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栽培知识点总结(精选8篇)
1.无土栽培知识点总结 篇一
果树栽培知识讲座
(核桃树的修剪方法)
主讲人:张采玉
核桃树休眠期修剪易发生伤流而削弱树势,甚至造成局部枝条枯死,其修剪时期以秋季落叶前或春季萌芽后最适宜。秋季“秋分”至“寒露”间修剪最好,有利于伤口在当年内早愈合。也可以在落叶后30天至萌芽前25天的冬天进行修剪,以减少对树体的不良影响。核桃树适宜树形:
目前优质、早熟、薄皮核桃主要采用小冠疏层形、开心形、纺锤形三种树形。肥水条件好、土层厚、或生长势强的品种,栽种密度小一些,可采用小冠疏层形或纺锤形,反之可选用开心形或改良开心形。
修剪方法:
1、幼树修剪要点。核桃树幼树阶段营养旺盛,枝梢生长迅速,树冠逐年扩大,此时修剪要注意培养主干,留好主枝,保留辅养枝,及时疏剪密挤枝、徒长枝、细弱枝,树冠内多留结果枝。
2、促使形成结果枝。直立旺长枝,拉平放倒进行缓放,缓和枝条长势,促形成结果枝。
3、增加枝量、培养结果枝。用短截方法增加枝量:以缓放方法为主,侧枝的两侧培养健壮的大、中型结果枝。截枝条时,留下的枝段要短,以防止枝条发生光秃段;对于老结果枝要及时回缩;利用休眠芽抽生的枝条,更新树冠.4、改善树冠内膛光照。对于在树冠内膛生长的密长枝、重叠枝及树冠外围生长的竞争枝、交叉枝,适当回缩或间疏。
5、修剪背上枝、背下枝。背上枝作主枝延长头时,要使主枝头高于侧枝,主枝长势要强于侧枝;背下枝一般应及时疏除。
6、控制背后枝及下垂枝长势。核桃枝条角度开张;背后枝及下垂枝的生长与背上枝及两侧枝的生长,竞争营养。故须控制前后枝及下垂长势。避免出现结果部位外移现象。
2.无土栽培知识点总结 篇二
1 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欠缺
1.1 不能准确确定小麦与玉米的播期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 不同地方的气候等地理条件相差太大, 而我国的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在建立初期对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知识储备不够充分, 在实际应用前虽然根据气候等因素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但因为调整的各参数太局限, 对于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的种子选择不能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科学确定, 而且在确定小麦与玉米播期时也因为采集的数据有限也不能够准确确定。不适宜的种子本就使农作物的产量大打折扣, 而不及时的播种也导致种子不能充分利用到适宜生长、成熟的自然条件。
1.2 对小麦与玉米水分、肥料等管理不科学
建立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是为了实现有效管理小麦与玉米水分的补给、肥料的施撒。然而由于各地域环境和相应地区的土壤的使用程度的数据掌握不充足, 导致利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进行小麦与玉米水分、肥料的监控管理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而水分、肥料管理的不科学也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实际产量。
1.3 地域性数据参数整合分析不到位
在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实际应用时由于对不同地区的地域环境、地理因素等各数据搜集的有限, 而且我国的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中对该类地域性数据参数分析技术也不到位, 导致我国通过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进行不同地区的小麦与玉米的管理时不能够有效通过对各地区不同的地理因素参数进行科学调整实现对当地小麦与玉米最合适的管理,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实用性。
2 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改进措施
2.1 提高系统播种前方案设计技术, 准确确定播种期
在应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时, 要尤其注重播种前方案的设定, 在设定播种方案时应结合该地区实际的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以保证最优质、最适宜的小麦与玉米种子被播种。保证了适宜的种子同时也要确定合适的播期, 根据小麦与玉米各自的生长特性, 结合当地的日照、雨水不同条件, 在保证小麦冬日前即可形成壮苗, 玉米吐丝和灌浆时有适宜的温光条件的前提下, 科学确定小麦与玉米的最早播期和最晚播期, 为农作物的高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农作物水分、肥料的科学管理
小麦和玉米的水分管理主要包括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而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的决定又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涵盖情况, 同时小麦和玉米的肥料管理因为需要考虑氮、磷、钾的比例, 而这比例也需要参考土壤的实际情况, 所以在利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进行对小麦与玉米的水分、肥料的管理时需要请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对当地土壤的检验, 将土壤水分涵盖量, 土壤使用程度, 土壤的元素比例等各数据保存并输入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实现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对小麦与玉米水分、肥料的科学管理, 有力保障小麦与玉米的高质高产。
2.3 提高系统的数据整合分析技术
在不同地区首次应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时应该先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获得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初步了解, 并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士对该地区的土壤、水源进行检验, 分析其对小麦与玉米播种、生长的影响, 将这些参数及时输入系统进行简单的调整, 再利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在当地小范围的试用, 将收集到的各气候参数进行整理, 对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调整系统数据进行解决。在加大相关地域性数据搜集的同时, 也要不断提高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中数据整合分析技术, 尤其是对于这些糅合着地质符号、数据、文字描述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复杂信息的整理分析。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数据整合分析技术, 实现对数据信息尤其是复杂的地域性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才能实现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最大实际应用效果, 实现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质的飞跃, 为我国的粮食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为了有效解决伴随我国人口剧增而来的粮食短缺问题, 也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农作物的科学培养、种植, 粮食大丰收, 我国将主要的2种农作物——小麦与玉米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整合相关种植知识建立了相应科学的栽培管理模型系统, 在进行一系列验证和改进后正在将该系统逐渐推广至全国范围。本研究将针对我国在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出一定的改进措施, 为我国小麦与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改进提供参考。
3.水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总结 篇三
关键词: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01-1
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是由吉林省农发办2008年从湖南省十堰市引进全程“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2010年在我县农发办承办试验项目。该技术具有节水抗旱,增温早发,保肥除草,减少虫害,增产增效作用。此项技术的引进推广将有效解决吉林省西部地区水稻生产中的低温冷害问题,对提高我县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和生产有机水稻生产,增加稻农的收入,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目标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
1.1试验地点及条件试验面积1hm2,江水灌溉,灌排畅通。
1.2试验品种松辽2号(生育期137d),松粳276(生育期143d)。
1.3材料地膜为黑地膜,膜宽1.8m,厚度0.008mm,公顷用量150kg。肥料:生态有机肥1.7t/hm2,化肥:北方明珠复合肥450kg/hm2。打孔器:自制打孔器9×6寸。
2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四个处理
①松辽2号采用地膜覆盖,面积6亩;
②松辽2号常规栽培(对照)1亩;
③松276采用地膜覆盖,面积2亩;
④松276常规栽培(对照)1亩。
3试验方法
3.1水稻育苗4月8日浸种,4月18日播种,无纺布平铺育苗。
3.2精细整地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对整地要求较高,耙地后搂出田内稻茬和秸秆,以防顶破地膜,田面达到田平泥融,否则膜泥不能紧贴,容易产生气泡,降低后期抑制杂草效果,影响插秧速度和质量。
3.3重施底肥由于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后期追肥很困难,所以要根据所选地块土壤特点及肥力状况,施足底肥。公顷施入北方明珠450kg,有机肥1.7t,耙地时施入田间。
3.4做畦覆膜作畦,要求畦面净宽1.65m;开沟,(畦沟,畦与畦之间的沟,沟深35cm,沟宽35cm:围沟,田埂四周的沟,沟深45cm,沟宽40cm)。
根据供水情况和地块大小,围沟可以灵活选用,沟宽和沟深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原则是保证畦沟水层,保证畦面湿润。
3.5严实覆膜畦面平整后覆膜,将地膜紧贴畦面泥土,不留任何空隙,四周入泥5-10cm深,达到膜泥紧贴,平整严实。
3.6膜上打孔插秧前膜上打孔。
3.7插秧5月22日插秧,插秧9×6,每穴3-5个基本苗。
4田间管理
插秧后当天,在膜面浅灌1cm厚的定根水,返青后及时补苗,做到苗齐苗全。返青后沟内有水,膜面无水,在孕穗期和灌浆乳熟期各灌水一次。
5结果与分析
5.1覆膜对水稻株高、分蘖的影响6月30日取样调查结果为:处理①平均株高59cm,每穴的平均分蘖28.7个;处理②平均株高65.4厘米,每穴的平均分蘖24.2个;处理⑧平均株高51.3cm,每穴的平均分蘖20.5个;处理④平均株高51.0cm,每穴的平均分蘖14.8个。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及田间长势表明,水稻覆膜后有利于水稻分蘖,由于今年5月降雨和低温,覆膜水稻返青很快,前期水稻长势非常好。
5.2水稻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产量性状及产量调查田问调查及室内考种情况为:处理①平均株高为101.7cm,平均每平方米21.6穴,平均每穴穗数为21.6个,平均每穗粒数为136.8粒,结实率为93%,千粒重21.1g,理论产量为709.8kg/亩,实际产量为557.8kg/亩;处理②平均株高为91_8cm,平均每平方米18.7穴,平均每穴穗数为18.5个,平均每穗粒数为131.4粒,结实率为91.7%,千粒重20.5g,理论产量为484.3kg/亩,实际产量为471.2kg/亩;处理③平均株高为102.9cm,平均每平方米18.0穴,平均每穴穗数为18.2个,平均每穗粒数为150粒,结实率为88.4%,千粒重21.7g,理论产量为534.2kg/亩,实际产量为482.4kg/亩;处理④平均株高为99.7cm,平均每平方米18.2穴,平均每穴穗数为18.7个,平均每穗粒数为135.7粒,结实率为89.1%,千粒重21.1g,理论产量为492kg/亩,实际产量为455.2kg/亩。
从以上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看出,松辽2号水稻品种覆膜比不覆膜平均每穗粒数多32.4个,增产18%;松276覆膜比不覆膜平均每穗粒数多26.3个,增产6%;两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覆膜比不覆膜高0.6g。
6小结
通过试验表明,水稻覆膜技术有利于秧苗前期缓苗快,早生快发,分蘖力极强,整个生育期覆膜栽培的水稻没有施用过杀虫剂和除草剂,且后期每穗的粒数增加,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水稻抗倒伏能力强,节水达到30%左右,因为常规栽培2-3d放水一次,通过地膜覆盖后5-7d放一次水。但避免断水过早,且出现脱肥时一定要及时喷施叶面肥,否则水稻干物质积累不足,影响水稻千粒重及产量。
由于地膜覆盖后,为避免后期脱肥,且追肥困难。所以施入底肥要足,最好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利用无机肥的速效性,有机肥的长效性以满足水稻生育期不出现脱肥现象。如果出现脱肥现象,最好采用稀释的方法进行叶面喷雾。
通过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年生长情况研究与观察,此种技术非常有利于有机稻生产,地膜覆盖后,肥料的损失率减少,肥料的利用率高,省肥,全田不用喷施农药。
4.栽培总结 篇四
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学产量之比,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叶面积指数:作物群体总绿叶面积与群体所占土地面积之比。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
分蘖:是发生在地下节间不伸长的茎节上的分枝。分蘖节:发生分蘖的地下节群紧缩在一起。
拔节期:基部节间伸长至离地面1.5-2.0cm,田间50%的植株达到此标准的一天即为拔节期
春化阶段:秋播越冬作物在其营养生长期间必须经历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正常抽穗和开花,称感温阶段。
春化过程:低温诱导作物通过春化阶段的过程 春化处理:人工诱导作物通过春化阶段而采取的措施
出苗期:棉苗出土后,两片子叶平展为出苗,全田出苗达50%的时期为出苗期。
现蕾期:棉株第一果校出现直径3ml大小的幼蕾为现蕾,全田有50%棉株现蕾时为现蕾期。
开花期:棉株第一朵花花冠开放为开花,全田50%棉株开第一朵花为开花期。
吐絮期:棉株第一个棉铃的铃壳正常开裂见絮为吐絮,全田50%的棉株吐絮为吐絮期。
衣分:子棉轧花后,所得纤维(皮棉)重量占子棉重量的百分率,称为衣分。
盛蕾期:以全田50%棉株第四果枝第一蕾出现及为准。
盛花期:以全田50%棉株第四果枝第一朵花开放为准。
大田生长期:棉花从播种到收花结束。生育期:从出苗到开始吐絮所经历的时间。单铃重:以全株平均单铃子棉重(g)来表示。
生育期:小麦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历经的时间,以天数计。
出苗期:出苗率达到50%,苗高2-3cm的一天即为出苗期。
分蘖期:分蘖的出现以第一片完全叶伸出分蘖鞘1.5~2cm为标志,田间50%的植株达到此标准的一天即为分蘖期。
越冬期:日平均气温开始连续低于3-4℃的一天。返青期:春生叶片长度达2cm左右,田间50%的植株达到此标准的一天即为返青期。
起身期:春生第一、二叶的叶耳距达到1.5-2cm,田间50%的植株达到此标准的一天即为起身期。孕穗期(挑旗期):田间50%的植株旗叶展开的一天即为孕穗(挑旗)期。
抽穗期:田间50%的植株麦穗抽出旗叶叶鞘一半的一天。
开花期:田间50%的麦穗表面出现花药的一天。生长: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
发育:指生长过程中导致性器官形成的内在质变。
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指小麦完成其生活周期,必须在内部发生一系列质变基础上,才能使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阶段发育:作物在由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几个性质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质变阶段,才能进行生殖生长,完成其生活周期。
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产量构成作物产量的最直接要素.特点:顺序性,时限性,制约性,补偿性
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所需要的时间
生育时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根据作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而划分的若干时期 源:为其他器官提供物质能量的器官
库:积累需要或储藏某种物质能量的器官 源库流:物质能量从源到库的运输
源库关系:①源库是相对的②源的供应影响库的积累③库对源有反馈作用④源和库影响流的大小和方向⑤源和库互为因果⑥就近供应
就近供应意义:①提高源叶的感光能力②促进源叶的光合能力③延缓源叶后期衰亡④防止源叶的损伤
作物群体结构特点:①单株的长势长相与群体不同②作物个体组成群体,同时也形成了内部环境③作物群体是变化和发展的④群体变化导致内部环境变化,同时影响个体。作物种植区划(10个):①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②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③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熟制:二年三熟、一年二熟④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⑤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⑥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⑦川狭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⑧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⑨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⑩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作物类别:①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②经济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③绿肥及饲料类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④药用作物
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个体细胞的分裂和增长,组织分化及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建成过程
提高产量途径:(增源扩库)增源——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扩库——由增穗转向增穗粒数,提供粒重。高光效育种,提供光能利用率,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供作物群体光能栽培率,利用套作和交种提高光能利用率,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改善栽培环境。
作物生产特点:系统的复杂性;生长的规律性;生产的连续性;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较强的社会性;技术的实用性 小麦分蘖节的作用 发生分蘖、节根和叶片
是麦苗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枢纽
贮藏养分,使细胞液浓度提高,增强抗寒力
.小麦的阶段发育
生长: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
发育:指生长过程中导致性器官形成的内在质变。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指小麦完成其生活周期,必须在内部发生一系列质变基础上,才能使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出苗到二棱期为春化阶段(分化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等营养器官);二棱期到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为光照阶段(小穗分化、小花分化)
延长春化阶段可增加分蘖数,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小麦各个时期的施肥管理
起身期。群体较小、苗弱的麦田,要在起身初期施肥、浇水,提高成穗率。但对旺苗、群体过大的麦田,可控制肥水,进行深中耕切断部分次生根,促进分蘖两极分化,防止过早封垄而发生倒伏;对于一般麦田在起身中期施肥、浇水。旱地麦田要进行中耕除草、防旱保墒。
拔节期。壮苗的春季第一次肥水应在拔节期实施,对旺苗需推迟拔节水肥;起身期追肥浇水的麦田,在拔节期控制肥水.旱地小麦要及时防治红蜘蛛,做好吸浆虫的检测与预防工作。
孕穗期。此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供水极为重要。对麦叶发黄、氮素不足及株型矮小的麦田,也可适量追施氮肥
小麦施肥规律:(起身、拔节、孕穗)肥水作用 ① 起身期肥水的作用
起身期肥水可以推迟分蘖的两极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而不增加总分蘖数。但也有可能造成小分蘖迟迟不退化,恶化群体;
起身期肥水可以减少不孕小穗,促进小花分化总数,有利于争取穗大粒多(增粒数);
起身期肥水可以促进倒2、3叶面积增大,有利于增加灌浆期光合产物,提高粒重,但也可能造成叶面积过大而郁蔽。
对茎秆来说,起身期肥水能促进基部节间伸长,引起倒伏
②拔节期肥水的作用
拔节期的肥水可以有效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是提高粒数最为稳健和有效的关键措施。
拔节期肥水又能促进发育较慢的中等蘖赶上大蘖,提高成穗整齐度。
拔节期肥水促进旗叶增大,延长后期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
拔节期肥水促进中上部节间伸长,有利于形成合理株型和大穗。③孕穗期肥水作用
孕穗期正值四分体形成,对水分敏感,是水分临界期。
由于此时小花集中退化,保证肥水可以促进花粉粒正常发育,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保证孕穗期肥水还可以延长灌浆期间绿色部分的功能期,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有利灌浆,提高粒重。
8.棉花打顶及各时期所需天数
棉花的整枝技术
棉花整枝包括去叶枝、打顶、打边心、抹赘芽、打老叶等。对于生长正常的棉田打边心、抹赘芽、打老叶不仅费工,而且增产效果不明显。目前生产上主要进行去叶枝、打顶等项作业。(一)去叶枝:当第一个果枝出现后,将第一果枝以下叶枝及时去掉,保留主茎叶片,称为去叶枝或抹油条。去叶枝可促进主茎果枝的发育,弱苗和缺苗处的棉株可以不去叶枝,等其伸长后再打边心.去叶枝在现蕾初期进行,一般株型松散的中熟品种需要去叶枝,株型紧凑的早熟品种可不去叶枝。(二)打顶:打主茎顶心消除顶端优势,调节光合产物的分配方向,增加下部结实器官中养分分配比例,加强同化产物向根系中的运输,增强根系活力和吸收养分的能力,进而提高成铃率。
适宜打顶的时间:黄河流域棉区多在7月中旬打顶;土质肥沃的棉田,可推迟到7月下旬打顶;高密度的旱薄地棉田,则可提早到7月上旬打顶。
打顶方法应采用轻打顶,即摘去顶尖连带一片刚展开的小叶。
(三)打边心:打边心就是打去果枝 的顶尖。
打边心可控制果枝横向生长,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提高成铃率,增加铃重,促进早熟。生产上对肥水充足,长势较旺,密度较大的棉田,自下而上分次打去边心,并结合结铃情况,下部留2~3个果节,中部留3~4个果节,上部可根据当地初霜期早晚灵活确定。
打边心时间,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在8月10~15日前,南疆在8月15日前,北疆在8月5日前。
(四)抹赘芽:主茎果枝旁和果枝叶腋里滋生出来的芽都是赘芽,由先出叶的腋芽发育而来。
玉米生长发育的特点:前期,从出芽到拔节,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中期,从拔节至抽雄,茎叶生长旺盛,开始进行穗分化;后期,从抽雄至成熟,营养生长停止,以籽粒发育为中。
2玉米群体整齐度
·定义:玉米群体内个体性状间均匀一致性程度 ·性状:任何可计量的性状,如,株高,穗长,叶面积,穗位,穗粒数、粒重,籽粒产量
·意义:衡量玉米群体内植株生长发育差异性的指标
·玉米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
成熟期植株整齐度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玉米的大、小苗现象比较普通
苗期对小苗、弱苗进行偏管基本无作用 ·影响整齐度因素:
种子:种子大小不一易造成出苗不齐,不纯易形成小、弱苗,提倡分级播种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不均匀
土壤整地质量:高低不平,松紧不一
播深:播深不均匀造成出苗不一致,特别是人工点播
3合理密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以及生产目的来合理安排适宜的种植密度。
·原则:宜稀植的:平展型品种、生育长的品种、大穗型的品种、高杆品种、瘦地品种、旱地品种、热量不足地区品种
宜稀植的:紧凑型品种、生育短的品种、小穗型的品种、矮杆品种、肥地品种、水浇地品种、热量充足地区品种
6玉米高产:·选用紧凑型耐密型品种·选用产量潜力高品种·加大种植密度·提高群体整齐度·增加肥水技术 4花丝
定义:花柱和柱头合在一起,形成的丝状物质
吐丝过程:·果穗中下部小花开始,分化最早,抽出苞叶的时间最早·基部花丝伸长较早,距果穗顶部远,抽出较晚·顶部小花分化时间最晚,生长速度慢,抽出时间最晚,常因未授粉而成秃尖
花丝活力:·吐丝后2-4天之内活力最强·一周后开始下降·15天后花丝活力基本丧失 花期协调:
·雄穗散粉时间短,花粉活力极易丧失·花丝活力维持时间长·延迟散粉对授粉结实影响相对较小 ·延迟吐丝则对授粉结实影响较大·生产当中应特别注意雌雄协调问题
5玉米施肥
·施肥量:玉米施肥量的确定:百公斤籽粒需要量;产量水平;土壤肥力 ·施肥时期
(1)种肥:---时间:播种前施用--作用:保证幼苗、植株生长(2)种肥:--时间:播种时施用--作用:保证幼苗生长---施用量:不宜多(3)苗肥:--时间:定苗以后施用--作用:保证幼苗生长--施用量:根据地力和苗情况而定
(4)穗肥--时间:大喇叭口期施用--作用:保证植株生长、促进果穗发育、促进小花分化、提高结实粒数--施肥量:剩余的N肥
(5)花粒肥--时间:抽雄至吐丝期施用--作用:改善吐丝后植株营养状况,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粒数和粒重--施用量:不要太多 ·施肥次数与肥料分配
施肥次数肥地瘦地
一次施肥穗肥种肥
二次施肥40%种肥+60%穗肥60%种肥+40%穗肥
5.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篇五
在这一学期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学习中,让我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景观设计和绿地养护的知识。通过现场施工与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在这门课中了解了应该怎样去设计一块空地,怎样合理种植植物和施工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学习这些园林工程种植施工与绿地养护,不只是为了现在阶段的学习目标,更是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用到这些知识为我们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把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知识能应用到现实的实践操作中去,俗话说“三分栽植,七分养护“,就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一学期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中,我们主要学习了7个项目,分别是:
1、绿地实训、设计、整地和放样
2、垂直绿化施工
3、偏坡绿化施工
4、斜坡草皮施工
5、绿地给排水管施工
6、屋顶花园施工
7、绿地养护
第一个项目绿地实训、设计、整地和放样:我们主要学习了去如何巧妙的设计一个空地,应该怎样平整场地和现场的放样,并了解了一些在现场施工常见的问题。我们把场地都清理好了,就按照我们设计的图纸开始了施工。我们组是种植绿篱,种植的是红叶石楠和杜鹃,种植时要注意苗与苗之间的距离,要叉开种植,在这次场地平整种植绿篱中,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实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给了我宝贵的建议以及耐心的帮助和支持鼓励,使我受益良多。在第二个项目垂直绿化施工:包括了植物的选植和怎样去栽种。每个组是种5棵蜀桧,间距是1米多点,然后大家开始拿工具,把间距确定好,然后开始种植苗,因为我们种植的地方有很多石头,施工的时候费了很多时间,有的人水泡都弄出了,等蜀桧都种好了,就是插种云南黄馨,因为云南黄馨每组的扦插的存活率都不样,所以要按照每组的存活率的苗2棵还是3棵一起扦插,等全部都把苗弄好了,千万不要忘记浇水。
通过这次施工让我感觉到了,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注意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注意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注意层次。植物种好了要把水浇透彻,也让我明白了植物的特性。第三个项目是偏坡绿化施工:是在马路边的一块斜坡施工,因为要用到景观石,老师叫同学们到篮球场那边去用翻斗车运来,每个组运2块,本来我们以为石头很轻,当我们去了才知道原来一块小一点的都很重,特别是在把石头搬到翻斗车时,因为石头很重我们两三个人才把石头搬到车里,在搬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过还好我们人多,在大家的团结下我们终于把石头运到了施工现场。然后老师开始把石头布置好,把植物种好。通过这次实训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还有景观石的放置位置,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去布置斜坡绿化,怎样才能让人看了觉得舒服觉得和谐自然。第四个项目斜坡草皮施工:是把草籽和沙子搅拌一起然后加一定的水把它搅拌匀,然后均匀的播种,这次施工让我掌握了如何播种草籽,沙子与草籽水的比例该是多少。第五个项目是绿地给排水管施工我们组是挖一个80*80的排水沟还要砌砖,在这次项目中让我明白了在做排水沟时一定要做一个精确无误的排水沟方便排水,第六个项目是屋顶花园:就是在屋顶做一个可以让人观看或休息的花园,第七个项目是绿地养护:是把原来做的项目进行调节和养护,就是原来种的苗木进行浇水,以免苗木枯死,还有就是除草等。
不过在这7个项目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屋顶花园的施工。这次项目让我们花费了两个礼拜,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刘老师把每个组的任务都分配好。一二三组是挖9棵紫竹3棵山茶3棵红叶石楠球和一些红叶石楠花叶落实。四五六组是挖一棵罗汉松3棵红花继木1棵杜鹃1棵山茶和花叶落实。然后大家都开始行动了,先让我们把这个屋顶打扫干净,老师把地形给划分好,同学们开始搬砖,拌水泥的拌水泥,因为要砌4块砖厚的围墙,也不知道要搬多少砖,所以大家都搬了很多,后来多出了一些砖,最后还要把多余砖还回去,虽然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兴奋,因为都是第一次这么多人一起完成一个大项目 ,所以说团结的.力量很重要,等砖砌好了,然后是运土,因为运土的路程有点远,所以大家都很卖力,因为只有三辆翻斗车所以工程进展的很慢,运土回来的路上因为有很大一个斜坡,所以运上来有点吃力,在两三个人努力下我们终于把土运上来了,差不多运了十几车土吧。
然后就是把土运到要实施工的地方,因为施工的地方在楼顶,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土一篮一篮给吊上来,等土全部弄好了,老师又要我们去拉点营养土来,全部弄好了,就是移栽苗木,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把起好苗种到要种的位置,虽然花费了我们很多时间,但当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好了,我们发现我们原来我们做的成果很不错,大家心里都很高兴,通过这个项目的施工让我感受到了做屋顶花园时要注意周边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屋顶花园和地域环境和谐共生,在做屋顶花园时要注意选择常绿的苗木,特别要注意防水。
6.姬松茸完整栽培技术总结 篇六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抗癌蘑菇、松茸蘑菇、巴氏蘑菇等。日文为ヒメマッタケ(姬松茸)。原产于巴西草原。我国至今未见有这种野生菇的记载。姬松茸具有较好的药用作用,对肿瘤的抑制率非常高,其抗癌活性超过猪苓、灵芝、云芝、树舌、桦木裥菌等,居首位。姬松茸提取物中所含的甘露聚糖对肿瘤(特别是腹水癌,痔疾,增强精力等方面都具有神奇的功效,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日本称为“神奇香菇姬松茸”。
(一)生物学特性
l、营养 姬松茸是一种草腐菌。生长所需营养来自经堆制发酵腐熟的秸秆与辅料组成的基质,其营养生理特性与双孢蘑菇相似。
2、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6℃~33℃,随着温度的升高,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所需时间短。
3、水分与湿度 水分是指培养料中的含水量,培养料含水量在60%~72%范围内该菌都能生长,其中以含水量70%为最好。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75%。
4、光线 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照,光线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则需要散射光照。
5、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菌丝生长期间,对氧气需求量少,但培养料通透性差,氧气严重不足时,会抑制菌丝生长,降低生长速度。子实体发生期间,则需要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长出的菇也才多。
6、酸碱度 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5~5,最适pH为6.5--7.5。子实体形成的最适pH为6.5--7.5。覆土层的最适pH为7.0。
(二)主要菌株
1、Ab9101 出菇温度在15~30℃之间,褐色,朵大,不易开伞,肉质结实。
2、姬松茸1号 出菇温度在22~26℃之间,朵形较小,柄较长,肉质结实,光滑圆整不易开伞。
3、姬松茸2号 出菇温度在22~26℃之间,朵形较大,柄较粗短,肉质松脆富含姬松茸多糖等物质。
4、姬松茸13号 出菇温度在18~28℃之间,朵形中等,出菇快,整齐,不易开伞。(三)栽培种制作
1、培养基配方及配制 配方1 稻草牛粪培养基: 稻草45%,牛粪43%,麸皮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
配制方法: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稻草铡断成小节或粉碎成粉末,用1%石灰水浸泡l天软化后,捞出沥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加入粉碎的牛粪、麸皮、玉米粉、石膏等混合拌匀。水分不足时,再加入水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到65%。
配方2 发酵稻草或麦草麸皮培养基:
发酵稻草或麦草75%,麸皮10%,菜籽饼粉10%,石膏1%。尿素0.5%,石灰3.5%,含水量65%。将稻草或麦草加尿素和石灰水拌匀至含水量65%,堆积进行发酵,发酵l5天左右,料堆宽 1.2~l.5米,高1.5米,长因料量而定。料堆成长“馒头”形,在料堆上打通气孔、最后盖上塑料薄膜,中途翻堆2~3次。在第6天开始翻堆,间隔 4~5天后,再进行翻堆。发酵结束后,直接加入麸皮、石膏混合拌匀后装瓶。或晒干后贮存,使用时再加入其他原料,先干料拌匀后,再加水拌匀至用手捏料,无水滴出,又有水可见为止,此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即为65%左右。
配方3 棉籽壳发酵料培养基:
棉籽壳85%,麸皮10%,石膏l%,石灰4%。
将石灰溶解于水,加入棉籽壳中拌匀至含水量为65%,堆积成长“馒头”形,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发酵,堆积发酵l3~15天左右。按时间间隔天数为5,4,3天进行翻堆。发酵结束后,将料晒干备用。使用时,在料中加入麸皮和石膏粉,拌匀后装入瓶中或袋内。
配方4 麦粒培养基: 小麦粒98%,石膏2%。
先将小麦粒浸泡于水中,去掉杂质和不饱满的麦粒。麦粒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2%的石灰水浸泡8~10小时,捞出沥去水分后,再拌入石膏粉;另一种方法是将麦粒加入水中煮沸,煮至麦粒无白心、表皮又没有破裂,即熟而不烂为止。捞出沥去水分并摊开冷却,然后拌入石膏粉装瓶。此外,还可在麦粒中拌入棉籽壳,或木屑,这样可防止灭菌时,瓶中进水后造成麦粒破裂,还可防止麦粒结成团,以及防止菌种老化。
配方5 小麦牛粪培养基: 小麦80%,牛粪20%。
小麦用水浸泡10小时后,捞出沥水分。拌入粉碎成粉末的牛粪,但牛粪要先预湿。配方6 玉米粒培养基: 玉米粒98%,石膏2%。
玉米粒用水浸泡24小时后.再煮沸1小时左右,即煮至玉米粒熟透无白心,而又没有破裂时,捞出沥去水分,拌入石膏粉,即可装瓶。2.装料 配制好培养料后,及时装入洁净的菌种瓶,或罐头瓶中,或塑料袋内。装瓶的方法是:边往瓶内装料边上下抖动,使装入的培养料松紧一致,装入瓶中的培养料不宜过紧,因料过紧后,造成料中通透性差,就易造成灭菌不彻底,并且菌丝生长速度减慢。相反,若装料太松,菌丝生长快,但不浓密,长满瓶后培养料还会收缩。因此,装入的料要求松紧度适当,上下松紧一致。将料装至瓶颈部为止,瓶口上的料要压紧压平.并用一根细木棒或铁棒在料中央打孔,孔深直到瓶底,打孔的目的是增加料中的通透性。最后,用清水洗净瓶外壁和瓶口内壁上培养料。洗瓶时,注意不要将水灌入瓶中。然后在瓶口上用棉花塞封口,或者用塑料膜封口。
用塑料袋装料时,塑料袋不宜太大,以18厘米×33厘米,或20厘米×33厘米规格的塑料袋为宜。装料的方法是: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内,边装边压紧培养料,但也不要压得过紧,装料太紧后,通透性差,易造成灭菌不彻底,菌丝生长减慢。装入料后,袋口两端用绳扎好;或者在袋口上放上颈圈,再用塑料膜封口。
3.灭菌 灭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高压灭菌锅进行高压灭菌.另一种方法是在土蒸灶内常压灭菌。高压灭菌的方法是当压力表的指针到达0.05MPa时,停止加热,缓慢打开放气阀门排除锅内气体;放气结束后,关闭阀门继续加热,待压力表指针又到达0.05MPa时,再排气一次。如此排2次气的目的是放掉锅内冷空气,防止出现假压现象。排完2次气后,继续加热使锅内压力达到0.147MPa时,开始计时,保持3~4小时后,终止灭菌处理。然后缓慢打开放气阀门排掉锅内气体。切勿放气量过大,避免出现锅内减压过快,瓶口或袋口上的封口物被冲破或冲掉。排完气后,打开锅盖,稍冷却后取出料瓶。
若用土蒸灶灭菌时,当土蒸灶内温度上升到100℃左右时,保持12~13小时,闷一夜后取出。但粮食培养基不能采用土蒸灶灭菌,否则会出现灭菌不彻底。
4.接种 从灭菌锅内取出的料瓶,在冷却室内冷却后,放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内,然后对接种场所进行杀菌处理。杀菌的方法是:用甲醛(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混合后产生气体来进行熏蒸杀菌,或者用气雾消毒剂点燃后产生的烟雾来进行熏蒸杀菌。在接种室内接种时,还可采用喷雾杀菌剂如来苏尔或新洁尔灭等来杀菌。接种室内和接种箱内安装了紫外线灯或三氧消毒杀菌机的,同时打开进行杀菌处理半小时后,再进行接种操作。
首先将接种钩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消毒,然后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反复来回灼烧杀菌,冷却后用于钩取菌种。将料瓶放在一个由铁丝或木板制成的架上,瓶口朝向酒精灯火焰旁。若在接种箱内接种时,可不用酒精灯。拔掉封口物,用接种钩将菌种块钩入瓶内,稍压一下让菌种与料接触好,然后封盖好瓶口,瓶口封着物为棉花塞,或塑料膜。或者先盖塑料膜,在塑料薄膜扎几个小孔后,再盖一层纸。或者用双层纸来封口。接种栽培袋时,将袋口打开放入菌种,然后上颈圈用灭了菌的纸封口。
5.培养 将接上菌种的瓶或菌袋移到培养室内培养发菌。菌种瓶直立放置在床架上或者横卧堆码放置于地面上。菌袋则横卧放置于床架上或地面上。培养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节温度 温度以保持在25℃左右为宜,最高不超过30℃。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减慢,还易出现杂菌感染。超过45℃,就会死亡。在夏季培养菌种时,要选择温度较低的培养室,并要加强通风换气来降温,有条件的最好用空调来降温。另外,培养期间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0℃,温度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特别是在初期,温度太低后菌种复活吃料缓慢,就易失水干燥而不能萌发吃料生长。
(2)遮光培养 培养室内光线要暗,处于黑暗或弱光照为宜。因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3)保持培养室内干燥 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湿度过低时.培养料易失水干燥,主要是袋口和瓶口上层料失水较多,但可通过利用塑料膜封口来防止。在雨水多的潮湿季节,湿度较大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排湿。在培养期间,要常检查菌种生长情况。及时将感染杂菌的菌种捡出处理掉。特别是在夏天高温期间,极易感染链孢霉,链孢霉生长极快。因此,在培养3天后开始检查,及时拣出有杂菌感染的菌种,链孢霉的孢子已形成的,要用湿纸或塑料袋小心地包裹好不让孢子抖落出来。另外也要检查菌丝生长情况,菌丝长势弱的,也不能作菌种使用,要将其搬出培养室。检查杂菌感染要及时,在菌种还没有长满瓶之前进行,并多次检查。因有的杂菌能被姬松茸菌丝覆盖,长满瓶后,不易发现,一旦用作菌种使用,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杂菌感染。大约培养40天左右,菌丝就可长满瓶,即可作菌种使用。菌丝长满瓶后,不宜放置时间过久,在高温季节,l周内使用为好,在低于15℃以下,可延长保藏期,但最好不超过1个月。
(四)栽培季节
姬松茸是一种中偏高温型菌类,出菇温度范围为16℃~33℃。在春秋季节和夏季都可栽培,适宜出菇季节为4~l0月,制种季节应安排在2~4月进行,在3~4月开始播种栽培。一年可生产两季,第一季在3~4月播种栽培,4~8月出菇。第二季在 8~9月播种,9~11月出菇。最好是在春季播种栽培。
(五)培养料制作 l.培养料配方
配方l:稻草72%,米糠10%,菜籽饼粉10%,尿素l%,过磷酸钙2%,石膏2%,石灰3%。配方2:稻草42%,棉籽壳42%,牛粪7%,麸皮6.5%,钙镁磷肥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
配方3:稻草50%,牛粪42%,花生饼2%,过磷酸钙l.25%,碳酸钙1%,石膏l%,尿素0.75%。配方4:稻草41%,牛粪10%,蔗渣40.5%,麸皮6%,钙镁磷肥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配方5:茅草70%,棉籽壳15%,干鸡粪10%,复合肥2%,石灰3%。
配方6:稻草50%,蔗渣24%,干牛粪20%,尿素0.5%,碳酸氢铵1%,过磷酸钙1%,石膏l%,石灰2.5%。
配方7:稻草70%,牛粪24%,尿素0.5%,碳酸氢铵1%,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2.5%。配方8:稻草32%.麦草40%,米糠l0%,菜籽饼粉l0%,尿素l%,过磷酸钙2%,石膏2%,石灰3%。
配方9:菌渣60%,稻草(节或粉)17%,菜籽饼粉8%,米糠10%,石膏1%,过磷酸钙2%,石灰2%。
配方10:稻草30%,木屑30%,甘蔗渣30%,麸皮5%,硫酸铵2%,过磷酸钙2%,石灰1%。2.堆制发酵(一次发酵)(1)建堆
栽培的主要原料为稻草和麦草,其中以稻草为好。稻草要求干燥,无霉变,不腐烂。稻草可用整草来堆制,但为了将来便于翻堆,应铡断成2节或3节后使用。麦草要碾破后使用,碾破后的麦草易吸水湿透,利于发酵。碾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石磙碾破,另一种是收割机“过腹”破碎。
在建堆发酵时,首先要进行预湿处理。将准备好的草料,浇水预湿,让水分湿透草料。预湿的方法,一是直接向草堆上浇水,直到淋湿透草料为止。另一种是将草料放入水池中淹没几十分钟吸足水后捞出。将浇湿的草料堆放2~3天,让草料充分吸水均匀,多余的水分流失掉,然后才开始建堆。草料预湿一是要吸水湿透,并且均匀一致;二是吸水量也不能太多,以含水量在70%左右为宜,草料中水分含量过多后,将会影响发酵质量。
建堆的场所要求离栽培场近,水源方便,地势平坦,不积水,通风向阳。将预湿的草料铺一层在地面上,按料堆宽l.5米,高为l.5米,长度因料量和场地而定的规格建堆,铺料30厘米厚后,然后均匀地撒上一层辅料,但尿素或硫酸铵要溶解于水中加入,并从第三层开始加入,由少到多依次地加入料中,这样水会由上流向下,就会使料中养分和水分含量均匀一致,但用水量不宜过多,以免料中出现含水量偏多。如此一层草料,一层辅料地建堆,边堆料边踩实。直到堆至l.5米高为止。在建堆时,间隔0.5米左右直立一根粗竹竿或木棒,堆完料后拔去,便在料堆上形成许多通气孔,有利于提高培养料的发酵质量。料堆四面要求垂直整齐,料堆为长方形,顶部为龟背形。料堆不能堆成圆形堆,也不能堆得太宽、太矮,因这样的料堆厌氧层大,不利于发酵。堆好料后,用塑料膜覆盖保温保湿,但堆积发酵2~3天后要将料堆顶端露出来,并将下端两侧塑料薄膜卷起20厘米高,增加料堆的通气性,但在雨天,要盖上塑料薄膜,防止雨水进入料内。
若在建好堆后,在料堆四周开一条排水沟和一个蓄水池,从料中流出的水贮存在池中,因从料中流出的水,都含有较丰富的养分,再将流出来的水浇在料堆上,就可防止料堆中养分随水流失。同时也防止下层料积水过多,造成发酵质量不良。
建堆3~4天后,料堆内温度逐渐上升,最高可达到80℃左右。若在料堆中加入了增温剂(高温微生物菌群),料堆内温度就上升快,在第一天就开始上升到80℃左右。当料堆内温度不再上升,并开始下降时,就要进行翻堆,一般在建堆后第6~7天进行。
(2)翻堆 翻堆目的是改善料堆内发酵条件,排除料堆内二氧化碳等废气,增加氧气,调节水分,使含水量均匀一致,为料堆内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之达到发酵均匀一致。
翻堆方法:翻堆的次数根据对一次发酵的使用方法不同而异,若利用一次发酵料直接播种栽培的,发酵时间要稍延长,需翻堆5~6次,发酵时间为28天左右。翻堆的时间间隔天数为 “7、6、5、4、3”。若一次发酵后,再进行二次发酵的,一次发酵时间要稍短一些,以12~14天为宜,翻堆次数为2~3次,翻堆的间隔天数为“4、3、3”。粪草料的堆制发酵时间要比合成料的时间短.可减少l~2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3~4天后,料温就可上升到80℃左右,并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翻堆,即在建堆后第6~7天进行。翻堆的方法是:从料堆顶部开始撤料,抖散培养料后,内外层料、上下层料交换,重新建堆。此时,在料中加入石灰粉,边堆料边加入。建堆时,要缩窄料堆的宽度,大约比原料堆缩短35~40厘米,若料中水分不足时,要适当补充水分。相反,水分过多时,要摊开晾晒,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或者加入一些干原料来吸收多余的水分。料堆形状,同最初建堆的堆形。最后盖上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保湿发酵。经过2~3天后,料温就可上升到80℃左右,当料温上升到最高,又开始下降时,再进行翻堆。若要进行二次发酵处理的,应在建堆4天以后开始翻堆。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后的第6天进行。翻堆方法同上,此时加入石膏粉。在建堆时,因料经过前段时间发酵后,料已软化,料堆体积缩小,因此,在建堆时,在上次建堆的基础上,又要将料堆宽度缩短30~35厘米,并适当降低高度,最后盖上塑料薄膜。若一次发酵的料。要进行二次发酵处理时,应在翻堆3天后进行下一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一般在第二次翻堆后的第5天进行。翻堆方法同前面的方法。在建堆的同时,边堆料边插入粗竹竿或木棒,堆好料后,拔去竹竿或木棒,即在料堆中形成若干个通气孔。用塑料膜覆盖时,要将料堆上通气孔露出来,增加其透气性,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发酵质量。进行二次发酵的,在上一次翻堆3天后要进行翻堆,再发酵3天后,将发酵好的料,移到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的第4天开始进行翻堆,此时建堆,要适当加宽料堆,在原料堆基础上,加宽35~40 厘米地建堆。同时检查培养料的发酵情况,一是检查有无臭味,氨味,若有氨味,在翻堆时,喷洒1%甲醛或1%过磷酸钙液来消除氨;二是检查料中秸秆的腐熟程度,以秸秆为棕褐色,用手一拉即断并有弹性为宜。三是检查水分,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可见,面无水滴出,表明含水量适宜;若有水滴出,则表明水分含量偏高,应设法降低含水量。四是检查酸碱度,用pH试纸检测,以pH7~8为宜,若pH偏低,应加石灰粉(含水量偏低时,则加石灰水)拌匀,来提高料中pH。五是检查有无害虫,若料中有螨虫等害虫出现时,应喷洒敌敌畏、或扫螨特等农药,边翻料边喷洒,最后盖严塑料薄膜,密闭几天后,就可杀灭害虫。
在第四次翻堆时,若料的质量已达到标准时,再堆积2~3天就可进行播种栽培。若料的腐熟度不足时,需再堆积3~4天后,再进行一次翻堆发酵,直到发酵质量达到标准为止。
用于一次发酵料直接栽培的培养料质量标准是:培养料无臭味、酸味、氨味,料为棕褐色,草秆有弹性,一拉即断。含水量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而无水滴出。pH为6.5--7.0。采用合成料堆制发酵的料,往往会产生游离氨,因此,需要在料中喷洒1%甲醛或1%过磷酸钙来消除氨后,才可用于栽培,否则会出现氨危害,造成接种后,菌种不萌发吃料生长。
堆积发酵时间不要太长,以恰到好处为止。堆积发酵时间太久后,料中养分损失较大,将会影响产量。发酵结束后,要立即终止发酵,不能及时铺料接种栽培的,要将料摊开降温,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使之发酵停止。若发酵时间太短,料中杂菌未完全被杀死,培养料腐熟程度不一致,成为“夹生料”,栽培时就会出现鬼伞等杂菌生长,将会影响产量。
(3)堆制发酵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及对策
料温升不高:建堆2~3天后料温不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料偏干或偏湿,或者缺氮素肥料。应及时调节,重新建堆。水分少时,向料中浇水补足水分;偏湿时,一是在料中加入干料混合,利用干料吸收多余的水分,二是撤开凉晒,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缺氮素养分时,添加菜籽饼粉,或米糠,或尿素来补充。
培养料中出现臭味、酸味:主要是料堆过宽,厌氧层大,造成厌氧发酵所致。解决措施是,将料堆撒开加入石灰水或干石灰粉(料偏干时,加石灰水;偏湿时,则加干石灰粉)拌匀,调节料的pH至7.5~8,重新建堆。建堆时,要降低料堆宽度,料堆宽以 1.2~1.5米为宜,料堆成长方形,四面垂直整齐,高度为l.5米。并在料堆中从上至下打孔,形成若干个通气孔。增加料中通气量,降低厌氧发酵面积。
料中出现氨味:若料中出现有氨味,表明料中存在有大量的游离氮。一般合成料的发酵料中,往往会有氨出现。有氨味的培养料,播种后,就会造成不吃料生长,菌种死亡。解决措施,一是向料中喷1%甲醛液或1%过磷酸钙液,并与料混合均匀来消除料中氨。二是将料铺在床上,不及时播种,待氨气散发掉后,再播种栽培。
含水量过高或偏低:培养料中含水量过高或偏低,都不宜播种栽培,因这种料播种栽培后,将会影响菌丝生长,降低产量。若料中含水量过高,用手捏料有水滴出时,应将发酵料摊开晾晒,让多余水分蒸发掉,降到水分适宜时,再铺料接种栽培。若料中水分偏低时,在最后一次翻堆时,适当喷水调节水分含量在65%,即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迹印出现,而无水滴下即可。
(六)二次发酵栽培方法
1.二次发酵栽培菇房建造 二次发酵栽培菇房,要求密封性能好,并且易进行调节通风换气,能满足姬松茸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要求。二次发酵栽培菇房设施最好的是利用钢材和发泡塑料板制造,较简易的是利用竹竿和塑料薄膜制作。塑料薄膜菇房易搭建和拆迁,一座菇房使用1~2年后,拆迁到另一地方再搭建,就有利于防止一个茹房连续使用多年后,产量下降,病虫害加重的现象。
塑料薄膜菇房的建造方法:菇房建造位置要求坐南朝北,并且附近有能够堆料发酵的场所和水源。每座菇房面积以80平方米为宜,不宜过大,以免造成通风不良,二次发酵期间升温保温困难。菇房按宽7米,长12米,高3.5米的规格建造。先用竹竿或木棒制作菇房的框架,菇房顶部可制作成“人”字形,也可制作成弧形,但不宜制作成平顶式,因平顶式屋顶易积水。菇房结构要求牢固结实,主立柱要用粗竹竿或水泥柱,才可防止遭遇大风后倒塌。在菇房顶部间隔2米设置一个排气孔,菇房的一侧设置入口的门,门宽0.8米,高1.8米。在菇房的两侧上中下位置开窗口,窗口大小为40厘米×50厘米,并且两侧窗口要对应,才有利于空气对流,菇房内空气新鲜。在菇房上盖上热合粘连好的无缝塑料薄膜,再盖上一层草帘,或遮阳网用于遮阳保温。
菇房内搭建床架,靠菇房两侧的床架宽为0.6米,中间床架宽为1.2米。床架与床架之间相距 0.7米,用作人行道。床架共为5层,底部距地面0.3米,上下层之间棚距0.6米。每层床架都制成厢状,即在四周边缘设边框,边框高0.25米。床架用竹竿或钢材制作,要求结构牢固,能够承受培养料和覆土的重量。
2.二次发酵的方法 二次发酵又叫后发酵。二次发酵料栽培姬松茸产量高,比一次发酵增产显著。(1)二次发酵的作用 二次发酵是根据在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温度下分布着3种菌类,即喜温性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50℃~55℃;喜温性放线菌,适宜生长温度为45℃~53℃;喜温性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45℃~53℃。由于一次发酵料中温度不均匀,这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培养料中适合于姬松茸生长的养分积累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培养料,故产量不高。二次发酵的原理是根据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条件,通过人工加温,将培养料内温度维持在58℃~62℃,并维持4~8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8天。即前期为巴氏消毒、后期为控温培养。56℃~62℃下的作用主要是:
一是在高温条件下,使大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受热死亡,从而减少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病虫危害。二是创造喜温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条件,使嗜热微生物大量繁殖,在分泌水解酶的作用下,前期发酵未完全腐熟的培养料继续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供姬松茸菌丝生长利用。在后期通风降温至48℃~52℃,并保持4~6天,其目的一是补充培养料内氧气,为嗜热微生物群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把料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有机氮,对培养料中纤维素进行降解,产生聚糖、维生素和氨基酸类等物质,为姬松茸生长提供大量的有效成分;二是继续对病虫害进行杀灭。
(2)二次发酵方法 用于二次发酵的料,进行一次发酵的时间要短,一般为12~14天,其间翻堆3次,翻堆的时间间隔天数为4、3、3。二次发酵是在菇房内进行,菇房要求密闭性好,但又能通风换气。室内设床架。将一次发酵好的料,铺在床架上,然后升温和控温进行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操作方法是,将前期发酵料(一次发酵料),趁热铺在床架上。由于菇房内是密闭的,空气不能对流,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因此,铺料要铺在床架上层和中层,铺完料后,立即关闭门窗和通风口,让其自然升温,第二天开始通入蒸汽加温。若遇到气温低,料温上升不高时.要立即升温。
二次发酵的温度控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升温期(巴氏消毒期),从45℃开始升温至 60℃~62℃时行巴氏消毒。根据料的腐熟程度,保持时间也不一样,料偏生的,在60℃~62℃之间保持6~8小时;料偏熟时.在60℃~62℃之间,只需保持2~4小时。此间要定时通风换气,补充氧气,早晚各开门通风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其作用是利用高温杀死料中病原菌和虫卵、幼虫等。
第二阶段为保温期,又叫控温发酵期。在升温结束后,缓慢打开通风口降温,降到48℃~52℃时,停止降温,保持温度在48℃~52℃之间,维持4~6天。若料偏熟时,只需维持2~4天。此阶段就要创造喜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让其大量生长繁殖。
第二阶段为降温期,后发酵结束后,开始降温,待温度下降到45℃时,打开顶部通风口,尽快让上层料内温度下降下来。然后再打开中间窗口缓慢降温,随后打开所有通风口和门窗。总之降温要缓慢。当料温下降到30℃以下时,有益微生物就停止生长,最后分床匀料,翻格,整平料面,开始播种。
3.播种 播种的方法分为穴播和撒播两种。如果是用发酵料生产的菌种,宜采用穴播。用麦粒生产的菌种,以撒播为好。穴播的方法是,在料上挖穴放入菌种。穴深至料厚的一半,穴与穴间呈“品”字形分布,将菌种分成团块,大如鸡蛋,放入穴内。穴内播菌种后,再在料面上撒一层菌种,菌种要分成小颗粒,如蚕豆大,并且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1/3,撒种要均匀。最后用木板稍压一下,让菌种与料面充分接触好。撒播的方法是,先铺一层料,再将麦粒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如此一层料,一层菌种地进行,最后在料面上,撒播一层菌种,而且料面上的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30%。最后,用木板拍平料面,让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好。或者将用种量的2/3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手抓提培养料,让菌种落入料内,整平料面,再撒上余下的菌种。
接完种后,关闭门窗,减少通风量,让菌种萌发吃料生长。如果保温保湿较难时,则要在料面上盖一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温发菌,在前4~5天内,不要揭动塑料薄膜。以后每天揭膜通风换气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此期间,主要是保持温度在22℃~26℃ 之间,防止料面失水干燥。当温度超过30℃时,要及时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则关闭门窗保温。当料面水分降低时,可向料面上喷少量水来保湿。经过7~10 天后,料面上菌种便开始萌发生长蔓延,并基本覆盖料面时,开始覆盖土壤。
4.覆土管理 覆盖用土,要求不含肥料,保水性和通透性好,以沙壤土为好。若土壤粘性大,通透性不良时,应在土中拌入炭渣或谷壳,改善其通透性后,再用来覆盖。覆盖之前,要将土块打碎成直径为0.2~0.5厘米的小颗粒,调节含水量至22%左右,即为湿润状态,用手捏土粒不粘手,但能捏扁,并能搓成圆形。在水分含量适宜的土中拌入1%的石灰粉后再用来覆盖。若土壤含水量偏低,则要用1%的石灰水浇湿后,再用来覆盖。覆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铺覆盖,如双孢蘑菇一样,将土块厚薄均匀地覆盖在料面上,覆盖厚度为3~5厘米。另一种是覆盖成土埂,即在料面上间隔6厘米,做一个土埂,土埂下宽10厘米,上宽为6厘米,高6厘米,土埂为梯形,在土埂下层为粗粒土,上层为细粒土。在土埂之间覆盖l厘米厚的细土粒。
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水分的管理,始终保持土壤为湿润状。当土壤变干发白时.就要及时喷水浇湿土壤。土壤含水量偏高后,要加大通风量,降低含水量。温度保持在22℃~26℃之间为宜。若温度低时,则要减少通风量,做好保温工作。温度高于 30℃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
此外,还要做好通风换气管理,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以免土层上长出大量菌丝,形成菌膜,影响出菇。
5.出菇管理 在播种40~50天后,就开始有菇长出。出菇期间,主要做好控温、调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
(1)温度控制 姬松茸出菇的温度范围为16℃~33℃,最适温度为22℃~25℃。在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个体大,柄粗壮,不易开伞。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菇体瘦小,易开伞。在气温低时,要做好保温工作,减少通风量,增加室内温度。当温度超过30℃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和在菇房上加盖隔热材料,如草帘、泡沫板等,降低室内温度。
(2)湿度调节 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因此,覆土层的水分管理是关键。要始终保持土壤为湿润状,当土壤偏干时,要及时喷水浇湿土壤。喷水时,主要向空中和地面上喷水,不要直接对着土壤喷水,防止原基死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为宜。当姑体长到3厘米长时,应停止喷水,防止菇蕾长成畸形。子实体长大成型后,湿度偏低时,适当向空间和地面喷水,来增加空气湿度。在采收前l天,停止喷水,降低菇体内含水量便于烘干干燥。
(3)通风换气 在子实体生长期间,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姑房内有新鲜空气。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会长成长柄、瘦小的菇。
(4)光照管理 在出菇期间,需要在照射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光线弱,对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不利。
6.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菌盖未离开菌柄,仍然包裹成球形时,就要采收。一旦菌盖半开或完全展开后,质量就下降。但采收过早,菇体偏小,产量低。采收方法是,长大一个收一个,留下幼菇继续生长。在高温期间,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每一天应采收2 次,早晚各收1次,才可避免采到开伞的菇。一般从出菇到采收,大约要10天,出菇期持续3~4个月。采收结束后,消除掉床面上死菇和病菇。修补好覆土层,喷水补充土壤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
采收下来的菇,削去泥脚,去掉菇体表面杂质,及时烘干干燥,或加工成盐渍产品。不宜在自然气温下放置时间太久,避免菌盖自然展开,降低质量。
一般每平方米可采收鲜菇8~10千克。采收结束后,搬出培养料,清扫干净菇房,加大通风量,使室内干燥,为种下一批菇作好准备。栽培姬松茸可与双孢蘑菇菇房配套使用,在秋、冬、春季生产双孢蘑菇,夏季生产姬松茸,周年利用菇房。
(七)田间栽培方法 l.栽培场地选择及整理 田间栽培因不占房屋,也不需要投资建菇房,生产成本低,病虫害少,易管理。栽培场地要求地势较平坦,地势较高,不积水.排水畅。首先翻耕土地,打碎土块,整平地面,拣去杂草、石块等杂物。如果土壤偏湿时,要晾晒降低土壤的含水量,使含水量下降到22%左右,即用手捏土块能扁,并可搓成圆形,而不粘手。播种前的土壤宁可偏干点,也不要偏湿,因土壤偏湿后,铺上料后,培养料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就会增加料的含水量,造成料偏湿,影响菌丝生长和出菇的产量。如果是用已种过双孢蘑菇或其他食用菌的场地,要施农药杀虫,如“呋喃丹”、“米乐尔”等来杀灭地下害虫。
2.开畦 在整理好的田块上开畦,畦宽l.2米,长度因地势而异。如果地势较平坦,排水较差,在雨季节易灌水的场地上栽培时,应平地开畦,即将料直接铺在地面上。若地势为山坡地,在大雨期间也不灌水淹没的田块,可开成25厘米深的畦。畦与畦之间相距40厘米,用作人行道。畦面要平整,并打碎土块。若畦面土壤含水量偏湿时,要晾晒降低水分后再铺料,如果土壤太干燥后,应在畦上洒水湿润后再铺料。防止干土带走料中水分,造成料内水分下降。最后,在畦四周开好排水沟,水沟深于畦面。在畦面上洒上一层石灰粉,进行消毒和调节酸碱度。
3.铺料播种 在开好的畦上,铺上发酵料,将料抖松铺平。同时,要调节含水量,使干料与偏湿的料混合均匀。当料温下降到30℃以下时,才开始播种。播种的方式分为撒播和穴播两种,这两种播种方式都是根据生产菌种的培养料来定。如果菌种基质为麦粒或谷料,以撒播为好。撒播的方法是:先在畦上铺一层5~6厘米厚的料,然后,撒上一层菌种,如此一层料一层菌种地播种,共铺3层料,播3层菌种,铺料厚度为18~20厘米。最上层料上的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l/3。最后用木板拍平料面,并稍压实料,让表层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好。如果菌种基质为发酵料,应采用穴播为好,不宜用撒播方式播种,因撒播时,将菌种分成细小颗粒后,就不易萌发吃料生长。穴播的方法是:在畦面上铺上一层厚为18~20厘米的料,并将培养料抖松铺平。然后在料面上挖穴,穴深到料厚的一半左右,将菌种分成小团块,直径为2~3厘米似鸡蛋大,将菌种放入穴内,再用料盖上。穴与穴之间相距l0厘米左右,接种穴在料面上呈梅花形分布。最后再在料面上,撒上一层分成小颗粒的菌种,菌种块直径为l厘米左右,也不宜太大,因在料面上接种的菌种块过大后,会出现菌种上提早出菇,但子实体个体小。也不能分成太细小,否则菌种易失水干燥,抵抗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减弱,不易萌发吃料。在料面上播的菌种要分布均匀,并且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1/3。播完种后,一种是立即覆盖土壤,这样做才有利于保温和保湿,还可提早出菇。但如果菌种没有萌发吃料生长后,就无法实施补救。另一种是在播种7~10天后,待菌种萌发生长,并在料中蔓延时才覆土。在没有覆盖土壤的料面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再在塑料薄膜上盖上一层草帘,进行保温保湿发菌管理。在播种后的3~4天内,不要揭开塑料薄膜,防止料面上水分下降,影响菌种生长。在5~6天后,揭膜检查,并适当通风换气。当确认菌种复活吃料生长良好后,就可覆盖土壤。播种后,在畦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淹没菌床。在平地开畦铺料播种的,应取人行道上土来覆盖,将人行道兼作排水沟。
4.搭建遮阳棚 在田间栽培时,必须搭建遮阳棚来遮阳和防雨。做法多种多样,一种是用遮光率为95%的遮阳网来遮阳,在整个栽培场地上,用竹竿搭建一个高为l.8米的框架,然后盖上遮阳网,遮阳网四周着地。再在菌床上建一个塑料薄膜拱棚,拱棚高 40~50厘米。另一种是先做一个草帘遮阳棚,再在菌床上搭建塑料膜拱棚。此外,还可先搭建一个遮阳网棚后,再在菌床搭建塑料小拱棚。再一种是在菌床上建塑料小拱棚,再在其上盖上草帘。
5.覆盖土壤及管理 将畦与畦之间的土壤打碎成小颗粒,土粒直径为0.2~1.0厘米,然后,加入1%石灰粉拌匀土粒。调节土壤含水量要为22%左右,即用手能捏扁,而不粘手。土壤偏湿时,要晾晒去掉多余水分后,再用来覆盖。偏干时,用1%石灰水调节使含水量达到22%左右时,再用来覆盖。土壤粘性大的,要拌入谷壳或炭渣,增加其通透性后再覆盖。覆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铺土壤覆盖,即将土壤均匀地盖在料面上,覆盖厚度为3~5厘米,厚薄均匀一致。另一种是覆盖成土埂,即在料面上相距6厘米,做一个土埂,土埂高为6厘米,下宽为10厘米,上宽为6厘米,土埂下层为粗土粒,上层为细土粒。在土埂之间覆盖1厘米厚的细土粒。
覆盖土壤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含水量的管理。始终保持土壤呈湿润状态。如果发现土壤干燥变白时,就要在土层上喷水,使土壤湿润,但注意一次性喷水量不要太多,以免造成土壤中水分含量偏高,影响菌丝向土层中生长。土壤偏湿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一次,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菌床上为塑料薄膜拱棚的,要定时通风换气,每天揭开两端塑料膜通风换气,防止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土壤湿度加大,菌丝大量在土层表面上生长。
6.出菇管理 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控制16℃~33℃为宜,最适温度为22℃~25℃,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菇体小,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才有利于提高质量。
水分管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的含水量的管理,始终保持其为湿润状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的 70%~75%之间。在晴天,每天喷水l~2次,不要一次性喷水过多,做到少喷、勤喷的水分管理。阴天和雨天不喷水。喷水还要根据土层的水分变化来定,土壤为湿润时,则不喷水。出现发白变干时,要及时喷水,使土壤湿润。
出菇期间的通风换气管理是关键。用塑料薄膜拱棚覆盖的,每天定时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气温高时,还要延长通风换气时间,降低温度,防止出现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湿度加大后,长成畸形菇和出现病害。采收方法同二次发酵栽培中的方法。
(八)熟料栽培方法
熟料脱袋埋土栽培,由于培养料是经灭菌处理了的,并且是在良好的条件下发菌,菌丝生长良好,菌丝浓密,积累养分多,能有效地控制杂菌和害虫,故产量高。特别适宜在夏季埋土栽培。栽培场地可在室内,也可在田间进行。作者利用此方法栽培姬松茸,获得每平方米12千克的产量。
1.培养料配方及配制
配方1:发酵料70%,稻草(或麦草粉)20%,米糠l0%。
配方2:菌渣65%,稻草(或麦草粉)20%,麸皮10%,石膏2%,石灰3%。配方3:菌渣50%,稻草30%,菜籽饼粉7%,米糠10%,石膏1%,石灰2%。
配方4:棉籽壳(发酵处理后)70%,玉米粉5%,米糠10%,牛粪10%,石灰2%,石膏1%,磷肥1%,尿素1%。
此外,也可利用一次发酵料直接装袋,但一次发酵料在装袋之前,要喷甲醛来消除培养料中游离氨,否则接种后,菌种不萌发生长。或者将一次发酵料晒干后使用,使用时,再加水拌匀培养料,装入袋中。
配制方法:使用菌渣时,要将其打碎后使用。菌渣以棉籽壳为好,其中又以金针菇菌渣较好,因金针菇对棉籽壳的利用率低,残留的养分多。此外,还可利用木耳、平菇菌渣。但以木屑为主要成分的菌渣效果不好。有霉菌污染的菌渣不能使用。
首先按配方比例称取各种原料,先干料混合拌匀后,再加水拌料,拌至含水量为65%左右。2.装袋 装袋用塑料袋规格为18~20厘米×30~38厘米,或者2l~22厘米×42厘米。利用直立埋菌筒出菇的,塑料袋长度以30厘米为宜;横卧埋菌筒出菇时,塑料袋长度可用42厘米长的。
装袋方法是,将料装入塑料袋内,边装入料边压紧,由于培养料是以发酵料和菌渣为主,通透性差,故装料不要太紧。装料过紧后,料中通透性下降,菌丝生长速度减慢,延长菌丝长满袋的时间,还易出现杂菌感染。在袋中装入料后,用绳扎好袋口;或者上颈圈,用塑料薄膜封口。装好料的料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处理,不宜放置时间太长,避免料中出现厌氧发酵,造成培养料变质和大量杂菌长出。
3.灭菌、接种和培养 操作与管理方法同栽培种制作。
4.脱袋埋土 田间栽培场地要求是不积水,地势较高,雨季排水畅的场地。先翻耕土地,并打碎土壤,整平地面,当土壤水分下降到含水量为22%左右,即用手捏土不粘手,并能捏扁为宜。在田间开畦,畦宽120厘米,深15~20厘米(根据菌筒的高度来定),长度因地势而异,畦与畦之间相距50厘米,用作人行道,在畦与畦之间开好排水沟,排水沟要深于畦底部,才能避免菌床内进水。
脱袋埋土方法,可采用直立排放、横卧排放和分成小块后,加入发酵料或菌渣混合进行栽培。故入菌筒后,取畦间土覆盖,覆盖用土,要先拌入1%的石灰粉后使用。
田间栽培时,需制作遮阳棚,遮阳棚可用草帘,或遮光率为95%的遮阳网制作,遮阳棚高1.8 米即一人高。在菌床上制作塑料小拱棚,小拱棚高50厘米。或者在苗床上,搭建“人”字形草帘棚,来防止雨水淋在菌床上。“人”字形草帘棚,菌床上通风透气性好,有利于姬松菌子实体生长,不足之处是不易保湿。而塑料小拱棚内易保湿,但易造成通风不良。在气温较高季节应以草帘棚为宜;气温偏低时,采用塑料小拱棚覆盖菌床,才有利于保温保湿。
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水分的管理,防止雨水进入菌床内,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每天揭开两端塑料薄膜,通风换气一次。避免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菌丝大量在土表面生长,形成菌膜,影响出菇。
5.出菇管理 当子实体形成后,主要做好调温、保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
(1)温度 姬松茸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6℃~33℃,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越快。以温度在22℃~25℃之间为最好.长出的子实体粗壮,不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菌床内温度。在冬季气温低,不出菇时,要做好保湿保温工作,待气温回升后,再进行出菇。出菇季节安排在 4~10月进行,其中以4~6月和9~l0月为最好。
(2)湿度 出菇期间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覆土层,因此,在水分管理上,主要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为主。空气相对湿度以70%~75%为宜。当土壤表面出现干燥变白时,则要喷水使土壤湿润。喷水以湿润土壤为宜,不要一次喷水过多,造成土壤含水量增高,子实体上出现病害。喷水时,主要向空中和地面上喷水.在土层上喷水要少。在田间栽培的,要定时揭膜通风换气,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子实体生长不良。
(3)空气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用塑料棚覆盖,每天定时揭膜通风换气,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出菇和子实体生长。(4)光线 在子实体生长期间,需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但光线也不宜太强,光照过强后,覆土层和子实体易失水干燥,不易保湿。
6.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菌盖边缘未离开菌柄之前采收。在夏季气温高时,子实体生长快,故采收要及时,并且每天采收2次,早、晚各采收1次,才能避免菌盖展开,造成质量下降。采收后,修补好覆土层,喷水补充水分,为下一潮菇长出作好准备。
采收下来的菇,削去泥脚,及时出售,或加工处理。不要放置时间过久,避免菇体变褐和开伞,质量下降。
附录 食用菌保鲜与加工
一、保鲜贮藏贮运
食用菌鲜菇除了在当地市场上销售外,还通过保鲜空运,或火车托运等方法运往省外市场鲜销;此外,为了缓和当地市场上鲜菇量过剩,价格下跌的矛盾,也可进行短期保鲜,待价格回升后再出售。下面介绍常用简便易行的保鲜贮藏和保鲜贮运方法。
1.保鲜贮藏方法 常用并且有效的食用菌鲜菇保鲜方法是在冻库内低温下保藏。其做法是:将鲜菇装入塑料框或竹框内,或者开有通气孔的纸箱内。移入冻库内,重叠堆码起来,但要错开堆码,以利于通风透气。将冻库内温度控制在1℃~5℃之间,可保鲜10~15天,但最多不超过1个月。
2.保鲜空运方法 夏季要将鲜菇空运或用火车、汽车托运到省外市场进行鲜销的,则需要保鲜运输,才能防止菇体变质。
常用的保鲜方法是:即将鲜菇装入塑料袋内,每袋装菇量不宜过多,以5千克为宜。菇体要求含水量不宜过高,若菇体中水分含量偏高,应将鲜菇摊开,用电风扇吹风排湿,使菇体表面稍干;或放入冻库内,在l℃~2℃下处理12~24小时,让菇体表面多余的水分散失后再装袋,可提高保鲜效果。装袋时,先在袋底部放一层吸水性强的纸,如旧报纸,再装入菇,分级整齐排放,定量装袋,在表面再放一层纸;若装菇量多,还需在中部放一层纸。最后封好袋口,反向再套一根塑料袋。将装入塑料袋的鲜菇,再装入泡沫箱中,每箱装量为15~20千克。在箱内放一个冰瓶,即用塑料瓶装水,放入冰柜中制成冰瓶,在冰瓶外套上一根塑料袋,直立于菇袋间。最后用不干胶布密封箱缝,并捆绑好箱盖,及时运往省外市场出售。在冬季可不放入冰瓶。
二、干燥加工 食用菌干燥加工产品在国内外都有较好市场,是常用的加工贮藏方法。
食用菌干品的质量不但与鲜菇的质量有关,而且还与干燥设备有很大的关系。干燥设备按其原理可分为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远红外线干燥等几种,后两种是目前较好的干燥方法,其最大优点是能保持菇的风味、复原性好,色泽不变,养分损失少,但设备成本高。这里主要介绍热风干燥方法。
1.自制干燥设备的制作 热风式干燥设备自己可以制作,设备的大小应根据日生产加工量来定。最简单的一种热风干燥设备是用砖砌成。发热装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烘干房内用砖砌烟道,烟道在烘烤房内分成两道,再在另一端汇合成一道,成为一个框状结构,然后,在墙外直立成烟道,利用烟道发热。在烘烤房的两端安装排风扇,在烘烤时让热空气对流。将烘烤房的两侧敞开,即为进料口,烘烤时挂上塑料薄膜,顶部用层板封顶,通过对排风扇的开关和两侧塑料膜开启来控制温度。另一种是在烘房内的一端,做一个火炉,在火炉上安装一个曲形铁管作烟道,利用铁管发热产生热量,用排风扇对着发热的铁管吹风,将产生的热空气送入烘烤房内,另一端为上料操作进口,两边用砖砌墙或用层板制作,顶部用层板封顶,并开l~2个可调节的排气窗。烘烤房内,安装上料层架。在层架上放置烘烤筛。
2.原料修整 采集下来的食用菌子实体,要及时去杂质,烘烤干燥。鲜菇的修剪形状,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进行分别修剪和分级。如平菇,去掉杂质和菌柄,将菌盖剪成小方块或条状;小方块的规格为长和宽为4厘米,烘干后的平菇长和宽为3厘米左右;条状菇的宽度为1厘米,长为自然长度。双孢蘑菇洗去杂质后,纵向开片,切成0.2 厘米厚的薄片,菌柄长度不超过l厘米。草菇菇蕾对剖开,并不完全切断,仍然有部分相连。代料栽培的香菇,需剪去部分菌柄,留下1厘米以内的菌柄,整菇或切成片状干燥。其他食用菌可整菇或切成片后干燥。采收下来的鲜菇,不要放置时间过长,否则,子实体会褐变,影响干品的质量。
3.烘烤 将修整去掉杂质的菇体,放在烘烤筛上,堆放不能过厚,应以单层放置为好。烘烤的温度要由低到高,最高温度不超过70℃,排风量要由高到低。若开始的温度过高,会使产品表面烤煳,通风量少时,还会出现“煮熟”现象,使菇体变软,质量下降。因此,通风量和温度分段调节,是提高干品质量的关键。第一阶段温度保持在40℃~45℃,排风口要全开,加大通风量,保持4~5小时。第二阶段,温度控制在50℃~55℃,排风口开起1/3~2/3,保持7小时左右。第三阶段,将温度提高到60℃~65℃,关闭风门,保持l~2小时,进行后期干燥,使干菇的含水量降到12%以下为止。在烘烤期间,上下层烤筛要调换。因烘房内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上下层交换后,有利于干燥均匀一致。
干燥的菇要求不焦黄,不破碎,含水量在11%~13%之间,即用手捏即成粉末。4.干品包装与贮藏
①包装 烘烤出来的干菇,要及时包装贮藏,防止受潮变质。包装干菇的箱为纸箱,先在箱内放一个塑料袋,或复合膜包装袋.将干品装入塑料袋或其他材料的袋内,扎好袋口,再封好纸箱即成。如果是供出口的,要用外贸出口指定规格的纸箱,装入的数量也要一致。最后,放在干燥的库房内贮存,防止受潮和虫鼠危害。
②贮藏 干品若不能及时销售,放置时间长了,因菇体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吸收氧气后,便发生氧化作用,使菇体变为褐色,从而使干品的质量下降。为了避免干菇变色,应将干品放入冻库内,保持温度在l~6℃之间,这样可减慢褐变。
5.盐渍加工 盐渍加工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出口和生产罐头产品贮备原料,因此,盐渍加工产品要按出口要求进行,辅助材料如盐,包装桶也要按出口标准要求选用。
(1)盐渍加工工艺及方法
①加工场地、工具及盐的准备 加工场地要求清洁卫生,盐渍池为水泥和砖制作而成,最好在水泥池内壁安装上白色瓷砖。工具和容器不能用铁、铜、锡等金属制品,因用这些金属制品煮菇后,会使菇体变黑,故要用不锈钢或铝制品,工具要用竹木或不锈钢、塑料制品。
盐渍用盐的质量好坏,对盐渍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故要用高质量的精制盐。如果盐的质量差,含杂质多,特别是钙、镁含量高后,会使菇产生苦味,质地粗糙,不脆,菇体表面出现斑痕,影响外观。
②漂洗去杂 首先修剪鲜菇的菇柄,使其达到质量要求,放入清水中清洗去掉杂质,并进行分级。但双孢蘑菇还需经漂洗增白后再进行杀青,其做法是:将修剪好菌柄并分级的菇体,放入含有0.12%~0.15%的焦亚硫酸钠水中,不断翻动菇体,将菇体表面泥沙清洗净,并使菇体增白,然后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杀青处理。
③杀青(预煮)将清洗干净的菇体,按大小进行分级后,分别进行杀青,若大小混合杀青,会造成杀青不一致,从而影响盐渍产品的质量。
先在锅内装入大半锅水,加热烧开后,将鲜菇放入锅内,每锅投入菇量不能太多,以l份菇2份水比例为宜,旺火加热重新烧开水,边煮边翻动,使菇体受热均匀,并捞去水中泡沫,大约持续5~10分钟(因菇体大小而异),马上捞出菇体,以煮熟而不烂为度,即菇体全部刚沉入水中为止。若煮过熟,菇体会变软变形,影响质量。因此,一定要旺火杀青,在火弱闷锅下杀青的,往往会出现煮不透或煮过熟。此外,一定要掌握好杀青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造成煮过熟。煮透的菇体,用手捏菇体无硬心,软而有弹性。放入净水中,几分钟后便下沉。而煮熟过了或未煮熟的菇体,放入冷水中,几分钟后则不下沉。
④冷却漂洗 将杀青了的菇体,及时放入冷水中冷却,并清洗去掉杂质,使菇体凉透。最好采用流动水快速冷却,如果是在缸或池中冷却的,至少要换水漂洗两次,否则冷却不透,并要将菇体内杀青水漂洗掉,菇体颜色才美观。冷却要越快越好,一定要待菇体内外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才捞出沥去水进行盐渍。若菇体没有冷却透就进行盐渍,盐渍的产品就会变质。
⑤盐渍 先在盐渍池底部铺一层杀青并冷却了的菇体,再撒上一层盐,如此一层菇一层盐地装池,直到装满池为止。或者直接加入40%食盐混合拌匀后装池。最后,在盐渍池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淹没菇体,并在菇体表面上铺上一层盐封面,盖上一层纱布,再放一个竹帘,并用干净石块等重物压上,防止菇体暴露在空气中。一般每100 千克菇,用盐约40千克,使盐度达到波美22度,盐渍时间为20天左右。
在盐渍过程中,因盐溶解于水,使上层盐水浓度下降,下层盐水浓度高,上层菇易出现变质。因此,要进行翻池或搅拌。在夏天每隔3~5天,冬天7~10天翻池一次,或者在池中插入一根橡皮管,每隔5天打一次气,使盐水上下循环,浓度达到一致,或者翻动一下菇体。
7.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与总结 篇七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以“大垄密”栽培模式为主, 其技术要点是:合理轮作、深松整地、选用良种、精选种子、大垄宽台密植、垄底深松、垄体测土分层深施肥、使用根瘤菌、垄上精量点播、化学除草、化控防倒、健身防病、机械收获。具体措施如下。
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于2012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科技园区, 土壤为岗地白浆土, 有机质含量为4.5%, pH值为6, 前茬玉米, 地势平坦、无药害。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之上, 秋深松1遍, 耙2遍, 秋施肥起垄, 全面实施深松作业40cm以上, 耕层土壤细碎疏松, 地面平整, 达到播种状态, 秋起平头大垄, 垄距1.3m, 并及时镇压。
2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秆强抗倒伏、熟期适宜的品种。如垦丰16号 (垦鉴豆23号) 、合丰50号、垦鉴豆43号等。种子用直径6mm、8mm的筛子清选过筛, 人工粒选清除病粒、虫粒、不完善粒及杂质。确保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种子包衣用八一农大35%多·克·福种衣剂, 按种子量的1.5%包衣, 包全、包匀, 浸种时添加益微增产菌。包衣的种子要及时晾晒, 装袋。
3 播种
当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保苗株数34.5~37.5万株/hm2, 遵循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的原则。播种方式采用大垄密气吸精量点播机精量点播, 提高播种均匀度。覆土严密, 播深5cm, 及时镇压。播种时要对准垄顶中心防止偏播, 偏差小于3cm, 播量误差小于3%, 行距误差小于1cm, 台间误差小于2cm, 往复行误差小于5cm。播量误差±1%, 播行百米偏差≤5cm, 播到头, 播到边。适宜播期为4月20日至5月1日。
4 施肥
全面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坚持以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基础,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手段,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科学制定施肥技术方案。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效机制, 100%应用配方肥, 大力推广硅肥和生物肥, 生育期追施叶面肥3~4遍。N、P、K纯量180kg/hm2, N∶P∶K为1∶ (1.5~2) ∶ (0.3~0.5) 。实施立体分层施肥, 分层侧深施肥。肥在种侧膜内或膜边5cm左右, 1/3肥施于种侧下5~7cm深处, 2/3肥施于种侧下7~12cm深处。
5 灭草方式
以土壤处理为主, 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土壤条件选择施药品种和施药量。大豆苗前安全性好的除草剂有速收、广灭灵、金都尔、都尔、普乐宝、乐丰宝、阔草清、宝收。播后苗前:96%金都尔1650~1800mL/hm2 (或72%都尔3000mL/hm2) +75%宝收22.5g/hm2+48%广灭灵750mL/hm2;72%都尔1500~2500g/hm2+80%阔草清7.5~10.5g/hm2+50%速收22.5~30g/hm2。苗后:可选择5%精喹禾灵、12.5%稀禾定、25%氟磺胺草醚、45%灭草松。
6 田间管理
全生育期中耕3~4遍, 并进行垄沟深松。第1遍在大豆出苗期进行, 中耕深度15~18cm, 或垄沟深松18~20cm;第2遍深松在大豆2片复叶时进行, 中耕深度8~12cm, 这次中耕可高速作业, 以提高拥土挤压苗间草的作用;第3遍中耕深度8~12cm。根据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对养分的需求规律, 有针对性地进行叶面追肥和化控, 即在大豆初花期、盛花期、结荚鼓粒期结合健身防病追施叶面肥3~4次, 增施硅肥。另对于营养生长过于旺盛的大豆田为防倒伏减产, 进行化控2~3次 (在初花期选用多效唑或三碘苯甲酸进行化控) , 为大豆优质高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7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加强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 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用量。根据病虫测报, 做好健身防病工作, 及时防治病虫害, 特别是要结合叶面追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点防治:大豆根腐病、胞囊线虫病、褐纹病、灰斑病以及蚜虫、蓟马、食心虫等。
8 收获
收获时期、方法:可采用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 当田间植株70%以上落叶, 植株变黄时, 进行机械或人工割晒。当大豆叶片全部脱落, 茎秆草枯, 子粒规圆呈本品种色泽, 含水量低于18%时, 用带有挠性割台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收获标准:割茬不留底荚, 不丢枝, 收割损失率小于1%, 脱粒损失率小于2%, 破碎率小于5%, 泥花脸率小于5%, 清洁率大于95%。
9 小结
8.棉田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总结 篇八
【关键词】棉花;小茴香;套种;栽培技术
为了进一步获得较高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团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本团调整了产业结构,实施了棉花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现将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栽培技术
1.1 田间配置
棉花采用1.25m膜,株行距配置为行距66cm +10cm、株距9.5cm,小茴香套种在膜面大行中间防风带边上。
1.2 播前准备
1.2.1 土地选择
小茴香籽粒小,不易出苗,因而对土地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选择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盐碱土和黏重土的地块不宜种植。经调查,有碱性的地块,小茴香出苗率只有20%;没有碱性的地块,小茴香出苗率可达55%以上。
1.2.2 细整土地
由于小茴香种子较小,顶土力量相对较差,整地时严格做到“六字”标准。
1.2.3 品种选择
无论是棉花品种还是小茴香品种,都要选择籽粒饱满、大小与色泽一致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1.2.4 土壤处理
套种小茴香的棉田在播种前必须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以避免杂草与棉花和小茴香争肥、争水、争光。与棉田化除一样,整地前用二甲戊灵180~200g/667㎡进行土壤封闭。
1.3 播种
在棉田铺膜的同时,在防风带行上点种小茴香,再进行覆土适压。2013年普遍在3月10日开始铺膜,25日小茴香播种结束。播种深度为2.0~2.5cm,株距为9.5厘米,播种量为800g/667㎡。
1.4 田间管理
1.4.1 破土放苗
3月下旬,人工进行破土放苗。
1.4.2 共生期田管
在棉花与小茴香的共同生长期中耕2次,小茴香出齐苗后,人工锄草2次。
1.4.3 小茴香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6月中旬,当小茴香籽实发黄、茎叶萎枯时进行人工收获,收获时要在一早一晚人工收获,这时植株受潮,种子不易脱落,可大大提高收获率。小茴香收获后,棉花基本上进入盛蕾初花期,此时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时期,要保证肥水供应充足。6月中旬至9月5日停水,共浇水18次,每667㎡用水530m3、滴肥102kg/667㎡,其中尿素50kg/667㎡、1号滴溉肥28kg/667㎡、2号滴溉肥20kg/667㎡、硫酸锌2kg/667㎡、硫酸钾2kg/667㎡。进行化调5次,将株高控制在80~85cm。
1.5 经济效益分析
按单产25kg/667㎡、每千克17元计算,每667㎡新增产值425元。每667㎡用种800g,小计13.6元/667㎡,其他机力人工费16元,667㎡新增成本为29.6元,667㎡效益在常规棉花的基础上净增395.4元。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2012年试种棉田套种小茴香发现,小茴香成熟略晚,棉花滴头水后还有部分小茴香成熟度不够,这势必影响棉花后期的生长。为了提高小茴香的成熟度和不影响棉花后期的生长,今年应改变小茴香的种植方式,于铺膜的同时在防风带行上一同播下小茴香,然后覆上防风带土、震压。由于是防风带,要起到防风效果,覆土少则地膜易被风掀起,起不到很好的保墒效果,以至于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小茴香出苗困难,需要人工破土放苗,因而工作量较大。
3 建议
首先,土地要严格达到“六字”标准;其次,要进一步探索防风带覆土厚度与小茴香出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既不影响防风效果又能保证小茴香有较高的出苗率。
作者简介:
李伯岭 大专,研究方向棉花栽培,特色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