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中的沉重杂文随笔

2024-10-19

欢乐中的沉重杂文随笔(精选10篇)

1.欢乐中的沉重杂文随笔 篇一

我们家一共四口人:我、我的丈夫、大女儿、小女儿。我家历来就有平等和民主的传统。大人和孩子打打闹闹,不分上下。

四个人最方便开展文娱活动,无论是打麻将,还是玩扑克,坐下来就是一桌,从来就没有三缺一的问题,也不会有人呆在一旁观战而心里发痒。在国内时,工作和生活紧张繁忙,我们一家四口还经常忙里偷闲,挤出时间来打麻将,玩扑克。刚移民到蒙特利尔时,丈夫时刻担心被老板解雇,孩子们学法语摸不着边际,着实忙乱了一阵子,谁也没有心情玩。在闯过最初阶段的紧张和惶恐之后,我们又故伎重演,重新捡起了打麻将和玩扑克的业余爱好。

丈夫总喜欢提出奇谈怪论。他说:“有的人家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一个小时。我们没有散步的习惯,就改成每天晚饭后打一个小时的麻将或者扑克吧。”

出于对爸爸的尊重,丈夫的谬论居然得到了孩子们的同意。两个孩子虽然闯过了法语关,但是学习还是很忙。她们居然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来陪爸爸妈妈打麻将或者玩扑克,这份孝心和玩心真叫人感慨。

大家玩得很认真,把每天的战果都登记在册。丈夫把那个册子叫做“功劳簿”。年终的时候,根据“功劳簿”计算总成绩,排出名次。赢者得意洋洋,输者垂头丧气。

其实,把那个册子叫做“功劳簿”有些贬低了它的价值。它记录的哪里只是每天的战果?每次的开战时间、收兵时间、有纪念意义的战例(特别好的牌局或者和牌)、到那时为止当年的累计作战时间、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规则,都一一记录在案。特别重要的是,它还记下了严重的违规事件、以示惩罚。所以说,它无异于我们家文娱活动的百科全书。大女儿做事循规蹈矩、井井有条,是百科全书的作者。

在牌桌上,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但是在事关胜负的时候却绝不相让。大女儿是麻将桌上的炮兵司令,老是放炮输牌。有一次放出一张牌来,另外三家都和。

“当然是归下家和。”丈夫坐在大女儿下家,理所当然地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规矩。”

“不对,”我提出了异议:“应该归年纪最大的人和。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全家数我年纪最大,丈夫都比我小九个月。

“那怎么行?”小女儿坚决反对:“应该归年纪最小的人。爱幼是全世界人民尊崇的道德准则。”

“我看还是推倒重来,谁也不和最合理。”大女儿提议。但是她说话的底气不足,因为她心里明白,这个建议是肯定通不过的。

大家争持不下。最后的决定是:三家都和。大女儿不乐意,噘着嘴把一条新规定写进了“功劳簿”:“在一炮几响的情况下,所有能和牌者都和”。

打麻将以丈夫的资格最老,年终结算的时候,他往往是冠军。我的麻将水平不高。有的时候一个小时打下来,一盘也没有和。运气最差的那阵子,我曾经一连三个晚上不开和。大女儿正往“功劳簿”上记账,我气不过,一把夺过来,把它撕成三四摞,扔进了字纸篓,嘴里一面高喊:“你们这些家伙,把我叫来玩,又害我不停地输!”

大女儿珍惜地把“功劳簿”从字纸篓里找出来,按顺序清理好,重新装订在一起,并且郑重其事在“功劳簿”的最后一页记下了我的劣迹:“妈妈打麻将,一连三天不开和,发输气撕毁了‘功劳簿’。我从字纸篓里捡起来,重新装订好,才没有泯灭大家的功劳和劣迹。”

虽然在麻将桌上丈夫颇受尊敬,但是在牌桌上,他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万人嫌”。扑克和麻将不同。麻将是一对三,每个人只对自己负责。扑克是两对两,相向而坐的两个人构成一方,与另两个人比拼。丈夫并不是打得不好,而是太糊涂。轮到他做庄的时候,他垫下的底牌不是多一张就是少一张。根据“多牌少牌垮阳台”的规定,庄家无论是多牌还是少牌,都算自动垮庄,所以只要轮到他做庄,基本上都会自动垮掉。两个孩子一看到他就躲:“不是多牌,就是少牌,谁和你打对家!”

孩子们不要爸爸了,只好由老婆收着。于是总是我和他打对家——两个老的对两个小的。这下两个孩子可就高兴了,因为丈夫积习不改,还是数不清楚牌数。一轮到他做庄,他就“多牌少牌垮阳台”。孩子兴奋得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抱怨:“你怎么不好好数数嘛!”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丈夫终于吃不住劲儿了。一天晚上,在一连搞了几次“多牌少牌垮阳台”之后,他突然大发雷霆,跳着脚喊叫:“什么‘多牌少牌垮阳台’,你们都欺负我老了,数不清数,想着法子整我!”

爸爸雷霆万钧,孩子们都不敢吱声了。丈夫总算保住了一盘庄。孩子们心里憋着一股气,默默无语地接着打牌。几分钟以后,丈夫觉得自己太没有风度,太蛮横无理,“扑哧”一下发出了羞愧的笑声。

小女儿毫不客气地说:“怎么样,自己也懂得不好意思吧?”

大女儿立即打开了“功劳簿”,把爸爸的这一劣迹原原本本地记了上去。

孩子们一年一年长大,先后离开了家。我家进入了“空巢”状态。麻将和扑克这样的四人文娱活动不得不中止。我和丈夫被迫搞起了双人文娱活动:跳棋、五子棋和象棋。跳棋和五子棋我们俩互有胜负,我赢得甚至多一些。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象棋上丈夫比我略胜一筹。一盘棋下来,我总是被他杀得落花流水。

为了鼓励我和他下象棋,丈夫制定了不公平的竞技规则:永远由我执红先行。而且我可以随时悔棋,随便悔多少次,随意悔回去多少步,而他必须摸子走子,落地生根。在不公平的竞技规则实行以后,我连战连胜。看到他输得可怜,我有时候也发发善心,同意他悔最后一步。可是,到那种关头再悔,已经为时太晚,他还是赢不了我。最后,他终于输不起了。在一次看来必胜无疑的棋被我悔活过来,转败为胜之后,他突然跳了起来,怒发冲冠,大吼大叫,把长期积压的怨气和怒气都喊了出来。

“和你下棋真没有意思,你根本不按照棋路走棋。”

“悔得那么远,还不如老老实实认输,重新开始一盘!”

“和你下棋我越来越退步。将来都不能再和别人对弈了。”

…………

像观赏一个暴怒的怪物,我两眼注视着他,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可笑,脸上不禁下意识地露出了笑容。

大吵大闹一阵以后,丈夫平静下来,不好意思地笑了。他真诚地向我道歉:“我的爱人。”这是他对我的称呼。自从“空巢”以后,丈夫就再也没叫过我的名字,却嬉戏地称我为“我的爱人”。亲戚朋友们都说,我们可以就这一称呼申请专利。因为任何人都把“我的爱人”用作第三人称,在和别人说话提起妻子的时候使用,而我的丈夫却把它用作第二人称来直接称呼我。“你别介意。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是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走得那么差呢?把你的车都干掉了,最后还是要输!”

他拉着我的手硬叫我坐下来:“来,再来一盘。”赢棋的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输了就发输气。”我高傲地说:“谁还和你玩!”

“喂,我的爱人,快七十的人了,你怎么还像一个小孩子?”丈夫用激将法动员我:“赢了就走,你怎么好意思?”

“谁像小孩子?谁应该不好意思?”我反问他。

“我的爱人……”丈夫无话可说了:“呵呵。”他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算是给自己搭了下台的台阶。

我把丈夫的恶劣表现用电子邮件发给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女儿们。当天就收到了她们的电邮回信。

大女儿在回电中说:“哈哈,真是太有意思了。不过,我对爸爸的表现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小女儿讲话最不客气。在一阵“哈哈”之后,还要加上了一句教训我的话:“你还嘲笑爸爸?你自己还不是一样德行!”

在回电的最后,她们俩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看到你们二老在生活中有这么多乐趣,我们真高兴。但愿你们能够返老还童,让我们天长地久地孝敬你们。

2.欢乐家庭杂文随笔 篇二

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收益,一步步有成就感,那么他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人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他有了好书的陪伴,有了知识的营养,孩子必然能幸福地享受学习,从而爱上学习。

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但在硬件设施上,其次也需要在心理氛围上鼓舞孩子。在我们家就留有孩子的一片“读书角”,书柜书桌,各类书籍,每周让孩子课外阅读,我也坚持给孩子读读书,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不但增进亲子感情,同时在我的感染中,孩子读书兴趣倍增,会主动与我探讨书中情节,扩展了思维,而这种读书氛围,其乐融融。这样的读书习惯贵在坚持,“事情不论大小,即便是小事,只要坚持下去,你就是最棒的”只要家长与孩子坚持阅读,鼓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必然能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可以获取知识,可以提高学习能力等。给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强孩子的阅读指导,这些会让孩子逐渐享受阅读,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从而做到泛读与精读。

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更有价值。阅读是一个探寻,发现的过程,当孩子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能前后推敲,当思考的能力越来越精细,那说明孩子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大了,让孩子在品词嚼句中拓展他的思维吧。

3.欢乐家庭杂文随笔 篇三

第二因为受教育者是孩子,所以应该无条件的尊重孩子,也就是备课时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去好好动脑筋,相办法,真正和孩子平等对话,引起孩子的共鸣。

第三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有目的的在教育他,也就是说应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受到了教育,别忘了,逆反心理是任何一个孩子才都有的,而父母如果把握不住就可能让孩子与你期望的方向背道而驰了。

第四父母不要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感受,觉得为了教育孩子自己去吃那么多苦,下那么多功夫值得吗?还有一种观点,自己小的时候自己的父母也没有那样去教育自己,自己还不是挺好的吗,孩子嘛主要是靠学校。其实是大错特错,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就是靠一代更比一代强来实现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呀,所以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不惜代价。

其实什么都是有规律的,包括教育在内,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多了解一些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然后对症下药,一定能取得效果的,但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太计较自己的感觉,只要孩子受到了教育,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4.雨中的红伞杂文随笔 篇四

或许是被窗外的雨声吵醒,她睁开朦胧的眼睛,起身打开窗帘,看到玻璃窗上成簇滑下的雨滴,汇集到窗檐,她无声的笑了。

看了看时间,七点多,离上班时间还早,她却已经准备出门,走到玄关,穿好鞋,背上包,在鞋柜旁边拿出她的红色雨伞,她静静地看着手上的红色雨伞,她心想:不知今天能否遇见他。

每到下雨天,她都会打着红雨伞,从家里步行走到工作的地方,她很享受这种雨中途步的感觉,每次打着红雨伞出门,她就会憧憬着邂逅的缘分。

虽然转瞬即逝,但就在最近,她遇到了一个打着红伞的人,由于下雨天视线模糊,只隐约从背影上看是个身形高大的人,还有肩上那抹蓝色的背包。

那天,大雨瓢泼,豆大的雨点打在伞上,像是预告缘分的到来,在雨中穿梭的车辆,极速行走在雨中的路人,以及那抹在人群中瞬时的红色。

她既惊讶又好奇,眼睛紧追着那抹红色,急促的追着他的脚步,但一闪而归的车辆,他却消失在了拐角之处。

她即失望又在期待,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今天早上,窗外的雨滴像是通知她缘分的来临,打着红伞走在期望的路上,东张西望的寻找着期待中的身影,但却没有发现那抹红色。

也是啊,人与人的第一次相遇属于偶然,那么第二次的相遇就是缘分,大千世界,茫茫众人,或许只是太过妄想。

她正失望的走在街上,沉浸在刚刚失魂的情绪里,可或许今天她的运气还没有用完,透过朦胧的雨滴,她看到了人形马路上的那把正在移动的红色的雨伞,还有肩上的蓝色背包。

她想如果这是缘分的话,或许可以再向前迈一步。就在马路的另一侧,或许只要伸出手就可以抓住。

可是命运总是捉弄人,给你希望的同时一定会掺杂一些坎坷,隔了一条人行马路就像是隔着千山万水一样,她只能透过那些飞驰的车辆眼睁睁的看着他离自己越来越远。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欲速则不达,欲求则不得。或许自己应该清醒一点了,顺其自然。

到公司的时候,同事对她说:“对了,最近有一个客户,对你那个红伞的理念有兴趣。”

“哈?竟然有人对红伞感兴趣?”

“恩恩,还指明要见你一面。”

“好啊,什么时候?”

“下周一。”她还真有点感兴趣,到底对红伞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人。

而她,则继续做着虚无缥缈的梦,白天的红伞,以及那未邂逅的缘分。

周一,阴,4到5级风。

今天是跟客户见面的日子,她早早地准备出了门,街上人影很少,都在躲避风的追逐,步行在街上,风吹在身上,或许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再做白日梦。

天气似乎觉得这种风还不够,随后雨滴慢慢的变大,地上的水坑也随着雨滴堆积起来,街上的行人也急匆匆的走着,想避开这突如其来的风雨。

雨越来越大,风也跟着起哄,身边焦急行走的行人,免不了跌跌撞撞,当肩上的包从肩上滑落,里面的东西掉落一地,这才感受到肩膀被撞的疼痛,回过头,哪还有人会说抱歉,都在打着伞行色匆匆的走着。

她今天没有拿伞,就这样淋着雨,蹲下身,一件一件捡起掉落的东西,身边的行人一个个避开她掉落的空间,这样狼狈的她,会让人不想靠近吧。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双白色的球鞋,身上已感觉不到掉落的雨滴,像是被什么晃得。身上被染上淡淡的红色,她抬起视线,映入眼帘的是一把暗红色的雨伞,怎么看这把雨伞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脑海中闪过穿梭在人行中的那抹红色,但眼前这把,或许。。

像是被雨伞的颜色所衬,他的脸上映出淡淡的红色,仔细一看,男子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左右,一头短发,眼睛深邃有神,鼻梁高挺,凌冽的嘴唇一开一合,像是说着什么,灰色的运动帽衫里面的白T恤微微露出,帽衫袖口卷到手臂中间,露出小麦色的皮肤,看起来竟有些许年轻。

“我帮你吧。”

她回过神,才听清他说的是什么。“谢谢你。”

拾完东西,这才站起身,站直了身体才知道,对方的身高很高,脑袋里又闪过那个身形高大打着红包伞的那个人。

“你没带伞?那我这把伞借你吧,但你得还我,这把伞对我意义深重。”他看了看表,“糟糕,我约了人,迟到了迟到了,我先走了。”

接过他的伞,还没等她开口说话,人已经顺着旁边的店铺前方跑去,他戴上了帽衫上的帽子,她才看到他身后背着的是蓝色背包,蓝色的背包?红色的雨伞?难道?

“等等,我怎么还你啊?还没谢谢你呢?”看了看手上的雨伞,伞柄上似乎还留着他手握的温度,她慢慢的转动伞柄,雨滴睡着伞面滑下,形成旋转的珠光,这么幼稚的行为以前她是不会做的,但这似乎正在表示她现在的心情很开心。

看了看时间,她也快迟到了,跟今天出门低落的情绪不同,她拿着红伞欢快的往目的地走着,虽然身上刚刚被雨水浇的狼狈,但透过雨滴可以看到她嘴角的微笑。

走着走着,就到了约客户见面的地方,收起手上的红伞,按照伞的纹路把伞折好,就听到同事的声音响起。

“这里这里,你怎么浇成这个样子,快来,对方已经来了。”

她快步走过去,但看到那个背影,她却停住了脚步,灰色的连帽衫,湿漉漉的头发,还有那随着放下杯子而漏出的小麦色的手臂,以及他身边的蓝色背包。

他放下杯子转过头看向她,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出惊讶,他站起身:“是你?”

同事即看了看她又看向他:“你们两认识?她就是那位,理念是红伞的设计师。”

他的眼里既有震惊又有点惊喜,带着这种情绪向她走了过去,他微翘的嘴角像是强忍笑意,伸出右手在她身前:“你好,没想到这么快又见面了。”

看着眼前的手,从刚才的惊讶中回过神来,心跳却已不规律起来,那雨中的红伞,邂逅的缘分,失望的平静,竟然又一次为了眼前这个人而悸动。

她握住了眼前这个人伸出的手:“你好,这回,你的伞有方式还给你了。”

他像是明白她说的意思,不好意思的用手挠了挠头,尴尬的笑了笑。

她看见他傻傻的模样,也在笑着。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从雨伞上流下来的雨滴答滴答的落在了地上,两个人相视的微笑,以及身侧红色的雨伞。

5.平凡中的感动杂文随笔 篇五

渗碳工序则来得更豪迈。夏天室外三十七八度,渗碳炉炉温九百三十度,炉子周围二百多度,高温炙烤中,“汗流浃背”根本不能描述工人浑身流淌的汗水,地下10米掏炉渣,空间小粉尘大,爬出来从头到脚都是黑炭,被戏称“黑山大王”。

再看机床旁,机床不停旋转,铁屑飞溅,车工站立不动,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感觉可不是那么好受的。大零件需要体力,小零件更求技术,车削的尺寸、螺纹的精度直接影响零件的功能效果,旋转的不是工件而是效益。

打压装泵则是最费体力的工序。说到费力气不禁让人想起盛夏酷热的挥汗如雨,可是真正亲临才知道最难是冬天,大家都把手藏在衣服口袋时,他们却抬着几十斤重的泵筒,拿着冰冷的柱塞,在零下七八度的装泵现场来来回回无数遍,手上的冻疮来不及搓热又去摸下一个工件,他们不停的跺脚、对着手哈气,自我调侃,戏称这个是踢踏舞配RAP。

调度是车间的“指挥中心”,他们每天来得最早,回的最晚,安全、质量、效率样样要操心,销售要数量,检验要质量,工艺要图纸,操作要工时,时不时处理一些突发问题,有时还因生产进度滞后被批评指责,其中的冷暖可能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还有,行车女工的吃苦耐劳,检验人员的加班加点,维修工人的任劳任怨,电焊师傅的废寝忘食,销售人员的背井离乡,生产管理的统筹协调,技术人员的绞尽脑汁等等。都是平凡工作中的感动。

6.细雨中的呼唤杂文随笔 篇六

“楼下孩子去了一幼,我们怎么去不了?”

“要进一幼,至少得给园长这个数……还得有局领导出面,真的吗?”

家长私底下的议论我们听得真切,无从作答,又不能不答。

雨丝密了起来。潮湿的大街上,五彩的绸伞似盛开的莲,莲心的雨珠轻轻滑落在孩子的脸上……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清澈的眸,活泼的身影和时常说出的让你忍俊不止的话……想起威廉姆·多尔的一句话,“本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条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家长如是说。

坐在电脑前,开始百度西方幼儿教育。

西方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美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很多教育方案都是建立在把儿童当作国家最伟大的资源加以储藏的基础之上的。除了国家和政府,美国公众也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将来具有生产性的儿童,并且帮助保护国家。所以,通过“优质”教育方案开展幼儿早期教育被认为是从经济上巩固美国的一种方式。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年纪念50周年,1972年出版):学前儿童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与文化政策的主要先决条件。

《渴望学习》――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儿童教育委员会报告:19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1世纪将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

再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

日本政府是十分重视幼儿教育的。他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其重要职责,对列入初等教育的幼稚园教育给予大力扶持。日本以私立幼儿园居多,占全国幼稚园总数的50%以上。日本公立幼稚园按政府制订的标准收费,缺口部分由政府给予资助。

我国学前教育现状,怎样呢?

幼儿教育长期被忽视,历史欠账多。

第一,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约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3%左右(实际在学人口占1/5多),远远低于其他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学前教育不属义务教育,并且在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幼儿教育“按成本合理收费”的改革,但受老百姓承受能力的制约,不可能收取较高费用。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尚无明确的财政投入政策,有些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相当可怜。城市新建小区未能配套建设幼儿园,已经配套建成的幼儿园往往不能按政策规定无偿交教育部门使用。

第二,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尽管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学历差异不是很大,但职称差异却较为显著。2005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中未评职称者占教师总数的54.4%。农村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的比例还在逐年增长。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别是非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往往过低!2011年,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专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广东省学前教育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全省15.2万幼儿园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超过50%,一半以上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11.4万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占了幼儿园教师总数的75%。幼教师资队伍存在缺编制、学历低、持证者少、待遇低、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幼儿教师编制少,并有逐步被缩小的地方。在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幼儿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少地区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却在逐渐压缩。有的地方甚至在教师定员定编时,将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一举撤下,“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减编中的难题。

第四、幼儿教师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幼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现阶段,一方面是优秀的幼儿教师奇缺,这与生源和学校培养不无关系,同时,幼儿教师待遇低下,又影响到了幼儿师范类的招生,近几年,幼儿师范招生的录取分数已经到了200多分,幼儿教师的“源头”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比较少,每年暑假,偶有组织骨干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而多数幼儿园,教师处于不够用的状态,园长很难舍得让教师们去接受培训。

第五、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近年来,公办园和民办园都有所增加,但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社会力量办园正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管理还不够重视。有些监管主体还存在着力量严重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对民办教育的执法力度不够,对一些违规举办、不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无序、自由化状态。办园不规范,准入不严格、乱收费等问题较普遍存在。

第六、幼儿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公办园与私立园的办园质量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农村幼教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办学水平差距很大。好的幼儿园人满为患——让儿童在起跑线上就失去了公平!

一口气罗列六大问题,自己被惊住了。

窗外雨姿摇曳,雨声淅沥。把手伸出窗外,接几滴飘飞的雨,放在略施色彩的唇上,轻吻,念出声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继续百度——

我国现有0—6岁儿童1.3亿,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学率为37%,其中有四分之三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0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也只有50.9%。中国是人口大国,庞大学龄人口基数,使得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

学前教育,令人堪忧啊!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本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这条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威廉姆·多尔的话在雨中响起……

7.平静中的不平静杂文随笔 篇七

一切都归于平静,整个的安静祥和。我仿佛看到一场热闹的午夜电影结束、观众离场,恍惚感觉经历了一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后,重现黎明曙光。

所有的平静都不是无缘无故,所有的淡定从容都不是与生俱来,庆幸的是我们都会曲折,然后去主动找寻属于心底的坚定和平静。

人生是一趟单向列车,前半程就这么被我走完了,有的遗憾还是留下了,有的珍惜的事和珍爱的人,终究还是失去了。能有什么办法呢,捂住胸口的伤痕,甩掉昨日的泥泞,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希望还是有的,崭新的生命的到来,重新的职业的开启,还有未来可以看到的闪着光亮的日子在轻轻招手,伤痛能忘的就忘了吧,忘不了的,也不能为难自己,摆在心底安静的角落,学着与它共存。

年少的时候可以放肆轻狂,目空一切地往前奔跑,所谓规则,那是成年人建立起来束缚自己和他人的。如今终于在撞的伤痕累累满心疲惫的时候,学会了迂回,学着熟悉规则,但是内心还是告诉自己,这并不是为了妥协和投降,熟悉规则,是为了游刃有余地去应对,伺机而动地去挑战。

梵高说: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而我的期望就渺小很多,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与自己内心诚实的对话,然后在陷进俗世的泥潭里拔不出来的时候,依然可以找到继续向前的稳定的力量,就像梵高的画里,在太阳的光浪下独立行走的那个孩子。

8.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度杂文随笔 篇八

今天要聊的“度”并不是高度、长度、宽度、温度、湿度等等,而是我们做人做事要把握的一项原则——适度。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大家都对如何把握“度”有过精彩的论述。如:“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少劳以养力,少言以养气。(张南轩)”;“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孙思邈)”。无论做人做事,把握好“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结合日常生活琐事谈点体会。

把握“度”的重要性在很多生活小事中就能体现出来。小时候吃面条,奶奶往往反复叮嘱正在往碗里捞面条的家人“不要盛太满”。其实面条足够吃,每次都剩下一些,奶奶并不是舍不得给家人吃。原因是盛太满了,浇不上汤卤,或者勉强浇上汤卤,吃的时候,经常洒到桌子上或者炕上。这里体现的就是“适度原则”。

“度”把握的不好会让我们“出力不讨好”,甚至适得其反。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车了,如何保养车是车主们经常交流的话题。爱车保养要适度,保养过头了,也会对车造成损伤。一些车主们很爱干净,特别是刚买的新车,每天不停的洗,想让汽车保持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观。经常洗车是一个好习惯,但若洗的太频,可能会毁了车漆的。洗车清洁用具上的细微泥沙会给车漆造成划伤,在阳光下可以明显看到微刮痕——太阳纹。微刮痕多了车漆亮度也就下降了。

再说说养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养花的人越来越多,花的主人们都很勤快,回家就给花浇水施肥,关爱有加,但花们往往并不领情,越来越无精打采,甚至枯萎死亡。究其原因,许多是因为浇水过多。浇花也是需要把握好“度”的,并不是浇的越勤越好。

生活中类似于洗车养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包括对孩子的溺爱,这样的“勤劳”“付出”往往是徒劳无益的,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技术工人工作中,进行任何操作都必须把握好“力度”,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功亏一篑。那一年,家中安装暖气。老师傅不停地嘱咐徒弟“别拧太紧了”。师傅解释,拧得太紧,容易损害管件,以后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管件破裂。师傅告诉了徒弟一条圈内的“秘诀” :“松点能卖了,太紧就卖了。”这第一个“卖”,是指能卖出去,第二个卖是指报废。看似简单的操作,蕴藏着老师傅对力度把握的认知知。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如亲戚关系、师生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等,处理关系就免不了“礼”相往来。送礼也是要把握“度”的,送什么、送多少都必须恰到好处。

几年前,我去看望了我的小学老师,那是一位对待同学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带给老师的礼品是我专门去商场选购的,有茶叶、海参、酒等,价值几千元。

事后,家在农村的老师多次给我打电话,苹果熟了要送我苹果,花生熟了要送我花生,每次我都婉言谢绝了,并祝老师身体健康。

有一次,跟一位与老师经常见面的同学给通电话,同学告诉我,老师收了我送的礼品,非常过意不去。我很不以为然,学生给老师带点礼品,很平常啊。

这位同学跟我说:你给老师送的礼太重——固然是你作为学生的`一份心意,但却给老师造成了人情往来的心理压力……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怎样讲话,也要把握好分寸。以赞美为例,如果言语得体,话说得恰如其分,听者读者自然会愉快地接受。假若夸大其词,过分的粉饰雕琢,往往令人生厌。

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商场营业员的服务态度是特别热情的。笑脸相迎,言语甜美,面对顾客的挑剔不厌其烦。特别是卖衣服的,个个都是“穿衣顾问”,她们能根据顾客的年龄、体型甚至收入状况为顾客推荐合适的衣服。有时候真感觉去商场购物是一种享受。但这种“热情”若过了头,让人难以接受的话,可能就事与愿违了。

某天,朋友昌在商场试穿某款上衣,营业员在旁边不停的夸奖“大哥体型好……”“大哥气质好……”“大哥穿着像个老板”“大哥穿着像个领导”……昌的体型,自己心里是有数的,面对营业员近乎肉麻地过度赞美,感觉全身不自在,随即放下衣服,“逃离”了营业员的纠缠。这真可谓弄巧成拙。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刺猬效应”,说的是寒冬季节,两只刺猬为了相互取暖必须靠在一起,距离太远无法取暖,距离太近会相互刺伤,只有调整到“适度”的位置,才能既达到取暖目的又不会相互伤害。

人与人也是这样,无论父子之间、夫妻之间还是同事朋友之间,都应该保持“适度”的距离,给对方留下必要的生活空间。

有一次朋友聚会,席间说起了空巢老人的话题。普遍认为空巢老人很孤独,年轻人应该尽可能抽时间多回家陪陪老人。但朋友坤的经历却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坤是个孝子,只从有了车,坤两口下班后,经常驱车去几十里外的父母家中,与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起初父母还挺高兴的,后来慢慢的就有点烦了。有一次,坤跟父亲聊天,父亲说,你们不回来,我们想躺就躺着,想坐就坐着,你们回家了,我们就得正襟危坐,说话也不那么随便……

两代人,生活习惯、思维观念都不完全一样,孝敬老人没有错,但应该给老人留出足够的生活空间。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吃饭要适度,吃少了饿,吃多了消化不良;穿衣要适度,穿少了冷,穿多了热;睡觉要适度,睡不够困,睡多了头也痛;运动要适度,运动量少达不到锻炼目的,运动量过大损伤身体;讲卫生也要适度,过分干净就是“洁癖”;勤俭持家是好作风,但过分节俭就是吝啬……往大了说,生产也要适度,当前国家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某些方面生产过剩而另一些方面不足,提高供给质量。

凡事皆有度。

9.欢乐中的沉重杂文随笔 篇九

“你怎么又来了,没事别往我这瞎跑,回去学习”真是刚进门就唠叨,班主任每次都是这几句,我一天还要听上两三次。我颠颠的迎向老班,接过他手里的一小沓材料,跟着他走向办公桌,悄悄的问“老师,那是谁呀?”班主任扫了我一眼“回班级你就知道了!”看老班一副有正事要忙的样子,我只好先放弃,反正早晚会知道。

“重大消息!咱们班级要来复习生了”热衷于各路信息传播的赵岩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消息。“真的假的?”难道办公室里的那个男生是复习生,我心里在暗暗揣测着。“不是说因为改版,已经取消复习班了吗?”学霸微笑放下手里的笔也回头加入了讨论。赵岩笑的神秘“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给,你们两的作文”。

上课铃响,班主任带着那个男生来到了班级“这是咱们班新来的同学,来,和大家打个招呼”男生站的笔直,一米七八的样子,没有笑容,看起来一点都不亲切“大家好,我叫魏泽”。老班让他坐下,没再多说,便开始讲新发下来的作文,我悄悄回了一下头,看到语文课代表赵岩那满脸得意的笑,真是——幼稚!

为了表示友好亲切,我特意加了魏泽成为好友,时常找他聊天,帮助他熟悉班级同学,跟上老师的节奏。偶尔也无聊的侃侃大山,不是偶尔,是经常。只要我们聊天,我总会不自觉的微笑,有时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我开心一整天。

他在聊天时并不像平时那样冷漠,配上文字会发很多表情,我很享受这种对话模式。有一次和他打赌,看谁可以先到班级,其实我并没有很在意,只比平时早一点。在餐厅吃过饭,晃到班级他已经在位子上坐着了,我挑了挑眉:输了?还好没赌什么。他看到我进了班级,就和平时一起的男生出去了,不一会儿,两人带着早饭回来了……

“我赢了”这么幼稚的比赛,他会这么上心也是我没想到的。“没有啊,明明是我赢了”强词夺理可是我的强项。“是我先到班级的好吗”他陈述事实据理力争。“可是你又出去了,所以我赢了”我笑笑,不放过任何细节。“好吧……”我可以想象他无奈又纵容的表情,而我沉迷于与他的这种线上交流。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高考一结束大家也即将各奔东西。在整理行李时,我接到了魏泽的电话。他的声音低沉,这一直是我痴迷的地方,谈话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我的喜悦却溢于言表。同寝室的女孩子看我这样也都会意,开着无伤大雅的与青春有关的小玩笑。

那根刺是由微笑提供,她暧昧的说“我知道是谁打的!”其实这又有谁是不知道呢,她这话,让我想到了刚才她在铺上接的那通电话,原来也是他。不由沉默,不由的想起赵岩曾经一本正经的问我:魏泽在追你,还是微笑啊?

10.生命中的贵人杂文随笔 篇十

那是我去年生病住院时,和我同住一间病房的一个病友。她八十一岁高龄了,满头银发,身体臃肿肥胖,一张佛爷似的慈祥的脸,从早到晚就只有一个表情——微笑,由于摔了一跤,腰上肋骨摔断了好几根,来医院治疗的,腰已用腰托固定住了。而且,两条腿走路都已不利索,但她却每天都要下床自己推着轮椅,猫着腰,艰难的一寸一寸挪着步子锻炼,病房不过七,八步,她得半个小时才能走一个来回。

我自从住进了医院后,心情低落到了冰点,总是躺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心里想很多不着边际的事。“为什么生病的是我,我这么善良,这半辈子谁也没得罪过,可老天却要让我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让那寒光闪闪的手术刀,在我的身体上一刀一刀的切割……我好怕,我愤怒,紧紧的咬着嘴唇,硬是把眼泪憋在眼眶里,不让它流出来,人无力的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

我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一句话不说,还固执的不配合医生治疗,我就想把自己饿死算了,一了百了,免得麻烦家人和亲戚朋友照顾,我心乱如麻,整个人简直就成了神经病,急得给我陪床的家人团团转。

这时,那个多事的方开开不知趣的开口了。“姑娘,你别这样,人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无常,你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做了手术,你就会好,而有的人生病了,老天连手术的机会也不肯给他。我四十岁时就生了大病,比你严重多了,这么多年我都挺过来了,现在身上还有十几种病呢!我才不在意它,活一天就得有意义呀!我不想搭理她,她就一直在那里说呀说。我索性把两只耳朵用手捂住。

第二天,我还是老样子,她又开始讲了。“你吃点饭,喝点水吧,这样下去不行,人真的就垮了……我还是不搭理她,她还是一直在说。我烦透了,顺手在桌上拿起了一个玻璃杯,狠狠的朝地上摔去,玻璃杯啪的一声四分五裂,她终于闭了嘴。我看着满地狼籍的玻璃杯碎渣,觉得特别过瘾,我终于制服了这个爱管闲事的老太婆。

可谁知,她竟然两只手紧紧的抓着轮椅,吃力的蹲了下去,无声的一片一片捡起了玻璃渣,整个病房沉浸在一片寂静中。我忽然变得手足无措,我这半生,好像还没有对谁发过这么大的火,我今天莫名其妙的对这位老人开火,我咋变成这样了。

她一直蹲在地上捡着碎玻璃片,她的护工走过去,想帮她一起捡,她摆摆手,坚决不让,我的家人她也不让捡,我慌了,看她累得两腿几乎都要跪在地上了,我傻了眼,我咋办呀?

最后她实在撑不住了,腿一软就坐在了地板上,大口的喘着粗气,但还是依然不让别人帮她捡玻璃渣。

她的举动,终于触动了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我还能漠视吗?我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吗?对于一个无辜善良的老人,我该这样对她吗?

我心里翻江倒海,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我钻出被窝,连滚带爬的下了床,双手搀扶起了她。

她脸上依然挂着微笑,对我说:“我就知道,你不忍心看着我这样做的,你心里委屈,就哭出来,别憋着……她说了很多很多,我的泪水就一直流呀流……可奇怪的是,我哭过后,心里顿时就舒服多了,我的精神状态也渐渐的转入了正常。

我开始规律的,吃饭睡觉,积极得配合医生的治疗。很快,医生拿出了我的手术方案,并定下了手术时间。

后来,经常有三三两两的人,陆陆续续的来看方开开,他们看上去都是活力四射,二十出头的学生模样,一个个亲热的叫着方教授,方教授。我才知道,她原来是大学的教授,她时而和他们喜悦的小声交谈着,学术界高深的知识;时而又对他们嘘寒问暖;学生们紧紧的依偎在她左右,都耐心的听着,心悦诚服的不断点着头。这时候,她俨然是一位满腹学识的智者,似乎所有的病痛已离她而去。

我开始对这个人感兴趣,竟然自己找她聊了起来。她热情至极,把她的教学生涯,人生之路,还有对生活的看法都讲给我听……我对她最初的讨厌竟然慢慢的变成了敬重,她让我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

她托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她写了十二页,与疾病抗争四十余年的心路历程。我汗颜了,一遍一遍的看着,佩服的五体投地。她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深深的震撼了我。我只觉得一阵生命的活力,重新又植入了我的体内。

在我手术的前一天,她坐在我的床头,紧紧的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的给我交代手术事宜,和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觉得她就像我已过世的妈妈一样慈爱,让我又感觉到了特温暖的母爱。

手术前一晚,我睡得特别踏实。我坚信,我一定会成功的闯过手术这一关。第二天早上,我在她千叮咛万嘱咐中,被推进了手术室。

我的手术做完已到下午两点了,非常成功,我被推回了病房。她颤颤巍巍的挪到我的床前,满眼都是欣喜,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你终于挺过来了……”我虚弱,疼痛得没有力气说话,只对她苦笑了一下。

她安安静静的一直守在我身边。我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会马上询问什么原因,她比我的家人更尽职尽责的关爱着我。

我手术一天后,必须下地锻炼,必须自己咳嗽,让气管中的血水排出来,这特别的费劲又疼痛。她又鼓励我,我每走一步,每咳一声,她就表扬我,给我打气。

手术后,我康复的特别快,第七天医生说我可以出院了。我住院期间,除了要感谢医护人员的全力付出,我还最应该感谢方开开,是她让我重新点燃了生命的灯火,才让我浴火重生。

我走的时候,她特意送给我一块方格子的小手娟。对我说,这块手绢不是让你来擦眼泪的,在你锻炼时,在奋斗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累得流血流汗时,你用它来擦一擦……我激动的和她拥抱在了一起。

我回家后,经常翻看她送给我的——生命历程,里面写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的这句话,每天都激励着我,我不再流泪,只用微笑去面对生活。

上一篇: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下一篇:云林中学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