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教案

2024-06-25

探究课教案(共10篇)

1.探究课教案 篇一

安溪龙门中学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高二物理备课组

时间:2015.12.15 星期二 第3节

班级:高二6班

第6章 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

第1节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安培力,会用安培力公式F=BIL。

2、知道左手定则的内容,并会用它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3、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的关系——左手定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了解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感受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重点难点】:

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和方向的判定。【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安培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电流周围产生磁场的规律 同时,安培进一步思考…… 新课教学: 安培的思考:

既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那么磁场对通电导线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通电导线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相互作用呢?

如果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导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1、会动的导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由实验现象可知,磁场中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和电流方向有关。左手定则:

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例题1:

下图表示一条放在磁场里的通电直导线,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图中分别标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安培力这三个物理量的方向,关于三者方向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D)

例题2:

(单选)(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 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

C.安培力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

D.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 进一步实验表明,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FBIl当磁场和电流平行时:F=0 例题3: 地球是个大磁体,在赤道上,地磁场可以看成沿南北方向的匀强磁场。如果赤道某处的磁感应强度在小为0.5×10-4T,在赤道上有一根东西方向的直导线,长20m,载有流向从东往西的电流30A。地磁场对这根导线的作用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解:

F=BIL=0.5×10-4×30×20 N=3.0×10-2 N 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导线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垂直指向地面。

2、会动的线圈

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会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把导线弯成矩形线圈,放入磁场后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

3、揭开电动机旋转的奥秘

在磁场中,线圈的转动超过半周后就会反方向转动,不能沿一个方向持续转下去。生活、生产中需要的往往是线圈连续不断的转动。如何才能使线圈不间断地旋转下去呢? 在线圈平面转到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时,换向器的每个半环互换连接的电刷,使电流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了线圈的持续转动。

多媒体课件演示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4、本节要点回顾:

1、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这种通电导线的磁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2、左手定则:伸开左手,四指与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并相互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拇指的方向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3、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等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

5、作业 P119 3、5

FBIl 4

2.探究课教案 篇二

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选好合适的阅读材料

首先要难易适中,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估学生的水平, 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其次应长短适中, 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阅读时间。文章太长, 当堂课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单调, 学生容易疲倦。一般初一的学生限制在50字左右, 初二200字左右, 初三300字左右。最后要有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 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善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抓住关键词

初中的英语文章不是很难, 要善于找关键句, 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往往就是关键句, 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全貌, 理解文章的主题。

1. 培养学生默读文章和问题的习惯, 学会回答浅层问题

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加快主要信息的捕捉能力。一般情况下, 同学们做阅读理解文章时, 习惯先看文章内容, 再看问题。实际上, 这种阅读习惯不太科学, 如果一篇文章太长, 在阅读完文章后, 再去看问题找答案, 一是可能对文章的细节记忆模糊, 答题时就会出现偏差。二是找不准问题答案的确切位置时, 还要从头再看一遍文章, 考试时间不允许。如果养成先看问题, 再边看文章边找答案的习惯, 既能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又能节省答题时间, 一举两得。

2. 把握文章中明暗线索, 回答深层问题

对文章事件发展的描述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明线;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往往是文章的暗线, 抓住暗线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深层问题。

3. 阅读时要注意培养语感

语感好的人, 理解力就强, 读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语感的培养要靠平时留心词语的搭配, 即惯用法, 必要时可用笔划一划或记下来。读完每篇文章, 都应总结归纳, 积累了多少单词、惯用法和句型, 这样语感自然就会好起来。

4. 读完一篇文章后, 要学会回味文章

读完一篇文章, 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人物事件、论点论据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学会概括文章, 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形成完整的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 这是思考后的成品输出, 是学习后的成果展示。

三激活想象, 展开讨论

虽然是阅读文章, 但如果仅将它单纯地作为任务来教学, 不免有些枯燥, 而如果将其转化为现实教学的形式, 就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比如在上某篇阅读课时, 我问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一些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或帮助残疾人的好人好事?在学生集体朗读该文章后, 我将他们分成几组, 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 接着进行小组练习, 最后让学生自由训练并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全班学生都很兴奋, 讨论气氛热烈,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深挖主题, 拓宽思路

首先, 要仔细研究, 找出文章主旨。文章是作者传播信息或信念的载体, 要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其次, 要换位思考, 别出心裁。看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 会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位聋哑人, 你会有何想法?如果你写一篇关于聋哑人的文章, 你会写怎样的内容?

五学会逻辑推理, 调整阅读心态

在实际阅读中, 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 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义,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中心思想、加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必须忠实于原文, 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 推断未知, 不能凭空想象, 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其逻辑推理, 不能就事论事, 以偏概全。只有深层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 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等, 学生阅读时要多加注意。

总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 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 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 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老师要起主导作用, 注重把握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尽可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探究“探究课”的“余音未了” 篇三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探究的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探究的内容多了,目标过高,往往施教者在选择探究重点上就平分秋色了,造成探究课的“上不完”。

(二)探究材料喧宾夺主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例时总是将数学学习置身于有趣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中,这样无意之中就成就了探究材料的主体地位。

(三)探究方法欠缺指导

小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当学生的探究迷失方向,耗时低效时,缺乏教师的恰当点拨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对策

(一)探究内容,要变多为少,精“挑”细“选”

1、精选内容,重点探究。实施探究活动时应该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然后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模仿探究,会节省更多的时间。

案例1:《面积与面积单位》

在教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时,师:请同学们从你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手摸一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学生量、摸)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正方形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

教师不是三个知识点逐步进行探究,而是选择了“1平方分米”进行重点的探究。然后,就花很少的时间模仿探究1平方厘米、1平方米,这样不仅突破了1平方分米的教学难点,也使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两个面积单位从大小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2、调整内容,分散探究。有些课知识点很多,我们可以合理的调整教材的知识进行分散的探究。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等多个知识点,教师尽可重新划分课时,分为“面积”的教学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这样就不会因时间不够而匆匆了事。

(二)探究材料,要变俏为实,精“打”细“算”

1、去掉“干扰性”材料。教师在设计与课堂教学中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一旦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思考,从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

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纠缠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缺少数学化的思考,从而冲淡了数学味。

2、考虑“起点性”材料。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新知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选择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逼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3、选择“挑战性”的材料。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教师要加强学情分析,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特点,积极改造教学材料,使每位学生都能置身于主动探索之中,以达成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个理念。

(三)探究引领,要变放为扶,扶“难”帮“困”

要变旁观者为指导者,当学生的探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应适时地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达到目标。

案例2: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课题时,老师就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笔作学具,在逐步研究实践中掌握知识。让孩子们四人一组,用自己手中的笔当小棒,(先自己量好长度)来进行摆三角形的游戏。一会有些学生能围成三角形,有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由于材料的局限,他们陷入困境,到底能不能?接着老师适时地扶一把,引导说“想象一下,你的某一支笔,由短慢慢地变长,什么情况下能围出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再次操作后,学生发现颇丰,各组都有自己的见解。

(四)探究延伸,要变说为做,里“应”外“合”

1、尝试性的课前探究。学生生活感性经验贫乏,往往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但是具有好奇心强,凡是问题总想刨根问底,强烈的探究愿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一个正方形,减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时,如果仅局限于课堂,学生体验不深,难以发现多样化的结果。而若让学生课前亲自去剪一剪,折一折,则能在操作中主动探究,发现或是3个角,或是4个角,或是5个角,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远比教师反复讲解要有效得多,以此增加对新课内容的感性认识,为课堂的探究教学铺平道路。

4.探究课教案 篇四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知道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关系;(3)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探究两个不成正比变化关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探究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处理数据;

2、难点:(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2)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用具

弹弓一只、小纸团若干个、长木板(带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课件投影弹弓图片,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儿时的游戏,教师再通过演示重现“玩弹弓”的有趣活动。

提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产生弹力,弹力对小纸团做功,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初步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学生提出的不同实验方案,肯定优点,改进不足,并逐步形成课本上的实验方案。(稍后,课件展示本节实验器材)

让学生讨论课本实验方案并思考:1、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为什么要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来改变弹力对小车做的功?3、如何测定小车的速度?该选用哪些点迹来测定小车的速度,为什么?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怎样消除?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

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实验步骤略)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3)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4)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

(四)分析与论证

1、教师指导学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选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发现规律,得出结论。2、通过对照、计算可以知道:力对小车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3、有没有更直观的处理方法吗——图象法。(1)功——速度图象:所得图象是一条曲线,不能直接确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2)功——速度平方图象: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分别作出图象,确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4、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5.探究课教案 篇五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读过哪些书?从书中认识了哪些好朋友?(学生自由回答)

2.今天的阅读课,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图片)瞧,就是他。看到图片,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自由提问)

3.(继续图片)他是小王子,来自B612星球,后来„„后来发生了什么,只有自己读了书才会知道。板书:小王子

二、新书推荐

1.(出示新书)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推荐一本新书,拿到一本书,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封面)

2.(出示封面图片)那么从这本书的封面上你知道了什么呢?(生答:书名作者书中的主要人物小王子的样子„„)介绍《小王子》的影响力(《小王子》是20世纪法国流传最广的童话,被译成100多种语言,电影、唱片,甚至纸币上都可以看到本书的影子。小王子对于法国人,就像孙悟空对于中国人一样,人见人爱。让我们一起记住创作《小王子》的了不起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

3.(出示作者图片)介绍作者和创造背景。(圣.埃克苏佩里,出生于法国里昂,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是一位飞行员。除了飞行,写作是他的另一终生所爱。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这本书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作品还有《战区飞行员》、《夜航》等等。因为是飞行员,所以对沙漠、星星、天空情有独钟,作品中的故事往往发生在这样的情境中。1935年,他在巴黎到西贡的长途飞行中,坠入利比亚沙漠,数日后才被别人发现。这一次飞机失事的经验酝酿了《小王子》的写作背景。)

三、悬念设置

1.下面我们终于可以走进书中看看小王子的世界了吧?可没有那么简单,要先猜对了这幅图才可以。(出示图片)生猜画的是什么?

2.可没有这么简单,(出示背景介绍:当我还只有六岁的时候,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中,看到了一副精彩的插画,画的是一条蟒蛇正在吞食一只大野兽。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当时,我对丛林中的奇遇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出了我的第一副图画。我的第一号作品。)指学生读背景介绍。生再猜。

3.恭喜你!顺利通过了小孩子的测试,因为大人是猜不出来的。请跟我来吧!

四、进入故事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小王子的星球。你从上面看到了什么?(生观察回答)小王子不是真的王子,而是一个神秘可爱的小孩,小王子住在被称作B-612的小星球,是那个小星球唯一的居民。想一想,如果一个星球上只有你自己,你会感到怎样呢?(生答:孤独寂寞)

那他又是怎么与作者相遇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继续往后看。

2.(书翻到目录一页)哎?这一页上有这么多的小故事,可是却只有题目,没有内容。你知道这一页叫什么吗?(目录)我们通过目录可以迅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那我现在就想知道小王子和作者是怎么相遇的,我们该看哪一个题目,哪一页呢?——《邂逅小王子》12页。(解释“邂逅”的意思——偶然间遇到。)

3.下面就赶紧拿出你手中的故事,和你的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小提示:跳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不熟悉的字可根据上下文猜猜它的意思)读完了,老师还要大家帮个忙呢,我这里有四幅图画,可是他们的顺序被我不小心打乱了,请大家帮我重新排起来吧!(出示图片)最先排好的同桌举手示意。

4.学生重新排列图片,并简要叙述图片的内容。(师适当引导)

5.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可真了不起啊,观察得这么仔细。书中还有好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呢,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吧!(播放音乐剧音乐背景)

6.(出示多幅插图)师介绍故事梗概:小王子住在一间和房子差不多大小的星球上,他是那个小星球唯一居民。在他的星球上只有三座火山,小王子非常孤独,他会经常提着凳子看日落,有时一天要看43次。不经意间,有一天,一朵玫瑰花到了他的星球,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尽管恋着小王子,玫瑰花却非常骄傲,总是不断要求小王子做着做那以博得小王子对他的关爱:给她浇水,给她盖花罩,为她杀虫,倾听她的抱怨。小王子忍无可忍,离开了自己的星星,抛下了那朵玫瑰花,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行。他在各星球中漫游,分别造访了国王、自负的人、酒鬼、商人、掌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降临到地球上,试图找到疏解孤独和痛苦的良方。

在那里小王子结识了狐狸、蛇、作者还有更多的玫瑰花„„

7.(出示小王子与狐狸图)生猜一猜,小王子和狐狸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出示小王子和小蛇图)生编一编,小王子与小蛇之间会出现什么故事?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

1.书中还有好多精彩的故事,短短的一堂课,我们讲也讲不完。老师只能偷偷地告诉大家,小王子在地球上待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他实在太想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于是最后他离开了作者,回到了自己的星球上,他是怎么走的?现在过得怎么样?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很想知道。就请大家自己读了这本书,再讲给老师听吧!

2.(出示地球图片)小王子走了以后,作者的飞机也修好了,每次作者仰望星空,都在猜想着哪一颗闪烁的星星会是小王子的星球呢?看到哪些小星星,作者仿佛听到了小王子银铃般的笑声在天空中回荡„„可是,出生于110年前(1900年)的作者,已经不可能再到沙漠去旅行了,于是,作者向大家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如果有一天,你去非洲沙漠旅行,并有机会经过那儿,我请求你在那颗星星下,耐心地等一等!如果有个小男孩向你走来,如果他有金黄色的头发,如果他总是笑,那么你一定猜到他是谁了。如果你看到他,请赶紧写信告诉我:他又回来了„„(请生读)

(故事结局:小王子结识了狐狸,同狐狸建立了友谊,也从狐狸那里学到了人生的真谛,知道必须对自己的那朵玫瑰负责。他在降临地球的地方反复徘徊,就是无法回去,他每天都遥望着自己以前生活的星球,深深想念着他的花儿。小王子无法忍受想念的痛苦,他要急切地回去,最后他选择了以蛇的毒液结束自己的生命,抛下自己笨重的身体,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玫瑰花的身边。最后小王子在沙漠中,就像一棵树一样轻轻倒了下去,柔软的沙地,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小王子》阅读交流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回顾大意,品读和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感悟文本的意蕴。

2.了解书中小王子、玫瑰、狐狸的人物形象。

3.品读《小王子》整本书的难理解章节——第21节。聚焦“驯化”,解读文本。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一些读书方法,如写批注和体会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等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

教学难点:聚焦“驯化”,解读文本。教学方法:自主阅读、互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出示插图】同学们,认识他吗?(一起说)对,他就是小王子。【板书:小王子】听大家叫得多开心啊!看来,相处了一个多月,我们与小王子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了。谁来读读这本书的作者?一起读:圣.艾克苏佩利。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因为他写的《小王子》这本书很多人都喜欢读,是一部全球阅读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说想把它献给一个大人,一个曾经是小孩时的大人,因为很多大人都失去了童真。所以,孩子们,今天,我是向你们学习来的,希望通过你们的解读,能享受到天真的乐趣。

二、初步交流。

1.初步谈谈对这本书以及小王子的印象。2.简单回顾小王子的游历过程。【板书:回顾】 【出示课件】

(1)在B612小行星上:那是怎样的星球?小王子每天都做些什么?

(2)游历6个大人星球:六个星球中,都有哪些人,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师:听了你们的解读,让老师有了很多感受。我们有些大人在忙碌着什么呢?我们又在追逐着什么呢?金钱财富还是权力,还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或许我们就像这六个奇怪的人一样,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眼前的东西,没有考虑眼前以外的东西,忙碌着连自己都不懂的事情......(3)来到了地球:又遇到了谁?发生了哪些事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三、品读主要人物。

1.玫瑰—骄傲而脆弱的美丽生命。【板书:玫瑰】(1)小王子开始自己孤独的旅程源于那朵玫瑰,小王子最终的离开还是源于那朵玫瑰。你觉得玫瑰怎样?小王子喜欢玫瑰吗?再细细地读一读7—9章。(2)小王子爱着玫瑰,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出示课件】

师:花的要求是如此的多,以至于小王子觉得她真是难伺候。因为我们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时,“想像”着对方可能有的回应和表现,并且期待,一旦意愿不能实现的话,愤慨、不满、失望、猜疑等种种情绪由是而生。小王子的摆脱孤独的期望没有回应,于是小王子觉得这朵玫瑰一点都不理解他,他的心里充满了更多的孤独。所以,最后他选择了离开。(3)当要离开的时候,那朵玫瑰又是怎样的态度?【出示课件】【指名读】你有什么想法? 师:是的,玫瑰就是小王子唯一的亲人,或者是自己的另一半。因为一些小小的误会而决定抛下对方,但是当失去了的时候又是那么地想念对方。人不也一样吗?

2.狐狸—善解人意、智慧和爱的使者。

(1)孤单寂寞的旅行是令人伤感的,经过一站又一站,穿过沙漠,小王子终于遇到了可以带给他快乐的狐狸。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对文中的狐狸的印象吗?【板书:狐狸】

(2)仔细读读21章,把令你感动的句子用横线勾出来,也可以在旁边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板书:批注】

(3)我想咱们同学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语句打动了你。那接下来,我就想请各位同学去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之间可以读一样的,关键是读确实打动了你的句子。【生细读,师点评】

四、聚焦“驯化”。

1.同学,想一想,说得那么多,小王子和狐狸说的其实都是围绕哪两个字来说?【板书:驯养】(1)“驯养”什么意思?文中的与现实生活中的驯养意思相同吗?指什么?【指名答】(2)文中的“驯养”就是建立信任。【课件出示】驯养的意思就“建立信任”。【齐读】 2.【课件出示】驯养容易吗?它需要什么?请你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文章里去,在读到有“驯化”这样的词时,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写一写批注,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板书:思考】

(1)指名说。(2)刚才说的其实都是围绕一个字——爱。【板书:爱】刚才同学说了那么多驯养的不容易,那谁能把刚才的那些发言梳理一下,驯养需要什么?

(一)驯化不容易,它需要耐心。

(二)驯化不容易,还需要规律。

(三)驯化不容易,还需要责任。

(四)驯化不容易,还需要仪式。

(五)驯化不容易,还需要时间。

3.在这个驯养过程中小狐狸改变了小王子,小王子现在如何看待自己的玫瑰花?(1)指名答。(2)【课件出示】“„„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玻璃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牢骚和吹嘘,甚至有时我聆听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指名读】(3)师:小王子终于明白生活的真谛,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对那位卖解渴丸的商人说:我如果有五十三分钟可支配,我就悠悠闲闲地向清泉走去„„假如你有五十三分钟可支配,你愿意做什么?【指名答】

(4)师:是啊!当我们这些大人忙忙碌碌的时候,似乎忘记了“驯养”这个词,原来生活中很多的美好需要耐心、责任„„文中的“我”也明白了,也被小王子驯养了,也驯养着小王子,为小王子找到了那口井,找到了甘甜的水,可小王子还是要回去了,离别的时候,我特别难过„„【师配乐描述】

“我清楚地感到了发生了某种不同寻常的事情。我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一个婴儿一样。可是我感觉到他正笔直地向一个无底深渊沉下去,我想拉住他,却怎么也办不到„„我这才明白:今后再也不能听到这笑声,我无法忍受。这笑声对我来说,就像沙漠中的清泉一样。小家伙,我还想听你笑„„夜晚当我望着天空的时候,我知道你就住在其中一颗星星上,你在那颗星星上笑着,那么对我来说,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我看到的是会笑的星星!我因为认识了你而感到高兴。你将永远是我的朋友。小王子,你还好吗?”

4.小王子离开了,难过的还有那只狐狸,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指名答】(1)【出示】“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晚上的时候,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好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儿。”【生配乐读】

(2)狐狸和小王子幸福的分别了,但是彼此还在挂念着,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上,回到了他的玫瑰花的身旁。而狐狸呢,每天聆听着麦田的声音,他要对小王子说什么?小王子回到玫瑰花的身旁,又想对狐狸说什么呢?我想请各位同学从狐狸和小王子当中任选一个角色,想象他们的内心,写那么几句话,表达他们心里的感受。【指名读】(3)你们明白了什么?【出示】“一个人用心灵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齐读】

五、总结:记住小王子,永远深爱他。

1.你憎恨那条蛇吗?让孩子们说出不同的认识。

师:我不会憎恨那条带走他的蛇,因为离开是小王子的心愿。从此,他可以和他心爱的玫瑰在一起了。

2.《小王子》留给我们的不应该是悲伤,而是感动。愿天真可爱的小王子能永远幸福。师生同读:【出示课件诗歌】【师生配乐共读】 【板书】 小王子

回顾

品读

6.探究课教案 篇六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7.常规课型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 篇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学一篇课文,让学生首先通读全篇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可以自由读文,在此环节扫清字词障碍,明确主要内容。

二、主要问题牵引,再读课文

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带着一个主要问题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此环节要给学生充分地整理知识、进行反馈的时间,使其进一步把握文章重点,理清脉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那么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要结合文章的重点来设计,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写景类的文章,要弄清重点写的什么景,有何特点?而且问题的表现形式要艺术化、情趣化。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看到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可见这桂林的山水在作者的眼里一定是与众不同的!看看谁最会读书,找到了这山水的独特之处?“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致很高,不难发现本课主要描写的是桂林的山和水的独特的美,是分别抓住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来抒发情感的;写人的文章,写了谁,有何不同之处?以《小珊迪》一课为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读文,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起初,学生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个可怜的小珊迪的形象:寒风瑟瑟中只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发青、双脚通红。随着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一个善良的、可敬的小珊迪的形象会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来:临死前还在惦念自己的小弟弟。

三、精读、研读重点部分

1. 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在读中体验情感,在思考中感悟。

这个环节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把握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的理解和情感的提升。

2.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方法的多样。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阅读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中我经常运用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情感补白等。比如,《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教学,在学生理解了全篇后,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多年后,假如有一天,“我”和小红车的主人相遇了,彼此会聊些什么?这样,学生的热情在瞬间高涨了:有人说,相互间会聊起当年的情景,有人说,两个人都很欣赏对方,想成为好朋友……无形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情感升华

抓住文章主旨后,教师可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深层体验,让学生的情感化为语言文字的流淌。这个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学生的情感进入高潮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做好铺垫,让学生即兴作一首诗,画一幅富有创意的画来表达心境,或是让学生现场辩论等。

五、写话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时更新观念,打开思路,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走出狭窄的语文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把课内与课外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或经验应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赠汪伦》后,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友情真挚的古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交流。学生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在查找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在巩固旧知、加深对人物情感体验的同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学《军神》一课后,我请学生搜集十大元帅的资料,并利用语文实践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这就巧妙地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阅读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会独立阅读,为学生独立看书、写话打基础。当然,写话环节要在理解文本、情感丰盈时进行,让学生在写作时自然流露情感,丰富内心世界。

六、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才能使阅读向纵深层次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学而有疑,疑则有异。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有时,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却是有意义的问题;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就已经下课了。无论课堂中出现了其中哪一种情况,教师都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由自己下个定论,这时应该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课后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去探索,找到恰当的时机再交流解决。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独特的个体感受,又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体验到了由探究问题而产生的珍贵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才有兴致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发现、去创新。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这样课堂也才会有不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邢德昌主编.实践新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青年教师.2005.

[5]黑龙江教育.2008.

8.公开课教学探究 篇八

如今泛濫的各种教学比武、公开课比赛,使得教师带着功利心对待公开课:只求在课堂上表演得无限精彩,不管学生“配合”的牵强生硬;只求教师个人风采的完美呈现,不管学生内心的疑虑困惑。这样的公开课因急功近利已经变味,远远偏离了公开课的初衷和本义。这样上课的教师也早已不是为人师者的最初模样。何为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教育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课堂的主人也只能是学生。课堂是学生成长收获的天地,是学生尽情挥洒的舞台。我觉得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获、心有所得。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公开课也是如此。公开课我们应该重视,但不该过分重视。虽然目前关于公开课的利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和历练上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不论是激情四溢中的水到渠成,还是波澜不兴下的暗潮涌动,只要能让学生惑有所解、疑有所析就是一堂好课。但实现这一点绝对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文本的深刻解读、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对教育理念的独到感悟。诚然,公开课是一种范本,集各种规范模式和优秀经验之大成,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公开课绝不仅仅只是范本,它也融入了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学生交互时电光火石的默契和灵感。是不可重复也是不可重现的。当然,授课过程中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遗憾和瑕疵。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公开课当成一件十全十美的艺术品来雕琢,也不必怀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误”的决绝去面对。公开课公开的绝不仅仅只是如阳光般炫目的光华,那黑子似的错误和遗憾更值得我们去珍视。公开课公开的是教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殚思竭虑的教学设想,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教无定法的临场机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开课其实并无高低之分,成败之别。

上好一堂公开课确实需要充分的准备,但这个准备绝不只是开讲之前数周的精心预想,而更在于每堂常规课的磨炼和反思,在于不断学习中的积累和心得,在于历久弥新的创新和探索,在于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坚持和认真。

9.探究课教案 篇九

砺青中学 郑光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始,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一座座诗歌的高峰。代代杰出诗人辈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我们必须培养初步的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这也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科的一个必考内容,但今年的高考,这方面的考试形式将与以往不同,变客观题为主观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

二、引导学生回顾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把握朱文所讲的评价诗词的方法

朱光潜先生的诗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以细腻的笔触、精确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四首词的意蕴,给人以启迪,在分析、评论这四首词时,作者从两点入手:一是典型的情节(意象)。二是精练的语言。很多古代诗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练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另外,从这篇诗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揣摩研读法。比如分析《西江月》时,作者就“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大作文章,分析出用“别”字所产生的特别韵味,暗示了乌鹊和树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此处不写啼而啼自见。还有,在分析《鹧鸪天》词时,深入地分析出“青旗沽酒”在词中以乐景写哀,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技巧。

二、展开想象法。比如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联想到江南繁华灿烂的春天,帮助读者进入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了。

三、知人论世法。在分析辛弃疾的第一首词《鹧鸪天》的主旨时,作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从而深刻地领会了隐藏在“城中桃李愁风雨”这个诗句背后的作者的真实感情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我国的诗歌艺术讲究含蓄、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鉴赏时首先要深入揣摩研读,揣摩其重点字词、句子,分析写作技巧,如比兴、拟人、互文、倒装、用典、反衬、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借物抒情等。再衬以想象,就能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另外,早在先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论断,唐代白居易还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诗作往往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处世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紧密联系的,故而在分析、鉴赏时还要注意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三、师生共同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领会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在答题时的应用

1、分析第2小题

第一句中“月落”、“乌啼”不难理解。秋凉夜半,上弦月落了,耳畔传来几声乌鸦的惊叫。我们学过的“月出惊山鸟”、“明月别枝惊鹊”都有相似的意境。“霜满天”就有难度,理解时不能以辞害意,因为我们平时感受到的自然景观的实际是霜华在地而不在天,而且在已“月落”的夜晚也看不见。如果机械的去理解,就无法体会其妙处。须认真揣摩研读方能感受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羁旅之人对夜凉的感觉格外敏锐。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投影显示本题正确答案)

2、分析第3小题 “对”字也是难点。“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江岸上的丹枫,给人以秋色秋意、羁情离思的暗示,它在古诗词中沉积的感情内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我们想象一下,岸上昏暗迷蒙的背景衬托着点点渔火: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岸上一水中,“愁眠”者,当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如是,整个句子可看作是“愁眠对江枫渔火”的倒装,“对”字当解作“伴”,又不像“伴”那样外露,它表达舟中旅人和舟外景物之间无言的交融和契合。朱光潜先生的文章中说,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就是写进人的活动,此处恰是一例。

3、分析第4小题

“夜半钟声到客船”字面意义易懂,但内在意蕴却是难点、重点。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诗意美的印象就是寒山寺夜半钟声。在静谧的暗夜,人的听觉成为对外界景物感知的首位,静夜钟声不仅反衬了夜的深幽和清寥,而且渗透着宗教的色彩,给人古雅庄严的感受。钟声悠扬,余音袅袅,余韵无穷。有声,才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艺术意境。

4、分析第5小题

在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秋江夜泊图。秋凉夜深,霜气逼人,上弦月落了,乌鸦惊叫,眼看江中渔火和岸上丹枫,船中游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击游子心扉。这里面,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思。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愁”字,皆成有情之景,伴人无寐,情由景生,意境优美。“客船”上听“钟声”之人是谁?听后感觉如何?皆给人无限遐思。

四、课堂练习——赏析刘禹锡的《石头城》

(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五、师生共同赏析辛弃疾的《摸鱼儿》词,完成第2、3题,领会知人论世法在答题时的具体应用

要正确解答第2、3两道小题,须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历城,他出生时山东已沦入金统治者手中。二十一岁那年,他参加了北方的抗金义军,后来投奔南宋,历任湖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力主抗金,为主和派所忌恨。四十一岁时退居江西带湖,晚年又被起用,但不被朝廷器重,最终辞归,终老山林。

辛弃疾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收复中原,因南宋朝廷一贯推行妥协投降政策,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只好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词中。

第2题中杨玉环、赵飞燕都曾宠幸一时,他们跟当时炙手可热的主和派(奸臣贼子)一样,都曾权倾朝野。由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句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贼子)绝没有好下场。

第3题分析“愁”的含义,联系辛弃弃疾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的“愁”指的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闲愁最苦”指的是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六、课堂练习——赏析岳飞的《小重山》(投影显示第3小题正确答案)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复习,我们应当掌握: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应重点考虑它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来描绘典型的情节(意象),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意境,表现诗歌的主旨。要综合运用揣摩研读法、展开想象法、知人论世法去认真研究重点词句、分析表达技巧、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八、布置课外练习

10.古诗复习课教研课教案 篇十

-古诗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2、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复习重、难点:

1、复习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PPT出示图片:孩子们,知道这是一档什么节目吗?一起大声告诉老师:中华诗词大会。今天,老师把诗词大会的现场设在我们教室里,我们以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古诗复习,所以今天的课是:(请大家齐读课题)诗词大会—古诗复习

现在,我是本次比赛的的主持人,你们是百人团选手,我待会儿看看哪些孩子、那些组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在本次诗词大会脱颖而出。你们准备好了吗?从孩子们的响亮回答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满满信心。现在比赛开始

二、闯关积累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下面请个孩子读一下第一关的闯关要求: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一大组选择第一组题,二大组选择第二组题,三大组选择第三组题,剩下的第四、五组题每大组任选一组进行答题。

2、先独立答题,有疑问可以组内交流,并每组补充一句。

3、小组抢答,组员轮流答题,答对得组分5分,答错后其他组补答得组分2分。评价朗读:谢谢你把题目读得如此清晰明了、要是读得更流利些就好了,以后要加强朗读。你听懂了要求吗?现在开始自由做题:

(3分钟后,汇报)

检测第一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加组分5分,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二三大组孩子读一读。

检测第二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祝贺你们组答题成功。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一三大组的孩子读一读。选两句你最的喜欢两句多读两遍。

检测第三组,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这一组诗里要注意六个字的写法(蜓右边是朝廷的廷、鳜右边是突厥的厥,请大家在自己的语文本上分别写两个)你知道“子规”是什么吗?(杜鹃鸟)…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还有补充的诗句吗?一二大组的孩子读一读。选两句你最的喜欢一句积累下来。

检测第四组,哪个组来挑战。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这一组诗填写的都是地名,还有对照自己的看一下要注意(巴峡中的巴字,襄阳中襄字的写法,在试卷上写两个…恭喜你们组答题成功。你还有补充的诗句吗?

检测第五组,哪个组来挑战。全部汇报完,其他组有不同答案吗?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对照自己的看一下…恭喜你们组也答一组成功。你还有补充的诗句吗? 女孩子像花儿一样漂亮,女孩子们读一读。

第二关:知诗人识美名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一起来迎接第二关的挑战。第二关叫“知诗人识美名”,本关采用:个人抢答,将“雅号”、“诗人”、“试题”正确连线。下面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看正确答案。看来孩子们对这些诗人的了解还真不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第 三 关:细推敲辨正误

孩子们,恭喜你们第二关也这样轻而易举的通过。在第一关和第二关中,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古诗知识。板书:积累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三关:细推敲辨正误,看到这个“细 ”字,我们就知道一定要仔细推敲来答题。这一题要求男孩子和女孩子比赛轮流答题,先请大家认真思考,并简要说明理由。女生优先,女生先来。有不同意见吗?

总结:在这一关当中,孩子们不但能正确答题,还掌握了这类题的答题方法,板书:方法 闯关成功,你们真的很不错!

第四关:想画面悟诗情

孩子们,我们知道每首诗都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绵绵之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陈词,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欣喜若狂到“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怆凄凉,这些千古绝唱让我们如痴如醉,真正品味到古诗的意韵。板书:品味 这一关,我们要来想画面品诗情,先请 一个同学来读读要求:要求:独立思考后和同桌间交流,读下面几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品诗的好办法?

1、出示两句诗。认真读读下面诗句,我们吟诵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怡然自得、翠柳生气勃勃,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来读这句诗?

这是一句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诗人截取了送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凝离别深情、离别忧愁于美酒之中,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总结:孩子们刚才通过抓关键词、联系历史背景、想象画面、个人写作风格等方法来想象画面品味诗句,读懂诗人的内心,不失为复习古诗的好办法。

第 五关:学古诗巧运用

同学们,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本次诗词大会还有最后一关,第五关:学古诗巧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恰当引用诗句,也许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引用

请根据老师提供的情境填出正确的诗句。请大家完成老师所发的题目。

1、假日,我们去西湖边游玩,看到满池的荷花,莲叶绿得可爱,花儿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

艳,你

:()

2、春天,你来到田野里,看到金黄的油菜花地里,放学的小朋友正追着一只蝴蝶在跑,你想到了:

()

3、老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常想到龚自珍的诗句:()

4、毕业在即,在同学即将分手之时,请你写出一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3.总结

孩子们,我们把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引用到我们的语言中,不仅很好地为我们传情达意,而且还增添了一份典雅。希望孩子们在作文当中多多引用古诗,为你的文章添彩。

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今天的诗词大会,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积累了原来学过的诗句,还领悟了复习古诗要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古诗。恭喜大家成为诗词大会中的佼佼者。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冰山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有更大地收获。

七、课外作业

1、自己设置情境试写一段话,用上2-3句古诗。

提示:外出游玩时看到的美景、做事时受到的启示、离开家时对家人的思念…

上一篇:数形结合与物理教学下一篇:党员承诺践诺个人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