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法为话题作文(精选7篇)
1.以方法为话题作文 篇一
在北风呼啸的冬天,你一定会感到十分寒冷,想要取暖,你可以在家里的火炉中生起一堆熊熊的炭火,你的家里会变得十分温暖,再也不会害怕寒冷的冬天;火还能带来光明,停电的时候,生起一堆火,黑暗的屋子里就会被照亮,为你带来温暖和光明。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如何生火。
生火需要一些装备,比如说:一块木板,一根树枝,一些干燥的树叶、纸或是一面凹面镜。当然,这些生火的方法都很浪费时间,有的生火技术不好的人一天也生不了火。最简便的生火东西是用打火机和火柴,几秒就能生起一堆火,而且还不用花费太多力气,也不会耗费太多材料。 生火有很多种方法。我介绍的第一种是钻木取火法,这种方法,你需要找来一块既干燥又结实的木块,用小刀在上面挖一个小坑,用一根细树枝插在里面,不断地用手转动树枝,这样摩擦就会产生热量,等热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火就燃起来了。
第二种是凹面镜取火法,需要一片干树叶和一面凹面镜,首先干树叶放在凹面镜的下面,然后把凹面镜对准太阳,阳光在凹面镜的聚集下会形成一束光柱,温度上升到七十多摄氏度时,干树叶就会燃烧起来,这种方法比钻木取火快了不少。 在这里,我只介绍了两种生火的方法,但是,还有很多生火的方法等着你去探索呢!
2.以方法为话题作文 篇二
我校职高生中学困生、“问题生”居多, 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不少同学存在较强的自卑感。面对这些职高学生, 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面对作文谈“虎”色变, 无所适从, 部分学生虽然文笔流畅, 但常有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之误, 个别学生构思时, 虽能思接千载, 浮想联翩, 一旦动手为文, 却笔下枯竭, 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叹息:“作文之难, 难于上青天。”笔者也怕收作文, 改作文,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教师看成绩, 家长看名次, 学校看升学率, 社会看声誉的不良教育观。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方法不当, 不良习惯的形成导致学生的潜力未挖掘出来。三是不会观察生活, 总觉得没东西可写。四是教师教学不得法, 模式单一, 方法陈旧。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想方设法, 对症下药, 一改以前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终于使学生头疼, 自己棘手的作文“老大难”现象大为改观, 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 并出现了部分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的作文“高手”。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不懈努力。
1. 励志激奋, 重树学习信心, 让学生积极做人、为学
为了教育学生认清形势, 准确定位, 使他们调整好心态, 积极投入到为前程拼搏的奋斗中去, 笔者在班上给他们大力宣传国家的职教政策和发展趋势, 并分析了大学生分配现状及动向等等。让他们了解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标虽不是拔尖人才, 却也是科技劳动大军, 不是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 而是“七十二行, 行行出状元”。笔者还让学生先通过家长或从字典、资料上去了解自己名字的奥妙之处, 再在班会上作自我介绍。学生从自己的名字来历中找到家长的寄望和自己的特点, 唤回了以前有过的自信。他们想到了父辈的期望, 自己的使命, 以及时代的召唤, 也流露出崇高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再给他们布置一篇《职高———风景这边独好》的作文题目, 让他们畅所欲言, 抒发自己对未来的畅想, 从而振作精神, 构思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 引导学生抓住灵感, 在生活中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认为“作文难, 难作文”的关键在于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主动的观察和具体真切的感受。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随时都有喜怒哀乐发生, 只要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 并及时作文, 抓住“灵感”来临的契机, 日积月累, 写作水平定会有所提高。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国庆节、运动会文艺会演等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大好机会, 。别感人的是我校一个同学不幸出了车祸, 笔者让同学们写哀悼性的文章, 学生写出的作文实在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些文章此后作为我校安全教育材料被广泛宣传。中考、高考结束后, 喜讯传来, 笔者就引导同学给学校 (或本人、或家长) 敬献贺礼, 写贺信。正确引导学生捕捉感动, 积累兴奋, 下笔时就会有神来之效, 一扫时常作文时皱眉头, 咬笔头的晦气。使他们从没有可写, 跃入到有可写, 乐意去写的境界。由此可见, 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成功的关键一环。
3. 以大量欣赏同龄人习作为激发点, 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同龄人佳作由于其思维、感受、构思、选材以及语言与中职生的作文情感相同的层面较多, 因而容易被认同、认可并接受, 易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更能激发出写作热情。通过对同龄人佳作的大量欣赏, 学生会发现, 原来发表文章的人并不高深, 发表文章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横比, 有的是老乡、同级;纵比, 有的是小学、初中的同学。这样一来, 就攻破了潜藏于学生心中认为作文难的普遍心理。同时, 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与佳作者联络、求教、取经, 佳作者的写作热情和执着追求, 不断感染着他们, 激励着他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多数同学的写作欲和发表欲增强了, 写作热情被激发出来了。笔者班有些同学和自己的朋友书信交流达几年之久, 受益匪浅。一位同学回忆中写到:“通过三年的写作交流, 笔者感到自己的素材丰富了, 有事可写了, 有情可抒了, 不再怕作文了。”
4. 对比创新, 发散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水平
职高生文化基础薄弱, 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若能把这种模仿能力运用到写作中来, 在一定程度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就利用学生好模仿的心理, 鼓励他们自选喜欢的作品去模仿, 在模仿中学习, 在对比中提高。对于生活, 每个同学或多或少总有过一番感受, 笔者就让学生模仿李清照的“如梦令”, 畅谈自己感想, 没想到一首《如梦令》竟然引出许多同学的作文兴趣来, 习作真是妙趣横生、争奇斗艳。笔者“珍藏”的作品有:“昨夜熬夜过度, 昏沉难以撑住, 天明赶到教室, 同行衣冠楚楚, 打住, 打住, 甭撞伤了情愫”。“邂逅操场深处, 见你靓影夺目, 花季初接触, 令我心跳加速, 无助, 无助, 爱你乱我情愫”。学生内心还会涌动起“青出于蓝胜于蓝”、“推陈出新”的好奇心、好胜心, 笔者便加以引导发挥。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 又激发了更浓的写作兴趣。实践证明, 只有启迪了学生智慧,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写作途中的路障才会被一一铲平。
5. 因势利导, 解除束缚, 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以往笔者在教学“写作”时, 总是在学完一个单元后, 按照教学大纲和单元训练要求让学生写作, 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和运用课本知识, 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把全体的思维集中在一个点上去, 很难达到融会贯通, 运用自如之境, 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使得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 情感也被压抑了。于是笔者就一改过去按部就班的教法, 打破了绑得太死、管得过严的做法, 通过细心揣摩、捕捉学生的心理信息, 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由作文, 写“放胆”文章, 这样一来, 学生的顾虑就少了, 写作范围也广了, 思想活跃了, 感情丰富了。如在学完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后, 笔者让学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提炼自己阐述的论题。结果有的同学主张“将拖堂现象改变一下”, 有的主张“将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改变一下”, 有的主张“将班长的工作方法改变一下”, 有的主张“将住校生的住宿条件改善一下”, 言为心声, 他们讲得不无道理, 且风格流派各异, 一时课堂上仿佛出现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6. 有的放矢, 众体兼顾, 体现职教特点
职高教学肩负着向高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 因此, 应用写作与基础写作要并重。在教应用文时, 笔者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拆零组装, 并与其他各项内容配合使用。如学校招生时, 就练写招生简报;本地瓜果上市之际让学生写商品广告;学校搞基建时给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写合同;发现好人好事及时写表扬信, 竞赛获胜后写贺信;求职竞聘时练写自荐信、聘书;有事求人写申请;有违纪现象写通报批评;雪灾后写慰问信, 由于应时而作, 适时为文, 贴近生活, 切合学生特点, 所以学生笔下大都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同时也一改集中训练应用文的枯燥平板, 效果较好。
7. 让师爱在评语间流淌
每次作文本发下去, 学生都会急切地看老师给他的评分和评语, 可见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所占的份量有多大。鉴于此, 在评语中, 笔者总是放下教师的架子, 以朋友的语气, 诚挚地表达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肯定优点时, 力求语言生动,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之发挥长久的激励作用, 如笔者在给一个曾经书写潦草的同学写评语时用了这样的语句:“翻开你的作文本, 一颗颗规范的汉字就像一个个在操练场上‘立正’的武士, 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你的练字取了显著成绩, 笔者觉得你不光是练好了字, 更可贵的是锻炼了严肃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将使你终身受益。”笔者从不因一次习作失误轻意否定学生, 令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对习作中的不足, 表达时尽量做到含蓄委婉。特别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 笔者比较关注习作水平较低的同学, 多鼓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用发现的眼光, 捕捉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用“大有长进”, “此处正合我意”, “我很欣赏这一句”等激励性语言, 使他们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有信心克服其不足。“亲其师则信其道”, 这样, 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教师喜爱他们, 是在诚心诚意为他们成人、成才而着想, 有了这样的情感内因, 学生自然从心底亲师、尊师, 从而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和写作的动力, 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评语对学生在习文悟道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 教学过程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要解决和扭转学生“作文难, 难做文”的现象, 还需不断探索和深究。但只要立足基础, 从“小”抓起, 以“小”见大, 定能够获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摘要:职高作文教学不尽人意, 学生怕写作文, 教师怕改作文,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教学中, 笔者采取因势利导, 从“小”抓起, 使教作文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中存在的怕作文现象大为改观, 作文水平提高效果显著。
关键词:灵感,发散思维,自主权,激励
参考文献
[1]李婧, 唐忠娟, 潘兆英.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 2006年第4期
[2]赵峥葆.模仿与创新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3.以方法为话题作文 篇三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4.以方法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有什么好法子呢?我坐下来仔细思考。突然,一个想法从我的脑子中闪过:先用一只手紧握拳头用力拍打桌面,然后用嘴巴咬住一根小木棍,趁杯子腾空跃起的一刹那,用小木棍把硬币推出来,硬币不就出来了吗?想着想着,我准备好一些工具,实验开始了。我按着计划,用拳头使劲敲打桌面,可玻璃杯丝毫不动,倒是把我的手敲得又红又肿。这个办法只好“落选”了。敲桌子不行,那得再想一个办法。有了,我可以用绳子拉出来呀!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个实验,我先用绳子绑住硬币。可是,硬币实在是太圆了,我怎么绑也绑不住,这个办法也失败了。
唉,难道真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苦恼地低着头。也许别人有好的办法呢,我可以问问呀!于是,我打电话向鲍怡宇“求救”。不一会儿,我便知道了解决的办法。我先把硬币放在一个脸盆里,用玻璃杯盖住。然后,慢慢地向水里面放水。随着水的渐渐增加,杯子浮上来了。接着,我用嘴巴咬住小鱼网,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救”了上来。这是为什么呢?那就由我向你来解说吧!原来,在杯中有许多空气,空气比水轻。而杯子抵挡不住空气的浮力,就飘了上来。
5.以方法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五
在我国古代就有着许许多多的文人能士,其中北宋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那就是范仲淹。范仲淹的身世可谓是十分的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以致改姓,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击垮他,他寒窗苦读,最终他及第,荣耀返乡,改回本姓。这说明了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但是这改变命运的前提是苦读,唯有认真方能成功。在这之后的人生中,范仲淹为国家做了不少的贡献。当然,做贡献的并不只有他一人,正是有这些人的努力贡献,中国才得以发展,文化才得以传承。
同样的,现代的伟人也不少。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可以说是没有他现在中国的这些技术并不会如此先进。有人会说,他一定是个天才,才能有如此伟绩,我们这些生来平凡的人注定不可能。这真是大错特错了,没有人生来便是天才,差距是会有的,但是我们只要够努力,总能变成别人口中的天才,只有不努力的你才会有这样的感想。现代的伟人除了钱学森我熟知的还有邓小平,他对国家的贡献真是多到不知该怎样讲。
但是不管这些我们熟知的伟人还是默默无闻平庸的人,不管他们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他们是否是天才,他们只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崛起而做着努力。现在,我们有了好的生活环境,能看到许多各色各样的书,何不抓紧些?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发展那么好,不需要再有什么崛起了呀。这个就像是清朝的闭国锁门,后果是残酷的,只要有一点落后,那么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就会被打破,迎来可怕的战争,到那时在想学习,再想崛起就晚了。只有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才不会挨打。不管你是何年纪,不管是何年代,阅读都不会落伍。更有人会认为,让国家崛起这事交给那些学习好的就好了,我们学习差的再怎么读都没用。这是个偏激的想法,这崛起不是几个人,几百几万个人能完成的,只有当我们全国公民都努力了,这才是真正的崛起了。
6.以方法为话题作文 篇六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龋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7.以创新方法为跨越发展助力 篇七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在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大战略目标,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形势下,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掌握和应用创新方法,已经成为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五月上旬,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宣讲报告会先后在山西省的忻州、长治、晋城等地举行,为企业传授用于技术创新的高效工具TRIZ理论—解决发明问题的“点金术”。 此次宣讲活动由山西省科协主办、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支持、山西省科协、山西省科技咨詢服务中心及忻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协普及部等部门承办。
创新方法 忻州启程
5月9日上午,报告会在山西省忻州市会展中心举行了启动仪式,出席启程仪式的有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山西省科协副主席王德贵和副主席崔忠,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平社、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梁洁、市人大副主任樊惠杰,市政府副市长谌长瑞,市政府副市长武德等领导。
忻州市委常委梁洁部长致欢迎词。他指出,这次宣讲活动在忻州市启程,是忻州市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大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科技创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忻州市委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级统战组织和统一战线成员,以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以优势资源打造亮点,以队伍建设夯实基础,为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推进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出新贡献。”
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作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讲话。杨伟民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这次巡回宣讲活动在山西省举行,主要是为了推广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在全省的普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次巡回宣讲活动主要是面向山西省国有企业以及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希望通过创新方法的宣讲,帮助企业在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应用方面得到宝贵启示,以创新推开机遇的大门,以创新夯实发展的基础,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启动仪式后,由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李赤泉总工程师作了《学习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的专题报告,忻州市直、驻忻企业、市直企业科协和学会等单位约400人参加了报告会。
第二场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宣讲报告会于5月10日在长治市举行。长治的宣讲活动得到长治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长治市委书记田喜荣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副主席王德贵和崔忠等领导出席会议。报告会由长治市科协主席马民贤主持,来自长治市区县科协、所属学会、企业科协、长治清华机械厂、山西北惠丰机电公司等企业科技人员和驻长治市新闻媒体约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5月11日,在晋城市政府礼堂举行了第三场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宣讲报告会。晋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治国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晋城市科协主席张高峰主持了报告会,省科协崔忠副主席和省科技咨询中心曹利军出席报告会。市直机关、驻晋企业和企业科协的代表约400人参加了报告会活。
TRIZ理论 深入人心
李赤泉总工程师的宣讲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TRIZ理论的相关问题:
在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我们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方法不正确,劳民伤财且效果很差;方法正确了,效率大增而事半功倍。我国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方法被看作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道路”,方法的知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
TRIZ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有很强实战性和目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诞生于前苏联,俄文原文为:Теория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其含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原文按照ISO/R9-1968E规定转换成拉丁文: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再按其每个词的首写字母缩写为TRIZ。TRIZ目前为国际通行的译称,国内也有译称为“萃智理论”。
TRIZ理论是由TRIZ之父阿奇舒勒先生通过对4万份(后来扩展到250万份,这一数据的最新统计结果是超过4500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出隐藏在发明专利之中的科学奥秘,萃取了数以百万计发明家的智慧而创建的卓越创新理论成果。阿奇舒勒先生在研究中首先认识到解决技术冲突(矛盾)是获得创新解决方案的关键,继而又陆续发现技术发明者经常运用的一些科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出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和理想化等基本原理。
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产品或技术系统的进化有规律可循;
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冲突(矛盾)往复出现;
彻底解决工程冲突(矛盾)的创新原理容易掌握
其他领域的科学原理可解决本领域技术问题。
TRIZ理论体系是一个来源于知识提炼和重组的理论,可以说是“基于知识的创新方法论”。 TRIZ之父阿奇舒勒指出,第一,解决发明问题过程中所寻求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客观的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系统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要以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简言之,就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与传统的创新理论相比,TRIZ理论的确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它既强调了开放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思维,坚持跳出问题、跳出模式、跳出行业看问题,又紧紧地把握着解决技术冲突(矛盾)这个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强调发明或创新可依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而非仅是随机或天马行空的脑力刺激。TRIZ理论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功能强大、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求解工具,从而使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凸显的方向性、有序性和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在概念设计阶段既可迅速获得独特的集成创新方案,同时能对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的评估,保证提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并大大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在解决实际发明问题中,利用TRIZ 理论的标准解来求解,其成功率可达90%以上,而传统设计开发方法的成功率一般低于5%。因此TRIZ 理论自传入西方后,立即得以广泛传播,迅速成为西方产品设计界的研究热点和新宠,受到质量工程界、产品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TRIZ与QFD 和稳健设计一起并称为西方工业界产品设计三大方法,其独特的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甚至被西方某些学者称之为“人类三大进化理论之一”,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和马克思的人类社会进化理论相提并论。国内也有学者将TRIZ理论视为技术创新领域的辨证法和哲学,称其为技术创新领域的“孙子兵法”。TRIZ理论应用推广特别受到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的推崇,成为TOP企业中众所周知而又“不能说出的秘密” 。
TRIZ理论的学习、掌握与应用对我们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TRIZ理论可以促进高效解决产品研发问题;TRIZ理论可以评估产品的技术水平,分析和预测产品今后可能的进化方向和可能进化的新状态,形成产品创新设想;对专利解密来说,TRIZ理论通过分析已有专利,把握发明家的创新思路,发现其不足,提出自己再创新的方向。TRIZ理论在树立创新理念、克服思维定式、快速复制“创新专家”、提升发明等级、缩短开发周期、自动生成专利以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效应已为国外和国内的很多公司的实践经验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