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应用题

2024-10-17

两步计算应用题(精选8篇)

1.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弄清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隐藏的条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看!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也出来找吃的了。

出示:白兔5只,黑兔比白兔多5只。

2、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汇报)

(2)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学信息的?(学生分析黑兔比白兔多5只的含义)

(3)信息中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吗?你怎么想的?

(4)你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说,师用黑板条出示)

①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②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5)这些问题中,哪个一步能解决?哪个不能一步解决?(生说)

3、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指②

二、合作探索,研究问题:

1、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呢?在小组内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方法分析(线段图、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手)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分析方法:

(1)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生:我们组是用画线段图方法来分析的。

师:那好,请你到前面边画图边分析,好吗?

白兔

5只共?只

黑兔

多5只

(2)师:他们组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的。其他组的同学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们组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

师:你能分析吗?指名分析。

师:他是从条件入手分析的,他分析的多完整呀!

(3)师:还可以怎样分析呢?

生:我是从问题入手分析的。指名分析。

师:他分析的真准确。谁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再来分析一遍。

指名两人分析。

3、 解决问题:

(1)能把你们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

(2)指名板演:

① 黑兔有多少只?5+5=10(只)

② 两种兔共有多少只?10+5=15(只)

(3)指名讲解,师追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求黑兔的只数?也就是说黑兔的只数是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什么?(中间问题)

谁再说说解决两种兔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

4、 讨论比较:

大家观察比较一下第①和②小题,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充分讨论,认识到:这两道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第(1)题只需一步解答;

第(2)小题却要分两步计算,问:在解答过程中,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其中黑兔的只数用了两次,即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求异拓展:

小兔子们又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出示线段图:

白兔

5只 共?只

是白兔的2倍

黑兔

(1) 你先看图说说图意、指名说。

(2)你能分析解答这道题吗?自己分析、解答。

(3)指名分析、解答。师追问:解决共有多少只的中间问题是什么?哪个条件用了两次?为什么用两次?

2、开放练习,灵活组合:

小兔子们看同学们这么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看看是什么?

出示:

① 海棠花12盆;②杜鹃花比芦荟多10盆。③茉莉花的盆数是海棠花的3倍;

④芦荟8盆;⑤月季花比海棠花少6盆;⑥蝴蝶兰的盆数是芦荟的2倍。

师:你知道海棠花的盆数是月季花的多少倍吗?

自己分析解答;指名汇报。

你能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吗?自己提问题、解答。

四、总结收获:

1、 你有什么收获?

2、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师问:今天学习的应用题从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里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出哪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先求出中间隐藏的条件,再进行计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观察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应用本节学到的本领,编成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六、板书设计:

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①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5+5=10(只)

②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

白兔 ①黑兔有多少只? ①黑兔有多少只?

5只 共?只 5+5=10(只) 52=10(只)

黑兔 ②共有多少只? ②共有多少只?

多5只 10+5=15(只) 10+5=15(只)

2.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二

长期以来, 许多数学教师都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一种习题, 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也基本上采用先讲例题, 然后训练的方式进行。其中, 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 之后教师再讲。这样的教学方式, 对于那些理解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 根本没有成效。所以, 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只好搞题海战术。在这样缺乏有效解题策略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 教师们也感到应用题教学的困难, 使应用题的教学陷入了困境。

应用题的教学到底应教给学生什么呢?新课程标准作出了如下描述: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 我们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问题。苏教版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加、减、乘、除后, 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而应用题的呈现还应注意结合操作和直观。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即使高年级的儿童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 如果没有直观材料的支持, 也会感到有很大困难。如“4辆三轮车共有多少个车轮?”这样的应用题, 看似简单, 但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一开始就能理解的。有的学生头脑里面无法想象画面, 就用“4+3”来计算。对于这部分学生, 引导他们结合学具摆一摆或画图形来代替, 明确题意是4个3相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教师在应用题编排中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 让他们画一画, 亲眼看见辅助图以后, 知道要求的是4个3相加是多少,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 我认为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低年级虽没有突出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性, 我想分析数量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 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 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 只是有的数量关系被叙述的情节所掩盖, 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 帮助学生提炼数量关系, 寻找突破口就成了要害。如《除法》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和小红买本子, 小明买了5本, 小红买了3本, 小明比小红多付了8角钱, 每本本子多少钱?在这道题目上, 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不能发现该题与例题的相通性。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点明为什么会多付8角钱?这样也就抓住了解题的要害, 学生就可以分析出“2本本子价钱=8角钱”, 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另外, 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体验方法, 发展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重视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策略和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 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学生在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后, 当遇到各种新问题时, 才能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解题策略进行解决。

对于一些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应用题, 我们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在解题中, 重要的是学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这样一题:“小红比小华高4厘米, 小华比小英高7厘米, 小英128厘米, 小红比小英高多少厘米?”许多学生先算出小红的身高, 再用小红的身高减去小英的身高。这种方法是对的, 而且容易理解, 适用于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直接用“4+7=11”来计算, 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 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 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3.如何指导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三

关键词:两步应用题;迁移转换;线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87-01

小学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提高儿童智能因素为主要目标,努力挖掘孩子智能发展的潜在力量,寻找开发孩子智能的途径,使其在小学这个重要阶段,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而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孩子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一步阶梯。

那么怎样才能走好这关键的一步呢?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解答此类应用题往往不能准确的判断第一步先算什么(中间问题是什么)。因而解此类应用题感到特别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较准确较快地解答此类应用题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注重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两步应用题在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方面与“两问”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知识迁移,结合学生已有解两步应用题的知识,充分揭示“两问”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在本质上的共同点。

例如: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卖出18个,还剩多少个?

读题审题后弄清条件和问题,理清解题思路,用解答“两问”应用题的思路列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第一步求什么(也就是中间问题),用那两个关系求,就能较快较熟练地根据关系列式解答。

二、应用线段图理解和分析题意,掌握解两步应用题的规律

应用线段图能直观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找准已知条件和问题,能看出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其次要让学生用画线段的方法理解题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简单的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的好习惯,会在线段图上标出条件间的数量关系和问题。

例如: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了多少只兔?

培养学生写出每一步的标题。

解:(1)养的白兔有多少只?10+6=16(只)

(2)一共养多少只兔?10+16=26(只)

答:一共养26只兔。

三、注重基础训练,灵活掌握解答方法

学生在掌握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和规律后,要不断加强基本练习,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散思维,教给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答同一道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这题可以先求买口琴后剩下多少元,再求找回多少元;也可以求买口琴和笛子共用了多少元?再求找回多少元。

又例如:工厂生产了38辆汽车,上午运走10辆,下午运走和上午的同样多,还剩多少辆?

第一种解法:先求上午运走后剩下多少辆?38-10=28(辆),再求剩下多少辆?(28-10)

第二种解法:先求上午和下午共运走多少辆?10+10=20(辆),再求剩下多少辆?

第三种解法:也是先求上午和下午共运走多少辆?用同样多的条件用乘法计算(10×2),再求剩下多少辆?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提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要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两步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他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般性的巩固练习,只是对所学知识进行重复的练习,解答就是找出惟一的答案。这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即只要得了答案,就万事大吉,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为了打破学生的思想定势,我在进行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如下两类题目:

第一类是其中一个条件相同,要求的问题也相同的练习题。这类习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类是设计一组有趣味性的练习题。这样的练习,既能巩固新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正如古人云:“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之,对于二年级两步应用题的计算,除了对学生有的放矢的专项训练外,还应根据学生作业,容易出错和容易混淆的概念,设计一些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辨力的练习题来让学生进行训练,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肯动脑,精心设计条件,让学生乐于动手,乐于思考,寓教于乐,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 艳.由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引发的思考[J].学周刊,2013(03)

4.《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 篇四

一.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1.出示学校各个兴趣组的活动情况。航模组18人美术组25人数学组

2.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校园生活,创设现实情境,将数学问题寓于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要知道数学组有多少人,你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师小结:要知道数学组的人数,必须补充一个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出示所有条件。如果要把这些条件分类,你准备怎么分,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多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航模组的人数比数学组少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和航模组、美术组的总人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数一样多

师小结:如果补充的是左边的这些条件,要求数学组的.人数所需要的条件就直接告诉我们了,只要用一步就可以求出来了;如果是右边的条件,要求数学组人数的条件就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把和数学组有关的条件求出来再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就从大家补充的这些条件中选出三种情况,一起来研究一下。选出三种情况: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的倍

谁来完整地这三个题目叙述一下。

2.学生尝试独立解题这些题如何解决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选出一个最想解决的问题,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伙伴交流。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尝试解答,然后小组讲座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装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做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观察比较提示课题提问:

(1)这在三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说一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两步计算?

(3)为什么都在求数学组的人数,而解题方法却各不相同呢?

(4)刚才这几题都是先求航模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观察这几题是不是也要和他们总数比呢?出示: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少人

数学组的人数比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多人

数学组的人数是航模组和美术组的差的倍

生回答后小结:如果是数学组的人数是和两组的总数在比,就要先求出他们的和,如果是和差在比,就要先把差先求出来,然后现进行计算。象这样的两步应用题还很多,但不管这些问题怎样变化,都要先把和问题有关的条件求出来,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百合花有3朵,玫瑰花有5朵,睡莲有8朵,太阳花比百合花和玫瑰的总数多2朵。太阳花有多少朵?

学生独立完成。

问:如果3+8=1111+2=13,条件怎么改?

2.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比如跳绳比赛。

(1)指名说说能跳多少下?

(2)互相提供住处猜猜能跳多少下?

(3)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猜猜老师能跳多少下?

3.大家都知道,如果谁表现好,老师就会给他加上红五星。现在,三(6)班的几个小朋友正在为比谁的红五星最多吵了起来,我们一起去帮他们分清楚,好吗?明明说:我有5颗星兰兰说:我有3颗星亮亮说:我的星数比明明和兰兰的总数少4个小刚说:我的星数是兰兰的3倍小红说:我的星数是明明和兰兰总数的3倍大家讨论一下,谁的星数最多?并说明理由。[评析:本环节的练习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最后一个练习题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求异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四.全课总结,知情并举

5.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4,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4(个)

答:还剩4个。

2、还有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

、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4(个)

②还要烤几次?

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教材第4页做一做。

2、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6.三年级上册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六

1、红领巾小学三年级有男生257人,女生235人,已经体检身体的有387人,没有体检的有多少人?

2、红领巾小学买来皮球380个,足球70个,课外活动时借出去423个,现在学校还剩多少个球?

3、东方红小学的学生为希望工程共捐赠900本书,其中故事书326本,科技书475本,其余的是连环画。连环画有多少本?

4、红旗连锁店原有饼干632袋,卖出385袋,又运来200袋,这时店里有多少袋饼干?

5、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6、一列火车的第10号车厢原有116人,到某站后,有58人下车,有45人上车。再开车时,这节车厢有多少人?

7、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8、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千克,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6袋,这一天工卖出大米多少袋?

9、明明有42张油票,芳芳的邮票比明明多14张。他们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10、红星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乘四辆汽车去春游,前3辆车各坐68个同学,第4辆车坐74人,这次春游一共去了多少人?

11、张大伯家有8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用去3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12、新风村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150米,修了4天,还剩80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

13、同学们大扫除,打扫操场的有36人,是打扫教室的人数的3倍,打扫院子的有27人。参加大扫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13、一本书有450页,小军每天看29页,看了8天,还剩几页?

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

14、书法小组有6个同学,每人每天写24个大字,照这样计算,一星期,这个书法小组共写多少个大字?

15、一个网球约重60克,一个排球的重量是网球重量的4倍。9个排球重多少千克?

16、缝纫小组有8个工人,每人每天做4套衣服。6天可以做衣服多少套?

17、第一小队参加学校劳动,每人每次搬砖6块,9人4次可搬砖多少块?

比较问题应用题

18、一篇文章600字,小芳的爸爸平均每分钟能打67个,9分钟能打完吗?

19、小明和姐姐一道去书店,姐姐买一本《英语辞典》用去87元,小明买一本科技类的书用去24元。姐姐付给收银员1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0、有学生31人,老师2人。每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21、原来有30个同学,又走来15个。这些同学5人排一行,可以排几行?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1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23、用一根36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边长增加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

25、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如果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26、用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7、向阳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65米。小强围着操场跑了2圈,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28、要给一幅长30厘米,宽26厘米的画做画框。画框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29、把一张长3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最大的正方形,其中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0、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的边跑了两全圈,跑了多少米?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31、一根绳子长25米,先剪下10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32、有38个糖果,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33、三(2)班有44人,老师准备分成8个小组讨论,每组可分几人,还剩几人?

含有倍数条件的应用题

34、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这根铁丝长多少米?

35、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6、王老师买排球用了40元,买篮球用的钱数是排球的3倍。王老师买球一共用了多少元?

7.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七

“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及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班级景颇族学生比较多,根据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因而在素材上选取了美丽的景颇族服饰和目脑纵歌场景等具有景颇族文化元素的情境,特别是以景颇包和包头装饰的信息来贯穿整个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在以“景颇族服饰”为情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数学文化,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用两步连除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景颇族服饰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表达能力,了解景颇族相关文化,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铺垫。

师(导入):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习俗、节日、服饰、建筑等等,今天学习的内容也和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有关。(多媒体播放景颇族“目脑纵歌节”视频)

师:听着欢快的节奏,看到这个场景,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节日吗?

生: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

师: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景颇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欢度目脑纵歌节,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万人之舞”。每到目脑纵歌节的时候,景颇族女孩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小木果也要去参加目脑纵歌节,她和奶奶在装饰节日服饰的时候,发现了景颇包上隐藏着数学信息。

(出示小木果景颇包的图片)

师:从小木果的景颇包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景颇包上的银泡有3排,每排有10个,3排一共有多少个?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求景颇包上共有多少个银泡,其实就是求3个10是多少,列式计算为10×3=30(个)。

师:刚才这个同学用乘法解决了问题,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景颇包上有30个银泡,共有3排,每排有多少个?

师:怎样解答?

生:30÷3=10(个)。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个包上有30个银泡,每排有10个,一共有多少排?

师:怎么解答呢?

生:30÷10=3(排)。

师: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该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目脑纵歌节导入,设置了“低起点、高参与”的问题情境,景颇包上的数学信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复习了“一步除法”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根据景颇包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3个数学问题,小木果的奶奶还要继续装饰景颇包。

(出示景颇包图片)

师:从图片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木果的奶奶有60个银泡和2个景颇包。

师:奶奶想把这些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景颇包上,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装饰多少个?

师:如果把这两个包也装饰成和小木果的一模一样,那么每个包要装饰几排呢?

生:3排。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生: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平均装饰3排,每排有多少个?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上一个情境的延续,以景颇族的包饰为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景颇包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刚才的问题吗?想一想能用多少种方法解答?请同学们独立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把握学情)

师:同桌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同桌交流)

师:小组合作交流,把组内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本环节采用自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析、思考和解答问题,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交流汇报,精讲点拨。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汇报。

生:这道题已知的数学信息是“把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每个包平均装饰3排,求每排有多少个银泡?”

生:可以先算平均每个包钉几个银泡,列式为60÷2=30(个)。

生:每排平均钉多少个银泡?列式为30÷3=10(个)。

师:有没有补充和质疑?

生:还可列综合算式60÷2÷3=10(个)。

生: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先算出两个包上一共装饰多少排?列式为2×3=6(排);再算60个银泡可以装饰几排?列式为60÷6=10(个)。

师:补充得非常好。

评析:在自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通过展示、补充、质疑,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由模糊到清晰。

师:一起再来梳理一下这些方法?

(师展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方法一:60÷2=30(个)

30÷3=10(个)

60÷2÷3=10(个)

方法二:2×3=6(排)

60÷6=10(个)

60÷(2×3)=10(个)

师:每一步求什么?根据哪些信息?

(课件演示装饰银泡的动画)

生:先算出每个包有多少个银泡?因为已知有60个银泡,平均装饰在2个包上,用60÷2=30(个);已知每个包装饰30个银泡,装饰3排,求每排有多少个银泡?用30÷3=10(个);综合算式解答是60÷2÷3=10(个)。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回顾检查一下,解答是否正确。

生:每排有10个,3排30个,2个包就是60个,答案正确。

师:谁再来说说另一种的解答思路。

生:先算出两个包共有几排?列式为2×3=6(排),再算60个银泡可以装饰几排?列式为60÷6=10(个);综合算式60÷(2×3)=10(个)。

师:这类问题也可以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先仔细阅读数学信息,再通过信息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板书: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

评析:在小组汇报、补充、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深入提高,精练巩固。

(先进行基础练习)

师:小木果在目脑纵歌节上还看到景颇帽子上也有数学信息,景颇帽子里隐藏着什么数学信息?

生:景颇帽上有毛线球,每串有3个,每顶帽子有4串。

师:小木果的奶奶一共用120个毛线球装饰帽子,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把120个毛线球装饰在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4串,这些毛线球可以装饰多少顶景颇帽子?

师:提得非常好,请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生:先算出每顶帽子需要几个毛线球?列式为3×4=12(个);再算120个毛线球可以装饰多少顶景颇帽子?列式为120÷12=10(顶);综合算式为120÷(3×4)=10(顶)。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先算120个毛线球一共可以做多少串装饰?列式为120÷3=40(串);每顶帽子装饰4串,一共可以装饰几顶帽子?列式为40÷4=10(顶);综合算式是120÷3÷4=10(顶)。

(再进行拓展练习)

师:小木果的奶奶有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两顶帽子上,请设计出不同的装饰方法,再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4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4=5(个)或40÷(2×4)=5(个)。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5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5=4(个)或40÷(2×5)=4(个)。

生:把40个毛线球平均装饰在2顶帽子上,每顶帽子装饰2串,每串有多少个毛线球?列式为40÷2÷2=10(个)或40÷(2×4)=10(个)。

评析:基础题和拓展题的设计也来源于景颇帽子上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设计方案,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沟通了图形与算式之间的关系,不仅增加了学生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巩固了“用除法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方法”的模型建构。

5.总结提升,拓展知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学会了运用两步除法解决数学问题。

生: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生:学会了从图片中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景颇族包上的银泡、帽子上的毛线球,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只要我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解决问题时,要仔细观察隐藏的数学信息,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最后再来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本环节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适当回顾与整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生活,从而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71-02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后,由于计算内容的增多、题型的多样化和难度增加,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两步运算的题目,既有计算错误,也有运算顺序的错误。许多学生、家长总是把计算上的错误归结为“粗心”,忽略了潜藏的原因。不少学生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打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两步运算不仅有单纯的计算要求,还涉及运算顺序,是多步运算的基础,也关系到学生高年级学习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四点提高四年级学生两步运算计算正确率的策略。

一、完善学生两步运算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有关的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运算顺序在两步运算中尤为重要。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了整理。教师应用好教材,结合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引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运算顺序,就能避免因为运算顺序错误而导致两步运算计算错误。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的内容,也是两步运算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是学生学习小数、分数的简便运算的基础。其中“乘法分配律”是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级运算的运算定律,简算形式多样,还能拓展到除法中,是运算定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应作为单元教学重点进行突破。笔者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列举多个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点,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和字母表达式。再利用乘法的意义对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最后结合解决问题加以巩固,有效地突破了四年级运算定律教学的难点。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扫清了知识的障碍,梳理完善两步运算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计算两步运算问题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两步运算的正确率高低与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口算的制约。任何一道两步运算题目,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题加以解决。因此,要提高学生两步运算的正确率,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着手。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每天进行30道题的口算练习。然后,全班交叉批改后,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同桌互相做小老师,互相帮助完成改错。典型的错题则利用早读时间进行纠错,并出示模拟题加以巩固。经过两学年的不懈坚持,本班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仅复习巩固了四年级以前所学的多位数加减法、一位数乘多位数、整十数乘整百整十数、除数是一位数、整十数的除法等口算,对于四年级新学的小数加减法、简单的两步运算等口算题也掌握得比较熟练。口算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因为遗忘计算方法、忘记进位、退位而导致的计算错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两步运算题目的正确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错误:10.15抄成1.15、45×3写成45÷3、96写成69、“0”写成“6”……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往往是由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引发的。书写马虎,字迹潦草;计算时不注意审题就急着盲目去做;无论数字是大是小,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打草稿;没有草稿本,随意在桌子上、数学书或者作业本的背面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等。由于这些不良计算习惯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两步运算计算经常出现一些“很可惜”的错误。由此可见,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

1.调动学生积极的内因作用,自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让他们自己认识到不良计算习惯是数学学习上的“绊脚石”,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在每次单元检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试卷分析,重点分析因计算错误而丢分的情况,并进行分类:是抄错数字还是没弄清运算顺序;是没打草稿计算错误还是书写潦草抄错答案。几次试卷分析之后,学生自己会发现:其实这些计算题我都会,原来口算不是万能的,打打草稿,写写竖式,这几分就不会被扣了……通过错因分析唤醒了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明确要求,规范书写,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平常的作业中,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①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两步运算题有规定的格式:所有的等号都要对整齐,写在数据的前面;没有计算到的步骤照着抄写下来等。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正确的板书给学生示范,还可以通过优秀作业展示、激励的作业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的书写逐渐达到规范美观、字迹清晰。②推广“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两步运算计算四部曲。“一看”: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二想”:想清运算顺序,是否能简算;“三算”:仔细完成计算,特别要求多位数乘法和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必须在草稿本上写竖式计算出结果,再誊抄到算式中;“四查”:运用验算或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同时检查数据、小数点、运算符号和答案等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学生由于抄错数据和答案、起笔就盲目计算、不写竖式全凭口算而引起的两步运算计算错误。

四、设计对比练习强化学生排干扰力

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它可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作用,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两种知识比较相似,容易发生因混淆而出现的计算错误,这在心理上称为“痕迹性”错误,即受相近知识的干扰而发生的错误。

当各种类型的两步运算混在一起,学生容易出现因为知识的负迁移产生的计算错误。例如:562-43+57=562-(43+57)=562-100=462,这是学习了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后,而引起的知识负迁移。学生通过分关注数据的特征,一心想着凑整简算,而忽略了对运算符号的观察。而在计算8×(125×13)时,部分学生错误地计算为:8×(125×13)=8×125×8×13。看来,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也对学生产生了负迁移。针对这些错误,教师可以设计几组学生平时出错最多的形近而易错的对比练习题。如:274-52-48和274-52+48;4.76-2.58-2.24和4.76-2.58-2.4;14×(5+20)和14×5×20;76×42+58×76和76×42+58;35×99和35×101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尝试计算,在计算中体会;互助纠错,在讨论中明确算理算法。通过这种对比练习的设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排除知识负迁移的干扰,提高两步运算特别是简便运算的正确率。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正确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坚持而又反复变化的过程。低中年级已经熟练掌握的计算,到了高年级又可能因为计算方法的遗忘和知识的负迁移出现错误。这就需要老师坚持训练,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正确率,为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扫清障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绣球花花语下一篇:入党考察情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