送了为经济,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活动较有优势.A.专业配送中心B.柔性配送中心C.城市配送中心D.区域配送中心E.流通配送中心

14.在上供应链的中心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客户管理就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A.卖方市场B.物流市场C.买方市场

15.物流信息的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报告与实际善相符合的程度.A.及时性B.精确性C.灵活性D.广泛性

16.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水平取决于物流结点的实现的情况.A.御接功能B.信息功能C.管理功能D.结算功能

17.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衔接及基本资源的高度都是通过来实现的.A.物流线路B.物流信息C.物流结点 18.是指特别为使用者加工制造适合个性的非标准用品.A.精制加工B.分装加工C.组装加工D.定造加工.19.不合理运输中的指同一种货物在同一线路(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A.对流运输B.迂回运输C.倒流运输

20.人类经济史上已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物流领域可能是第三个能大量提供利润的地方,将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的潜力.A.劳动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 21.系统的重点是降低非计划运输成本和库存支持成本.A.SCPB.SCEC.SCTD.SCM

22.供应物流的四个目标中最容易实现.A.最低成本B.最小消耗C.保证供应D.高可靠性

23.在物流的相关领域中主要是为物流活动提供客户信息支持,也是物流系统设计的起点.A.财务管理B.市场营销C.信息技术D.生产领域

24.在实施物流外包的四个阶段中,针对目标,价格和期限进行谈判并订立和约是第个阶段.A.1B.2C.3D.4 25.供应方式就是采用因定格式的”传票卡”,由下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生产流程向上一个环节指定供应.A.准时B.即时C.精确D.看板

26.企业中的绝大数物流发生的费用,被混杂在其他费用里,能够单独列入会计科目的只是较少的一部分,这一现象被称之为.A.效益背反现象B.交替损益现象C.冰山现象D.财务现象 27.是指将部分废旧物料通过收集,分类,加工,供应等环节转化在新的产品,重新投入到生产或消费领域的过程.A.回收物流B.废弃物流C.供应物流D.场内物流 28.是针对散杂货物的国际间联合运输方式.A.”大陆桥”运输形式B.国际铁路联运形式C.”浮动公路”运输形式

29.我国现行法律框架构件中是由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文件形式发布的.A.法律B.法令C.法规

30.在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的时间约为全过程的.A.50%B.70%C.90%

二、多选题(5*4=20分)

1.MRP的基本任务是编制原材料及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所依据的是

A.采购任务单B.主生产计划C.物料清单D.库存信息E.生产任务单

2.要计算某项物料的净需求量,需要知道。

A.毛需求量B.已分配量C.安全库存量D.计划收到量E.现有库存量

3.决定配送的关键是。

A.分拣B.配货C.加工D.包装E.运输

4.网络经济特性又称为,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网络其他人的数量。

A.网络效应B.网络内部性C.网络外部性D.供方规模经济E.需方规模经济

5.所谓供应链,是将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A.供应商B.制造商C.分销商D.零售商E.消费者

三、判断题(5*2=10分)

1、储存是物流活动中改变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和创造空间效用的主要任务。()

2、物料需求计划(MRP)是生产企业为实现既不出现短缺又尽量减少库存互相矛盾的目标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3、“符合规格”即使客观的质量标准来测量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是最简明、最适当的质量定义。()

4、采购的目的是以最低的采购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

5.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取决于对集装的配合并以集装作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商品储存的功能?

参考答案

单选题

1-5:A B A B C6-10:B A B B D11-15:A D C A B16-20:C B D A A 21-25:B C B C D26-30:C A B C C

多选题

1.BCD2.ABDE3.AB4.ACE5.ABCDE 判断题

1.F 2.T 3.T 4.F5.T

简答题

1、仓储式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过程

2、调整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别,维持市场稳定

3、保存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4、流通过程的衔接

5、市场信息的传感器

7.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篇七

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研究是在供应商的选择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ickson (1966) 对273 名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国家采购经理协会的采购经理进行问卷调查, 总结了供应商选择的23 个标准, 这些标准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别为质量、递送、绩效历史、担保和索赔政策、生产设备和能力、价格、技术能力、财务状况、遵守程序、通信系统、声誉和在行业中的位置、拓展业务的欲望、管理和组织、作业控制、维修服务、态度、印象、包装能力、劳动关系记录、地理位置、过去业务量、培训支持和互惠协议[1]。

Dickson关于供应商选择的23 个标准构成了供应商选择标准的核心, 为之后所有供应商选择标准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起点, 并对供应商选择的后续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Webber (1991)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对Dickson的23 个标准排序进行统计后发现, 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 价格、质量和交货期是最重要的3 个指标。

20 世纪90 年代, 物流的价值被充分体现出来, 被认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在该种思想下, 第三方物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关于物流服务商选择的研究也多了起来。总体而言, 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是在供应商选择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具体结合物流服务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选择标准。

从现有文献来看, 早期关于研究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的研究侧重于物流服务商的自身资源或能力, 近些年的研究同时考虑物流服务商自身资源或能力以及物流服务商与企业的资源匹配。

2 早期物流服务商选择标准的研究

早期关于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集中于物流服务商自身拥有的一般资源或能力、物流资源或能力以及所提供物流服务的成本、价格等其他因素。

Mcginnis & Kohn (1990) 分析了物流战略的具体事项, 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出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需要考虑的9 个方面, 具体包括价格、增值服务、配送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错误率、计算机系统的性能、面对问题的反应能力、配送中心的数量和管理能力等。Mc Ginnis, Kochunny &Ackerman (1995) 提出了选择物流服务商的9 项标准, 具体包括: (1) 价格; (2) 出货和递送的准时性; (3) 差错率; (4) 财务稳定性; (5) 管理的创造性; (6) 满足或超越其承诺的能力; (7) 必要情况下高层管理的有效性; (8) 对未预见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反应性; (9) 满足绩效和质量要求的能力。通过实证研究显示, 价格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但仅仅是在绩效标准满足之后。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和外部环境对物流服务商选择标准排序的影响。在企业对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进行积极回应的情况下, 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更侧重于递送时间、递送能力以及高层管理的有效性。当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下, 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更看重递送时间、差错率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性[2]。Stank & Maltz (1996) 认为在物流和运输领域中, 企业选择运输和仓储服务商时辨别了主要指标, 其中, 可靠性、反应性和物流能力等被认为是潜在服务提供商最重要的素质, 价格或成本被认为是其次的指标, 此外, 物流服务的灵活性也被认为是选择物流服务商的重要指标。Wilding & Juriado (2004) 从客户视角分析欧洲日用消费品行业的物流外包状况, 以递送及时性、成本、总体质量、缺损率、反应性、灵活性和实际与预期绩效的差异等指标作为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 经过对受访企业的调查, 发现服务、质量和成本被认为是选择和更换物流服务商的重要因素。

把上述选择标准按照资源基础理论视角进行分类和整理, 可以把早期关于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分为物流资源或能力 (配送能力、出货和递送的准时性、差错率、物流服务的灵活性等) 和一般资源或能力 (管理能力、财务稳定性、管理的创造性等) 。

3 近些年来物流服务商选择标准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 关于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不仅关注物流服务商自身的因素, 还重视物流服务商与企业的相容性, 即资源匹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为了与物流服务商无缝连接以及有效监督和控制其物流活动更加重视物流服务商的IT能力。同时学者们的选择标准也增加了物流服务商的声誉等因素。

Sink & Langley (1997) 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包括质量、成本、产能、递送能力和财务稳定性。此外, 文化相容性、财务优势、运营和订价灵活性、IT能力都扮演着重要角色。Jenkins (1999) 认为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关键是成本和服务质量、配送能力、文化相容性、财务稳定性、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运作和价格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系统标准等。Sheen & Tai (2006) 以台湾直销行业为例研究了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 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 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按重要性依次分为价格、服务态度和灵活性、服务质量、物流运作中的产品安全、时间控制的速度和稳定性、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产能的灵活性、管理能力、高层管理的承诺、自动化和信息系统的能力、财务稳定性、企业形象和文化相容性。Qureshi et al (2008)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动态环境下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和评价进行研究, 通过对印度生产电子开关的跨国公司的物流经理进行调查, 总结归纳出选择物流服务商的10项标准, 他们依次是IT能力、灵活性、管理质量、财务稳定性、相容性, 声誉、长期关系、产能波动、资产规模和质量以及地域范围和服务半径。数据分析显示, 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最看重的因素是IT能力、管理质量和财务稳定性, 最不看重的因素是地域范围和服务半径、产能波动和相容性[3]。

还有一些学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Go¨l & C, atay (2007) 构建了土耳其汽车公司在重新设计自己的物流运作时选择一个全球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指标体系。主要从总体企业考虑、能力、质量、客户关系和劳动关系这5 方面考虑, 这5 个一级指标又包括具体的27 个标准。Jharkhariaa & Shankarb (2007)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相关选择标准梳理, 总结概括了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因素, 具体包括与企业的相容性、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声誉、长期关系、管理质量、信息分享和共同信任、信息技术能力、固定资产、运作和递送的灵活性等[4]。

根据资源理论视角, 可将上述选择标准分为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资源匹配、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资源或能力、物流服务商的一般资源或能力等三类。

4 总结与评价

综上所述, 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选取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 应该从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资源匹配、物流服务商的物流资源或能力及一般资源或能力去考虑。在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资源匹配方面, 上述选择标准中包括物流资源的互补性和文化相容性;在一般资源或能力上, 上述文献中提及最多的是管理能力、IT能力、财务稳定性、固定资产。

此外, 基于资源视角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也可以为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Das & Teng (2003) 认为在跨境联盟中企业偏好合作伙伴企业的特定资源包括财务资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其他无形资产, 例如企业声誉等[5]。Hitt et al (2000) 研究了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企业选择国际合作伙伴的异同, 借鉴国际联盟和伙伴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 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辨别出选择国际联盟伙伴的几个重要因素, 它们是能力的互补性、财务资产、无形资产、提供高品质产品/服务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6]。

因此, 在借鉴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联盟伙伴的选择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上述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 本研究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认为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的标准包括物流资源互补性、文化差距、有形资产、服务商声誉、管理能力、IT能力和物流能力。

摘要: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是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开始,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归纳出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标准, 以增加其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流服务商,选择标准,述评

参考文献

[1]Dickson 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Journal of Purchasing, 1966 (2) :5-17.

[2]McGinnis M.A., Kochunny C.M., Ackerman K.B.Third Party Logistics Cho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5, 6 (2) :93-102.

[3]Qureshi M.N., Kumar P., Kumar D.3PL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Under a Fuzzy Environment:A Case Study[J].The Icfai Journal of Supply, 2008, 29 (6) :38-53.

[4]Jharkhariaa S., Shankarb R.Selection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n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approach[J].Omega, 2007, 35 (3) :274-289.

[5]Das T.K., Teng B.S.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 26 (1) :31-61.

8.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八

【关键词】江苏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24-04

【作者简介】张晓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教学与管理。

为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包括12个专业大类36个专业的全省中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按照开发工作安排,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负责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基于前期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基础,组建了包括来自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物流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开发工作小组。根据首批开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要求、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先期开发“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历时10个月左右的时间,经过组建工作组、确定开发人员、制定开发方案、课标初稿制定、中心组论证复审、中期论证、专业研讨修改、省里现场答辩、中心组复审等环节初步完成了4门课标的开发任务。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阐释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

本次开发的课程标准基本架构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和说明。

(一)课程性质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编写说明》,课程性质要阐明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重点阐述课程地位、课程功能、课程特点、关联课程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地位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来确定,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开发的“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物流设施与设备”4门课程在课程类型上都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表述一致;课程特点着重阐明课程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侧重性和统一性,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特点,“物流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仓储实务”“运输实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课程功能阐述主要突出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所发挥的核心功效,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合理选择、配置、使用和维护各类物流设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仓储实务”课程是使学生具备进行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及仓储作业设备使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各自的前导后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课程的前后顺序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按照知识技能的前后序化关系和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科学安排,保证学生学习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合理递进。以“仓储实务”课程为例,根据知识技能的前后脉络,该课程开设的前导基础课程包括“物流基础”“货物认知与养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而后续课程有“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中心运作”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专业课程设计思路需要表达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的构思,以及对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想等。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要以最新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质属性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突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中高职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强调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保持一致,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来确定;课程内容选择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围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强调和物流员职业资格相对接,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序化课程学习任务,着重体现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的有机融合。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是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本次课标开发采用“课程总目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分段表述方式,其目的在于避免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点的重复表述,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在总目标部分,主要阐明通过该课程学习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什么样的业务,具备哪些素养。应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总目标,比如:“仓储实务”课程总目标是掌握物流设施与设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熟练地操作、维护和管理主要物流设备的能力;“物流基础”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各项活动的基本流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同时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创造基础性条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其他分目标部分根据课程特点可以从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素养等角度分别进行阐述。以“运输实务”课程为例,知识素养目标:了解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业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能力素养目标:能根据案例背景进行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能核算运输相关费用,会进行运输保险业务的基本操作,能正确识读、熟练填制各种货物运输单证;实践素养和发展素养目标:能正确处理运输业务订单,熟练使用运输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相关模拟设备,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发现运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衔接好上下游环节的操作,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目标:养成规范操作设备的习惯,对设备的使用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目标:培养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安排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学生从事某一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课程内容是课标中非常关键的核心部分,作为指导性的课标,要具有通用性、普适性和指导性,在表现形式上要和课程特点相契合,要和课程教学方法模式相适应,对于理论性知识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从模块到教学单元的形式,比如:“物流基础”课程和“运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从项目到任务的展现形式,比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和“仓储实务”课程。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职教育的层次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要区别于高职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必修+选修”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在“运输实务”课标中,在基本知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在“铁路运输”模块中把铁路特种货物运输作为选修内容,在“航空运输”模块中把航空运费计算作为选修内容,拓展了课标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层次的区分,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便于各学校在实施中根据本校情况进行选择。另外,采用项目到任务展现形式的课标在项目和任务的描述上要科学,项目名称和任务名称采用动宾结构语式,区别于传统的以章节为主的表达形式。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考虑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要求,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尽可能贴近,把教学和生产链接起来,具体课程内容与要求根据岗位工作的要求来确定,按照工作流程设计项目的前后排序。比如:在“仓储实务”课程中,根据仓储业务的流程设计了仓储认知、仓储设备选择、仓储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仓储管理7个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要条理清晰,通过“了解、掌握、会制作、能使用”等可测性动词区分出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差异,以更好地指导中职学业水平测试。

(五)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是以教学实施过程要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实施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供的参考性建议。

在教学建议部分,首先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物流基础”课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探究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针对理实结合的“仓储实务”课程,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设计与仓储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物流专业整体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为主的工作特点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工作规范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模块中,强调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企业人员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根据物流专业参加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叉车技能鉴定和全国、省、市各级物流技能大赛的实际情况,把上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评价,比如:把物流员职业资格考试和“物流基础”“仓储实务”“运输实务”课程评价相融合,把叉车考证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评价相融合等。再次,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成果应该是多元的,根据课程特点可以包括实训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设计、作业、汇报PPT、项目成果等多种展现形式,也可根据实训过程设计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团队合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评价指标的项目综合评价表,进行综合考核。在操作中可以将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引入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反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教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活页讲义、教学指导用书、网络课程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教材。要明确课程标准对教材选用和开发的指导作用,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由此明晰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上下位的逻辑关系。教材开发与选用建议,要体现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理念;在教材展现形式上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较小、学习基础薄弱等特点,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设计上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有一定弹性。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要素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来源,是以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动态性、多样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实现由资源向课程转化的各种条件,包括与教学密不可分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软件与硬件。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为: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下建设课程网站,把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是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配备必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场所,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认知、课程教学、顶岗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标意识

课程标准意识指的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中对课程标准的本质与内涵、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的自觉性,并以此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标准的重要价值,科学理解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达到课程标准预定的教学要求和结果,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及固有的知识。

(二)注意课标使用的底线原则和弹性原则

课标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各学校在课程具体实施中根据本校的专业方向及教学条件等,在内容上可适当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内容扩充和难度提升,把刚性和柔性有机结合,以满足本校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要通过课标实施推进课程改革

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进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要改革评价方法和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

(四)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标

上一篇:大连海事大学母校行下一篇:学习陈厅长讲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