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2024-09-08

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精选8篇)

1.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篇一

工程 化 学 基 础

结课论文

金属的腐蚀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金属随处可见,人们对金属的依赖越来越强,但金属的腐蚀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文就金属腐蚀的种类与原因向大家进行论述

关键字:金属腐蚀,种类,原因,速率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它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金属的锈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态,。金属腐蚀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估计世界上每年由于腐蚀而报废的钢铁设备相当于钢铁年产量的25%左右,甚至还会引起停工停产,环境污染,危机人身安全等严重的事故。根据金属腐蚀过程的不同特点,可将其主要划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生物腐蚀三大类。

一,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指单纯地由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的破坏。该腐蚀发生在非电解质溶液中或干燥的气体中,在浮士德过程中不产生电流,例如,电气绝缘体,润滑油,液压油以及干燥空气中的氧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的物质与电气,机械设备中的金属接触时,在金属表面生成的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等,都属于化学腐蚀。

二.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指由于行成了原电池而引起的腐蚀,其原理与电池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电化学腐蚀又分为腐蚀电池,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通常把引起腐蚀的原电池叫做腐蚀电池,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它是电极电势较小的电对;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成为阴极,它是电极电势较大的电对。因为有电流通过电极而使电极电势偏离原来的平衡电极电势值的现象,叫做电极的极化,此时的电极电势叫极化电势。没有静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势称为平衡电势。电极极化可

分为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产生极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1)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是由于离子扩散速率比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速率慢引起的(2)电化学极化 电化学计划是由复杂离子的放电,原子结合为分子,水化离子脱水等的速率比电流速率慢引起的(3)电阻极化 电阻极化是由于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在电子表面上行成氧化膜或一些其他物质引起的。无论哪种极化原因,极化结果都使阴极电势值减小,阳极电势值增大,最终使腐蚀电池的电动势减小。极化作用的结果是使腐蚀速率变慢,甚至停止。2.析氢腐蚀 在酸洗或用酸侵蚀某种较活泼金属的工艺过程中常发生析氢腐蚀。特别是当钢铁制件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使,由于表面的吸附作用,使钢铁表面覆盖了一场呢过极薄的水膜。此时铁作为腐蚀电池的阳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氧化皮,碳或其他比铁不活泼的杂质做阴极,氢离子在这里接受电子发生的电子的还原反应,这种腐蚀过程中有氢气析出,所以称为析氢腐蚀。3.吸氧腐蚀 在中性介质,甚至在PH等于4的溶液中,铁已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此时由于阴极发生了吸氧作用而造成了吸氧腐蚀。当金属发生吸氧腐蚀时,阳极仍是金属失电子被氧化为金属离子,但阴极就成为阳电极。在阴极,主要是溶于水膜中的氧分子得电子被还原。这种在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发生的“吸收”氧气的电化学腐蚀叫做吸氧腐蚀。差异充气腐蚀是由于金属表面氧气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腐蚀,是金属吸氧腐蚀的一种形式。差异充气腐蚀对工程材料的影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件上的一条裂缝,一个微小的孔隙,往往因差异充气腐蚀而毁坏整个工件,甚至发生事故。

三.生物腐蚀

藻类,贝壳类等生物,特别是微生物,他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对金属材料所产生的腐蚀破坏作用都是生物腐蚀。生物腐蚀通过三种情况来引发和加速电化学腐蚀。(1)破坏防腐物 在使用有机物进行防腐蚀时,如果这些有机物被生物作用耗掉,就达不到预期的生物腐蚀。(2)代谢产物的影响 碳氢化合物无论

在厌氧菌还是好氧菌的作用下,都会产生酸或酸性物质,降低水体的PH,促进金属的腐蚀。造成金属材料腐蚀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和好氧的铁细菌及硫细菌。(3)形成氧浓度差的电池 在有机物很多且活性细菌等生物活动的区域,因氧的消耗,使溶解氧浓度下降,这样的区域形成了阳极区;而在细菌等生物少,氧充足的区域成为阴极区,从而形成了氧浓度差电池,加速了金属的腐蚀。

四.金属腐蚀的速率

对于不同的金属,在相同环境下,金属越活泼,越容易腐蚀,反之则不易腐蚀,对于同种金属腐蚀的速率因素主要有湿度,温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溶液状况及其他的认为因素等

(1)大气湿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常温下,金属在大气中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吸氧腐蚀的速率主要取决于构成电解质溶液的水分。物体本身的特性及表面状态决定了物体表面在多大湿度下形成水膜,水膜厚度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很大。

(2)环境温度的影响 环境温度及其变化影响空气的相对湿度,金属表面水汽的凝聚,水膜中腐蚀性气体和盐类的溶解以及水膜的电阻和腐蚀电池中阴,阳极反应过程的快慢。温度的影响应该和湿度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当湿度低于金属的临界相对湿度时,温度对腐蚀的影响很小,金属几乎不发生电化学腐蚀;反之,温度越高,腐蚀越严重。温度的的变化,也表现在霜露现象上。在大陆性气候地区,白天炎热,晚上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就会在金属表面形成露水,形成了生锈的条件,从而加速腐蚀。在金属制品的生产,放置和贮运中,应尽量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

(3)氯化物的作用

对于金属表面钝化膜最具破坏作用的是某些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其中最

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的是氯离子。氯离子体积小,无孔不入,能穿透水膜,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使钝化膜在若干个“点”上快速溶解,导致金属发生小孔腐蚀。

(4)空气中污染物质的影响

除氯化物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灰尘等污染物质,在工业城市大气中是大量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都是酸性气体,它们溶于水膜,可同时发生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从而加快了金属的腐蚀速率。

(5)其他因素的影响

金属制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来很多腐蚀性因素,如机械加工冷却液等。盐类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着重考虑它们与金属反应所生成的腐蚀性产物的溶解度。在某些化工厂区,大气中含有许多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氨气,氯气和氯化氢,它们和腐蚀性溶液构成腐蚀介质,从而加速腐蚀的进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因素。例如,手工操作者用手语工件接触时由于汗水中含有较多的氯离子,尿素等,也易加速金属的腐蚀。金属零件的热处理中,残盐洗涤不干净也是常见的腐蚀因素。还有一些因时因地的因素可影响腐蚀的速率。参考文献:《工

百度百科(金属腐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篇二

一、概述型结束

所谓概述型结束即在课的结尾运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和图表,提纲挈领地归纳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对主要内容可做到条理清晰、记忆牢固。例如,在讲元素化合物知识时遇到许多概念,同学们往往感到杂乱无章,难学难记。如果把这些知识加以梳理归纳,便可化繁为简。

二、训练型结束

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节课结束,我们若能抓住关键性的知识,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或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便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可谓事半功倍。

三、实验型结束

依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可设计有趣的实验作为结尾,从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增加课堂结束阶段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迪、诱发、促进学生的思维。

四、悬念型结束

悬念型结束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五、探究型结束

探究型结束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化学知识点与知识面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等的探究,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选用这种结课方式需注意,讲课时要为学生留下可探索的“空间”,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六、扩充型结束

扩充型结束是把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较紧,而在课堂上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尾提出来,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习和探讨,这种方式可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扩展,从而达到拓宽和发展课堂教学内容、促进课堂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他们对课堂内容或遐想连篇,深思求解,或有所启迪而渐悟其理,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留下袅袅余音。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结课技能的学习和研究,设计出绝妙精彩的结束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3.化学课堂教学的引言与结课技巧 篇三

【关键词】化学课堂;引言;结课

课堂引言就是一节课的开口语,它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每一节课怎样引出新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课堂引言的要求是:语言精练,启发性强,富于吸引力。化学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出新课。

1.复习式引出新课。采取复习的方法引出新课,对于前后知识有连贯的内容比较适合。复习的内容要和本节新课内容有联系,复习的目的要达到温故而知新。例如:在《硫》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复习氧的原子结构人手,画出硫的原子结构。氧和硫最外层都有6个电子,结构相似,所以性质也很相似,再引导学生复习氧气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讲硫的性质,这样就自然地把新课引出来了。

2.提问式引出新课。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出新课,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有待于本节课去解决,从而引出新课。例如,在讲《洪特规则》时,可以在已经学习了电子排布的基础上捉出问题:“用电子排布式表示碳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学生板演:lS2 2Sz 2Pz)。教师可利用学生板演式提出新问题:“根据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P亚层有3个轨道,可容纳6个电子,现在只有2个电子,这2个电子是填充在同一个轨道上还是填充在不同的轨道上?自旋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教师应抓住时机,点明课题:今天学习《洪特规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新课内容就引出来了。

3.直观式引出新课。这种方法一般采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先让学生观察,再做出结论,从而引出新课。例如,在讲《氯气》一节时,教师先收集一瓶氯气,上课时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的物质?”学生回答这是黄绿色的气体。教师就可以指出:这是氯气。从而引出了新课。

4.实验的方式引出新课。。适用于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课型。例如,在讲《络合物》时,教师可从演示实验人手,把少量氨水加入硫酸铜溶液中,问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产生兰色沉淀);加入过量氨水,问有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沉淀溶解,颜色加深),又问这溶液是什么物质呢?(学生难以回答)。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络合物。

5.叙述式引出新课。这种方法适用于理论课、新概念课的教学。叙述要清楚,语言要简练。例如,摩尔这个概念在高一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可采用叙述的方式引入新课。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些微粒既看不见,又难以称量,对科学研究和应用都很不方便,例如,一滴水中就有十五万亿亿个水分子,而在化学反应中,不是用一个分子、一个原子去参加反应,而是用若于质量的物质去反应,这就很需要把难以称量的微粒跟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为了方便,不去计量若干原子或分子,而是计量一个数值极其庞大的微粒集体——摩尔”点题后,接着讲摩尔的概念,引出了新课。

6.直接写出课题引出新课。这种方法是在讲授新的课程或新的章节内容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写出课题后,不要急于讲新内容,先说明要讲章节要求,目的,再引出新课内容。

7.启发式引出新课。采取启发的方式引出新课,一般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整理、归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引言,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引言讲好可以为整节课开个好头,而结课技巧也很重要,一堂课好的结局就象一首优美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下面谈谈课堂结课的技法:

1.总结归纳法。在一堂课结束时,老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的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还可促进记忆。在归纳总结时,老师还可以指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课后用一些时间去琢磨、消化、吸收。如讲“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后,老师总结說:要明白1个电子在核外怎样运动,必须从4个方面来说明.也就是指出它在核外的哪个电子层,哪个亚层,哪个轨道,哪种自旋状态。

2.讨论结局法。当老师讲完课本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讨论结果并不急于在本课明确下来,给学生留有充分酝酿的余地,可以在课后继续探讨,这样结果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增强其求知欲。

3.前后呼应法。一堂课,如果能够注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这样会给人完整的统一感。如讲“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单”一课时,老师先写出几个未配单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讲述配平方法,在结束课时说:“这几个方程式,你们去配平吧。”这样既布置了作业,又注意了前后呼应。

4.设疑求解法。古有诗云“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这首诗说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寻觅疑问而求知识的长进,而老师倘若在课堂结束时布下疑阵,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后积极思维。如老师可在讲完课时布置一道技巧性较强的练习题说:这道题很有意思,不知在座的能否有人解出,我期待着有人解出后找我,这样一来,课堂顿时疑云密布,而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跃跃欲试。

5.欣赏结课法。化学课常用到一些标本、小图片、邮票等,这些东西在讲台上展示难以看清,所以讲完课后再叫学生传阅欣赏,有利于正课的进行。因为在课中传阅会干扰老师正常教学秩序,而学生又不睹不快,所以宣用此法结课。

6.悬念结课法。一节课好的结局,可烈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如同章回小说或电视连续剧,故事情节发展到千钧一发时刻,人物生死存亡即在旦夕之间,嘎然而止。化学课应用此法,效果颇佳,如讲核外电子排布时,讲完能量最低原理,让学生练写排布式,当排到铬、铜两种元素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学生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而老师却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即可起到引发下节课的作用。

7.竞赛结局法。老师在课堂将末时,根据本课内容安排一些小型竞赛,也是别开生面的结课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结课时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其振奋鼓舞,但老师命题要难易适中,使大多数学生可望可及。

4.化学与人类结课论文(定稿) 篇四

课程名称:化学与人类 课程性质:选修 课时:34学时

课程编号:QUD18250L 上课学期:2013-2014 第一学期 上课班次:周六上午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他们想让食品更方便、更多样、更有风味、更有营养、更加的高级,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仅仅利用我们的天然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渐渐开始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多样化的食品层出不穷,这也让我们对食品增添了从未有过的警惕心:是否都是健康的食品。正文

食品添加剂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说来除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植物,动物,酶法生产和微生物菌体生产。世界各地至今没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分类标准,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根据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我国食品添加剂按期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他共21种类,加上单独列出的食品香料,我国食品添加剂种类共有22类

3.食品添加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两面性,危害更多】 尽管食品添加剂给我们带来便利,可是食品添加剂一般在食品中添加的量极少,一般拉制在0.1~0.019/kg之间。即使对于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如盐来说,我们一旦在食物中放的过多,也会打破我们生理上的平衡,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据法国国家卫生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法国每年至少有7.5万人因食盐过量而患心血管疾病,其中2.5万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这一数字是法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更何况那些大部分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倘若使用不规范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超标的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敲醒了一个又一个的响钟。就说说防腐剂吧,如果过量不仅能破坏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人的胃肠有刺激作用,过量实用还可引发癌症。面粉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会使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还会产生苯甲酸,对肝脏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酱卤类制品、灌肠类制品、休闲肉干制品、五彩糖等若使用色素过量,长期食用后,人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会有一定的危害。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磷酸二氢钠、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是品质改良剂,通过保水、黏结、增塑、稠化和改善流变性能等作用而改进食品外观或触感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过量不仅会破坏食品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人体内长期积累将会诱发各种疾病,如肿瘤病变、牙龈出血、口角炎、神经炎以及影响到后代畸形和遗传突变等,甚至对人的肝脏功能造成伤害。长期食用铝含量过高的膨化食品,会干扰人的思维、意识与记忆功能,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记忆减退,视觉与运动协调失灵,严重者可能痴呆„„种种添加剂超标导致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使我们不寒而栗。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只有身体的健康,谈志论道才能进行。国家的强大靠的是人民,只有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才能繁荣,社会才会进步。然而,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

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再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报告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4.食品添加剂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原因

食品添加剂之所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如此严重的危害,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归结为市场上某些生产者被利益所驱动而铤而走险做出的违法行为。一些企业使用添加剂并非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而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感官需求、降低成本,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加上使用方法不科学,不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要求,以致超范围、超量使用。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由于品牌的原因,一直对其食品配方进行保密,不容易发现其添加剂超标的事实。同时国家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漏洞,虽然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很健全,但是对于这方面的违法行为处罚却很轻,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所以违规厂商即使被处罚了,依然可以“东山再起”,这就是为什么食品添加剂超标事件频频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若我们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有所欠缺的话,也容易误食或误买不符合标准的食物,造成食品中毒的结果。5.对策

1·首先生产者要有集体意识,树立诚信的形象,抛却唯利是图的观念,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为了那小小的利润而置人命不顾。即使生产者通过这种不道德的途径获得了暴利,要是东窗事发,却始终逃脱法律的制约和良心的谴责,最终还是会身败名裂。

2·要形成监管有力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制约生产者严格遵守食品生产安全的有关规定,提倡文明生产。

3·完善立法,加大惩罚力度,一旦发现有违法的行为,国家要进行强有力的惩罚措施,绝不轻怠,以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4·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5·加强对中小城市,问题食品的质量监督,加强舆论监督。6·加强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展危险性评估。

7·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

8·消费者也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识,增加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能够辨别具有危害性的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添加过多食品添加剂而出事的情况。6结论

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的健康是把双刃剑,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但是同样不能因为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而完全敌视它,不能因噎废食。而是懂得运用它的优势为我们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生活。《化学与人类》学习心得体会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都不可避免的接触化学。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涉及各行各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强盛。学习了《化学与人类》以后,我对化学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看,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要装满粮袋子,丰富菜篮子,关键之一是发展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调味剂和色素等等,它们大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用化学分离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现代建筑所用的水泥、石灰、油漆、玻璃和塑料等材料都是化工产品。用以代步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无一不是石油化工产品。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可见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人人都需要用化学制品,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5.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篇五

--------《难以忽视的真相》影评

“你看看这河水,潺潺的流过;听风中瑟瑟的落叶,鸟儿在鸣唱;树蛙在鸣叫;隐隐约约地还有远处奶牛的哞声。抚摸着青草,河岸露出了一块泥土,周遭是一片祥和安静。突然之间你感觉你的身体好像汽车突然换了一个档,就像深吸一口气,然后说我都要忘了这样的美景。”影片的开头这抒情化语言美妙的自然图景可以让我们这些居住在都市化的社会里的人享受到片刻的平静,可望一眼窗外灰蒙蒙的空气、嘈杂的汽车鸣笛声以及日渐诡异的天气,人们不禁要黯然神伤,感叹自己确实要忘了那自然的美景。可是人的惰性和居安性让人也无所作为。他们日渐抱怨的生活,是想要自己的后代无法见到这眼前明媚的光景吗?还是像影片的最后说到我们下一代的发问:不知道我们的父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阻止环境如此恶化呢?所以这么多年来,戈尔孜孜不倦地以自己演讲的方式警醒着人类全球变暖的危机,犹如这部纪录片一样用心良苦。

戈尔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他在影片中介绍了两位影响他的老师,一位是他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当时他们班一位同学提出是否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非洲的西海岸线在数百万年前可以拼接在一起。但是那个老师非常不屑的反驳了他。现在这个同学吸毒上瘾、一事无成,而这位老师却进入政府研究所成为科学顾问。同样现在的科技也证明了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非洲的西海岸线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这样一个例子就严重的反应了一个事实:人类在面临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真相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极度无知的自我判断,根据以往的经验的判断,而往往可笑的是那点人类视若珍宝的经验也是很没有科学依据的,所以此时人类就会进入自己给自己所造的谬论中而无法自拔。在影片中戈尔也用有趣的动画向我们展示了政府在面对温室效应时一味的认为只要将巨大的冰块放入温暖的海水来降温就可以解决问题一劳永逸了,一点都没有考虑到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的问题,这讲白了就是一种很幼稚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想法,正是人类的谬论和居安性所导致的。还有以前很多人认为地球太大了,我们现在做的一丁点污染环境的小事根本伤害不到那么庞大的地球,而现在我们也意识到这是非常可笑的了。就像马克·吐温所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所以,戈尔就认为人们做什么事都应该遵循自然,就像另一个影响他终身的老师Roger Revelle教授,第一个提出要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人。Roger Revelle教授在刚发现一丝端倪时就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在1957年设计了这个实验并雇人每天进行测量。他实验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精确数据。他将人类社会的种种文明与他所测量的大气成分观测图结合在一起,发现二氧化碳含量这条曲线在不断上升这一事实。同样30年前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和现在的相比、冰河国家公园、阿尔卑斯山脉、瑞士的Rhone冰川、15年前的秘鲁、20年前的阿根廷和现在,还有75年前南非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曾一望无际的冰雪如今也荡然无存。也就是说这种种的一切是冰川在想我们倾诉,这是全球性的气温升高。戈尔通过折线图向我们展示了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温度也会越高。而且会在未来的50年里不断增高。可是还是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所以他严重地指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他希望人们可以在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图片和图表面前可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所补救性的行动,而不是一味的回避事实。就像丘吉尔当年给人民的严重警告一样,他说:“继续拖延、折中和自我安慰式的权益之计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我们将生活于后果之中。”他因不满人民毫无忧患意识时所说的这段话就如偈语一般一针见血。我们身上天生的惰性让我们不愿承认眼前的危机,因为也许,哪怕仅仅是也许,最严重的后果将不会由我们来承担。然而正如戈尔所说:“人类的天性总是需要时间来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总有一天,人们会期望自己当初会更快地发现危机。”

有一个事实是,即使政府已经完全明了全球变暖并非所谓的“二十世纪的最大骗局”,并且清楚一切正在飞速滑向无法控制的终结,他们仍然不会将这个问题放在自己国家急需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中,至少是不会全力施行改革。毕竟,政治不是一厢情愿的游戏,在国家间的博弈中,看得见的实利永远比五十年甚至百年后的生存问题来得重要。政治家比肯定比绝大多数人们聪明,环保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可能不懂,可却没有人真正带头地迈出建设性的一步去实施环保。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地球会生病?因为没人治理,谁都不愿取缔或者大规模减少那些不利于经济与综合国力发展的能源与技术。那么为什么没人治理呢?因为大家都让他国治理,这是在大国中最为常见,也是大国们政治家们心中最普遍的希望。到了最后,谁都不治理,于是地球就越病越重。我相信戈尔也明白这一点。他的政治生涯教会了他别相信政客。2000年离奇的选举失利其

实点醒了他,让他决定运用一种连政府也无法控制的方式,那就是——电影,用电影向全人类传达他忧心了数十年的环境问题。正如我们所见,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这部影片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都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虽然戈尔无法用电影控制政府,但他却成功地控制了每一个看过本片的普通大众的心。

戈尔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个半小时的片长,充分地展示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事实和难以忽视的真相。他运用许多的图表、数据、图片以及一系列听起来耸人听闻的预测把覆盖在全球变暖概念上的迷雾彻底揭开了,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我们所面对的这个“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全貌。

让我们来从两方面来说影片的真实性。一方面,他是客观的。镜头的视角不断转换,像是他带领着我们穿过原始森林,跨过城市,飞翔过极地与海洋。他用一张张不可辩驳的照片回击着之前多少年中他在政府的各色机构之中所受到的压制和污蔑。他的声音平静坚实而又肯定,因为这一次他明白自己是在向绝少的大众讲述着这一切,所以没有必要束手束脚,有所保留。他如同造物主一般,从浩瀚广袤的地球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中精心挑选实例,使它们很是清晰直观,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明白全球变暖的由来以及它已经和即将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可怕灾难。不过对于这个事实,戈尔也没有正面碰触。他很聪明,大部分时间让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话,他不正面吓人,可是每个人都吓到了。他很含蓄地,像是在对在场的美国人说:看,你们当初没有选我,后果很严重吧。

而从另一方面他说是主观的。他不失时机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丑恶嘴脸以及他们对他的攻讦之辞,甚至有颇长的一段记录了自己对00年选举内幕的不满,并且在无数客观事实之间,插入了自己主观的数段评论与自述。同时戈尔的每段独白又充满煽情,他甚至还提到了自己儿子的重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就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包括自己的大学经历,促使自己改变思维方式的原因以及这些年政治生涯摸爬滚打出来的感言与思索。他又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活经历的老人,回味着他当年的岁月,讲述着他穷尽半生尚未完成,并且希望用尽余年倾力而为的理想与渴望。这位前美国副总统的演讲功力确实了得,从头至尾缓缓到来,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节奏语速都掌握得很到位,让这篇其实是纯理论性的科普文章形象有趣,通俗易懂,并不枯燥反而还很幽默感人。

镜头跟随者他回到他的故乡,跟随着他周游全球去演讲。他的疲惫,他的不甘,与他的决绝坚强,他的责任心和对未来的强烈忧患意识都隐含在镜头与旁白中,悄然为我们还原出一个完整的戈尔,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个让他如此放不下的可怕真相。

戈尔在片中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每个人了解到本片讲述的事实,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我只有一场一场地演讲,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动员,这是我所知道唯一的方式。”戈尔为了他的理念在不停努力,他希望人们能有所回应。也正如片中他在我们清华大学所做的演讲一样:“分清真理和谬论,但当那些确凿的有严密科学依据的忠告到来,那么作为人类,不分国籍,必须接受这样的忠告并做出回应。”

所以我们已经走了太多的弯路了。我们已经错过太多机会了。自然的仁慈给了我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不代表我们可以一次次拒绝她的好意。请把这部纪录片当做是最后的警告,然后,让我们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吧。

突然想到了电影真正感动我的那个瞬间:那张飞向遥远太空的飞船在40亿英里外拍摄的地球照片。即使我从理论的角度早已明了这个道理,但当看到承载着数千年人类文明,以及数十亿年生命历程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幸运中的一个微小光点时,我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泪。这就是我们,一切兴衰荣辱,一切发展,一切灾难,都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然而这粒微尘却是我们唯一的家,宇宙如此之大,我们立命之所却只是这一点而已。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真相的意义,不要为了利益或懒惰而失去了我们生存的机会,这也许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权利。

结课体会

近十周的选修课将要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神刻。原来感觉化学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来其实很近。我们身边的土壤、水、空气都是由无数个化学微粒组成的,包括我们的身体的反应也离不开化学。这让我这个学美术的学生也明白了化学无处不在。同样我体会到,我们虽然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专业,但是我们都是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不可能脱离群体,不可能一天到

6.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篇六

——论宝黛的爱情悲剧

红楼一梦醉千年,木石情缘终难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是只有那阆苑仙葩陪得上美玉无瑕,又如何生的金玉巧弄良缘话。

宝黛的爱情故事让人心怜又叫人心叹,有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亦有人说这是一对来世情缘所要历经的磨难,具体是如何便是那曹雪芹在世,又能解释得清?而我等后人,便也只能从那小说中的描绘展开思考,凭意猜测了。

遥想宝黛初见,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了黛玉亦是似曾相识“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那时,尽管是初见,可那相似的想法,却在一开始便如同一根线一般将宝黛连在了一块,便是到后来,贾府的长辈拒绝黛玉成为宝玉的妻子,宝玉依然坚持内心的想法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若是宝黛只是因为那一见而钟情,那便错了。宝黛他们有着同样的任务性格特点,宝玉出身贾府,是当时的贵族,而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有着叛逆的性格,他认为科举尽是无用功,他鄙夷那种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的虚伪,他因自己身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到男人便浊臭逼人。”便是这样的人物性格促使了他与那些与其品性想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的地位微贱人物的亲近,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他对与他有着相同叛逆性格的黛玉的感情。

而黛玉则是如同那宝玉一般崇尚着自由的恋爱婚姻,渴望逃离那个浑浊的世界,这也是他们以后相约同读禁书的原因,就是缘于内心都有着不安于现状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让约读禁书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谈到宝黛的爱情故事又不得不提起宝玉因“金玉良缘”之说而送给黛玉的旧手帕了。因为金玉之说和金麒麟所引起的黛玉对爱情的疑虑便因这两块旧手帕而打消了。“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手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何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起来也无畏,又令我惭愧。”这便是原文对黛玉收到帕子后最传神的描写,这样一种表明心迹的方法,使得黛玉对宝玉所产生的感情愈发的浓烈。

而在经过紫鹃之后,两人的关系完全公开化,这正是两人爱情最浓烈的时候,却亦是两人关系最危险的时候。到后来宝玉丢失了他出生带来的宝玉而变得疯癫,便是这么一个爱情悲剧的开端,王熙凤欺骗宝玉说是让其迎娶黛玉,而实际则是娶宝钗,而贾府的人也同意这种“冲喜”的说法,这就使得这场爱情的悲剧慢慢推向了高潮,宝钗对宝玉爱不爱暂且不谈,可这种完全不由自主的婚姻又如何教人内心产生喜悦呢。“那个时代的女子是没

有权利说爱的”便是人们读到那段时的想法,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悲哀啊!

而听闻了宝玉即将和宝钗晚婚之后,久病成疾的她受到了内心与身体的双重摧残,俗话说心病难医,就这样黛玉郁郁而终。此时黛玉的情景便像极了被她亲手所葬的落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此,宝黛的爱情悲剧便真真正正的被推向了高潮,便尽如是黛玉那般美如天仙,最终结局却也悲惨如是。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

他了。”

这是红楼梦开篇,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这种悲剧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

到最后宝玉知道黛玉之死而与宝钗完婚,这便是宝黛之间爱情悲剧的结局。

曹雪芹不孤立地写爱情悲剧,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特别是描写了贾家的衰败,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是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矛盾。随着贾家的衰败,形势对宝黛越来越不利,贾母等人虽了解宝黛在爱情问题上的倾向,但他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如果让他们二人成婚,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知道,当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家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待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薛宝钗是理想的人选。她不仅思想上遵循封建的妇道,是封建礼教的淑女,而且她很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宝黛的爱情就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7.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篇七

一、思维导图简介

1.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在国内也被翻译成心智图、心灵图、脑图等, 是东尼·博赞在结合众多学科基础上所创建。其可看作是人脑放射性思维的具体化呈现, 而放射性思维正是人脑最自然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能通过色彩、线条、图片等有效地调动人的左右脑协同工作, 并藉此最大限度地发掘人脑的潜力, 加强人的记忆能力。同时,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也与人脑认识、学习方式十分类似, 即对于新知识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 并可将新知识与原有旧知识体系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新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2. 思维导图的制作。

用于教学的思维导图与一般作为知识整理和辅助记忆的思维导图的制作以手绘为最佳不同, 其使用电脑绘制更好。这样在知识内容增加, 或所学习知识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 不必重新绘制导图, 可以较方便地进行修改和添加, 使其与新知识体系相适应。并且, 因大多数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均提供了演示功能或导出PPT的功能, 所以在教学中电脑绘制的思维导图也更容易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目前比较常见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包括Mind Manager、XMind及Nova Min d等。这些软件虽各有特色, 但其基本思维导图绘制方式是相同的, 针对实际教学需求差别不大,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软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Nova Min d制作相关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我院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 选用了由唐和清主编的《工科基础化学 (第二版) 》, 整体教学安排上, 内容多时间少, 且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较高, 教学难度大。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仔细分析, 我们发现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首先, 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初高中化学所学内容重复, 仅在其基础上有所延伸或提高;其次, 单一课程包含了化学相关的全部内容, 各章节内容的深度不大, 与化学专业的学习要求有较大差异;再次, 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各章节知识点要尽量做到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2. 思维导图与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的结合点。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人脑放射性思维的具体呈现手段, 借助其结构化的表达方式, 对于已学知识的复习有巨大的优势。在授课过程中, 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回忆已有化学常识, 再在该结构上进行大学化学新增部分的讲解, 使新知识与固有知识形成更完整的体系。同时, 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多媒体演示取代传统的PPT多媒体课件演示, 加深学生记忆, 增强教学效果。

3. 思维导图在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本文讨论中, 为突出表达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同时限于文章篇幅, 我们仅以较小的知识点为例进行说明。

图 (1) 则以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定律中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的讲解为例。图中蒸汽压、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知识点均在高中学习过,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形成相关认识, 但是在这里它们被列在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下, 赋予它们新的认识角度。针对沸点, 这种依数性就是沸点随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升高, 同时其原因和升高幅度的计算方式在图 (1) 中也显而易见。凝固点等其他几种性质也与沸点十分类似, 通过对比讲解, 也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难度, 并将它们很好地形成体系进行记忆。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在今后的复习、深造和使用时都能大大节省时间, 并取得更好效果。

结合工科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特点, 我们首次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工科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中, 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优秀的思维工具, 实践证明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特别是在更加强调学生自学的大学阶段, 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仔细研究, 并尝试与自身教学相结合。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工科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 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引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发现该方法的应用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教师自身的课前准备都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还方便了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再学习。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曾燕燕.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英语单词识记的应用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邓敏杰, 李占伟, 张豪锋.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03) :90-94.

[4]陈冲.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 2008, (12) :266-267.

[5]陈博, 陈凯, 薛蒙伟, 宋怡.思维导图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学习[J].大学化学, 2009, 24 (2) :66-70.

8.工科大学化学结课论文 篇八

关键词:工科无机化学;教材;高等工程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一、我国高校工科无机化学教材的历史沿革

1.晚清-民国时期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已有了丰富的经验化学知识和技艺。例如,明代科技泰斗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18卷中有11卷均属化学工艺技术[1]。17世纪后该书相继被译成日、英、法、德文,成为世界科技名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发展似乎存在一个历史的断层,近代化学知识、理论却是在19世纪中叶从欧洲传进来的。

1855年([清]咸丰五年)上海出版了英国人B.Hobson(1816-1873年)所编《博物新编》第一集,在中国最早介绍了西方的近代化学知识。其后,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1818-1884年,江苏无锡)等人先后译出多部化学著作[2],例如:

《化学鉴原》——概述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知识;

《化学鉴原補编》——无机化学;

《化学鉴原续编》——有机化学;

《化学考质》——定性分析;

《化学求数》——定量分析;

《物质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初步知识。

晚清时期起,设有汇文书院(1888年)、自强学堂(1893年)、北洋西学堂(1895年)、四川中西学堂(1896年)、南洋公学(1896年)、求是学堂(1897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山东大学堂(1901年)、山西大学堂(1902年)、敬业学堂(1904年)、复旦公学(1905年)、清华学堂(1911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化学为必修科目。

这些学堂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后来依次升格为金陵大学(1910年)、武汉大学(1928年)、北洋大学(1921年)、四川大学(1903年)、上海交通大学(1921年)、浙江大学(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1902年)与北京大学(1912年),山东大学(1926年)、山西大学(1918年)、南开大学(1919年)、复旦大学(1917年)、清华大学(1925年)。

这一时期的化学教学主要仿照西方的模式。例如,以工科为主的北洋大学[3],建校伊始即以科技兴国为宗旨,以美国哈佛、耶鲁大学为蓝本,聘外籍专家、学者任教,用外文原版教材[4-10],用外语授课。

工科类大一的化学基础课,即使是无机化学课程,有时也是采用普通化学教材,如北洋大学曾采用过1946年美国耶鲁大学Brinkley编的原版教材《普通化学原理》(Stuart R. Brinkley, Principles of General Chemistry, Tried Edition)。另外,也有些大学采用译著[11-15],如严志弦先生1946年翻译的《谈明普通化学》(第5版)。

对于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最近刘延东同志有过论述:从晚清到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前行,形成了许多好的传统和风气,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抗战时期,高等教育仍然向前发展,涌现了一批名家大师,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6]。

2.解放后的前17年(1949-1966年)

(1)1950-1951年。解放初期,千头万绪,教学改革一时还顾不上,高校数、理、化教材基本上各自选用。高校工科大一化学有的沿用《谈明普通化学》,其各章名如下:

化学之范围,质之一般特性,有关化学变化之定律,符号化学式及方程式,氧,燃烧,气体之一般性质,大气,水,液体,元素,电子与辐射能,原子内容,放射性·核反应,氢,酸,盐基与盐,滴定·当量·当量溶液,氢游子浓度,氯及其化合物,氧化与还原,卤素,硫与硫化氢,硫之氧化物与硫酸,以硫与食盐为基础之工业,氮·氨及铵盐,氮之氧化物·硝酸,氮族元素,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再论溶液,沉淀,水之软化与调节,胶体,固体,碳·燃料·碳之最简化合物,碳化氢,醇类·脂类·醣类,纤维素工业·爆炸物·塑料,弹性物·染料·药物,以菱苦土、石膏及石灰为基础的工业,水泥与混凝土,陶瓷工业,矽酸盐工业,轻金属及其合金,铁与钢,再论铁与钢,电化学,转移族元素,转移后金属。

(2)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1952-1957年)。1952年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全面向前苏联学习。我国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对推荐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作了说明:“充分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设置专业,培养干部,是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的一项重大工作。在我国高等学校里,按照所设置的专业试用苏联教材,而不再使用以英美资产阶级教育内容为基础的教材,是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方向。”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社论也指出:“苏联各种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基本上对我们是适用的。它是真正科学的和密切联系实际的。至于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则可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逐渐求得解决。我们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对译本的内容和译文广泛地认真地提出修正意见,作为该书再版时的参考。我们并希望各有关教研组在此基础上逐步加以改进,使能结合中国实际,最后能编出完全适合我国需要的新教材来。”

当时由格林卡编写、苏联国营化学出版社于1948年出版的《普通化学》(第4版)被选为高校化工系大一化学试用本(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译出,1953年印刷,分上、下两册)[17],其目录如下:

绪论,原子-分子学说,物质与能,门捷列夫周期表,原子构造,分子构成,固体物质的构造,化学动力学与化学平衡,氢,水溶液,溶液的性质,电离学说,空气·惰性气体,卤素,氧族,氮族,碳族,周期律的发展,金属的通性,一族,络合物生成学说,二族,三族,四、五族金属,六、七族金属,八族,原子核。

这套教材由于知识面窄、内容偏浅,再加上政治运动的影响,在我国使用寿命不长。例如,天津大学化工系仅五五级使用过,五六级改用自编讲义。

(3)1958-1966年。1958年“左”倾思想抬头,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违反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完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片面否定教师和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1961年2月中央文教小组提出教材建设上要“从无到有、人手一册、课前到手、印刷清楚”等要求。为了解决高校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教材的紧迫要求,高教部组织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华南工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西安冶金学院和成都工学院等学校有深厚业务功底的教师,在天津市河北宾馆,从部分学校的自编讲义和有关参考书中,用“剪刀+浆糊”的方法突击选编出一套《无机化学》(上、下册)(试用本)[18],作为高校工科无机化学课程通用教材。1962年教育部所属高等工业学校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课程教材编审小组正式成立,颁布了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化工类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试用草案),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始走上正轨。但“左”的思潮、做法仍不时干扰,甚至越演越烈。

这一时期(1949-1966年)总的来说,尽管一段时期受到“左”的干扰破坏,但总体而言,化学教育的规模空前扩大,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在那十年动乱里,基础课教研室大多被解散,除个别教师被下放农村安家落户、部分教师去农场劳动外,其余分到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的专业连队去,下厂开展所谓“典型产品带教学”。

4.拨乱反正、恢复整顿时期

“文革”后百废待兴。1978年大连工学院袁万钟教授受教育部委托3个月的时间编出一套《无机化学》通用教材[19],供全国工科高校使用,以解燃眉之急。1979年教育部重新建立高校工科无机化学课程教材编委会。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工业学校四年制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草案),首次把热力学初步概念、近代酸碱理论、波函数、电子云、分子轨道理论等内容引入课程。

20世纪80年代初,工科院校如大连工学院、天津大学、华南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等陆续编写、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无机化学教材。这些教材一般具有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反映近代科技发展水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中学化学教材衔接、采用国际单位等特点。教材质量有明显提高。

5.改革开放时期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其主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年国家教委把原编委会改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原编委会比较,其职能扩大了。

在改革开放近30年中,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各重点高校百花齐放,多次再版,硕果累累。这些教材在体系、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学术上逐步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教材水平。另外,还编写出版了《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I-Ш册[20],翻译出版了格林伍德的《元素化学》[21]。

二、世纪之交,我国高校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动向

1.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无机化学定位不妥。无机定位“大一”,不能充分应用化学理论和现代仪器技术,导致无机化学课程只能在较低水平下开出。

(2)教材体系偏旧,范围偏窄。

(3)教材理论部分经典内容过多,现代内容少;局部有所更新,总体是在老化。

(4)教材元素部分结合国情、联系实际、反映学科交叉内容少,有经院化倾向。

(5)工程教育意识薄弱,工科教材特色不鲜明。

(6)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来越少。

(7)实验内容偏旧,实验学时偏少,实验技术水平低。

(8)教学研究后继乏人、热情不足。

2.近十年改革动向

(1)课程结构性改革。在高校工科原来开设无机化学课程的专业中,有少数由于化学基础课程作了结构性调整,在“大一”改为开设广谱性的化学基础课程。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所用教材《现代基础化学》目录如下[22]:

第一部分 化学原理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固体结构和固体性能,配合物结构和新型配合物,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和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和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和配位平衡。

第二部分 化学概论

非金属元素通论和氮、硼、稀有气体,金属元素通论和铬、锰、稀土元素,碳及有机化合物,聚合物,环境与化学,材料与化学,信息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生命与化学,核化学。

除工科外,理科化学专业中,南开大学申泮文院士主编的《近代化学导论》和南京大学傅献彩教授主编的《大学化学》均属于课程结构性改革的教材。

此外,还有部分院校编出过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合并课程的教材[23-25]。

(2)仍定位“大一”,立足于改革教材体系、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工科无机化学课程仍定位于“大一”,其教材着眼于体系、内容的变革。

无机化学教材原有的内容体系可归纳为“平衡态-水溶液体系-理想结构-简单无机物-热化学反应-元素周期系”。其中四大平衡的取材主要为化学定量分析中的四类滴定分析实验服务;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应用内容的取材相当一部分是为化学定性分析作准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突飞猛进,化学分析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大量新发现、新成果载入无机化学新兴领域触动了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视神经,开始注视介观态、非平衡态、非晶态、非化学计量化合物、非水体系、非热化学反应以及特殊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协同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能源、材料、信息、环境)也应是化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此,原有的教材体系应该突破,教学内容应该拓宽、更新。

例如,天津大学编写的《无机化学》第4版的目录如表1[26]:

表1 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第4版目录

章 名拓宽视野

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2.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3.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

5.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

6.分子结构与性质

7.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8.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9.氢、稀有气体

10.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

11.卤素和氧族元素

12.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

13.过渡元素(一)

14.过渡元素(二)

15.元素化学综述(自学为主)

16.无机物合成

17.生态环境与无机化学化学与化工

特殊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近代酸碱理论简介

无机非水溶液中的无机化学反应

微观物质的深层次剖示

分子概念的拓展与化学定义的演化

固相反应

配位化学发展前景

元素的起源和演化

我国盐湖资源的开发

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

氮、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我国矿产资源

铜的冶炼、金的提取、银的回收

无机化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

三、天津大学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建设现代化总体思路及初步实践——“六合一”教学包简介

1.背景与理念

近六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越来越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适应“建设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在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导向下,作为大学第一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工科无机化学教材应该具有全方位(面向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面向教师和学生)、多层次(面向不同层次及其不同年级)、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及其配套辅导书,电子教案中的幻灯、动画、录像等多媒体资源)的现代教材体系。

2.总体思路

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新内容,拓宽基础,优化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培养创新能力;严控理论深度,渗透工程意识,体现工科教材特色;创新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深度与广度、知识与能力、讲授与自学、继承与创新”七个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逐步创建具有工科教材特色的无机化学现代化教材体系。

3.教材体系方案思维导图

在上述背景和理念驱动下,结合我们原来的工作基础,构思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建工科无机化学课程现代化教材体系的蓝图并予以实施(见下图)。

教材体系方案思维导图

4.工科无机化学“六合一”教学包展示

(1)《无机化学(第4版)》。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宏孝、颜秀茹主编,全书17章68万字。

本版教材在继承前三版“系统性好、逻辑性强、利于教学”等优点基础上,在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反映国情、与时俱进等方面刻意创新,并适度突破狭窄的传统教材体系,使年均发行量明显攀升(如表2所示)。

表2 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发行统计

版次1234

主编或

统稿人杨宏孝统稿

马福华复核杨宏孝修改、统稿

马福华、杨宏孝定稿杨宏孝主编杨宏孝、

颜秀茹主编

出版年月1984.51992.102002.72010.3

使用年数8106.52.25

累计发行量14万20万21.526万12.6096万

年均发行量1.75万2万3.31万5.6万

获奖情况获天津大学优秀教材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解决了全国大多数工科类院校无机化学课程在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形势下的主教材需求。

本套教材28年来在国内工科同类教材中采用率一直居前列,社会效益好。

(2)《无机化学学习指导》。2010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颜秀茹主编,全书37万字。对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学习方法作了阐述;介绍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学习环节、学习策略及学时分配;对思考题、习题作了解析,疑难问题作了选析;最后还对学习效果设计了自我检测题,并为部分学生将来考研设计了测试题。

(3)《无机化学简明教程》。2010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宏孝主编、王建辉副主编,全书14章50万字。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元素化学的核心内容等。力求简明实用,使教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主要解决在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形势下全国少学时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需求。

(4)《无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2011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兴尧主编,全书28万字。含无机化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思考题习题解析、学习效果自我检测、无机化学若干专题等内容。

把各章教学内容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并指出学习重点,以期学生能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到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5)《无机化学实验》,2012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秋华主编、秦学副主编,全书13章约43万字。本次新编无机化学实验,有几个大的动作:

①删去较陈旧的内容,精选典型的内容;

②开辟课堂演示实验、研究性实验两个新栏目,扩展实验类型;

③在突出应用前提下,大力增加制备、应用、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的数量;

④引入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技术;

⑤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科前沿的工作)转化为研究性实验。

由于实验类型齐全、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选择性强、技术较先进、教学实用,解决了多层次、不同年级实验教学所需。

(6)《无机化学电子教案》,201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定稿,崔建中主编,鲁凡丽、马亚鲁、田昀参编。本电子教案具有1-17章全部电子课件,拥有233个课堂演示实验、动画录像,224幅物质结构图像和200幅矿物标本彩图以及175幅精美图表,成为我国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最丰富的电子教案之一,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初步编制出一套理念现代、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技术较先进、教学实用的高校工科无机化学课程综合教学包。期待再经过第5-8版的修订,到2040年后,能以崭新的面貌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高谈文化. 教你看懂天工开物[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2] 郭保章. 中国现代化学史略[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3] 杨慧兰. 世纪记往[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 Ira Memsem. A College Text of Chemistry[M]. Johns Hopkins Universty, 1908.

[5] Thomas P. McCutcheon, Ph. P. General Chemistry[M]. Pennsylvania Carnegie Universty, 1927.

[6] Harry N. Holmes. Introductory College Chemistry[M]. Oberlin College, 1939.

[7] Harry N. Holmes. General Chemistry[M]. Oberlin College, 1941.

[8] Smith Hopkins. General Chemistry For Colleges[M]. University of Illinos, 1942.

[9] Herman T. Briscoe. General Chemistry[M]. Indiana University, 1943.

[10] Stuart R Brinkley. Phinciples of General Chemistry[M]. Yale University, 1946.

[11] 麦费孙,罕迪生. 化学概论[M]. 傅式说,胡宗铨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

[12] 李乔苹. 无机化学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3] Ire D.Garard. 应用化学[M]. 鲁葆如译. 北京:中华书局,1936.

[14] 摩尔根,柏士泰尔. 近代无机化学[M]. 吴中枢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15] Deming. 谈明普通化学[M]. 严志弦译. 北京:中华书局,1946.

[16] 刘延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 求是,2012(10).

[17] 格林卡. 普通化学(上、下册)[M]. 哈尔滨工业大学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18] 天津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9] 袁万钟. 无机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0] 冯慈珍. 无机化学教学参考书(Ⅱ)[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1] [英]N.N.格林伍德,A. 厄恩肖. 元素化学(上、中、下册)[M].曹庭礼,李学同,王曾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2] 朱裕贞,顾达,黑恩成. 现代基础化学(第3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3] 史启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4] 颜秀茹.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5] 浙江大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6] 杨宏孝,颜秀茹. 无机化学(第4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采购经理求职英文简历表格下一篇:小型企业会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