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2024-07-08

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共9篇)

1.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篇一

贴金式点题――用自己之酒杯,装他人之佳酿。

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再如以“音乐”为话题作文,尽管内容形式有较大的自由度,但所写的文章必须以音乐为轴心,不能离开这个轴心而另起炉灶。有学生写成《家庭,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大谈家庭生活,只在结尾提上一两句:“音乐,正回响在我的家庭中”。这种贴金式点题,是我们着力反对的,它不仅影响作文得分,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

2.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篇二

关键词:话题作文,审题,拟题,技巧

新的教学大纲颁布和实施后, 高考和中考的作文命题大多倾向于话题作文, 这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生活观察能力、联想创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表达能力”等的一个平台。话题作文, 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一段精彩的话语,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引语展开想象、自拟题目、进行写作的作文方式, 或者说话题作文就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 不限制取材范围、立意取向和表达方式 (即体裁) 而写出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 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 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选材而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 它的好处是给学生写作的空间更大, 发挥的余地更大。怎样写好话题作文呢? 笔者根据多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加以分析。

(一 ) 要审题目 。把握好题目的关键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 , 确定什么能写, 什么不能写。我们在审题时, 必须看清话题的范围和命题者的导向, 这样方能准确把握题旨。要看清试题的解说与要求。比如话题提示语“每个人常常遇到、见到、听到的一些触动心灵, 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有的考生以试题的材料为内容, 写成了一篇扩写, 显然就没有看清或没有看明白试题的要求。

话题作文往往只给了一段引言, 学生根据这段引言展开联想, 自由发挥, 作文往往不限文体, 但是, 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 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 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 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话题作文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 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 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命题作文束缚性较强, 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

(二 ) 要审内涵 。搞清话题的引申义 , 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是关键。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 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 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 大都是刚性要求, 不可逾越。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 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策略和方案。考试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 既要教育考生, 又要引导舆论, 自然应有积极的命意。话题或文题只是一个“窗口”, 它要引导考生张望社会、世界和人生。我们应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联系社会热点, 推求命题意图。

(三 ) 要审提示 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 ,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话题所表达的信息。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 还要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 生活积累丰富, 不妨撷取生活中精彩的片断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 擅长编写故事, 不妨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 擅长推理, 不妨写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 不妨写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 肯定会非常出色。

(四 ) 要审范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 , 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 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 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 缩小写作的口子, 就会“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因此, 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 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 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 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 集中笔力加以突破, 把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做到“以小见大”。

做好了这些工作, 下面就要拟定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花香蝶自来, 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 因此, 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 力争拟出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 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而产生共鸣, 从而给出高分。

(一 ) 确定文体 , 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 , 调动积累 , 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 不讲文体, 随心所欲地写作, 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 话题作文只是要求文体不限, 并非不讲文体。

(二 ) 善于补题 , 缩小话题。话题作文的话题具有抽象性 、概括性的特点, 一般不能就话题作题目写作, 应将话题尽量缩小, 寻找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三 ) 巧妙修辞 , 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 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 能避免一览无遗, 让文题生动形象, 精练紧凑, 含蓄隽永, 使文章锦上添花。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生动鲜明地表达意思。

(四 ) 反弹琵琶, 引人入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时正面无从下手, 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来个反弹琵琶, 必然焕然一新。

(五 ) 引用符号 , 出奇制胜 。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 , 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 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 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六 ) 想象奇特 , 新意十足。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 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指导学生运用想象法拟题, 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习作富有新意,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七 ) 设置悬念 , 引人入胜。 悬念是文章创作的一种技巧 , 若把它运用到作文拟题中, 则能使读者一见标题, 就产生急于阅读, 欲知事情原委的心理, 达到先声夺人之效。

(八 ) 偷换概念 , 妙用歌词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由魅力十足、准确精练的词句充当;或由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词句充当;更多的是由极富思想性、思辨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充当。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这种拟题法不能不说是制作标题的高招。

(九 ) 借题发挥 , 活用诗句。 借用、活用诗句拟题 , 能使人产生新鲜感。

3.如何突破高考话题作文审题关 篇三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能帮助作者理解话题,打开思路。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

“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譬如2002年高考作文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这段文字最好不过地提供了心灵选择的样本。聪明的学生只要根据这段文字,展开联想,稍加构思,就不难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同时,从材料中的“犯难”、“心灵深处翻江倒海”、“毅然做出决定”等词语可以看出,选择绝不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它有一个心灵斗争的过程。如此写来,怎么会偏离题意呢?可惜,有的考生对材料不加重视,草草浏览一遍便匆匆下笔,有的甚至不看材料,只看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便草率成文。有的考生拟题为《团结就是力量》《登山莫畏难》《说毅力》等。结果,评分时都放在四类卷以下考虑。有的考生将中餐是吃面条还是吃米饭,周末时回家还是留校,放学后去不去打球等生活琐事也当成是心灵的选择,流于肤浅虚浮,评分时则在三类卷以下考虑。以上这些都是审读材料不慎而导致偏题的典型例子。

二、审提示语

话题作文以提示语为写作平台,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无论是立意定体,还是选材取事说理,都必须从提示语出发,不能置提示语于不顾,另起炉灶,随意为文。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语:“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正如最后一句“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所言,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乡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鹃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不是常说“一粒砂粒看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三、审话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未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要注意话题的呈现状态。话题的语法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就有区别。有的话题是词,如“诚信”,话题十分宽泛,构思时就应大题小作。有的话题是词组,如“心灵的选择”,是偏正词组,表达“选择”时,要体现心灵的碰撞。

其次,对话题中的关键词要深入探究。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题,弄清“记忆”是大脑再现过去的事物留下的印象,而不是情感性格;“移植”,是由此转移到彼,而不是复制。

再次,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呈现的话题,要特别注意并列的内在联系。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是目标,“智慧”是方法。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

四、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

“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例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与浙江卷的作文题,其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相当明确。考生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将作文写成诗歌或者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体裁,就等于给自己的作文判了死刑。

4.高考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篇四

寓言《口鼻眼眉争辩》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而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功,若无,成何面目?”

仔细观察漫画含义,结合所给寓言的寓意,以“评价”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三自”文章。

提示:光看话题,我们可以多角度联想,如评价的标准问题、评价的结果问题、评价的对象问题、评价的感情问题以及评价的作用等,但此题关键在理解漫画及寓言的寓意上。漫画的意思是评价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看问题。寓言的寓意是强调要有团结合作精神。二者结合起来,本文的主旨就明朗了,即评价个人的业绩不能片面地看他的成绩或缺点,而要放在整体利益当中来考虑,看他为整体做出了什么贡献。

2、郑国有一个人在一棵树下避暑,他随着阳光变化和树影移动,挪动自己的席子,以此来纳凉。等到黄昏时,他又把席子挪到树下。月亮出来了,他又按月光和树影移动,挪动席子来避免露水淋湿衣服,结果露水照样淋湿了他的衣服……

郑人用“纳凉”的办法来“防露”,历来被当成笑柄。其实生活中与郑人思维方式相同的人并不少见,当然也有许多人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那些与“变”相关的人和事,你是怎样认识“变”的?请以“变”为话题写一篇“三自”文章。

5.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篇五

什么叫话题作文?“话题”,是谈话的核心议题,是描述或议论所涉及的范围或“由头”。“话题作文”便是就着这个“由头”说事论理、抒情言志。有人打比方说,话题作文就好比是电视里栏目主持人,跟嘉宾和观众一道聊天,或评述人物春秋,或讲述百姓故事,或评论时事热点,所聊的内容就是“话题作文”。

新话题作文一般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常是社会热点问题。如今年的“明星代言”,考生可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说事评理。其次便是有较充分的自由度。以今年天津卷的“我说90后”为例,对于“90后”的认识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文体选择也相对灵活,可写成“90后”的故事,可写成“90后”的宣言,也可写成为“90后”的辩白,甚至可写成理性评判对“90后”的毁誉之类的议论文。但是也应注意到:新话题作文在内容方面的限制性在增强。比如,“我说90后”这个话题,你可以任选“嘉许”、“担忧”、“诠释”中的某一个角度或说理,或叙事,或抒发感情,但是你得承认:“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第一,要全面,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新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大都是刚性要求,不可逾越,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要求”后的1至3点和第5点,而第4点则是一个善意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材料表述有时会表明题型如“以‘我说90后’为话题”,有时则比较模糊,需要借助有关信息参比才能半端出题型,如辽宁卷材料表述的第一节“513网上论坛。主题:明星代言”,它意味着以“明星代言”为话题写文章。

第二,要深入,审清话题概念的内涵、外延甚至一些隐含信息。还以“我说90后”为例,其中“90后”应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而不能理解为时间、时代、社会等。“我”意味着文章应以第一人称表述,是写个人的认识,但不是写自己,并且第一人称还可以用“我们”来表述。“说”导向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是要求作者发表对“90后”群体的感受、看法和评价。

第三,要分析,审清材料的内容、含意以及不同的角度。如辽宁卷“明星代言”,应围绕“明星代言”现象衍生出“小主题”或要点,如诚信、责任、道德与利益、法制等。抓住这些要点便于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逐层论述。而天津卷“我说90后”材料中“嘉许”、“担忧”、“诠释”三个关键词则是三个并列的角度,最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叙事或评说,不要将几个纠合在一起,以至缠绕不清。

第四,要推求,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策略和方案。高考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要教育考生,又要引导舆论,自然应有积极的命意。话题或文题只是一个“窗口”,它要引导考生张望社会、世界和人生。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联系社会热点,推求命题意图。比如“我说90后”这个话题,是要让考生了解、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群体,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而“明星代言”这个话题,将材料和社会热点如三鹿奶粉事件联系起来则能推出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学会辩证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意识”的命题意图。

第五,要抓“点”,这样便于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适的文体、合理的思路,形成最佳写作方案。比如“我说90后”,材料中那三个关键词,你只需选择一个以优化的方案展开;而其中的“说”,明眼一看,议论文便是最合适的文体。再如“明星代言”,抓住五则材料的要点,可快捷地理出文章的合理思路。当然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如道德自律或法制监管深入剖析,形成最佳方案。

6.高考话题作文审题 篇六

作者:四川省金堂中学童华池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创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新时代,迄今为止,“话题作文”已经连考了六届。实际上,1999年的命题,并没有出现“话题作文”的字样,原题是“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话题作文”的概念是当年考完以后,专家们总结出来的。从2000年开始,“话题作文”四个字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题目里,直至今年。 剖析话题作文的题目,不难发现,题目是由这样几个部份组成的:话题材料、话题导引、写作话题、写作要求。请看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② 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以上第一段文字从开头到“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即是话题材料,“当然”到段末可说是话题导引;第二段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是考生所要写作的话题了;第三段文字对写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四个部份的内容完整了解的过程——“了解”到悟出题旨并明确写作要求。要达到这个程度,须对组成题目的全部文字咬文嚼字——这样说似乎夸张了一点,但强调一下是有必要的。 话题材料的取材是很宽泛的,从内容上看,各个门类的材料都可选取;从形式上看,科学实验摘要、几何图形、寓言故事、网上聊天记录、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列举,等等,都出现在了高考的考题里。1999年的话题材料公认是最难的,首先是“话题作文”是开创性的,而“移植记忆”的科学实验又不为所有的考生熟知——尽管材料对之进行了表述,但由于缺少细节,不少考生仍是一头雾水。2000年开始,材料的难度有所降低,如2003年的材料,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故事考生在课本里或是在课外阅读中是见识过的。不过,对之的理解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阅读材料,领悟出寓言的寓意——讽刺了那些不经任何调查研究就乱加指责和怀疑的人。 话题导引是对话题材料的诠释、评论,或是对其内涵、外延的拓展、延伸,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考生应仔细阅读,以更好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并打开写作的思路。1999年的话题导引就很典型:首先,它指出了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移植记忆成败的两种可能;在“成败”中选择了“假设”的命题。有了这种导引,考生就比较自然地进入了设置的话题的情境中。2004年四川考生考的一套全国卷,作文题的文面上缺少了话题导引,但在话题材料中,却能发现它的“踪迹”: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网友A提出了人生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的规律,并概括出在对待挫折和痛苦问题上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网友B对A指出的一种人的态度进行了形象的诠释;网友C则对“痛苦”二字进行了具体的诠释。显然,三名网友的话语本身,已经兼有了话题导引的作用。对这样一身兼二任的材料,更应该特别留心。 对于写作话题,“咬文嚼字”用在这里就没有丝毫夸张了。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注意“假如”和“可以”:“假如”表明记忆移植只是一种假设——科学幻想,“可以”是在假定的前提下,必须写记忆移植,而不能写不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二字已经虚化,或说是已成了广义的“答案”,即世间一切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的结果。2001年的 “诚信”没有任何修饰限制。2002年的 “心灵的选择”,“心灵的”对“选择”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甚至是经过了激烈的心理的矛盾冲突后所进行的“选择”。2003年的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年 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话题的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关键的词语都是那个“和”字。在这两个话题里,“和”只是在表面上表示它两端的“成份”是并列关系,而实质上,并不是并列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里,“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构成的是因果关系。“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最后要说明一点的是,话题不是考生要写的作文的具体题目,而是对写作范围的一个大致的限定。 关于写作要求,1999年提出了四项,第一项对思维方式、内容范围、表达方式等提出了要求,这项要求是很宽松的。第二项是对具体的题目提出了“自拟”的要求。第三项对文体提出了要求——这一年除了诗歌,其他的文体开禁。第四项对字数提出了要求——考生一定要弄清楚,要写多少字才合乎要求——没有上限,却有下限——不能少于800字,否则要扣分。2000年,“文体不限”了,解放以来经历了几十届高考,至此,文体完全开放。2001年,系统提出“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项要求,专家们称之为“三自”原则——这标志着话题作文的命题走向成熟。2002年,增加了一项“不得抄袭”的要求,对之, 社会上多有争议,不少人认为这一条是多余的——如果要抄袭,就别来参加高考了——笔者也持这样的看法——2004年,已经取消了这一条要求。2003年,在第一项里,增加了“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一句,明确放宽了对材料处置的要求。考生必须完整了解这些要求,还要注意每年都可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首先是写出“入格”的作文,而不至于造成过失性的失分。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此番“咬文嚼字”之后,才能进入“心鹜八极”的立意、构思及谋篇布局成文的阶段,故而,考生应过好审题这一关。

7.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语言 篇七

一、审好题, 避免偏题、离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准导致偏题、离题而得低分。从这些学生的字迹和语言功底来看, 都应该是平时语文学得相当不错的学生。那么, 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审题呢?

1.弄清写作对象与可写的范围

即弄清题目的本义是什么, 引申义、比喻义又是什么, 在这范围内的都可以写。虽然近两年江苏省作文考题提倡降低了审题难度, 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没有难度, 并不等于一篇作文什么都可写。如2009年江苏省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 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 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 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 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品味时尚”品味的对象是“时尚”, 那么, 何谓“时尚”?“时尚”是审美领域的, 是时兴的、可模仿的。考试时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好学生, 他们会觉得我这样写是不是太肤浅了, 是不是太大众化了, 于是他们就想向深处挖:我们不要表面的时尚, 我们要有内在的时尚, 这种内在的时尚他们认为就是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于是他们就写爱国, 就写诚信、坚强、宽容、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了。他们没有反过来想想, 人的精神品质是永恒的, 已经不属于时尚的范围了, 所以导致偏题、离题。

2.弄清题目结构, 把握写作重点

题目结构有下列几种:

(1) 词语式命题

如《尝试》《脸》《难》《安》等。词语如果是名词, 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如“脸”本义指“人脸部”, 引申义是“表情, 情感”;词语如果是形容词与动词, 可以用增补法, 化大为小, 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 如“安”的范围很广, 可以组成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等词语, 选择其中一个深入写。

(2) 短语式命题

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

主谓关系的重点是谓语。如“知足常乐”, 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 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只抓住“知足”而把“常乐”置之度外, 就离题了。如果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 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这就切题了。偏正关系的重点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 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心灵的选择》, 写作重点不在选择, 而在于如何经过心理斗争做出抉择, “心灵”才是重点。动宾结构的重点一般是动词。如2002年上海题“面对大海”, 题眼应是“面对”, 重在“面对”大海激起的情感和联想。并列关系的重点在于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句子式命题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能》等。应以谓语为写作重点, 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作重点是“打”, “鲁提辖”是主角, “镇关西”是被打的对象, “拳”是打的工具, 围绕“打”这一重点, 就可以写打的原因、打的准备、打的经过、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结果。

二、在不偏题、离题的情况下, 作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的立意

立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文章深刻与否。《考纲》对“深刻”解说如下: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 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 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 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 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 击中要害。总之, 能发人深省, 给人启迪。

要想立意深刻,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切入点要小而巧

文章想要面面俱到, 肯定不会深刻, 只有选择一个小而巧的切入点才能深入地写。

阅读每一篇发表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 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多是小而巧。“小”指从小事写起, 如话家常般娓娓带来;“巧”指切入点巧妙地扣住题目, 或明或暗, 或形象阐释、或寓理于事, 读完之后常令人拍案叫绝。在《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中, 有的学生从小餐馆的店名切入, 有的从家里待杀的鸡切入, 还有的从自己熟悉的老姚其人切入……这些被选作切入点的事物或人物都是具体而细小的, 但他们都是小作者独具慧眼所得。随着对这些小的切入点的想象、描写、叙述和议论, 逐步对“拒绝平庸”进行形象生动的阐释。所以, 切入点若选得好, 注重小而巧, 考试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2.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 我们需要化实为虚, 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 我们需要化虚为实, 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 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 也可以虚指, 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 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 如“父亲的肩膀”, 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 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 (1) 依靠; (2) 承担责任 (“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 (3) 团结协作 (“并肩作战”) ; (4) 基础 (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由表及里, 揭示寓意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不能按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 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指向, 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 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 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 因此, 小可以变大。

4.见解独到, 思想深刻

学生在作文中人云亦云, 肯定不能得高分, 要得高分就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见解。

如2010年高考, 陕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张爱玲的遗憾”的文章, 文章用对比手法, 将张爱玲与众多文坛巨星相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 “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 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张氏的遗憾, 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这样的见解超出一般考生, 很独到, 所以能拿高分。

文章要写得深刻, 需要认识深刻, 而要认识深刻, 作者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阅读大量的书籍。高中生的阅历相差不大, 而且现在的高中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 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 很少有人能从自己的阅历中总结出深刻的认识。因此, 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认识的深浅。其实,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 而阅读可以跨越时空, 呈现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 从而使学生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 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 一般阅读量大的学生, 语文素养较高, 认识要超出其他的学生, 写出的文章就深刻。

高三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没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实, 教科书和现代文阅读也能给学生启发, 有些主题、立意教师可以借鉴。

三、作文要有文采, 但并不意味着堆砌辞藻

毫无疑问, 很多学生为高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背了很多优美的词句, 但这些优美的字词句堆砌起来未必就是一篇好作文。有些学生的文章乍一看语言很美, 但通读下来却使人不知所云;还有些学生故意卖弄语言, 文章华而不实。这些都被教育专家定性为文风不正。如2011年高考作文“拒绝平庸”, 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年一如既往地淡漠了浮华, 吹落了曾经, 丢掉了汉宫飞燕, 迷失了阿房大火, 销熔了战场硝烟, 拒绝平庸, 铸就了辉煌。

此处把“拒绝平庸”去掉或者换成其他词语, 句子同样成立, 作者写出这看似华美的句子想表达什么, 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读者更是不明白。

8.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八

话题作文的核心一定是“话题”本身,审题立意时,应把重点放在“话题”上,而不能受到材料的干扰,有时甚至可以不管材料。话题作文的类型,大致如下:

一、观点性话题

把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指向的观点,用来拟制为话题作文的“话题”,那么我们就称之为“观点性话题”。如:

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请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这类“话题”的审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比照一下自己的选材和所写内容是否吻合话题的观点即可。在作文时,这类话题启示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沿着它所给的线索向前延伸,不能偏离航向。

二、范围性话题

话题既没有表明什么观点,也不提供几个事物或现象的比较,而只是圈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由度很大,这类话题其实也就是“范围性话题”。“范围性话题”等于为我们的写作画了一个无形的圆,使我们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只能局限于这个特定的圈内,不可超越。例如: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变化”上,而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三、关系性话题

有些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涉及到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那么命题人在拟定话题时就可以将这两种事物、对象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性话题”。审读关系性话题作文,容易陷入两种误区:

其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2003年全国高考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性话题作文为例。首先,考生在审题时应从两者的因果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思考;其次,考生要运用辩证法思想,在把握两者之间因果关系上做文章。即思考是否感情亲就一定对认知事物产生正面的影响;最后,在种种不同的思考中把握住根本性、结论性的东西,将其作为文章的主题思想。

其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关系性话题作文要突出关系不假,但文章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四、对比性话题

有时候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材料中会涉及到两种互相矛盾或者是对立的现象或态度,命题人就有可能将此作为作文的话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比性话题”,也可以叫“正反对比话题”。如:2006年重庆卷的“走与停”和05年福建卷看图(圆形和星状)作文,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作文。

在审视“对比性话题”时,我们不能像以往写议论文那样,肯定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也无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无论怎样选择,都只能是所给话题中的一部分,不能另立话题。

9.话题作文审题 篇九

实际上,综观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从1999年的“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到2001年的“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再到2003年的“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话题作文的“紧箍咒”越念越紧,这意味着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过好话题作文的审题关,在高考作文训练指导中,就显得非常迫切而又重要了。那么,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审题就是要正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包括话题的字面意思、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立意取向和选材范围等等。比如1999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的内涵和立意取向非常明确:立意的前提是记忆可以移植,立意的取向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主宰这个世界的人类会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从而使这个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考生反其道而行之,大谈什么记忆不可移植,否则世界将走向毁灭,或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丧尽天良,做绝坏事,这与命题人的意图将是格格不入的!那么,这样的立意、构思绝对也是等而下之的,不入流的!再如2000年全国卷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要求特别强调“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话题的外延很大,加之 “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这实际上是在具体点拨考生:怎样构思与表达!如果在审题时顾及不到这些,此题的构思将大受局限!又如200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诚信”,其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用”,可有些考生不解其意,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颇、偏差,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至于2002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其内涵和外延则较难把握,这同时也制约着此题的立意取向和选材范围:“选择”是外延,“心灵” 是内涵。也就是说,可供“选择”写的材料各色各样,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这样的立意构思才算完全符合题意,才有可能写出新意,拿到发展等级的高分!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从形式看,是一个并列短语;从内容看,则是一个关系式话题。既然如此,作文时就要能够正确、全面的揭示出话题蕴涵的各种关系:感情亲疏会影响事物的认知,感情亲疏不会影响事物的认知,感情亲、疏导致对事物的认知正确、错误,感情亲、疏导致对事物的认知错误、正确„„运用数学上的概率统计,二者之间至少包含16种以上各不相同的关系。为了避免材料对考生可能造成的单向影响,题目中明确提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作文卷中可用也可不用”。这一点暗示考生:这个话题可以从不同的或相反的角度立意,进行多角度思考。只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话题才有可能写出新意!同时,这个话题的选材范围也是比较宽泛的。因为话题本身启示我们:(1)生活小事中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道理,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就能够取得新的收获;(2)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的亲疏浓淡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结合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两个方面,那么可供选择的材料——家庭中的、社会中的、学校中的都是很多的。

总之,审题要“三审”:审话题材料,搞清思维模式(怎么想)和话题题旨(是什么);审话题范围,特别要注意命题者隐含在其中的暗示性信息,搞清写作重点(写什么);审注意事项,搞清具体要求(怎么写),要确定易于写成功的文体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命中目标,从而取得高考作文的优异成绩。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都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因审题不用心而导致不同程度偏题的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比例。此外,审题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也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

话题作文审题该审什么。

要求学生上课件主页,了解近三年高考题,并分析话题作文的组成部分,了 解话题作文审题审什么。

资料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

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臬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话题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资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资料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水有水的性格——灵魂,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魂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

资料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丰富充实,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②自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小结:“话题材料+话题+要求”,是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审题就应该三方面都审到。如何审呢?

1、审话题材料

举例:(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阅读下面一段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 ‘机敏’ ‘才学’ ‘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分析:材料中“丢弃”是个关键词,“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是个关键句。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必须做出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尽管故事没有给出结论,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不可抛。这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据此立意命题,方可准确无误。尽管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但文章内容必须围绕“诚信不可抛”来写。然而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可见是未审透材料、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1、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分析: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就相悖了。

2、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请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材料告诉我们金钱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有人说”的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偏差呢?这个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一些分析,从材料的整体高度把握作文命题中心。这两个“有人说”肯定了金钱的作用,但对金钱过分强调。没有钱固然不方便,但钱是不是人的唯一生存条件?这种说服代表了许多人对金钱的认识误区。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是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即要合法地追求金钱,正确使用金钱,让金钱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幸福。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

3、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4、目前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得以净化,不仅可以减少疾病,而且可以使人们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其实,需要净化的岂止是自然环境„„请以“净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仔细阅读引话题,先找出材料中揭示材料主旨的关键句,或归纳出材料主旨,然后结合材料主旨和话题来作文,如“净化”这个话题,细读引话题,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其实,需要净化的岂止是自然环境?”抓住此主旨句结合话题“净化”,文章的主旨也就明确了,即“社会环境需要净化,人们的思想、语言、行为等社会环境更需要净化”围绕这个主旨进行选材作文就不容易偏离了,而且可以将作文主旨深化。但是,在同学们作文中,常常是整体把握了引话题主旨,文章开头有话题意识,所写内容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或与其直接关联,但写着写着就抛开了话题,游移转换话题,部分段落跑题的为数不少,如“净化”作文,前文写着环境污染,后文又转到净化环境活动的助人为乐。这样偏离了主题,也影响得分。应注意,作文时我们所选定的话题范围是贯穿文章始终的。

5、同时代的青年朋友„„/不是每一个战士/都能建立盖世的殊勋/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写出流传百代的雄文/既然先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既然社会扶携我度过一生/我就给这世界增添些什么/增添一块砖/一片瓦/„„(张海迪《生命进行曲》)

这首诗引发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请以“生命”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 以“生命”为话题一题,只需抓住“不是每个战士,都能建立盖世的殊勋”“我就给这世界增添些什么”“增添一块砖,一片瓦”就可以准确地概括出中心了。我们多数人会平凡地度过一生,平凡但不能平庸,要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虽平凡但要有意义。原材料的主旨,一般来说就是你文章的主旨。即你的文章的中心从大方向上来说应该与背景材料的中心是一致的。归纳:(1)审命题者意图,审材料意旨。

(2)抓关键句(具有议论色彩的语句、揭示材料寓意的语句)、提示语。提示语对取材的范围有提示作用,对话题切入的角度有限制作用。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审话题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归纳:我们把重点放在审话题材料上,只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它。并非说不要审话题。审话题同样重要。

要审清话题含义。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这个话题,应是“诚实、守信”的意思。有些考生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信服”等,这就不切合题意。

要审清话题范围。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规定了的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应试作文中是不允许的。再如下面的题目: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下一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