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2024-07-24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共8篇)

1.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一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认真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多,感悟颇深。义务段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初中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

一、对于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现在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案例:地理学科“降水的分布”的教学。

四、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2.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二

一、中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概况

我国早在1912年,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课程标准一词, 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教育界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一词汇, 直到1952年,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 将课程标准总纲改为课程计划, 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20世纪90年代,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人们开始重新提及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也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1991年, 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指出, 我国要在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2001年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1992年,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就提出要制订国家教育标准, 即国家课程标准的设想并作了相关规定, 并详细划分了初、高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以联邦 (中央) 国家权力和管理机构为代表, 对俄罗斯联邦在其职权范围内制订国家教育标准, 以确定基础教育大纲内容的最低限度、受教育负担的最高限度以及对毕业生水平的要求。但有关国家教育标准的制订一直没有启动, 直到1994年国家又专门颁布了直接针对国家教育标准的课程法规《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法》 (草案) 以及2001年的修订草案。在这个法律中进一步规定:“国家教育标准评定普通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数据体系, 它体现社会的意志, 并考虑到个人和教育系统可以达到的国家教育标准的可能性”;“国家教育标准是俄罗斯联邦唯一的标准法规, 它规定各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大纲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学生最大学习负担量、对已掌握该教育大纲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 俄罗斯将在联邦法律的水平上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标准。

二、中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1. 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在2004年俄罗斯联邦颁布的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普通教育完全中学阶段的学生实施标准化教育, 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个阶段, 其中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两个水平:基础水平和专业水平。每种类型的课程标准都被分成了三大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毕业生水平要求。

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Рабочаяпрограммапогеографии6-8класс) 分为:发展知识 (освоениезнаний) 、掌握技能 (овладениеумениями) 、智育 (развитие) 、修养 (воспитание) , 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пособностииготовности) 这几个部分。发展知识部分要求: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 自然地理的性质特征, 不同地区的居民和经济;俄罗斯在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途径。掌握技能部分要求:能找到目标区;利用国际间交流的“语言”———地图、统计资料、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找到、说明和解释不同地理数据;应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评估各种现象和过程。智育部分要求:认知兴趣、智力和创造能力在观察周围环境, 解决地理问题, 独自获得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修养部分要求:对自己家乡、地区、国家的热爱;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尊重环境, 生态文化。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部分要求:在日常生活中, 要保护周围的环境, 应有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的区域应改善居住环境;独立评价一个生活领域的环境质量。

2. 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

2001年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三、结论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两国的课程标准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两国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比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同方面也比较明显:

1. 俄罗斯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相对我国的三维目标, 俄罗斯将“智育”目标和“应用”目标单独列出, 体现了俄罗斯对地理学科智力价值和地理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如“智育”目标, 要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认知兴趣、智力和创造能力。其次, 从课程目标具体内容看, 俄罗斯的要求更高, 也蕴含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知识”目标中, 俄罗斯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其性质特征。在“技能”目标中, 强调学生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2. 俄罗斯课程目标具体体现俄罗斯的文化特色

从课程目标的整体特征看, 俄罗斯课程目标文化特色明显。从“知识”目标看, 俄罗斯课程目标将学生掌握“俄罗斯在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作为重要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本国知识的同时, 能更深入了解本国的地理特色“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从“技能”目标看, 俄罗斯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国际交流的语言——地图、统计资料等对环境进行评估和解释, 强调地理学习的国际交流价值。从“修养”目标看, 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地区、国家的热爱, 与其它国家的相互理解。在“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保护生活的环境, 有社会责任感等。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 俄罗斯课程目标与本国国情结合比较紧密,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摘要:俄罗斯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俄罗斯本土性等特点, 它的这些优点对于我国新课改背景下全面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我国制定更加系统完整的地理标准, 本文试图对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进行解读并得出相关启示, 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周盈科, 陈澄.俄罗斯地理课程设置[J].地理教学, 1999, (3) .

[3]АТЛАС.Физ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Начальный курс.6 класс (скомплектомконтурных карт) .-М.:Роскартография, 2002.

[4]ГЕОГРАФИЯ МАТЕРИКОВ И ОКЕАНОВ.7 кл.:Атлас.-М.:Дроф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ДИК, 2002.

3.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篇三

1明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总的教学目标,找出为实现总目标所需实现的子教学目标。目标规定了地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基础。

2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认知结构,找到“原有地理认知结构“与“期望地理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重新整理和开发教材,确定地理教学的起点。

3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求知热情,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地理研究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过程。

4有效教学方法的选取。课堂讨论是调动学生参与与思维创新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二、有效讲授

1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反映,包括师生的心境、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主流态度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師生之间友善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学生思维和行动活跃、积极向上,教师就很容易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保持一定的节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节奏,轻重缓急要拿捏恰到好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让学生大脑动起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3自始至终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加之新教材的版本设计等,往往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学些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注意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4有效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有价值;

(2)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3)问题要有开方向性。

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有效反思

1建立反思认知。它可以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哪些变量与教学有关:如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

2掌握课堂易出现的失常状态自控方法。它应包括每种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功能等;

3在教学中时刻保持警觉。如:检视自己的思路是否指向教学目标,检视自己的情绪表现,身体状况、对课程内容的态度,自己的教学策略、组织策略是否收到意想的信息反馈,在备选方案中变换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纠正偏差。

4.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四

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内乡县教研室 时峰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效益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和爱国主方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时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是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科学评价:评价要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力争实现“六抓”:

一、抓教师教育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地理教师必须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和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二、抓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编好教材,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三、抓兴趣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好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有意识地拔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西藏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斯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抓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 “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五、抓模式创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笔者认为,模式不可千篇 一律。但从教学策略上看,以下十多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可供灵活选配:1.“看”:学生看板书、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教师观察、巡视。2.“读”:学生研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像和教学挂图。从中知道本课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3.“思”: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思索及提出探究思路。4.“讲”:教师精心讲解,可集中讲,也可分散讲,时间宜少。5.“听”:学生在自己研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疑点认真听教师的精讲和指导。6.编”:学生在教师示范课堂作业的设计、编拟方法的基础上,自己编拟课堂作业以及教师缩写地理教材。7.“练”:学生填绘《地理填充图》、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和课堂作业以及师生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8.“问”:学生的疑问和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良好的思考、求知状态。9.“答”: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解答。10.“演”:师生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扮演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如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当地居民、开发商等角色,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11.“评”:教师对地理问题、疑点的评析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断。12.“选”:教师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在内的地理课程资源的选用和地理探究性、研讨性课题的选择。13.“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和教师对新形势下的地理课程改革的“多疑”、解疑。14.“导”: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疏导、启发并把学生导人学好地理课程的正确轨道。15.“悟”: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对地理问题、疑点和学习情感、态度、方式、习惯等转变的自悟。16.“辩”:师生对某些地理问题、现象与其他问题、现象的关联,如“保护地球环境与增进人类健康”、“我国资源受损与别国生物人侵”等进行的探讨、辩论。17.“研”:师生对某些地理课题的研究、研判。18.“赛”:学生参与地理_知识与技能竞赛和地理问题辩论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等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搞好、搞活师生双边活动,形成活跃、和谐、宽松和浓厚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堂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5.初中地理学科新学期打算 篇五

1、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2、课上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充裕的时间去记忆,去练习,这样学生才会每节课都有收获。教师在教学中除对地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能力培养要贯穿在每堂课的始终。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时刻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学生答题时表现出来的就事论事,不能系统全面准确答题,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学习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致。因此,今后的地理教学仍然应抓住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放松。

4、加强对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培养。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记忆能力训练。

5、关注生活和生产实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将素材变成问题,自问自答,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应该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引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同时注意地理教学的多样性,要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

6、加强地图的教学。图象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中的图象要认真研究,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智育、德育功能,融会贯通。这样,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解决看图就晕,下笔就乱的问题,扫去“图盲”。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练习,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平日强化练习。

6.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篇六

近几年来我县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整体上有了一些转变和提升,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很卖力,但是学生学得很吃力的低效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我县初中学校有近一半地理教师不是地理专业出身,而且还有不少地理教师任教学科经常变动,再加上近几年有不少年轻教师的加入,经验不足,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整体还在低水平徘徊,亟需提高。为此,针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外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模式,现提出我县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一、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地理教科书,提出细化、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等描述教师的行为。要尽可能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找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解释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这一过程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切忌走过场,切莫仅仅为了体现有这么一个环节,匆匆忙忙地让学生完成,那样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在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无所事事,而是要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学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必要时给予提醒和指导;要引导学生随时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不要给予讲解,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下一环节提交组内讨 1 论交流。(这一过程教师们往往不敢放手给学生,提醒教师们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自学才是教师教学的真正成功!)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合作学习,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和其他组之间进行)交流,乃至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要使本环节能有效进行而不流于形式,分组至关重要。要根据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不能各学科通用地分组。每一组内都要有优、中、差的学生,既要有带头的,也要能够相互争论探讨,防止要么一言堂,要么都默不作声,要么探讨不出什么效果。课堂进行这一环节,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予精心指导,不能气馁,不要一看没效果就放弃,要慢慢养成,学生一旦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将事半功倍,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要耐心进行点拨、讲解,直到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清楚、明白。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地理复习课

由于初中地理内容较多,而课时有限,复习课时间很紧张,所以复习课的效率更为重要。现建议复习课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复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阅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出便于实施、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一定要具体、明确、细化),并将复习要求印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弄清楚自己的复习重点和方向。2.知识和方法整理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书面知识网络,并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能的话这一过程最好能让学生在课下提前完成)。在每单元的复习学案处要留有空白,让学生先自己看书,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网络。

3.学案导学

教师将每单元(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逐节次进行复习)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学案,课堂上学生先自己依据学案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温习、回顾、查缺补漏。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的落实(让学生与自己先前整理的主干知识网络对照并进行完善,而且一定要求学生落实到书面上并能默记、默写);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中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4.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中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尽量多地使用历年来的中考真题),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5.即时训练和评价

以本单元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题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读图题的选择,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②选择清晰的地图、材料新颖直观的试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练习效果。③选择时代性强的试题,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人文地理教学,一些资料是需要不断更新的。④丢弃“繁陈偏怪”的试题,经过多年教学的教师应该有很多积累,但对自己的资源要时常注入活水,剔除那些繁、难、旧、偏、怪的试题。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占90%以上),鉴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专门对区域地理教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记忆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地理事物的分布是中考的重中之重)。首先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①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平时要求学生进行背图训练,闭上眼睛默想各区域地图及该区域的各种地理事物分布),②是强化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其次能简单比较区域主要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训练学生能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要帮助学生学会解释一些主要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要讲理)。,简单解释某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即知识储备),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 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 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 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

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另外,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两个建议需要教师们注意:

1.要高度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基本概念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明白,否则其他事倍功半;一定要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这是一切的前提!

2.要高度重视地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从图中学,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落实到图上去。否则一切为零!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踏踏实实地实践,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7.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七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 在教学中学科的渗透有其自身的优势。现行初中地理教材 (湘教版) 中很多知识内容已离不开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 现代信息技术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以发展学生思维。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感想与反思归纳如下:

一、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我们知道,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 除了体现本身对课本知识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之外, 语文在地理中的渗透也是很常见的。如“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道出了新疆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北国冰城的景象;“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给我们过去北方美丽大草原的神秘想象;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时, 可以有意识的引用一些成语或诗句, 增加学生的判断能力。此外, 在恰当的地方添加一些歌曲, 更可谓如虎添翼。如讲长江时的《长江之歌》;讲我国民族时的《爱我中华》;讲青藏高原时的《青藏高原》、《天路》等。总之, 地理教学中时时渗透着语文的气息, 处处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数学学科也是如此, 在地理教学中同样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通过测量、作图与计算;通过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最终得出结果, 才能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如教学中的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计算;同纬度地区两地气温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温差的计算;气温、降水量的统计图、表格的绘制与填充等, 均需运用数学知识来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加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最广的, 每当教材出现新的地理名词时, 相应的括号里边都有英语匹配。如学科本身的“地理” (geography) 一词、地球 (earth) 、地球仪 (globe) 、陆地 (land) 、人种 (race) 、语言 (language) 等, 单七年级上册就有近二十个。每当遇到的时候, 我就转变角色, 当起了英语教师。

二、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常常涉及到物理知识, 如在讲到亚洲气候的季风性特征时, 分析不同季节为什么吹风向完全相反的风, 即冬季风为什么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又为什么从海洋吹向陆地, 运用物理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加上海陆本身的性质, 说明风是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再如给学生讲述气候现象中风雨雷电、冰霜雨雪形成的物理过程, 以及分析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时,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等等。

化学这个学科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讲, 是一门完全还没有涉及的学科, 但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比比皆是。如八年级上册在介绍“中国的海洋资源”一节中, 专门提到了海洋中巨量的化学资源, 其中讲到了海水中有80多种元素, 像钾 (K) 、纳 (Na) 、钙 (Ca) 、镁 (Mg) 、溴 (Br) 、碘 (I) 等。在讲我们自己家乡贵州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联系化学中碳酸岩与空气中H2O和CO2的循环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CaCO3+H2O+ CO2←→Ca (HCO3) 2, 于是“奇特的喀斯特景观如地下暗河、溶洞、石山、石钟乳等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还与生物学科联系十分紧密。如植物根系的生长特性和水土保持的作用, 树叶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取水和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和储藏能量, 使氧在空气中保持人类和生物呼吸所需的动态平衡等等。

三、政治、历史学科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生活中的热点、热门话题、时事是政治学科关注的对象, 把这些对象引入到地理教学中, 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关注。如七年级下册在教学“西亚”时, 我联系长期的巴以冲突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让学生对西亚地区有初步了解, 再结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水资源等因素, 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台湾一节时, 组织学生观看中央台《海峡两岸》栏目,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给学生介绍印度洋的海啸、日本的地震、青藏铁路的修建、三峡工程的进展等等, 既让学生了解关心国际国内大事, 又让学生拓宽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更加频繁, 常言说:“史地不分家”, 哪里有历史事件发生, 就离不开那里的地理地形因素, 反之, 当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讲到哪里, 自然就会联想到那里曾经所发生的一切, 犹如讲故事一般把地理和历史学科融合在一起。如讲到西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时, 就会联想到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宋代张骞多次出使西域, 把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又如讲到自己家乡贵州遵义时, “遵义会议”又是很好的教材, 1935年红军长征到此, 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同时对学生又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目前, 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正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就当前情况来看, 这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主要针对我们教师本身, 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制作精美可行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变得形象直观, 学生易懂。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大陆的漂移过程演示;台风、沙尘暴、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利用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8.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地理;学科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改革开放30年来蓬勃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学手段日趋先进,教学改革逐步推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目前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暂时还没有实施新课改的省份也即将实施。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地理学科教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现存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剖析,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深化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1在新形势下深化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今后的中学生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如人地观、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从经济、社会、生态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既要发展又要生存,既要实现当代人的富足又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繁荣,既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部分人的贫穷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消极地保护环境和资源而致使经济和社会停滞等道理。而在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在中学学习中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需要地理学科的参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需要地理学科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及社会人士,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地理学科的认识水平上,对现代地理教学的教育价值缺乏应有认识。在非常重视升学率的今天,中学教学随着高考指挥棒转。由于高考采取文理分科考试,而受传统观念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多数高中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理科,这样地理学科在他们的高中学习阶段就仅仅在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导致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学科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考过关就行。

2.2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養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目前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地理课外活动显已然成了额外负担,学校很少购买必要的直观教具,更谈不上现代化的直观教学了,老师也就不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学生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2.3中学地理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

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在当前高考及会考评价机制形势下,某些教师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进而部分青年教师改行、“下海”,这是可以理解的,却是要不得的,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2.4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实践中,不同层次规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在领导的重视程度,专业地理教师的素质,地理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学校对地理学科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出现学生不认真学,教师疏于管理的情形,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质量。

3深化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地理知识时效性强,要求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为依据,增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如人口、资源、环境、城市、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

3.2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走出课堂,认识自然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空、太阳黑子、日月食、彗星、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把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呼吁考试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考试制度对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考试制度改革是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当前高考指挥棒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学科的兴衰与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会考有它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 考试方案的改革,必将协调会考、高考、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地理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3.4扬地图教学之长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地理图像,作为直观教学的重要形式,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直观性特点,因为几乎所有地理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图像完整表述。

怎样充分发挥图像化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

第一,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在充分运用好“三板”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力求教学内容图像化。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与图像系列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尽量使文字内容图像化,图像内容概括化。具体作法有:①变死图为活图。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利用电教手段制作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动画均能取得良好效果。②化繁图为简图。如将世界轮廓图简化为几何图形。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③变文字为图像。五种地形的异同点可用图像展示(地形图略)。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则采取边画地图边讲授的方法。其结果事半功倍。④创设寓意图。利用“苦难的母亲”、“地球出汗了”、“小鸟的哀鸣”、“鱼儿变瘦了”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育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夏志芳.关于高中地理教材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5

上一篇:陈俊开题报告下一篇:入党谈心谈话记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