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备课》心得体会

2024-09-22

《教师如何备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教师如何备课》心得体会 篇一

李老师围绕着有效备课的基本内容,如何备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如何备学生,备老师等等方面展开,她所说的几点对我很有启发性,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专家把课程目标和理念打印出来贴在自己的备课本上,作为一种指导,之前我只是时不时的把课标和指导思想拿出来看一看,这个也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上个学期给高年级上的是关于生命主题的课,这个学期主要让孩子们有一颗关注生活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让孩子们看了一部我自己认为很有深意的电影《遗愿清单》,但是我不知道孩子们是否能够很好的感悟,就像今天李老师说的有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很有生活的启发意义,很多教材很有深意,只是对于孩子,活血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既定和人生经历才能体悟这些深刻的道理,所以教材编排的内容及时质疑,可以创造,但是更要教室去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对于我们心理课程的教学,我是准备了很多套的教材,因为一直觉得我们学校的教材内容比较老套有些陈旧,在我自己的专业基础上做了很多的调整,还“自以为是”的进行了很多的创新,不过我对自己的创造力还是认可和肯定的,只是现在要多几分慎重的抉择和思考吧。李老师在“备教态”这一点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对着镜子不断的练习,难怪我们的主任会称赞她在课堂上最美。应该是这样的。最后她用那句很具有深意的开场白结束了这次的讲座:用一辈子用心去备课。在备课中成长、反思、学习,让自己的羽翼不断的丰厚,我自己也感觉到在一次次的认真备课中有所成长,在一次次反思中有所进步。今天又有收获了。

2.《教师如何备课》心得体会 篇二

一.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科的方向, 它决定了教学应该以哪些问题为主, 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标准不清楚, 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 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 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研究清了课标, 吃透课标, 才能更清楚如何教学, 哪些是必须要讲的, 哪些是可以不讲的,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想高效备课, 就必须首先做到钻研课标,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次我备课之前, 都会先拿课标进行研读, 反复研究, 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 才开始着手进行备课。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科,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教学资源可谓无处不在, 学习中、生活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资源, 在备课时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每一个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加入课外的语文资源, 使学生扩充知识面, 激发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都作准备, 以制作成课件或其他的形式带到课堂上, 展示给学生。比如, 对于《颐和园》的教学, 学生很少有去过颐和园的, 因此对于该课内容他们是比较陌生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比如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风光图片等等, 让学生对于颐和园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

其实, “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因为我们备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 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就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 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学策略, 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 比如说在设计提问的时候, 都需要提问哪些学生, 提问他们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他们回答不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再比如, 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 需要请哪些同学参加, 分角色朗读中如何给学生分角色等等, 这都是具体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四.课前预案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很多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之后, 只要已经进行教学, 就会将所备之课抛之脑后, 以后再为其他班级讲解该课也不用再备课, 只需拿着教案继续重复着前面的劳动。殊不知, 教学后的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 势必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 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东西生成, 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些, 不进行反思, 那么课堂上的教学生成就会昙花一现, 毫无价值。而且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 我们的教学依然是机械重复, 没有提升, 也没有改进, 长此以往, 不仅学生会厌烦, 教师也会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 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 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 从而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完成第二次备课。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 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 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 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 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由此看来, 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工作, 也是课后的工作, 不仅仅是一课的工作, 更是终身的工作。

3.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篇三

备课历来是教师主要的工作之一,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类学生必练的基本功,也是做教师的起码要求。“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这说明课前准备之重要。在写教案之前或之时的构思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备课的质量,最终也就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我想,是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课题的切入点,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吃透教材: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维系学生兴趣的纽带,而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平台,概念的解释、练习的设计、插图的编配都是编者煞费苦心安排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书,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伙伴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老师使用教材的方法应是 吃透教材,同时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领域。比如:高中音乐新课程中,苏州地区有位教师教学内容为《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在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后,他发现有很多可以融合。于是他们教研组就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整合。《音乐鉴赏》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和《歌唱》中《八骏马》、《半个月亮爬上来》挂钩,《音乐鉴赏》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与《歌唱》第四单元《星星索》(印尼民歌)、《春之歌》(朝鲜民歌)联系等等,两个模块内容相辅相成,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往常,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空前高涨。所以要让音乐课真正益教益学,在课前教师都应该反复聆听教材中提供的音乐素材,并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出最具特点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备课时要精益求精地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

音乐课的课型有视唱练耳、乐理、唱歌、欣赏等多种,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多,许多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碰到相关的知识点,就应该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相关学科教师等方式弄清一些问题,以便课内课后对学生感兴趣的这类问题能对答如流。

二、了解学生

受学校升学率、考试制度、音乐课时少和某些人对音乐的偏见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中小学生上音乐课并没有像上语文、数学等科目那样认真。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蛋”: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使师生配合默契,提高教学效果,备课时应当调查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学习音乐的各种心态、爱好等,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备课关键一步就是要备学生,“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一个目标或教学方法对不同人,在不同班级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学专家的典型课例往往是我们熟悉的教学内容,但是他们在处理相同教材时,往往会因班而异、因学生而异,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差异,选择各种通向目标的途径。

前面讲到的实习生从网上下载的教案中出现了大量的五线谱,而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郊区,不少同学在原来学校甚至没上过音乐课,连简谱他们都不怎么熟悉。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课,试想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三、熟悉钢琴(或其他伴奏乐器):

新的音乐教材为教师配备了优质的教学课件,老师在教学时方便又快捷。而这些实习老师过分依賴课件,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一遍遍地播放范唱,让学生跟着学习歌曲,钢琴几乎不使用。其实伴奏乐器不仅可以降低歌曲学习难度,解决其中的难点,好的钢琴伴奏还能使我们教材中的歌曲更加悦耳动听,教师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伴奏,学生原本就不是很喜欢的歌曲就会变得更加索然无味。

四、有效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像结合、直观生动,能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密度的特点,所以对于鉴赏、识谱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的教学等,教师应尽量在事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来节约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运用音乐。课前,要花时间精力去搜集、整合、优化各类素材,为课堂音乐活动准备除教材附带以外的丰富的音响资料,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制作课件。备课时,科学地选择传统、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及相互间的互补作用,使教学融艺术性、科学性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服务工作。

比如在准备《玩具兵进行曲》欣赏课时,可事先制作课件,以动画的方式简单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将此曲作为背景音乐,并将涉及到的鼓、串铃、沙锤等乐器图片及声音按伴奏节奏呈现,这样可给予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感官体验,极大地实现教学优化。

五、认真构思,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并不等同于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等方面,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外,上课前的精心准备(预先设计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预设得是否巧妙、是否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备课、构思时要重视的,并且必须以自己明白的方式在教案中记录:

1、上这堂课的目的:让学生得到什么?

2、学生与音乐的融合:怎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3、导语的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环节“问”的过渡:如何连接?

5、问题的设计。

4.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四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备课是避免无效学习的前提。但今日之备课已被彻底异化、变态化、虚假化、无效化。有歌为证,歌名《心太软》——“夜深了你还不想睡,你还在抄教案吗?你这样辛苦到底累不累?还是纯属自我安慰?”

备课就是抄教案,异化一也。

抓备课就是查教案,异化二也。

不祛除异化,回归本义,求真求实,而谈有效备课,无异乎缘木求鱼。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一曰废除所谓写教案。

写教案不等同于备课,抄教案更是伪备课。误人误己,遗毒无穷。

惟有取消查教案,教师不必违心地把宝贵时间耗费在全无意义的抄教案上,才能谈得上备课不备课,有效没有效。

所“写”教案如何,一丝一毫也不能反映备课情况。或者可以说,教案越“好”,备得越差,教学越是无效。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此有限的、宝贵的时间,用来抄教案,那哪来时间备课?遑论有效?

而真正意义上的、扎实有效的备课,不一定是以教案来体现。可以是零星的笔记,可以是杂乱的摘抄;可以是资料的拼贴;可以是符号、圈点、勾画;也可以是个中三味,烂熟于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无痕迹,方为“不射之射”,几于备课之最高境界。真正踏踏实实备了课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一本很好看的教案的。

须知真正有效的教学,必然基于真正有效的备课,也必然不依靠教案。正如一味按剧本表演的演员是三流演员一样,一味按教案上课的教师必然是蹩脚教师。

写教案于教学之无用,于备课之破坏,可知矣。

写教案,查教案,可以休矣。

二曰功夫在诗外。

备好课的基础是什么?不是参考书、现成教案、这个那个技术、此项彼项工具,而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读书、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不二法门。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可固步自封,自我满足,放松学习,那样是连本职工作也做不好的。

仅仅看本学科的书、教学的书也是不够的,须知学科整合、综合学习是大势所趋,不容回避。文科教师也可以看一点理科书,理科教师也可以看一点文科书,看不了太深的,可以看一些基础的,普及性质的。知识面广一点,对备课,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书可以看得多一点,教案可以看得多一点,但要养成习惯,坚持长期看,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教哪课看哪课,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求真实效果,只图敷衍任务。要多看真实的教学实录,那些花里胡哨作秀的所谓优质教案,是用来哄鬼的,不是用来教学生的,可以少看点。话再说回去,有抄一篇教案的时间,可以看五六篇教案,抄一篇毫无收益,而看上五六篇必有启发。是抄个漂亮教案来换取教案检查的好评价呢,还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尽责,扎扎实实多看几篇教案呢?为人师表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三曰透彻理解备课的本义。

备课所备者何?

是“备学习”,而不是“备上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而不是为自己好教而备。出发点不正确,往往南辕北辙。

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不要学某些作秀性质的,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是否真正有所得。

要把自己当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来学习,我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

以语文教学而言,不要被教参上的东西奴役,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认真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真实感知、路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学习,使讨论成为真讨论,思考成为真思考,感悟成为真感悟,而不是走向预设答案的装摸做样的走过场。那样的走过场,我称之为伪教学、伪学习。

要备得细,但万万不可讲得细。“讲课”是一个可恶的词,“讲深讲透”是一个害人的想法,当然,仅仅针对语文教学而言。

以细致的结论取代细致的学习,以喋喋不休的灌输取代过程的引导、思路的启发、方法的点拨,使埋头记笔记替代了探索、讨论、相互激发,使学生开不了口,动不了手,转不起脑筋,这样的教学,我称之为强暴式教学。

5.数学教师如何备课 篇五

数学是弱智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学习数学对补偿和矫正弱智学生身心缺陷,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身上的责任是重大的。所以教师如何教好课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知识,如何备好课又是教好课的前题,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备课包括: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练习等几个主要环节。

一、选教材、分析教材和学生、确定教学内容

6.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篇六

去年,几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四学生来我校实习,学校安排我们几个老师负责指导。有个“实习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有着“八十年代后”的烙印,青春时尚、聪明热情,性格惹人喜欢,但是他非常害怕或者是讨厌写教案,上课时也能明显看出是“想到哪说到哪”,课前没有多构思、多思考。一直到实习快结束,他也没交出一份像样的教案,后来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居然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而且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弄得大家哭笑不得。这个接受了大学四年师范教育的大男孩引起了我对“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的深深思考。

备课历来是教师主要的工作之一,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是师范类学生必练的基本功,也是做教师的起码要求。“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这说明课前准备之重要。在写教案之前或之时的构思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备课的质量,最终也就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我想,是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课题的切入点,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吃透教材: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是维系学生兴趣的纽带,而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平台,概念的解释、练习的设计、插图的编配都是编者煞费苦心安排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书,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伙伴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老师使用教材的方法应是 吃透教材,同时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领域。比如:高中音乐新课程中,苏州地区有位教师教学内容为《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在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后,他发现有很多可以融合。于是他们教研组就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整合。《音乐鉴赏》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和《歌唱》中《八骏马》、《半个月亮爬上来》挂钩,《音乐鉴赏》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与《歌唱》第四单元《星星索》(印尼民歌)、《春之歌》(朝鲜民歌)联系等等,两个模块内容相辅相成,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往常,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空前高涨。所以要让音乐课真正益教益学,在课前教师都应该反复聆听教材中提供的音乐素材,并进行筛选,从中寻找出最具特点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备课时要精益求精地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

音乐课的课型有视唱练耳、乐理、唱歌、欣赏等多种,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也多,许多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物理等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碰到相关的知识点,就应该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相关学科教师等方式弄清一些问题,以便课内课后对学生感兴趣的这类问题能对答如流。

二、了解学生

受学校升学率、考试制度、音乐课时少和某些人对音乐的偏见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中小学生上音乐课并没有像上语文、数学等科目那样认真。音乐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蛋”:教师过分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使师生配合默契,提高教学效果,备课时应当调查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学习音乐的各种心态、爱好等,从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备课关键一步就是要备学生,“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一个目标或教学方法对不同人,在不同班级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学专家的典型课例往往是我们熟悉的教学内容,但是他们在处理相同教材时,往往会因班而异、因学生而异,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差异,选择各种通向目标的途径。

前面讲到的实习生从网上下载的教案中出现了大量的五线谱,而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郊区,不少同学在原来学校甚至没上过音乐课,连简谱他们都不怎么熟悉。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课,试想这样的教学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三、熟悉钢琴(或其他伴奏乐器):

新的音乐教材为教师配备了优质的教学课件,老师在教学时方便又快捷。而这些实习老师过分依赖课件,特别是在歌曲教学中,一遍遍地播放范唱,让学生跟着学习歌曲,钢琴几乎不使用。其实伴奏乐器不仅可以降低歌曲学习难度,解决其中的难点,好的钢琴伴奏还能使我们教材中的歌曲更加悦耳动听,教师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伴奏,学生原本就不是很喜欢的歌曲就会变得更加索然无味。

四、有效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声像结合、直观生动,能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密度的特点,所以对于鉴赏、识谱及与音乐相关文化的教学等,教师应尽量在事前做好多媒体课件来节约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运用音乐。课前,要花时间精力去搜集、整合、优化各类素材,为课堂音乐活动准备除教材附带以外的丰富的音响资料,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制作课件。备课时,科学地选择传统、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及相互间的互补作用,使教学融艺术性、科学性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服务工作。

比如在准备《玩具兵进行曲》欣赏课时,可事先制作课件,以动画的方式简单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将此曲作为背景音乐,并将涉及到的鼓、串铃、沙锤等乐器图片及声音按伴奏节奏呈现,这样可给予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感官体验,极大地实现教学优化。

五、认真构思,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并不等同于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还要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等方面,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随意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外,上课前的精心准备(预先设计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预设得是否巧妙、是否有创意,都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备课、构思时要重视的,并且必须以自己明白的方式在教案中记录:

1、上这堂课的目的:让学生得到什么?

2、学生与音乐的融合:怎样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3、导语的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环节“问”的过渡:如何连接?

5、问题的设计。

7.《教师如何备课》心得体会 篇七

一、吃透课程标准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

(一)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分四个阶段。比如,阅读教学目标四个阶段共46条,这46条对阅读能力作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段,既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一学段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目标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目标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而且目标的表述有两大特点:一是动词的选用极有分寸;二是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有达成目标的方式。如从“结合”“了解”,到“能联系”“理解”,再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最后初中阶段才到“体味”“推敲”。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了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才会准确。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我们才知道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二)抓准三维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理性阶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的教师把三维目标当作“三线一般粗”,三重并举,这是错误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知识和能力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也因此而有区别,因此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三维目标是以知识和能力为载体、其他两维融于其中,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教学过程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思品课,也不能过于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整合三维目标,不零碎。

有的教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是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用具体的例子给我们作了明确的指导,他说:“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如,中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二、领会编者意图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编者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式体系编排,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只要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领会了课文在单元中的训练目标以后,我们就不会“拣芝麻丢西瓜”。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们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让学生争论到底是“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也不会重点去抓课本中那些辅助教学的内容,如,一年级“汉语拼音”部分,课课都配有精美的情境图,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引入本课要学的拼音,为认识、读写拼音服务,而不是用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或进行口语交际。弄清了教材编写意图,定准了教学目标,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就会准确到位,教学就会不枝不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三、关注学情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应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的儿童,意义识记有所发展,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应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另外,由于地域不同、早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教育对象群体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由于不同的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发展也不平衡,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有差异,有时差异还比较大。比如,有位教师在自己班教学古诗《别董大》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但借班上课时,却是教师饱含深情,学生无动于衷。所以,如果教学目标不以学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只会流于形式,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四、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必须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文章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也就担负着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教师定位课文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徒具形式的情境。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就不应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狐狸聪明,有计谋,会想办法;乌鸦勤劳,等等。

8.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篇八

一.钻研课标

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科的方向,它决定了教学应该以哪些问题为主,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只有研究清了课标,吃透课标,才能更清楚如何教学,哪些是必须要讲的,哪些是可以不讲的,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想高效备课,就必须首先做到钻研课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次我备课之前,都会先拿课标进行研读,反复研究,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才开始着手进行备课。

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可谓无处不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教学资源,在备课时我们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每一个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加入课外的语文资源,使学生扩充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在备课时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都作准备,以制作成课件或其他的形式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比如,对于《颐和园》的教学,学生很少有去过颐和园的,因此对于该课内容他们是比较陌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颐和园的历史、颐和园的风光图片等等,让学生对于颐和园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

其实,“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因为我们备课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其实课堂的真正主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教学策略,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教学策略,比如说在设计提问的时候,都需要提问哪些学生,提问他们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回答不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做。再比如,设计一些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需要请哪些同学参加,分角色朗读中如何给学生分角色等等,这都是具体涉及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四.课前预案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很多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之后,只要已经进行教学,就会将所备之课抛之脑后,以后再为其他班级讲解该课也不用再备课,只需拿着教案继续重复着前面的劳动。殊不知,教学后的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势必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东西生成,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些,不进行反思,那么课堂上的教学生成就会昙花一现,毫无价值。而且再进行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时,我们的教学依然是机械重复,没有提升,也没有改进,长此以往,不仅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会止步不前,而且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由此看来,备课不仅仅是课前的工作,也是课后的工作,不仅仅是一课的工作,更是终身的工作。

以上,我们从钻研课标、开发课程资源、研究学生、课后反思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当前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提升,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不认真备课,规划教学,迎接新课程的挑战,那只能被时代淘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自身知识水平,改革教学策略,“活到老,学到老”,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做一名合格的园丁。

上一篇:“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专题讲座下一篇:云南大学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