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2024-06-28

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共9篇)

1.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篇一

环境管理岗位职责模板

1、监督实施整体清洁卫生、消杀实施方案;

2、按合同标准对外包单位进行考核,确保室内外环境卫生质量;

3、现场督导环境管理工作的进行,抽查外包单位驻场人员的工作状况,有效制止各种违纪现象发生,现场督导供方人员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绿化、清洁、消杀等施工项目的现场监控指导;

5、向环境主任汇报清洁、绿化、消杀等供方的服务质量,提出对不合格问题点的整改方案;

环境管理岗位职责范本(二)

1、每日完成外包单位和现场品质的检查工作;

2、对各个环境外包单位的月度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向主管汇报情况,并督促外包单位完成整改;

3、现场督促环境管理工作,抽查外包单位员工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其整改;

4、督促外包单位提升工作效率;

5、协助环境主管完成食品安全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监督落实

环境管理岗位职责范本(三)

1、负责日常清洁检查、消杀管理、绿化管理工作;

2、落实清洁、消杀、绿化等投诉事宜,跟进处理结果,并回访租户;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环境管理岗位职责范本(四)

1.负责商业中心环境保洁工作,指导检查商业中心的绿化、保洁、垃圾清运工作。

2.商业中心绿化养护修剪、树木和草坪的补种工作,确保各项目绿化环境的美观。

3.负责各项目定期性保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环境管理岗位职责范本(五)

1、对清洁、绿化、消杀外包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与考核;

2、对外包方进行月度考评;

3、按合同,实行工作检查制度,确保小区环境卫生;

4、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篇二

1 美国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历程

美国应急管理的相关立法历史悠久,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可以追溯到1803年的《国会法》。1950年制定的《民防法》, 是美国应急管理目前最重要的法律之一[1]。《灾难救济法》首次授权总统可以宣布灾难状态以及要求联邦部门向州和当地政府直接提供援助。《全国紧急状态法》对紧急状态的颁布程序、颁布方式、终止方式、紧急状态的期限以及紧急状态期间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各州也都有州紧急状态法, 州长或市长有权根据法律和危机事态宣布该州或该市进入紧急状态[2]。1988年出台的《斯坦福法》, 对联邦政府救助的内容、对象、范围和条件等方面做了明确界定[1]。《联邦应急计划》 (FRP) , 是最早出台的应对灾害的操作性文件[3]。2001年通过《反恐怖主义法》修正案, 加强了美国联邦执法机构的权力[2]。2002年《国土安全法》出台, 设立国土安全部。《国家应急反应框架》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作出应急反应的行动指南, 专门为政府执行部门、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和应急管理从业人员制定[4]。

美国防范传染病的法律主要是1994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服务法》[5], 2006年修订后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将其中的《全国生物恐怖及其他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子目录修订为《全国公共卫生应急的全方位灾害准备》, 全面提升了公共卫生应急的等级, 并于同年发布《 (流感) 大流行和全方位灾害准备法》。美国统一州法律全国委员会运用特别程序于2007年制定《卫生执业人员的应急志愿者统一法案》[6]。

美国制定的行政命令包括12148号、12656号和12580号行政命令及国土安全第5号总统令和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7]。各地方政府还有相关的法规, 例如, 加利福尼亚州的《应急服务法》[1]。这样通过议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规形成比较健全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完善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和应急处理法律后果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例如:在整个应急反应过程中, 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均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和规定。包括事件的报告、接报、处置行动程序、事件指挥系统、哪个部门参加、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事件的等级和分类、资源的组织调配、支援帮助部门职责、资金来源、司法介入、紧急事件管理标准系统、事件评估系统和专家组织等等。法律还规定每一个公民在面对紧急事件时的职责和行为规范[8]。可见, 美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 实施全过程、全危害管理。

2 美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职责

应急事件始于地方, 地方政府采取最初响应行动。当事态发展超出当地应急能力时, 由地方政府向州政府提出援助请求。在事件的应对中, 州政府帮助协调和整合资源, 并提供给地方。当突发事件超出州政府的应对能力, 州政府负责向联邦政府发出援助请求。美国公共卫生建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9],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为纵向援助体系及横向合作体系。在纵向上按照“国家-州-地方”三级设置, 在横向上按照预警、信息等系统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网络[10]。

2.1 纵向三级应对体系

(国家)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CDC) - (州) 卫生资源和服务部 (HRSA) - (地方)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

2.2 CDC是国家卫生部 (DHHS) 的一个部门

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国性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资源整合、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培养。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11]。

2.3 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部 (HRSA)

HRSA隶属于美国卫生部, 与CDC是平行关系。HRSA为每个州的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财政支持和指引, 接受HRSA资助的人员要为未保险人员、与HIV/AIDS共同生活人员、孕妇和母婴等提供卫生保健。HRSA项目遍布美国各个角落, 每年有70亿美元预算。其目标之一是提高卫生保健系统能力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HRSA医院应急准备系统主要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他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 来发展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该系统在全国实行分区管理, 共设10个区, 区内以州为单位实现联动。除了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外, 其他参与者还包括:州级应急管理机构、州级农村卫生保健办公室、退伍军人卫生保健部门和军方医院、基本医疗保健协会等[11]。

2.4 城市医疗应急系统 (MMRS)

是地方层面以响应为主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作系统。MMRS是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 (FEMA) 应急准备办公室出资建立的, 于2003年加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基于突发事件始于地方、止于地方的认识, MMRS主要致力于提高地方应急准备系统能力, 建立一个综合应对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完善的医疗反应系统, 具有详细的应急预案, 具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反应队伍, 具有专门的突发事件响应设备, 具有专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储备, 具有高效的医疗运输和治理能力。MMRS通过合同签约, 使现有的应急反应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医疗和精神卫生医生、公共卫生部门、执法部门、消防部门、紧急医学救援部门 (EMS) 和国家卫兵等整合在一起应对突发事件。

3 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一般由地方和州政府首先做出反应, 因此地方和州卫生部门的应急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建设内容包括疾病监测、实验室检验能力、信息沟通、人才、地区间协调及利用国家战略储备的能力等。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横向合作包括以下内容:

3.1 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CDC的主要职责是卫生预防, 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为此, CDC建立28大类101个监测系统, 如与慢性病和伤害有关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BRFSS)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监测系统包括全国法定报告疾病监测系统 (NNDSS) 和霍乱与其他弧菌疾病监测系统 (COVIS) 等。众多监测系统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监测网, 为调查、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基线资料。监测信息也是提供早期预警的证据之一。

3.2 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实验室自成体系, 按联邦、州、基层分为三级。该系统专长于实用检验, 在人员设备资金方面与大学临床实验室各有所长。工作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全国上下互通有无, 统一为现场调查服务, 很少有各自为政的现象[12]。

3.3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

CDC的疫情情报服务培训班 (EIS) 通过50多年的运行, 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机动队伍和全国网络。此外, “9·11”后, 拨专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学专职队伍, 上下呼应, 效率很高[13]。

3.4 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

美国的国家医药和用品应急系统以大集装箱的形式, 在美国几个保密的战略地点储备应急医药和急救用品, 包括疫苗、抗生素、抗体、解毒剂及输液设施等, 可在12 h内为美国任何受灾区一次提供50吨以上的医药和急救用品, 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和灾难事件处理无后顾之忧[13]。

3.5 全国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公共卫生系统从地方到州和联邦政府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健康教育队伍。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1998年开始的反生物恐怖健康教育, 采用训练培训者的方法, 分级训练, 将反生物恐怖的意识和知识普及到社区组织和个人, 并充分利用多种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和培训[12]。概括起来, 横向结构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准备和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实验、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沟通和信息传递。

4 美国卫生应急中的其他参与部门

虽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主要职责归属于公共卫生部门, 但是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非常关键。“9·11”事件以及“炭疽邮件”事件的发生, 迫使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安全机构和司法机构等共同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2006年5月, 美国白宫发布《全国流感大流行防治策略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如果美国暴发流感大流行, 各级政府机关必须继续提供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并保持社会治安, 州和地方执法机关和公共安全部门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全力支持公共卫生工作, 并应对疫情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 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2006年9月, 美国司法部制定《治安执法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 内容包括提供后勤支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可见,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不是卫生部门单枪匹马独立作战, 公共卫生危害已经超越了州界、国界, 需要全社会合作, 共同应对。

5 借鉴与启示

目前, 中国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统领下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备。法制建设方面已相继颁布了35部应急管理相关法律, 36部行政法规, 55部部门规章, 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律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14]。组织机构建设方面, 从中央一级到省、市一级设立了专职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调与管理工作。SARS之后, 中国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全国统筹、4级联动的应急机制, 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等[15]。中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令世界瞩目的, 但依然存在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 预案体系不完善, 行动主体单一化, 地域及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内容粗略机械, 无快速、灵活式的应对程序[16]。对照美国应急管理模式, 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加强。

5.1 法律赋予下的组织结构健全、应急体系职责明确

美国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无小事, 用法律手段将处置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规范化, 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应而不急。该套管理体系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 对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主体和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切实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过程中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清、相互推诿、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发生次数。中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一旦发生灾害后, 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没有通过法律确定下来, 这样就造成在救援过程中的混乱无序。现阶段, 需要强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的法律责任, 明确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管理上的职责, 通过追究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责任, 去除地方政府依赖思想, 督促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加强突发事件管理工作,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公共卫生法律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发展将起到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大量的公共卫生法律问题需要处置, 大量的公共卫生应急法规需要制定、修订。公共卫生应急法制化建设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因此, 可借鉴美国, 制定中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法》, 适时更新公共卫生应急法律制度。美国的经验启示我们,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多部门有效合作机制, 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5.2 突发事件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模式

美国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种类的划分尽管与中国有差异, 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流行病、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均包含在其中。美国经历了从单一灾种管理到全危害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行的法律也是从全危害角度制定的, 全危害管理适用于特定种类的突发事件的管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突出了全程管理的理念。全程管理包括:预防准备 (事前) 、响应 (事中) 、恢复和重建 (事后) 3个阶段。特别要指出的是, 美国特别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序性, 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程序。美国之所以拥有全球一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就是因为他们重视全程管理, 针对每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及管理重点, 制定相应的机制, 特别是事前阶段的预防准备工作。在中国可看到一个现象, 轰轰烈烈地表彰突发事件处置中涌现出来的忘我无私的工作者, 却无人问津在预防准备工作中的默默奉献者。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反映出中国应急管理理念未与发达国家接轨。

5.3 全民参与机制

美国的应急管理, 不仅政府积极参与, 而且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区自愿者和居民个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网络。全社会共同努力比任何个人、单一部门都更加有效。联合国国际减灾组织总结十年减灾活动 (1990-2000年) 的主要经验之一, 就是与社会建立合伙关系, “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中国群防群治的成功经验也为政府应急管理中扩大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启示[14]。

5.4 强调基层是“根”, 注重监测系统建设

美国的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是突发事件处置的接地气者。美国对基层的响应者都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提高其应急能力。在传染病监测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分别建立各自的预警系统, 一旦某种新型病毒产生或突发事件发生, 可以在短时间发现, 并迅速采取措施, 及时遏制可能造成的危机。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相应削弱了地方财力, 而卫生事业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 在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使得地方政府对卫生的支持力度更弱了[17]。这是中国基层传染病救治和基层卫生防病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基层是“根”, 提高基层应急能力与基础设施、监测体系、实验室检测、人力资源和后勤保障等系列工程的建设, 中央政府义不容辞。此外, 美国的基层有高度自治权, 有充分的处置自主权, 处置突发事件时, 各职能部门协同运作, 是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协作联动体系。任涛等人主要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 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务、科研力量和应对人员的综合系统[18]。效仿美国, 将该综合系统根植于县区, 并立法确认, 授权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调集地方各方面力量, 协调地方各部门统一行动, 提高地方政府应变能力。

5.5 重视协调机制

一个事件的发生, 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事件, 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综合协调, 共同应对。故突发事件处置涉及多部门参与, 各部门之间及时、高效的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应对和处置的前提。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实践证明, 专设的协调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从文献复习美国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入手, 体会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卫生部网页、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上与各种新发传染病、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有关的管理体系信息, 归纳、总结美国应急管理的特性。结果 美国将健康保护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应急管理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拥有法律框架下的从中央到地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该体系对其中的部门、机构和关键人员的职责均做出明确规定, 强调地方应急处置为主的"分级响应"原则;全危害、全过程管理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主导模式。结论 中国在应急管理中, 应将各组织机构及个人的必要权责和行为纳入法律范畴, 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应对突发事件, 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走向制度化和高效化。中国要从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 向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理念转变, 加强基层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3.保护好这片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篇三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 北界距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拉尔22.5公里,设立了高林温都尔、草甸草原、沙地樟子松疏林等三个核心区

沿辉河一路望去,俯瞰丘陵,仰首高原,还有沙地疏林、河谷多种类型组合的地貌纵横其间。辉河保护区是呼伦贝尔以及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日,记者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采访了辉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单优良。

《经济》:请您谈谈这些年保护区做了哪些工作?

单优良:辉河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7年12月,1999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建以来,克服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困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护、科研、宣教等工作。管理局内设立办公室、科技宣教科和保护管理科,分别负责日常办公、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和科研与宣传工作。在管护方面,保护区建立了5处观测管理站,配备必要的观测管理设备,派出人员进行驻守管护。外站工作人员既要与偷猎者进行斗争,又要进行一定的科学观测。保护区先后查处了百余起偷猎、捕捞、捡拾鸟卵等违法案件,救护珍稀濒危鸟类60余只,放生查获的黑龙江林蛙万余只。宣教方面,定期深入牧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上街宣传,利用保护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环保夏令营等活动。科研方面,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建立科研合作基地,推动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辉河自然保护区2006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6年被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命名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经济》:这样一块广阔的天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保护对象涉及到哪些?

单优良:辉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系统,即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地樟子松疏林生态系统在保护范围。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辉河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区内有内蒙古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带状湿地,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保护区同时具有河流型、湖泊型、沼泽型三种湿地类型,以大面积组合分布为特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也是众多候鸟迁徙过境的驿站。草原生态系统,能够很好地防止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发生;沙地樟子松有很好的固沙功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另外,我们还保护辉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辉河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调查,保护区境内分布有鸟类38科300余种,其中丹顶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鸟类9种,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II级保护鸟类30种。鱼类有8科31种,两栖爬行动物有3科10种,兽类有15科42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哺乳动物4种。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44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植物1种。辉河地区有大量的栖息、繁殖和迁徙过境的水禽和珍稀、濒危物种。这里是候鸟的主要迁徙地、繁衍和过境地,鸟在春天从南方飞来,在这里孵卵,养育后代。特别是丹顶鹤、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在保护区内数量很多。

《经济》:保护区内,丹顶鹤、天鹅等珍稀鸟类目前的数量和生存状态如何?

单优良:目前,保护区内生活着众多的国家珍稀濒危鸟类,其中,丹顶鹤种群数量在300只左右,大天鹅在3000只左右。据专家推测,这两种鸟类都占此种鸟类总数的5%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辉河保护区建立了珍稀濒危鸟类救护繁育中心。

《经济》:在保护区有这么多的珍贵动植物,是不是正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您能否介绍一下保护区的环境特征?

单优良:保护区内的草原总面积2173.48平方公里,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部分,具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两种类型,并保持着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相互过渡的特征,基本保持着天然状态,是国际上238处生态关键保护地之一的欧亚草原区蒙古达乌尔草原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

保护区内的湿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带状湿地,与内蒙古达赉湖、黑龙江省扎龙、俄罗斯达乌尔斯克、蒙古国达乌尔保护区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及众多候鸟迁徙过境的驿站,对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保护区内的沙地樟子松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大部分分布于鄂温克旗辉河、伊敏河上游,少量分布于新巴尔虎左旗。辉河湿地与沙地樟子松形成共生系统,辉河湿地对气候的有效调节为沙地樟子松林的形成带来必要条件,沙地樟子松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又为辉河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004~2007年,连续四年春秋两季的鸟类资源调查中显示,每年有大约300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其中,每年有约300只丹顶鹤在保护区繁殖,这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还有约60只白枕鹤、200只蓑羽鹤、2000只大天鹅在保护区繁殖,雁鸭类更是数以万计。同时辉河自然保护区还是小天鹅、白头鹤等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驿站。可以说,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是一个天然的鸟类博物馆。无论是从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群数量,还是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方面,辉河自然保护区完全具备国际重要湿地的条件。但由于辉河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管理机构成立较晚未能及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现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湿地、草原和沙地樟子松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性的生物物种、民族文化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建立生物基因库,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珍稀物种的救护、监测和驯养提供了必要保障,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但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及上游筑坝截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辉河湿地萎缩近60%。湿地盐碱化、沙化呈不断扩大趋势,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管理局积极申请生态保护资金,申请将辉河湿地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辉河湿地至今未能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由于缺乏生态保护资金,辉河湿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经济》:辉河保护区今后有什么发展计划?

4.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篇四

1、在总经理领导下负责分公司的职业卫生工作。

2、协助安全副总经理制定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经常对分公司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教育,督促生产员工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督促分公司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5、检查维护各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运转是否正常。

6、在检查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职业危害时,立即消除并报告,主动提出职业卫生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7、一旦发生职业危害事故,要求现场部门领导组织人员积极救护,保护好现场并同时上报。

8、协助上级进行事故调查,查清事故原因。

5.公共卫生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五

1.负责全院公共卫生的管理、监督,做到卫生工作有计划、有工作情况记录、年终有工作总结。

2.完善卫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卫生档案。

3.完成学院和上级卫生部门交办的卫生方面的工作。

4.与学工处配合,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抽查校园卫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5.每周对全院范围公共场所进行一次消毒(来苏儿、消毒液交替使用)。对传染性患者住所进行临时性消毒。

6.定期投放除“四害”药物,检查“四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定期安排垃圾清运。

8.经常督促检查饮食卫生情况,抽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

9.负责大型卫生性活动的安排和检查督促工作;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6.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篇六

1 统一认识, 把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基层, 转向公共卫生服务

一直以来, 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属性有很多争议和含混不清的表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医疗服务是一种私人服务, 完全可以由市场来提供, 问题在于, 这种特殊的服务产业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由此成为必需, 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政府必须考虑卫生服务的公平正义, 使医疗卫生可及、可得。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坚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卫生保健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 根源就是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 而市场化热潮在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运转主动性低、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同时, 也产生了新的医疗不公平。[1]“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发生和防控战役的最终胜利, 也促使我们不断思索:广大农村基层是卫生工作的重点, 而强有力的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则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

2 明确政府职责, 为初级卫生保健提供有力保障

2.1 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社区卫生发展

2003年, 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 确立了“以人民健康为宗旨, 以社会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为导向,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卫生资源, 建立以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各种形式并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按照城区8 000~12 000人口、农村2 000~4 000人口规模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以现有的村卫生室作为补充并逐步撤并、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实行一体化管理, 实现村、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打造“15分钟医疗圈”。在政府“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规划职能。全区26个镇、街道也以此为指导分别制定本区域社区卫生发展规划, 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到2007年12月, 全区规划建设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264个, 实际已建立139个, 另有371个村卫生室作为补充。在已建成的社区卫生站中, 有18家为民营性质 (社区卫生服务爱心连锁站举办) , 并且运行情况良好。

2.2 健全组织, 建立完善的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

公共卫生工作的内涵非常丰富, 涉及到各个不同的医学专业, 区政府层面的专业工作领导组织也不少。2004年我们以区防疫防病领导小组为基础, 对各专业领导组织进行了整合, 在浙江省率先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卫生行政部门为骨干, 人事、财政、公安、教育等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 对全区公共卫生工作实行既有分工又高度统一的领导, 这一模式也随即在浙江全省得到推广。2007年我们又进一步将成员单位扩充到32个。各镇、街道相应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村、社区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员, 形成较为完善的区—镇—村三级管理体系。

与政府体系相对应, 我们用了3年时间, 把镇、街道卫生院改造成适应新型初级卫生保健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标准化卫生院) , 着重突出公共卫生职能, 在中心设置公共卫生科, 对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业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 在全区设立村、社区责任医生558名, 使医疗卫生服务真正深入农村基层, 进入家庭。

2.3 建章立制, 加强初级卫生保健业务管理

2005年起, 区政府每年与镇、街道签订《公共卫生目标责任书》, 逐级下达工作任务, 年终进行考核并兑现奖惩, 根据每年的工作, 还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霍乱防治、禽流感防控等工作签订单项责任书, 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再简单地归属卫生部门, 而是归属于政府的职责。[2]区镇两级财政按照全区人均15元标准拨付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由区卫生局与各卫生院签订业务工作目标责任书, 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经费。[3]

大力加强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诊疗环境和设备条件。2004年起对公共卫生部 (原“健康区”) 进行改造, 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妇女儿童保健门诊, 2007年投入近400万元对40多家卫生院的放射设备进行更新, 大大提高了农民健康体检的质量和放射人员的职业健康。科学的投入机制和考核机制, 为初级卫生保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形成合力, 保障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顺利开展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获得有效的基本医疗保障

萧山区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几年间不断调整优化, 到2007年度全区农民人均筹资额度为138元,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8.5万人, 参合率达95.07%。全区所有卫生院全部采用电脑联网、实时结报, 实现信息化管理。参合农民可享受门诊药费30%、住院最高5万元的报销政策, 并享受2年一轮免费健康体检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的服务, 体检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还能得到定期随访。

3.2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

卫生应急能力、预防保健各项工作全面提高。2007年度孕产妇管理实现零死亡, 5岁内儿童死亡率为5.6‰, 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78.6岁 , 各项指标在省内达到领先, 一些指标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3.3 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

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已初步成型, 责任医生深入基层,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和肺结核病人的社区随访、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

3.4 健康教育工作进村入户, 广惠群众

在城乡统一设置了一批健康教育宣传栏, 覆盖主要街道、社区和行政村。印制了40余万册《家庭健康指南》分发给全区每户家庭, 每年还印发健康教育资料50万份以上, 广泛开展创建“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 已有1所银奖单位, 26所铜奖单位, 36所在创单位。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题的市民健康促进行动, 连续两年被区政府列为为民办10件实事中公共卫生促进工程的重要内容, 使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8%。2006年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4 对今后工作的思考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这是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北京倡议》指出, 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 是持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的有力保证。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的理念, 强化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牵头作用;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 逐步提高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标准, 在“十一五”期间将累积投入13亿元对区级医院和卫生院进行改建、迁建, 并改善设施设备, 同时逐步实行卫生院“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 推进医疗费用下降,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8年人均筹资将达200元, 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推进责任医生制度, 建立以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4]通过系列工作整体推进, 赋予初级卫生保健更丰富的内涵, 给予初级卫生保健更有力的支持, 争取初级卫生保健更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顾昕.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1-19.

[2]曹小勇等.强化政府职能, 促进初级卫生保健快速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4) :3-4.

[3]黄存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 (5) :291.

7.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篇七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基层医院的调研,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于临床技能的需求,从而,指导我校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 临床技能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 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4]王芳.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14(3):80-82.

8.物业环境管理部职责 篇八

2、负责开展环境模块质量标准文件的管理、修订、完善、督导落实。

3、制定环境质量目标,对环境管理运作流程进行监控,收集、统计与通报各物业项目的环境质量目标达成情况,并推动不符合项改进。

4、负责结合业务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环境管理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系统的测试及推广应用工作。

5、为物业环境类外包单位提供业务支持,并对外包单位服务进行质量监管。

6、负责编写环境管理培训课件,组织环境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培训等。

9.环境卫生管理岗位职责 篇九

会计是一个传统的职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类人才的供求矛盾日渐凸显,会计人才也不例外,因而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中小型企业、财税代理公司等各类企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会计岗位职业技能是非常不满意的,其中认为会计报表编制不够熟练的有83.9%,会计账簿登记不熟练的占80.6%,其他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电算化的帐务处理、纳税申报分别占61.3%、72.7%、67.8%。可见,学生基本不能熟练地按企业要求开展工作,缺乏职业岗位技能,学生上岗的适应期较长。岗位综合实习难一直是困扰会计专业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把企业搬进校园,建立VBSE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营造真实的岗位和工作场景,是解决岗位综合训练和校内大批量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会计专业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会计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就是在校园搭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包括有账册,有单证,有载体、流程、信息,看得见的,能运行的,能操作的,能推演的,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激发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应该学会规划,学会预测,学会决策,学会判断。

目前的学生学习还是处在个体性学习阶段,而实际学生最终会走进企业,面对与应对社会环境。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企业人、社会人。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把企业搬进校园,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通过环境训练、环境熏陶、环境习得,学生能够在环境中提升能力,在环境中养成习惯。

会计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的逻辑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构建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平台,把企业的岗位标准、工作过程、工艺流程、管理规范、企业角色、经营活动、市场规划、竞争意识、组织意图、企业文化等诸多的企业要素搬进校园。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的个体就可以训练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知流程、懂业务、会核算、会软件的高潜质、具备全局观的实用型财务岗位人员。同时通过学生们共同的经营,相互博弈,使他们有了归属感,荣誉感。建立团队协作、交往沟通、行为规范、市场伦理、礼仪修养的意识。在这样的企业组织环境中,学生可以实际去体验和实践。总之,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之一,是实践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会计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今年,我校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VBSE会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示范中心,开展了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仿真岗位实践教学。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全景仿真的分为两大部分,即企业主体与外部服务机构。只有给学生创造亲身参与企业活动的机会,才能够使学生对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制造企业典型业务为主线,以财务部门的各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用“把企业搬进校园”的产品理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的业务、数据以及物理模拟环境中进行任务演练;综合实践平台采用分岗位实训模式,让学生感知财务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了解如何实现岗位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相关岗位职业能力。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把岗位标准、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所有企业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校企合作契合在课堂,实现双轮驱动。VBSE将企业经营现场环境、软件、平台、管理系统等多种教学工具有机地与团队训练、教学、学习等多种模式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全新的校内综合实习模式。

通过仿真岗位实践教学,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与应用,这些核心能力都能在这里得到培养。

为学生建立起能力训练的程序: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使学生的能力循序渐进。

实现教学组织的创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律为行为导向,他们不仅仅是学习者,而且还是经营者与组织者,成为社会人、学生双身份,又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策划、监控与评估的作用,两条教学主线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复合性实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教学相长,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课堂的掌控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且这种能力反哺给学生,使得教学质量互动增长

会计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架构。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仿真岗位实践教学活动不针对特定专业,而是关注企业、企业外部环境、关键岗位、典型任务的工作流程的训练。既要求对仿真环境的体验,又要求完成企业管理决策,还要求完成相应管理流程的任务,达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VBSE依靠由“基本操作”到“管理理论与策略”的知识体系递进,借助“岗位业务表单实操指导、实际业务流程全程模拟、多类型多层级业务管理全景仿真”三个方面的培养层级,保障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其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体系架构如(图1)(图2)所示: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环境的搭建。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践教学应用平台、VBSE实践教学项目资源库、实践教学经营管理系统、教辅资源等。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要力求与实际相一致,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境设计,都要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济与管理活动实际,突出模拟实训的高度仿真性。办公场地、设备、办公用品用具、实训指导教师、管理方式与手段、业务触发机制等方面都应分考虑如何贴近现实。为了使综合实训环境更加逼真,在环境搭建时,还将在具体场景的规划上进行设计和模拟仿真。如对银行环境的设计,按商业银行模式建立银行柜台,制造企业仿真环境设计按部门划分的工位等。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全过程,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的文化与氛围。

会计仿真岗位实践教学的实施。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提供模拟实习的引导系统和相关教学环境,虚拟实训平台提供包括了6家制造企业,1家供应商、1家客户、还有银行、服务中心、税务工商等五个外围机构,每家企业18个角色,外加上6个外围角色,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完成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流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学“用”结合。体现“教学训做评”五位一体的产品理念。教师不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作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习内容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同时,教师亦可根据需要,在平台的扩展功能中编辑、开发符合自身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仿真岗位实践教学过程分为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和实训总结三个阶段,共12个环节。一般而言,教学流程包括能力测评、团队组建、期初建账、固定数据、自主经营和实习总结几个环节。教学组织示意图如图3所示。

仿真岗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参观广州农讲所有感下一篇:我的高中生活高中作文800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