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观后感

2024-09-11

近现代史观后感(共9篇)

1.近现代史观后感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论稿》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有种!可惜的是,我们有些人现在享受着这种深刻变革所带来的成果,但说起这种话来却又有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由此可见,自觉地从历史昭示中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小学习历史,直到大学依然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我个人觉得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兴衰浮沉的过程,它让我们了解前人曾经走过的路,感受从前的沧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省自己,能得到启发,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能更好地面对、应付今后的种种。

第一篇代序写到“从‘大陆一直不宣传国民党抗战’这一伪命题说起”。适逢201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国举行阅兵仪式进行庆祝,中国也不例外。在2015年10月1号国庆节当天,于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并邀请多国元首到场。同时,民众十分关注的国民党老兵及台湾国民党方面领导人是否到场十分关注,再次掀起了民众对于大陆对国民党抗战功劳不宣传的讨论。在《中国近代史专题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中,赵老师把这称为“伪命题”,观点十分明确。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可能难免大家会有诸如此类的想法,觉得中国共产党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自然对战败的国民党打压磨灭。实则不然,其实中共领导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历来是一贯的,对于蒋介石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的非常清楚,国民党不管是被迫抗战,片面抗战,消极抗战。不管怎样,国民党抗战的事实没有被磨灭,只不过国共双方在抗战的方式上存在分歧。大陆的历史上上,我们也能认识到“张自忠,戴安澜”等著名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或者是大陆拍摄的《中国兄弟连》、《血战台儿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国民党一度将共产党称为“共匪”,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上几乎看不到对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描述。所以赵老师在代序中说道:“某些总说‘共产党一直不宣传、不承认国民党抗日功绩’的人,该不是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吧?——是没有上过学因而无知还是根本没听过老师讲课”还用了“笔者因此纳了闷了”可见老师的真情感,实在不希望有人只是凭着感觉扯几句或者借着谈时髦话题自我炒作。今年11月7号,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领导人终于又能站在一起商讨,毕竟海峡两岸住的都是中国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中国近现代史 是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历史,它完整记录了中华民族由屈辱落后走向伟大复兴的崛起进程。期间风云人物,时势英雄各显神通。《论稿》中赵老师用较多笔墨来描叙的人物有曾国藩、关向应、毛泽东等。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多面的。比如曾国藩,褒贬各执一词,有人说他的“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叫他“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或称“洋务运动的先驱”也道是“封建地主的卫道士”。这位在中国近代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当今备受推崇,《曾国藩家书》被多次刊印。另外曾国藩极为顺畅的京官仕途,所以其为官之道也被拿来研究探讨。曾国藩祖辈务农为生,曾国藩作为长孙,得到了长辈的悉心爱抚和严格训励。笃信以“礼”为核心的理学观念。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他较为开放的中外交往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建设事业的最初开拓者。但他统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为人诟病,包括赵老师也认为其处理天津教案的做法不值得肯定,因为晚清的官员以“羁縻 ”为幌子,过后依然苟安偷生、不思进取。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中国崛起的难度和影响,显然超过了英法、美日等国的十倍乃至百倍。在这一崛起过程中,引领和推动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恰恰是我们学习和思考这段历史的关键所在。”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1904年日俄把中国东北作为战场,我泱泱大国,不断受到日本侵扰,加之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日军更加猖狂。所以,赵老师在《论稿》中,带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曾有人发文称“抗战时,共产党军队一直养精蓄锐,并没有和日军努力作战,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损失惨重,正是如此国民党才在后面输给了共产党。”这种推论很容易对思想活跃但又缺少历史常识的年轻人产生影响,我们也是存疑。看过赵老师书中的思考后,清晰了许多。从中共的武器来源来说,列举了几种可能,不论是国民党配发的,还是美国苏联援助,或是爱国华侨的捐赠,都不能满足中共的武器需求,只有是与日军激烈战斗,从战斗中缴获的。《游击队歌》中也唱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发动全民族抗战,领导人民开辟敌后战场。不管现在如何,那时的共产党人身上,总有股为民族解放勇于献身的精神。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面对艰难险阻的局面,力挽狂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引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功绩,使中共无愧于“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评价。

读史可以明智,赵老师在《论稿》中观点明确,用词严谨。话中可以看出很多事老师讲课的风格,既有热点人物的研究,又有重大事件的剖析,时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的治学心得,读此书,受益良多!

LAW14082 林志坤

2.近现代史观后感 篇二

摘 要:为适应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世界近现代史”{1}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史学理论与历史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将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史学理论和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之中,将“中国近现代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改变世界史和中国史教学内容的相互脱离、史学理论和思政教育的各自独立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比较研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14-02

马克思说过,其实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011年2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了新的学科目录调整方案,世界史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属于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者同为必修课程。但存在许多不同,前者重视史实和史观,后者重视史实和思政。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学理论和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将中国近现代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融入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之中,以改变世界史和中国史教学内容的相互脱离、史学理论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状况。世界近现代史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比较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适应这一需要产生的。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以及史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与比较。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的比较

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16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撰写史学研究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具有通过历史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因此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历史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今170多年的历史,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积极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我国的历史和国情,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之发展而不懈努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发挥其历史与政治双重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史学理论与历史观的比较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指导理论,运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以唯物史观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而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是我国学者依据马克思的史学理论,在借鉴西方的史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宏观史学理论,即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近年来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也开始运用这三种史学理论,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视野和背景之下,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三种理论,是任课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应更多地体现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并且把三种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

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说过,世界历史内容虽然包括整个近代,但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联系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却是20世纪以后部分,因此说世界史就是现代史。全球史观冲破了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论史观,把世界各国历史日益紧密联系的新体系,避免了将世界通史讲成国别史。文明史观则重视历史过程中人创造历史的过程及成果,突出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族群文明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现代化史观突破了革命中心史观,也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单线演进说,主要关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关注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交流与互动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只有从全球历史观出发,将每个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范围内去进行考察,才能全面客观地剖析人类的历史活动以及世界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过程,并揭示出演变的基本规律和趋向。文明史观涵盖全球化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并且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例如,关于中华文明与西方世界文明交流与互动的问题,这既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也属于”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对此,需要明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与西方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动,起初不是自愿自发的,也不是平等对等的,它是在一系列暴力征服、野蛮战争和不屈的抵抗中完成的。可以从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当今全球化中力量对比和权力配置。近代以来中国是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的转型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在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道路的认识,弄清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比较

“历史教学的责任,不尽在于历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尤其是在于历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2}我们在“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变学生被动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我们运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教师主讲式、学生主讲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演讲式、研讨式、影视说史、人物说史、考察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实行过程化考核。在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开展“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的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如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的改革或变革、重要的革命或战争、重要的文明或文化等,都可以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从东方和西方、从国家和地区、从微观和宏观、从横向或纵向等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问题,首先使学生明确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对中国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具体分析,从战争的性质、战争过程直至结束,以及其中有关重要历史事件、从东方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从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坚持斗争等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将中国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和视野之下,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适应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对“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等进行比较,将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史学理论和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之中,将“中国近现代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世界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改变了世界史和中国史教学内容的相互脱离、史学理论和思政教育的各自独立状况,达到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的目的。

注 释:

{1}本文中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是指《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门历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意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间断限相对应,故而在文中统一称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168.

参考资料:

〔1〕王郑冰,陈忠.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2〕张建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学习月刊,2010,(11).

〔3〕吴争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01).

〔4〕辜庆志.《世界通史》课程改革探析[J].历史教学,2010,(04).

〔5〕祝中侠.《世界现当代史》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09).

〔6〕胡浩.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世界历史教学改革刍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2).

〔7〕王向阳,陈沛志.高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8〕王久宇,于忠伟.世界历史教学改革构想[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04).

〔9〕郭学信.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2008,(16).

3.近现代史观后感 篇三

最苦难也最辉煌,苦难过后,注定是辉煌!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前一段时间经老师的推荐,我领悟到了这本书里面的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总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长征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综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历史剖面。

看到书中对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描述,仿佛将我带到了那个食不饱,穿不暖,日夜兼程的苦难岁月。长征的艰辛我们很难感同身受的去体会,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对当时境域描述的文字或影视作品中感受,如《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苦条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每当看到我们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事迹,我心中总是无比的崇敬他们。他们中许许多多为我们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让人敬佩万分。走进新时代、迎接新挑战!我们青年一代要继续的发扬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延安精神,以此指引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来更好的为祖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白求恩也好,李德也好,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真心实意的帮助中国革命,难免在不了解情况,甚至在根本就不理解情况之下,从原有的条件,环境,从他们原来接受的知识和收到的训练出发,发出一些对我们革命情况不尽适合的命令与指令来。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之所长,引导他们制订出适合我国革命的道路,用事实与实践使洋为中国之所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指定出一套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与发展道路。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同样在学习,生活中,不应该盲目的借鉴别人成熟的管理,学习模式,生活模式,要积极的探索适合自己,切实对自己提高有帮助的实际方式,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一套只为自己所适应的模式,这样才能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

这本《苦难辉煌》是金一南教授积累一生只所学所做出的总结,其中独立的缜密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做人要作有心之人,做事要认认真真,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脚踏实地,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自己的风格,人活着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可人云亦云,不能说的多做的少!这些宝贵经验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缅怀先辈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人,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要以革命先烈的斗争精神为动力,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对理想信念

无比坚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良作风;学习他们严于律己、公道正派、始终如一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弘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是我们许许多多大学生要用心去培养的爱国情操。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崇高精神,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4.近代史观后感 篇四

班级:营销13-1 姓名:康园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又是何原因让日本能够让日本崛起为一个大国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我们不会忘记,但面对历史,我们应该痛定思痛。一个弹丸小国的崛起,必然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经历了200多年闭关锁国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的胁迫之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乎意料的是,他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西方强国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之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第一个亚洲殖民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现代的日本仍是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的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然而却受到了日本人的敬仰。此时的日本虽然渡过了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与当时最富强的两个国家中国和荷兰往来通商。十七世纪的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多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的近代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一个新的信号。让日本深切的感觉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和危机感,这使他们更加坚定的认为必须打开国门去迎接新世界的到来。在佩里离开日本时,两个日本青年冒着生命危险跑到了美国黑船,他们的求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佩里。他说如果每个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将来日本一定会和美国一样强大。14年后一个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1867年,涩泽荣一跟随日本考察团到法国参加了万国博览会。新奇的工业产品以及取代手工作坊的机器设备和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涩泽荣一大为震惊。他最终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制度。对于深受四书五经影响的涩泽荣一和当时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一样,对商人具有极大的偏见。在访问比利时过程中,比利时国王的话,使他的固有观念开始改变。1868年,涩泽荣一带着全新的思想回到了日本,此时的日本与他离开时已经大为不同,国内发生率重大的变革,随着国内矛盾的加剧,武士们以王政复古名义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府。明治天皇从新回到了国家权力的中心。新政府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美国黑船打开日本国门之后,迫使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英法等西方列强蜂拥而至,纷纷仿效,开始在这个岛国上争夺各自的利益。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为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黄金外流,经济萧条,民怨四起。为了救亡图存实现富强,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 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开启变革图强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被称作明治维新的时代。1871年一个近百人的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明治政府拿出了财政收入的2%来支持这次出使。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在访问欧美各国的过程中写下了近百卷的实录,使节团在访问德国时,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俾斯麦的强权政治也被日本人所吸收。国家主导工业发展,短时间内全部西化,这样的效率虽然很高,可以尽快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国后的大久保利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殖产兴业计划,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进各国优势技术和先进人才来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回国后的涩泽荣一仕途一帆风顺,身为大藏少辅的涩泽荣一弃官从商更是开启了一代风气之先,让大家认识到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并且创建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开启了他传奇的企业家生涯,对日本经济有很大的推动。在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号召民众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建立了西化一条街,仿欧美街市。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完全的拿来主义,维新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传统文化面临崩溃,引起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的冲突,改革带来的不公平激化了社会矛盾。不久大久保利通就被人刺杀,随之改革也被中止,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继任了他的位置。思想宏伟,性格开放的伊藤博文面对矛盾开始了新的变革,努力实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再采用完全西化的方针。在伊藤博文恢复相扑运动等传统文化的同时,军国主义思想也被召回和强化了。极端西化的方法被慢慢遏制,解决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西风东进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各阶层展开。迫使新政府制定宪法,日本的第一步宪法产生,但宪法中确立了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文,也为军国主义的崛起奠定了一定基础。在保留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由国家干预经济统制主义经济模式。使日本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1910年,95%以上的男子和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的经济与西方各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与西方各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迅速赶超西方各国,日本一直在寻找一种捷径。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军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日本开始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国力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也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1890年以前日本是以改革促发张,之后是通过战争促发展。通过战争,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赔款,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是其财政收入的四倍多。赔款数额的一半以上都用来扩充海陆军军队,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愈发膨胀,发展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地步。在接下来半个世纪日本一直在扩张势力,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侵中国东北,进而侵占整个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下,日本被迫投降。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的成果化为灰烬,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民生凋敝的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对于日本经济的再一次腾飞人们给出了个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人们无法忽略的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明治维新以来留下的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人才还有学习西方的一些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物质虽然倒塌,但日本的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这是日本战后尽快崛起的一个基础。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5.近代史观后感(范文模版) 篇五

上周四的近代史课上华老师带领着两个班级的同学观看了八年抗战中的两个不为人熟知的真实战役,一个是松山血战,另一个是八女投江。

我时常在想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了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加上盟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的兵力,历经大战十次,小战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兵。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有的连队仅剩两人。松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英烈们的鲜血。松山战役是山地丛林攻坚的典型战役,它铲除了日军设置在滇缅公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女投江片段讲述了在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八位女战士,为了减少大部队的损失,她们勇敢的挑起了掩护的重任。前面是凶狠的敌人,身后是水流湍急的乌斯浑河水,她们8人又都不谙水性,生还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她们断然拒绝了大部队的援救,把敌人的注意力引了过来。她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走向河中心。这些个13到25岁不等的八个介乎于女孩与女人之间的战士们在勇往直前中走向人生最辉煌的终点。

6.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篇六

但是,纵观近代中国,当权者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依旧认为自己还是天朝上国,外国人离开了中国就无法生活。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19世界40年代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药等,科学技术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了。反观清朝政府,一味的追求享受,追求奢靡的生活,而不管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不变革新的制度,不发展新的科技,反倒把那些追求进步的人士当成了反动人员,抓进了监狱。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落后,这就为后面列强的侵略提供了内因。

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猛,本国无法承受发展的科技,所以他们需急对外扩张,这时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一条肥鱼。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落后的旧中国,拉开了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序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痛和悲伤。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引以为傲的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在外来侵略者的脚下承受着无情的践踏与打击。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其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都在民族耻辱中浮沉,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曾经在西方人眼里的极乐世界,都在这时变成一个冷漠的嘲笑。而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力,一味的抱着不抵抗政策,急于想要维护自己的封建利益,很多次的战争,都是我们国家占了主动地位,却被清政府的软弱打败了。清政府急忙召回将领,导致战争不战而败。并且,清政府还急于和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条约,将整个中国拉向了深渊。中国从此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普通人民无法忍受列强的入侵给予他们的伤害,于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武器,抗击列强的侵略,比较有名的是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迫使侵略者们暂时放弃了他们的侵略想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还有比较有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这些运动都没有真正起到拯救旧中国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組织者是农民,农民阶级有着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是老旧的,无法担负起拯救中国的重任。

然后,有一部分封建阶级发现了中国的弊端,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戊戌变法出现了。但是,这些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也无法挽救中国。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他们为了救中国,也为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也站了出来,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是,依旧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拯救中国的任务他们也无法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都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他担负起了拯救旧中国的任务。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不断地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近代史论文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七

本片讲述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

影片开始,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安排黄兴担任广州起义的领导,并委派新寡的革命女性徐宗汉假扮其妻,两人秘密潜入广州组织起义,而孙中山自己则前往美国,继续为革命募款。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林觉民等年轻的起义者攻打总督府,功败垂成。徐宗汉听到噩耗后,强忍悲痛收殓了七十二烈士,却找不到黄兴的尸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当上了湖北都督。武昌失守让隆裕太后阵脚大乱,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的计划又被海外的孙中山阻挠,隆裕万般无奈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汉口前线炮火连天,“黄兴到”的大旗突然杀到,原来黄兴侥幸在广州起义中生还,他的到来令革命 军士气高涨。一个月的阳夏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正在黄兴落寞的乘坐江轮离开武昌之时,远处却漂来了孙中山回国的消息。孙中山回国后与黄兴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汪精卫代表革命党人展开与袁世凯的斡旋。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电告袁世凯只要清帝退位,便可让袁世凯就认大总统,孙中山如约退位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盗取······

8.参观南京近代史景点的观后感 篇八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理想之钟”应长鸣———游南京中山陵有感

在通往中山陵园附近的路途中,公路两旁矗立着整整齐齐的参天古树,名曰“法国梧桐”。凉风徐徐吹来,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似乎在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时王导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大树脚下好乘凉”的感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启示后代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珍惜爱情;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掉历史,不要忘掉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揭开了法国梧桐的神秘面纱,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我们走进了中山陵园。一座被严密茂盛的树丛层层覆盖的山城呈现在我的眼前,没有喧闹,没有繁华,一切树木与建筑都是那么的静谧与和谐。园内游客众多,老老少少,白皮肤黑皮肤的,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的也有。然而,我却没有看到在陵园中嬉笑打闹的面孔,可见世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爱戴之情是多么地深切。

陵园的主路是一直向上延伸的,途中我们经过“博爱”坊,“天下为公”雕像大厅,每到一处,导游详细周到的解说更是增强了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事迹一点点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代伟人的不凡与崇高是如何做到的?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身处一个和平安祥的年代,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激情和斗志被现实生活日益消磨殆尽,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我们走到离墓室长达840多米的阶梯墓道之下时,从下向上放眼望去,一步一步地台阶笔直般通往中山陵墓,又直又高,听说是由392个石阶和10个平台构建而成。我准备利用体内蓄积的所有能量,一鼓作气攀登到墓室,然而每当我攀完几十个台阶,就得在一个平台上缓口气。最后当我们终于到达海拔高度为185米的中山陵墓时,回头望去,居然看不到一个墓道石阶,只剩下一块块平台,设计者的聪明智慧真是难以言表啊!攀登石阶的过程确实有些耗能,但这不是更能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吗?每到一个平台,我都会想起孙中山先生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时也让我深深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目标的实现是充满艰难和挫折的,只有当我们按着坚定的.步伐坚持不懈走下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的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平躺像,他的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9.近现代史观后感 篇九

()

A.人文主义者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B.当时法国的君主主张建立民主制度

C.当时的法国王权具有进步意义

D.当时法国君主和人文主义者的阶级利益是一致的

[解析]当时欧洲世俗王权和人文主义者存在本质的差异,但都反对罗马教廷,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正确答案为c。

2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或内在的控制了。”这说明了

()

A.1787年宪法弱化联邦政府的权力

B.1787年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绝对的权力

c.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建立开明的专制制度

D.1787年宪法既加强政府的权力又防止政府独裁

[解析]人不是天使,故要加强政府的管理;政府不是天使,故要限制政府的施政行为。正确答案为D。

3.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表现不包括()

A.自由主义改革运动的逐步开展

B.I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

c.为应对农民涌入城市等问题,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渐加强

D.为应对经济危机,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思潮是自由主义,故D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D。

4.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说明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由材料可知,历史学家强调的不是地缘条件而是社会制度;31业化可以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也可以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等其他模式实现。正确答案为C。

5.1854年《遐迩贯珍》月刊第十一号的编者按语说:“《遐迩贯珍》数号,每记花旗国与日本相立和约之事。”这里的“花旗国”最有可能是

()

A.England

B.America

C.Germany D.Russla

[解析]1853年美国侵入日本,始有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条约之事。正确答案为B。

6.马克思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材料中的“西方式的社会”的本质含义是

()

A.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B.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C.思想理性化、多元化

D.现代工业文明

[解析]注意:A、B、c三项只是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答案为D。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科技革命的蓬勃开展

B.资本主义体制日趋成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和平与发展成为欧洲主流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战争阴霾笼罩欧洲,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正确答案为D。

8.20世纪初英国人说:“纵世界万国,与我断绝交易,我亦足以自供也。”这说明

()

A.英国的经济实力独占鳌头

B.英国的殖民地十分广阔

c. 英国实施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

D.英国的资本输出世界第一

[解析]A、G不符合史实,应排除;D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干,亦应排除;因为英国殖民地广阔,可以在殖民地得到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认为足以自供。正确答案为B。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此回答9~12题。

9.为了展示14—17世纪欧洲文明在各个领域里的重大成果,张涛同学设计了《神曲》、《蒙娜丽莎》、《君主论》三张卡片,你认为还应该补充下列哪一张卡片

()

A.《愚人颂》

B.《大卫》

c.《国家论》

D.《天体运行论》

[解析]注意:《愚人颂》和《神曲》、《蒙娜丽莎》和《大卫》、《君主论》和《国家论》分别同属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领域,《天体运行论》属于自然科学,正确答案为D。

10. 涨涛同学立志要为伏尔泰写传记,并草就了写作大纲,那么,你认为不能列入的传记标题是

()

A.上帝已死——彻底的反宗教者B.儒学功臣——中国文明的传播者

c.博学多才——有思想的文学家D.时代宠儿——开明君主的座上宾

[解析]注意:伏尔泰仍主张信仰上帝。正确答案为A。

11.张涛同学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地名与其他地区的不少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省,大洋洲有新西兰;法国有奥尔良,美国有新奥尔良等。对此,你的解释是

()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

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

D.欧洲列强进行的殖民活动所致

[解析]历史上,西方列强在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往往把被征服地区以自己国家的地名来命名,以显示自身的宗主国地位。正确答案为D。

12.张涛同学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且划分很细致;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绝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解析]注意:“马”和“机”分别是畜力和机械力两种动力源的代表。正确答案为C。

历史是多样的,它只有道路,没有模式。据此回答13-14题。

13.同样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迅速建立了共和政体,但人权建设步履蹒跚;法国的共和政体建立曲折反复,但革命之初便颁布了《人权宣言》。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在独立之前的政治架构中没有君主传统,故能迅速建立共和政体

B.革命前的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故共和政体建立曲折反复

c.奴隶主阶级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充当了领导角色,故不可能迅速解决人权问题

D.法国在革命之前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故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强烈

[解析]美国在独立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国王当然也是殖民地的君主了。正确答案为A。

14.与英国相比,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

()

①政府主导②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⑨从外国引进技术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注意: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外部发展环境固然不错,但英国进行工业化的时候外部发展环境也非常之好。正确答案为B。

有比较才有鉴别。据此回答第15题。

15.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即实现独立和近代化。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其原因有

()

①日本是在推翻了旧王朝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国则依托旧政权②中华文明承载几千年的文化负担,而大和文明以学习其他文明为常事,文化负担小③两国最高统治者对改革支持与否④日本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人没有这种要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

[解析]日本推翻的是幕府统治而不是旧王朝,排除①;慈禧太后同样支持洋务运动,排除③;洪仁玕和早期维新派已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排除④。正确答案为D。

近代中国人的著述为我们了解世界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新颖的视角。据此回答16-18题。

16.19世纪初成书的《海录》记载某国:“由英吉利西行约旬日可到,……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英吉利同。……其国出入多用火船,……无烦人力,而船自行驶。”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某国”应该是指美国,当时美国疆域仅为东部沿海十三个州,故曰“疆域稍狭”

B.材料中的“分封”与我国先秦时期的分封不同,实质上是殖民统治

c.该国人基本上由英国移民而来,且以英语为国语,故曰“风俗与英吉利同”

D.材料反映的史实不会早于1807年,因为美国人在1807年才发明汽船

[解析]由教材中的《美国的领土扩张》图可知,19世纪初美国领土早已超出东部沿海十三个州了;注意:材料中的“火船”实际上就是富尔顿发明的汽船。正确答案为A。

17.第一位环游地球的中国人李圭曾参加美国举办的费城“万国博览会”。李圭在其游记中写道:“有美国者,……泰西强大国也,光绪二年为有国百年庆期。……(故)广治天下物产互相比赛,……曰‘赛奇公会”请根据材料判断,光绪元年是公元

()

A.1873年

B.1874年

C.1875年

D.1876年

[解析]美国于1776年成立,则其建国一百周年应该是1876年,是年为光绪二年,故光绪元年为1875年。正确答案为C。

18.承上题,李圭在这次博览会上不可能见到

()

A.蒸汽机

B.景泰蓝瓷器

c.柴油机

D.电灯

[解析]注意:柴油机发明于19世纪90年代,而电灯此时刚刚问世。正确答案为c。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圈地运动开始的时候,因失地而进城的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如1531年法令和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为止,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运动的大规模开展,失地农民的骤增,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规定:每一个教区的有产者每年必须对教堂有一定数量的捐赠,然后再由教堂在一定的监督制度下分发给本教区的穷人。

(1)根据材料一,说明16、17世纪英国对待流浪农民的政策有何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穷人宁可接受低薪的工作机会,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那里请求救济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旧《济贫法》相比,英国新《济贫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历史背景。

(3)与旧《济贫法》相比,英国新《济贫法》有何利弊?

材料三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政治家致力于避免革命的发生。1909年,王室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济贫法的报告》。报告主张废除单纯从救济贫民着眼的济贫法,由国家从教育、就业、卫生、养老等方面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两年以后,劳合·乔治不顾各方面的强烈反对,在自由党与工党的支持下,依据报告的基本原则,提出并通过了《国民保险法》。

(4)根据材料,指出与《济贫法》相比,英国《国民保险法》的特点。试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历史背景。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参考答案:(1)变化:由惩罚到救济。主要原因: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失地农民骤增,严重冲击了英国的统治秩序,实行救济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2)区别:必须参加强制性劳动。原因:旧的济贫法有负面影响;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不愿为社会救济而承担经济责任。

(3)利:鼓励参与劳动,惩罚懒惰行为;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弊:资产阶级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贫困者;资产阶级容易逃避社会责任;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4)特点:政府承担责任;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历史背景: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实力取得了重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英国的社会制度日趋成熟;工人阶级为争取阶级利益而英勇斗争;《济贫法》有负面影响。

(5)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必然进行更多的社会改革和社会立法来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为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等社会问题。

20.亚洲各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读上图说明18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的分布特点。

(2)读上图说明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亚洲殖民地的分布特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面对西方文明的潮流,亚洲诸国或自我封闭,或竭力抵制,或积极拥抱。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亚洲人常见反应及其结果。

(4)看右图回答,与19世纪中期相比,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斗争有何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5)综合以上各问,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分布在沿海地区;点状分布。

(2)变化:深入亚洲腹地;亚洲几乎被瓜分完毕。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亚洲几乎被瓜分完毕。

(3)举例不必局限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4)新变化:资产阶级领导;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终极目标。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上一篇:经营情况工作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叶·母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