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2024-09-16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13篇)

1.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一

幼儿教育功能开发的思考

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和需求的增加,如何开发幼儿教育的功能就成为当前要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开发的主体来看,并不单指向幼儿园一方,而是应该指向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集三方的优势和力量,使幼儿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一、开发幼儿园教育功能,为幼儿、家长、社区提供优质服务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教结构,从教育资源和教育专业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为家长和社区提供服务。

1、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充分的利用。一所延长幼儿在园保教的时间,为家长工作忙碌家庭的幼儿开设早托与晚托班。二是扩大入托幼儿的范围,可以招收年龄小的孩子,形成托幼一体化的教育,招收特殊的孩子(残疾儿童)实现教育一体化。三是幼儿园设施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未入园的幼儿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定期、定时的向社区家庭开放(特别是寒暑假中向社区是学龄前幼儿及其家长开放,服务社会)。

2、幼儿优质教育资源为家长和社区共享

一是幼儿园图书资料库向社区开放,并向家长推荐和提供丰富的育儿的书籍音像资料,为家长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的能力提供支持。例如,我园在大厅里创设了亲子读书吧,提供给家长一些基本的育儿的书籍和适用期刊杂志,家长可以在园阅读也可以借回家去阅读。二是幼儿园一些专业的活动室向家长、社区家庭开放,使家长一些育儿的技能得到提高。

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建设,积极构建“虚拟社区幼儿园”网络平台,建立幼儿教育网上资源库,以更加直观与丰富的形式为社区、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幼儿园开辟家园联系的平台、BBS、网上论坛等,使家长能在网上与教师、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许多家长通过网络及时将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向老师询问,并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在网上与其他家长分享、交流,幼儿园也将园内的素质教育经验和做法向家长们进行宣传、介绍和普及,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内开展好幼儿素质教育,使幼儿素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延续、拓展,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家园协作的教育能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家庭参与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全程化。

百度文库

3、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幼儿园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其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教育的实践经验成为开发幼儿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专业示范辐射作用,服务幼儿、家长和社区。

1)向社区开放活动。幼儿园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向社区、家长开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为家长的育儿、教育提供专业上的指引。

2)定期为社区散居幼儿、家庭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幼儿园为所在社区的散居幼儿建立成长档案,并组织教师定期的上门进行指导,送教上面,一方面为散居幼儿提供适切的教育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一对一的、面对面的为家长提供育儿与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咨询。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幼儿教师的专业辐射作用发挥的比较好。

3)开展家长讲座、培训活动。幼儿园在各班教师日常家长工作与园所定期家长工作之外,还特别开展了专门的咨询服务,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幼儿园还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的讲座、培训活动,例如,我园开展了有祖辈厨房、爸爸沙龙,和妈咪课堂等,培训活动选取不同的内容,旨在增长不同家长的育儿知识和能力,发挥幼儿园专门教育机构的教育辐射功能。

二、开发家长的幼儿教育服务功能,补充幼儿园教育

在强调幼儿园服务功能开发的同时,家长服务功能的开发也不容忽视。

1、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中,成为幼儿园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和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经常有计划,有组织的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参加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例如:请当警察的爸爸来给孩子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当医生的妈妈教孩子们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在主题活动“在秋天里”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水果,并请他们和孩子一起参加采橘子的活动,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幼儿了解水果,感受自然和环境。

2、家庭互助苑拓展幼儿教育功能

不同的家庭有其自身背景和文化底蕴,不同家庭间组织互助苑,为孩子、成人提供了互相学习和相互了解的场域,家长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与困惑,点滴的经验得到了整合与提升,日常的困惑也许能寻找到适当的方法。同时,幼儿教师在应邀参加活动中,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幼儿和家长的特征,也能习得来自家长的教育经验,从而能丰富自身的教育经验。

三、开发社区的教育功能,拓展幼儿园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素养

社区蕴含着巨大的教育潜能,使社区成为开放的教育基地是幼儿教育功能开发的重要途径。

1、社区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社区的大自然和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和周边的环境, 社区资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活教材,借助社区资源,把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投放到社区环境中,敞开幼儿园的大门,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学校,去寻找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营造一个广阔的、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2、积极地构架社区教育基地满足家长、幼儿、幼儿园的需要

社区汇集自身的优势,依据社区历史经历和人文特征,建构各种教育基地,为家长、幼儿和幼儿园提供教育的支持与活动的场地。社区成立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室)、革命博物馆、儿童活动中心、植物园等等主题活动设施。社区还组织主题文化活动,例如社区读书节、菜花节、海滨艺术节等。

四、开发政府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教育提供支持性政策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 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首先,积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如区政府负责制定全区的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幼儿园网点、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确保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享有均等的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镇政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计划,负责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庭幼儿教育,提供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服务等。各级政府都有维护幼儿园的治安、安全和合法权益,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活动,指导家庭幼儿教育的责任。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幼儿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幼儿教育的规章制度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园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培养、培训和管理幼儿园园长、教师;指导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幼儿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幼儿园等级管理;与妇联、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0—6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

二是进一步健全政府服务幼儿教育的功能,落实实事工程

政府服务幼儿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开发,是幼儿园发展的有力保障。

如:上海市政府出台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上海学前教育的优质、均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奉贤区政府把“0——3岁婴幼儿的每年四次的早期指导与教育”列入政府2008年实事工程,相关部门共同负责,承担不同的责任与任务,确保了每年四次早期指导与教育工作高质量、高效益的开展。

2008年5月6日

2.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二

一、电影课在中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用电影开课”的想法在我国始于人才专家雷祯孝1980年提出的“关于编映电影课程”的建议。1989年,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将儿童影视列入普通教育》的提案。在中国青基会、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的支持领导下, 1994年这一课题从浙江温州一所学校起步, 并被成功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1]此后, 电影课以实验研究的形式, 相继被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49所学校排进课表, 正式开课。那么, 具体反映到中学教育中, 结合中学生已经具备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 选择合适的影片是电影课的关键。选片完成后, 另一个要素就是导看, 目的是诱导和强化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教育期待。其次是放映后的系列活动。由教师填写观看记录, 进行观后的系列活动, 包括辅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对影片内容的吸收、内化, 以及将电影活动引进校园文化之中。在对江西省新余市某中学的1860名家长和2142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电影课有助于孩子想象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学生认为电影课将形、声、光、色集于一体, 有助于他们想象、记忆能力的提高。天津市一学校调查表明, 电影课可明显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和进步, 其中文科学习作用突出, 提高率超过90%。

二、强化电影课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该学科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 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综合性学科。[2]那么结合电影课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安排和基本特点, 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电影课在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功能。

1. 电影课是推行德育的生动教材和有效方法。

新课改前, 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存在两个主要的教育缺陷, 一是以说教为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 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 更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并不是学习的主体。二是传统的德育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忽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中,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和相关资料, 在教师的引导或导学案的帮助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电影课就可以成为学生不错的学习资料。电影课以直观形象的声像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涵, 把各种抽象的道德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 使学生的推理有了生动的表象依托。一些永恒的人生概念如爱、奉献、进取、责任、合作等, 在观赏电影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意念, 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索, 融入主体的人格中。对各种道德人格的感悟与敬慕, 消除了学生对纯粹说教的逆反心理, 并从中受到道德熏陶。例如, 学生看了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 就会激发了爱国情感及民族自尊心, 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看《董存瑞》、《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英雄故事片, 了解了英雄模范人物和他们的光荣事迹等。[3]通过这些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备的影片,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完成了道德素质的提高, 巩固了课本中道德教育的知识点。学生也会模仿片中的人物, 如《一个独生女的故事》, 让学生们看到了同龄人的经历和遭遇, 同学之间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懂得献爱心和参与公益活动, 这些恰恰都是书本和课堂所缺失的号召力和感染力。[4]

2. 电影课让思想品德教学活跃起来。

让电影课为学科教学服务, 只要运用恰当, 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拿重庆市黔江区某校的一次尝试为例, 这次思品课前, 教师对学生做了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转变过程, 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可对于当下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 如不懂分享、自私自我、经受不起挫折等, 结合七年级第四单元内容———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教师选择了电影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如果你的衣服纽扣掉了, 怎么办?”这是教师发给学生问卷调查的一个问题, 结果自己把纽扣缝上的占15%, 买一件新衣服的占25%, 把衣服交给家长的占60%。这样的调查反映了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独生子女绝大部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该校教师选取了《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背起爸爸上学》、《第一公子》、《熊的故事》和《小鹿斑比》这五部影片组成了“独生子女的故事”电影课组, 以影片《一个独生女的故事》为必修课, 让影片《背起爸爸上学》、《第一公子》作为选修课, 另外还有自助餐影片《熊的故事》和《小鹿斑比》。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活动, 学习了《一个独生子女》中的张鸣鸣的自立自强、《背起爸爸上学》中的石娃的勇敢坚强,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始终把握教师只是“导演”和“策划”,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表演者”, 让电影活动成为学生展示个性、陶冶情操、体验美、创造美的舞台。整个体验教学活动分三步进行实施。

第一步:情感体验, 观片赏析。在常规观片活动的基础上, 拓宽影片的播放方式, 利用电影课和学科课对影片进行赏析。 (1) 拓展观片方式。学校开放多媒体教室供学生集体观看, 也可将电影传给家长, 供学生在家观看。 (2) 影片赏析。 (1) 在电影课中, 根据教师教学设计, 进行片断赏析, 完成教学目标。 (2) 将电影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开展电影与思品、电影与社会、电影与自然等学科的专题赏析。

第二步:活动体验, 自主参与。学生行为的内化, [5]重在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认识与评价的活动体验中。所以我们需要围绕这两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1) 自我行为评价与认识活动。 (1) 以班为单位进行独生子女情况调查。 (1) 完成课题组设计的“爱心”与“自信心”的问卷调查。 (如家务劳动、遇到困难等) 。⒊完成班级调查报告。 (2) 活动体验。 (1) 影视活动。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电影主题, 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我们开展了“优秀观影日记”、“电影歌曲演唱会”、“电影故事演讲”、“优秀电影绘画”等活动。 (3) 爱心活动。 (1) 人与人。在学生中开展“给身边的人一份爱”系列活动, 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在小伙伴家做客”等。 (2) 人与社会。为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社会, 关注社会, 我们开展了“找角色”、“做文明小市民”、“建文明中队”等系列活动。 (3) 人与自然。让学生进一步热爱环境、热爱自然, 我们开展了“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学校水电小卫士”等活动。 (4) 自信心活动。以学习与生活为主题, 开展诸如“爸妈不在我当家”、“面对学习困难不低头”、“我要当班长”等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活动。

第三步:成功体验, 成果展示。以小组、班队、年级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活动, 以展览、演出、演唱、表演等方式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教师和家长应予以充分肯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信自己“我能行”, 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综合上述的具体教学安排, 我们不难看出, 电影课很好的将思品课的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情节化, 以往教师的口口相传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 但一部电影却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索、讨论, 教师再加以引导和点拨, 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教学活动, 这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更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课堂模式和师生关系。

三、实施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中电影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找准定位, 做好准备。

充分的课堂准备是提高电影课质量的基础。在上课前, 教师对影片的基本情节和思想内容要心中有数, 再结合思品课的课程内容和课标要求, 对电影的截选和赏析也要有所把握。这里我想起一位专业课老师曾说过, 给你们上课挑影像资料最让人操心!是的,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自己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 为上课所准备的教学资料更是让学生耳濡目染, 所以必须结合实际, 确定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2. 巧妙点拨, 激发兴趣。

电影是线性的, 一气呵成, 不能像课本一样反复阅读。因此, 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有多少收获, 观看就是重点。在看片中,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在升华情感的细节给学生以暗示, 让学生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方可全面把握影片内涵。不过, “点拨”宜精不宜滥, 否则事倍功半。

3. 总结复述, 加深理解。

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复述;二是抓住重点, 而非面面俱到。三是学生可向家长复述, 这样不仅锻炼口才, 还可增强学生的沟通意识,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

4.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响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结合思品课的具体情况, 电影课之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 结合自身实际,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里注意, 对于学生的见解不能强求一律,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言之有理, 都应该被鼓励和表扬。

5. 动手去写, 整理收集。

经过前几步的工作, “写”应该是水到渠成了。虽然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过多要求, 但是作为教师, 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 所以鼓励学生将所说、所议、所想记录下来很有必要。这个训练不等同于语文课的作文训练, 格式可以灵活多样, 篇幅也可长可短。关键在于观点准确, 思想健康。若要求过高, 则会加重学生负担, 影响情绪, 事倍功半。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课在中学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以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为研究方面, 突出电影课的教育功能, 尝试对电影课进行开发, 充分利用新课改的时机, 为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的发展提供思考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电影课,思想品德,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珠珠, 雷祯孝.电影课, 实验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于宏, 施爱民.浅析电影课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接受性中的作用[J].琼州学院学报, 2011 (4) :69-70.

[4]雷祯孝.电影课, 中国办学的高速铁路[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3) :7-11.

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价值 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浅析 篇四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插图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说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到一定层面上来。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阐述了插图教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育功能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现代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用插图辅助教学的模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同时在效果上来看,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展开以下几点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

在苏教版教材的插图当中不仅有关于诗词意境美的插图,还有展现祖国山河壮丽的插图、唯美大自然的插图等等,学生在看到这些插图的时候,心底油然而生的情感,能够带动学生走进课文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引导学生感悟插图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将插图当中的美育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比如说在学习《山行》这一课的时候,教材当中所选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热烈的山林秋景图,在对于插图进行?^察的过程当中,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走进画面当中。山林秋景图当中有蜿蜒的小路,还有云雾缭绕的村庄,漫山遍野的枫叶,与古诗当中所提到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交相呼应,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美好的境界当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华美。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如果你置身于画中的景色当中,是否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自己脑海当中的想象画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装饰性插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和其他学科的教科书相比较而言,语文教材当中的插图所发挥的作用是比较独特的。一般来讲,语文教科书当中的插图能够实现文学性和画面性之间的有机统一,从而彰显出课文的内在特征,插图和课文二者交相呼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有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在小学课文当中,起到纯粹的装饰作用的插图是比较少的,实际上任何一篇课文的插图都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为例,插图当中有青翠的小山、悠悠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碧波上的小船……画面当中的情景彰显出来生机勃勃。当教师告诉学生,这里就是祖国的一处美景时,学生会无形之中产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语言发展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着混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可以借助于插图的相关功能,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观察和想象,使用确切的词语,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讲,可以根据插图展开想象,然后和原文对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比如说在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观察兵马俑的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姿态。在学生表示完之后,对比课文当中的相关段落,从而进一步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确性。其次,可以采用看图编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把插图当中的意境给表达出来,比如说在《爱如茉莉》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里面人物和场景,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姿态,然后用口头语言表达出图画当中的相关内容。

四、利用插图渗透德育教育

插图当中所具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在插图当中,也会涉及英雄模范人物的相关事迹,还有的插图会体现出来感人的场景。在对于这些插图进行观察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插图把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定格在一瞬间,但是实质上却具有永恒的价值,这将对于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比如说轮船渐渐下沉的时候,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安排乘客逃离,自己却屹立在船头沉入大海;又比如说在地震发生的时候,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身下死死地护着学生……在对于这些丰满的人物进行改制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波动,进而得到思想和德育上的教化。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材当中,插图是文学性和绘画性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插图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小觑的。插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带动作用,对语文教师而言,应当注重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在课堂当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插图的价值。

参考文献:

5.高校校园新闻的思想教育功能思考 篇五

高校校园新闻的思想教育功能思考

高校校园新闻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其具有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但是也存在思想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重视、其他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对思想教育功能形成冲击、校园新闻自身的不成熟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校园新闻思想教育功能的`重视和领导,建立校园新闻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引导校园舆论的本领,充分发挥校园各类媒体的优势,优化校园新闻管理体制,加强新闻队伍战斗力,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 者:余智超 YU Zhi-chao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8(12) 分类号:G643.1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新闻   思想教育  

6.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教育功能,功能开发,实现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 显性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现实的, 同时也被认为是高效率的;与此相对应, 隐性教育则会对受教育者产生非直接性的影响, 并且, 这种影响往往是指向未来的, 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加深刻和深远[1]14。对高校的图书馆而言, 读者在对其文献、资料等信息所承载的知识进行学习时, 表现出来的便是显性的一面, 而除此之外, 蕴含 (或隐藏) 在图书馆之中的馆舍建筑、人文环境、馆员的素质等,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和激励读者的行为, 使其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兴趣上的唤起, 意志力和毅力的淬砺, 长此以往, 读者的意识和行为将因此产生一定的共振效果, 而这便是图书馆隐性教育因素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受到前期教育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学资源的投入更多地表现为“显性”, 对于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忽视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释义

1. 隐性教育释义。

(1)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 是宏观主导下的教育行为, 它通过无计划的、间接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的心智受到影响, 并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隐性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在不经意间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重塑其价值道德, 改变其态度和情感[25,3]。虽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 但是两者之间是相互对应, 彼此补充的良性关系, 在显性教育中适当的增加隐性教育的成分, 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 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显性教育的成分, 能够明确教育的目的, 使受教育者茅塞顿开。但是, 现实情况是, 对显性教育的应用较多, 而对隐性教育的使用和研究则正好相反。 (2) 就方法而言, 隐性教育的方法或形式更加含蓄甚至隐蔽, 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观察、提炼和体会, 但是这一过程往往是轻松的、自由的、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开放性的甚至是愉悦的。隐性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只不过我们经常将其忽视罢了, 在我国古代, 此类事情时有发生, 并以典故的形式长久的流传了下来, 成为佳话, “孟母择邻而处”便是对这一话题的经典诠释, 而在现代社会中, 购房选择教育环境、商业环境、生态环境适宜的区段也是对这一问题的真实反映[4]18。可见, 从古至今, 隐性教育一直被人推崇, 其教育价值的合理性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当今社会,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 利益争夺异常激烈, 价值观念多元共生, 在这种情况下, 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层面, 而应该因势利导, 通过隐性因素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使其在内心深处强大起来、独立起来、正义起来。

2.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1)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内涵。对高校图书馆来说, 以此为载体开展隐性教育是理由充分的, 因为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 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教育的素材, 这些素材能够向学生提供非正式的、无意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 规范和端正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5]618。这些素材包括图书馆的馆舍和馆藏环境等硬件设施, 图书馆哲学与精神, 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和外在形象, 向读者群体提供的服务和馆员的职业道德等方面, 也包括图书馆的馆纪、馆规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 当读者进入到图书馆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时, 图书馆的建筑与布局、图书馆的馆风和制度体系, 都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 读者与这些隐性教育要素经过长时间的接触, 便会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形成认可情绪, 并据此指导着自身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2)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除常规的教育功能外, 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规范功能和陶冶功能。首先, 积极、健康的图书馆内外部环境, 能够为读者展现一个较高的阅读标准, 这一标准虽是隐性的, 但却能够向读者传递一种正面的信息, 使其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环境中, 自觉的规范自身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动机, 调整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并对预期达到的阅读效果产生强烈的期望。与此相对应, 如果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环境较为低劣, 就会缩小读者对自身阅读过程的默许和诉求, 阅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与此同时, 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环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或叫主体意识) 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其能够正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其情感和道德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 高校图书馆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读者进行引导和教育, 比如, 通过对建筑装饰的美化, 对借阅空间的优化, 对学习氛围的强化等,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读者的态度, 净化读者的心灵。而与之相适应的, 便是图书馆馆员的行为方式, 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会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还存在外化的可能, 即从影响图书馆的馆风继而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可见,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十分强大和影响深远的, 它不但会影响到组织的内部运行、读者的心态, 还会通过特定的渠道对高校的现行教育因素构成影响。

二、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因素分析

1. 建筑因素。

从建筑学和行为美学的角度讲, 图书馆实现了 (或者正在实现着) 有形建筑与无形资源的完美结合。对外,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将文化韵味装点在其建筑模式或者宏观布局上, 这从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外观造型就可见一斑, 有的就像一本正在被翻阅的书籍, 有的犹如一只急书的鹅毛笔, 有的宛若两只手掌托起未来……对内, 图书馆会无一例外的将其最具文化特色和文化吸引力的要素展现出来, 有的直接展示其丰厚的图书文献, 有的开辟专区介绍其特有的资源, 有的胸襟大敞, 让读者各取所需, 应有尽有……单就从其建筑艺术或者建筑初衷的角度讲, 图书馆的外部造型往往都会通过艺术的语言, 向读者展示一种视觉艺术上的孔家享受, 使读者的情绪受到感染, 心理发生变化, 使其在潜意识里形成对文献资源的阅读渴望和对知识的原始冲动。

2. 美学因素。

从色彩学和空间艺术角度看, 图书馆阅读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并非阅读环境好就一定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尤其在当今时代, 不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 人们对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尤其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 要求更加严格。因此, 图书馆经过精心的设计完成的阅读环境能够带给读者舒适感、安逸感和静谧的享受, 这对读者的心理健康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人员因素。

无论是具有感染力的外部环境, 还是温馨和谐的内部环境,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最终实施都要依靠馆员来完成。倘若馆员的服务工作是低质甚至是无效的, 那么再宏伟的建筑再优雅的阅读环境也无法带给读者心灵愉悦。因此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应重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促进馆员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提升, 通过规范化的服务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 全面释放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1. 加强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 实现间接育人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首先完成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完善外部环境, 它们是: (1) 对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进行统一规划, 在视觉上令读者产生于学校整体形象的一致认同, 规范图书馆的价值观, 以此为读者构建一个适合的阅读环境, 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2) 在空间布置方面, 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将深厚的文化韵味和办学精神融入其中, 通过外在的感化, 使读者能够据此形成独特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 (3) 避免嘈杂, 保证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安静性和稳定性, 使读者能够全身心的进行阅读。

2. 构建优良的精神环境。

良好馆风的形成需要优良的精神环境, 这种环境或者氛围一旦形成, 就会长时间影响读者心理, 规范读者的行为, 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 甚至是进出图书馆的过程中, 都会从中接受教育, 逐渐的完善自身的人格, 健全自身的心灵。当然, 高校图书馆的馆风毕竟是隐性的, 要想让其真正地发挥作用, 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证明其确确实实的存在, 并能够被读者感知, 这样一来, 读者的言谈举止就能够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双重规范, 使读者受益匪浅。

3. 改革图书馆工作的评价体系。

为了将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除了前文所提及的相关方面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图书馆现有的工作评价体系, 以一个新的标准或者规范, 促使图书馆馆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严格按照隐性教育的标准面对读者。比如, 改变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图书馆的运行效率, 以读者的满意度对馆员的服务打分等。只有这样, 才能“顺瓜摸藤”, 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隐性教育往往被认为深藏在显性教育之后, 但是事实证明, 在现代社会中, 在高校的图书馆中, 隐性教育因素是无处不在的, 决策者应该对这一重要的因素予以高度的关注, 使其与显性教育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工作发挥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熊孝孟.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4) .

[2]姚巧云.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8) .

[3]宁艳艳.浅谈开发学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J].现代情报, 2001 (1) .

[4]金丽华.大学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功能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6 (10) .

7.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七

关键词: 社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社团文化的蓬勃发展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高校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与之相对应,对高校社团文化的感性描述、理性分析和价值评价成为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高校社团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当前,由于高校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社团文化也日益活跃和繁荣起来,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与新载体。

一、高校社团文化的含义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1]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组织单位。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动态表现与具体表现,是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社团文化产品是社团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化形式。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代表和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大学生需要与实践的产物,随着大学生需要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校社团文化作为产生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亚文化,除了具备校园文化所共有的施教性、示范性、独立性、可塑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广泛性。②时代性。③开拓性。

三、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人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材为终极目的。社团文化由于自身独特地位而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重要文化载体。

1、自我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能培养人、塑造人、教育人,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通过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大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的指向性和行为的自觉性,没有感到来自外部的强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心理品质、道德素養、文明行为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激励约束功能。高校社团的激励约束功能主要是指良好的社团文化能够激励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情感和动机,同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阔视野,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所有成员在社团中的积极工作,培养个人的组织、管理以及决策能力,为社团建设做出贡献。正确的社团文化能够激励和约束每一位成员,成功时帮助他们摆正心态,懂得继续努力才是正确的选择,失败时,同样也较好学生摆正心态,要用正确的姿态面对挫折,给与他们信念,帮助他们明确目标,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凝聚功能。社团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高校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其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团宗旨和社团活动来实现的。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社团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寓教于乐,能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能激发社团成员的使命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宿感,形成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作为社团文化创造主体,社团成员都必需关注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每个社团成员都各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习惯,但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又是从属于、服务于社团。社团成员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自己本身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各种能力得到锻炼。通过社团活动实践,社团对大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团队意识。

4、素质拓展功能。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之一。社团文化作为隐性课题,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社团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崇高精神的塑造、坚定信念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2]其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调试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身适应时代要求的完整人格。社团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拓展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以其自主、开放的浓厚的气氛,刺激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56

8.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八

四、结语

大学校园一直是内部组织稳定性很高的安全之所。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高校突发事件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伤害,同时对高校的声誉的损害也不容小觑。这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功能和作用就显得比较的重要。高校突发事件一般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期,前期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功能,中期要把重点放在调适和沟通、规范功能,后期必然要以整合功能的发挥为主,从而保证高校的稳定和和谐。

9.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九

拓展图书馆教育功能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章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挖掘了图书馆思想教育多重功能,并就如何强化这些功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程竹梅 CHENG Zhu-mei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YOUTH COLLEGE 年,卷(期): 27(4)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思想教育   教育功能  

10.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十

关键词: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功能开发 教育教学融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建设示范专业,为进一步寻求并实践物流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开发模式,探索开发将实训教学要求和校内生产基地岗位结合来选择物流生产项目,同时兼顾生产业务的经济性和市场性目标,保证生产业务的长效运行,实现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寓工于学功能。通过引校入企开发真实环境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使学生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实现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功能。

一、教学功能开发

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下,其教学功能可以细分为承担生产性实训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参与实训教材开发以及训练学生职业素质等具体的子功能。校内基地可以通过再现企业生产环境、营造职业氛围、跟踪行业高新技术,实现其生产与实训融合的教学功能。

1.构建来源于真实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深化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开发中,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项目化课程开发方式,项目开发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单元,项目融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质于一体,项目素材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教学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

2.项目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采取目标任务驱动。整个训练过程采用现场挂牌方式,完全按生产环节进行。明确指导教师和参加实践训练的学生,公开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展示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

3.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并根据学校要求,学生进校就要开展入学教育,让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专业入学教育。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安排课程实训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方依据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二、教育功能开发

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让学生能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通过实践基地的教学和教育功能结合,让学生自主全面的主动接受企业化教育,将基地自由学习当成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

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教学方式,让51.5%的专业课时能够在校内基地完成。公司开设校园超市、学生跳蚤市场,由专业老师负责指导,从进货到销售全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物流人才。

三、社会服务功能开发

1.服务实践教学组建专业实体公司

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校企共同组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业实体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基地转化为兼具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教学实体、生产实体和经营实体。专业联合合作企业,利用物流管理专业师资、设备和场地等资源。租用学校64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仓库和相关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同投资组建华远仓储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采取对外吸引企业商家入驻、自主经营等形式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同时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实训的需要。

2.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物流管理专业在合作企业支持下在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教师和技术人员进站工作,从而拓展了专业实习实训资源,使得学生能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学习,直接了解和亲身体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以及企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的过程。

11.文化产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篇十一

一、文化产业的分类、任务及特点

我国产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来看, 文化产业的范围以及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根据这一分类,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 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 (包括货物和服务) 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 (使用、传播、展示) 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 (包括制造和销售) ;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 (包括制造和销售) 。

文化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劳动, 产出的是精神产品, 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精神。它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熏陶人、规范人的教化功能和适应人、拓展人、满足人的服务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及其产生的文化服务来实现的。文化产业既然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特殊的行业, 就决定了它既具有经济属性, 同时还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属性。近年来, 许多人把文化产业等同于普通产业, 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 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文化产业所蕴含的精神属性和意识形态功能, 强调文化产业应忽视政府引导而放由市场需求调节, 以需求来求发展。这种想法既是对文化以及文化产业本质认识的模糊, 也是对文化产业功能了解的浅显, 既不符合我国对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以及人民群众需求的实际情况, 又会造成产业发展方向的偏差, 给文化以及文化产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带来危害。

就如文化部部长蔡武所强调,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内涵和精神要义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国家层面来看, 党的十六大指出,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 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还指出,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这些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本质、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还是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都要大于经济属性, 注重社会效益要超过经济效益, 也因此决定了文化产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化产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的主要作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更是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产业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 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兴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一) 教育功能

正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一样, 文化产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多层次需要的同时更发挥着它最基本的教育作用。人民群众在消费、使用、享受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过程中, 总是会受到所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其中正能量的教育和影响, 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观念, 实现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过程, 达到影响人、鼓舞人的教育作用。

(二) 宣传功能

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文化产业就是通过产品传播来实现它的宣传功能。对我国来说, 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宣传价值观念,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使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科学理论通过文化产业的另外一种长期的、重复的、持续的、不可替代的文化存在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并得到人们的认同, 从而进一步坚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 引导功能

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需求的产品, 文化产业特殊性还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文化产品大都包含着生产创作者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道德观点等。这些观点无疑都对消费者的思想世界产生影响。同时, 文化产品弘扬时代主旋律,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 监督功能

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生产和传播, 不仅可以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规范并使之内化为其内心世界的自律机制, 而且可以将部分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置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从而弥补国家权力机构外在的强制控制的不足, 强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社会控制。

三、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功能

(一)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大力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

(二) 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史子集、诗词歌赋, 戏剧音乐、曲艺歌舞, 书法绘画、建筑雕塑, 艺术创造、科学发明, 无不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无穷魅力。文化产业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 从中汲取营养, 继承发展、创新发展, 在坚守文化本源的基础上,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使文化产品既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又符合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不断提升文化产品质量

文化产业的发展, 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在增加文化产品的规模和数量上下工夫, 又要在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和风格上做文章。坚持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多推出一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四)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2.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篇十二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行大班制度下,如何开发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是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创设问题情境及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组织。

关键词:开发、资源、组织、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时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将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开发学生自身资源,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ニ孀判驴纬谈母锏牟欢仙钊,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要想在现有的大班制度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有效地组织好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推动教师发生角色的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自身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

1.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与生活、社会和技术密切联系,化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质资源危机;化学史料;化学魔术等都是鲜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抓住这些学生身边的资源,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セ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而且问题的创设要有层次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思考回答,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要留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明确合作的内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パ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有利于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2.1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セ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已有的经验性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研究表明,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摸清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学生进行有效划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例如:教师通过观察、调查可以发现城市的孩子对一些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科学知识拥有的信息量明显比农村孩子要大,而农村孩子的乡村生活经验却要比城市孩子丰富得多。在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后,教师就可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把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进行有效混组,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2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

苯裆缁,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小组合作探究常被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制约着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小组成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才能有的放矢,不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通过合作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正如达尔文所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时,首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作业、谈话、调查问卷等方法,摸清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小组学习时的分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主动参与到合作中,发挥特长,协同作战,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之后,教师就可以指定一名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利用分析、比较、判断、实验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及时归纳,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而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则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过程,使小组的组织富有成效。

3.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ッ嫦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每位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教师面对一班学生,就是拥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发展。

3.1利用学生能力的差异,有效进行合作分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ジ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学生在为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不可能独立完成,需要与人合作。但是学生个体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的自学阅读能力强;有的观察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充分了解他们能力上的差异,进行有效组合、分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小组中自学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带领本组成员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由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带领组员观察记录有关现象;由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带领同学对有关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中,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发挥其长处,获得成功感,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也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2发挥学生的能力特长,在合作中培养创新能力

ァ度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要“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能力资源,恰当运用社会调查、参与社区的社会活动、实验课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力求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加活动,主动实验,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和数据处理,做出报告,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科学方法,提高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从实验现象方面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寻求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实现创新,如:观察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的现象,就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混合后总体积不是20ml?进而进行合作探究;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培养其在分析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课的功能,让他们在“做科学”中提出问题,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创新。

プ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善于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组建异质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相对固定,但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的不同,对组员进行有效分工,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的《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3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3]王云生著《新课程化学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9

13.浅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篇十三

政法学院思政班

学号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

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外来思想和理论

1、儒家思想。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义(礼仪)、勇(勇敢)、信(信义)、俭(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思想。1945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1947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

(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1889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

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

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

(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学者在评价目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

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宗教之多。日本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宗教强调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与社会适应。宗教内,人们相互认同,互相信任,找到安全感和慰藉感,促进社会稳定,便于统治者维护。

(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90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四、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日本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同时,日本举办的各种家长学校或专修学校的家政科,都有专门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且许多社会配合学校实施德育的规定也相继出台。(日本的德育是全民教育)

(二)实行全面主义的德育方针

这是日本德育的另一特色,它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思想观念。

第一,加强道德课教学同时,把德育目的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和一切教师工作的总目标。既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强调全面主义但不设道德课的问题。

第二,道德课并不只是讲道德,除课堂外,还通过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

(三)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在二战前鼓吹“大和魂”,战后大举树立“高大”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日本德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同时,日本学校德育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仍顽强地体现于其中,被巧妙的与“家乡建设”、“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并配以各时期的“民族英雄”事迹和日本发展强大的光荣史,生动可信。(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五、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保障爱国主义的永恒性,实现爱国主义的生活化。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必然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地深入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调化”,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因留于形式、留于口头、留于表面而成效不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基础教育道德教育的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即爱国主义的生活化、大众化、日常化,使得德育真正的实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第二,突出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开展德育的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宿点,因此,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生,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借鉴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特别活动课,进行阶段性分层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们培养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人。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来开展德育,在肯定借此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到学校中的相关学科课程领域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巨大浪费。

上一篇:转正的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评课稿《摆一摆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