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共8篇)
1.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一
关于XXX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XX区生活垃圾处置状况分析
1、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XXX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超负荷运行
XXX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我区现有的唯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该场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量为1000吨,服务年限为21年,于2007年投入试运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该场日处理垃圾量达1200吨,超出设计处理量20%左右。随着我区的不断发展,垃圾产生量必将进一步提高,填埋场的处理负荷也将不断增大,其服务年限将大大缩短。因此,我区应提早积极探索垃圾处置新出路。
2、现有垃圾处理能力难以满足未来生活垃圾处理需求
为了进一步统筹调配XXX市中心城区“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创造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城市卫生环境,市政府第XX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XX市“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设施调整方案》。《方案》中要求我区“十二五”期间负责处理辖区内及XX区约1900吨/日的生活垃圾,到2013年底使区域内设施日处理能力从1000吨提高到2000吨。可见,我区生活垃圾处置形势严峻,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3、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困难,焚烧处理优势凸显
至2013年我区需建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垃圾处理设施。若采用填埋处理,建设日处理能力1000吨、服务年限21年的垃圾填埋场,预计需占用土地约800亩,就目前来看,我区可供开发大型填埋场的土地几乎没有。与之相比,若采用焚烧处理,建设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区占地面积约需100亩,选址较容易,且垃圾焚烧技术的处理效率、减量化程度、资源利用率均优于填埋处理。可见,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与我区现阶段生活垃圾处理的要求和形势较为相符。
二、目前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情况
由于垃圾焚烧处理能够最快、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该技术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其中日本现
有焚烧厂约1900座,每年焚烧处理量近4千万吨,是世界上垃圾焚烧处理规模最大的国家),且其工艺技术和设备均已较成熟,各种炉型在市场上都有立足之处,其中应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垃圾焚烧炉技术主要有四大类,流化床焚烧炉技术、回转窑焚烧炉技术、炉排型焚烧炉技术、垃圾热解气化焚烧炉(CAO)技术。
我国垃圾焚烧发电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自1988 年我国第一座垃圾焚烧厂——深圳市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建成投产以来,“十五”期间,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近30座;“十一五”期间,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近60 座;“十二五”期间,将使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1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0%)。我国目前垃圾焚烧发电所采用的炉型,主要以流化床焚烧炉技术和机械炉排炉技术为主,但自2008年起,福建、浙江等地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引进第三代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热解气化焚烧炉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快XXX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对策建议
2.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蔬菜种子,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我国蔬菜培养的历史悠久并且种类繁多。我国地处三角地带,丰富的地理环境使得我国有利于多种蔬菜的生长[1]。因此我国也是众多蔬菜的发源地,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许多蔬菜都是从我国引进的。但是在国际市场格局中我国的蔬菜种子产业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不明显,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增大竞争力是我国蔬菜种子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我国蔬菜种子的现状
1. 蔬菜种子的起步晚
我国是使用种子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刘向的《书苑.杂言》中就有关于蔬菜种子的记载。但是真正把蔬菜种子当做一个产业来发展却比较晚,种子产业的发展是从1978年各级国有种子企业的建立算起的,蔬菜种子产业的起步更晚,大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算起的[1]。我国的蔬菜种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我国的种子生产以及产后环节和种子产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 蔬菜种子发展快
随着蔬菜种子产业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各个省市纷纷建立了专门的蔬菜种子公司,同时由于其放开式经营吸引了教学科研等方面人才的加入,使得蔬菜种子产业的发展加入了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比较大,温差也较大,因此适宜很多蔬菜的生长,各种子部门因地制宜建立了许多相关的优良蔬菜种子培育基地[2]。
3. 种子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技术和政策是影响蔬菜种子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利润以及日益完善的政策使得种子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种子法》的实施标志着种子业完全进入到了法制化管理轨道,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2]。
二、蔬菜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1. 蔬菜种子产业化发展不完善
蔬菜种子产业是以行政区域设置的。我国的蔬菜种子产业基地设置不健全,流通渠道比较广泛、环节多,给蔬菜种子的使用者和蔬菜种子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规的蔬菜种子生产公司培育不成熟,不正规的生产公司培育的种子流入市场,造成蔬菜种子市场中充斥着质量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正规企业单打独斗,产业链不完善,造成这些企业出现破产危机。
2. 种子商品化程度不够
由于资金短缺以及设备的落后,使得我国的种子加工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大多数优良品种从选育到最后的监测大都存在着分工不明确,各工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各蔬菜种子企业不具备生产一体化的特点,降低了种子的商品化。而且有些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产品品牌的包装和宣传。
3. 科研后劲不足
一方面,新品的推出速度慢,产品水平低,优良品种的育成率低;另一方面,在种子研究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不集中,种子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各种现象表明蔬菜种子企业仍面临着科研水平低,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大量重复性的研究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三、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对策
1. 组建大型的蔬菜种子公司
在国际化市场中,国际化种子企业都是在进行着育、产、销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国际化种子企业进行着有序且快速的生产模式,有条件的种子公司可以和国外一些较为成功的种子企业进行合作,学习其生产模式和人员的安排[3]。最重要的还是可以研发出自己的优良品牌,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加强各产业链之间的联系。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在实施菜篮子建设工程、种子计划建设工程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蔬菜种子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加快种子产业的发展步伐,增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强管理力度,减少或杜绝劣质商品进入市场,确保进入市场种子的安全性,打破区域分销制度,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种子销售制度,尽快使种子商业进入国际化市场。
四、总结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和种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种业发展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种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蔬菜也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蔬菜种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在建立种子企业的同时也要多学习国外较为成功的企业,引进专业的科学人才,建立完善的生产链,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良.蔬菜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0,12:60-61+64.
[2]张永强.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种子世界,2011,06:1-3.
3.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江苏省宿迁市;蔬菜;产业现状;连作障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72-02
收稿日期:2014-07-11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2058]。
作者简介:朱方林(1970—),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管理研究。Tel:(025)84390054;E-mail: zfl4391@163.com。
通信作者:刘邮洲,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园艺作物病害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Tel:(025)84390228;E-mail: shitouren88888@163.com。近年来,随着蔬菜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蔬菜种植在宿迁市各乡镇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已成为广大农户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蔬菜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高蔬菜种植效益,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1产业现状
1.1设施蔬菜已成为宿迁支柱产业
设施蔬菜在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宿迁市是一个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市,“十二五”期间就提出发展目标:“全国知名,江苏第一”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设施蔬菜作为宿迁市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重要内容。截至2010年,全市蔬菜复种面积为16万hm2,产值达61.8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为6.67万hm2,占总面积的42%,年产量达200万t。
1.2初步建立蔬菜安全检测体系,实施蔬菜无公害生产
近年来,宿迁市各乡镇紧紧围绕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目标发展,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等下属2区3县分别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完善了产地监测体系和销售管理体系。目前沭阳县华冲镇大尖番茄、汤涧镇辣椒等都是按照市级无公害地方标准生产,生产面积达667 hm2以上,华冲镇“大尖牌”番茄已经取得了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产品认证。
1.3蔬菜产业化得到初步发展
宿迁市各乡镇组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合作等方式,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实施品牌销售,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宿迁市各区县下属各乡镇蔬菜产业化得到初步发展。以宿城区为例,2013年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蔬菜合作社有37个,主要集中在宿城区南蔡乡、中扬镇、罗圩乡等地。合作社大都实行批发、直销、配送为一条龙的营销服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入社自愿的方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开展对蔬菜的安全生产、经营销售进行综合性服务,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2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仍较薄弱
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主要表现在钢架大棚还偏少,配套排灌设施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是国家财政投入还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1]。目前虽然有很多国家财政资助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但是都要求在连片6.67 hm2以上。针对散户不连片的蔬菜基地,还是靠种植户自行投入进行蔬菜生产。同时蔬菜生产设施化比重不高,冷链贮藏运输设施短缺[1]。
2.2受土地流转制约,蔬菜产业化进展慢
目前蔬菜生产产业化合作社吸引指挥作用有限,农户还是坚持自己家庭式生产经营方式,不愿意把土地转让出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现有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实力不强,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很难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致富。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蔬菜产业化进展较缓慢[1-2]。
2.3技术力量薄弱,从业人员与技术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蔬菜安全生产
蔬菜业是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目前,宿迁市各乡镇与其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力量还跟不上,主要表现在:(1)技术队伍老化,村级还没有对应专职的农技人员,很多就是村干部兼职,他们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要求高的蔬菜生产已不相适应,因而在蔬菜保护地栽培、生物农药应用等方面技术指导能力不强,造成了蔬菜生产成本高、效益低。(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苏北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新成果和学习新技术能力不强,种植蔬菜大多数凭老经验、老方法,也影响蔬菜安全生产。
2.4缺乏有效调控措施,菜价波动加剧
目前,蔬菜种植户往往根据上年度市场行情,凭经验、跟风走,造成同类蔬菜“一窝蜂”上市,致使“菜践伤农”的现象屡屡出现[1]。以辣椒为例,2013年宿迁市辣椒平均地头收购价为4~7元/kg;2014年全市辣椒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生产总量大大超过市场容量,截至7月收购价格一落千丈,平均仅为0.3~0.6元/kg,菜农损失惨重,只能弃园。蔬菜种植和销售环节信息存在不对称,生产者利益无法保障。
2.5连作障碍已成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蔬菜连续种植多年以后,在没有采取轮作换茬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会出现土传性病虫害严重、土壤盐渍化和土壤农药残留超标等连作障碍现象,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3-4]。保护地栽培的农户为了提高产量,追求利益最大化,长期采取蔬菜连作,并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还导致蔬菜连作障碍发生更加严重[5-6]。另外,宿迁的蔬菜基地多为传统稻麦土地改良而来,历史上就是盐碱地,设施条件下常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土壤得不到雨水淋洗;加上棚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下层土壤中盐碱度上升,土壤碱害加重连作障碍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全市发生连作障碍的设施蔬菜面积约 2.53万hm2,其中因为病害严重不能种植的面积约 0.53万hm2,并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严重制约着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迫在眉睫[7-8]。
nlc202309032306
3发展思路
3.1加大项目投入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蔬菜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管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和资助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各级乡镇政府应重视蔬菜种植区域的水、电、路、地、环境的综合建设和治理,提高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基地防灾抗灾的能力[1]。
3.2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园区
规划工作对现代蔬菜园区建设至关重要。在规划时,首先立足现有基础,合理定位园区类型和分布,做到每个区县有重点展示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高生产水平的经营主体,实现品牌、直销、联合产销一体化道路。其次园区建设应该与宿迁市各区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品种和特色品牌。同时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发展系统型、循环型和生态型农业,农作物清洁种植,实现良性循环。最后各级政府还应充分挖掘园区功能,发挥园区的高效生产、生态服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等服务性功能。发展都市农业和蔬菜观光旅游等外延项目,将生态、休闲、科普和生产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开发实现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2]。
3.3加强业务及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力量
一是建议政策支持,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年轻人才,在村级配备懂技术的专职农技人员。二是强化对在职技术人员的转型培训,定期安排他们参加省、市、区举办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广大菜农服务。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蔬菜种植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种菜水平,改变他们蔬菜种植的传统观念,带领他们学习新技术,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1-2]。可以重点培育一批蔬菜示范户,以示范户引导周围群众科学种菜,从而带动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水平的提高。
3.4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减轻蔬菜连作障碍
3.4.1利用抗性品种和嫁接技术不同品种抗连作障碍能力不同,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克服土传病害引起的连作障碍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措施。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相继育成了一批抗病蔬菜新品种。如:“中农118号”黄瓜可抗枯萎病;“苏粉9号”番茄抗晚疫病、枯萎病;“浙椒1号”辣椒抗疫病等土传病害。同时,也可利用抗性砧木嫁接技术以防治土传病害,目前已在黄瓜、西瓜、茄子等作物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而且还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9-10]。
3.4.2轮作与间套作不同作物间进行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简便有效措施之一。一是旱地轮作,根据不同科蔬菜的特性,如利用易发生连作障碍的瓜类、豆类、茄果类、十字花科类等与其他种类进行轮作,既能吸收土壤中的不同养分,又可以减轻连作障碍的发生[11-12]。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与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轮作,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显著降低,根系土壤微生物活性得到改善。二是水旱轮作,通过水稻—蔬菜轮茬,夏季种植水稻可使土壤病害受到有效控制,也可防治土壤酸化、盐渍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3]。
3.4.3合理灌溉,减少土壤盐分积累合理灌溉、控制盐分积累是防止或减轻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最根本措施,其工作原理就是以水化盐,使地表积累的盐分稀释下淋。可以在夏秋高温多雨季节,掀膜、挖深沟排水,让自然雨水淋洗棚内土壤表层盐分,减轻盐害;或可深翻土地25 cm左右,将土壤上下层对调,平均盐分浓度,随后向棚内灌水4~6 cm,保持水分6~7 d后排掉,如此反复2~3次,可快速有效降低盐分[14-15]。
3.4.4改变传统习惯,科学施肥设施蔬菜栽培施肥量大,但化肥施用过多也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注意科学施肥。一是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会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抑制病原菌的繁殖,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同时,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缓冲力,提升蔬菜品质。二是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根据土壤供肥能力,蔬菜需肥规律和合理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基肥以优质有机肥为主,配施磷、钾肥;追肥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肥料的需求量少量多次施肥[16]。
3.4.5生物防治土传病虫害土传病虫害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之一。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多样性,通过在自然界释放或引进有益生物,持续控制植物病虫害。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展了筛选有益微生物防治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研究,且初见成效。应用的生防微生物主要有:弱毒或非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菌根菌、木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放线菌及其产生的抗生素和内生菌。目前,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2类产品,一类是含有有益微生物种群的生物有机肥;二是以芽孢杆菌为主要代表的生物菌剂。通过有目的地引进有益微生物,操纵管理设施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合理分布,形成一个生物多样化的设施生态系统,恶化土传病害病原菌生存的环境,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生物防治的作用,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引起的连作障碍可持续控制[5,7]。
参考文献:
[1]刘本文. 新设施蔬菜园区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38-139.
[2]徐胜,姜卫兵,翁忙玲,等. 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465-468.
[3]杨月红,孙庆艳,沈浩. 植物的盐害和抗盐性[J]. 生物学教学,2002,27(11):1-2.
[4]潘可可,潘琇,王亮,等. 温州市设施蔬菜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及防治措施[J]. 浙江农业科学,2007(2):231-232.
[5]张琴,周升春,朱训永,等.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及防控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2011(1):158-160.
[6]李海燕. 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及治理措施[J]. 天津农林科技,2009(6):12-13.
[7]郑军辉,叶素芬,喻景权. 蔬菜作物连作障碍产生原因及生物防治[J]. 中国蔬菜,2004(3):56-58.
[8]孙光闻,陈日远,刘厚诚.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及防治措施[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2):184-188.
[9]郑阳霞,钟宇,李能芳. 嫁接对蔬菜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2005(1):7-8.
[10]吕卫光,张春兰,袁飞,等. 嫁接减轻设施黄瓜连作障碍机制初探[J]. 华北农学报,2000,15(增刊):153-156.
[11]刘易,蒋桂英,简健平,等. 加工番茄根系分泌物自毒效应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4):106-112.
[12]杨凤娟,吴焕涛,魏 珉,等. 轮作与休闲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2):2983-2988.
[13]郭军,陈乃祥,顾闽峰,等. 大棚番茄-水稻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 上海蔬菜,2008(5):48-49.
[14]余海英,李廷轩,周健民. 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土壤,2005,37(6):581-586.
[15]谢承陶,田昌玉. 盐渍土改良原理与作物抗性[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6]马国瑞. 蔬菜施肥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8-249.
4.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四
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菜篮子”经济,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江油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油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江油蔬菜面积已由“九五”末的*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万亩,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多,总产量达到**.**万吨,总产值*.**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左右,占经济作物产值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生产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蔬菜产业实现了三大转变:以冬夏菜为主向四季菜为主转变、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为主转变和露地菜为主向保护地设施菜为主转变。蔬菜花色品种不断增多,仅淡季上市的品种就有**多种,极大地满足了菜篮子消费需求,均衡供应、外销能力不断提高。
(三)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探索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着力打造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如九岭镇,基本建成年单产*万亩、复种*万亩、固定大棚***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在绵江快速通道两侧***米内建成了面积****亩、水泥大棚***亩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四)特色区域基本形成。全市已形成了一批优势互补、规模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的生产小区,并逐步形成“一乡一特色”和“一村一品”。如九岭的韭菜、胡萝卜、大棚蔬菜,八
一、方水一带的芋子、干红辣椒,东兴、厚坝、二廊庙一带的生姜,武都、河西的大葱,西平的莲藕等,已发展成为具有江油特色的蔬菜产业经济。
(五)营销网络日趋健全。截至2006年10月,全市共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处,零售市场**余处,容纳了一大批从事蔬菜生产、经营、储藏、加工的个体商户和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探索“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蔬菜营销网络。
(六)无公害生产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大力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培训基地的从业人员,建立和稳定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和推广无公害蔬菜实用技术,实现规范化生产。九岭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江油也被评为省级优质蔬菜基地县。
二、江油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水平整体不高。一是专业蔬菜基地不足。尽管2006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值*.**亿元,但专业蔬菜基地明显不足,整体生产条件仍然较差,突出反映在生产成本高、绝大多数兼业菜规模小,设施化程度、简易商品率和外销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销售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向增高的现象。二是蔬菜单产不高。2006年,全国、全省蔬菜亩产平均水平约为****公斤和****公斤左右,而江油平均亩产仅为****公斤,且比2005年下降**.**%。
(二)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偏弱。虽然有了一批如五洲农业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企业规模偏小,品种不多,特色品牌不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特别是产后分装、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的加工企业缺乏。
(三)标准化生产有待加强。虽然制定了主要蔬菜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蔬菜生产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一些地方缺乏真正的落实。同时,全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管理人员较少,管理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特色产品支撑力不强。已注册的“九禾”蔬菜在市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就
全市而言,特色蔬菜产品占有量太小,难以长期支撑整个蔬菜产业的发展,势必要开发更多、更具潜力的特色蔬菜产品,以接受市场的挑选。
(五)蔬菜制种业发展滞后。蔬菜制种超前品种少,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薄弱,人才缺乏,积累有限,投入资金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真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省内外有名气的大公司和实体严重缺乏。
(六)市场信息服务滞后。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蔬菜产销信息收集、发布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使蔬菜生产与市内外市场衔接不紧密,导致市场对蔬菜生产的引导、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江油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改造传统蔬菜产业。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重点支持优质定向免疫蔬菜新品种培育、无污染蔬菜和有机蔬菜产业化技术、蔬菜采后处理加工增值技术开发等重大课题。二是引进优良新品种。不断开发优质新产品,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优化种植模式。深入研究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机制,全面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实现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四是优化种植比例。根据季节特征、地理环境、供求关系等因素认真做好各个蔬菜品种的合理布局、搭配,防止品种单一化、泛滥化。五是主动适应市场。在反季节蔬菜、稀特菜、野生菜和品种多样化上做文章,不断增加蔬菜花色品种。
(二)加强基地建设。一是分层次推进。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示范带头作用,深入打造九岭韭菜、胡萝卜、莲藕和大棚蔬菜等示范基地,加速推进八
一、方水、东兴、厚坝、二廊庙、武都、河西等乡镇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建设蔬菜产业优势集群,带动其它乡镇共同发展。二是培育“龙头”。加快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步伐,建立如五洲农业公司等具有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蔬菜基地,不断推出优势、特色“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绵江快速通道沿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建设种苗基地。以绵阳全兴种业公司、绵阳科兴种苗公司、绵阳五洲农业公司和青莲月元村、九岭中河村为依托,建立四季豆、红圆头萝卜、胡萝卜等地方品种提纯复壮繁种和蔬菜新品种秧苗培育中心,确保蔬菜种苗的及时供应。四是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在九岭、青莲、太平、彰明、武都等*乡镇,建立常年种植专种蔬菜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设施蔬菜*万亩,重点推广单体大棚、联栋大棚、中小棚、防虫网、遮阳网和梅雨季节防雨栽培等配套技术,发展特色蔬菜品种。五是野生蔬菜生产基地。在**个乡镇建立外销、加工蔬菜基地。在*个乡镇建反季节绿色蔬菜基地。
(三)培育龙头企业。一是加大项目投入。积极探索现有蔬菜龙头企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大发展资金投入,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加快项目引进。加强项目包装策划,重点推出蔬菜深加工、冻干蔬菜生产、速冻蔬菜生产等一批蔬菜产业化项目和边缘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多极配套生产格局。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加强管理、改制、技改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充分调动现有蔬菜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计划地引进确有技术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落实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尽快使绝大部分蔬菜通过无公害认证,特别是提高A级绿色认证产品占有率。三是加强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增添检测设施,完善检测手段,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检测服务,尽快全面实现蔬菜无公害化达标生产。四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和集约化
经营,积极引导菜农和企业发展大棚蔬菜,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切实提高蔬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五是抓好科技示范。积极引进和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把以九岭为重点的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平台和科技示范中心。
(五)壮大和规范专合组织。一是培育壮大蔬菜产销协会、行业协会,帮助其按照“三民四自”的要求完善制度,规范运作,整合资源,加强蔬菜产加销、调运贮、产学研各链条、各环节的连接与协调,发挥协会的龙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蔬菜产销合作组织、积极培育蔬菜运销队伍,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市场的覆盖面积和占有率。三是规范协会和专合组织运作。着力解决他们在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规范其运作行为,使之真正成为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5.我市蔬菜产业现状调研对策 篇五
优越,有上通两广(广东、广西〉的铁路和四通 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京珠、衡昆"一纵一横飞两条国道干线107、322及8条省道穿境交汇而过,81条县道为主要骨架的纵横交错的 达田字交通运输网络,可以迅速通过各种渠道把蔬菜产品向周边大中 城市供货。**市现有耕地面积450万亩,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 人口560万,农业户数149.16万户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历来 就有勤劳致富和对土地精耕细作的传统,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科技种植水平较高,发展蔬菜生产既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又有广阔 的市场前景。
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96.7千公顷,名列种植业第二位,生产蔬菜185万吨,产值约30亿元,占种植业产业的30%以上,是我市 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市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 心,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狠抓科技兴菜,依法治菜,丰富蔬菜市 场,保障了城市蔬菜供应,蔬菜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集约化、无公 害化,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 识很嘎要你管是蔬菜产业优势,根据**市蔬菜生产现状找出蔬菜生产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蔬菜发展对策。
1蔬菜产业现状1、1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
市城区及个县、市、区都成立了蔬菜办(局),有科技人员及管 理人员近200人,实行了蔬菜目标管理考核,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化 的快速发展,科技人员经常深入蔬菜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培训,现 场指导、生产示范、技术交流、发放技术资料等。特别是市蔬菜研究 所是专门从事蔬菜新品种(含食用菌)选育、繁殖和高产、优质无公 害蔬菜栽培技术的科研机构,市蔬菜研究所已有28年的科研历史,技术力量雄厚,硕果累累,已获得了科技进步成果奖58项,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先后培育处蔬菜新 品种42个,已经推广应用得有20多个,如杂交南瓜系列品种有11 个,包括一串铃1、2、3、4号,还有自玉霜、绿宝、红宝石、棒槌、金魏京、丽、晶珠、蜜本南瓜等,这些南瓜品种,既可以食用,又可以供 观赏,杂交丝瓜系列品种有6个,包括早冠丝瓜406、早冠丝瓜408、早冠丝瓜409和早冠丝瓜401、早杂丝瓜、早挂丝瓜等,杂交苦瓜系 列有2个,即衡杂1号、衡杂2号:茄子系列品种有4个,包括** 早红茄、早丰茄、黑美人茄子和**油罐茄,其它还有杂交早青冬瓜、伏地尖早辣椒、抗枯番茄、早杂黄瓜、早杂香芹、晚熟花椰菜和** 调羹白菜品种。这些蔬菜新品种都以早熟、丰产、优质、高效著称,现已在省外得当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全国各地近30个 省市达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还引进筛选了以色列、荷兰、日本、泰国、韩国、中国台北等国 家和地区的番茄、南瓜、黄瓜、苦瓜、辣椒、茄子、西葫芦、花椰菜、脆芹等优良品种。
1.2蔬菜种类品种
我市栽培的蔬菜种类品种比较丰富,据统计,蔬菜有根、茎、瓜、果和调味菜等14大类,80个种类,400多个品种,其中地方品 种50余个,主要蔬菜种类种植面积有·辣椒3.3千公顷,南瓜2.3千 公顷,苦瓜167千公顷,黄花菜13.3千公顷,调羹白菜1千公顷,马铃薯12千公顷,冬瓜1.67千公顷,食用菌25万吨,菜藕0.67千 公顷,黄瓜2.千公顷,大白菜3.33千公顷,窝笋2.3千公顷,甘蓝 2.0千公顷,生姜10千公顷,豆角4.0千公顷,菜苔3.0千公顷雪里 至10千公顷等蔬菜品种不断增加,商品质量不断提高。
1.3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我市已建成十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祁 东县黄花菜基地10.7千公顷、槟挪芋基地4.0千公顷,三塘镇前进、龙唤村的丝瓜基地0.3千公顷,湘江乡、郁湖乡的辣椒基地0.2千 公顷,金甲岭大白菜、辣椒、土豆、豆角、面薯、萝卡基地0.53千 公顷等,以上基地均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部分产品认证,同时,基地都在逐步向周边乡镇扩展,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传统农业与现代 农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合理间套轮作,土地利用率较高,一年可达3,4茬以上。
1.4蔬菜生产时期
6.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六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全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新建设施蔬菜21.21万亩,增长16.4%。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专家,对全省11个市及13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的产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主要技术用户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摸清了底数、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呈现前慢后快再平稳的态势。1976-1989年13年间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88%;全省蔬菜面积的快速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89-2004年15年间,蔬菜面积从174.8万亩增加到372.9万亩,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55%;特别是2000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我省将蔬菜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仅2000年就比1999年增加了66.5万亩,增长率为历史最高的22.4%;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52.19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650.8万亩,增加了17.86%,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23%。说明我省蔬菜产业现在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平稳发展期。
(二)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蔬菜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增长,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02-2010年年间,山西省蔬菜总产量从1496.17万吨增加到1901.08万吨,增加了404.91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4%,率略高于面积的增长率2.23%。
蔬菜单产增幅不大,始终保持在2700-2900公斤之间。主要是因为随着面积的较快增长,新增菜田均为地力较差的粮田;其次是新增菜农种植蔬菜时间短、技术差;三是老菜田连作障碍严重。
(三)大宗蔬菜品种以夏秋栽培为主
山西省海拔高、光照充足、夏秋季凉爽,适合生产栽培时间长、春季种植夏秋采收的大型蔬菜。常年栽培蔬菜有40余种,2010年栽培面积中番茄57.77万亩、甘蓝53.60万亩、辣椒47.25万亩、大白菜46.02万亩、大葱34.40万亩。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中,除大白菜以省内消费为主外,均为以外销为主的夏秋蔬菜,绝大多数是春季播种(定植)夏秋收获 的果菜、结球菜和根菜。这些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虽然价格较低,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稳定性强、产投比高,而且栽培技术成熟、经营渠道通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供销体系,是山西省现阶段蔬菜产业的核心构成。
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已形成了在7-9月份面向华南、华东和京津唐地区外销的若干个大型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比如以太谷、榆次为中心的晋中盆地蔬菜区,以新绛为中心的运城盆地蔬菜区,常年菜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四)设施蔬菜面积不断增长
我省冬季时间长,全省几乎不能进行蔬菜的露地生产,有进行蔬菜设施生产的必要性。而我省冬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温度偏低但能源充分,是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理想地域,根据近年来不完全统计表明:山西省冬季蔬菜生产量仅为供应量的30-40%,今后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山西省一度成为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省份,当时山西省塑料大棚结构类型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40200斤/亩,黄瓜,长治市紫坊菜场)。90年代后日光节能温室快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塑料大棚而成为山西省的主要的栽培设施,塑料大棚一度处于被放弃的边缘。近年来,随着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成本的提高、连作障害的加重、比较效益的降低等问题的出现,塑料大棚 栽培面积逐渐回升,栽培面积迅速接近日光节能温室,并保持继续发展趋势。而塑料中拱棚和小拱棚成本低廉、简单易行、早熟和增产效果显著,是山西省中南部早熟越冬叶菜、早春叶菜、早春结球菜和早熟瓜果类蔬菜的重要生产方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我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晋政办发2009[184]号)中指出“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设施蔬菜成绩显著的县(市、区)予以奖补”;《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0[81]号)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发展设施蔬菜100万亩,每年新增20万亩设施蔬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0年新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和工程项目资金安排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83号)中规定“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当年新增3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000亩)以上的前20个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财政贴息办法〉的通知》(晋农办发[2010]100号)中规定对“新建蔬菜日光温室专项贷款实行一年期贴息,省、市、县财政贴息额按照1:1:1的比例进行分担”。
2010年,山西省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达到了150.42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58.75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8.34万亩,增长了93.19%,平均年增长11.65%;塑料大棚40.70 万亩,比2002年增长了23.06万亩,增长了130.73%,平均年增长16.34%;塑料中拱棚22.45万亩、塑料小拱棚28.52万亩。山西省蔬菜的保护地生产呈现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塑料中、小拱棚并举的局面。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山西省夏季凉爽、冬季光照充足,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的优良条件。2002年以来,由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产品质量指标较容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简单等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面积逐年上升,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快速增长,由2002年的40.86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52.37万亩;而绿色蔬菜生产由于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品质量指标不易满足以及审批手续复杂等原因,新增认证面积和产值均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认证面积最大时为10.66万亩。随着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下降,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蔬菜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山西省蔬菜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比2002年增加了180.9亿元,达到269亿元,增长了205%,平均年增长率为25.7%。年总纯收入也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为15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91.2亿元,增长了144.1%,平均年增长率为18.0%。人均年纯收入2010 年为656元,比2002年增加了385.22元,增长了142.2%,平均年增长率为17.8%。2010年山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00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4.0%,蔬菜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七)蔬菜供应和流通显著改善
过去我省冬季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能为冬季、早春和晚秋提供商品菜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产量仅为总产量的20.13%和8.88%。冬季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山东和南方省份,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山西省有巨大潜力。随着我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设施蔬菜迅猛发展。总体来看,呈现出了老基地稳步发展,新基地大步追赶的趋势。新绛、夏县、尧都、曲沃、榆次、阳高等设施蔬菜基础较好的县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都在6000亩以上。盐湖、永济、襄垣、沁县、介休、山阴等设施蔬菜基础较为薄弱县的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当年新建设施蔬菜都在5000亩以上。据统计,2010年全省今年累计新建设施蔬菜约21.21万余亩,其中主要以日光温室为,预计新增产量约95万吨,大大的缓解了供需矛盾,为我省冬春新鲜蔬菜供应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省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到600公斤,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外向型产业。其优势在于夏秋蔬菜生产和外销,7-9三个月山西省气温较低、光照适宜,有利于果菜类、结 球菜类等生产期长的大型蔬菜生产,可以以低成本生产出优质蔬菜,销往华东、华南地区。
我省绝大部分外销蔬菜是7-9月份上市的夏秋蔬菜,近年来外销量逐年上升,体现了适地适种、培植优势产业的重要性。2002-2010年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年销售量和年调进量均平稳上升,2010年山西省蔬菜年商品量为1526.88万吨,外销量为506.06万吨,外销量占商品量的33.14%;调进量为414.68万吨,占商品量的27.14%。今后要继续坚持发展露地夏秋蔬菜的方针,培植夏秋蔬菜优势产业、稳定夏秋蔬菜基地、保证山西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新菜田新菜农大量出现。
近几年我省城镇化速度较快,占用了部分老菜田,同时新发展了较大面积的设施蔬菜。因此,新菜田和新菜农大量出现。新菜田地力差、灌溉条件不良、生产能力不足;新菜农则从未种植过蔬菜或者设施蔬菜,技术指导与栽培管理不到位、缺乏合格的蔬菜园艺工等。该问题严重影响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菜农种植蔬菜的信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轻则影响蔬菜种植效益,重则会影响到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我省有些地区已经出现由于菜农不具备基本种植技术而引起的失败事例。
(二)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 全省普遍存在日光节能温室设计和施工照搬外省发展模式、建造标准执行不力、重建造轻管用等不合理问题。表现在跨度过大、采光角度不够、载荷性能差、升温慢、保温差、下挖过深、后墙占地面积太大、土地利用率极低等问题。温室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必然造成温室性能不良,从而极易引起病害、虫害、冻害、寒害,最终导致生产效益低下或绝产。
(三)育苗技术落后
当前仍然普遍存在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问题。壮苗是蔬菜丰产的基础,育苗不但很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生育期延迟、生产效益低下的后果。我省绝大部分菜农为自行育苗,方式简单、技术落后,营造影响蔬菜生产水平。
(四)蔬菜品种混乱
全省绝大部分菜农不具备正确选择蔬菜品种的基本知识,技术推广程度较低的蔬菜产区的菜农得不到正确指导,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因品种不良或不适合栽培条件而引起生产效益低下的现象非常普遍。
(五)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当中,仍普遍存在使用违禁农药和过度防治、盲目防治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差、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大部分蔬菜产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蔬菜操作规 程形同虚设,一是菜农不具备绿色蔬菜的生产知识,二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产区存在销售违禁农药的现象。
(七)蔬菜产业节能减排、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的问题
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用药、连茬种植、环境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引发生产成本高、蔬菜品质差、可持续能力低等后果。
(八)防灾减灾能力低
主要存在菜农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不标准、栽培茬口不合理、预警机制不健全以及灾后恢复能力差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菜农技术培训是首要工作
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菜农,使之具备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技术是提高我省蔬菜产业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仅“实施的百万棚设施蔬菜行动计划”就需要100万名具备蔬菜种植技术菜农、1万名技术员、2000专业人才。制定完备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是保证蔬菜产业既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必须规范日光节能温室结构
蔬菜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缺陷直接影响设施的生产 性能,间接影响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各蔬菜产区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蔬菜种类、栽培茬口等要素,严格按照国标设计和建造蔬菜生产设施,保证生产设施的生产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宣传各地质量技术标准局已颁布的蔬菜设施建造规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三)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
集约化育苗可以有效解决因品种和育苗引起的种种问题,应该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有专业知识的菜农承担起集约化育苗任务。
(四)严格筛选主推品种
由蔬菜产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共同承担主导品种的育成、引进、遴选、宣传和推广工作,保证做到适地适种、良种良法。
(五)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因病因虫而造成效益低下和药残超标问题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制订确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非常重要。该项工作影响因素多、技术要求高、区域性强、操作难度大,应当统一安排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与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部门通力协作方可完成。
(六)推广高效率生产设备
“一对夫妇一栋棚”的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菜农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低效率的人工密集型生产方式必须改变,逐步探索省工高效的适度规模蔬菜生产方式是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从生产设施、设施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机具、生产资料等方面综合配套,集成适合我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蔬菜生产模式。
(七)开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新技术
设施蔬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必然采用连作的方式,故连作障碍不可避免。为了保证基地化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研发嫁接栽培、无土栽培、土壤杀菌、抗性品种以及配方施肥等技术,以解除或缓解连作障碍。
(八)制订防灾减灾预案
7.渭南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七
1 渭南市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渭南市蔬菜产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 已初步建成大蒲城、大荔、临渭、富平、华县、华阴、潼关7个蔬菜产业基地。截至2013年底,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1.67万hm2, 总产440万t, 产值87.0亿元。设施蔬菜面积6.40万hm2, 产量310万t, 产值66.5亿元, 分别占全市蔬菜面积的54.8%、产量的70.5%、产值的76.4%。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 省级园区增加到28个, 市级园区105个, 园区产值达87.5亿元。园区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不断增大,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 园区所在区域上半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增长35%以上。
2 渭南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情况
近年来, 渭南市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 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农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把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主抓项目, 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生产技术3个环节入手, 大力推广普及严禁使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远离工矿等污染源、选用抗病抗虫的优良品种、深翻轮作耕作、应用微生物农药、搞好病虫的预测预报、采用无残留的物理防治方法、加强植物检疫等10项无公害生产技术[1,2]。目前, 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3.33万hm2, 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 国家级驰名商标4个, 省级驰名商标30余个, 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富平柿饼、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华县蔬菜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
3 渭南市设施蔬菜发展的有利条件
渭南市具有发展设施蔬菜的市场需求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其地处陕西关中盆地的东部, 气候较干燥, 同期温度较陕西北部高3~4℃, 较陕西西部高2~3℃, 尤其是早春和深秋温度在农业生产上均比陕西北部和陕西西部地区条件优越, 如在渭南栽培同一设施蔬菜, 可提早上市, 栽培成本较低。且渭南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方便, 距离陕西西安、河南郑州、甘肃兰州等大中城市较近, 具有发展设施蔬菜的市场需求。所以, 渭南市是大力发展高效绿色食品蔬菜的适宜区域。
4 存在的问题
渭南市蔬菜生产普遍存在菜农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生产规模小、经营主体多、种植分散、标准采用率低、设施装备水平差、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从生产环节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菜农质量意识淡薄, 从业人员道德水平低
从调研情况看, 大部分的菜农配药随意性比较大, 用完后在设施大棚边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物现象随处可见, 菜农在选择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种类时首先考虑的是防治效果, 部分菜农不知道或有意忽视农药使用后的安全间隔期, 个别菜农甚至前一天施药后一天采收上市销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 使用禁限用农药的事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2013年6月中央电视台报道渭南菜农使用禁限用农药事件, 对渭南蔬菜产业影响非常大。
4.2 农药、肥料污染严重, 土壤性状恶化
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投入量不断增加, 造成了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流失的化肥、农药又加剧了江河湖海的水质恶化。渭南市2012全年施用肥料58.25万t;各类农药使用量1 757.42 t, 其中氮磷肥料流失总量9 720 t, 占肥料施用总量的3.1%。设施蔬菜全年生产复种指数高, 土地不能得到休养, 导致土壤的理化性状下降明显。在设施蔬菜中, 菜农为了使高投入的设施栽培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收益, 往往过度增加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广大种植户普遍形成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 忽视了应用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有机肥的应用等绿色措施。渭南设施蔬菜农药使用量虽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农药对蔬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调查发现, 日光温室蔬菜化肥的使用量大约是大田粮食作物的5倍以上, 日光温室用氮肥825 kg/hm2以上、P2O5525 kg/hm2左右、K2O 750 kg/hm2左右。近年来, 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增加提速, 施肥量随之增大, 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累积效应增大, 随着水分运移下渗, 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已经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
4.3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太少
目前, 渭南市设施蔬菜生产绝大多数是以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 生产规模小而散, 蔬菜生产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知识缺乏的情况十分普遍。大部分菜农只凭经验从事生产, 特别是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时多是凭经验或听从销售人员的建议, 标准意识十分淡薄。政府的技术服务部门也未按照当地种植模式、栽培模式结合标准化生产规程制定适合当地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或标准[3]。在调查中无论是示范园区还是单个的农户, 均没有市级的生产标准, 影响渭南市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限制渭南市蔬菜产品质量的提升。目前, 全市只认证了3.3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 5个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 4个国家级和30余个省级驰名商标。这对于渭南市11.67万hm2的蔬菜种植面积, “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太少, 不能起到对广大菜农的示范带动作用。
4.4 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 防治难度增加
近年来, 随着渭南市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 栽培技术向多品种、多茬次、全年化生产方向发展。设施内低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土壤连作年限延长, 不仅为各种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 而且为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使蔬菜病虫害发生频繁。如低温高湿性病害灰霉病、霜霉病、细菌性脚斑病等, 黄瓜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土传性病害发生也明显加重;设施蔬菜的疫病、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由常规种植下的季节性发生变为全年危害;新的病虫害如蔬菜根结线虫病、黄瓜黑星病在渭南设施蔬菜栽培中从无到有,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
4.5 土壤连作障碍程度加剧
土壤连作障碍是渭南市设施蔬菜栽培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设施蔬菜栽培土壤位置相对固定, 没有天然降雨淋洗, 品种结构较为单一, 栽培模式类同, 化肥和农药投入量增加, 连作障碍的时间较露地提前。连年种植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 使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 根区微生物生态失衡;加之同种类蔬菜互相传播病虫, 使得软腐病、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 (黄) 萎病、青枯病和线虫病在渭南市蔬菜种植区时有发生。相对封闭的栽培环境以及大水大肥的栽培技术, 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理化性状变坏, 影响蔬菜对某些元素的吸收利用, 容易导致设施蔬菜缺素症的出现。
5 发展对策
5.1 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水平
蔬菜种植户是蔬菜生产的主体, 是新技术应用的接受者, 也是农药、化肥等污染物的直接受害者。菜农对农药和化肥使用方面的知识缺乏, 技术水平比较低, 环境意识淡薄, 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 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 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化肥污染引起环境污染甚至消费者中毒。只有对蔬菜种植户根据农时、季节进行系统培训以及现场和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现代传媒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 宣传、强化科学技术意识, 传授科学技术, 讲明道理, 让种植户树立环保意识, 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技素质, 才能做到科学用药和合理施肥, 提高农产品质量, 以达到减轻甚至杜绝环境生态污染的目的。
5.2 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强质量安全控制
5.2.1 推行标准化生产。
现代生产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整体一致, 要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推行标准化生产尤其重要。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应力争在5年左右时间结合国家标准和农业标准制定出符合渭南市的蔬菜生产标准或规程, 并在现有的示范园区推广示范应用, 带动渭南市的标准化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促进渭南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2.2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严格控制化学物品在蔬菜生产中的投入, 降低蔬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土壤养分信息资料及蔬菜品种的养分需求规律科学制定施肥方案[4]。推广“以有机肥为主, 其他肥料为辅;以多元复合肥为主, 单元素肥料为辅;以施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基本不用硝态氮肥, 少用叶面喷肥, 使用化肥要采用深施、早施的蔬菜无害化集成施肥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采用防虫网、粘虫色板、杀虫灯、性诱剂、膜下滴灌等物理、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提高农产品质量。
5.2.3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 加强生产基地自检, 指导安全期采收, 严把基地产出关。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 加大批发市场自检力度, 严把市场准入关。同时, 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要加大检测力度, 对上市前的蔬菜产品进行抽检, 并及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反馈检测情况, 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从源头上对蔬菜安全进行控制。
5.2.4 尽快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 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法》规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蔬菜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责任, 要切实加大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 蔬菜生产者要按照规定要求建立生产记录制度, 详细规范地记载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时间、使用数量、使用次数、使用间隔、采收上市时间等情况, 以备监督管理[5]。同时, 要深化蔬菜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整治, 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 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达到长远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星, 樊洪金.谯城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3, 9 (5) :35-36.
[2]王建梅.关于张掖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4, 212 (3) :38-39.
[3]景小丽, 上官文兴, 师海斌, 等.渭南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302-305.
[4]党永华, 胡元宝, 吴金娥.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0) :27-29.
8.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70-03
襄州区是襄阳市的主城区,襄州区地处鄂西北,境内缺少山地,林业资源相对匮乏,以平原林业为主,林业产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绿满襄阳”行动以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系列工作的开展,襄阳市造林绿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花卉苗木的需求增长迅猛,带动了本地花卉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本土化特色,在林业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14年,襄阳市政府将林业产业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正在努力打造“千亿级”林业产业。襄州区林业部门更应该牢牢把握住此次林业产业的发展机遇,为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出谋划策,促进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其成为襄阳市支柱型林业产业。
1 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
经调查,襄州区目前花卉苗木生产经营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大户、站场所等已达到19家,从业人员736人,经营面积573.33余hm2,全区总体苗木蓄积量4 300万株,2014年预计销售金额4 800余万元,利润800万元。其中事业单位4家,经营面积280 hm2,苗木蓄积量1 325万株,预计销售额1 380万元;企业5家,经营面积142 hm2,苗木蓄积量1 160万株,预计销售额1 700万元;专业合作社9家,经营面积213.67 hm2,苗木蓄积量1 824万株,预计销售额1 766万元。按树种分,经济林苗木38.2 hm2,苗木蓄积量309万株,主要树种为桃树、梨树、葡萄等;用材林苗木28.67 hm2,苗木蓄积量235万株,主要树种为杨树和湿地松;园林绿化苗木507.47 hm2,苗木蓄积量3 800万株,主要树种为香樟、红叶石楠、桂花、紫薇、栾树、女贞等。全区形成以国有林场、种苗站和林科所育苗为基础,黄龙镇、峪山镇、伙牌镇、双沟镇等乡镇育苗为支撑,企业、合作社、大户广泛参与的苗木花卉产业格局。襄阳市襄州区目前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花卉苗木销售市场,花卉苗木销售主要依靠生产单位、生产企业自己寻找买方市场。
2 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发展较为盲目
襄阳市襄州区花卉苗木品种杂乱,乡土树种苗木缺乏,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而且存在着木本苗木多,花草苗木少;小苗多,大苗少;常规品种多,新优品种少等问题。造林绿化可选择的品种较为单一,香樟、桂花、红叶石楠等栽植泛滥,其他品种较为少见。苗木规格能达到绿化工程要求的数量有限。市场热销的大规格苗木、彩色苗木、高档苗木在本地均难觅踪影,需要到外地调苗。鲜花和草坪种植基本没有。苗木发展缺乏计划和引导,盲目跟风发展现象较为突出。
2.2 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目前襄州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573.33余hm2,但整个种植规模依然偏小,产苗量不能满足本地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用苗的需求,绿化苗木自给率不足50%,外销率极低。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经营的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花卉苗木产业总体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低,还处于小、散、弱、杂的发展状态,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技术引进等方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组织,抵抗自然灾害和防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3 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当地群众对花卉苗木生产风险担忧多,对发展效益认识不足,不少群众在资金投入上处于观望状态。花卉苗木种植每亩需要资金近2万元,不少企业、合作社、农户缺乏启动资金,贷款较困难,信贷服务明显滞后,行业担保机制不健全。花卉苗木投入资金后劲不足,基地培植、管护等方面的资金跟不上、资金链中断等现象时有发生。
2.4 技术人才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有技术服务人才不多,科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户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粗放。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技术、信贷、信息、流通等专门服务不到位,种植效益不高,全区没有形成统一品牌和市场,经营主体之间无序竞争、相互抬杠、相互杀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全区虽然成立了种苗花卉管理站,但人手不足,抓全区的花卉苗木发展力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业的经营市场,营销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 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已经成为襄州区林业产业中的一项优势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花卉苗木产业,必须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1 搞好总体规划、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襄阳市千亿级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结合襄州林业实际,制定本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布局、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选择苗木种类和品种,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产业优势。强化国有林场、种苗站和林科所在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支持峪山镇、黄龙镇、双沟镇、张湾镇、伙牌镇等苗木生产大镇进一步做大做强,稳定并壮大园林绿化苗木板块基地,显著提升用材林和经济林苗木面积,不断满足本地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对用苗的需求。经过3年努力,全区花卉苗木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苗木生产基地保持稳定,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0.087万hm2。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良种选育与推广、质量检验与监督三大体系较为完备,花卉苗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大幅度提升,争取将我区打造成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nlc202309040706
3.2 完善机制、提升组织化程度
健全各种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苗木花卉生产经营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成立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全区花卉苗木产业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林业局种苗站。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种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介组织,为其提供科技、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努力实现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采取林地流转、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生产基地,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户利益。依法规范和搞活苗木流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3.3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全区目前还没有花卉苗木产业方面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当务之急是出台和规范扶持龙头企业的措施、办法,积极为其发展争取资金和项目扶持,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鼓励襄阳展博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中国驰名商标、林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和名优产品创建工作。加大各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重点企业成长路线图,确保每年新增规模以上花卉苗木生产企业2家。依靠龙头企业或业主,建立稳定的、规模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培植一批有特色的乡土树种,并实行规模开发和集约经营。不断完善和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建基地,培育资源。
3.4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可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加大对该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是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包括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等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二是通过鄂西北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襄阳市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等平台,为林业经济组织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三是加强政银企多方合作,增加对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的贷款额度。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协会或大户参与花卉苗木生产,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开发。五是增加区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建议区级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预算资金用于奖励林业花卉苗木生产,新建苗圃3.33 hm2以上的奖励66.67元/hm2。努力形成以财政项目扶持为引导,企业和林农自筹为主,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投资体系。
3.5 科技兴业,完善服务体系
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邀请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到本地指导、科技攻关、科技合作。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对区、镇、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举行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农户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三是调整品种结构。大力推广乡土品种,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把握好产品的市场定位,组织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搭建专业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成立襄州区花卉苗木产业信息网,由区政府进行管理和维护,为从业人员提供技术、信贷、信息、流通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李家清,刘宜华.枝江市花卉苗木产业现状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3,(1):50-52.
[2]龙红梅,谭振华,王哲,等.宜章县脐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13,30(5):31-33.
(责任编辑:唐 岚)
【xx区蔬菜产业现状及对策】推荐阅读:
上海有机蔬菜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10-08
产业贸易的现状及对策08-20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08-05
中国蓝莓市场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29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02
蔬菜筐市场现状分析及07-03
蔬菜市场现状09-22
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0-24
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