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2024-09-03

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共8篇)

1.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一

护理学院学生就业心理探究论文

韦义萍等人对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调查发现,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对护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父母占51.7%,亲友占13.5%,教师占11%,而毕业生自己仅仅占15.4%[3]。有部分学生因为选择专业时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所以就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父母和亲戚朋友身上,且平时不注重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道德修养,甚至在找工作时以不正当的渠道获取职位。有些毕业生家长甚至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于学校,错误地认为学校为学生负责到底,缺乏危机意识[4]。现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我国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因此,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应跟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

自卑是指学生认为自身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消极主观体验。随着高校扩招的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以前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且学生又都没有经过什么磨难和波折,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非常大,情感也很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基本心理准备。特别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招聘人才的学历定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给高职护理毕业生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加重了高职护理生的自卑心理。很多高职学生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高学历学生,所以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二级以下的医院,不在乎工资报酬,只要有工作就行。尤其在求职失败一次次发生后,更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身高和相貌,这使一些身高不高的学生对前途产生了担忧和对未来丧失了信心。教师应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使他们意识到身高和文凭并不是衡量就业唯一的标准,要让他们对自己有认真客观的评价。此外,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中“白衣天使”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男生从事护理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5],使得男护生的就业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上来自家庭和周围人的质疑,使得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非常自卑。调查发现,近七成患者不愿意接受男护士护理。崔德花等人对曲靖医专护理专业45名已毕业的男生调研发现,有20%的学生没有从事护理职业,在选岗位的时候,有42.8%的学生受到了性别歧视[6],产生了自卑感。

这一类学生好高骛远,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非大城市、大医院不去,工资低的医院不去,待遇差的医院不去,科室不好的医院也不去,眼高手低,怕吃苦[7]。有些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还有些学生要求去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医院工作,从而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工作没有人干。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自己不自信,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竞争的信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就业计划,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以致丧失了很多工作机会。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性格、能力和机遇都不一样,如果对自己没有客观的分析和端正的就业态度,看见别的学生找的工作比自己好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认为别人没有自己能力强为什么找的工作比自己好,因此不愿意去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单位。学生在与他人攀比工作地点、收入和单位的级别以及知名度的同时,错过了自己的就业机会[8]。护生的大学时期是奠定人生发展方向的基础时期,针对护生在就业时的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社会和学校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及帮助,而作为护生自己也应有正确的就业心态。

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今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政府方面要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9];应减缓高校扩招的速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由于很多护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在就业的时候非常自卑、不自信。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社会、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从整体分析就业现状,认清自身的价值。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医护人员数量并没有饱和,并且非常紧缺,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要让学生知道,在求职就业的时候,护生和单位是平等的,是双向选择的,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做一名好护士的条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训练面试技巧,从而树立其自信心。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还未步入社会,且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因此学校应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职业、为求职做准备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培养其正确的就业心理尤为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就业定位等方面的指导,实事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其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并在就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

由于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都多是由代其选择专业,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家长应该配合学校,主动和学校保持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积极的就业择业心理。学生应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自卑、不自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和职业规划,拥有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10]。此外,学生自己要学会自我调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排解心理困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学生在平时应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拥有积极的心态也很重要,这样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求职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会沮丧、自卑。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要主动从一切可能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包括学校、报纸、网络、同学、朋友、亲戚等。

当前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因此,只有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共同协调配合,才能帮助高职护生顺利就业,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2.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二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也就是说, 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在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自我约束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上与一般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也形成了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客观方面

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 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 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课程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 有老师天天辅导;而大学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了学校老师和家庭的监管, 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造成适应不良。

(2)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数多, 而且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进入大学后, 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 日常生活全要自理。对学生来说, 生活上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 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更复杂。中学时期的同学也是伙伴;班主任就是任课教师, 对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的面孔、共同的语言、习俗, 构成熟悉的生活环境。然而进入大学, 周围的人来自天南海北, 素昧平生, 语言、习俗各不相同, 而现在学生的功利心太重也成为阻碍他们间亲密交往的障碍之一。因此学生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 必然会产生孤独感。

(4) 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时期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 由少数同学承担的。然而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里事情多, 社团活动多, 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 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 缺乏工作主动性, 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 身心疲惫, 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独立学院是国家承认的本科院校, 虽然有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但独立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 随之而来的是老师表扬, 同学羡慕, 亲友夸奖, 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 终日悠哉游哉, 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了, 在大学里就更好“混”了, 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盲目自满。

(2) 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 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再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 适应能力不强, 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 便产生了“松口气, 歇歇脚”的心理, 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3) 畏首畏尾。有的学生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 社会活动不参加, 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 无所事事, 生活单一, 有碍个性发展。

(4) 学习压力大。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在入学成绩上与普通本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使得学生很难适应, 再加上有的学科成绩不合格, 又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5) 普遍存在心理落差与理想失落问题。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入校成绩比一般高校学生低, 在思想上总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怕别人知道自己是“三本”学生, 同时高额学费也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另外在进入大学之前, 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督促下, 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 入学后, 原先的新鲜感逐渐淡化消失, 奋斗目标逐渐出现空白, 于是心中产生失落感、压抑感或者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故意放纵自己, 迷失方向。

三、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 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举措。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忧难, 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做好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学校应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 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 根据面谈分析, 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 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各环节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 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 系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 学校应该下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充分发展个性, 改善适应能力。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益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试图针对现状寻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曹艺, 吴治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5, (01) .[1]曹艺, 吴治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5, (01) .

[2]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 .[2]刘民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3]邓文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健康教育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6) .[3]邓文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分析与健康教育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6) .

[4]艾连北.试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4]艾连北.试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

[5]黄艳娥.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02) .[5]黄艳娥.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02) .

3.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其特殊性在于录取分数较低、收费较高、管理模式和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近年,面对生活、就业等方向的压力,不少大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高等教育不只是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心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状况,引导和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多数是由学生自我定位失误、心理偏差等问题引起的,迫切需要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法与人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独立学院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负和自尊、性格脆弱的心理特征,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加上大学校园半社会化的形态,学生集体观念相对淡薄,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2.自卑心理。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引起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庭条件不同、生活环境各异、贫富差距较大,加之青年学生相互攀比,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外貌、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心理状态。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嫉妒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

4.脆弱心理。从高中进入大学以后,离开了父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小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加上精力旺盛,大学生容易产生许多新的需求,导致情绪表现的快而强烈,但不持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变得意志消沉、悲观厌世。

5.异性交往困惑。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受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大学生普遍感到与异性交往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相当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异性朋友观”。

当代大学生除了以上心理问题,还或多或少存在着过分攀比、依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甚至产生一系列严重问题,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对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频繁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思和研究教育体制及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构建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构建和谐校园和融洽人际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使人类产生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交往使人们结成了一定关系,共同从事物质生产与交流,推动了生产与发展。人际交往活动是大学生基本活动之一,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深化大学生自我意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健康的重要环节。因此,独立学院应大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心理环境,营造宽松融洽的校园氛围,减少劣性刺激因素,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大集体不可分割的一员,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小社会之中。

2.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党的十八大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兴盛奋斗终生的信念。理想能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规定人生的发展方向,激发人生前进的动力;信念可以坚定奋斗目标,增强进取精神,有助于加大凝聚力。只有把大学生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才能站高望远,拓展视野,开阔心胸,才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顺利化解心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团组织、文体活动等一切平台和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3.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学生自我预防和自我控制能力。校园处处都是教育资源,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载体。要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培育,把心理教育融入各种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学生人格特征。

4.建立健全心理调查和咨询服务体系。独立学院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调查和咨询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进行分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重点学生实施“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建立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机制;对少量需要矫治的特定学生实行“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其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必须抓住学生入校之初的关键时期,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集体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精神愉悦地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同时,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给学生一个倾诉的对象,帮助他们认清自我,正确把握自我,自觉适应周围的环境,主动化解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5.强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功能。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与辅导员朝夕相处。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具备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很强的针对性,加上辅导员大都是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多,在心理上、情感上、生活上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因此,独立学院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和辅导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尽快认识自我,适应周围环境。同时,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多管齐下,为学生成人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6.发挥党团员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大学党建、团建工作是独立学院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先进代表,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处于学生生活学习第一线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安排给他们开展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处理的工作任务,使他们能够利用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则能及时向辅导员和学院反映,避免小问题酿成大悲剧。同时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形成以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广大学生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方向。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娜,左莉,孙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欧阳儒阳,周海明,陈金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赵崇莲,黄希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途径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7).

4.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四

(2)通过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比如说如何判断自己心理是否健康,如何人际交往等等,更重要的就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且要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

(3)在基础知识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测试加以巩固,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让他们试着去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4)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们的个人修养会不断提高,心态也会表现得比较平静。

5.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五

【摘要】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卓越医师、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的重点环节。为此,亟需健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医疗人才资源优势,从根本上破解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力不足的困局,进一步丰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一、现状调查

为全面了解临床医学院学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认知情况及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奠定良好基础,课题组抽取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10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100%。从抽样的范围来看,覆盖了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

四、大五年级在校学生,其中男生占26.67%,女生占73.33%,城镇学生占26.67%,农村学生占73.33%,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程度

有64.76%的学生较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但仍有31.9%的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抱无所谓的态度;3.33%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关注过心理健康;39.52%的学生比较了解心理健康知识;56.19%的学生接触过心理健康知识,但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完全掌握;4.2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较为多样化,75.99%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只有13.81%的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5.71%的学生通过同伴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4.29%的学生通过心理方面的书籍、讲座、知识竞赛、自学等其他方式获得心理健康知识。

(二)学生心理主要困扰及求助情况

几乎所有学生都遇到过心理困扰,但心理困扰的表现并不单一化,而是趋于交叉化。72.86%的学生因情绪压力而产生过心理困扰;69.52%的学生因人际关系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68.1%的学生因学业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57.14%的学生因职业发展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50%的学生因情感恋爱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26.67%的学生因生活适应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17.62%的学生因性心理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10.48%的学生因个性不良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2.38%的学生因家人矛盾、就?I等问题而产生过心理困扰。在遇到心理困扰时,49.53%的学生希望能得到帮助;46.67%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3.8%的学生直接拒绝提供的帮助。对于自己无法排解的心理困扰,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求助对象往往是亲友,占58.1%;同学则成为次之的选择,比例为34.29%;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成为学生最不愿意选择的对象,分别只占1.9%、2.38%和2.38%。

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认知,86.6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能提高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心理咨询老师会遵守保密原则,心理健康的人也可以从咨询中受益;但还有11.9%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不准确的认知,他们认为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咨询,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任何问题;1.43%的学生则由于时间问题不选择咨询。学生不考虑心理咨询帮助的原因还是顾虑、犹豫太多。49.05%的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扰;17.62%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14.76%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渠道可以求助;12.3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浪费时间,没有效果;6.19%害怕被熟人发现自己接受心理咨询。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需求情况

学院心理辅导预约服务已经开通一年,但仍有27.62%的学生不清楚情况,有8.57%的学生直接否认提供服务,只有63.81%的学生认为学院提供了相关的服务。但79.53%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不会主动预约学院的心理咨询服务;17.14%的学生会考虑预约;只有3.33%的学生会主动预约。

76.19%的学生认为学院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48%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只有3.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78.57%学生都知道学院开展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15.24%的学生则不清楚,只有6.19%的学生认为没有开展过。36.19%的学生认为学院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帮助,46.19%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17.62%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51.43%的学生比较愿意参加学院组织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0.48%的学生态度不是很积极,8.09%的学生则不愿意参加。一半以上的学生最需要学院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四项为面对面心理咨询、优秀心理电影展播、开通手机微信公众号、心理讲座,比例分别是55.71%、51.43%、50.48%、51.9%;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图书借阅服务、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册、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举办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则成为学生次要的选择。大学期间生涯规划与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潜能开发、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管理是学生目前最需要学院提供心理健康指导的项目,比例分别为67.14%、57.14%、75.24%、75.24%、60%;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挫折应对、大学生社会技能训练则为次要需求。

二、存在问题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能力亟需加强和提升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都能关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学习经历。虽然学生都曾主修过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但课程设计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毕业后如何在医疗工作中服务患者,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则很少涉及。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呈现阶段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目前学院所能提供的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只能从整体上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阶段性、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学生一致认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指导了部分学生,但影响范围十分有限,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机制构建

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校级-院级-班级-宿舍”四级网络畅通,通过“学生-家长-辅导员-心理医师”家校联动,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体系,最终建成“预防-预警-干预-追踪”服务体系,推动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维护校院育人环境长期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加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卓越医师的办学主体,校级层面应尽快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临床医学院丰富的医疗、教学资源,分年级学生特点,精编特色教材,开设必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意识,在不断学习和自我教育中提高心理素质。作为未来卓越医师的培养单位,临床医学院要从制度层面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出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措施,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聘请医院心理健康教育顾问,成立学生心理工作站,配备获得资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配套,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

(二)“校级-院级-班级-宿舍”网络畅通

随着医学院校一校多区办学格局的形成,学生管理权限重心下移至临床医学院。位于主城区的临床医学院远离校本部,面临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长需求不足,资源配置有限等诸多问题。为此,临床医学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需保持“校级-院级-班级-宿舍”工作网络畅通。在校院两级关系中,临床医学院应主动寻求校本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生突发心理危?C事件处置的工作指导,同时充分挖掘院内教学医疗资源,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师资队伍,开通绿色就医渠道,有效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诊断、治疗等程序,实现校院两级资源共享共建共管。在班级、宿舍两级关系中,临床医学院应重点打造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通过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遴选制度,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学期评选奖励等多种措施,激励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自觉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和工作水平,为临床医学院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学生心理信息和心理需求。

(三)“学生-家长-辅导员-心理医师”四级联动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为有效预防、应对和处置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临床医学院需建立健全“学生-家长-辅导员-心理医师”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家长、辅导员、心理医师在心理危机事件中的联动作用。根据特殊时段和学生年级学习特点,学院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减少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使学生家长、辅导员、心理医师能有序介入有心理异常倾向学生的工作中。通过约谈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及家长,使辅导员提前获知学生家长的基本诉求,达成家校联合工作协议,为心理医师顺利实现有心理异常倾向学生的成功干预创造良好条件,避免直接进入心理咨询或治疗程序。确诊为心理异常的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后,在心理医师的具体指导下进入康复期时,辅导员应严格执行家校签订的联合工作协议,督促家长定期向学院汇报复查情况,共同做好学生后续康复工作。同时,辅导员要定期重点关注、帮扶心理异常学生,及时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有针对性地了解、掌握心理异常学生的康复情况。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宣传体系

着力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体系,在全院内营造关注个人心理健康,学会个人心理调节,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健康向上氛围,是不断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阶段性和个性化需求,促进临床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和服务功能,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的固有模式,分别在线上、线下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内容,有组织、有计划、长期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理念和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线上,综合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技术,开通心理自助微信交流群、微心理订阅号、心理健康热线等多种方式,打破传统学习时间地域的严格限制,消除学生被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扩大学生学习、服务的最大受益面。线下,着力发挥学生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作用,充分利用“5?25”和“10?10”心理健康日,开展各种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不定期开展学生团体训练、优秀心理电影展播等活动,为学生逐步实现心理自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6.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六

安庆师范学院第三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筹备工作自3月初开始。在两班班委的带头组织下,成立了组委会,内设预算、宣传、活动、外联(包括公关)四个具体部门及整体统筹。整体统筹由两班班长、团支书及大学生心理协会副会长担任,各部门均设双重负责人,共13人。

组委会成立后,部门各伺其职。首先是由组委会向班级、院系、学校征集口号、会徽及本届心理健康节的创新活动。

活动具体时间准备

3月21日,第三次例会,确定本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所有活动、地点及活动负责人(活动:心理测量、心理游戏、心理讲座、心理电影、爱心募捐、心理咨询台、心理DV制作、心灵晚会;地点:菱湖校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理工学校、安庆卫校、社区)。各活动校区均设双重负责人。

3月30日,第四次例会,组委会及各活动负责人参加,主要内容为各活动的进展情况及问题所在。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资金问题及两班在交流上的问题。

4月12日,第五次例会,主题、会徽基本确定,均为二选一。并基本确定心理健康节期间的日程安排。

4月13日,组委会成员第一次与院系即任书记沟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外校活动及心理晚会听取领导意见

4月26日,第六次例会。确定会徽、口号。活动方面主要为起步较晚的心理晚会。确定了心理剧剧本及其他类节目的征集方式。此后,进入紧张的“心灵和弦”主题晚会的筹备工作。

5月6日,第七次例会。确定在5月10日之前完成总体策划案,心灵自助手册完成。

5月20日—26日,举办了以“悦动我心灵,驭翔我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5月20日下午2:30,由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团总支、校团委主办,200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承办,大学生心理协会、大学生礼仪协会、主持人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逸夫图书馆东报告厅拉开帷幕。本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历时一周,在开展常规、经品活动的同时,如心理测量、心理游戏、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万人大签名活动、走进社区、高校募捐活动等,还拓展了一系列创新及特色活动:创作了《相聚在爱里》主题曲,举办首届心理健康节晚会,印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心灵自助手册》200本,还创设了心理咨询、魔法心理学等等。开幕式结束后,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任其平博士为在场学生作了题为《做心灵的主人》学术报告。

5月21-24日,活动组分别在龙山校区、菱湖校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高等医药专科学院、安徽理工学校、菱湖新村等地分别开展了爱心一元钱(募捐)、心灵剧场、绿色驿站、心理测量、趣味心理游戏、心理问题解答电子版、心理游戏、绿色驿站、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万人大签名等活动。5月26日14:30,第三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教学楼C305如期举行了闭幕式。教育学院党总支黄警钟书记、团总支副书记徐颖老师及部分教师、07、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出席了闭幕式。徐颖老师在闭幕式上讲话并致辞,她对本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认为,心理健康节虽然只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但心理的魅力却是无限的,希望同学们将心理健康节期间团结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面貌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希望学生干部及同学们一如既往的保持心理健康节期间的工作热情,为我们教育学院的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活动成果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各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得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活动成果显著。两班共123人,参与活动123人。心理测量活动全校1116人参加,大家普遍反映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活动人员很是热情,对心理健康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台共接受近百位同学的咨询,给予参加者最直接的帮助,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以便自信、快乐的迎接以后的生活;其中,爱心一元钱(募捐)活动共募捐1164.8元,让聋儿康复中心的孩子感到了社会的温暖,同时为聋儿康复中心的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900余人参加万人大签名,时新中副院长、校团委刘燕副书记等领导也签名留念;发放《心灵自助手册》三百余册,举办了四场心理讲座,近700余人参加了讲座,同学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困惑也得到了一一解答。播放了3场心理电影,近300人观看,让同学们与心理电影有了更深刻得心灵碰撞,5月25 日举办的大型 “心灵和弦”主题晚会在院书记及专业课老师的参与下,全场座无虚席,晚会节目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虽说本届525心理健康节已圆满落幕,但期间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有待以后进行改善。经验教训

1.设立组委会,有利于权力的集中与下放。但组委会统筹人人员过多或者整个机构太大,内部分工不够明确,致使出现“无人应权、责任分散”的现象。这是本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前期筹备工作持续时间长、办事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对后来者的建议:组委会统筹人员不宜过多,2~3人为宜。

2.各具体活动负责人与组委会成员分开,且组委会成员应深入具体活动中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活动的监督与指导。同时,本届心理健康节的双重负责人制一方面体现监督并起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活动 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交流障碍,建议:确定双重负责人制,选定一个主要负责人,所有活动成员一定要具有合作精神,较强的责任心,配合整体活动安排。

3.将主要精力放在本校,鼓励大一同学、心理协会会员积极参与,参加如记分、游戏、募捐签名等系列活动。大二更多投入测量、咨询行列,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体活动质量与影响力。

4.活动资金是本届心理健康节的瓶颈问题。因总体策划案的完成较晚,建议以后应在前一个月应完成总体策划,为拉赞助提供充足的时间。

5.做好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如活动内容、人员安排,地点安排。此次活动中因人员太少,外校活动、社区活动虽受到了普遍欢迎,但参与者工作繁重,非常劳累,且活动规模较小。

6.对于所有准备工作以及正式活动要留有后动记录,如照片、文字记录。在正式活动阶段如晚会、活动要进行全程拍摄,联系通讯社并及时发送新闻稿。

7.及时与领导沟通,听取大家意见。

7.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七

一、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 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其他普通大学更为重要, 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 并且在独立学院里,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事情, 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甚至自杀等心理现象。

(1) 家庭原因。家庭生活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小与父母或者亲人生活, 接受着亲人对他们的熏陶, 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给他们的心理留下极大的阴影。据有关调查, 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 家庭生活的无序、父母态度的粗暴, 极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粗暴的性格;还有一些贫困的家庭在上学期间不能够与孩子良好的沟通, 产生学生的自卑、嫉妒的心理从而导致盗窃和犯罪。另外, 独立学院独生子女较多, 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 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 有的甚至是溺爱, 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 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有的表现出与寝室同学矛盾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最终导致退学。

(2) 学校原因。作为大学生,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 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还不完善, 有很多问题没有制度化完善化, 有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例如一些学校只靠着增设辅导员岗位来引导学生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只凭辅导员的力度是不够的, 这在客观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由于学生自己不能溶入大学这样一个环境, 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 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个性, 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 社会原因。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上的新生事物, 还不能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 加之独立学院本身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所以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看好,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是歧视, 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充斥着大学的校园, 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 在社会经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不能有效地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 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心灵扭曲, 从而误入歧途, 据有关调查, 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不正之风的侵蚀, 例如同居、盗窃、打架斗殴等现象。

鉴于以上原因, 独立学院,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样会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情绪调节、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我意识, 以及处事态度等大有帮助。

二、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健康心理

1、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首先应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缺点。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要积极应对不要逃避。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做到心理健康, 这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尤其重要。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 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 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 要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合理宣泄等。

4、加大心理咨询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独立学院要完善心理咨询体制, 通过心理咨询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 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 找出问题的所在,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克服其情绪障碍, 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 维护其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 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 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 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 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8.护理学院学生心理健康 篇八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94-02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1]。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不扎实,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每天奔走于教室和图书馆,对自己的未来有较明确的目标;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属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如果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可能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和研究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十分重视的工作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将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及问题

近十几年来,各独立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程内容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学生“所需”“所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2]有研究者做过一个针对大学生选修心理健康课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很多学生非常愿意上这门课程,但是,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很失望,认为该课程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和现实需求,更谈不上能够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3]。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而设定。

2 教学方法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定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4],因此,应该改变“教师为主体”以及“满贯式”的教学方式。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师生互动更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 课程设置

目前不少独立学院已经对大一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但是,根据个体发展基本理论的观点,每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所面对的发展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面对的发展问题不尽相同,所以只在大一开设该课程并不能满足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4 教师队伍

虽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有专职教师授课,但仍然存在兼职教师代课的情况,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或者是辅导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最终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授课教师非本专业,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最后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

根据《基本要求》的内容,笔者以最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分析、探索与实践。

1 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笔者随机抽选了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136名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有效问卷134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最想了解和掌握的心理知识、技能,按照需求量从高到低分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自我认识。郭俊汝(2011)对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了解自我和人际交往,两项调查结果有极高的一致性。

然而,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在大一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时就已经比较详尽地学习过,为什么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还是有困惑呢。通过个案访谈,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当时因为没有遇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听,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希望老师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或者建议。如今大部分独立学院只对大一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而当学生到大二、大三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解决。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每个年级适当增加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选修课。问卷调查的结果还表示学生更想要掌握切实可用的知识和技能,这表明学生的求知需求具有迫切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经常出现或遇到的心理问题,构建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的课程体系,使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操作性。教学内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

2 教学方法

笔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目的还包括探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点,并且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例子和故事加以说明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还比较看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讨论、提问、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那么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有更高的积极性。此外,多媒体的使用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课堂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短片,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故事、做活动、放视频,而是指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教学团队

为了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除了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外,还可以通过教师集体备课、集体研讨[5]、互相听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今中小学每年都在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比赛,大学里也有许多其他课程有专门的教学比赛,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比赛几乎没有。课程教学比赛对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能给教师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而这一点却被忽视,需要引起相关重视。

4 教材

如今市面上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教材千篇一律,重复性内容较多,理论性太强,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阅读特点。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喜欢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教材。学生希望教材不仅包括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提供给他们一些专业的技能指导。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之路才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分析、思考和总结,保持与时俱进,让课程能够充分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程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其作用,达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思考[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6):95-97.

[2]史晓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4(7):95-97.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36.

[3]郭俊汝.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162.

上一篇:党建四位一体是什么下一篇:抗疫一线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