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2024-09-25

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通用14篇)

1.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一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第二,备目标。课标是教学指南。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第三,备教材。新教材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采取何种教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第四,备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早课堂的活动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科学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习历史新课标随感满市八中杨艳茹伴随着课改热潮,作为历史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变。然而,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偏差。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中清醒并自我反思,让历史课改达到“改”的初衷。据调查分析,初二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水平不如初一学生高。这种趋势逐年递增,其实,学生对历史存在一种“原始兴趣”,历史的丰富多彩,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诱人的学科让学生生活不感到兴趣,如何将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原始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我觉得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转变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对新课标的偏执也曾走过许多弯路,例如:教师抛弃传统走向另一个极端——舍本逐末,一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搞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却忽略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脉络,造成学生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这样并未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适得其反他们对本已遥远的历史更加茫然、困惑。本人认为在新课改中顺应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令其徜徉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适宜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它的客观性,知识的完整性又不容我们

2.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二

关键词:Photoshop,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设计

Photoshop是一个实践性, 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 其内容丰富, 工具繁多, 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对这门课的教学"好上", 但"上好"却很不容易.面对学生起点水平的参差不齐, 个人兴趣, 审美能力的差异, 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乐学, 好学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我经过两年多的Photoshop课程教学实践, 提高了教学效益的同时也加深了对Photoshop课程改进的理解, 下面就从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对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设计, 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源于教材而不依赖教材

1. 上好第一节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上好Photoshop第一节课──图片欣赏课十分重要, 它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上第一节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多种图像模式所表现的色彩效果, 让他们了解色彩在图像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滤镜是Photoshop的万花筒, 可以在顷刻之间完成许多令人惊叹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滤镜功能, 我把原始图像和使用滤镜处理过的效果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滤镜这种图像特效工具的神奇效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还向他们展示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 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 使他们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进行一些复杂的图像设计处理.

2. 学以致用,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例子"

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 许多学生家庭都拥有了数码照相机。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一些学生在使用数码照相机。结合这一实际情况, 我就围绕如何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设计了专题的讲解, 让学生主动学习图像色彩处理这一教学单元。我安排了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红眼现象, 如何消除照片中的"黑边"和"白边"问题, 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 调整偏色的照片和制作本人或他人的艺术照片等等这些教学内容。从实践过程来看, 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书本、学习网站的帮助下, 大多数的学生在上机实际操作中都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 体验到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在教学期间又适逢我系举办的平面设计大赛, 结合这一实际情况, 我就组织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班级, 设计大赛的标志和班级的口号。有的班级在大赛的入口处贴上了同学们亲手设计的班级标志。我认为这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3.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

根据我本人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 我将Photoshop的教学分为七个教学单元:基础知识, 图像色彩的处理, 图层、通道和蒙版的运用, 滤镜的使用, 文字工具的应用, 路径的绘制以及综合实践。其中综合实践课又贯穿于每一教学单元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其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好这些任务的大小, 顺序, 使得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 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过程, 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认识.

二、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导向,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也不能说某个知识的教学只能用某种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 也有其短处。因此在Photoshop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Photoshop教学实践中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三、以"评"促"学",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以"评"促"学", 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评价.

1. 建立明确的评价机制

对信息技术课程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兴趣, 对于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 其中教学评价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学生为了达到评价标准的要求, 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 从而促进了信息能力的发展。在开始上Photoshop的第一节课, 我就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40%, 期未的试卷成绩占60%, 我们注重平时的学习和上机操作。有了这样的约定, 就严格的从平时的每一次课堂练习开始执行。我给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文件夹, 学生的作品以学号+姓名的命名方式上传到教师机, 学生有浏览其他同学作品的权限, 但没有修改他人作品的权限, 这样就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取别人的长处,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样学生之间便于比着学习, 争创优秀。

2.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主要采用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三种形式。其中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 让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听我的课, 请他们来帮助我, 发现在教学环节中的不足, 这样便于我更好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技巧;除了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有针对性的讲课和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以外, 在课后我会对全体学生的作品做出相关评价, 并把评价结果公布在网上。等到下一次上课时学生便能看到我对他们作品的评价。评价不是对学生作品进行优劣的甄别, 而是要帮助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能起到激励学生不断改进的作用。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 我把它们公布在教学辅导网站上, 让学生一起参与投票的评选。通过这样的互评方式共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在合作学习以及每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差距, 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万军, 李辉.《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7.0》.人民邮电出版社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陈鹏.《Photoshop应用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3.浅谈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三

1 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 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 ,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 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 ,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

2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 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4.浅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篇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以往的单独学习或者同桌交流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育方法不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数量一般是四到六人。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其他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更加良好,容易接纳他人,使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力较低的学生也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这样每个成员有了责任感,乐于承担个人和小组的义务和责任,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辅导与合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何况是小组成员中的四到六人呢?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从其他成员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品质上的,态度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分担不同的小组工作,如声音洪亮的,普通话标准的可以做汇报员;写字既快又好的可以做记录员;有领导组织才能的可以做组长。这样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自从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很多以前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开始讲出自己的想法了。那些平时上课爱动的学生在其他成员的监督目视下,也自觉地克服了上课爱动爱说话的坏习惯。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了,但是老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一间教室里也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但看到的却是一团糟:一个小组的学生正在为由谁来记录而争吵;另一个小组中,一个组员静静地坐着,因为害羞而不加入小组活动;第三组的两名成员在谈论动画片,一名组员在写作业。其实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学习。学生不一定知道如何合作,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把学生安置在小组中学习与在学生中构建合作性学习并非一码事。

合作性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或者让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资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将他们的思想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带动自己的个人成绩及各方面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挖掘和锻炼,知识、能力和思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5.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篇五

今年暑假看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

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这个就是我对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感想。

6.浅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篇六

设计一班

曹招娣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中国,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场景雕塑、绿化、道路)建筑装饰和装饰装潢等等,此外,还包括城市规划。尽管叫法很多,但其内涵相同,都是指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要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的区别,学科上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就其狭义(围绕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上讲,叫法也算贴切。但其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就不得了,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所有设计领域。

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

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之初的两个专业方向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教学各自走向系统与专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行业逐渐成熟起来,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领域,环境景观设计行业已形成与室内装饰与设计行业两分天下之格局,对更加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设计实践对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正分化着原有合二为一的专业教学结构;与此同时,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由于有限的学制和日益增

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有必要对现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重新整合,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内的深入教学,为建立相对独立的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教学结构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具体还有空间形象设计,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和陈设设计等四个方面。

(1)空间形象设计是一种空间结构的总体设计,解决空间的尺度、比例、协调等结构问题;

(2)装修设计的总体设计的具体实施。按照空间结构的整体设计,进行墙面、地面、天花板、间隔等处理;

(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解决室内通风、保暖、温度调节等方面的工程性设计。这是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

(4)室内陈设设计包括家具、灯具、织物、艺术陈设品,绿化植物等。

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

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

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代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性行为,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5.适应性。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有很多资料上都说环境艺术设计的就业方向是:在政府机关建设职能部门,机关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部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土木工程科研院所,建筑、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站,工程建设监理部门,各铁路局工务维修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银行及投资咨询机构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或可考取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师等。但我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就业方向不仅仅是这些,我之所以看好环

境艺术艺术设计这各个专业,是因为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有我自己的浅显的认识,也许不够成熟,但这是我现在所处的学习阶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肤浅认识。

7.浅谈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篇七

一、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从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这是我国数学课程的一大优点, 但以学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使数学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严谨, 而忽视了学生观察、探索、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忽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忽视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认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 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目标多元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规范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领域, 并且对它们做了较为具体地说明。在以往的大纲中, 这些目标只是被视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数学课程标准》则明确地把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有力地制约了“退位”现象的发生。在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规范课程目标, 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采用过程性目标———学生亲身经历过程, 达成过程性目标

8.浅谈对学生数论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数系;数论;学习兴趣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数论的产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素数的学习,现在已经发展到高等数论的范围当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数论难题进行研究,这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艰难的任务。

目前,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对于数系这一块的内容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即对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由于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对数的认识这一块,都停留在实数的范畴,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一系列无理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论的兴趣

(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学习的数学,实数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已经学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实数的范围是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细分为整数和分数,将无限不循环小数定义为无理数。

这部分基础知识为后边学生学习复数的内容做好了必要的铺垫,保证了学生对实数域范围内的数掌握的程度,遇到相关的习题能够对此进行准确分类。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几道问题让学生对此进行思考,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问题。

在课上讲解复数的概念,将一些数写成复a+bi形式,统称为复数,其中a、b为实数,i表示虚数单位,如例题1:若复数z满足z(1+i)=1-i(i是虚数单位),则其共轭复数z=________。

解析:z=(1-i)/(1+i)=(1-i)■(1+i)(1-i)=-i,

∴z=i。

这个例题要求基础知识要记牢,对于共轭复数的概念不能出现记忆偏差。

(二)正确引导学生解答

学生在学习复数时,对复数这一知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先讲清楚复数的定义,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逐步引导,然后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这样建立体系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例题2:复数■-■=________。

解析:■-■=(3+2i)(2+3i)/(2-3i)(2+3i)-(3-2i)(2-3i)/(2-3i)(2+3i)=13i/13+13i/13=i+i=2i。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都存在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抓住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逐步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进而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解答。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对于复数,学生会提出诸如此类的疑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一一讲解,理性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不要对于不切实际的问题给予批评。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都要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以后也多多质疑,学生在质疑、解答中获得知识,会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牢固,对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

(三)拓展视野,放眼未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学生按照一个标准去看待,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数学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教一些解题的方法;而对于那些在数学学习方面不错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置身于对数学的探索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课的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点,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最关键的。教学不是一个死板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是鲜活的,比如由以前不完善逐步走到了今天的发展水平,出现了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自然数、复数、等实数的分类。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先前的实数理论越来越赶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科学家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数——复数。

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知识,将自己的学习视野进行完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知识,将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学好数学这门课。

三、小结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仅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担,而且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下多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通过了解学生,才能在课上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求知,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苗兆峰,《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热点问题直击》[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2.03

2.汤敏,《关于初等数论课堂教学的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10.01

3.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9.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九

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走进新课程,领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兴奋地感受到领悟新课标真谛所带来的喜悦,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认识、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

一、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

(一)教师观与学生观的重新认识

(1)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2)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3)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考试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我总在想,课改与考试制度是否矛盾,考试制度始终会是课改的绊脚石。通过深入领会课标的新精神,才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形式之一,考试并不等于评价。

(1)评价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考试。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考试和分数,其实它直接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考试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没有错。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

(3)新课程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仅从课堂上出现的新的教学用语中就可见一斑。下面试析几句最常用的课堂用语。

1.“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说(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吗?”──创造性思维要落实到创造性表达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相应的对策尝试

困惑一:我们倡导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但是,低段学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对策:在讨论前,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困惑二:传统观念下的课堂环节观与真实课堂教学的矛盾。以往的教学,考虑环节是否完美,是否紧凑。而真实的教学中以学生的体验、探索为主,由此产生许多预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问题,教师要改变固定课堂环节观,做到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师生产生积极的交流,产生互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欲强烈,从而往往出现拖堂现象,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降低课堂效益的现象。

对策: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共同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与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困惑三:教材将“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它使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而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则显得导向欠明,这样让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工具性训练的度,尤其针对青年教师来说,就显得难度更大,这便成为一线教师的一大困惑。

对策:在语文学科中,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工具素质”,都不是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们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字要端端正正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响亮流畅地朗读,话要正确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好文章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当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课外积累,扩大知识面。

10.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十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其国际战略思想最核心的是“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其国家发展战略中最成功的部分就是“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其科学性表现在既符合当今世界的“世情”,也符合当今我国的国情,是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利益的锐利思想武器。

在冷战期间,邓采用联美抗苏的战略,用“开放”争取西方支持,让中国在对西方外交上先行一步,抢占了优势;在发展经济搞活国内生产力方面,邓小平用代工的方式取代了国际分工,让人和土地成为国际生产力,让生产力成为资金力量,让西方先期从经济发展层面与我们国家进行合作,将中国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用来攻打西方市场最为有利武器,学会了西方生产管理,用补偿贸易占有了西方生产线,最后将西方竞争者淘汰。

邓小平在发展经济战略方针上,提出对外开放,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引导全国全党在30年中一心一意发展国内经济,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动摇,时刻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在对港、澳、台政策上,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战略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及时维护了台海地区的稳定,为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国际环境,并为未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同时妥善处理国际争端提供了参考。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风格是“以逸待劳,攻其不备”,表面上看往往被动,实际上占领了制高点。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是世界历史一个独创,使中国从一个全球人均外汇最少的国家成为全球最多外汇的国家,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占领了整个价值链中枢。

11.浅谈对住宅电气设计原则的体会 篇十一

1.住宅负荷统计的原则

住宅负荷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变数,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时间的推移,居民用电量会越来越大。因此,住宅负荷统计的原则应当是统计单户住宅负荷宜松,统计全楼或全区的余额负荷时宜紧。统计单户住宅负荷之所以要放松,是因为一户住宅的用电负荷,随户主的经济状况及性格有很大差异。有些人比较节约用电,有些人却宁可多花些电费都要享受新时代生活的乐趣。作为设计上的考虑,对用户的供销电能力应当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用电需要,而且多年以后仍能满足。因此,统计单户住宅负荷应当从宽。

全楼或全区抓的用电负荷则要结合实际,从经济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计算得过大,要适当从紧。如果负荷统计时已考虑了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所有家用电器,那么负荷再增大很多就是很远以后的事了。

2.干线的选择原则

住宅干线选择原则是宁大勿小。其实,干线截面选大一级所增加的费用是很小的,只是电缆价格稍高一点,施工费用是需增加,而带来的好处是适应负荷发展的能力强得多,并且可以降低线路功率损耗及电压损耗,应当是得大于失。因此,干线选择可适当放松。

3.住宅单元电气设计的原则

住宅单元电气设计的原则是安全、合理、美观、方便、灵活。

安全:安全是电气设计首先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考虑安全的设计绝对不是合格的设计。所谓的安全,就是设计要符合防火要求,要有良好的接地措施,所使用的材料要符合标准要求,要有国家主管部门发给的准许生产证书及产品合格证书。电器的安装位置要注意防潮防湿,进户的配电箱要有防雷击的浪涌,照明有可靠的接地,并作等电位联结。

合理:一是电能分配要合理,二是电器布置要合理。住宅单元内一般都要设置住户配电箱,距地1.8米,并不得与浴室共用一面墙体。设计原则要任何一回路出现故障都不至于给居民造成太大的麻烦,只是住宅内局部受到影响,家庭生活基本可以维持正常。同时,还要考虑节省导管和导线。因为所有设备都可以就近余相邻设备相连接,所以室内照明、室内插座(面积大可以分两个回路)、厨房插座、卫生间插座、每个房间的空调插座都是单回路。除照明和空调插座外,其他插座回路均须采用漏电保护器。并不得与浴室共用一面墙体。电度表箱采取集中计量(也可远程抄表),安装在楼梯间2楼和5楼,箱顶边距地2米。住户一般进户后会进行装修,故每户仅布置灯座,既降低造价,又避免浪费材料。为方便住户更换光源、灯座选用螺口,厨房和卫生间应选用瓷制防水灯座。空调插座距地1.8米,洗衣机插座距地1.5米,厨房则根据建筑的布置,在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处设置多处插座,以满足抽油烟机、电炊具、电冰箱等厨房设备的需要,抽油烟机插座为单相三极插座,距地不小于1.8米,操作台上宜选两个距地1.5米的单相三极五孔插座。其他插座距地0.5米。插座距地低于1.8米必须带安全门型。起居室、卧室尽可能多设置一些单相二极加三极型暗式安全型普通插座,布置原则为:距门宜不超过1.5米,插座之间距离不大于3.6米。卫生间插座必须布置在3区或以外地方,空调插座不应布置在一堵墙的两面。楼梯照明宜采用座灯头式声光控,它与普通灯头合为一体,安装方法相同,不多占用空间,节省材料,不易被损坏,寿命长。线路采用BV型导线穿半硬塑料阻燃管FPC在墙、板内暗敷设,尽量绕开上、下水管,煤气管等。

美观:美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注重的。很多家庭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来搞装修,目的就是为了美观。要做到美观,首先是要排除明敷设的方式,其次是配电箱、插座、开关等都要暗装,再次是没有必要装在高位置的插座一律装于离地面0.5米高的位置,尽量置于不现眼的位置。

方便:是指用户对电器使用时操作方便。为此,窗式空调机的插座应有不高于1.8米。在住宅的入门处,应装有灯开关控制厅灯或近门口的电灯(能直接或间接照亮入门处),使居民在晚上回家时开灯方便。门外宜有门铃开关,距地1.6米。卧室的电气设计,可在床头正中离地1米的地方设控制房灯、电视机插座、空调机插座的开关。房灯的开关采用双联开关,与房门口处的灯开关联合控制。这样,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进行控制电视机、空调机,不用专门爬起来开机或关机。安装于卫生间内的照明开关宜与排气扇共用,开关采用双联防溅带指示灯型,安在卫生间外侧,半夜上卫生间也不用摸黑起床。所有照明开关距地1.3米,距门边0.2~~0.3米,不宜安装在门后。住宅电气设计得好时,可使人们的生活增加很多舒适感。

灵活:灵活是指家用电器适用位置的灵活性。住宅线路采用穿暗管敷设就更加要考虑灵活性。比如,电饭煲、电热开水器应当可以在厨房使用,也可以在饭厅使用。灵活性主要是通过多安装插座来实现。一般而言,每一面墙都尽可能安装插座,一是可以使电器使用灵活,二是可使日后需要增加插座时施工方便。

4.淘汰的选择原则

光源的选择应尽量使用光效高的日光灯、节能灯,并配以电子镇流器。配用电子镇流器有如下好处:

(1)减少使用有色金属(因为笨重的电感镇流器主要由铜铁组成);(2)节约能源。同样安装40W日光灯,使用一只电子镇流器可以节省约7W的电力;(3)降低无功功率损耗。一只配40W日光灯的电感镇流器消耗无功功率达86VAR,而同样规格的电子镇流器只消耗约16VAR的无功功率;(4)按电子镇流器的使用寿命为20000小时计,则使用一只电子镇流器可为用户节约上百元的电费;(5)从整个国家而言,大量减少有色金属和电力的消耗,可以减少很多煤炭的燃烧,从而有效地降低污染;因此在光源选择中,配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或节能灯应当作为首选。

5.接地、等电位及电气安全设计原则

为防止接地故障火灾,在住宅单元电源总进线处装设漏电保护器,但必须与住户插座回路漏电保护器有选择性配合。住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现行防雷设计规范设计。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根据不同地区或由当地供电部门决定,但不宜采用TN—C系统。建筑物电气装置在电源进线处必须实施总等电位,并采用联合接地,宜利用建筑物基础作接地装置。厨房、卫生间属于发生电气事故危险性较大的特殊环境,为保障住户安全,必须实施局部等电位联结和其他电气安全措施。

6.电视、电话的设计原则

住宅电视、电话的设计原则为两电视两电话及宽带。客厅及主卧室各一台电视,电视插座则应装三个,主卧室一个,客厅二个(主要是客厅电视安放位置不确定),电视线路以每个房间两个回路为好(便于用户自己增设分配器)。从长远考虑,电讯及网络发展迅速,设两部电话和宽带,对日后加装电话、宽带却带来很大方便。卧室、书房、厅、卫生间都要装上电话和宽带插座。客厅装两个电话插座为宜,可以方便用户在不同地方安放电话机。

7.其他

不管有无专人值班,住宅大楼的入口大门都要采用可以遥控的防盗门,各户设控制按钮,并配以对讲电话。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住宅大楼,各户的厨房、卫生间等使用煤气的地方要设置煤气探测器,当煤气泄露是将讯号送到消防控制中心。

12.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十二

关键词:角色互动,民主平等,自由灵活,积极创新

在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且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观点的协调认识。

一、角色互动,教师是学生的贴心朋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都表明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要由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者只有在平等交往的前提下,才能彻底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孩子们一个纯真。师生之间互教互学,更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走近学生,真正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学生的良好谋士

1.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凸显学生的主体 地位 ,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共同探究学习中普通的一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才能如此真实,如此自信地展示自己。

2.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共创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欢迎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的目的。

13.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十三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主流热门的教学方法,介绍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2

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一)微课

随着互联网上“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热门技术的出现,在学校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微课”的概念。简单讲,微课一般是指“微型的授课或课堂”。不过,从国外的研究文献上看,“微课”通常包括“微课件”和“微课堂”两个含义。也就是说,一个“微课”代表一个“微课件”,而多个“微课件”组成了一个“微课程”。我们通常说的“微课”主要指的是“微课件”。

所以,“微课”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和授课核心内容(教学重难点)设计而成的,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可谓是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微课的基本特点是视频化、简洁化、反馈性、交互性。从设计方法来看,微课通常有以下两种制作方案:一种强调内容的传递性――单播式微课,纯视频形式;一种强调内容的交互性――交互式微课,具有交互性的视频形式。

(二)慕课

2012年以来,慕课异军突起,在世界各国大学引发了一场网络教育新趋势。慕课是“MOOCs”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为“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免费网上课程。比较著名的平台包括:Coursera,Udacity、EdX,这三大平台课程针对高等教育,并配备学习和管理系统。

慕课能吸引众多大学的目光,是因为它能为大学之间的国际化交流、共享、竞争和发展提供具有深远影响的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一所大学的影响轻易跨越地域限制而遍及全球,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的“软实力”,同时也提供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机遇。

从某角度看,慕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像是一个融教育、娱乐与社交网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课件和视频,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临教学现场的感觉,进而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综上,慕课就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形式,为学习者提供的一种全新的在线学习形式,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以更加吸引人的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翻转课堂

国外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是:一种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利用多种技术工具来实现教学流程重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是重新调整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和学生交流、讨论、答疑,共同研究解决重难点,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要在课后,通过视频讲座(微课、慕课)、听博客、阅读电子书、网络上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等完成学习任务。

(四)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两种学习模式的重新组织和实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有人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面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所以,我们理解的混合式学习就是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的相互结合,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其中,混合式学习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和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教学理念、模式、组织方式的综合性变化。

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这些涌现出的学习形式相互间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些用语是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所蕴含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基本技术实现方案彼此关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技术新概念图。见下图:

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两者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让学生更加灵活、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实际上两者是从不同侧面在谈同一个问题。混合式学习是翻转课堂的指导思想,而翻转课堂则是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案。

慕课与微课。当前慕课仍然以课堂演讲视频为主,但是视频长度控制在8~15分钟,其实这就是一个个的微课。所以微课是慕课的技术实现形式,即微课为慕课提供了更加符合学习者心里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更能吸引学员学习,更能有效地展示慕课。

微课与翻转课堂。微课就是翻转课堂的具体技术设计方案,或者说,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用的课件设计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在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指导下,翻转课堂是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案,即为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和可操作的网络教学设计思路,使教师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有章可循。也可以说,翻转课堂是联系理论(混合式学习)与技术实现(微课)之间的中介物;微课则是实现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案,强调学习资源的碎片化分割、学习路径的交互选择、教学视频的短小化和知识点学习的即时反馈。而慕课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形式,其通过新颖的技术方案来使得原来的教学视频更加吸引学生的眼光和兴趣,更容易大范围地传播,从而使得网络教学的课件形式、技术解决方案和工具都产生相应的变革。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新生的事物,我们要积极研究和尝试,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轻易“翻转课堂”,又不能一概排斥,忽视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4.浅谈 对服装设计课程学习的心得 篇十四

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学校独立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训练,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本文从选题、开题、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答辩等关键环节出发,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应措施。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措施

Abstract: The graduation design is an teaching content in a university , and is also an key cont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The content is not only a essential practice training independently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nthesis reorganization about knowledge in the school.The paper introduce improve measure about teaching quality from the selected topic, decided topic, Instruc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graduation reply.key word: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integration,Graduation design,Measures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从选题、开题环节、毕业设计指导,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立足实际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

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

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

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

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3 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

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

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

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

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

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5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 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6 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参考文献

上一篇:辽宁美程在线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