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共8篇)
1.读《人生》有感 篇一
读《人生》有感10篇
读《人生》有感1我是在初次听我的语文老师介绍路遥先生的《人生》之后,便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不定我读了之后也会有所进步呢,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阅读......每个人都有一段遥远而又漫长路要走。而这就是人生。《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先前是一位民办教师,但因学校减员,被一位叫三星的人顶替了。此后,他沮丧了一段时间。中途,遇见了死对头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因机缘巧合在一起。
这时,高加林意识到还能找到工作,放弃当农民。给叔父写了一封信,长期在外从军的叔父知道后,回信说会一段时间后回去。
过了许久,叔父回来后,给高加林找了一份工作。可好日子不长,有了工作,领导说他走后门,把他工作给辞了。和黄亚萍要远走高飞。当他听说被自己抛弃的巧珍和别人结婚了,跑回了村,伤心欲绝。之后,一位老汉对他说民办教师有希望时,他十分感恩德顺老汉。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
人生的道路虽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很遥远,有时失去的东西还可以拿回。
命运若不公,不给你想要的,那就改变命运或人生,总能得到一些回报。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一直努力,为人生的目标而奋斗!
读《人生》有感2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生命的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
在很多的时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尽情享受自己现在的“拥有”。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
有钱可以买车子、买房子,但买不到幸福;有权可以让人服从、听话,但拴不住幸福;有名可以得到尊敬、羡慕,但这也不等同于幸福。物的享受、权的力量、名的荣誉,只能使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即使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因为贪欲是无法满足的。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陋室铭》中刘禹锡也有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圣地,何陋之有?亦或是范仲淹劝诫被贬的滕子京,应有“登斯楼也,宠辱不惊,把酒临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潇洒心境。又如五柳先生用“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生活幸福安宁的地方或与世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空想社会。
历代文人墨客、往哲先贤都有共同的见解: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颜从没有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因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不能以金钱、权力、荣耀来衡量。
所以说,我们要先抛开金钱利益的杂念。自然地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借酒消愁”,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常有人说,带你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朝酒桌上推杯换盏,往往与情场、官场、商场交易相连,唏嘘情意少,利益交换多。
亦或是捧书茗茶,茶中深意可能胜于酒,因为茶香清浅,萦绕不去,一杯茶可以喝出无以言表的滋味来。人生就像品茗,开始会苦一阵,但不会苦一辈子。
然而一个人独处时就抚素琴。史铁生写过一篇小说《命若琴弦》,盲人琴师抱着弹断第1000根琴弦,就能看到光明的坚定信念,刻苦练琴。师傅善意的谎言,让他全身心的倾注内心寂寥悲苦和对美好世界想象于琴弦之上。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一生的悲苦仿佛走到了尽头,而生命也在琴弦中得到了真正的意义。
生命绝非一帆风顺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要么,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弃希望;要么,把痛苦踩在脚底下,活出崭新的自己。经历了苦难的洗礼,才会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现在。
由此可见,幸福是当我们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满足时的一种状态,是拥有身心的平和与宁静,不管境况或顺或逆,都能知足常乐,惜福感恩。一个人,只要拥有个好心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幸福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缺而不充斥在你身边。
读《人生》有感3前几天读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读后颇有感触。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饮杯劣酒罢了,弹琴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放慢生活节奏、品味人生点滴”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山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冷江鳖业(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这种思想存在,为了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一步步向外发展,想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渠道,研发新产品,组建团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这些事确实都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但现在看来,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与现实状况,分主次,分步骤地实施,效果会更好些,做企业是跑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时的风光。
看了《趣品人生》这本书,我有了以下感悟: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则不达,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有时候放慢脚步,做个调整,会有利于接下去跑得更快;心里平静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读《人生》有感4《人生》这本书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在现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之前的时代,但在面对人生时往往有许多都是相同的、选的路有时候也是相同的。
主人公高加林出生在一个农名家庭,在开卷作者就从高加林的仕途失意介绍起,也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高加林这个所要介绍的复杂的人物就在此出现,先从他被弄下老师这个岗位说起,写出了他极度的自尊,可能人生不会就这样埋没任何一个人,于是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机遇,他在农村里遇到了巧珍,一个善良天真的农村妇女,可能由于突然遇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加林便和她逐渐相爱了,但如果就只是这样过下去的话,可能这人生真的是挺完美的,但这人生也许也太无奇了,于是又出现了接下来的一段不同的路。
高加林向往外面的路,如果就这样埋没在这土地里也就不太符合作者所要描写的对象了,于是他通过各种的人际关系冲出了这里,来到了县城。这个他一直向往的地方。他热血,充满激情,也许是在黄土地里被压抑了太久了,对理想也抱着太大的希望,他强忍着疼痛断绝了愿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从这里似乎也应该能看出路遥的苦难意识和悲剧意识,让巧珍来经历这一切不寻常的打击,可他也描绘出了一个乐观,不消极的巧珍,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高加林的选择看起来是高加林的见异思迁,但也应该是必然的结果,亚萍的出现是必然的,这就好比是城市的这一条路,而巧珍则是劳动这条路。加林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挣扎在幸与不幸的边缘,最后加林的抉择也符合了他自己内心的需求,他诠释了一个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实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但平衡生命也是需要代价的,最后自己也被遣送回乡,这也相当于他从自己的梦中醒来了一样,而这个叫做人生的梦却没给他留下任何东西,留下的只是深深的后悔。虽然最后不能算是结尾,但也写出了结尾,这个剩下的都由读者去考虑了,可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吧,这才是文章最重要的地方,让大家初步的了解人生这条路要怎样走,要承受什么。
在书中你会发现,有许多幻景都是浪漫的,但不一定是不真实的,有时候不要太去迷恋和沉浸在这些幻景之中,但适当的装扮还是可以的,要去学会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不要太妄自遐想,否则也很可能会像高加林一样,失去最宝贵的亲人。
读《人生》有感5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标,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行驶的动力,为你补满前进的信心。
前几日,受推荐,我与《理想点亮人生》这本让人读后受益匪浅的书籍来了一次邂逅。
书中讲的是一些关于名人的故事:从小病魔缠身却不放下的张海迪;身高仅150厘米却获得150余枚国内外奖章的邓亚萍;听不到美妙音乐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丽华;立志为祖国造结实的大桥的茅以升;毕生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个来说吧!
邓亚萍身高仅及乒乓球台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馆的教练拒绝,但是邓亚萍却从不气馁,一向苦练,据统计,她一天接球打球要重复一万多次!汗水浸湿了她的训练服,只好不停地换,一天下来,她至少换了8-10件训练服。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比赛奖章!
是什么使她不断坚持下去?是什么使她拥有如此坚强的毅力?是什么使她越来越努力的训练?是理想!是理想!理想,就是我们的那盏灯!点燃理想之灯,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勇气。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迎着风雨前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孤独,寂寞,挫折,打击更可能常伴你左右。但是没有血的历练不能成为真正的将军。同样没有各种苦难的磨练又怎样能有潜力的提升。一颗坚定的,勇往直前的,无所畏惧的心,能够支持你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终点。理想信念就是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我们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此刻的我渐渐长大,我的理想也越来越清晰明朗。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追求,理想不必须要伟大。我期望能在自我的岗位上出类拔率,倾尽全力来回报为我付出了千辛万苦的父母,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期望我的家人因为我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这就是我的理想,很平凡,但却不卑微。
过去的光阴再也不会回来,我为以后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指引我去奋斗和创造,没有人能够帮我,除了为理想战斗,我没有其他的选取。对于我来说,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黎明在回望那些曾为理想艰苦打拼的人们,心中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向他们一样,用心血浇开人生绚烂的花。记住: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理想的开始,脚踏实地是我们让理想成真的真正途径!
人生的路,因为有了这盏灯便不再黑暗,生活,因为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单调,再黑,再远,再难的走路我们都不会胆怯了!我们的青春会因理想而更加精彩,给自我点亮那盏理想之灯吧!
读《人生》有感6读了《耐磨的人生》一文,我深受启发,文章里作者的朋友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右手,炎炎夏日里,他到小书屋去选书,本来要穿短袖衫出门,但还是穿上了长袖衫。到了小屋见到朋友,令他震惊的是朋友也穿了一件短袖衫。朋友说:“倒退两年,认为自己活不下去了,干什么都不方便,真是太苦了,后来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瞧瞧古人多么豁达,牙齿都没了,还笑着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还有双目失明的达尔顿,他以为只有失明难以忍受,结果六十岁双目失明也能忍受,多么乐观。
比起我们快乐又幸福的日子,还不好好学习,真是浪费了时间。就算有困难,我们也会相处解题的办法,甚至要比那些人,做得更好。
我感受到,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可是如果有了书,就可以富含心灵只钙,就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
读《人生》有感7在仔细阅读了由张松辉写的人生儒释道后,发现自己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代人文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该庆幸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永恒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思想,灵活运用,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让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生儒释道》这本书的绪论阐述了儒释道三家各自的基本人生观。儒家的基本观点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佛家是磨砖成镜;道家是逍遥适意。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心理。
要有一种虔诚的信仰,随遇而安,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书中作者所说虔诚的信仰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的充实和自信,比欲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却了多少烦恼和痛苦。我很同意作者部分观点,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了坚定不移的心,才能朝自己的目标奋进。
随遇而安,是一种豁达,风轻云淡,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过分的禁欲却是我不能认同的。有欲望才能有追求,如果一个人真无欲无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禁欲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表现。
作者在书中写到,命运是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我很同意这个观点,都说种的什么花就结什么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赋构成的,结合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涯里你不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那么你想找一个好工作也只是纸上谈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注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的未来都是自己决定的,也许幸运之神不会总是眷顾你,但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当机遇降临你却没有能力抓住时,再懊悔就为时已晚了。
书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佛家提出的烦恼即菩提了。关于这个观点的内容解释就连佛家内部也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然而,世俗的愚昧就只是愚昧,将愚昧和智慧区分的特别明确,小乘佛教的人都抱有这种观点。
但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的眼里,万物都是没有区别的,浑然一体。因此,智慧和愚昧也应该是一样的。这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的境界。实际上,他们超越了是非的界线,当没有了是非,善恶的纠缠后,就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状态,即使深陷于烦恼的泥潭中也不会感觉到烦恼。
这就充分证明你得到了佛家的智慧,本身就没有烦恼了。书中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在我看来,他的意思就是,虽然事物的形状,颜色,状态会发生改变,但其本质是不会变的。不管天空是黑暗的还是明亮的,天空就在那里,还是那片天空不会有丝毫改变。
同理,人性有愚昧的也有聪明的,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没有思想的一张白纸,要想摆脱愚昧,就要接受后天的学习,是非善恶的区分也要通过价值观的灌输来明了。是非善恶是有界线的,同时又是无界线的。
没有了是非善恶,怎么能区别好人和坏人,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疑的是是非善恶都是人的本性体现,属于同一性质。人的本性放在那,是非善恶,愚昧与否只是他的一种外化的形式。物我皆忘的境界正是看透了烦恼即菩提的本质,运用佛家的智慧使自己处于烦恼之外,脱离烦恼就会有更加和谐的人生了。
作者说:我未生之前,天地万物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等于不存在;我死之后,天地万物也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同样等于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时,天地才开阔,万物才鲜活,一切才赋予了和价值。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其实就是以自己作为主体,是万物的主宰,当你认为他在,他就在:你认为他已灭亡,他就不复存在。万物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你的内心控制了一切,心外无物。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研究的,当我们去读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思想时,会有很多体会的。有的会启发我们,有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落后愚昧,我们需要有一颗明辨是非曲折的心,从实际出发,从书中得到更多人生哲理。
读《人生》有感8龙年元月十八日,因飞往上海的航班误点,很高兴能利用这个宝贵的时段,于武汉天河机场“百家书苑”畅游了一番,并买下一本于丹《趣品人生》的书。其主题是“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相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读完她的书,从中悟出其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快意”,一个是“从容”。不由让我对人生的感悟,又有了新的收获。
我们活在当下,正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路。如果面对生活的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我们选择了人生;那么,面对人生的繁杂纷扰、阴晴圆缺,我们就应该选择从容。但真正从容的人,总是让自己活在自己的美丽里。
记得那年改革精简,在既没有领导向我作任何的思想工作,也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商量;我以内退的理由,我向其领导小组递交了申请书;当时有人真诚感动地说,“我们单位多有几个这样的同志乐意谦让,该有多好”!就这样,抵制了亲朋好友的劝说,舍弃了几十年拼搏的“饭碗”,从容地踏进了赋闲于家的门。内退后,对于我来说,心中没有什么失落感,且写了一首题为《赋闲其乐》的六言拙作——不觉流水年长,尚健疾书退养,回首如歌岁月,于公于私坦然,淡泊名利得失,花开叶落有常,告别纷争回府,品茶读书侃谈。
其实内退后,我也没有真正赋闲于家。几年来,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个体私营企业,有幸曾被他们聘请我去做过内勤、主管等工作。自己常说,人要有两种精神,一是要乐于做拉链——能上能下;二是要勇于做锯条——能进能出;只有这样,生活觉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我从不因已退养而改变初衷,也不因已失宠于社会而怀疑信念,也不因人到知天命的年龄而放慢脚步——那便是我于人生中在感受从容、学会从容吧。
许多人会说,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工作负担如此之大,个人责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丝松懈,哪有大把时间去悠闲?我认为,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也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更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人生不在初相逢,洗尽铅华也从容,年少都有凌云志,平凡一生也英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品行,为“从容”做了最好的诠释。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都不失为“从容”的华章。虽说从容是人生的极致,但面对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或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此时,谁拥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他就能走得更远。每一次我们的进步,都是从困难中爬滚出来的,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但有的人一辈子了无痕迹,有的人一辈子灿若恒星,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同,只有我们拥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才能更加的“从容”。
于丹书中说,“从容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其精彩的概括并告诉我们,从容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平静和安定,也是通向健康的坦途,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以及事业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云,从容日月长。让我们在喧闹中享受清静——认认真真想昨天;让我们在孤独中品味快乐——扎扎实实抓今天;让我们在人生起伏中感受美丽的精神——高高兴兴看明天。
读《人生》有感9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情是复杂的。
全书围绕着主角高加林,讲述了他高中毕业后的人生。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就在县城上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可惜没几年,他们村的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托干部马占胜走了个后门,让三星顶了高加林的位置,而高加林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到农村。但高加林是一个有才的人,心中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甘心一辈子守着黄土,做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农民。刚开始,他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几天,就觉得着实对不起父母,于是尝试下田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他们村二能人刘立本的女儿刘巧珍相爱了。巧珍是一个有着白杨般的身材和出众相貌的农村女孩,却遗憾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高加林和巧珍每天晚上都悄悄地出来见面,是巧珍让他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了爱与温暖。没过多久,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回乡当了劳动局局长,官很大,高明楼和马占胜怕高加林把那件事告诉他叔父,就再次走后门,为高加林在县城上找了一个体面的记者工作,于是高加林就这样走了。
这是本书的上篇。先说说主人公高加林吧。他是个才子,能力强,悟性高,却被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随便开玩笑。他的父母亲一生为农民,没权没势,只能受当时社会环境的欺凌,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无力反抗,只能听天由命。我认为他是可怜的,在当时的旧社会中,虽然他有学问,可别人总是不平等的对待他,就好像他父母的高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一样,他的理想和命运也任凭别人摆布。作为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你有这个能力,也干着一份你能力范围内,能用于施展你的才华的工作,却要因别人的插入而停止,这是我绝不能忍受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却三番五次被人践踏,瞧不起,这也是我难以接受的。但高加林对待感情却很坚决,他敢勇敢地当着大家的面,承认他对巧珍的爱,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再说说这个爱高加林如命的女孩。巧珍淳朴,善良,大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上过学,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没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后悔一辈子。当她得知高加林要再次去县城工作,她又高兴又悲痛,高兴是为了她的加林哥哥可以再次走出农村去追求他的梦想而为他高兴,被悲痛为他们要分开而悲痛。虽然巧珍没读过书,但我认为却十分的善解人意,她爱他,也懂他,永远默默地支持着他,非常伟大。
来到县城的高加林,很快进入了工作,在城市里,他尽情地施展他写作与技术的才能,在城市中立刻受到了全县人的瞩目,同时也受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的关注。他们在高中时期就是很好的同学,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他们经常讨论国家大事,谈论时政新闻,不久就互相喜欢了。可高加林的内心是矛盾的,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巧珍。突然,有个和黄亚萍去大城市南京发展的机会给到了高加林,在前途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前途。于是狠下心来跟巧珍分了手,巧珍难过极了,只好嫁给农民马铨。黄亚萍也跟自己的现任男友张克南分开了,但张克南妈妈却气不过,查出了高加林是走后门进的城,并告发了他。这下谁也报不了他了,马占胜和高明楼被撤职,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
这是本书的下篇。小人终将受到惩罚,善良的巧珍没能和他心爱的人在一起。黄亚萍同时也爱着高加林,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学历高见识广,同样也高傲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她实在是太放肆了,不换位思考,做事过于果断,但她确实又令人羡慕。巧珍的结局真的很让人心疼,以后的一辈子就要和她不爱的男人过着农民的生活。她们这样的农村女孩,连努力的机会也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定义了农民的身份,被田地栓死。高加林则有走出去的机会,可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谁。我认为他想走出去,去更大的地方发展,展示自己是积极的,好的,可当他选择伴侣时却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只是从物质上来衡量其中的利弊,巧珍一无所有,当然输给黄亚萍。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心中的想法,别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读《人生》有感10或许你也曾经有过迷茫,有过困惑的时候,譬如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会因是跟随自己的心继续向前走,还是屈服于现实的重压,如果你在处于纠结之中,那么便可以像我一样带着疑惑去《人生》中寻找答案。
《人生》讲述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在村里任教的民办男教师高加林,他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生活一直都不太顺利。“大能人”高明楼的二儿子三星是一个靠走后门才上了高中的迟笨人,因为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便把没什么背景的高加林顶替了下来。高加林不服气的待在乡下,一心想着怎样回到镇上,但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刘巧珍又给予他爱情的滋润。过了一段时间,高加林的叔父从远方调回来工作还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下面的人为讨好他,走后门把高加林带到了县城里工作,高加林还和高中同学黄亚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甩了刘巧珍。可命运弄人,黄亚萍的前男友的母亲对高加林怀恨在心,揭发了他走后门的事,导致他又被迫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是个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运的压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来美好的生活,可他愤怒、困惑、绝望,这都是人生带给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对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澜下走错了路,可谁有说的准呢?是错是对都是相对而言的,高加林总觉得生活不顺,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乐幸福不是吗,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大骂高加林没良心,是个负心汉,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也许选择了黄亚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里生活的保障,而选择机灵漂亮又朴实可爱但是个文盲的刘巧珍,在日后的生活中两人的分歧可能会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没有过思想的斗争,他痛苦着在当初第一次与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说分开,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后主动跟为难的黄亚萍断绝关系,他也还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农村时,故事也缓缓落下帷幕。高加林是庄稼人的孩子,他从未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可他也从未有过成为农民的觉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两落把他摧残的险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顺老汉这个和时间做着抗争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心性善良的他总会在关键时刻点醒高加林,好让他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顺老汉找到了他,他的话都让高加林和我的心为之一震。他一辈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来可真是寂寞,可他却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着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数,修过路……遮羞难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马?——那你们年轻人的词说教幸福。”啊!这就是德顺老汉眼中的幸福。他还觉得“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就是幸福。高加林听了这番教导,眼里又闪起了希望的火星。这……这才是人生,也许经历过挫折,跌入谷底,坠入深渊,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人生。我们都在探索着人生,没有人能断言你未来的人生会以怎样的姿态存在,那些有经验者也许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指明方向可真当实践起来,又未免是隔靴搔痒。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通往正确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的这段话被路遥先生作为《人生》一书的题记,也被我摘录一段作为题记,是有着他的意义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你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没办法总是如愿以偿,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慎重地做选择。
面对人生的岔道,可能会迷茫吧,也可能会困惑,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总是充满思考充满选择,有着无穷无尽,无法用一板一眼的语言来表达的变幻。前进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选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读《人生》有感 篇二
腐败,原意是指有机物的腐烂、变质。把这个词引申后,公共权利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称之为腐败。《镜鉴》收录的反面典型揭开一幕幕血色的腐败。血的代价是腐败分子付出的人生成本,人的一生是要算一算账的,用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一个人一生的财务状况,这个表的结构与会计上的资产负债表相似,表的左侧是人生不同时期的资产,右侧是人生在对应时期的负债和净资产,财务状况的变动,随着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堕落和懈怠,发生着数量上甚至是质量上的变化,在人生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腐败的贪念、私欲的冲动,可能会导致代表人生价值的净资产骤降、归零甚至成为负数。遵循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帮助贪官们算一算腐败人生的会计账。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一: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的基本要求是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权利寻租、贪污等腐败行为一经发生,当事人可能暂时获得经济利益上的好处,资产增加(虚增),与之对应的负债必然等额增加。对一个人来说,在偶然和必然之间,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发生因腐败行为导致资产虚增的事实也许是偶然的,随之而来的负债增加却是必然的。复式记账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腐败人生的结算规则是“有借必有还”,欠下腐败的债务,迟早是要还的。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二:会计等式:资产-负债=净资产
腐败行为产生的资产虚增和负债增长在数量上变化迥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资产增值不显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之对应的负债却与日俱增,增加的部分包括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腐败行为暴露的心理压力,以及案发后的刑事和民事处罚,等等。因此,这种负债是有息负债,当负债的增加大于资产的变动时,按照会计等式,两者之间的差额就要冲减代表人生价值的净资产。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一定要对人生的收益和成本试算平衡。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且资产损失一经发生不得转回
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中除了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项资产之外,还有一种叫作无形资产的长期资产,无形资产项下至少核算与人生相关的八项资产,它们是事业、家庭、健康、友情、心情、自由、自尊、威信等。发生腐败行为,减值测试结果显示,这八项资产均要计提减值准备,甚至要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当腐败行为案发后,减值准备变成资产损失,按照会计核算原理的要求,相关资产损失一经发生不得转回。腐败行为不可逆,也没有后悔药。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四:会计主体假定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应当对自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中涉及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收入,清清白白,阳光收入,费用,实实在在,据实发生,超出一个自然人主体范围的收入和费用、资产和负债,都不得纳入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范围。明确会计主体的界限,就是要抵制侵占集体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行为。期末盘点实物资产,该入账的,不少,不设立“小金库”;不该入账的,没有,做到两袖清风。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五:腐败行为的会计差错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前期会计差错,属于非重要的会计差错可以在当期更正,但属于腐败一类的重要的“会计差错”,就要追溯调整,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错误。追溯重述调整的结果是,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腐败的人生如同一枚树叶,坠落、枯萎、腐败,终点又回到起点,人生的过程之美、结果之美荡然无存,生命在追溯重述之后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核算腐败人生的会计原理之六:廉者要无风险收益,贪者求无收益风险
与企业经营的特点相似,人生的成长和进步,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贪污腐败获得个人私利的同时,资产增加的同时,负债也同时增加,导致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腐败行为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面临极大挑战,在一定条件下,将使人生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不要让人生进入破产程序,否则,悔之晚矣。腐败行为如同竹篮打水,终究是一场空。按照会计原理明确的风险法则,要无风险收益,不要无收益风险。
3.读《人生》有感 篇三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读名师人生有感 篇四
游小张莹
最近读了《名师人生》这本书,了解了很多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但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热爱是相同的,对孩子的爱是相同的,对自己目标是明确的。虽然他们所任教的学科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但是他们确实一样踏实、认真、坚持。有时候,看到书里的有些文字,总是会很有感触。因为看了别人的事迹,我就知道了为什么他们成了名师,而我确实一名普通教师。
【摘抄1】
学生交上作文时,总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肯定,希望自己的用心良苦处有知音者,如果能从眉批、符号和评语中感到老师的热情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体验到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的欢乐,也会增加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体会:这一点我也很有感触。记得班上有个孩子不是很爱发言,但是孩子天生就是那种内向不是特别爱表现的孩子,所以我就没有对孩子提更高的要求。但是后来有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上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第二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家长跟我交流说晚上孩子回去以后兴奋的拿自己的智慧题给她看,因为老师在上面写了一句“今天上课,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评语。孩子妈妈说这句评语不只是孩子很高兴,全家都很高兴。为了让这样的改变变成长时间的一种改变,后来的几天,只要是孩子表现好的,我都会给孩子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现在班级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孩子精彩的发言。其实班里这样有潜力、期待老师关注的孩子很多。我也知道了,只要我这样一直继续下去,我的更多孩子会有改变。
【摘抄2】
一个人幼年时期,能不能种下读书的种子,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他的成长,更关系到终身幸福。
我的教学优势是知识面比较广,高中学生佩服的往往就是这一点。
读书,是我的长项,可以有力地支撑我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不至于竭泽而渔,而是保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势头。
体会:作为一名学生,我最崇拜的一位老师就是初一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样在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时候邹老师每次都可以不带语文书,他习惯把手背在后面,但是却可以把课文讲的很好。记得那时候他可以准确地让我们翻到指定的一页,在教室里一边慢慢地走,走到谁的身边低头一看,然后继续娓娓道来。那时候我觉得邹老师简直帅呆了。这个老师还会在课前跟我们讲讲自己看的某本书,上课前会给我们讲一个成语故事。班上有孩子报了运动会3000米长跑项目,老师说这样的比赛主要考研耐力,能坚持跑到最后已经很了不起了。后来,班上的2个孩子都跑到最后了,邹老师奖励这2个同学一人一本书。虽然没有奖励给我,不过到现在我还记得书名是《我的太阳》。因为是老师奖励的缘故,所以几乎班上的每个孩子都买了这本书来看。就这样,以后大家都以看过老师推荐的书为荣,因为这样就能跟老师有聊天内容了。
现在的我竟然也成了1名老师,而且是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班上的孩子会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会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但是肯定会听老师的话。我很惭愧,虽然我知道读书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却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虽然我也读书,但只限于零星、随性地读一些书,没有把这
样的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我觉得小学老师其实也可以称为杂家。你各方面都应当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我们的孩子们是十万个为什么,老师如果能够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那么我想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老师的。
曾经的我尝试过在孩子中午吃饭的时候给孩子看看童话故事,但是因为孩子们光顾着看,忘记了吃饭,所以这项计划不得已就得终止了。曾经的我也尝试让孩子早上在晨会的时候请孩子轮流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后来发现学校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会占用晨会的时间,又不能影响任课老师上课,所以这项计划也是无疾而终。尽管这2项试验都失败了,但是我还是始终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你选择相信孩子,在教会孩子怎样做,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孩子们的表现会让老师满意和惊叹。所以我想从下学期开始,我得实施我的一系列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让孩子成为班级的小主人。
【摘抄3】
激情,是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有了激情,就能将学生求知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教育不是灌溉的,而是一种感染的艺术。
每每站在三尺讲台上,我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凝聚了无数双学生的眼睛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做教师的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庄重。因而我总是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走上每一天的课堂,生怕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伤害学生的心灵。
体会:一个教师的激情可以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课上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那么课后孩子们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很少,那么老师就不存在订正或是补差的工作。课堂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很少有上课上的没劲的情况下,一般情况我都会和亢奋。但是有时候,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蔫蔫的。这样的课上下来,我心里就会特别难过。我觉得自己没有把课设计的很有趣,让孩子们能对我的课感兴趣。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及时反思自己。有时候可能自己把课上的太家常了,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候可能自己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内容就不是很充分;也有可能自己确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教法上存在问题。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跟着我少走弯路,我都会及时地向师傅请教。请教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走进师傅的课堂,赶紧学几招。幸运的时候每次听过师傅的课后,我的教学状况都会有一定的改观。
5.读《人生》有感 篇五
最近精力还好,就又开始读了一些书。开始是专业的需要,就自学了《管理学基础》,里面讲的很好,读这种书很轻松,因为基本不用什么基础,用得到的数学知识也少的可怜,看着看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看完了。接下来又看了周世平的《无用之学》,这是属于哲学里的吧,写得切实很好,也引起了我的很多共鸣,但是由于我们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周先生的很多观点与之有出入,但总的来说它的哲学思想虽然没有马克思的大气,但是很适合中国真正的国情,毕竟是炎黄子孙嘛!前几天又读了《双城记》,自修了《信息与密码学》可是由于矩阵的很多东西忘了,也学得半懂不懂。而最近真正引起了我的共鸣的就是这本路遥的《人生》。
我与《人生》
准确来说我和《人生》几经相遇,可是每次都擦肩而过,未能拜读。第一次认识他是在大一开始时,我学修了俄语,我们决定送老师一个礼物做留恋。到了军服又没什么买的,我就给老师选了这本书,由于时间仓促我也没来得及看,连它的主人公都不知道。到二次是到了图书馆看书时,就看到了这本,现在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选他,可能是发现了更好的吧。
最后在同学哪里转了过来,因为同时转了几本小说如《斗罗大陆》自己也没能挡住诱惑去看网络小说了。现在终于有时间看她了!
路遥其人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看到这些时我都很佩服这些老人们,当然我也佩服每一个写书的人,包括以前被我误解的人,比如尼采,这本来是一位大哲学家,可就是因为以前学的那篇《我若为王》中的一句:尼采也自诩过他是太阳,可是他终究不是。我一直以为他很自恋,现在我知道真的误会他了。先不说他,路遥的这些经历也同样让我翘首,虽然他是24岁读的大学,我18岁就考上大学了,可是如果我在他的那个年代,基本是不可能读大学的。还有就是他对文学的态度,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高加林(小说的主人公)和巧玲
先给一个总的映像:真实——残酷的真实。文章没有显得很俗,不像有些文章,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长的像个好人样,坏人就像小丑。人生本来呢就是很复杂的,专业的来说文章没有——脸谱化。开始的时候我i也觉得高加林会和巧玲比翼双飞,让很多人羡慕和眼红,结果很是出伏我的意料,回头一想,这也就是真正的人生,你猜不到你的下一步你的下一幕是什么!
高加林是善良的,坚毅的,热情的,但是他不淳朴,在当时也算知识分子。与其说他耍了人生,不如说他被人生耍了,每次给他希望,最后又让希望破灭。而巧玲比他还一点,她
善良纯洁坚毅热情聪明,对爱情的无线向往,可是他的心里充满了自卑这是她的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爱情与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她自己选择了放弃,是她选择了现实。巧珍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同样是金子,落入乞丐手中明显比在国王手中更发光。这也许是命吧。
对于繁华未知的大城市,高加林的憧憬和向往是可以理解,无可指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自己对于自己选择负责的勇气,放弃巧珍的同时是告别粗俗底下的农民生活,接受亚萍意味着对于事业和未来的开阔前景,我们并不应该苛责哪个是正确哪个是错误。而要看一个人自身的个性会让他作出怎么样的选择,高加林如果留下和巧珍一同生活也绝对不是他躁动的个性所能安于接受的。他只是缺乏了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应变能力和敢于承担后果的决心。
其次,高加林还有点可邻,本来以一个很好的民办教师,对未来也有自己的规划,而且还不错。可是现实中多了一个高明楼和一个叫权利的东西,迫使他失业了。他的失业代表着自己一辈子的农民了,他不讨厌农民,但是他知道农民的苦与灰暗的前途。巧珍努力使他甘当了农民,又来了个局长二叔,最后又遇到了亚萍,本来马上就可以到南京了。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从一只咸鱼终于快跳出坛子变成龙了,就在自己理想快实现后,被告发了,不得不回去当农民了。
总结来说:他懂理想,但是不懂爱情。而且他很弱,话已至此,我就不点穿了!
而巧珍相反,懂爱情,但是不懂理想。可以不夸张的说,她的爱情比山楂树里面的爱情更加纯洁,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爱的人要的是什么。相比亚平就比他好一点。里面有个让我啼笑皆非的人物,就是他爸,做人做到他那样任命运摆布,也需要勇气,(也许是我还小,在这里说风凉话)。
文章的真实还有一个人的功劳,就是里面举足轻重的顺德老爷爷,顺德老爷爷就像一个智者,就像塞翁失马中的老翁,把一切看的很穿,在高家林第一次又到挫折时,他来主动安慰她;当高加林成功时他来提醒他,当他再次回来当农民是老翁也毫不犹豫的接收他!而且他的悲惨的爱情故事似乎比文章更感人。当年他因为心爱的女孩跟别人走后决定终生不娶,而且他做到了,如果你非要问这样做有意义吗?我不好回答,相信他也不会回答,至少在他心中有意义,而我也只能说对他很有意义!
文章的建筑美
文章的建筑美,首先是文章的画面美,先看一段话:黄土高原八月的田野是极其迷人的,远方的千山万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用惹眼的绿色装扮起来。大川道里,玉米已经一人多高,每一株都怀了一个到两个可爱的小绿棒;绿棒的顶端,都吐出了粉红的缨丝。山坡上,蔓豆、小豆,黄豆、土豆、都在开花,红、白、黄、蓝,点缀在无边无涯的绿色之间。庄稼大部分都刚锄过二遍,又因为不久前下了饱垧雨,因此地里没有显出旱象,湿润润,水淋淋,绿蓁蓁,看了真叫人愉快和舒坦。高加林轻快地走着,烦恼暂时放到了一边,年轻人那种热烈的血液又在他身上欢畅地激荡起来。他折了一朵粉红色的打碗碗花,两个指头捻动着花茎,从一片灰白的包心菜地里穿过,接连跳过了几个土塄坎,来到了河道里。
通过这些颜色的描写,把本来荒凉凄清的黄土高原,写得这么勃勃生机。不愧为神来之笔。他的形容词用的很到位,动词也富有生机,给人好像在热恋中的感觉。我们说的画面美也不是说黄土就是不美的,主要看他与当时的场景的配合,就像文章的第一段: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窜着。天闷热提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
来了。
这就像文章的美,情景结合,情景交融,后面马上就是他的第一次人生低谷。
文章的结构美
人生的人物不是很多,但是里面的发展切实是你想不到的。比如他二叔的出现,这我算是可以接受了,可是谁知道最后毁了他的也是他二叔。文章结构复杂,但是清晰,作者的思路没有乱,达到的效果就是读者的思路也不会乱。虽然里面的人物大多时候都很纠结,但是作者的思路一直都很流畅。如果像小学那样把文章分段的话,我相信就是小学生也能理解行文的思路,只是他和我都想不到。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里面的心理描写很多,这里面我猜有很多都是作者当你心情的再现。作者前期的人生和主人公似乎有点相像,通俗一点他是过来人,这样的一切他就算自己没有经历过,也看到过。
再话人生
文章本身有她的价值,对于读者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人生复杂,人生无常,弱者的借口。如果由我来给文章写续集,高加林肯定最后会成功。因为最后的他,不仅有了开始的善良、坚毅、热情。通过这样的大起大落,他也真正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爱。现在的他多了一份成熟、理性、智慧。
6.读人生开关有感 篇六
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缺钱上学,张叔就让我替他把矿上的柴过磅计数。大毛让我给他多记一点,但我拒绝了。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到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人生中有很多道德的抉择,你选择了正直,人生道路就会很顺畅。如果你选择了昧心的一面,人生道路就会坎坷不平。正如文中的我一样:如果我拿了大毛给我的昧心钱我就会进入黑暗的境界;如果我没有虚报冒领,我就会到光明的境界。
读了文章,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我和妈妈去一处风景优美的景区玩,我在地上捡到了一个粉红色的发卡,很可爱,我见了很喜欢。但妈妈告诉我,说,要把它放回“失物招领处”,因为这个发卡的小主人也一定非常喜欢它。我听了,就知道了应该做个诚实的人,不应该虚报冒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我应该把那个发卡还回去。
7.读《人生》有感 篇七
《跳杆不断往上抬》中的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 腿受了伤, 导致行走一瘸一拐的。他为此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于是, 他厌恶上体育课, 拒绝参加体育活动。直到初中, 教体育的杨老师可谓冷酷无情, 六亲不认, 不但“逼”他坚持上体育课, 而且经常点名去沙坑边跳高, 他气愤了, 就与老师唱反调、顶嘴。然而, 老师并没有丝毫同情之心, 最后, 他被老师激怒了, 疯一般地冲向跳杆, 结果出乎意料, 竟然跳过去了。老师接着要他再跳一次, 他又轻松地跳了过去。老师说, 再来一次, 他一发力, 又过了。老师被感动了, 同学鼓起了掌, 他自己满眼泪水……其实, 在他跳过一次, 老师都背着他暗暗地提升了跳杆。之后, 他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晨跑, 上体育课表现特别积极, 上课也踊跃发言, 成绩好了, 人际关系顺了, 自信心增强了。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 却给我深刻的启示:我们难免会让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给自己套上枷锁, 如比赛的失利、情感的伤害、意外的事故……这些都可能给自己设限, 可能导致无法自拔。而我觉得, 只有不设限的人生, 才会有不断的突破。
我曾经满怀信心, 把一张自认为有奇思妙想, 自我感觉良好的画给同学分享时, 却遭到几个同学的嘲笑, 有的说“内容空洞, 画之无物”, 有的说“鬼画桃符, 人见人吐”, 这使我不再想提起笔画出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上美术课也开起了小差。老师在了解事情后, 拿起了我的画, 对全班同学说:“艾鑫同学这张画很随笔, 虽然有点信笔涂鸦, 却透露出画的精干简练,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显示出独特的风格!”我疑惑地望着老师, 老师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老师又握紧拳头往上一举“加油!”自此以后, 我每节课听得十分认真, 作画明显有了进步, 在市里艺术节还得过一等奖呢!
8.读名著,悟人生 篇八
我在品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给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令我有着最深刻感悟的,不是宝玉和黛玉这对封建叛逆者以悲剧收场的爱情,也不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巨大变迁,而是薛宝钗作为一个传统的古典女性形象,却可以在思想上给我们现代人带来无限启迪,可以说,这是我读罢红楼,最为欣赏的人物。
虽然薛宝钗在书中并未获得圆满的爱情,但是不难看出她是受到作者深深喜爱的一个人物,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薛宝钗是一个在性格和智慧上都无懈可击,充满魅力的少女,她的一言一行、待人处事的态度、稳重得体的表现,其中都蕴含着极高的情商,除去时代给予其的局限后,她的每一处闪光点都值得现代的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学习和借鉴。周锡山先生在《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德智双全的完美女性薛宝钗》一书中,就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存在意义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在遇到不平之事而生气发怒之时,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抑郁愤懑之时,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甚至在遭逢厄运厄运或是与亲人生死别离之时,都可以看一段宝钗的描写,无论你是何种性别,在细细读过关于宝钗的描写后,这位足智多谋、灵活通达的姐姐都会给予你新的目标和方向,劝慰你、安抚你、指导你。
除了可以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的学习榜样之外,对于饱经风霜、历尽人生艰难险阻的中年人而言,她的博学广知,她的温厚敦实,或是她的愤世精神、出事理想,亦可以引起相当广泛的共鸣。那么,薛宝钗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或者说,从薛宝钗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人生和社会意义呢?对于社会上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生经历不同的人们又具有怎样的参考价值呢?
1.假若你的身份是一个徘徊于是非旋涡周围的职场(官场)中人,与各色人等周旋是你的生活常态,万事皆需要小心谨慎,当你无法处理好周遭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宝钗的八面玲珑就可以给予你启迪,让你懂礼节知分寸,懂得如何游刃有余地平衡与各方势力或是亲朋好友的关系。林妹妹性子里有些孤傲和刻薄,多次借事讥讽她,但是她均以装愚守拙的态度忽略,或是不起正面冲突巧妙地化解掉了,在四十五回,了解到黛玉病情需要多滋补,考虑到黛玉高傲的脾性,于是便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这样宽厚豁达的处事风格,更有利于拉拢人心,获得全范围的人缘。
2.假若你的身份是一个苦读多年,希望尽情徜徉于书山学海的求知者,当你感慨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而望洋兴叹时,宝钗的博学多识亦可以对你起到勉励的效果。
诗词才学自不用说,第十八回提凝晖钟瑞的匾额并作诗云: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或是第三十七回的《白海棠咏》: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从这两首诗中就可见一斑。
薛宝钗既是大家闺秀,当然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同时她出身商贾之家,自然比其他只处于深闺中的贵族小姐涉猎更加广泛,接触更多的世面,虽然在诗词歌赋上的才情与林妹妹不分伯仲,但是杂学方面,是略胜她一筹的。例如在第五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史湘云手里拿了一张票子笑道: “这是什么混账票子?”黛玉瞧了,表示不认得。宝钗一把接了过来,说是张当票。湘云继续问什么是当票子,在座的众人和婆子都表示不清楚,薛姨妈又问是从哪里拾的,宝钗连忙回答道:“是一张死了没用的,不知哪年勾了账的。”当票实际上是下层人民经常接触的东西,贾府里金枝玉叶的小姐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但是从薛宝钗却知道,并懂得此物的规则类型,足以见识到她的博学多才。
3.假若你是一个人生道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而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者,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时,宝钗的坚强镇定也可以给予你极大的的信息,激励你用于迎接挑战。“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告诉你,时间易逝应该珍惜,在风云变幻间泰然处之;“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告诉你,看淡时间一切变化,初心依旧不改;“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告诉你,及时身处富贵之家,享受钟鸣鼎食的生活,但是唯有始终保持朴素淡雅的情操,才是真的的荣华富贵。
4.假若你是一个具备了独立精神的思索者,满怀激情想要在凡尘浊世中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却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刺痛得体无完肤,被各种阴沉与晦暗逼得快要窒息时,宝钗的出世于淡泊也可以指导你继续前行,让你了解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人的一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间,眼前的尔虞我诈就像是蜗牛角上的触蛮之战,她说道:“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这样的豁达与开朗,绝不是受到挫折之后的消极避世,而是超越了限制的高贵品格,是在对世间一切肮脏丑恶皆了然于心后,让存有积极应对信念的大智慧,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更需要强大厚实的内心精神作为支撑!
简而言之,在我看来,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这本书之外,超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我当代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经历、不同性别的读者,均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意义,显示出了隽永的魅力,我通过阅读红楼梦,寻觅到了一种精神的慰藉,汲取到了思想的营养,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感悟。我们应该以薛宝钗为人生榜样,在生活中做到多一份宽厚、少一分戾气,多一份警惕心、少一分无所谓,少一分固执之念,多一分慈悲之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真我。
【读《人生》有感】推荐阅读:
读《睿智人生》有感07-04
读路遥人生有感09-12
读《平凡而闪亮的人生》有感07-06
观《我的人生我的课-数学的焦虑》有感09-30
读《儿子》有感07-04
读诗歌有感07-26
读水浒有感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