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思探究,高校课堂(精选8篇)
1.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篇一
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欠佳,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为此产生迷惘,影响教学质量。基于诱思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谈一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诱思探究学习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有趣的课堂氛围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这样教师就能很容易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从而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诱思探究学习,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生在繁琐的数学公式中提不起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诱导着他们跟着教师去思考。那样学生才会把精力全部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思维能力。新时期,新阶段,作为新青年决不能禁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要敢于突破落后的教学方式,用新视角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诱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潜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至关重要。
一、创设有益情境,实施诱思探究学习方式数学课本中的几何不够形象,数列又相对繁琐。因此,高中数学内容在学生看来大多是枯燥乏味的。相比于死气沉沉的课本,生动有趣的情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因此,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当学生的思想跟上了教师的思想时,教师只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思考,定能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在高中数学的《三视图》一章中,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单凭教师讲解课本上的文字概念而对学习兴致勃勃。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将课本上的三视图变得生动形象,让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学生学习三视图的载体。比如,可以将日常中常见的物品书本、水杯、文具盒、书桌等物品进行多角度观察,以图形的方式将事物的三视图画出来。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也在不断地进入课堂教学当中。比如,教师可以将投影仪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利用物体在投影仪的投射下形成不同的视角的图案的方式,利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学习三视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做PPT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还能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向教师一样应用教学工具学习数学,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会将学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每个知识点在教师不断进行将知识引进情境,让知识变得立体生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数学不仅仅是图形、是数字、是公式,改变学生对数学的错误观念,让学生从观念上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找到数学的美,并让数学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利用科学提问,提高诱思探究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延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最重要的途径。良好的课堂提问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让数学课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下轻松的学到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从当前的数学课堂提问情况来看,提问的方式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为避免课堂提问方式不足的情况给学生们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做了简单的分析。高中数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提问问题的系统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要有整体的想法,从而,针对内容提出系统的问题。提??题首先要确定目标,不能无目的,盲目的学习。设计出可以从最初的一个问题可以延伸出若干个问题,如此具有系统性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还能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问问题的启发性原则高中数学的问题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数学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注意用有趣的提问方式启发他们,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想法。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一定要新奇,不能墨守成规,可以将问题和现在的学生关心的电脑,网络游戏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教学,让书本上的图形变得立体、生动、形象化,让问题变得更加有趣,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老师在讲解高中数学《数列》一章时,教师首先会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数列概念,继而延伸问题,然后会让学生背大量的数列公式,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压力,也把这个过程变成了检验书中知识的正确性的过程,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是枯燥的印象,使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但是,在诱思探究教学中教师会先为学生呈现数列现象。教师可以在学习中向学生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们自主思考或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当学生们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加以引导。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会自己主动的从形象的数学现象中提取数列原理、总结数列公式,成为数列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数学先辈总结的知识点。为了充分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想而思考,将学生们放在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与充足的学习时间,师生之间共同努力让探究思考教学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利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目标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高中数学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过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旧知识影响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只有将初中的旧知识合理的迁移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的过程中,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思考高中知识,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学生才能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对高中新知识的吸取,推进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保障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比如,以乘法公式为例,初中教学中学到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到了高中,又学习到了使用立方和、差公式的内容以及二项式定理,其次,利用多项式的通乘原理也可进一步推导出二次项式定理。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大步”安排学生计算(a+b),引导学生总结公式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完全平方公式的知识图式,第二“小步”安排学生计算(a+b)(a2-ab+b2),然后让学生将这条公式与已经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作比对,学生就能通过创建出一个新公式来更好的学习高中数学。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应不断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要从硬件设施上不断改进,还要加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让教师不断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而诱思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高中数学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让教学活动与实际情况更相符,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保障。参考文献:\[1\]徐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16,(02).\[2\]权宏伟.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别开生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3\]郭玉峰.高中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探索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2.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篇二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导情导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情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 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语文教材内容文质兼美, 设计新颖,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时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 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用各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察所得;有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辩论会、当导游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在教学《离骚》时, 我引导学生就屈原的投江展开辩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进行点评,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加深学生对屈原的了解。
2. 在教学时, 我特别注意自己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 微笑面对学生
教师的良好情绪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通过我的启发和诱导,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 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 动脑、动口、动手, 学得有趣、主动, 学得扎实、会应用。教学实践证明,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是学生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二、“投石冲破水中天”———自读自悟, 适时点拨, 层层深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 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 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认识, 那么, 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搭建交互性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自学、自悟、探究, 加深对教材的感悟,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 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 各有所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 要“投石”,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思维“冲破水中天”呢?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 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 感知课文大意, 并把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文, 通过读—想—画的顺序, 整体感知课文。在自主学文之后, 我请学生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哪个词是什么意思等比较简单的问题, 还没有展开思维。为此, 我特意让学生重点朗读第一节“这几天, 心里颇不平静”, 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平静?”问题出来了, 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 我又让他们分组讨论, 合作学习, 使他们很快明白了这正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我再为他们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事实证明,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画、去说, 教师则在一旁通过“点拨”, 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所得, 学生的思维得以开阔, 能力得以发展。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尊重个性, 放飞思维, 畅所欲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情感受环境影响, 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存在许多变数, 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识不同, 需要不同, 理解能力与方式也各不相同。作为教师,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要忽视学生内在表达的需要, 去过分给学生固定答案, 要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针对大家兴趣不高的问题, 我开了一个对古代文化继承的讨论会, 学生们畅所欲言, 最后既使他们认识到了对古文化继承和学习的重要性, 又使他们的思维广度得以拓宽,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指导评价, 各抒己见, 导之以行
评价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 评价具有共享学习成果, 激励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师生之间已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 对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 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在成果展示中,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评价方法:
1. 师生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及时肯定、表扬, 对优点要讲足, 对缺点与不足要讲准, 语气要诚恳, 对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评价。
2.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 并判断正误优劣, 教师伺机指导, 激起朵朵浪花。例如我们每周的小练笔在我批阅之后, 会抽出时间让学生之间交流, 生生互评, 以评促写, 双方在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也使学生养成了互助合作的好习惯。
3. 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为主, 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正确评估,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希望与要求。
在评价时, 要尊重学生差异———学习基础、能力水平、性别等的差异。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都应该给予肯定。在教学时, 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并有一定收获, 就给“参与奖”;在读书中, 能提出问题, 并能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 就给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2页) 予“善思奖”;能与伙伴合作, 配合默契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就给予“协作奖”……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项, 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主、诱思、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要给学生以主人公的地位, 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 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 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成功!
摘要: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教学应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 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考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篇三
1 构建问题课堂教学方式
1.1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应该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你能举出不是阻力的情景吗”.“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弹簧能发生形变,那桌面和水泥地面能发生形变吗?”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并充分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其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学生还因为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探究问题时更加积极了.“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不同意××同学的意见,我的看法是……”“我不同意老师刚才说的观点,我想向您请教……”渐渐地,学生在课堂上发言非常踊跃,提出的问题不乏思维的火花,有的甚至深刻到出乎教师的意料,作为教师更以赞赏的态度真诚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能当堂解决的就在这一堂课上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便和学生约定,一起在课下上网、查阅资料予以解答.
1.2 解决过程比记住答案重要
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因为过程比答案更重要,离开学生自己“探”的过程,教师“灌”的只是结论.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课教学中,首先设计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作为开始教学的情景,就提出了“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的主题,接着引导学生观看电梯中的录像,提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在学生进行了两个试验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感觉到超重和失重现象?什么时候感觉到了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后,引导学生提出超重和失重的问题,这是本节的一个焦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预先虽然难以估计,但最终要引导学生归结到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上来,这就是“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又把问题具体化:“能否根据我们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在多元、开放的情境中经历探究过程,以建构知识,发现乐趣.
1.3 带着问题比带着作业离开教室更重要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已成为我们教师的又一追求.例如在教学《超重和失重》一课时,在课堂快结束时,让学生观看了神州5号运行的录像:升空时杨利伟为什么要采用躺的姿势?杨利伟说:“当飞船升空时,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这段话你现在能理解吗?杨利伟又说:“在船箭分离的时候,感到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尘埃也飘了起来.”也就是说,这时船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为什么完全失重出现在船箭分离的时候?太空站的完全失重状态和地面附近的自由下落完全失重状态时一样的吗?带着疑问、带着猜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离开了教室.
一堂课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的探究,解答结束,并由此发生新问题,问题成为课堂教学主线,努力构建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笔者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2 开展探究性学生实验模式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应在物理教学上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一般说来,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科学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原理都作为基础知识列入教材中.不过,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则是新的、未知的.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这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诱思探究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生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与验证实验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1)运用得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探究心和好奇心好象是与生俱来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到问题学生也不缺乏探究心理.(2)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做实验,将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所以它更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关于实验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进行:
2.1 借助教材内容改造探究实验
将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不仅仅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包括小实验、想想议议)改造成探究实验.有些内容略加改造就可成为探究实验,有的内容甚至不但不需要改造,而且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条件就可完成.如:“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结合打点计时器的试验进行试验探究,让学生分组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让学生探究:(1)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的Δs规律如何?按照以前的知识得出结果,即匀变速直线运动.(2)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否相同?根据Δs=aT2,即加速度是一样的,都等于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由于本节课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较多,故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模式进行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科学探究,加强小组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间的相互反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课堂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做实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探究方式和探究程序.该用半探究时就用半探究,该用全部探究就用全部探究,该用发现式探究就用发现式探究,该用接受式探究就用接受式探究.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如:“楞次定律”这个实验如果全部用探究,学生一节课根本不能自己发现这个规律,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就需要老师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时候给予提示引导.
2.2 利用身边器材设计探究实验
在教学中,要自己设计一些简单可行、效果明显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探究实验时,注意了可行性,不可将学生估计的过高或过低,否则也许会适得其反.例如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设计装水的可乐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反应尺等,其实在刚开始做探究实验时,可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题目去做,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及时给以引导、帮助,最后以小结交流的形式总结评价.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所以教师有时可以留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结果的题目让学生去探究.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应积极给以表彰.
4.数学—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篇四
一、诱思探究教学法理论基础
张熊飞教授陕西礼泉人,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曾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达27年。1987年调回陕西师大任教后,张熊飞开始专门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于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诱思探究教学”已被推广到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所学校的许多学科教学当中。
张熊飞老师以及他的团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社会任务为己任,巧妙地创建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的一系列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大众化的教学理论即诱思探究教学法。
诱思探究教学法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模式论及三维教学目标论。张熊飞老师帮我们指出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归纳为“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重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归纳为“独立思考”。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规律:
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
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
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这就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就是启发教学的精髓。
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是教师取材于现实,升华于现实,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作为一位高中的数学老师,现在在初中支教,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呢,张熊飞老师帮助我找到了数学教学的新思维—探究性教学法,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论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
二、对诱思探究教学法的理解
1.教与学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取一定与数学有关的现实材料,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及动手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诱导,让学生自己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能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下去,更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让他们能够通过现实实践感觉学习的有趣性,更力图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存在形式、内容、数学内在美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自发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2、数学诱思探究性课堂模式
张熊飞老师帮助我们找到了数学教学的新思维—探究性教学法,其实质就是情境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目标性学习的和谐统一体,这种教学思维就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我们就以“探究性学习”学习为例,帮大家分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课下自学探究
这一环节要求设计的实验一开始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后愿意去动手操作。生活经验导入,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的人或者物为导向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所,如在讲述《扇形》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试着在课前做小蛋糕,同时提出一些分配和角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既可以做出美味的食品,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怎么去平等的分享美味呢,怎么去计算谁分的多分的少的问题,在隔天上课时大家进行交流心得。
(2)老师诱导、学生合作共同探究
此处的关键在于掌握住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尽量做到不要讨论与主题无关的事情。面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教师不必过早的解答,将问题简略的写在黑板上,再综合大家的提问,组织几个重点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在课堂上我们想要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潜意识
首先要设定好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这一点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情景,综合考虑问题或者探究性活动。其次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这种气氛中,他们就是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我曾经在高中上《三角函数图像》,播放了一段人心脏跳动的曲线图,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脏图不是直线而是这样的曲线呢”学生会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或者随机在提出一些问题。再次,集中筛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现的问题,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3)指明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实践探究
学生问题提出了一箩筐,老师们要帮忙理清思路,并且用理论知识加以说明和练习这个过程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鼓励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用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4)鼓励自己及学生,心中要有一个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万事要有始有终,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探究,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收获,老师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提出导向性建议。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我学了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法,领悟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点心得,这只是我利用诱思探究教学法上课的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运用探究式教学要控制教师的讲话时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
案例:切蛋糕
内容: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大小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事情入手即给老师“过生日”,从而给学生创设一种可以用扇形图来描述的现实情景“切蛋糕”。
切蛋糕是每个学生都有的非系统化的社会经验,我会问大家“如何把蛋糕等分成2块时”,甲学生直接站起来告诉我:“从中间直接切一刀”,我又问“如何把蛋糕等分成4块”。乙生告诉我“先横着切一刀,再竖着切一刀,使这两刀形成一个十字型”。甲生和乙生在告诉我如何切蛋糕的时候,就已经暗含着每一块蛋糕实多少度了。学生在小学学过“几等分圆”、“扇形”及“扇形的圆心角”等数学知识,再加上现实中真是有效的社会经验,我会悄悄地问大家“谁帮我描述一下这些蛋糕的形状”与“每个扇形有没有度数呢,那它的圆心角是多少呢?”进行巧妙地引导,学生就能够有感性认识慢慢地升华到理性的认识--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
我会再问“如何把蛋糕分成5块或者6快呢?”大家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丙生站起来告诉我,“如果把蛋糕分成5块,把整个圆心角360°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72°,这样就可以形成5个相同的扇形”,丙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和他同桌进行了计算,已经会把这个生活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来回答。我再次基础对切蛋糕事件进行一个思路理清。将n等分圆即把圆心角n等分问题转化成实际问题切蛋糕,从而将这个抽象问题转化成实际问题,更方便学生的理解。
我再深入和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认识由等分切蛋糕到不等分切蛋糕的活动。理论上就是从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过渡到按比例分圆即按比例分圆心角。从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来看,他们已经潜意识的将生活中“不等分切蛋糕”的生活经验,可以定向的蛋糕大小由圆心角大小决定,而圆心角大小可以由“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来定量地确定。
总体来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立“切蛋糕”这个有趣的活动,问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绘制扇形图的操作过程,明确“两个关系”——扇形的面积与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关系,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扇形所占百分比的数量关系,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用切蛋糕这件事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正确价值观。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诱思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诱思探究教学法改变了以前数学学起来枯燥无味的感觉,现在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实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
五 反思与建议
数学课自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来授课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我对以下诱思探究教学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1、良好的教学情境切入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
2、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3、学科之间的多维知识建构是学好数学的根本所在。
5.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 篇五
新课程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创造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科学的诱导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教学的一些片断。
师:请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生:354、534能被2整除。(师板书)
师: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生:345、435能被5整除。(师板书)师:能被2或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师:用3、4、5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自尝试着,很快有学生激动地高举着手)
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的能被3整除的数有453、543。我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师: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你对自己的想法有没有检验过? 生:还没有。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检验一下这一猜想是否正确。
生:我认为这一猜想是不正确的。因为13这个数的个位上是3,但13不能被3整除。还有26也不能被3整除。
师:多好的反例,把猜想彻底地否定了。
生:我发现有时候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却能被3整除。例如,345、435、354、543。
生:我发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数有时都能被3整除,有时都不能被3整除。师:好!这是你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学生的眼里充满迷茫)
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许许多多,有一位数,也有两位数、三位数,还有位数更多的数。一下子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难哪!能否先从位数较少的数着手呢?
(学生各自写出许多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从中寻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发现了规律)生:我发现12、15、18、21、24、27、30、33、36、39、42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3。师:在你写的这些数中是有这样的规律,不过,如果让你判断57能不能被3整除?54能不能被3整除呢?
(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师:看来,这不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我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师:师吗?对这一发现有没有检验过?
生:我检验过,是对的。12能被3整除,调换位置后是21,21也能被3整除。师:这——会不会是碰巧?
生:不是巧合。24调换位置后是42,它们都能被3整除。师:
24、42还真都能被3整除,会不会又是碰巧呢?(许多学生都被惹急了,激动地说:“这不是碰巧。”)
师:“这不是碰巧的理由”呢?就算不是碰巧,那让你判断57能否被3整除,你怎么判断?先判断75?那75又怎么判断?先判断57?这样颠来倒去何时了。
(学生又一次会心的笑了起来)
师:看来,这还不是判定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得数的特征到底在那里呢?(学生皱起眉头苦苦地思考着,又流露出百思不得其解的无奈)
师:12这个数的个位上是2,这2是不能被3整除的,这是为什么呀?(学生凝滞的思维又活跃了起来)
生:虽然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可是前面的10除以3还余下1,将余下的1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正好是3,又能被3整除,所以,整个12就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10+2=9*1+1+2)师:那22呢?
生:22这个数个位上的2不能被3整除,前面的20除以3还余下2,将余下的2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4,4不能被3整除,所以22不能被3整除。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2=20+2=9*2+2+2)师:要判断78,可以怎样想?
:生:78可以写成70+8,70是7个9加7,这个7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78也能被3整除。
(结合该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8=70+8=9*7+7+8)
生:我发现规律了。只要看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如果加出来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真是这样的吗?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生:从上面式子中可以知道,9的倍数肯定能被3整除,所以只要再看其余的两个数的和,而其余的两个数正好是个位与十位上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能被3整除的两为数的特征,而且还说出了道理。那么对于三位数|四位数,它们会有什么特征?
生:对于三位数、四位数等,判断能否被3整除,也只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这里4+6+7+3=20,20不能被3整除,所以4673也不能被3整除。
(该生举例且板书:4673=4000+600+70+3=999*4+4+99*6+6+917+7+3)
生:我能举个能够整除的例子,如465,各个位上得数的和是15,15能被3整除,所以,465能被3整除。
(学生自己板书:465=400+60+5=99*4+4+9*6+6+5)
师:同学们由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的特征,对其他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进行了猜想,并通过举正、反例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谁能归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的能被3整除的数,如果把数位上的数换一下位置,得到的数仍然能被3整除,是不是一种巧合?
生:因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而调换位置后的和是不变的,所以,不是巧合。
师:!很好!同学们自觉地运用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巧合做出了解释。。。。
6.诱思探究总结 物理组 篇六
---新课程改革暨诱思探究教学总结
章丘市第五中学 物理组 李运起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我们走的曲曲折折,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作了认真分析和思考,认为诱思探究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今年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决心和力度最大的一年,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创始人、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先后两次来到我校,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和指导。之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师生密切配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一年的反复学习、反复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一年来物理组进行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做一简短的总结。
首先,通过实施诱思探究实验教学,使我们组每位教师都发生了教学观念上的彻底转变,诱思探究教学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方面探究活动获取新知并培养能力。教师不是注入式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方法论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探究活动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以及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此举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落实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观。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去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力争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体现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不仅要通过探究过程的经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获得结论或推导出问题答案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总结,再创新、再总结,使我们的诱思探究课堂教学越来越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在开始的理论学习阶段,我们每天保证一小时的个人学习时间,每周保证两次集中学习时间,每次不少于两小时,每人记录整理学习笔记不少于五万字,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的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全校公布。教师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集中学习时,组内每位教师积极参与,争相发表自己学习的见解或感受,同时也把各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摆出来,供大家讨论、交流、学习„„通过半年的学习,每位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接下来的应用实践阶段,我们坚持“一课二摩三讨论”,即每周至少有一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上课教师先按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备好课,然后在集体备课会上说课,由组内其他教师提供参考意见,讨论修改,上课教师认真撰写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上第一节课;组内其他教师跟上听课,听完课后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讨论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上课教师集思广益,再一次修改教学设计,上第二节课;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组内教师再一次跟上听课,听完课后进行第三次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上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最后的课堂实施建议,由上课教师重新撰写定稿后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学校领导的监督指导下,我们把“一课二摩三讨论”坚持下来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它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组内三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1—2年)迅速成长起来,由教学新手成为老手,尤其是胡士会老师(参加工作1年半)在张教授来我校听课指导时,上了一节全校示范课(《光的全反射》),得到了领导、专家及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高二物理成绩也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伴随着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深入,我们还将继续保持旺盛的课改创新精神,继续贯彻、深化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其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继续指导我们的常规教学,使其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一柄利剑。
其次,在实施诱思探究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有些教师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并为此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又往往是矫枉过正,采取了“放羊式”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而造成的。它使课堂教学要么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激发;要么使课堂教学过程混乱,气氛过于活跃,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人们从这种“以教为中心”中看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受动性无止境的延伸,又从“以学为中心”中看到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冷落和学生自主性的放任自流。教学中的两个极端,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诱思探究课堂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在以往的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倡启发式教学,则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回答,以达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学生虽搞清楚了知识间的联系,但学习效果往往也不佳。教师作为一堂课的主体站在重心上,往往教师行为的偏差,就会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效能高与否。通过诱思探究教学实践,我们感触最大的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成了学生为了自己所探究知识与方法而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是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但不是决定者、权威者。通过教师行为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光的全反射》这节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快速的进行一下演示实验,由教师把光的全反射的发生过程“绘声绘色”的描述一遍,把临界角的计算式“一板一眼”的在黑板上推导一遍,把课本上的其他内容“原本原样”的讲(读)一遍。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但通过诱思探究理论的学习及反复实践后,胡士会老师是这样上的这节课:先通过几幅图片(几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泉水中亮晶晶的气泡、璀璨夺目的钻石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进而让学生反复观察光的全反射演示实验(由于教学条件所限不能开展分组实验的情况下,鼓励多组学生到讲台前动手操作,演示光的全反射的发生过程);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讨“何谓之光的全反射”,“光的全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及折射光线能量如何变化”,“发生光的全反射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在这样一个个有指导意义的问题引领下亲身体验了科学过程,充分进行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水到渠成的得出了光的全反射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进行了理论探究,推导出临界角的计算式;此后,在对全反射现象有一个比较明确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知识的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开课伊始提到的几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既照应了开头,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设计理念上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实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三个层次要素----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整节课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教师讲得很少但思路流畅,引导的很巧妙,过渡的很自然;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思维、讨论,再观察、再思维、再讨论,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学习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借鉴别的教师的实践经验,逐步了解了控制、驾驭与设计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是课堂上教师行为转变的方法与策略。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尝试与提高、创新,争取出新,我们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在整个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切地感到随着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化 的学习方案,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行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哪些问题是自己能自行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解决的,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情绪激昂,这点相比较过去的课堂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有了一个圆满的解决,从中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各种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如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灵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与学习效能也不言而喻。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7.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篇七
关键词:诱思探究,历史,教学,运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诱导学生去观察、想象历史文物、图片、模型、地图等,以思考、分析 历史事件、人物,从中获取思想素养,发展思维能力,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 题。要解决这 一问题,教师必须 先在“诱”字上下工夫。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 就是已经 发生过的事情。因其久远,故而枯燥;因其历经,有其生动的一面。如何去除枯燥发掘趣味性,是历史教师“诱”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初中生特别是初一新生,思维方式还处于感性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各种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历史,愿意学习历史,乐学才能好学。如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 时,内容是“我们为什 么要学习 历史?”不同的教 师授课方 式不同。我认为从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切入,如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孙中山从小立志当“洪秀全第二”,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历史人物、事件中去思考学习历史,效果会更好。
二要引导学生过滤历史知识。随着现 代科学技 术的发展,许多历史事件、人物通过影视屏幕等现代化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学生在上历史课之前,也零零星星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是,这些经过文学艺术加工的电影、电视剧,是存在虚构成分的。如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古典小说《西游记》,本身是根据玄奘去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比较电视剧、小说、历史事件的异同点。通过综合比较,既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文艺作品鉴赏能力。学生从玄奘长途跋涉、克服困难,最终到达 天竺取得佛经的史实中吸收思想素养,内化为勤奋学习的精神动力。
三要牵引学生身临历史情境。教师应 根据初中 生的思维特征,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被搬上银幕,如《西楚霸王》《三国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林则徐》《甲午风云》《慈禧太后》等,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直观教材。教师可利用现 代化教学 手段对它 们进行剪 辑、筛选,引入课堂,营造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 共鸣,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当“诱”这一手段 的必要性 明确之后,如何恰当 地“诱”以达到“思”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设疑应目 的明确,切忌随意 性、盲目性。或诱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或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或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或培育学 生的道德 情操。否则,设疑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目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提问是流光溢彩抑或黯然失色,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深思熟虑,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能获取问题的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努力获取问题 答案的过 程中,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 活动,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达到了“思”的目的。
其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这是历史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历史思维品质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诱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观点观察、了解、评价身边的人、事,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起到鉴古知今的作用。
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必须循 序渐进。这是 由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以及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决定的。对初一学生,应着重培养阅读和认知历史事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如在“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了解了唐玄宗在天宝年间所发生的统治危机之后,教师提出 问题“天宝 年间为什 么会发生 安史之乱”,学生一般只会按照课文的表述回答其中的一个原因: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从叛乱的发动者这方面分析。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对叛乱者节度使的权力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节度使的权力过大,使其夺取中央权力的欲望不断膨胀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在这一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诱导作用,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这一问题 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还掌握了“节度使”等有关的历史概念。对初二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纵向比较、归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初三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横向比较、归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的能力。
8.用“诱思探究”促“教学过程” 篇八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过程”是最重要的,而结论次之。而“教学过程”与“教学结论”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牵涉到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等很多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诱思探究”教学能把教学过程安排得具体、科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出一个个准确可靠、丰富多彩、新奇别致的知识结论。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用“诱思探究”促“教学过程”,有益于发展思维,使学生推究出来的知识结论准确可靠
譬如,我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文末有一句交代孔乙己结局的文字:“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结论的推究上,让学生联系孔乙己第二次离开咸亨酒店的实际情景,展开充分的想象,分析比较,然后让学生的多种观点在课堂上碰撞、争论,最终得出结论:孔乙己不可能还活在人世,他的确死了。学生通过反复推究得出的结论不仅准确可靠,而且印象深刻。
二、用“诱思探究”促“教学过程”,促成多元思考,学生推究出来的结论丰富多彩
譬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课堂上放映一个纪录片,说的是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获并要被枪杀,许多围观的人便高呼“万岁”,对于“万岁”这一呼声,“我”却特别觉得“刺耳”。当学生学习到这个地方时,我便把作者为何觉得特别“刺耳”这一知识结论的探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讨论、争议,彻底改变了过去由教者直截了当地把结论讲给学生的教法。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思考、想象、议论、争执,得出了许许多多独到且精辟的见解,获得的知识结论真可谓丰富多彩。他们以此推究出来的,不再只是过去由我们教给学生的“因为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创伤”这一结论,而是多方面的。这些不仅丰富了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元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智力与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用“诱思探究”促“教学过程”,鼓励创新思维,学生推究出来的知识结论正反相映
譬如,我在教《出师表》时,学习到诸葛亮追述跟随先帝的历史,表明他对蜀汉的忠诚一段时,我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说明了什么?要求他们深入理解,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一番缜密的思考,得出以下结论:①说明刘备谦虚、谨慎、平易近人;②说明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③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志向远大;④说明刘备不趾高气扬,不恃才傲物;⑤说明刘备野心勃勃,想当皇帝;⑥说明刘备性情温和,火气不大,为谋事成,细心耐心;⑦说明刘备卑鄙龌龊,死皮赖脸;⑧说明刘备有德无能,缺乏智慧和勇气……可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且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他们得出的一个个结论竟是这样的新奇别致,正反相映,妙趣横生。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用“诱思探究”促“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既遵循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原则,又符合创新型学习的规律,学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诱思探究,高校课堂】推荐阅读:
诱思探究法教学初探08-22
第二章自测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09-20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07-1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09-28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的探究07-05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08-06
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9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11-05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07-08
构建主体探究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体会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