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2024-11-07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一

本文教学是开学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开头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仍然坚持用“生本”的方法。经过一个假期,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又不适应?是否还能够用生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来迎接新的学习?为此,我这样来处理:

第一课时,我将“前置性作业”放在堂内进行,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独立去完成。我则不断巡视,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整体感知。(2)交流阅读体会。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先口头,后笔头,纠正学生个在表达上的不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在“引读”方面的功夫做到没有,同时也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赏读文章。

总的感觉,学生在赏读批注方面还可以,使上学期生本语文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但在“引读”上学生还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丰富。因此,我应该借此来引导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积累到丰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读”的角度更广,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

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一】

一、教学设想

阅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理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作用, 领悟材料与运用句式表达之间的关系, 进而模仿写作, 学会应用。

二、教学环节

1.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你认为这些内容的重点在哪里? 为什么?

3.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练习模仿写作。

5. 习作点评。

三、教学实效 ( 学生习作)

不必说碧绿的青草, 粉红的桃花, 挺拔的桑树, 高大的枫树; 也不必说肥胖的蜜蜂在花瓣上歌唱, 轻捷的蝴蝶在枝头上舞蹈, 漂亮的小鸟儿受了飞机的惊吓直窜上云霄里去了。单是亭亭玉立的小凉亭就有无限趣味。蚂蚁在忙碌地搬家, 蜘蛛在织着网, 阳光把一张张网照成了五颜六色的, 就好似为大树们披上了薄薄的纱衣。

———初一 ( 2) 班汤雅婷《校园一角》

不必说嫩绿的草坪, 绵延的小路, 各色的野花, 高大的樟树; 也不必说西瓜虫在草叶间爬来爬去, 美丽的彩蝶在花儿间穿梭, 不知名的鸟儿在远处的某棵树上放歌。单是周围的不大的小亭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风儿轻抚, 柳树在这里梳理长发, 小叶黄杨在这里跳舞。俯下身静观树底, 有时会看到蚯蚓, 还有蚂蚁, 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 一个接一个走着一样的“线”, 这条黑黑的线一直绵延到好远的地方。它们在干嘛呢? 也许在搬家, 也许在觅食, 现在都无从可知了。

———初一 ( 2) 班吴玥《校园一角》

四、教学分析

这是一节读写结合的课, 一节有教学实效的学习写作的课。从教学设想到教学环节的设计, 再到学生习作的展示, 其核心是抓住了读写结合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你认为这些内容的重点在哪里? 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作用, 在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需要筛选出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重点描写的是哪部分,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没有一个显著的标志。这个问题, 显然是让学生找到并明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的作用。面对这么多观察到的东西, 哪个先写, 哪个后写; 哪个重点详细写, 哪个略写, 如何分配。这个句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 在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个句式, 读懂这个句式在描写内容、抒发情感、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其实, 从学生习作看, 这堂课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能够从校园一角中观察到这么多的景物和动物, 而且能够叙写得如此细致入微, 情真意切, 关键是应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正是这个句式, 实现了阅读到写作的过渡, 实现了学习到应用的迁移, 让学生从阅读这一头很自然地到了写作这一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实践是需要抓手的, 这堂课的抓手就是这个句式, 就是这个读写结合点。

其次, 教师抓住了随读而写的即时性, 即读写同步。阅读吸收了这个范文的精髓, 或者体悟到了写作的启迪, 那么, 如何反馈? 自然是当堂写作, 有效迁移。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迁移的。俗话说趁热打铁, 顺藤摸瓜, 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阅读和写作不能同步, 那么, 阅读对写作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阅读便成为单纯吸收文字中所负载信息的活动。就像这堂课, 教师如果不马上布置这个训练, 学生很容易会忘记, 乃至上课懂得下课做不得, 甚至一无所获。所以, 读写结合有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读后要马上写, 必须及时。不能只读不练, 造成读与写的脱节, 丧失阅读对于写作的指导、启发作用; 也不能只练不读, 使写作由于缺乏充分的阅读积累而处于一种没有根基的盲目状态。阅读和写作的同步性, 是吸收和表达这个大环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案例二】

一、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理解通过材料表现中心主题的方式, 感悟材料与中心的一致性, 进而学会仿写的技能。

二、教学实录

师: 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说是哪一句?

生1: 百草园, 那时是我的乐园。

师: 真快, 一下子找到了。我们同学很善于寻找信息。好, 把这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那么, 我们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文章哪些内容是表现“我的乐园”的?

( 同学们紧张地阅读, 思考)

生2: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 写出了百草园的风光优美, 让人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

师: 流连忘返, 很喜欢在那里玩。

生3: 还有就是长妈妈说的美女蛇的故事, 让人很害怕。

师: 害怕? 害怕还是我的乐园?

生4: 因为这个地方害怕, 让人记忆深刻。

生5: 那是小时候害怕, 现在长大了, 不害怕了, 但是回忆起来还是比较喜欢的。小时候有一种神秘感。

师: 这位同学理解得多好啊, 小时候害怕, 充满神秘感, 现在想想依然是高兴的事情。

生6: 还有在百草园冬天捕鸟的事情, 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6: 我从捕鸟的动作中, “扫”“露”“支”“撒”“牵”“拉”, 写出了“我”在冬天雪地里捕鸟的小心谨慎和耐心等待的过程, 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乐趣。

师: 是啊, 这位同学从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了“我”捕鸟的乐趣, 而且结合相关词语, 非常棒。也就是说, “我”从百草园优美的自然环境、神秘的美女蛇传说和自己亲身参与的捕鸟三项内容中, 感受到了小时候百草园的乐趣, 觉得它是我的乐园。

师: 那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怎样的写作启迪呢?

( 小组讨论)

生7: 我们写文章, 可以从不同角度, 安排内容。

生8: 围绕一个主题写作的时候, 我们要选择三个不同角度, 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 还可以插入一段与此有关的故事。

师: 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方法, 即如何选择内容和安排结构。这里为了表达“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主题, 作者首先描写了百草园的自然环境, 接着插叙了一段有关百草园的神秘传说, 最后写自己亲身参与的一段捕鸟经历, 从环境到传说再到亲身实践, 从三个不同角度组织了文章的材料, 使得主题突出、真实。

师: 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思路。接下来, 同学们开始尝试学以致用, 要求从三个不同角度构思, 表达一个主题。

( 同学们开始写作)

三、教学分析

这堂课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要通过阅读, 让学生明白材料与中心主题的一致性, 进而学习模仿。因此, 其教学立意很鲜明, 即读是为了写, 读写结合。“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到“文章哪些内容是表现‘我的乐园’的?”再到“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怎样的写作启迪呢?”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着一个“写”字———写什么、怎么写、可不可以这样写。显然, 教师是要求学生从写作的视角开展阅读, 寻找写作的因素, 从阅读中习得写作的灵感, 积累写作的知识。因此, 整个教学实录, 彰显了一种随文而读, 随读而写的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其次, 教师突出了三个不同角度的材料表现同一主题的方法, 拓宽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视野。如果教学中没有这个环节, 学生很可能只是了解有三个材料, 仅仅是积累了三个材料而已, 而不知道这三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即一个是客观的自然环境, 让人乐不思蜀; 一个是美女蛇的传说, 让人想起而心惊肉跳; 一个是亲身的体验———捕鸟, 惊心动魄, 回味无穷。三个材料三个角度, 景物、故事、游戏, 或者说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这样, 学生很清楚自己的阅读所得, 自然能够学以致用。可见,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有理解性的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吸收怎么样, 显然与教师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有着重大关系; 而这个阅读内容的选择, 更与学生的倾吐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直接决定了倾吐得怎么样, 倾吐的效果如何。所以, 读写结合, 既是一种教学理念, 教师要有这种意识, 贯穿语文教学; 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教师要找到读写的结合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 同时, 要趁热打铁, 边学边用, 熟能生巧。“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这个例子, 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人物塑造、构思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段等方法, 促使学生的写作不仅能成为“有米之炊”, 而且还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钟汝达《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面临考试改革的语文读写教学进言》, 《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1期。

[2] .杨泉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互动原理及教学策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篇三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张张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图片,不经意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犹如一幅五彩的画卷,飘过我们凝眸的双眼;童年,又如一曲优美的旋律,缠绵于我们多情的耳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一起重游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起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屏显: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

师:冰心老人有诗说得好啊,“童年啊!你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那就让我们青春的脚步来到本节课的第一道风景——读美文,感童趣。

(屏显:读美文,感童趣)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读课文呗!但老师有个要求啊,就是要速读课文。请看老师的提示。(屏显:温馨提示:1.请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认真看提示。)

师:大家感受到老师的温馨了吗?

生(笑,齐答):感受到了!

师:那还等什么啊!下面开始速读课文。(生速读课文。师巡视。)

师:速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让老师知道。(一部分学生举手。)请放手,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大家可以了吗?

生(齐):可以了。

师:我们看屏幕,这些字大家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下,听一听。(屏显:读准字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盔甲倜傥)

(生同桌之间互相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吧!我们横着读。(屏显:读准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xīshuài)缠络(chán luò)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 绣像(xiù)

锡箔(bó)盔甲(kuī)倜傥(tìtǎng)

(生按照注音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想起这样的话,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脸上挂着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初读体验,步入本节课第二道风景——赏美文,品童趣。(屏显:赏美文,品童趣)(随后屏显:1.你最想问的问题。2.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听说过吗?

生(齐):听说过。

师(幽默地):还有一位陈老师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的感受肯定与众不同,就是我说的。(生笑。)

师: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是什么呢?欢迎大家提出来。

生1:我想问,赤练蛇是什么样的蛇?(众笑。)

师(幽默地):这个问题挺难啊!哪位同学可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2:是一种全身通红的蛇。

师:你告诉那位同学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我怎么不知道?

生2:我也不知道。(众笑。)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红色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2:我查字典了。

师:字典是不开口的老师,你问老师了,这很好。但是这位老师没告诉你它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时,一女生举手。)那位同学有话说,我们听她说,好吗?

生3:通过“赤”这个词。

师:你以前学过“赤”是红色的意思吗?

生3:学过。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你知道得真多。老师真佩服你。我们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好不好?(生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请讲。

生4:我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不仅写了地点的转变,还写了鲁迅由百草园顽皮的表现,到父母把他送到私塾。

师: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百草园是个地点,三味书屋也是个地点,这是一个地点的变化。你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4:一个年龄的变化。

师:鲁迅小时侯在百草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到三味书屋了。这还是一个年龄的变化。好,请坐。

师:老师还想进一步地问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板书:从○到□)

师(幽默地):老师画的这个圆圈多像百草园啊!(众笑。)老师画的这个方框多像——

生(齐):三味书屋。(众笑。)

师(笑):真是从圆圈到方框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意味着时间的转变,还意味着地点的转变。请问大家,这个题目还包含着、隐藏着什么样的转变呢?下面分小组讨论,我们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等一会儿,各小组来展示。老师说清楚了吗?(生齐答:说清楚了。)下面开始讨论。(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老师分别在圆圈和方框中标出1—6的序号。)

师: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出来了,可以选一名代表,按照上面写的序号填写,上面的序号就是你们小组的序号,要对应着写。

(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填写。其间,老师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注意看有没有错别字。各组的答案,1组:从顽皮到成熟。2组: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3组:从自由到拘束。4组:从无忧无虑的乐园到知识丰富的学园。5组: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6组:从自由的玩耍到严肃的学习。)

师:5组的同学写的是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我想问一下5组的同学,从哪儿可以看出百草园的美丽呢?请5组的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你还不能坐下。老师通过你的朗读,还没有感受到美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百草园的美丽吗?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身边向四周铺展开来,里面那百草清纯的香味和泥土温和的气息向我们氤氲而来,多么迷人,多么美丽!读——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窜”应该是四声,请同学们把这个字标上声调。老师感到你的朗读进步很大啊,请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块,边想象边朗读,把这种美丽展现出来吧,开始——(生齐读。)

师:老师感到2组的答案特别有想象力,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应该授予最富有想象力奖,颁奖啦!(生会心地笑。)刚才有位同学问了赤练蛇的事情,但是我发现这里怎么没有蛇的事情啊?噢,是美女蛇啊。

师(对一位女同学):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比如说今天中午你放学回到家,邻居家的老奶奶正在你们家串门儿呢,(师模拟老奶奶)我就是那位老奶奶,孩子,放学啦!(众笑。)

生6:是啊,奶奶。(众大笑。)

师:真有礼貌,真有礼貌!听说今天有一位陈老师来给上课,你学的啥啊?

生6: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可好呢!

师:听说里面还有个蛇,是吧?

生6:是啊,有美女蛇。

师:我想听一听这个故事,给我讲一讲呗!

生6:好吧!这是长妈妈给鲁迅讲过的故事,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

师:停啊,我感觉有些地方听不懂啊,怎么还有鲁迅啊,老奶奶文化水平低,我就不知道鲁迅是谁,你不要用书上的话。再有,你声音大一点,老奶奶耳朵背。

生6: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忽然有个人在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一个美女正向他笑。他非常高兴,就答应了一声。但却被来夜访的老和尚给发现了,识破了机关。老和尚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遇到美女蛇了。只要答应了她的话,半夜里就要来吃这个人的肉的。这个书生当然是吓得要命,浑身发抖。老和尚给了他一个宝盒,说只要把宝盒放在枕头边,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书生就照做了。半夜,美女蛇果然来了,沙沙沙———

师(作惊恐状):太可怕了!(众笑。)

生6(笑):是啊,是很可怕!

师:对啊,我感觉我有点哆嗦!接着讲。

生6:沙沙沙———美女蛇就来了,来吃他的肉了。忽然,一道金光“嗖”地一声从枕边飞了出去,肯定是那个盒子的事。

师:对!

生6:后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书生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呢?老和尚就告诉他,那个宝盒里装的是一条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看,我的孙女口齿多清晰啊!(众鼓掌,大笑。)真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同学们回家以后也给你爸爸妈妈讲一讲。

师:还有一点啊,在三味书屋这里还谈到枯燥、无味。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枯燥来呢?(见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不枯燥呢,我们看21段,你看这些学生读的书,你能读懂吗?

生(齐):读不懂。

师:读不懂,这些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书上的话。老先生读的话,读得懂吗?也读不懂。确实很枯燥,三味书屋确实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是,那么一帮学生读那么多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书,然后老先生也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读,想一想,也确实挺可笑的,挺好玩的。这样吧,我们来演一演,你们就是那帮学生,我就是那位老先生。你们就读,读不懂是吧,那时的学生就读不懂,你们就随心所欲地读,开始!(生自由读。)

师(提醒):人声鼎沸嘛!(生大声读。)

师(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众鼓掌。)

师:这样读挺好玩,是吧!我们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地点的变化,也是时间的变化,更是同学们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同学们才华的展示。百草园确实自由、确实美丽、确实有趣,三味书屋有一些的枯燥、有一些的无味,但是枯燥中包含着有趣、有趣中也有枯燥,枯燥也好,有趣也好,它们都是童趣啊!(板书:童趣)

师: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城南旧事》中写道:“不思量,自难忘。随着岁月的荡涤,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如此神圣么?”让我们飞扬的思绪来到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风景——忆童年,说童趣。(屏显:忆童年,说童趣)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去捡拾童年生活中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吧!

师(幽默地):我奶奶说过啊,小子皮啊,是好的;闺女皮啊,是巧的。你们童年调皮的事情,是又好又巧的。好,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呢?(学生思考、讨论,一位略胖的男生示意要发言。)

师(幽默地):我们这位重量级选手要给我们讲。

生1:那是我小时候,我住在我姥姥家。我们一帮小孩就在一块儿玩。那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玩肚子拱肚子。那时,我也比较壮……

师(插话):而且现在也壮!(众笑。)

生1:我就和一个小伙伴拱起来了,好几次我都把他拱倒了。后来,他就不干了,他一用劲就把我拱倒了。我就躺在地上,好长时间都没起来。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笑。

师:不能大意啊!大意失荆州啊,关羽就这样。在学习上可不能大意啊!

生2: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和我奶奶正在烧炉子。我不小心拿出了一根柴火,放进了作业中。作业忽然点燃了,我的手被烧了一下,闻起来有点糊。(众笑。)我叔叔和我妈妈急忙赶来,我叔叔把我背到医院去检查,我妈妈就在那儿救火,她是救火员。

师:以后同学们要注意,一定不要玩火。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呢?

生3:我刚刚走出童年。在夏夜里,大人在乘凉,我们一大帮小孩在玩捉迷藏,有的藏在楼道里,有的藏在楼后面,我们玩得非常高兴。我不想离开童年,那是最美好的回忆。

师:老师希望你永远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趣,好吗?

师:老师也想讲一个童年趣事。这个童年趣事,不是我的,是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比你们大两岁。那是03年,我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当时我在外地,家里只有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中午,我的妻子给我打电话说,放学很长时间了,女儿还没回家。我说赶紧找啊。最后问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说是摘枣去了。我的妻子就出去找,结果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实在找不到,先在家等吧,孩子丢了!正在这时候,我的女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当时,我的妻子打了孩子一把,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的女儿哭了,从书包里拿出一袋元宵来。原来,我的女儿从同学那里借了五块钱,放学后跑到市里,买了元宵再跑回家,路程有六七里远。你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啊!我要告诉大家的,那一天是我妻子的生日,我的女儿是给她的妈妈买生日礼物去了。当时,她们母女俩是抱头痛哭,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也是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女儿的一件童年趣事,但是我们现在拿来当趣事说、当笑话讲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脸上却是幸福的含泪的微笑。(老师讲得动容,学生听得泪水盈眶。)(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这节课也快到结束的时候了。同学们,你们如此缤纷多彩、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让老师也特别感慨。同学们可曾想到,当年鲁迅先生独自一人躲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何等孤寂与苦闷。他只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拾来自赏,排遣寂寞。不管是美丽、神秘、有着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是童趣中有枯燥、枯燥中有童趣的三味书屋,都成了鲁迅先生获得些许温馨、慰藉自己心灵的美好回忆。

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愿我们的生命——童心永远不老,愿你我的人生——童趣无限年轻!下课!

(屏显: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四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5.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五

刚刚上完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这是篇优美的,经典的文章,深受师生的喜爱。我也同样如此,所以我备课特别认真,上课也特别用心,当然感受也很多。

鲁迅先生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6.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六

——鲁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4.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

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看图片,了解作者(提问),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鲁迅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沿着童年的足迹,从少年鲁迅的学习过程中追寻他成为伟人的秘诀。

二、解题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当鲁迅四十多岁时在回忆这段生活,一定有什么令他难忘的,为什么难忘?什么地方难忘?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晚年时又写童年。(进一步激发兴趣)

我们按照两地的景、人、事来分析课文。

三、赏析课文

(一)1、归纳百草园的景(提示:从句式、内容、顺序上分析)。提问。

2、探究:从遣词描写来看,这段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这些词语又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如果不用形容词会这样?(完成目标三)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节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3、理性思考: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生总结写法)

4、思考:鲁迅是一位文学大家,通过这段景物描写,我们是否能够透视少年鲁迅的哪些行为习惯,对他日后成为作家有积极影响?(观察)

(二)1、三味书屋内的环境是怎样的?

2、三味书屋内有什么人?

(三)、对比思考:

1、百草园内有什么人?

2、长妈妈给鲁迅讲的这个故事,鲁迅成年后是否从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3、从鲁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一句,你看出少年鲁迅有怎样的心理?

4、闰土父亲教会了鲁迅捕鸟的同时,鲁迅是否能从中学到什么做事的道理?

(耐心、细心)

5、你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什么?

(残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

6、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7、说出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儿童教育。(或谈对三味书屋生活改革的看法)

8、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我的这个教学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并且在以教材为根本的同时,时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学贯穿起来,处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走进了课堂,成为主宰。

总之,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这节课有何收获,有失误,方法上有改进,我想,只要我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就能在再教时有些创新,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的素质必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虽然总体看,教学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发现许多环节还没有尽善尽美,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要把反思写一写,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教学之路上能够钻研得更深入。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习,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习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习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平,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

5、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

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

7、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7.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七

通读整篇文章, 无处不是妙趣横生。而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 更是让我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羡慕:菜畦、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田子、油蛉、斑蝥、木莲、覆盆子……数不胜数, 光是这一长串名字, 就已经把我带进了那个充满生趣的世界。鲁迅先生说起它们来精细生动, 如数家珍, 可见, “百草园”也真是个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听妈妈说, 她小时候就是在乡村长大的, 每天可以在田野中奔跑, 也可以在小溪里嬉戏;可以去给兔子割草喂食, 也可以抓些昆虫玩耍;可以去河里钓大大的鱼, 也可以在一片金黄的麦田中帮忙……这样充实而又美好的生活, 是我从未见过的, 也是我万分憧憬的。有时放了假, 我也会去农村玩上几天。那里清新的空气、笔直的田埂、油绿的秧苗、成群的鸡鸭, 以及朴实的人们都会令我惊奇。对于在城市的烟尘与楼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 那确实是一幅画卷般的美景。

8.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长文短教 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耳熟能详的课文,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篇文章虽然是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一般都较深沉难),但可能是文中所写是同龄人的故事吧, 学生对该课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知道:教授一篇课文,我们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下面主要就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谈谈我们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说说教授这篇课文我们要达成的总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语言经典凝练值得品味,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精彩,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又较为复杂,颇具争议,若要面面俱到未免冗长繁多,所以我们就很有必要做到“长文短教”,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重点,做到选点教学。那我们在“长文短教”过程中,又具体可从哪些方面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选好我们的点呢?

我始终觉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是阅读的美文,又是写作的范本。我们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感受作者的童心,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发自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起捕鸟、听长妈妈讲故事。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如:课文中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用我们儿时的话说,就是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小鲁迅当年的心情与乐趣,去感受“乐园”。

朗读中体味第二段百草园景物的诗意、孩童的情趣;朗读中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情景中,感受到的那样一种紧张,一种惊异、神秘,一种好奇、满足;通过朗读,体会雪地捕鸟的心情和乐趣等等。如:

鲁迅在课文中写到传说故事,是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起的。课文总体上说,是采用模拟的手法,复现当时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再稍作加工,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这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这里,拟声词(“沙沙沙”、“豁”)的灵活运用,“抖”——“飞出”——“飞回”——“敛”这些动词的连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从三字(“到半夜”)开始,到五字(“敛在盒子里”)结束,整个叙述过程,形成“三——四——三——七——七——七——九——十——八——五”这样的“短——长——短”的句式结构,造成了一种张、弛、急、重、轻、轻有序的语气,而且也从中隐现出讲述者的神态。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3、品味辨析词语,感受文章语言的凝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课文对“百草园”的命名。一是“相传叫做百草园”,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称呼。二是“那时”的“我的乐园”,是童年的“我”心里的愛称。其实,在后文回忆雪地捕鸟那一段里,还有一个命名:“荒园”,这大概是接近园子的实际状况的,或者说是成年人眼里的园子:“人迹罕至”,谁也不去关心,今天的人们也早已忘却了。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百草园”——“荒园”——“乐园”三个词语,就有了说不出的意味和韵味。

4、品味语言,紧抓神来之笔,领会作者的情感。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神来之笔,它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

这样的神来之笔,某种意义上,这是全文的一个纲。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来了。

5、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明确写作的顺序。

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从……到……”的结构,明确写作的顺序: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序。由此进行结构的细化,分出层次。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

6、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如经典段落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典型的写法,还有后面 “雪后捕鸟”的生活片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连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的手法等,都值得我们进行读写结合,进行模仿训练甚至是对第二段进行想象扩写训练等等。

7、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给了“我”什么?等问题,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把握。

当然,我们的选点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只要最后能达成我们的总目标都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索》,撰稿人:罗远雄

[2]《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钱理群,2008 年11期,目录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篇九

鄢晓红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

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感悟成长。

2、初步了解“现在的成年的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重回乐园,寻访童趣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假如童年鲁迅邀请你到他家做客,并和你一同浏览百草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2.生浏览课文后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然后四人一组交流,班上交流 预设一

春天去,因为春天百草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很多美景。请把你在百草园看到的,听到的给大家美美的读一读,品一品。预设二

冬天去,因为可以玩雪并且能捉麻雀。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捕鸟的情景,把语句中的动词圈出来。说说妙处。3.朗读指导。

四.回味书屋,感悟成长

1.请同学们默读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圈点批注,思考: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是怎样的心情?

2.教师示例引导学生读文归纳,边交流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五、归纳主题,拓展延伸

10.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篇十

“啊,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万物复苏之时,春暖花开之际,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同伴们伴舞,动作虽不优美,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的钟爱,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在田野边,在公园里,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并非如洛克所言,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有了生活的积累,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新课程的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我们只有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与课程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十一

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 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嗬! 风筝! 全是风筝! 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我们的心醉了!

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有些煞风景。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 “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选自《作文·初中版》2012年第6期,有删改)

鉴 赏 空 间

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有人说童年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种颜色都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味道。鲁迅难忘的童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段日子,周岩壁难忘的童年是那段放风筝的好时光。对孩子而言,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克服,望着摆在面前的劳动成果,那是何等的满足与自豪。

【读有所思】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预习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习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习(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习(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习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习(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习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习,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十三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4、作业:

完成复习试卷。

【教学后记】

14.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篇十四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传统篇目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编入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概括的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然而,细读作品,我颇感疑惑,讲起来也感到吃力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概括是有点偏颇、欠缺的。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1926年写成,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只有散文十篇。当时,作者境况很差,辗转流徙,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从记忆中抄出来”,“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有较强战斗精神,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文中叙事议论并重,针砭现实,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自慰,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初入书屋时的新奇,读书时的乐事、乐趣,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然而,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要知道,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而后,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他虽是失望,但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但在儿时却生羡慕,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先生才“大叫起来”,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十五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本文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咱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上一篇:幼儿园开园园长讲话下一篇:教师十严禁心得体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