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教育有感

2024-09-02

读人民教育有感(11篇)

1.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一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选编》有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说的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重任在身应该让自己具备宽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近来我仔细阅读了最高人民法院监察室编写的《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选编》后,思虑万千久久不能自己,该书分为案例和忏悔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录了十一则触目惊心的贪腐案例,后半部分是四篇感人至深的忏悔书。我们时常在说要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但遇到自己的时候,却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诚然司法的公平公正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但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由人去执行,所以在这里我仅就个人层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警惕物欲之思,常持理想之剑

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其花销奢侈的程度也是受到当代的生产物质基础所限制的,但是财富本身却是无限的,把一个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无限的金钱中去,未免是愚蠢的、悲哀的,使用有限去追求无限,而有回归到有限,生命却在此白白浪费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书中每一个个案都涉及到贪腐,数额不等,可是最后他们得到了什么?多数人年过五旬,却要接受牢狱之灾,所贪钱粮全部上缴,家庭成员还要受到牵连,以后也难抬头做人。如此有何幸福可言,此前的追求难道就是为了这般田地吗?我想如果他们料到今天的结局,必也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吧。

案例中的杨贤才,最令我叹惋,出身贫寒,业务骨干,曾经少年壮志,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打拼才有今朝,最终却闹得晚节不保,可谓是一生心血付诸东流。虽然制度上存在缺失,但是同样的制度下,并非每个人都是杨贤才。从他的事件中,我觉得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定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论是在审判活动中还是在执行活动中,一方面要立正自身,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面对有违反规定插手案件的,应当严词拒绝,申明大义,不惧权贵。方能维护司法公正,扬正义之旗,举理想之剑!

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人成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攀上高峰,成就一世英名;一个人堕落,也是不断放弃自我良知,一点一点爬向悬崖,最终跌落深谷。浙江省高院的潘华山在案发后被发现家中存有大批名烟名酒及价值不菲的购物卡。很多承办人员都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受当事人或者律师的吃请和送礼,殊不知“小者大之源”、“轻者重之端”,今天吃请,必然未来就可能要为其帮忙,今天是帮小忙,明天或许就是消灾救急的大忙了,任何问题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许多看似小事的问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积重难返,失去控制,最后就是你想回头也难以回头了。而潘华山也

正是如此一步步走上了故意杀人的犯罪道路。

在作出自己一个决定之前,要深思慎行,把时间想得长远一些,把结果放大一些,能够看得到后面结果的人,或许对于即将要犯的小错误,才会去避免。只要是恶的,不管多小,我们都坚决不能去做,做到防微杜渐。孟子曰:“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应当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多为他人着想,在行动的时候在脑子里多打几个问号:我这么做侵害了他人的利益吗?合适吗?对吗?会不会让人家反感?会不会讨人嫌?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小大之说,轻重之辩,都在乎对自己行为的三思而后行。心中要存乎对法律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对现实生活的知足,对家人、父母、社会的感恩,以此来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德行。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众多的案例中,“朋友”这个特殊的群体常常出现在眼前。当这些案例当事人接触到权力的时候,可以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会来和你称兄道弟,请你吃饭娱乐,对你阿谀奉承。最终在办理案件的时候,他们利用友情,将你拉入无尽的深渊,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一文中中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本书的案例中行装处处长王向明就是未能亲贤远佞,端正自身,最后因小失大,断送前程。孔子说:“防祸于先而不

至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当然无论如何,朋友以及环境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如果能够端正自身,加强自我约束,慎交友、交益友。同时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必然能够抵御那些“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逐利之人。

后记

努力饯行敬廉崇洁,贵在身体力行。廉政教育主要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廉政制度主要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但是最终能否做到廉洁从政,还取决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我要坚持遵守禁令,坚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金钱、权力等带来的哪怕很小的诱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没有草稿,篇篇都是正文。从现在做起,一日三省吾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

执行庭何晓

2.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二

关键词:我,真我,虔诚,爱,交往,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关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3.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三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4.读《人民的名义》有感(最终版) 篇四

《人民的名义》是周梅森历时八年完成的一部政治小说,对这部新作,可以言说者甚多,小说可以说是近几年主旋律文学作品的典范。毋庸讳言,我们的主旋律文学创作确实不太尽如人意,许多生活中非常感人的人与故事一旦搬进了文学作品便味同嚼蜡,许多被民众共同关注令人振奋的重大主题到了文学作品中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重量、魅力与深度。时间一长,读者对主旋律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既不叫好,更不叫座。而《人民的名义》却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才能深受读者的喜爱。

《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周梅森带来的是让读者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环环相扣、戏中有戏的连台大戏,是性格丰满而独特的人物,是下到底层劳动者,上到党的高级干部,包括商界、企业、金融,以及社会灰色地带的各色人等,是现实的浮世绘,是时代的众生相。作品以一个省域为故事空间,并以其政治生活为主要的故事内容,以重大贪腐案件的侦查为故事动力,层层推进,抽丝剥茧,不断将故事推向高潮。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反贪腐斗争的惊心动魄,而且对当今中国的复杂的政治生态、多样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当前社会主体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审美需要,给人们带来了酣畅的精神享受和富于挑战的理性思考。

5.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五

——第二十三节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创作于1936年前后。它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故事中的主人公祥子一开始淳朴、健壮,最终堕落到生活谷底。然而我对于祥子的悲惨命运既同情又感到厌恶。

同情的是祥子也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的一员,也是当时腐败的政府手下一名无辜的受害者。祥子好像被旧社会一根无形的绳子拴着,那根绳子牵着祥子和其他人民的鼻子,他们都得乖乖跟着走。在这种最黑暗最混乱的时刻,祥子一开始仍然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在绝望中仍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这样的祥子,是我所喜爱的,甚至是敬佩的。

可是,祥子堕落了。

经历了三起三落的祥子最终受不了黑暗社会的摧残,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了。渐渐地,他变得好吃懒做,只是找了一份足以维持他生活的工作,整天活的浑浑噩噩的。祥子开始为了等死而活着,他放弃了自己,就这么任由自己一直堕落下去,像那些麻木的群众一样,看热闹似的看囚犯执行枪决。此时的祥子已经全然呵那些婚丧嫁娶所用的纸人纸马之类的物件没什么区别了,也将和它们一起,无声无息地渐渐消亡在腐朽的环境中。这样的祥子,让我厌恶。

正如我开头所摘录的,祥子的心呢?他的心被谁摘走了呢?无疑是被可怕的社会摘了去。那社会,吞没了多少无辜人的灵魂呵!

祥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像祥子一样的命运。所有的奋斗,都是徒劳;所有的梦想,都化为泡影。这种种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而是对精神的毁灭。

6.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六

——读《人民的名义》有感

宇同学

几乎是一口气,我读完了《人民的名义》这部小说,384页,用时2小时零5分钟。

我惯常的窝在沙发上,却没有惯常的翻几页再玩会儿手机,只是一味地阅读这部小说。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同名电视剧,但追剧的心情我们都懂,那种迫不及待想知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接下来如何发展,讲的什么故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及内容,全部都想立刻、马上就知道,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之旅

这部小说是素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美誉的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先生潜心八年推出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力作,是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它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地方检察院审查某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艺术再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并最终揭示出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的政治主题。

合上此书,跃然于脑海的还是一个个鲜明的角色,与他们的故事。俗世间的派系,谋求,场面话,勾心斗角及各中苦楚,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浮世方圆尽归包罗。侯亮平敏捷跳脱,李达康憨直刚毅,高育良城府心机,沙瑞金言寡身正,祁同伟雄心勃勃。每个角色都是多面生动,对于这部小说,不看到最后也不要轻易下结论。例如,李达康不放弃争夺丁义珍案的主动权,对待下属强势、野蛮,满心都是提高GDP,是丁义珍出逃最大的获利者,这是他有可能犯罪的根基;但另一方面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具有大局意识,有原则有底线,不肯审批赵立春儿子的项目,因此遭到赵立春的冷落。再如,高玉良书记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和蔼可亲,书生意气,理论一套一套,对待他的学生爱护有加,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可是在他又笑里藏刀,绵里藏针,道貌岸然的背后又在下着一盘怎样的棋局呢。又如立志“胜天半子”的祁同伟,极端自私且野心勃勃,为了自己的升职拍马屁、献殷勤,甚至向老师的对手李达康抛橄榄枝,对同门师弟明里一套背后一套,但仅仅只是这些吗?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他在后面一系列的行径中暴露出来更多、更大的问题……

人是极其复杂的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好人也会有阴暗的一面,坏人也有人性中的光环。祁同伟勾结奸商,通风报信,滥用职权,谋害他人,他做了好多错事,足以毁掉他一生的错事,但他的人性泯灭了吗?并没有。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往上爬,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为了留在城里违背自己的心意娶了大自己10岁的辅导员,在缉毒的过程中差点命丧黄泉。李达康对待工作、对待下属非常强势,对待以前的同事及朋友甚至家庭很冷漠,毫无生活情趣,可以说他作为一个朋友、丈夫、父亲是不合格的,但作为人民的公仆是合格的,有底线有原则,真真正正地为人民着想。人到中年仍富有韵味的高小琴,一举一动都透露着高贵,她的山水集团却是官商勾结的产物,源源不断地为奸商输送金钱,而她本身也是一个悲剧。她从小渔村出来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一生的结局,讨好政客的道具。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宁肯牺牲自己,可最后妹妹还是作为精心装饰的礼物送给了高玉良……

所有发生的,都是因为有它发生的理由。个人悲剧永远与时代相连,身居高位处于漩涡中心的高书记们,企图以史为鉴跳出这如同噩梦般的轮回,然而,他们最终也逃不过历史的洪流。个人之于历史,永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然而纵使如此,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坚持终会有价值,因为历史这条河太长,你在黑暗中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后人的心。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我们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让我们看起来很幸福,没有战争的困扰,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是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也在面临着前人没有碰到的难题。

7.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七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 总有一些调皮捣蛋、性格怪异的学生, 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 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

记得2013年春季接任的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 这个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班, 学生学习风气差, 不遵守纪律, 打架斗殴现象时常发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 抄袭作业严重, 甚至部分学生不交作业等, 给我的班务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接手后, 我及时地了解班级的状况, 根据观察, 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 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 很快, 学生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 而是拿出书, 自觉朗读;卫生清洁及时, 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 也非常有序, 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 我轻松了不少。但是, 有个男生却让人头疼。他父亲在外打工, 母亲管不住他, 他是个独生子, 他的语文作业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交的 (以前经常不交作业) 。他不仅做作业拖拉, 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 经常发愣, 下课贪玩, 喜欢欺负小同学, 与同学打架斗殴。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发现他爸爸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家长无法联系沟通, 放弃吧实在太可惜, 只能另想法子。孩子已经那么厌学, 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我想, 如果我一开始就严厉地逼迫他交作业, 只会让他更叛逆, 并加速对我的厌恶。于是, 我索性不跟他提作业, 只是在生活上关心他, 有事没事跟他讲讲笑话, 聊聊他课后的喜好。慢慢的, 他开始亲近我, 从原先爱理不理的冷漠, 到后来主动跟我聊天、给我打水、搞卫生, 让人惊喜的是, 那天他竟然红着脸, 手里紧拽着作文本, 扭捏地走到我面前, 憋了好久, 终于含糊地说道:“曹老师, 我的作业, 以后我也交。”我听了, 心里很高兴, 是啊, 他的内心被我触动了, 这是否可以说是他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我的课了?从此我时常和他聊天, 引导他多读书, 课堂上经常关注他, 在和我相处的这一学期里, 他从来没有拖欠过作业, 更可喜的是没有和其他同学打过架, 他的变化其他老师都看在眼中, 都说曹老师真有办法。

还有一个学生, 家庭贫困, 自小丧母, 父亲一边打工, 一边照顾孩子。初次看到这个孩子, 给人的感觉是脏兮兮的, 他的学习特别不好, 语文34.5分, 数学10分, 英语24分, 全班第49名 (共49人) , 我的心里很不平静, 于是就找他谈话, 谈了学习和生活, 那天他哭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也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第二天早自习背课文时, 他是全班第一个到我这儿背朱自清的《匆匆》的, 背得很流利, 课文那么长, 对他来说肯定不简单。我心里暗暗高兴, 上课时, 我在全班表扬了他, 我说:“薛××同学今天居然把朱自清的《匆匆》背过了, 老师很感动, 这也是老师到这个学校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们要向他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 “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相信薛××同学。”我说。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 有背诵的内容, 他都是第一个背过的, 而且字也写工整了, 也喜欢阅读课外书了。

8.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篇八

关键词:我 真我 虔诚 爱 交往 自由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1]那么向往又是什么呢?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向往其实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2]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不尽美好,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不同的向往和人生恰恰源于不同的“我”。

一.關于“我”与“真我”的理解

当我们生命降临时,天地其实只是生了一个一个的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的我。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生人之始,有人无我,其继也,于人中有我之自觉,有我之发现。”[3]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都只是命而已,并无“我”可言,“我”是后天养成,是需要在命之后再经历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而非泛泛的“我”。想必孟子之所以以“牛之性犹人之性欤?”来回答告子的“生之谓性”也是因为如此,因为我们先有了性,所以才能成为“我”。作为灵长类生物最高进化体的人,常被认为最具有灵性的。这个所谓的“灵性”其实也只是对灵魂的一种别称,是对人的“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每个人也因为有了各自的灵性所以才成了“我”。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的理解,也呈现多元化和异化,有时候我们口中的“我”也许并非真正的“我”,它有可能是一种“假我”,只是也许我们全然不知而已。人总是与他人共同存在着的,我们的生存状态也常受他人影响。[4]这个他人即“常人”,指就是平均人、指平均的生活状态,显然陷入常人中的“我”不是“真我”。处于符号文化社会中的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一个个符号的标识罢了,比如职业,比如阶层,久而久之,这些符号完全覆盖了“我”,自然也就找不到“真我”。

“真”字本从“贞”变形而得,源于汉人传统的占卜习俗,是最简单的一种求真过程。其释义主要有以下:1.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2.本性,本原,自然;3.同“身”,4.真实。[5]

“我”字拆开“手”“戈”,即手持战戈的人。“手”“戈”(从侧面看出人都是自私的,而从根本上看其实都是本能)。古人释义“我”:国家危难,每个人都是战士,这种解读其实从某中意义上揭示了“我”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某班级有一个自制的班级守则名叫《真我公约》,内容大概如下:“一、分清真我与彼我,战胜假我,表现真我。真我善良、勇敢、积极...假我邪恶、消极、虚伪……;二、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学习别人的长处,制止别人做自我伤害的事;三、对家庭、集体对国家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四、善待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热爱自然……”[6]据网上报道称该班级自实行这样一个《真我公约》后很多“坏学生”开始变好了,大多学生也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个《真我公约》里面的“真我”实质就是人性本善的我,既要内部为善也要外部为善.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人与天以及他人的一些关系是在实践中依靠完满的道德来实现的,而完满的道德就是仁义礼智。孔子所谓的“成人”即成“真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真我”实现的着眼点便是“成德”。

二.于教育促“真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正如其言,教育的独特魅力即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成为独有而珍稀的“真我”。[7]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8]不论什么形式的教育,凡是想促成学生发现并实现“真我”就必须具备这三点核心要素:虔诚与向往,爱与尊重,自由交往。

1.虔诚与向往

“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而这份难能可贵的虔诚之心多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部灵性和信仰。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被理解。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仿佛就是一种“劝学者”的角色,甚至很多老师以此为标杆,变成了一位让孩子反感的教师。家长也是如此,总希望对孩子严厉些,以为让孩子有个“怕”字,就会好好学习。殊不知,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只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而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9]教育促“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便是接受“真”教育。

2.爱与尊重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同时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从而阻碍了爱的交流。[10]因此,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而这其中的桎梏都可以用爱与尊重来一一化解。[11]“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而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的重要一维。”[12]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活在爱中,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爱也带来了教育中必有的尊重。教育中的爱与尊重是师生走向彼此、实现成全的关键所在。

3.交往与自由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首先通过孤独与交往的关系说明“`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12]他认为,个人的孤独状况、个人的独特个性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的,孤独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以生成和消解,没有交往也就没有孤独。另外,“自由”也是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从“可能生存”及其交往共同体中阐明自由,“现实的自由,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13]在此意义上,所谓“自由”,就是人通过真诚的相互交往实现其为真正的人。存在即与人共在,交往的可能性是人成为自身的根本问题。而真正具有理想意义的交往是“生存交往”,即一个“爱的斗争”的过程, 是一场斗争中争取自己和别人的斗争”。在斗争中,“人性的全部自私的、非理性的、个人主义的和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并得到控制和消失。该斗争实际上是一个人性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的过程”,人们通过它认识到:“只有他人有意成为他自身我才能成为我自身;除非他自由我才能自由,在交往中我感到我不仅对自己负责还必须对他人负责……”[13]由此,教育不过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知识的传授、生命的体悟、道德的行动、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们自由地生成,教育的信仰是虔敬,教育的方式是开放而有爱,教育的评价是多元,这样,每一个被教育者便能获得自我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生下來的时候都是原创的人,可是很多人长大之后就会成为盗版的人或者“伪我”,甚至从未实现或发现过“真我”,或许太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然而,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当个人怀着虔诚进入存有爱与尊重的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的时候,他狭小的存在也就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当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变能真正成为他自己。

参考文献

[1]钱穆.人生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10][11][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3.1-3

[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8

450/8142818.html

[7]申惠滨,于爱国.真我公约[J].当代教育科学,2008,20:54.

[8]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9]李思远.本真教育让学生成为真人[J].成功(教育),2013,01:242.

[12]樊浩.《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125-140+206.

9.读人民教育有感 篇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缕阳光穿过房间的窗户,我拿起《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坐在走廊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开国大典庄严的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印在我的脑海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是啊!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90年的努力,把一个贫穷懦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澳门和香港和平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2008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精彩的奥运会,2010年也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我们也战胜了5.12大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骄傲“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

10.读人民教育文章 篇十

读了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在人民教育的文章《绿满民生》后感触很深。看一座城市,就看它的文化。往往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里,就能够读出这座城市的显著个性和无尽魅力。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小学教师朱颖告诉我们:学校除去日复一日的劳作,除去一年年的重复,除去一届届学生的离校,积累和沉淀的就只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和个性和魅力,打造的学校文化便是“绿色校园文化”。绿色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和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营造绿色文化,建设温馨校园

绿色文化是一种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文化。学校通过营造绿色文化来建设温馨的校园。

建设审美化的校园环境。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我们坚持把改观校容校貌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力求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说话,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绿色,有自己的个性,环境优美的花园。我们在学校草坪中设置了简洁有力的格言、主题鲜明的图案;在走廊中设置个性化的校务、教务公开栏等,引导学生对校园的自主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引导教师开展争创文明教师活动。通过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塑造名师工程,引导教师敬业奉献、和睦相处;通过关爱每位教师的送温暖活动,塑造家庭型的校园氛围;通过危机感、紧迫感、成就感的教育,引导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倡导师生互爱,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开展行政承诺制、教师承诺制,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教师用语,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互爱互助献爱心活动,使学生体验人情美,同时培植同学之间的友爱。

成立色彩缤纷的学生特长小组。为了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配备了各专用教育的场地、设备,成立了十来个特长小组。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补充,营造和谐、宽容、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在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时,重视文化性物质环境、社会化环境、参与性环境、挑战性环境、心理性环境的创设,以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班级人际关系。学校改变班级设置,把班级改为有个性特色的中队,以一系列的绿色管理制度相配套,创设特有的班级文化。进入教室,每班教室的国旗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各班还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专栏,发布在中心小学网站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

应对网络文化。随着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冲击力越来越强,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通过实施计算机(网络)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现代社会技能,培养信息时代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吸收优秀的文化,屏弃庸俗、低级的文化,培养网络道德,帮助学生理解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打通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联系。师生作品多人次代表区参加市级比赛。现在网络已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质疑和要求教师学习“倾听”,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增设班级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等来关注学生文化。今年我校通过“我实践、我体验、我能行”,“校园绿色奥运”,“五自小公民”等特色鲜明的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认真体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文化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管理,建设制度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

绿色管理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高效的管理。学校以此为出发点,扬长补短,量力定位,制定整体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即:“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两全方针,争创三名,实现四化”。“一面旗帜”,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两全方针”,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名”,就是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四化”,是指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学设施标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确立了三个标准:“规范+特色”的办学标准,“教书育人”,的职责标准,“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标准,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采用整合管理模式。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整合管理模式”,是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出发点,要求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学科协调发展,多种育人方式互相配合,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即管理上,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教学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方法、内容的互相渗透,通过知识整合,形成整体有序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育人方式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整合,实现全校一盘棋,教学是中心,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同时学校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作为制度管理的标准,构建可持续发展框架,实行可持续化的管理。

三、探索绿色文化内涵,建设精神文化,培育绿色师生。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提供保障。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九大目标。

11.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上一篇: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强力推进下一篇:2011年上海中级口译笔试试题及部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