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教育讲座(精选8篇)
1.儿童健康教育讲座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别样的青春,同样的精彩
——我留守,我成长,我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别样的青春,同样的精彩,我留守,我成长,我快乐。在我开始演讲之前,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你了解什么是留守儿童吗?你是留守儿童吗?父母外出打工多久了?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你们愿意吗?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出去打工?你们什么时候最想爸爸妈妈?想他们的时候你们会想些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孩子和你们一样被迫留守,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听歌《留守的孩子》,释放孩子压抑的情绪。
是啊,都说爸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可是我们的爸妈总是远在天涯。每当看着同龄的其他小朋友能够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们只能独自长大。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吗?爸爸可能现在正冒着严寒酷暑,顶着寒风烈日,在工地里、隆道里从事危险的职业。妈妈可能在狭小的车间里,从早做到晚,为了能多挣些钱,而天天加班,不能好好休息。每次爸妈回来时都给你们买零食、买新衣服,给你们零花钱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爸妈在外面工作辛不辛苦,有没有给自己买一两件新衣服。
爸妈在外工作是相当的不容易,白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苦劳作,当他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下来时,空闲下来的头脑里出现的会是什么呢?这是一位在外打工的妈妈的日记,我们听听这位在外打工的妈妈一旦有时间心里想的是什么。(终于下班了,站了一天,腿好胀痛,疲惫的我回到不到10个平米的小房间,一头栽倒在小床上,“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妈妈您辛苦了,您喝茶吧!”我腾地翻身起来,是我的宝贝女儿吗?“宝贝,宝贝。。。”我惊喜地喊着,可是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只有我孤单的身影在地板上晃动。女儿,妈妈想你呀,多想看看你长高长胖了的样子,多想看看你穿着裙子的漂亮模样,多想听你在妈妈怀里娇气地喊“妈妈”,多想去你学校亲眼看到你领回那张奖状„„每当一个人端着盒饭时,多想能和你、爷爷、奶奶一起围坐一桌,开开心心吃着自家做的饭菜„„)这位妈妈的日记道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他们最放心不下的是我们,他们日日夜夜思念牵挂的还是我们„„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挣钱,不但要养活我们,还要养活爷爷奶奶与他们自己,他们的肩膀不但要承担工作的重负,他们的内心还要倍受亲情的煎熬,我们父母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啊!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倾尽所有,不求回报。他们暂时的离开并不是不要我们而是为了想更好的爱我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那我们在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可以做些什么呢?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生活更应自理;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学习更应自觉;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更应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珍惜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管理好自己的财物,合理地开支,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为自己的父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父母不在家的日子里,自己遇到烦恼,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向亲人、向老师寻求帮助,如果想念父母,可以定期打电话给父母,告诉父母,你们在外面辛苦了,我爱你们,我想你们。
父母的远去是暂时的,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天。请同学们不要忘记:你们还有一个大家庭,那就是镇南中心小学,这里有你亲爱的同学和老师,让我们一起奉献快乐和幸福,分担苦恼与忧愁,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我们的青春同样精彩!
2.儿童健康教育讲座 篇二
2014年4月6日至4月12日, 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玉军教授的邀请,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哲学和法律系系主任科林·麦克劳德 (Colin MurrayMacleod) 教授进行了题为“儿童·权利·家庭·正义”的系列讲座, 围绕儿童的抚养、儿童言论自由、儿童信念的塑造、父母的自主权、善、儿童身份等问题对儿童政治哲学进行讲解。该系列讲座对儿童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读, 同时也反映出当代西方学界关于儿童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儿童抚养:“谁”应该负责?负有什么责任?
谈及儿童, 必然要从儿童的抚养问题说起。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成员, 他们的发育尚不健全, 需要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 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道德能力与成人存在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权利方面应该低于成年人。在科林教授看来, 出于社会正义, 儿童应该享有与成人平等的基本权益。
科林认为, 儿童权利问题方面存有最低供应论 (minimum provision thesis) 和平等供应论 (egalitarian provision thesis) 两种理论。最低供应论认为, 所有的儿童都应该获得必要的、基本的养育, 以便过一种体面的和富有尊严的生活, 这需要提供给他们基本的需要来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 (moralpowers) 。最低供应论对因种族、民族、阶层差异而产生的不平等是予以容忍的, 它并不要求所有儿童拥有一样好的童年、拥有一样好的未来前途。
平等供应论有温和与强烈之分。前者认为, 儿童在教养方面应该机会平等。温和的平等供应论比最低供应论要求的要多, 但它允许在儿童教养质量方面有一些不平等, 关注的是儿童的未来。在它看来, 并不是所有发生在童年时期的事情都能影响儿童的未来, 不管是在富有家庭中成长的儿童, 还是在普通环境下成长的儿童, 只要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即可。而强烈的平等供应论认为, 儿童应该享有平等的福利和发展利益, 以确保他们有平等的机会过一种好的生活。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社会正义要求所有的儿童都应该拥有平等的生活前景。
科林教授赞成平等供应论。因为正义要求消除影响人们生活前景的一些偶然性因素, 如种族、性别、国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不平等问题就是由这些不可选择的偶然性因素引起的。
科林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责任敏感性或选择敏感性问题 (responsibility/choicesensitivity)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物质方面的不平等可能与个人工作努力与否、自愿选择怎样的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 在科林看来, 责任感、自愿选择度等主观因素并不适用于儿童, 因为与成人相比, 儿童对责任和选择的敏感度是相对较低的, 儿童并不能意识到承担某种责任或做出某个选择对他未来产生的影响, 责任敏感性只适用于成人。抚养人有义务帮助儿童和保护儿童, 这是抚养人基于正义平等应该承担的。那么, “谁”有责任抚养儿童?在此, 科林教授区分出几种责任:一是无差别责任和有差别责任。前者适用于所有的抚养人, 例如, 所有的抚养人都有责任保证儿童权利不受侵害。这是无差别的责任, 是每位抚养人都必须承担的。在其他情况下, 不同的抚养代理人在满足儿童的要求方面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如学校、家庭和社会, 在抚养儿童方面各自承担的具体责任是不一样的。二是首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儿童监护人有首要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责任, 但当首要责任人不能和不愿意履行时, 应该由其他人来承担这一责任, 即为次要责任人。三是辅助责任问题。例如, 在学校, 教师对儿童负有首要责任, 但父母要辅助学校并帮助儿童完成学校任务。四是指导责任与承担费用的责任。指导主要出于儿童不能自理和做出正确决定的考虑, 成人有指导儿童的责任。无疑, 父母负有费用承担的责任。但在此, 科林教授特别指出, 不能让父母承担孩子的所有抚养费用, 儿童接受教育的一些费用以及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一些花费应该由社会或国家来分担。
那么, 在抚养儿童方面, 父母、学校、国家和社会这些代理人是如何协调各自的责任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人们就必须找出它们最基础的潜在联系, 也要顾及抚养代理人的权利要求。科林教授认为, 责任分配存在两种标准, 即策略性配置 (strategicallocation) 和原则性配置 (principled allocation) 。前者主张将抚养儿童的责任分配给最佳代理人, 因为他们有能力保护和抚养儿童, 这对保障和实现儿童的权益是有益的。在科林教授看来, 策略性配置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 要求父母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教育费用, 以便满足儿童成长的要求;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抚养代理人会失去抚养孩子的资格, 如父母在遗弃和虐待子女的情况下, 就会面临被剥夺抚养人的权利。尽管如此, 策略性配置在很多情况下是说不通的, 如“我的邻居更为富有, 他有更好的能力抚养孩子, 但不能因此就要求他来抚养我的孩子”。
科林赞成原则性配置。他认为, 抚养孩子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如配置正义、尊重父母的自主权、互惠性等。在抚养儿童与保护儿童权益方面, 父母是最佳人选, 国家和社会也应帮助父母承担部分责任, 但他不赞同将不打算生育的人列入责任承担者的行列, 认为不打算生育者分担社会养育儿童的费用, 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公平的。在父母的自主权方面, 科林教授认为, 父母养育孩子是因为他们希望拥有家庭的温情, 而将抚养孩子的权利交给那些“最适合”的父母, 实际上忽略了父母作为孩子代理人的基本权利。
二、自由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儿童言论自由
从密尔到罗尔斯, 自由主义者们一直主张言论自由。尽管自由主义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但自由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探讨并没有聚焦到儿童的特定权益领域。因此, 科林教授在考察自由主义关于言论自由理论的基础上, 对儿童的言论自由问题进行分析。
科林教授认为, 在自由的言论环境下, 儿童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如过度接触暴力和色情的图片、影像资料会导致儿童产生反社会的行为, 使儿童对暴力行为感到麻木, 进而阻碍他们正常的道德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家长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 人们提议应将儿童和成人加以区分, 将一些文件和材料印上“成人”标志, 禁止儿童接触, 诸如色情和暴力的内容。但, 一些自由主义的捍卫者反对将儿童和成人分开, 认为这对成人言论自由构成威胁, 同时, 对成人言论自由会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他们也深表质疑。
将儿童与成人区分开来的做法, 难道就与自由主义理论相对立吗?科林教授认为, 言论自由主义者不能是绝对主义者。他认为, 言论自由十分重要, 无论是对个体心智的发展, 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有显见的价值。但, 过度的言论自由会导致煽动社会仇恨、有损他人声誉的问题。对言论自由予以“时间、地点和方式”上的限制是合理的。对一些诽谤性、煽动社会仇恨的言论加以制止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言论也有不同的类型, 如政治型言论、宗教言论、审美型言论、科学型言论与商业型言论等, 不同类型的言论应该给予区别对待, 特别是不能让商业型言论主宰整个社会。
既然言论自由十分重要, 那么过度的言论自由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因此, 我们就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 即如何使儿童远离有害言论;二是未成年人的言论表达问题, 即怎样承认和尊重儿童的言论自由。
科林教授认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脆弱性, 绝不能将儿童视为单纯被动的存在者, 一定要承认儿童成长时兴趣转变的方式。基于此, 科林教授谈论了三个主要话题, 即儿童在发展方面的权益 (developmental interests) 问题, 主要关注儿童道德能力的提高和健康的发展;儿童的生活品质问题, 主要关注儿童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言论自由如何影响儿童的生活状况;监护人的权益 (guardianinterests) 问题, 主要关注父母是否有权管控、如何管控儿童对自由言论的接触。
科林教授对这三种权益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 未成年人处在尚未定型过程中,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儿童道德能力发展中, 如果过多地暴露在一些不当的言论下, 会有损他们正义感的发展;过多地暴露于肤浅的媒体内容下, 会影响儿童想象力的提高, 阻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一些广告, 如烟草广告可能会危及儿童的幸福。我们要让儿童接触各种符合其心智特点且令人愉悦的东西, 如健康的图书、影片和歌曲,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监护人方面, 由于儿童最初阶段会缺乏对“善”概念的认知, 他们要承担起塑造孩子对“善”的认知的责任, 有权控制孩子接触的一些东西。科林教授强调, 监护人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价值观念, 但不能将价值观强制灌输给孩子。当孩子长大后, 监护人对孩子接触的外在音像、图片等素材的控制权会有所下降, 孩子们也有了他们自己的考虑和想法。
科林教授提出, 平衡儿童的利益, 一方面要获取和扩充有助于儿童权益的言论, 另一方面要消除威胁儿童权益的材料, 把两者平衡起来。人们需要认识到随着儿童的逐步成长, 两者的平衡点会发生变化, 要积极探求成人的言论自由权如何与这种平衡做到共存。
三、塑造儿童的信念
科林教授已经分析了儿童由于自身的脆弱性需要抚养人的引导和帮助, 需要他们引导孩子远离不当的言论, 那么抚养人要如何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呢?科林教授在开场白中讲述了自己家族的一个故事, 说他的爷爷是从英格兰到印度的基督教传教士, 后来移民到加拿大, 因为自身信仰的缘故, 爷爷希望自己的父亲也信仰基督教, 为此, 他教导父亲查阅《圣经》, 分享《圣经》中的故事和箴言, 但最后父亲还是没有信仰基督教。科林教授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旨在表明, 儿童有自我促进 (autonomy facilitation) 的能力, 他们的心智是不断发展的, 孩子们有权做出自己的决定, 确立自己的信念, 人们要尊重他们的信念和选择。由此, 科林教授引申出“苏格拉底式”的培养 (Socratic nurturing) 问题。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儿童的情感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他们会理解和体会人们所追求的各种关于“善”的观念, 获得和评价各种重要事情的信息, 会对一些重要的事情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做出独立且审慎的思考。科林教授认为, “苏格拉底式”的培养方式旨在发展儿童的理性反思能力,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自主能力。在他看来, “苏格拉底式”的培养方式也包括培养孩子的推理技能, 引导他们接触多样性的观点。
“苏格拉底式”的培养方式有“温和论”和“强烈论”之分。“温和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仅仅是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方式鼓励儿童接受父母赞成的观点。“强烈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恪守尊重儿童自主性、发展儿童自主性的承诺。科林教授指出, “苏格拉底式”培养方式的合理性建立在下列看法的基础上:人们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的判断并不可靠, 需要识别正确的观点、修正错误的认识, 需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适合自己, 即人们需要培养和发展审慎能力。良好的审慎能力有助于人们阐明为什么要承担这一义务, 使人们认为这一责任是自己做出的。而且审慎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对“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认可, 是对“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的确认。
在科林教授看来,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 如何处理儿童自主性与义务承诺之间的关系, 这一教育是否会将目标的可修正性置于目标的遵循之上, 是否会夸大理性选择的重要性等。
由于儿童心智不成熟, 如何才能让儿童接受父母的启发, 比如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 认为这对他们未来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但儿童有时会产生抵触和反抗, 这时家长应该如何解决?针对“如何启发儿童”这一问题, 科林教授认为, 在启发儿童的过程中, 父母必须保证儿童的自愿原则, 他们可能会让儿童接受某种他们认为的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物, 强加给儿童, 但无论如何, 家长需要与儿童进行良好的交流, 这在儿童的养育过程中非常重要。
四、父母自主权
科林教授认为, 父母自主权 (parental autonomy) 问题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因素。儿童生性脆弱, 容易遭受其他影响且具有依赖性, 但父母的养育可以深刻地塑造他们的自主性。与之相对应, 儿童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自己生活的能力, 不具备与成人一样的自我指导能力, 会服从成人的权威。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念, 指导他们的生活, 希望将自身“善”的观念传递给儿童。
科林教授指出, 父母自主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父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管束儿童, 并向其传递“善”的观念。针对这个问题, 科林教授认为, 最低供应论是父母自主权的界限, 即家长要满足儿童的基本权利, 儿童有权获得基本的营养、衣着、住房、医疗和教育;父母自主权的实施要求基本的道德平等, 即平等地对待儿童和成人的利益。
为了进一步阐明父母自主权问题, 科林教授阐述了父母的权益 (parent’s interests) 、儿童的权益 (children’s interests) 和社会的权益 (societalinterests) 这三种权益。在科林教授看来, 儿童有权过一种好的生活, 过一种和其他儿童一样体面的和富有尊严的生活, 需要发展自身的道德能力。对父母而言, 父母有权在没有明显干预他人的前提下实施自己“善”的观念, 将孩子纳入自己“善”的观念实践 (如宗教活动) 中, 将特定的“善”的观念传递给他们。对社会而言, 社会有权确保儿童成为负责的、有益的公民。社会应当承认, 所有公民一律平等且尊重他们的权利, 应当让儿童了解民主进程以及如何参与民生, 应当引导儿童学会对自己负责, 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科林教授指出, 关于父母自主权的问题, 学界有三种理论, 即保守主义的父母自主权理论、民主主义的父母自主权理论和自由主义的父母自主权理论。
保守主义的父母自主权理论认为, 家长有权决定儿童关于“善”的观念。科林教授认为, 保守主义的观点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第一, 假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利益和谐一致, 且认为父母将子女看作是自身存在的一种纯粹延伸。第二, 父母对儿童利益有着特别的认知, 无条件的父母权威最有助于儿童的利益。第三, 父母的仁慈动机, 即父母对儿童的关爱确保父母的权威, 有助于保障儿童的利益。第四, 父母很强的自主权对实现家庭的亲密关系十分必要。科林教授认为, 保守主义的观点忽视了儿童自我管理能力养成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主公民身份的必要性。
民主主义的观念改良了保守主义父母自主权的观念, 要求儿童接受基本的公民教育, 认为这有利于宽容、尊重他人权利美德的形成和发展。民主主义的观念认为父母有权利用自己的权威决定孩子的目标。在关于父母对儿童利益的认知、父母的动机以及家庭亲密感的建立方面, 民主主义与保守主义具有相同的诉求, 即父母自主权的提高有助于维护多元主义, 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宗教多样性。
同时, 科林教授认为, 民主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误解多元主义的价值, 将多元主义的维护本身看作是有价值的。多元主义之所以有价值, 是因为它有助于公民审慎精神的培养, 有价值的多元主义应该来自人们富有反思性的选择。民主主义理论低估了公民批判性审慎能力的重要性, 而对民主社会的公民而言, 恰恰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儿童有权对“善”的观念进行自由、理性的思考, 父母不能独断地确定儿童的观念。父母应该在各种不同的“善”的观念中保持中立, 儿童需要理解和体悟不同的“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 人们关于“善”的观念的判断容易出错, 好的生活有赖于人们能够富有反思性地接受一种关于“善”的观念。
在科林教授看来, 自由主义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会危及那种植根于共同承诺的家庭密切关系, 削弱家长对孩子亲密呵护的良好动机。同时, 这个观点有点自欺欺人, 缺少家庭的亲密情感纽带, 缺少对某种“善”的观念的认知和承诺, 儿童不可能成为富有反思性的理性审慎者。
鉴于上述理论的缺陷性, 科林教授主张一种改良的自由观 (refined liberal view) 。改良的自由观关注儿童自主权的发展, 否认家长有权决定儿童的目标, 允许父母在某种“善”的观念方面拥有暂时的特权。具体而言, 在家庭领域, 父母告诉孩子他们的想法是什么, 要让孩子理解和参与到这些想法中。在家庭领域以外, 父母要给儿童提供接触多元文化和多种资源的机会与途径, 不可以将儿童与其他“善”的观念相隔离, 儿童必须有接触信息的途径, 有权了解各种不同的“善”的观念。父母要鼓励儿童接受不同的“善”的观念, 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和反思精神。
五、基本善、能力与儿童
何谓正义, 不同理论流派的看法各不相同。功利主义认为, 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功利原则, 即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幸福的实现。罗尔斯不赞同功利主义主张的幸福或福利, 更为关注社会对“基本善” (primary goods) 的分配方式。阿马蒂亚·森同样反对以福利为标准的正义观, 但对罗尔斯关于“基本善”的观点做出批评, 他认为正义应该关注能力 (capabilities) 问题。
科林教授认为, 就个体生存状况的比较而言, 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假设A有1000美元, 其幸福感为500;B有500美元, 其幸福感为1000。资源主义者 (resourcist) 会认为A的状况要好于B, 但福利主义者 (welfarist) 会认为B的状况比A更占优势。
在回顾不同正义观的基础上, 科林教授对用“基本善”作为正义评判标准的观点和以“能力”作为正义评判标准的观点进行分析。他认为, 诸如自由、机会和收入等“基本善”对人的道德能力发展、对在思考和反思过程中道德能力的运用、对在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过程中道德力量的运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基本善”这一尺度评判正义与否, 体现出“自主性假设” (agency assumption) , 假定人们能够运用道德能力, 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 能够承认并尊重其他人的自主性。同时, 他又指出, 这种自主性假设是有问题的, “基本善”主要用于具有道德能力的人, 与缺乏成熟道德能力的人无关。很显然, 儿童并不具有完备的道德能力。同时, 这些“基本善”虽然与道德能力的发展相关, 但不能用来评判儿童之间的比较优势。例如, 两所学校都成功地培养了儿童的道德能力, 但其中一所学校的孩子有更多的学习音乐的机会, 而另一所学校的孩子则缺少这样的机会。在这里, 用来进行优势比较评判的是两所学校的孩子们所拥有的学习音乐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与道德能力的发展无关。
在对以“能力”为正义批判标准的分析中, 科林教授引用阿马蒂亚·森的观点, 认为能力 (capability) 是指人们有机会获得某种功能性 (functioning) 活动, 如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政治参与等活动。通过比较个人有多大机会获得某种功能性活动, 可以对他的个人状况做出评价。科林认为, 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能力方法” (capability approach) 强调人们之间的多样性, 这一方法对转化因素, 即将资源转化为功能比较敏感, 但他在界定能力的过程中如同“基本善”的方法路径一样, 建立在“自主性假设”的基础上, 倾向于将一些有价值的功能性活动视为成人自主性的特征。这两种研究方法都关注自主性问题, 忽视那些并非植根于自主性基础, 但对儿童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善”。在科林教授看来, 童年有其内在的“善”, 如天真无邪、亲密关系、想象力、玩耍等, 这些“善”对儿童来说必不可少, 对衡量儿童的状况十分重要, 它们的价值并不能够使儿童更好地成为成年人, 而是因为它们能够让儿童更好地成为儿童本身。
六、儿童的身份权问题
身份 (identity) 或认同问题, 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少数群体, 如少数民族、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 他们对自身权利的争取往往是与身份紧密相关。因此, 科林教授对儿童的身份权 (identity claim) 问题进行了专门考察。
科林教授认为, 学术界和现实中关于少数群体权利的讨论通常与成人的身份有关, 缺乏关注儿童的身份权问题。这一状况的背后实际上蕴含这样的假设, 即成人的身份权与儿童的身份权没有什么差别。但在科林教授看来, 这一假设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一做法实际上忽视了两个问题, 即在何种意义上, 人们认为儿童有身份权?儿童的身份要求与儿童的其他要求, 如福利权、道德发展权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科林教授就身份的三个维度, 即身份的来源 (source) 、特性 (quality) 和可变性 (alterability) 进行分析。
关于身份的来源有下列几种观点。一是给定性来源 (givensources) , 即身份特征植根于生物谱系, 不容易改变。二是传递性身份 (transmitted identity) , 即身份特征源于个人得到怎样的养育, 如接受的语言、受到的宗教熏陶等。这些因素是偶然的, 不是出于个人自愿。三是假定性身份 (assumed identity) , 即身份特征产生于人们的选择, 如宗教信仰的改变就属于这种情况, 具有自愿性。四是被施加的身份 (imposedidentity) , 即个人的身份特征是由排斥他的那些人施加的。科林教授指出, 不管这个身份是给定的、传递性的还是假定的, 通常与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关, 虽然被施加的身份通常不是个人的自我认知, 但他会认识到, 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会影响到他们如何对待自己。
身份的特性有重要和次要之分。一些重要特性, 如语言、宗教信仰等往往在个人的身份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有些特性虽然真实存在, 但在个人的身份构成上并不产生多大影响。可变性涉及个人的身份特征能够改变的程度。
科林教授认为, 可以从上述三个维度比较成人和儿童身份权的异同。成人的身份和儿童的身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之处, 其共性是儿童和成人都有自己给定的身份, 不同在于成人有传递性的身份和假定性的身份, 但对年龄小的儿童而言, 他们没有传递性身份和假定性身份, 他们身份的可变性要强于成年人。科林教授还特别指出, 儿童的身份与父母的身份可以不同, 甚至平行存在, 如父母的宗教身份不必然决定孩子的宗教身份, 父母不能将构成自己身份的因素, 如宗教、文化、语言等直接归结到孩子身上。事实上, 父母与孩子在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语言等方面不一定相同。
此外, 科林教授指出, 判断一种身份要求合理与否的标准有三个:一是价值状况 (value condition) , 对受保护者而言, 寻求保护的身份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脆弱性状况, 即那些有价值的身份因素处于受到威胁的境地。三是公平性, 身份权问题必须辅之他人的公平对待。现实中, 很多关于少数群体权利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言权问题、同性恋的婚姻问题及不同种族间的接纳问题等层面。
那么, 如何判定身份的价值, 科林教授对两种观点进行区分, 即建构性的身份权益观 (constitutive identityinterests) 和工具性的身份权益观 (instrumentalidentity interests) 。前者认为人们维护某种身份完全是出于身份本身, 而非为了增进某种好处;后者认为人们维护身份是因为这种身份在增进他们的非身份利益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工具性身份利益并不依赖人们已有的身份因素, 如道德力量的提升依赖语言学习, 但并不依赖对某种特定语言的学习, 并且身份因素和非身份利益之间存在很大的变量, 对道德能力的提升而言, 语言因素比国籍因素更加重要。
3.健康讲座,暗藏玄机 篇三
【案例1】
2012年4月的一个清晨,上海某小区花园里有一群正在晨练的老人,吴阿姨也在其内。“阿姨,前面宾馆里有一场免费的养生讲座,现场还有许多礼品赠送。”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拿着宣传单,一边发一边说。吴阿姨平常对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左右无事,又见有几位邻居要去,于是打算前往。
次日,吴阿姨同几十位老人一起来到小区附近一家宾馆14楼的会议室里。一个自称郭姓的中年男子来到台上讲话。他告诉大家,他是上海某净化设备公司、上海某药业公司及广州某电子公司推销员,这次主要是受公司委托,在上海市各个社区举办一次隆重的献爱心、送健康的广告答谢会,宣传蜂胶等保健品功效及净水机功能,整个活动出于公益和宣传推广的目的,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只要每次讲座前大家交100元的押金,就能在讲座结束后领一份礼品。同时这100元的押金也会在大家离开前退还给各位。
“当然,大家也可以先不交押金,光听讲座也会有不少收获,不过讲座之后的礼品就不能领取了。”
第一天讲座交押金的人不多,吴阿姨担心这是一场骗局,没有交押金。不过,讲座结束后,每位交了押金的老人都领到了5个鸡蛋或1袋糙米,而且还拿回了之前交的100元押金。
第二天,讲座结束后,交了押金的老人又免费领到了鸡蛋或牙膏。听讲座不仅能学到保健知识,还能免费领取各种小礼品。很快,附近小区的老人们都闻讯而来,最多时甚至有近130名老人来听讲。
在讲座的第七天,郭姓男子一脸兴奋地对在场的人们说,“公司了解到这次活动开展如此顺利,为了感谢大家,特别在今天会开展惊喜大回馈活动,只有今天1天。”还说,只要在讲座前交付2900元押金,就可以免费领取1台净水器、1个血压计手表和1盒保健胶囊。“大家放心,和前几天一样,作为押金的2900元会在讲座后退还给大家的。”
经过前些天的“亲身实践”,老人们已经十分信任“郭老师”。包括吴阿姨在内的27名老人每人当场交付了2900元押金,安心坐在会场里听讲座。
当天讲座结束后,“郭老师”和负责收钱的“倪姐”、负责接待的“小于”像往常一样地给老人们发净水器。没发到一半,“倪姐”和“小于”就都走了;又过了一会儿,郭老师对老人们说,“我们去搬剩下的礼品,请大家到旁边的房间领其他礼品。”
可是,当老人们来到旁边的房间时却发现空无一人,也没有任何礼品,折返到会场,却再也不见“郭老师”的身影。老人们等了一会儿也不见“郭老师”回来,就拨打了“郭老师”留给他们的电话,却只听到对方已经关机的提示音。大家这才觉得不好,发现被骗了。
【骗局解析】从整个骗局来看,总共分成四步。第一步:发传单,将健康讲座、免费发小礼品的消息散播出去。第二步:收押金→发小礼品→退押金,并反复几天。第三步:收网。经过前几天的铺垫,老人们以为这次押金跟前几天一样会退还,因此欣然交大额押金。第四步:按照预先设计的路线逃跑。
【案例2】
某日,江苏溧阳市竹箦镇上来了几位“好心人士”,他们在人口稠密的竹箦菜场周围见人就发传单,自称是某老年基金协会,由北京某企业赞助来这里开展活动,主要面向社会老年人免费做健康知识宣传,并且有小礼品赠送。消息一传开来,很多老人抱着好奇的心理来到了讲座会场。
健康讲座举办的第一天,一位自称“冯老师”的人给前来听讲座的老人讲解了许多健康保健的知识,还免费测量了血压。临走的时候,“冯老师”又给每一位到场的老人发放6枚鸡蛋,并让大家花20元买了一张“健康超值回报卡”,说是第二天再来就会有“超值回报”。
第二天,有人凭着那张“健康超值回报卡”,再花上20块钱买了一份健康食谱,而新来的没有那张卡片的人,则需多花10块钱购买一张“健康超值回报卡”。到了第三天,“冯老师”给购买食谱的人免费送了一瓶价值25元的食用油。第四天很多老人被要求购买价值50元的喇嘛油,第五天再退还60元现金,再买160元的钙片,次日又全额退还。讲座举办方还免费赠送给老人们一些袜子、手套之类的小礼品。
讲座开办第七天,讲座举办方卖出的是600元一份的“澳洲蜂胶”,并声称这蜂胶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具有预防三高、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最重要的是,购买该产品以后第二天会有更大惊喜,而且每人限购4份。
讲座开办第8天,当众人早早等在讲座会场门口,期待着“超大值回报”的时候,发现这个会场内已经人去楼空。后调查发现,“冯老师”等人骗走了老人8万多元。
【骗局解析】这个骗局也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从开始免费发小礼物,购买20元健康超值回报卡,送25元的食用油;到后面买160元钙片,次日现金全额退还;最后拿着上百人600元的“超大值回报”逃之夭夭。一步一步让老人放松了警惕,直至最后完全信任他们而被骗。
【案例3】
夏大妈是江苏某油田的退休职工,一天早上她到菜场买菜,看到菜场附近摆了一个摊位,几个年轻人正忙着为老人量血压。工作人员说,他们是苏北医院的医生,这次来主要是普查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夏大妈于是坐下来量血压,对方说她血压很高,怀疑有心脑血管疾病。并称两天后将在扬州搞个健康讲座,并免费做健康检查,有专车接送,届时会有上海医学界的专家答疑解惑。
两天后,夏大妈坐车来到健康讲座的地方。讲课结束后,体检正式开始,一台全自动心血管功能测试诊断仪连着一根线,将线用胶布贴在手腕上,电脑上就有了检测结果。《检测报告单》共有心脏功能、血管状况、血液状态、微循环功能、人体运动参数等5项39个参数,参数超标都用*标注。与夏大妈同车前去的孙大妈老伴,居然发现19项参数超过标准值,“专家”诊断出的病症多达8项:关节炎、骨质增生、头晕、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对症”的处方是:二甲双胍每次1片,每日3次;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前列康每次2片,每日2次。
“专家”称,这些药都须到药店去买,接着,他们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虫草精”,说在吃药的同时要服一些冬虫夏草,才能巩固。当场购买有赠送,一个疗程5盒,一盒598元,买4盒可以赠送1盒。夏大妈和孙大妈都买了,有的老人说没带钱,工作人员说可以带上货一起回去取钱。不过,仍有老人坚决不买,不得不自己乘车回去,享受不了来时的待遇。
回家后,夏大妈拆开包装查看发现“虫草精”数量明显不足,注明是100粒的只有60粒,又去问孙大妈,发现也是如此。老人们这才意识到上当,立即拨打主办者给的手机号码,但对方已经关机。
【骗局解析】此类骗局以讲解保健知识、宣传药品效果为手段,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骗术主要分三步:1.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较弱,骗取老年人信任。开始宣传时绝不提钱。先针对老年人散发宣传单,宣传将举办“名医义诊”,强调用的是国际先进仪器,而且是免费的,同时有礼品相赠,这些都是“诱人”的关键。
2.制造惊喜,让老年人丧失辨别真伪能力。“义诊”开始时“医生”会堂而皇之地讲解健康知识,对自己的产品只是顺带说一两句。体检结束后,个别交流时,“医生”开始将保健品打扮成既滋补又治病的良药,甚至还“包治百病”。并称要达到实际效果需3~4个疗程的药,买得多赠送越多,有的还设置礼品或设抽奖,诱导老人多买。
4.儿童健康讲座演讲稿 篇四
时间:2015年8月2日
地点:翔鹭酒店
演讲者:高树彬
高院长从四方面来讲该怎么来小儿保健?
目前小儿疾病的状况
高院长:我今天讲的是小儿保健,我一直也跟电视台某个区域谈,电视台工作人员经常问能不能分析这个病怎么治,我经常拒绝,为什么?我发现家长对小儿生病有很大的恐慌,我在门诊的时候,家长也是带来很大的恐慌来看病,今天讨论的问题是我所做的课题,专门研究小儿保健问题,而不是花很长时间来研究孩子的生病。第一个问题,重大疾病已控制。现在很多家长很容易往坏处想,即使我们在媒体上得很严重的病,也只不过是个案。我们不需要对疾病恐慌,因为重大疾病
已经控制。比如很多家长觉得发烧,会不会脑子烧坏,过去跟脑膜炎相关,现在不一样,现在打预防针是政府为了控制重大疾病。第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救治
。现在我们讲禽流感的故事,不要觉得冷冻食品不好,要活的鸡鸭才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现在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第三,目前孩子大量的是危险度不高的常见病。孩子是爸妈的希望,是爸妈的全部,孩子一有发烧就觉得是大病,现在到处都是手足口病,过去有没手足口病,有手足口病,过去叫三类传染病,不需要惊动大家,如果突然间高烧,突然手痒,突然皮肤过敏,这算正常的病,不要太恐慌。第四,大病少见,小病纠缠,其实我们的家长都抱着天下无贼的概念。有些家长打个喷嚏就觉得什么大事,我们有些时候想的东西太多了,小时候该得的病要得。只要不是大病,不要想那么多。
家长的角色
高院长:家长角色有点乱,家长经常自学成医,久病
成医,我觉得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去解决,那家长是干嘛?家长的任务:管吃饭、穿衣、睡觉、情绪、运动、出汗、二便情况、生病的前兆、病后的总结等。小孩子经常有情绪,非常单纯,情绪不舒服和身体不舒服,比如他大喊大叫,你就给他。接下来讲流汗,大家会觉得流汗是大事,流汗是事不是大事。关于二便情况,经常有家长问这孩子大便多吗?干吗?家长要经常观察的这些问题。关于小孩的生病有前兆?比如,嘴巴臭,兴奋不想睡觉,大便干等等前兆。最后我要说下病后总结没有做好,会不会重蹈覆辙。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勤观察、勤动手、不添乱、做加减、做总结。观察不一定要得出结论,因为你不是医生。家长只要观察病情的信号,现象,反馈给医生,让医生做结论,毕竟专业人士比较科学准确。“勤动手”就是说有些孩子经常要给他按摩,搓一搓,揉一揉等,敲胆经。“不添加,不加减”我们在经常孩子生病的时候,医生给你
开药是按照指南,小孩子生病的时候又是鸡汤,肉汤,牛奶什么的,小孩子生病时,肠胃受得了吗?所以应该建立合适自家孩子的饮食结构、运动方法、睡眠时间。饮食结构是针对自家的孩子,不要总是听别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经常有家长说这孩子不吃饭,喝牛奶,牛奶不是饭吗?接下来讲运动方法。现在运动方法五花八花,什么游泳,跑步等,运动量要多大?看看人家日本的孩子运动量有多大。最后讲睡眠时间,每个孩子的睡眠时间,睡眠的习惯不一样,我认为,睡觉环境应该要安静,舒适。
目前在育儿方面的几个误区
高院长:目前在育儿的几个问题,第一问题是家长负面情绪太多,没有太多正能量。过去我们说,读书比谁好,现在的家长攀比别人吃的饭比我们多,喝的奶比我们多。我认为影响孩子身高体重的原因是遗传,过去身体还没长好,是因为没有东西吃,现在不可能饮食太少,还有是运动,运动量不够,再者,“穷
人”的观念,我们总觉得我们在缺元素,而不是想我们需要什么,现在卖保健品的太多了。身体有没有缺钙呢?身体需不需要钙是由运动量来决定。我们给孩子塞太多的东西,小孩消耗能力比较差,塞太多东西他受的了吗?跟着流行走:什么流行跟什么、用什么燕窝、冬虫夏草、金线莲、五谷杂粮、喝水等等。这些东西没那么神,金线莲热起来是在台湾,清肝火的药,就觉得他是神药,五谷杂粮,文章来自管理资料下载网现在都酿酒去了,玉米为什么没作为主食,牙齿不好咀嚼,大便干就不要吃豆子,我们注意一下,千万不要被迷糊的概念误导,比如早上一定要喝水,我们每天食物都有水,早上喝了水,当然就吃不下东西,还有个概念体内不需要水,要排掉的,我们现在把很多的概念混淆了。爱学习当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没有这个必要。搞不清的营养学:医生我们孩子身高不够,体重不够,就营养不良,家长就会喝牛奶,肉汤,我建议
给他吃饭,也不要肉,牛奶了。我们被营养学混淆了,其实不是,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貔貅想法::只进不出、只想增加、不想减少、不考虑平衡。孩子在发育的过程是需要平衡的,没有考虑孩子各方面的平衡,包括运动量够不够,看孩子不要都觉得有问题,这会带来家长很多的纠结。比医生更早得出结论,让医生来证明你是对的。医生这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当大家在埋怨过度医疗的时候,有没有想这是我们造成的。这些结论不是家长得出了,而是应该由专业人士下结论。
把握小儿身体的状态
高院长:家长关注点应该观察生病前状态,肚子涨起来,嘴巴皱起来,说明积食。现在家长都是标准化状态。生病状态交给医生,跟医生沟通精神情绪状态,病前观察孩子情绪,睡眠好吗?晚上小孩睡眠不好的情况,一般就两种情况,要不积食,要不鼻子堵。家长要注意,小孩子冷会躲,要妈妈抱等这些动作是生病的前兆。病后调理与总结:
避免病后复作、重蹈覆辙。现在很多家长觉得生病就很虚,然后开始各种补。小儿生病是不可避免。家长恨不得文章来自管理资料下载网能替小孩生病,生病也是孩子成长的烦恼。不单看指标,看趋势。有的家长看指标就看股票一样,其实这只是当下的指标,不能代表几天的指标,我们应该看趋势。这孩子烧退了吗,精神好了吗,能吃饭吗?我们要看整体,要看往哪个方向走。
5.儿童健康教育讲座 篇五
各位家长、老师、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本次会议。“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我们秉承着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关爱着我们的孩子,呵护着我们的孩子。健康的体魄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了强健的体魄能让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充沛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我们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免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毒感染的时期。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春暖花开之际,我园的柯医生将就春季传染病的预防和平衡膳食这两方面作比较全面的介绍,本着让我们的孩子更健康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和保健知识的柯医生给我们作的这个儿童保健知识讲座。
为了保证会议(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顺利进行,希望大家能把手机调至静音或会议模式,谢谢!
柯医生作报告。
小结:谢谢柯医生给我们带来这么丰富而专业的育儿、保健知识。她结合小班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孩子的生活实际,科学地讲述了孩子穿衣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由此提醒我们家长要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孩子的衣服。活动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也有着不小的影响,相信我们家长听了这一讲座后,一定会身体力行,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环境。此外,对于孩子的吃药问题、一些小儿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都将给在坐的家长与老师很大的启示,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要以更科学、更客观的态度去教养我们的孩子。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柯医生为我们作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家长耐心的聆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
教育文摘 儿童保健知识讲座的主持稿
6.儿童保健知识讲座 篇六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本次讲座,“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我们秉承着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关爱着我们的孩子,呵护着我们的孩子。健康的体魄能让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拥有充沛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我们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免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毒感染的时期,孩子的吃药问题,一些小儿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要以更科学、更客观的态度去教养我们的孩子。
下面我将从儿童的生理、保健、秋冬季常见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跟大家共同学习。
一、儿童的生理特点:
1、解剖方面: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四肢比例发生改变,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厘米,3岁后逐渐上移,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右肋缘下不应触及。
2、功能方面: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此外,某年龄阶段的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是此时期的胃肠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3、病理方面:
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如肺炎球菌所致的肺内感染,婴儿常表现支气管肺炎,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可引起大叶性肺炎。
4、免疫方面:
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免疫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如婴幼儿时期,SigA和 IgG水平均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因此适当的预防措施对小年龄儿童特别重要。
5、心理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的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及时发现小儿的天赋气质特点,并通过训练予以调适;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养,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
6、预防方面:
已有不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得以避免,此项工作基本上是在儿童时期进行,是儿童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成人疾病或老年性疾病的儿童预防已经受到重视,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都与儿童时期的饮食有关;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与儿童时期的环境条件和心理卫生有关。
总之, 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个大的方面。
1、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况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
2、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的损伤实现自然改善或修复,因此,只有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的康复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预防保健工作。
幼儿龋齿的防治
幼儿龋齿的发病较为普遍,发病的原因复杂,但细菌和糖加上牙齿钙化不良是主要因素。因为滞留在牙齿凹沟和牙缝里的食物碎屑一经细菌作用会发酵产酸,腐蚀牙齿,既成龋齿。
龋齿初期,无自觉症状,继而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酸痛,龋齿如再发展,细菌还会跑到牙根外引起脸部肿胀,化脓,甚至体温升高,全身不适,残存的牙龈经常发炎。心脏、肾脏、眼睛等受损,因此要从幼儿开始预防,减少龋齿的发生。• 锻炼身体加强户外活动,注意营养,增强体质。
•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采用含牙膏刷牙。
• 睡前不吃糖果、饼干。
• 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 发现龋齿及时进行治疗。
• 在饮食中适当选择一些粗造的、富有纤维的食物,使牙面能获得较好的摩擦功效,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7.儿童健康教育讲座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8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家属72例, 均符合以下标准:对患儿负有照顾、赡养责任的直系亲属父母亲, 无语言交流与沟通障碍 (既往无精神病史) ;患儿均为初次住院;年龄14岁;需行择期手术治疗。其中男34例, 女38例, 年龄25~40岁, 平均32.35岁, 大专及以上学历25例, 高中30例, 初中及以下17例。
1.2 调查工具及方法
包括焦虑自评量表 (以下简称SAS) 和自行设计问卷两部分。SAS共20个项目, 每项进行1~4级评分, 将其正反向计分所得总分乘以1.25, 得标准T分。以T=50分为分界线, 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此量表的国内常模标准均值为 (37.23±0.58) 分[3]。自行设计问卷的内容包括 (1) 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 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情况、文化程度等。 (2) 疾病相关情况调查表, 包括患儿家属对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和对疾病知识的需要;患儿家属的主要困难及社会支持情况;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和希望获得的指导与帮助等。问卷内容经专家评定, 内容效度值为0.92, 测得问卷的信度为0.93。调查时由调查人员给予统一指导, 让患儿家属独立填写, 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72份, 收回有效问卷72份, 回收率100%。
1.3干预方法
由一名专科护士在患儿入院48h内对72例家属进行SAS问卷式调查。进行住院健康教育讲座, 由2名专科医生和1名专科护士讲授疾病相关知识、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工作、康复知识和应对心理刺激的方法等使各家属学有所得。并由此专科护士经常与家属交流沟通, 并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引导家属放松、减少不良情绪。于术前1天对所有家属再次进行SAS自评, 并向家属讲明2次填写须反映真实情况的重要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焦虑原因调查结果
见表1。情绪原因分析
2.2 干预前后尿道下裂手术患儿家属SAS评定结果
见表2。
2.3 患儿家属SAS标准总分>50分
(正常分界值为50分) [3]人数及比例见表3。被调查者总数72例, 干预前SAS标准总分>50分30例, 占41.7%, 干预后SAS标准总分>50分17例, 占23.6%。
3 讨论
3.1 患儿家属广泛存在焦虑现象及其相关社会因素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 尿道下裂手术患孩家属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现象, SAS标准总分>50分在干预前后分别为41.7%和23.6%。家庭对患儿具有影响力和调节动力;缺乏家庭支持的患儿往往难以适应手术;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则可以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4]。尿道下裂畸形矫正难度高、风险高, 家属期盼通过手术使患儿过上正常生活, 又担心手术效果不佳、住院费用高, 患儿家属往往有极大的心理障碍, 假如没有有效的护理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 将使家属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通过住院健康教育讲座, 可以使患儿家属情绪明显放松, 进而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3.2 针对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实施护理干预
从表1可知, 产生焦虑排在前五位的原因为:手术、麻醉安全性及可能发生的意外, 疼痛与患儿配合程度, 疾病性质与手术效果, 对患儿疾病知识的缺乏, 住院费用。针对上述原因, 在患儿围手术期间, 护理人员应主动安慰患儿及家属, 耐心解释手术方法、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介绍同种病例治愈情况, 增强其自信心;术中手术医师或巡回护士及时反馈手术信息, 告知手术进展, 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手术可能延时等意外情况, 使患儿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可有效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5]。41.7%的患儿家属感到很难承担住院费用, 首先应鼓励其克服困难, 同时与医生沟通, 为患儿设计最经济的治疗方案, 必要时帮助患儿家属寻求多渠道的社会支持。其它方面如医院特殊环境、担心影响工作及患儿的学习等产生的焦虑情绪, 可通过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 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严谨的作风和熟练的技术等来降低家属的心理压力。另外, 应该知道焦虑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 医务人员要先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才可对家属提供帮助[6]。
3.3 住院健康教育讲座对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 通过对患儿家属进行系统的住院健康教育讲座, 干预前后患儿家属SAS评定结果有明显差异, 证实该讲座可有效改善、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将患儿家属组织起来开展住院健康讲座, 有利于患儿家属全面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有效引导患儿配合的方法、应对心理刺激的积极方法等, 并帮助家属建立自信心, 从而可有效降低家属的心理应激水平, 帮助患儿战胜疾病,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干预前SAS评分母亲大于父亲, 这可能与母亲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带孩子的时间更长更关心孩子, 抗压能力较低有关。而干预后SAS评分显示:父母的焦虑状况均有明显缓解, 男女无明显差别, 这再次说明该讲座的重要作用。SAS评分职业上非农民大于农民, 受教育程度高的大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者、非农民职业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较熟悉, 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 对未来恢复情况有较高的认知等。所以, 护理中应对不同文化水平的患儿家属采取不同层次、不一样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家属焦虑状况均有显著的改善。
4 结语
手术是目前治疗尿道下裂的唯一途径, 面对这个特殊而重要的经历, 患儿及家属很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反应。Neuman的健康照顾模式理论提示, 有关家庭、朋友、照顾者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心情与疾病的恢复[7]。而患儿对父母等直接照顾者依赖性强, 患儿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是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支持[2]。因此, 把患儿组织起来, 开展住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 得到了广大患儿家属的肯定和好评, 可有效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程度, 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 确保患儿在最佳状态下手术及康复。
摘要: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 探讨尿道下裂手术患儿家属焦虑情绪的程度与原因, 通过住院健康教育讲座改善、降低患儿家属的焦虑。方法 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 对72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家属进行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患儿家属因不同原因, 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 讲座前后72名家属焦虑程度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对尿道下裂患儿家属进行住院健康教育讲座, 可以使患儿家属情绪明显放松, 进而为患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确保患儿在最佳状下态进行手术。
关键词:健康教育讲座,尿道下裂,焦虑
参考文献
[1]施诚仁, 金先庆, 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8-400.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742-743.
[3]梁宝勇, 王栋.医学心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 1998:256.
[4]林细吟, 苏小茵, 关淑君, 等.白血病患儿父母焦虑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5) :333-335.
[5]赵洪武, 王志稳, 梁淑兰.患者家属手术等待期间的焦虑状况及相关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4) :58.
[6]华陵莉, 王素芬.患儿焦虑的评估及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11) :46-47.
8.“便”论猫便便的健康讲座 篇八
猫主子们有吃有喝,有进有出,所以才有了猫便便。合格的主人每天都要和它见面,你对它又了解多少呢?
便便常识
便便,学名粪便,俗称大便或屎。虽然不太美好,却是人和动物每天都要见面的东西。它是人或动物吃下的食物经由消化道吸收营养之后排泄的残渣。其中1/4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少量的维生素。
猫便便
猫便便顾名思义就是猫咪的排泄物,和人类粪便的构成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相比之下似乎更加“花哨”。
一般是深色的。
有时候看起来黏糊糊的。
有时候是很大一坨,和猫咪的体形有点不相称。
有时镶嵌着食物颗粒。
因喵星人自我清理舔入的猫毛,有时也会排泄出来。
因为排泄地点是猫砂盆,所以总是粘着很多猫砂。
Funny!
什么是“猫天屎”?
就是天天铲猫屎的蓝星人,也就是养猫人。合格的主人应该每天铲两次猫屎,所以每天都会跟猫便便见面。如果铲便便次数太少,爱干净的猫咪很有可能把便便拉在别的地方,便便本身产生的难闻气味也会让人不适。所以广大“猫天屎”请一定勤劳工作哟。
便便形论
有时候观察猫便便的形状,就能了解一些它的身体状况。
观察便便小窍门
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与辨别便便类型,会更有参考价值。
时间观
新鲜的便便更有观察的价值,因为一旦便便放太久了,水分就会流失,变得干干的。另外,猫咪排泄时会一点一点地用力,即便是长条便便也会有衔接点,一旦失去水分,又被猫咪刨猫砂时来回滚动,就会变成便便球。
巧判断
有些便便只靠肉眼判断可能不保险,我们可以试试看“拿捏”判断法。用纸巾捏起新鲜的便便,如果太稀软掉下来,就说明有问题。另外,还可以用猫砂铲扒拉扒拉,仔细观察便便的各个角度。
Tips
如果猫咪的便便偶尔异常,可以不用太着急,因为更换猫粮、偶尔吃些猫草等都会造成一时的排泄异常。但如果猫咪便便长期不正常,或还伴随其他症状,就要尽快就医了。
便便色论
猫咪的便便虽然不是五彩斑斓的,但也会有些细微的色差,这也是猫咪健康的一面反光镜。
red
红便便
很少有猫便便是红色的,如果有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便便带血。这种情况问题可大可小,可能是因为疾病导致的直肠出血,也有可能只是猫咪大便干涩而造成“菊花”有些微出血,还有可能是肠道寄生虫导致的。
建议 如果几次便便都有血,就需要去医院看看了。如果大便干涩还带血,则要给它们吃些软食并让其多喝水。
yellow
黄便便
颜色偏黄的便便通常伴随软便问题,说明对食物有些消化不良。有时食物颜色偏黄的话,也会拉出黄色便便。另外喜欢吃玉米的猫咪,由于无法消化玉米,便便就会镶嵌着黄色的玉米碎颗粒。
建议 调整肠道菌群,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检查猫咪是不是偷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如果长期解决不了也应尽快就医。
green
绿便便
肠道菌群紊乱时,猫咪拉出的便便有时候会偏墨绿色。如果吃了大量的植物,便便也可能会发绿。这种情况一般都会伴随稀软便便。
建议 检查家里的植物是不是突然少了很多叶片?如果猫咪偷吃有毒的植物,一定要尽快送医。
black
黑便便
黑色的焦油便,说明身体中有很严重的疾病。这通常是肠胃出血的信号,血液混合在消化的食物中,排泄出来血液已经凝固,便便呈黑色。但如果便便是软硬正常,只是肉眼观察颜色很深偏黑则可能没什么问题。
建议 如果有这种情况,一定要赶快去医院就医了。
point!
注意色素
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猫咪的便便五颜六色,就是食物中含有大量色素。比如一些猫粮为了追求色彩缤纷吸引人会加入食用色素,还有一些维生素或药剂本身颜色偏黄,猫咪的排泄物也会染色。如果是与色素有关,则要考虑更换猫粮,因为排泄出彩色便便说明这种猫粮不太好消化。
便便味论
注意,这里说的味指的是气味,绝对不是口味的意思,各位猫奴不要紧张。
猫便便为啥这么臭?
不可否认,猫咪的便便就是很臭,当猫咪排便的时候,新鲜热辣的便便简直“臭飘千里”,哪怕猫砂盆的位置距离你很远,有时你也会被臭气弹袭击。不过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肉食动物猫咪会吃更多高蛋白的食物,在肠道内消化不完全,产生很多硫化物,所以猫咪的便便通常很臭。
闻味辨病
如果你有幸闻到猫咪的新鲜便便,可以趁机来判断一下它是否健康。
奇臭无比
别担心,这也许说明猫咪的便便没啥问题,肉食动物嘛,便便都是很臭的。请不要因为这样而改变它的饮食结构哟。
酸腐味重
这种味道通常说明猫咪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一般伴随着腹泻。当然一般这种气味混合在臭气里,不太容易察觉到。
腥味十足
这时就要观察一下,猫咪的便便是不是带血,或者上面是否附着着黏液。这些都可能是肠道出现疾病的征兆。
便便异论
有些情况下,猫咪的便便会产生不太好的变化。
虫便便
如果通过食物感染了寄生虫,无论这些寄生虫是否有传染性,都会有虫卵甚至成虫生活在猫咪肠道并随便便排出。有时这些寄生虫是肉眼可见的,会让养猫人受到惊吓,但也有些情况下,肉眼并不会看到虫体,猫咪只是有很多排泄异常的情况,比如血便、腹泻等。
所以定期给猫咪吃广谱驱虫药很重要。
疑似便便
偶尔也会有疑似便便的条状物出现在非猫砂盆的地方,比如地板上。很多主人就会生气,责怪猫咪乱拉便便。其实如果你仔细分辨会发现,这些条状物颜色更浅,也没有什么臭味,如果捏一捏会发现含水量更大,而且有大堆的毛状物纠缠。这很可能是猫咪吐出的毛团,只是由于食道的挤压并包裹了胃里一些食物残渣,让它看起来很像便便而已。
【儿童健康教育讲座】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讲座10-11
儿童保健健康教育09-05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试题10-18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库11-17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总结08-13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08-1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10-22
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06-28
中国儿童膳食营养健康调查报告10-1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