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2024-10-26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共14篇)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一

美丽数学 精彩课堂--基于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改手记(一)

摘要〗初一换了新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即由教向学的转变――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现在要“重学”;过去提倡“为教服务”,现在鼓励“为学服务”。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等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飞起来”?梅山中学初一数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了一些尝试:以积极的`态度接纳新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身份,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学生的座位甚至要调整;课堂教学要“生活化”;怎样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作业也要追求创新,等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接纳新教材 转变身份 学生跃起发言 学习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问题讨论教学法 动手“做”数学 学习小组 作业创新

8月,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仅四字:“数学好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现在,数学终于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我们惊讶它的美丽的,惊讶它的神神奇莫侧,惊讶它的包罗万象,惊讶它的“好玩”。数学,这门最纯粹、有着最高级思维乐趣的学科,让无数英雄竞折腰――阿基米德面对敌军屠刀说:请等一等,让我算完这道数学题。

数学是有用的,没有数学就不可能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法国数学家托姆);数学不仅产生了最富有成果的后代----

[1][2][3][4]

2.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不够重视学生想象、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忽视了他们的生命活力,过多地强调知识模仿和记忆,制约了学生的双手、嘴巴和头脑,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得沉闷、机械,丧失了灵性和童心。新课改犹如滚滚春雷,用巨大的声势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满堂灌”变成了“自主学”,让我们的课堂多了些许生气、动感与活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了,也乐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了,可以说,新课改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1.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改积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是说让所有学生都向同一个方向、统一的规格发展。试想,如果我们教师用同一种模式备课,同一种方法上课,同一种标准评价学生,那么就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实,世界上找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当然也就不可能找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总是积极走入学生中间,对学生做深入的了解,并充分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例如,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等课时,我积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水平。

2.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被动学习,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就渐渐丧失,逐渐形成了“要我学”的局面。很明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从长方形特征入手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改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到过多的支配、限制、束缚、管教,他们在课堂上俯首帖耳、唯唯诺诺,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新课改积极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凸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动口、动脑的机会。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还他们主人翁地位。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发扬民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给学生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例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等课时,我都积极给学生提供动口、动脑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由于数学学科有着内容抽象、概括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晦涩,以至于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作为一名新课改形势下的一线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行为,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怎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在的小学生学业负担重,这严重威胁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争取让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佳效果。

2.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彻底摒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学习“除法的运算性质”等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用固定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的头脑,而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是个性化的行动,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得以在愉悦、宽松的氛围释放个性,展现生命活力。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一名一线教师,应积极投身新课改当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走向精彩。

参考文献

3.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因真实而精彩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真实;精彩

随着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一个热点,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精彩”。今天我观摩了一堂精彩而真实的小学数学课,教师通过运用实物教学,联想类比,形象生动,轻松活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授课呈现的几大亮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讲授者应恰当地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做到课堂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真正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方法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重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之间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良好的开端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老师用生活中的长江、珠穆朗玛峰、东方明珠塔来引出生活中的大数这个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善于质疑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观摩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解题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交流合作与动手实践,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上,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六)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开发数学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目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七)体验成功,人人有收获

成功的体验是一节好课中不可缺少的提味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开放型题型,由于它条件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策略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发挥各自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获得成功的机会,真正做到人人有所收获。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要求,才能使课堂教学显得真实和精彩。我认为观摩过的这堂课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一)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对理解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因此,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在课堂的内容方面还需要适当地拓展

如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力度及社会科学方面。

总之,无论从网络信息的创新,还是从临场应对能力的实际操作,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为主题服务,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服务。让数学回归生活,注重新课程的蕴涵,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数学课才会更真实有效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范富强.数学:因真实而精彩教书育人[J].教书育人,2007(10).

4.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 篇四

班级:小学数学1班

姓名:苟芳芳

学号:120592 光阴如梭、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培训生活就要结束,回顾这些日子真是收获多多。就对本专业的培训做如下总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及早的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5.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五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黄崇飞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当语言描述准确时,思维也就严密了。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教师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6.浅谈新课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篇六

黄平县苗陇乡青杠小学

吴斌

数学是一门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解释、应用的学科,其目的是发现现实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并为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服务。数学与科学技术等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如何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历,让我对如何进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农村学生的数学素养,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一、灵活多元组织教学,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谈到数学,大部分人认为数学只是计算,学生只要会做题就是学好数学。其实不然,我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解释、理解,是为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服务。因此,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实践活动。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语言困难,硬软件条件的缺乏等等原因导致农村教育落后,所以,农村教师要灵活多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素材、语言及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其年龄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教法和教学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数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是提高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展了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制作,通过制作各长度单位的模型等活动建立起“米、分米、厘米”等的实际长度的概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再如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时,根据问题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就是分析的过程,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所能解的问题就是综合的过程。例如:应用题 “男同学们种了12棵小树,女同学种了8棵小树,一共种多少棵小树?”问:一共种多少小树棵知道吗?那么要先知道什么?学生思考:一共种多少小树必须先知道什么?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怎么求一共种多少棵小树?用什么方法?

二、新课改数学教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我个人认为,数学学习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是实践活动。在《课程标准》实施以前的数学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就使学生们感到数学学习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的现实生活的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

三、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师生该怎么共同学习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大脑。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所以,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能力

“学于思,思于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首先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师生互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难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面积计算》的时候,我要求每个同学剪了一个长方形图形并求面积。有学生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我接着问:“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学生们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后来学生动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其次要创设疑惑情景,让学生喜欢质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儿童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样在教学《面积计算》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或重叠法”把两个图形比较,有的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学校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不实际,然后探讨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质疑。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最后还要精心创设矛盾,让学生善于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

五、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认真分析钻研教材,发现并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及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7.论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 篇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小学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 是学生知识基础形成的重要环节, 会对小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构成直接性的影响。同时,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迈入了崭新的阶段, 强调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课堂教学应体现生本理念, 提升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巧妙的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必然结果。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采用教师灌输或填鸭式的方式, 教学效果平平, 不适合小学生此年龄段的心理需求, 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应选择迎合小学生心理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玩、好奇心较强等, 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情境式教学和生活化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定能激发小学生兴趣, 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 有效教学的成果颇丰。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了实施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应将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 创设活泼的教学环境, 根据小学数学内容来设定相关情境, 能够打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能让小学生充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消除师生间的芥蒂, 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吸收更多的数学知识, 是有效性课堂开展的前提条件。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时, 首先师生要进行互动, “同学们, 今天早上都是几点起床的?”小学生们都各自回答着, “知道时间是利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的吗?是钟表, 那么钟表是有什么构成的呢?今天带领学生们认识一下钟表。”其后, 先找2个学生, 让学生分别扮演分针、秒针, 而教师则扮演时针, 通过三个人代表的表针类型进行轨迹的移动, 在训练的过程中锻炼小学生的识表能力。

2. 提倡生活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数学问题, 超市购物、保险、银行、企业等等, 若没有数学的存在, 就无法形成庞大的数据世界。为了增强数学知识的说服力, 应将书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 能够辅助教学, 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数学教学,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洞察力与观察力。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时, 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场景, 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当出现类似的生活场景时, 小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相关知识, 增强对数学知识点的巩固与福利。以超市购物为例, 准备书、本、钢笔、铅笔、粉笔等道具, 并对各类道具进行明码标价, 找3名学生进行超市购物场景的模拟, 其中1名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 另2名学生是顾客, 针对整个购物过程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参与生活化场景创设的同时, 也有利于增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 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生活常识。

3. 提倡多媒体式教学,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名片,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 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新时期, 为了实施有效教学, 应将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可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 借助多媒体中所特有的图片、文档和Flash动画进行数学课堂的优化, 能够紧紧抓住小学生的特点, 提升其对数学教学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平台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形态,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必然结果。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前教学方案的设计, 将课程教学内容利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多媒体平台, 想学生展示多种四边形, 然后提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利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完毕后, 教师通过多媒体将五者的关系图表现出来, 能让小学生对各图形的关系一目了然, 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各种图形特点的复习与补充。

新时期, 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应用其中,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兴趣, 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摘要:数学,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本文着眼于小学新课程的要求, 探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阐述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孟繁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分析[J].赤子 (中旬) , 2013, 8 (8) :299.

8.精彩细节打造有效小学数学课程 篇八

一、教学语言要严谨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声音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找准切入点。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 “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5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练习题,供学生选择。课堂练习设计可分为A、B、C三个层次,即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后进生只做A组和选做B组,中等生必须做A、B组和选做C组,优等生A、B、C组全做。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下面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基本题) (1)说一说在我们的身边或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2)用各自准备好的小捧摆出—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指出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 B层(发展题) (1)用三角板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2)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找出下面图形未知边的长度。(图略) C层(提高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图略) (2)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评比。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各有所得,让优生能永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全班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9.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九

○天长小学沈美莲

本书是校本研修热点丛书中的一本,本套系列从书由成都教育学院周小山院长,严先元教授负责编写设计并组织运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由本书李建萍担任主编,郑大明担任副主编。各部分的编写者:第一部分:郑大明;第二部分:程依青、郑大明;第三部分:赵笑梅、李建萍、陈琳、林方全;第四部分:李建萍、文芳、汪峰。全书由赵建萍统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针对广大教师在小学数学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实践的感悟和反思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本书在撰写中注意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提出问题,并以一线教师探索与创造的经验为依据,给出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澄清模糊认识,解决问题。

本书特色:

1、理论阐述通俗易懂。

2、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

3、行动策略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

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目标,第二部分是课程内容,第三部分是教学活动,第四部分是课堂学习。全书针对40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每一个问题都力求作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理论认识尽量深入浅出,实践有操作性,从而切实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每个部分内容,我都有比较感兴趣的点:如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怎样恰当地陈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性目标的定位程度

2、准确把握“经历,体验,探索”等活动过程性目标的行为程度

教师在研究如何在课程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研究的是我们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又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的心智得以运动,且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生的情绪感受;其次要研究的是体验,也即如何让学生在完成经历之后,回过头去审视自己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体会自己是通过哪些步骤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

3、科学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划分,制定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中,又讲到“要真正用好教材,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必需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考方法?

2、教学从哪里开始?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教材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为教学

顺序?

3、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三部分教学活动中,又重点论述了“怎样认识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学习环境

1、关爱学生的学生活动

2、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二)营造以对话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1、生生交流自主探索

2、师生交流共同发展

第四部分课堂学习中重点分析学习方式开始,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概念,着重分析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了三者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在新课程中如何引导等内容。

人类已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希尔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什么是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学习,将学习任务下达到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都有义务为共同体的进步作贡献,这促使每个成员都为共同的目标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发现,思考,尝试,交流,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学会合作已经是现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我们教育领域合作尤为重要,由于我们要培养现代具有较强合作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们在平素的教育中恰恰是忽视了这种意识的培养。在2002年微软教育论坛上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拿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打起了比方:“如果举行编程比赛,一个清华学生对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我赌清华赢;双方各出100人,我可能要偏向美国赢。”故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迫在眉睫,而起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再者,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还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共育英才。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似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有效的开挖。因此,教师学会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合作呢?

首先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执著的去追求。合力在物理学中是指:多个矢量在方向一致(共线同向)时,矢量值最大;而多个矢量组合在一起有夹角时,会形成内耗,矢量值较小。共同的价值追求即方向一致,可以使大家产生合力;再有,合作者集思广益——凝成合力的智力支持,合作者积极参与——凝成合力的行为保证,合作者相互体谅——凝成合力的情绪协调。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要用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来指引,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准确定位,让师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去,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中这样介绍:在合作学习中逐步制定活动规则,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让每个孩子分别承担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如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互相配合的习惯的等等。

在当今这一社会,我们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自己同样也要学会自主,探究。而且不仅要合作,还要学会学习。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观念,要渐次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就需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全力建设学习型学校。

教师个人要勤学不辍,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人生主餐。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语);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再者,要积极主动积累直接经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学习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迅速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利用它来解决问题;三是变革它推陈出新。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要积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探究活动。师生、生生、生与媒体间可以尝试专注式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络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创造性的学。(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单一主体探索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它经常以网页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犹如一位探险者,与一群各俱专长的探险高手,在网络中作知识探索。)

我们的社会正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学习。许多国家提出如新加坡等建设学习化的国家,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化的城市,我们教师工作成长的学校也应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而打造为学习型的学校。

10.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十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课堂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多元化、开放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简单的数学逻辑能力、解题能力,进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引入或者创设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使学生从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设计:一方面是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内涵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从多角度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简单的数学逻辑与解题能力。如:在讲授“图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水果、人民币等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来说出它们的形状,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具体含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创设出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1.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十一

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调动小学生的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主要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带领小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游戏教学中引入生活活泼的小动物,使数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然后进入到下一个游戏环节:小动物们得到了旅游团送来的旅游票,票上写了出发时间,可是小动物们不会看钟表,请小朋友们用刚学到的知识帮助每个小动物找到出发的时间,让小动物们顺利的进行旅行?在这种游戏情境中,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满足了做游戏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鼓励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全体小学生的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改变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避免出现尖子生“一人独大”的局面。比如,讲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将小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给小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小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我为每个小组引出探究性问题: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有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比如老师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等等。同学们能再想几个例子吗?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交流,最终有的小学生说键盘上的按键宽度大概是1厘米,还有的小学生说小瓶娃哈哈的瓶盖厚度大约是1厘米。

三、联系日常生活,鼓励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而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改变小学生对数学的看法。通过这生活中的案例教学,不仅让小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让小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教学反思,优化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师生关系都是小学校园里热议的话题,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小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对小学生的思维加以干涉,束缚小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让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因此,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反思,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数学教师还应该鼓励小学生不断进行反思,在数学课结束后要知道都学习了什么,还要知道学习的知识怎样运用。任何一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都离不开师生的高度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积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给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课堂上有一个小学生不注意听讲,而且还与同桌交头接耳,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我不会直接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给这个小学生进行语言和眼神的暗示,然后下课后与这个小学生进行单独对话,指出他的错误,进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尊重小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小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用具有童趣的话语和行为激励小学生,提高数学课堂氛围。同时,数学教师还要加强对数学学习技巧的指导,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会不断学习数学专业知识,与资深的数学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教法探讨,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博.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文理导航,2013,(05):34.

12.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纪律略探 篇十二

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教师因素

(1) 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影响着其对课堂秩序的驾驭。有些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不熟悉, 知识介绍零散, 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这会导致学生听课的疲劳, 学生会抗拒这样的疲劳, 出现小声说话、看闲书、开小差等注意力分散现象。严重的还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的情绪, 进而在课堂上制造麻烦。

(2) 教师教学方法进入误区

有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学得不深不透, 精神把握不准, 盲目陷入了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误区: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却又忽视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主导性;或片面反对接受式学习, 课上一概闭口不讲。也有些教师对当今儿童生理、心理的新特征和学习方式变革后的新情况缺少研究, 对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组织不当, 指导不力, 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无序, 弄得课堂吵吵闹闹, 导致学生“动”起来了, 课堂“乱”起来了。

2学生因素

(1)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他们的自控力较差, 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当学生原有的形象思维不能跟上所需要理解的内容时, 学生就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懈怠、思想走神、昏昏欲睡等情形, 从而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

(2) 新课程实施后, 学生发言比原来积极了, 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学生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表现自己的独特, 不愿倾听别人的发言, 学习别人的东西, 甚至有时教师的讲解他们也不感兴趣。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倾听, 很容易会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 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

二、教师应对纪律问题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纪律观, 做好课堂调控

教师要将“严父”与“慈母”进行完美结合, 就要在课堂调控中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 动静结合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静”不是我们所主张的, 反之毫无约束的热闹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动”。这里的动, 不仅是学生口动手动, 更重要的是脑动。动静结合, 有张有弛, 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激活, 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 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以保持, 也才能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2) 自由与限制的适度把握

教学方式的转变, 必然会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新课堂仍然需要常规, 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项内容, 但需要教师在自由与限制之间把握分寸。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需要教师用平等的口吻、亲切的语气、中肯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 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 并持之以恒, 用心引导, 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增强学生纪律的自控性

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 进行外部控制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1) 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就要抓好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首先要认真备课。在备课时, 应当尽可能地考虑到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 设计出各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这样就能够降低教师在遇到偶发事件时的紧张心情, 从而冷静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 小学生年龄小, 自我控制力薄弱, 注意力不稳定, 难持久, 思维以形象为主, 对有直观形象支持的材料容易记忆。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数学教学中应采用投影仪、简笔画、实物、图片、实验等教学手段, 配以教师的表情和体态语言, 这样才能创设浓厚的数学氛围,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增强纪律的自控性

良好的纪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使学生获得终生享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1) 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猜谜, 游戏, 设疑提问等, 都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刺激大脑兴奋中枢, 有助于学生迅速积极地处理学习信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调控教学节奏, 发现学生有疲倦、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时, 随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谜语, 游戏等, 让学生猜一猜, 动一动, 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

(2) 勤用“口, 眼, 手”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初步发展阶段, 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手口并用的教学内容, 学生非常喜欢在课堂上随着节奏手口并用, 而忽视了语言的正确运用。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教学障碍, 用多提问题来约束学生率性而为的行为。

13.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 篇十三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14.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上一篇:微信平安夜祝福下一篇:继续教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