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2024-08-27

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精选7篇)

1.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篇一

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为把我校建设成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中南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 健

(2005年5月28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本次大会是中南大学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也是在我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和主要经验

2000年4月,在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经教育部批准,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五年来,在中组部、教育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党员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综合实力大幅度上升,初步实现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开始进入当今中国高校的第一方阵。

(一)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相继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构筑了由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组成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7个,居全国高校第14位。有16个一级学科入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1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由5个增加到16个,居全国高校第13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8个增加到18个,居全国高校第9位。成立和发展了研究生院。博士点增加到128个,硕士点增加到207个,本科专业增加到75个。

巩固和发展了我校在有色金属、医学、土木与铁道交通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初步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资源与材料学科体系和基因—细胞—组织生命科学创新体系。在材料学、遗传学、粉末冶金、矿物加工、地矿工程等领域形成强势学科群,土木、铁道交通、机电、管理等优势学科在国内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并校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孕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水平有较大提高,文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

(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办学规模上了一个大台阶。到去年年底,我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7002人,其中本科生32630人,比并校前增加约7000人;研究生10455人,比并校前增加约8000人;留学生、高职生、成人脱产班学生3917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达到1∶3.12。

教学水平稳中有升。2000年以来,有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居全国高校第8位;10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居全国高校第7位;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居全国高校第14位;1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被教育部专家组评估为优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顺利通过中期检查,新增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教育部批准我校为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7所高校之一。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五年来,共为国家输送本科生27546人,研究生4785人,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先后有97个团队588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连续两届获得金奖,并获“挑战杯”竞赛团体优胜杯。经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我校进入国家强军计划,成为第一所为军队培养指挥与技术合一现役军官研究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受到广州军区的好评。网络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高职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奖项目数连续五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2004年获国家科技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1位。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我国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共有6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居全国高校第3位。科技经费连续五年保持每年递增1亿元,2004年已突破6亿元。军工科技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军工项目立项经费连续多年居非军口高校之首。基础研究得到加强,973计划首席项目增加到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4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五年来增加4倍。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继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后,又获准成立人类胚胎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首次获得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立项。新增省部级研究与发展基地11个。有2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落户我校,总投资3.3亿元。结合大学科技园建设,创办学科性公司55个,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四)社会服务日益扩大

五年来,学校先后与国内10多个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被企业采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选矿脱硅—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工艺”,大大提高了铝土矿资源的利用率,使我国铝土矿资源的保证年限从10年左右提高到40年。“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及外形、结构设计方法”,为改善列车气动性能提供了依据,使空气阻力减少50%,为我国列车大规模提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的有关成果,被国家写入中小企业促进法。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荣获《当代》文学奖。

医疗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卫生部和湖南省的支持下,被誉为“南湘雅”的三所附属医院迈上新台阶。2004年,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超过800家,年门诊量24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8.6万人次,年手术8万台次,年业务收入20.5亿元。医疗质量稳步提高,社会综合满意率达98%。在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中,三所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五)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并校伊始,通过实施“五个统一”: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人事分配制度、统一财务制度、统一资产采购和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融合与发展。2002年完成了第一轮机构编制改革和二级学院调整。初步形成了适应学校发展的人事分配制度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工作业绩为主导、以竞争激励为主线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以岗位津贴为主的分配制度。通过实施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和考核、办学水平评估、经费总额动态包干、教授委员会等制度,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超常规引进和实施博士化工程,高层次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我校现有两院院士1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2人。有博士生导师483人、教授1108人、副教授2314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在学历结构上,专任教师的博士比达到22.1%,研究生比达到66.4%;临床教师博士比达到16.4%,研究生比达到46.6%;目前还有836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缘结构也有所改善,专任教师中具有校外学历的比例提高到50.4%,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达1600多人。

(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目前,学校国有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9亿多元(不含三所附属医院),比2000年增加116%。学校事业总收入从并校时的6.5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23亿元,增加56%。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年平均收入比并校前增加50%以上。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学校投资改造教学、科研及学生宿舍用房16万多平方米,新建和改建道路16万多平方米,增加绿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48%,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后勤集团利用社会资金新建学生公寓、食堂12万平方米,全校63栋学生公寓、22栋教学楼和办公楼均实行了规范的物业管理,并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个食堂被评为湖南省高等学校标准化学生食堂。基本建设取得重要成绩。新建教学、科研用房11万多平方米,教学中心大楼获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多功能科教大楼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完成新校区2094亩建设用地的征地与规划并开始拆迁安置工作。校办产业生产经营总体态势良好,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七)对外合作交流活跃

五年来,我校先后与境外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接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各类学者及驻华使节等3000多人次,共招收外国留学生382人、港澳台学生426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学术活动在我校举行,其中包括发育与疾病的分子基础国际研讨会由我校主办,全球锌业产、学、研、商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率团访问我校,科技部批准中俄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化中心落户我校等。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9次。聘请的外国专家两次获得国家友谊奖。累计争取到境外资助经费680多万美元。

(八)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学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创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中南大学紧密结合起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学校的迅速崛起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立二级党组织43个,党员人数从8950人增加到13927人。截止2004年底,大学生党员占大学生总数的10.45%,研究生党员占研究生总数的37.2%。共培训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34000多人次。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走上中层领导岗位。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和实施党支部建设“54321凝聚工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有8个先进党支部、1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1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湖南省委和省高校工委的表彰。

党风廉政建设成绩显著。确立了“以责任制为龙头,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积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严肃党的纪律,共查处了9起违纪违法案件,对9名党员干部作出了处理。通过采取规范管理、集中采购等多种措施,行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积极推进“阳光招生”、“阳光收费”,受到监察部、教育部等七部委的充分肯定。学校纪委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学校财务顺利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并获较高评价。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湖南省文明高校的复查。校党委先后作出向金展鹏院士、赵长平同学和黄伯云同志及其创新团队学习的决定,在鼓励先进、弘扬正气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发稿件5000余篇,“迅速崛起的中南大学”主题宣传活动对提高我校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信息工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一。稳定与安全工作取得重要成绩。

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中宣部、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了我校的做法。进一步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了贫困生资助体系。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一大批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进一步加强了统战、工会和离退休工作。建立了定期向党外人士通报学校工作情况制度,积极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坚持民主办学,校长每年向教代会报告工作,校级领导每年向职工代表述职。校工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重视离退休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和安度晚年,充分发挥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员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各位代表,我们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上述成绩,主要归功于中组部、教育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归功于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归功于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的不懈进取,归功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的热情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向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中南大学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有诸多经验与体会,其中最重要的是:

1、必须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南大学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敢于并善于抢抓一切发展机遇,敢为人先,追求卓越。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抓住了三个大的发展机遇,第一个机遇是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们通过并校扩招,实现了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第二个机遇是国家“985工程”,继“211工程”之后,我们又成功进入“985工程”,争取到国家较大的财政支持。第三个机遇是成为中管高校,升格为副部级,进入全国高校的第一方阵。

2、必须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融合。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中南工业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中南大学就没有今天的地位。我校的实践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英明正确的。学校合并后,我们以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管理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通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融合,中南大学迅速崛起,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20位,成功地实现了1+1+1>3的聚合效应,被教育部领导誉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3、必须坚持科技强校战略,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没有科研,也没有中南大学今天的地位。科研是中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比较优势,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科研,并通过科研凝聚队伍,培养人才,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我们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实行课题负责制;较早提出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理念;最先提出“两个70%”的政策,创办学科性公司。这些观念和政策的创新,极大地解放了学校的科技生产力,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加快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

4、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南大学自组建以来,始终注意把党的建设与创建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又使行政领导能够充分行使权力,为中南大学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与主要任务

本世纪头20年,对中南大学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被摆到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二是国家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为地处湖南的我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通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在中南大学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学校未来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不少艰难险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国家对重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肩负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其次,我校在国内第一方阵的大学中尚处于中间位置,与国际知名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你追我赶,形势逼人。从总体上来看,我们仍处在爬坡阶段,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进一步非常不容易,往后退的危险却时刻存在。第三,我校原来底子就比较薄,又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在投入方面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第四,我们自身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需要;机关管理干部人数偏多,办事效率不高;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短缺,教师总量不足;教学资源紧张,个别专业教学质量滑坡;部分二级学院的设置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加强。

中南大学现已进入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新时期。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人才强校和科技强校战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创新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延伸和必然选择。我们要把创新作为中南大学的灵魂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把以创新促发展作为未来的战略取向,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更加突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突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社会服务上,更加重视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文化氛围上,更加倡导学术民主、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学校管理上,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新型大学,首先观念要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只有这样,中南大学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持续发展。

为加快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我校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20个左右;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20个左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到20个左右。部分学科达到国际一流和国内一流水平。在巩固工科、医科优势和进一步加强理科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固厣目疲迪治目谱ㄒ倒抑氐阊Э坪鸵患堆Э撇┦康愕耐黄啤?br>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加到6个左右;科技经费突破10亿元;国防军工立项和经费继续保持非军口高校第1位;国家科技奖获奖数量继续居全国高校前列;发明专利和SCI论文进入全国高校前15位;学科性公司的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

新增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拔尖人才50人左右;引进和在职培养博士800—1000人,专任教师的博士比达到50%以上。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上升到1∶2;本科生稳定在36000人以内,研究生增加到18000人以上。

基本完成新校区建设,建成“数字中南”;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职工的收入明显增加;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

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充分体现;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明显加强;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

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8项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重点抓好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创新型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在继续千方百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加大对本校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正式启动“521人才工程”。实施“升华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聚集一支50人左右的杰出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实施“升华学者计划”,汇聚一支200人左右的中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队伍;实施“升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选拔1000名左右在科研学术上崭露头角并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跟踪培养。二是继续推进博士化工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40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考察、使用和培养,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启用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并且能够干成事的干部。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对于那些不敢抓、不敢管、不敢负责任的干部,不能委以重任。积极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为不同的人设计不同的“跑道”。努力营造这样一种环境,使中南大学的每一位同志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都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二)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加快建立与创新型大学相适应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以岗位津贴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和中层干部竞聘。通过科学设岗、公平竞争、管理岗位与服务岗位分列、末位淘汰等措施,着力解决校机关精官简政的问题。试行“带头人+学术梯队”的创新团队组织形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岗位年薪制试点。

二级学院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没有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就没有活力。要加快管理重心下移的步伐,进一步明确二级学院的责权利,把能够下放的权力都放下去,使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领导班子建设。机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做好为二级学院服务的工作。

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加大医科与工科、文科的交叉融合力度,催生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重视附属医院的建设,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名医。

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严格后勤服务质量标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实行学校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地推进传统校办企业的更新、改造和资产重组,组建校办产业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好学校在企业中的国有经营性资产。(三)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群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实施十五“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契机,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共同发展,提高学科的原创性能力和在关键领域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在我校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医学、土木与铁道交通等领域构建国内一流的大学科群。积极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好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巩固和发展现有优势学科群的同时,争取形成新的学科群。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注意其它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协调发展,依托我校工科、医科的优势发展特色文科。加大工科、医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融合的力度,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进一步健全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制,加强中期评估。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绿色通道”,建立“学科特区”。加强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引入竞争,激发活力,提高学科建设效果。

(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坚持学校工作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把工作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逐步建立与创新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继续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

加强本科教学。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确保评估达到优秀。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研究性、探索性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加大教学投入,每年从学校学费收入中拿出30%用于教学。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鼓励和推动名师上讲台。进一步抓好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

牢固确立研究生教育在创新型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办好研究生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导师负责制,积极推进团队式指导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多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提倡研究生与导师共同成为科研创新主体,建立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拓展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途径,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精英人才。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

(五)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坚持科技强校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通过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立中南大学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南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南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中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等四大研究基地。

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实施“985工程”,建立有色金属、医学和先进制造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并力争有色金属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项目。进一步强化我校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做好三个服务:服务行业,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做贡献;服务地方,积极参与中部崛起战略和科教兴湘行动;服务国防,把军工科技和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

继续推进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实行“两个70%”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学科性公司。建立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

创新科技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快学校的发展。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强强合作,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学生、联合科研等活动。继续吸引杰出留学人才,积极派遣优秀教师及科技人员到国外留学,进一步提高我校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双边或多边学术交流,扩大留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成立中南大学科教兴湘领导小组,制定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计划,努力为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科研机构及兄弟院校的合作,扩大与中心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七)完成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经过多方努力,国务院已正式批准我校征地2000余亩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建设是一场硬仗,最大的难题是融资和拆迁。学校现已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在拆迁工作到位后,将分期启动建设体育运动中心、教学楼、图书馆、学院楼、科研楼及各种配套设施。预计新校区建成以后,将有11个二级学院和3万名学生入住,届时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将大大改善。在加快新校区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老校区的规划和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南”。对现有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建成校园卡系统。积极发展网络教学,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建设步伐。建立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切实解决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财政支持的同时,努力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多聚财、理好财,力争使学校的年总收入在2010年达到15亿元。建立与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总量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继续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作用,规范财务行为,理顺校内各种经济关系。

(八)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中南”

我们要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管理,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抓好校园的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深入开展同各种敌对势力及“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学成致用、天道酬勤等优秀文化,强化“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逐步形成有中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精神。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大学,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是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用其指导我们的行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指路明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校、二级单位两级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校、团校、马列学习小组等思想建设阵地的作用,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加快中南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着眼于先进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思考,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上来,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上来。

(二)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与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校党委的自身建设。校党委成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学校的能力;必须深刻把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不断提高协调发展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各种矛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办学的能力。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想大事、议大事、干大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加快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努力把党委班子建设成学校坚强的领导核心。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委要选好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基层党组织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积极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继续实施党支部建设“54321凝聚工程”,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我校将组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素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与知识分子的密切联系,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常戒骄躁之心,常怀忧患意识。要坚持校务公开,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做好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工作。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提供政治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不断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依法依规治教的规范管理机制,完善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强化惩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管好自己,严格遵守中纪委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教育部党组提出的“六不准”,并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对于顶风违纪者,必须严肃处理。

(四)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应当看到,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个别教师没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种情况亟待改进。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最近专门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学校工作,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使全体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听党的话跟党走;另一方面,要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早日成为党的一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加投入。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按照有关规定配足专职辅导员,鼓励专任教师兼职从事学生工作,继续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在保持原投入的基础上,每年从学费收入中再拿出1%用于学生德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学费收入的10%用于贫困生,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是把中南大学建设成创新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奋发有为,只争朝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不断创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谱写中南大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2.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篇二

现如今,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高等教育逐步转到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借鉴国外先进高校的办学经验, 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

关于大学制度, 有学者认为其大体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宏观层面的大学制度, 亦可理解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 它包括国家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 是一个国家整体高等教育系统的总称;另一方面是微观制度, 主要是指一所大学的组织结构和体系, 是维系一所大学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和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由此可见,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依法确定政府和大学关系的前提下建立的, 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原则是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监管机制”。大学自主办学需要“社会支持和监督”, “扩大社会合作”, “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显然是说学校与外部的关系问题。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按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 “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 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实行民主管理。因此, 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 坚持深刻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大学办学规律和管理规律,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主要围绕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来进行。大学应建立起一整套与其承担的社会职责相配套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

首先必须明晰大学内部领导决策机制, 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党委领导体现在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上, 是以党委为核心的政治权力;校长负责是在党委决策的基础上, 独立负责学校行政体系的运转, 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教授治学体现在以教授为主要代表的教职员工对学术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 是学术委员会对学术问题的决策机构, 如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师资聘任委员会等学术委员会, 是以教授为主的学术权力;民主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和各群团组织机构, 包括民主党派、工会、团委、教代会、学生会等, 是广大师生员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民主权力。

其次是建立大学的正常运行制度。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运行制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制度、教学、科研制度、校内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等, 是保证学校工作运行和大学功能发挥的基本制度。

再次是建立大学资源分配制度。如学校资源的调配与使用, 学校的规划与发展等, 所谓学校领导的权利也就在于对资源分配的权利。

最后是建立大学监督评价制度。如奖惩制度、纪律制度等, 这是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的约束机制。任何制度体系如果缺少监督评价将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 也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所以, 监督评价制度是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纵观大学制度的建立过程, 其实质就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过程。目前, 大学利益的相关者主要表现为三个主体:大学、政府、市场。其中大学与市场的矛盾显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突出。大学制度的“现代”含义也增添了更多的市场因素。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必须引进市场机制的思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大环境下进行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相应地,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管理体制的多样化, 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人才培养的市场化, 学校发展的科学化, 内部管理的民主化。因此,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 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力是核心, 行政权力是基础, 学术权力是重点, 民主权力是保障。

三、教代会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现代化大学制度中, 特别是在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代会具有明确的法定地位。教代会是按国家法律法规组织的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规定“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 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通过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对工会、教代会及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规定, 体现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为教职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代会具有比较完备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高校, 有分别按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教代会章程》或《实施办法》建立的学校一级教代会和院二级教代会;教代会有按期召开和换届 (一般3—5年一届) 制度;教代会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实行常任制, 有代表选举制度和办法;教代会有提案及提案督办制度;有委员会、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闭会期间还有专门机构———高校工会委员会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等, 均能使教代会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责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教代会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它代表的是全体教职员工, 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它在本单位权限范围内行使审议建议权, 听取本单位行政负责人的工作报告, 讨论审议本单位工作计划、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及其他有关本单位发展的重大问题,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审议通过权是指审议通过本单位贯彻执行学校教代会决议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办法, 审议通过本单位内部提出的聘任实施方案、奖惩规定、考核办法、分配方案以及其他与教职工权益有关的政策性措施和规章制度。审议决定权是指审议决定本单位集体福利管理与使用办法及其他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评议监督权是指评议监督本单位领导干部, 对校、院务公开工作负有评议监督和推进责任。

教代会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行使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权利, 它审议通过学校的决策、计划、方案和办法, 作出相应决议和决定时, 能充分体现和集中反映广大教职工集体的智慧和愿望, 代表全体教职工的统一意志, 在学校全体教职工中享有很高的权威性。这种民主管理中的民主权力,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 所以,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总之, 在建立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中, 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领导上, 体现在思想和组织的建设上。校长对行政负总责, 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 体现在学校整体办学战略的制定和思路的推进上。教授治学体现在学科发展的谋划、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广大教职工从学校发展和自身权益出发, 通过教代会等学校民主管理的形式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重大管理事务, 行使民主权力, 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只有这样, 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才会形成, 政府的宏观调控才会有效,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才会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8) .

[2]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3—14) .

[3]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3) .

3.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篇三

两会会期为何缩短理由不明。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笔者认为均欠妥。2005年4月15日笔者在《人大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人大会期也能缩短吗?》 一文,批评当时为整顿文山会海,节省行政开支,而把人大、政协两会会期也砍缩的决定不妥,现在仍然持这一观点。这里只谈人大。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是由我国宪法确立、全体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唯一代表人民意志,进行立法决策和对行政、司法等权力机关的施政和执法实施法律监督,以及由它选举和罢免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等各方主要官员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是13亿中国人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愿与理想的唯一寄托。它的任务和使命无疑是神圣而艰巨的。而广大人民又主要通过人大代表在每次人代会上来表达他们的意愿和理想,然后综合体现在人代会通过的报告、决议,特别是法律文件。因此人代会也是神圣的庄严的极为重要的。它的性质与所有其他会议绝对不能等同视之。宪法明确规定人代会必须每年召开一次,而不是可开可不开。其他会议均未纳入此规定。所以人代会绝不是可随意摆弄的工具,想开就开,想不开就不开,想长就长,想短就短。

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人代会的会期,但宪法赋予人大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和职权。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外交和军事等事务的繁重,都是举世无比的,所以人大的会期理应很长而不是很短。目前世界上民主国家的议会,每年会期少则几十天,多则百多天。我国人大与这些国家的议会虽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仍属国家议会,且比外国议会的职权范围更大。但不知何种原因,我国的人大会期反而是世界上最短的,显然不合理不合逻辑,与人大的神圣使命完全不相称。也许这正是我国各级人大长期被视为“花瓶”、“橡皮图章”的一个原因。而有的地方把人代会压缩到近年来会期最短的一次——3天,就更令人费解。

笔者认为,不管凭什么理由,把人代会压缩为三天,只能说明是把人代会当作可有可无至少是把它等同于其他会议,对人代会的性质及其最高权威缺乏应有的认识。人代会是人民选出的代表集会议政和决策的主要时机。因为人民需要通过这种会议经常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并通过它的决议去实现这些理想和要求。人民也需要通过人代会考察代表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并对其履职表现作出评断,决定下次是否再信任和选举他们。因此,人代会也是加深代表对选民的依赖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在未来普选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人代会若长期不开或开会时间很短,就无法实现人民的意愿和理想,行政、司法等其他权力就会独断专行,危及人民权益。此种例证不胜枚举。1788年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谈及英国最早的议会只是每年开一次会时指出:“即使这些一年一次的会议也多半由君主任意决定,以致在各种借口下皇家的野心往往千方百计地使会议出现长时期的和危险的中断。”为了改变这种不满,国王查理二世不得不颁布法令,规定议会中断不得超过三年。威廉三世即位时,更加郑重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宣布议会必须经常开会,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69~270页)。400多年前的英国国王和人民尚且懂得这一点,为什么21世纪文明民主的中国官员还不懂这一点呢?

不管人们怎样以所谓历史和国情不同来进行辩解,今天中国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绝对比400多年前的英王国要庞大复杂和艰巨得多,中国各级人大绝对需要经常地更长时间地开会议政。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释放民意,表达民意,监督政府良性施政。而把人大会议缩短为3天,又怎能充分表达民意,监督政府呢?这实际上暴露了权力对权利的不尊重、不敬畏,也是对人民民主或人民当家作主的不尊重。

报道说,武汉市政协会议主要听取两个报告,列席同时召开的人代会、审议通过一个决议(都是听报告),实际上3天时间就是听4个报告。人代会也基本相同。期间,不仅不可能有时间让代表全面审议这些报告,更谈不上让代表提出重大议案,或针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和辩论。而目前我国各地的这类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人代会固然需要权力部门报告施政和执法情况,但最主要的是代表反映、交流和集中民意,审议和辩论权力部门的工作方向,就重大内外政策作出决策。若把人代会开成只听几个权力部门的报告,显然没有多大意义。

4.大学团代会工作报告 篇四

一、十年来,我们坚持以理想育人为先导,用先进的理论武装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

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业余团校、团支部、“双学”小组、理论社团等载体,利用网络、团刊、宣传栏等阵地,以讲座、研讨、论坛、竞赛、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以重大节庆纪念日和“神六”胜利发射与回收、迎北京奥运、嫦娥一号胜利发射等重大事件为契机,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了“对党说句心里话”、“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学校同发展”、“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永远跟党走、作为在基层”、“我为评建作贡献”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走与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正确成长道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追求真知,脚踏实地、自觉奉献,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涌现出吕传良、陶方昆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形成了良好的就业导向。

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基石,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作贡献、促和谐,社会实践工作奠定新格局

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紧扣时代主题,结合我校实际,坚持点面结合,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变化”的立项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十年来,我校开展了扶贫济困助学、服务新农村、普法宣传、“三下乡”、“四进社区”、岗位见习、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一大批社会实践基地,涌现了大学生荣辱观宣讲团、大学生骨干服务团、科技兴农服务团等一批全国、全省社会实践先进志愿服务队,真正让我校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融炉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校团委已经连续3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我们还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为中心,把志愿服务与红十字会工作相结合,全面融合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受到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会表彰,荣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和“安徽省红十字模范学校”双重称号。加强了青年志愿者的制度化、规范化、项目化建设,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志愿活动,实施了校园文明秩序维护、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5·18和6·18等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敬老助贤、扶贫济困助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不仅成为了活跃在校园、奉献的社会的一道绚丽风景线,而且确实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促进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也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欢迎,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体,不断推进校园科技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打开新局面

我们要求全校共青团组织以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的,激励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健康、有序、稳步地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我们注重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努力营造科技实践氛围,争取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部门的支持,搭建“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竞赛的平台,举办“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等科技学术讲座,举行科技作品展览,使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至今,我校已举办了5届学生科技文化节和3届“挑战杯”系列大赛。近年来,学生在省内外和全国学生学术科技大赛中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特别是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付德保、吴天兆、江涛、袁晨炜四位同学的参赛作品《新农村规划与建筑设计新探》获得了二等奖。在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和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连续捧得“优胜杯”。

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针,通过开展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把校园文化的内化教育功能与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成才成人。至今,我校已培育了包括卡拉OK大赛、“青春飞扬”舞蹈大赛、健美操大赛、器乐比赛、曲艺大赛、社团巡礼、主持人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大赛等内容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及迎新送旧晚会、周末学术报告厅等校园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四、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育人为根本,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团员青年构建新体系

我们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竭诚服务广大团员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开发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功能。从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维护学校安定稳定出发,我们密切关注与团员青年学习、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维护团员青年合法权益,支持团员学生参与学校有关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我们积极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利用社会资源为贫困生提供实际的物质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特别是在扶助贫困生工作中鼓励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把济困工作同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激励作用。十年来,我们依托勤工助学为贫困同学提供岗位近万个,受资助贫困生三万余人次;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引导贫困生自强自立。我们积极参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了西部计划和基层计划志愿者选拔、大学生就业训练、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会、中央企业牵手高校贫困生等活动,鼓励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们注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大学生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五、十年来,我们坚持以组织育人为保证,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团的自身建设实现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主动寻求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把团建纳入党建的工作范围,坚持“关键在‘带’,根本在‘建’”的方针,使“党建带团建”成为推动新时期我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推优”工作扎实有效,宣传工作全面深入,网络建设逐渐提升。我们扎实开展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团干部达到了“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效果,这项工作得到了团省委督导组、团省委副书记朱斌等同志的充分肯定。我们树立了“基层第一”的思想,重心下移,坚持“校团委为主导、学院总支架桥梁、团支部唱主角”,不断加强全校共青团组织的基础建设,团支部的主题活动百花齐放,增强了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注重团建创新,推广项目化运作机制,尝试在社团建团。我们大力加强团员、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团校培训力度,继续办好学生干部培训班,拓展青年人才工作,为团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十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先后涌现了 “全国先进班集体”、“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三好学生”、“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等一大批青年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

六、十年来,我们坚持以“一体两翼”为格局,坚持以团员青年为本的方针,“三自”职能不断涌现新成绩

我们坚持“以共青团为主体、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为两翼”的格局,不断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努力打开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的新局面,让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的过程中,不断创出新成绩,取得新成效。我们注意指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十年来,学生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了“师生之桥、学生之家、干部之校”的作用,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指导学生会通过教学、生活、校园活动等专项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设立权益部、伙食委员会、公寓管理委员会,不断加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打造了“周末讲坛”、“十佳大学生评选”、“辩论赛”、“海报设计大赛”、现场书画比赛等文化精品。

同时,我们按照“一个规范管理办法、一个指导老师、一个挂靠单位、一批活动骨干”的原则,坚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并重,积极扶持、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工作报告《大学团代会工作报告》。目前,我校6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团巡礼活动,如书法展、漫画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心理健康咨询周”、“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营销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了一个寓教于乐、学生喜爱、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回顾十年的历程,成绩令人鼓舞但不足客观存在,经验催人奋进但挑战依然严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今后的发展,我们认识到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还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团员青年的需求相比,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团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团干部的创新奉献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等等。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研究,认真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同学们,以上的成绩再次证明,我校的团员青年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代,是开拓进取、勇挑重担的一代。回顾过去几年取得的成绩,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学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主动寻求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火热的青春激情和高昂的士气,才能在学校中确立共青团组织的位置,才能使共青团组织更好地团结、教育、引导、服务青年,促进共青团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始终坚持理论武装,围绕科学理论开展思想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保证。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引领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永保先进性。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青年需求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宗旨。青年是求新求快、追求进步、可塑性强的,学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了解和掌握青年的思想动向,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共青团工作,必须以团员青年的素质提高、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共青团组织增强群众基础、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影响力的基本前提,也是共青团组织始终应该坚持的宗旨。

四、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围绕时代脉搏推进工作创新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组织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正确认识社会变化,深入研究青年发展,以团建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把握方向、敢于引领风气,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切地感到,我校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校党委和团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离不开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离不开全体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辛勤创造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以大会的名义向长期关心支持我校共青团事业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曾经为我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老团干、老团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锐意进取的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

第二部分 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努力谱写我校共青团事业新篇章!

各位代表、同志们、同学们,我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任务呼唤新的作为,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拓创新,奋力抒写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新的发展篇章。

今后几年,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我校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的关键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的宏伟征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升能力,奋发作为,全力开创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思想建设为首位,构筑思想育人体系,进一步推进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共青团组织要把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构筑共青团思想教育体系。

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我们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握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紧跟时代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

2、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努力为党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帮助团员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热点、焦点事件。要增强团结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团员青年自觉养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求学计划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展现新风采。要进一步深化“三爱”主题教育,传承我校“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培养团员青年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品格,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3、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理论社团、网络阵地的作用,抓学习、抓契机、抓典型、抓载体、抓阵地,引导全校团员青年把思想教育与读书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结合起来。一是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在传承美德、积聚爱心、奉献社会过程中提升境界、锤炼品格;二是开展重大节日和团日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庆北京奥运等重大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中,培养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三是开展团校和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大兴理论学习之风,掀起学习科学理论的新高潮,确保团员青年学习理论的实效性;四是利用网络和校园媒体,引导团员青年弘扬主旋律,把握青年脉搏,促进信息交流;五是宣传先进事迹和典型事迹,引导团员青年学习榜样,争做先进。

4、要开展青年思想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青年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大大激发了青年的价值取向,使青年思想更趋复杂化,行为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为了确保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开展,准确把握青年思想脉搏,要认真做好我校青年思想状况等共青团工作的调查研究,推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理论创新。

二、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依托,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进一步引领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我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我校共青团要立足实际,针对团员青年的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在“活动模式、活动机制、活动基地、活动载体和活动渠道”五个方面下功夫,促使“三下乡”向“常下乡”、“常在乡”转化,推动我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扎实开展。

1、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模式。我们要利用学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规模,不断深化“暑期社会实践与寒假社会调查相结合、日常社会实践与专题实践活动并举、个体实践与团队实践并重”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结合时代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点面结合,在点上建基地、抓队伍、出精品、求深化,在面上拓领域、抓动员、重参与、求扩大,引导团员青年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社会实践中提供服务,在社会服务中锻炼成长,贡献青春。

2、要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社会实践中,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要积极制定和推动《安徽理工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抓好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和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拓展服务项目,建立健全灵活有效的管理体系。

3、要积极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基地建设。全校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和推进已有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同时注重建立基地建设的评价体系,评比和表彰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为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努力实现社会实践的基地化、长期化、项目化。

4、要拓宽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新载体和新渠道。要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团员青年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我省欠发达地区等传统项目活动。深入实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等新项目,引导团员青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向专业化、阵地化、项目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青年志愿者的思想境界、文明素养和服务水平。

三、立足新的发展形势,以文化建设为目标,打造文化育人品牌,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共青团要正确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广大团员学生的文化素养。

1、要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我校共青团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针,把校园文化的内化教育功能与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成人。

2、要提升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我校共青团要努力搭建“挑战杯”等赛事平台,推动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科技、创业论坛,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动经费,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动手实践中,争取在申报团队的量和质上都有一定的突破。要加强与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社科部等单位的沟通,争取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智力支持、项目支持。要积极探索教师、学生参与科技、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学生科技、创业立项的管理机制,学生科技、创业成果的转化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我校学生课外科技、创业活动上新的台阶。

3、要提高校园文化的高雅品味。我校共青团要在原有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推动学生艺术作品的原创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4、要创新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我校校园文化要按照“以创新为宗旨、以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新运行机制,大力开展校园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要以文艺、学术、科研和竞赛活动充实和丰富学生组织内涵,以文艺型、学习型、学术科研型和兴趣爱好型社团带动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5、要打造一批校园文化精品。除了重点建设大学生合唱团、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一批校园文化精品外,各级团组织还要以专业文化为主题,举办专业性节日,着力培养团员青年的专业素质。各学院团总支在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和开展中,要认真结合专业内容和特点,逐步形成融专业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如英语风采大赛、建筑设计作品展、环境日和地球日宣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等。

四、把握新的发展规律,以“三服务”为原则,完善服务育人体系,进一步提高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我校共青团工作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加强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有效配置,以有限的资源服务最多的青年,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特别是把竭诚服务团员青年作为我校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热情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学习、工作、生活、情感中的实际困难。

1、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事业之中,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最终实现学校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2、要服务团员青年维护合法权益的需求。要结合我校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维权的指导。要广泛听取意见,多层面地保持同学与学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倾听团员青年呼声,反映团员青年愿望。要根据团员青年的自身特点和利益需求,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娱乐活动。要在团员青年中普及法制教育,运用法律、舆论、道德等手段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

3、要服务团员青年择业就业创业的需求。要在广大团员学生中开展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鼓励他们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和服务基层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要扎实开展素质拓展的各项工作,开展人生发展导航和就业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为有意参加劳动部门的各种技能类考级考证的学生提供帮助。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搭建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邀请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给大学生传送经验,引导学生成为创业者。

4、要服务贫困团员青年群体的需求。共青团应积极创造条件,为贫困团员青年排忧解难,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为贫困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要利用共青团活动阵地,宣传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树立贫困生自强自立的典型,把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丰富平台。

此外,还要特别做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时刻关心青年学生在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要搭建网络平台、创新联络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服务工作。

五、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党建带团建”为核心,加强共青团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推进团的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党建带团建”为核心,既不断夯实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使共青团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又不断探索新时期团的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新思路,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1、要创新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各级团组织要创新思路,大力推进社会化、项目化等运行机制,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夯实共青团的组织基础。要按照“有利于联系团员青年、有利于增强内在活力、有利于整合工作资源”的原则,重点探索团组织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等领域的团建模式,努力构建与青年大学生群体变化相适应的组织体系。通过对团工作的项目化设计,运用有效的方法对项目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提升团的合作能力,提升团的服务能力。坚持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团内议事、用人、考核、评比、管理等各项制度,公开团情团务,推动团内决策的科学化。

2、要努力加强共青团的阵地建设。要巩固以各类团属刊物和网络为载体的理论研究阵地、思想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阵地,发挥阵地建设的优势,增强我校共青团的影响力。要紧扣时代脉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深入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在全力推动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的同时,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贡献力量。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把共青团网站建设成为集工作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阵地。

3、要以开放的视野加强共青团的能力建设。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增强创造性,善于思考,敢于担当责任。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提炼出新经验、新办法,使团的工作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要提升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外,还要提升共青团的凝聚能力,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共同理想凝聚青年,用先进文化凝聚青年,用事业凝聚青年,用组织凝聚青年,努力把广大团员青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要提升共青团的合作能力,面向团内、面向青年、面向社会,树立开放共赢的意识,实现资源共享、工作联通,有限条件、无限发展,以合作求活力,以合作求突破。

4、要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实现新形势下共青团事业健康发展、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团干部要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态势,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5、要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是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依靠力量,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三自”功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中。

5.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篇五

新要求,新举措,新跨越。

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正全面清晰地展现在上海人民面前。

2012年5月18日,世博中心,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俞正声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的报告。会场之中,800多名代表掌声雷动;会场之外,2300多万上海市民满怀期待。

《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以来,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对上海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了全面部署。

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第十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党代表大会报告的诞生,是一个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凝聚全党共识的生动实践。近2万字的《报告》饱含着智慧,凝聚着希望,传递了上海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决心,向全市人民展现了美好生活的崭新蓝图。

报告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历时十月,乃得其文

起草好党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代表大会成功的重要标志。如何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起草一份振奋人心、团结鼓劲的《报告》,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推动上海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对报告起草工作非常重视。2011年8月5日,市委常委会通过了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起草工作建议方案,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历次报告起草工作启动最早的一次。

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亲自担任起草领导小组组长,韩正、殷一璀、丁薛祥等同志担任副组长,市委研究室、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来自高校和有关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组成了报告专家组。

报告起草组汇集了市委研究室、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委办公厅、市政府研究室、市人大研究室、市政协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农委等部门的77员精兵强将,全力投入起草工作。

俞正声同志在起草组成立伊始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要在九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有新进展、新突破、新亮点,要将市委常委会今年最新的专项调研成果反映进去,报告的起草要体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共识,充分汲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过程中,俞正声同志多次强调:“要努力使报告更好体现全市党员意志,成为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历时近10个月的起草工作中,俞正声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各类会议15次,专门讨论报告。从主题到框架,从提纲到内容,从目标到举措,从总结成绩到谋划未来,俞正声同志自始至终都是报告起草的直接主持人,“字里行间倾注了俞正声同志大量心血”,参与起草报告的同志感慨地说。

报告凝聚了九届市委每一位常委的智慧。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同志多次审阅报告,结合政府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见。在对报告的多次讨论和反复征求意见中,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同志以及其他各位常委结合分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

精益求精是起草组全体同志的工作原则和工作追求。按照市委领导的指示,起草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全力以赴投入到报告起草工作中。从炎炎盛夏到隆隆寒冬,从春暖花开到初夏时节,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投入到报告起草工作中,在办公室里度过了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许多节假日也成了大家集中讨论、审读改稿的日子。起草组成员对报告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修改达28次之多。《报告》就这样在反复推敲、修改中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报告起草是一个广开言路、发扬民主、凝聚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起草组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报告起草的坚实基础,贯穿于起草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特别是党内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尤其是广大党员、党代表的意见,报告起草征求意见建议为历次范围最广、参与人数为历届最多。

去年9月,先后有20余位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部门的专家,走进了起草组的会议室,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报告起草提出了建议。

9月中下旬,起草组分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10月中旬,起草组分别赴浦东、黄浦、徐汇、长宁、松江、宝山、金山等区访谈区主要领导,并召开其他区县研究室主任座谈会。

10月下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起草研讨班”在市委党校举办,全体起草组成员参加,来自复旦大学、市委党校、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专家和领导,围绕报告如何深化主题内涵,应邀作主题演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1月,起草组走访了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纪委、市社会工作党委、市教卫党委和市民政局等有关委办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就报告提纲及主要内容进行更深入地调研,听取各方意见。

今年2月上旬,起草组以书面形式征询了党员副市级领导同志对报告提纲及主要内容的意见。

2月中旬,起草组分别走访了龚学平、蒋以任、杨堤、叶公琦、陈铁迪、王力平等同志,征求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3月,起草组专程赴北京、天津、河南等地,进一步学习了解兄弟省市报告起草情况。2月中旬到3月中旬,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全市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为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建言谋策”活动,就过去五年的评价、未来五年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展开讨论。与此同时,起草组也分别与若干基层党组织联合过组织生活。经过梳理归并,共收集基层党员的意见建议9850条。

4月18日,市委召开视频会议,俞正声同志通报了报告起草情况,并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4月中下旬,俞正声同志主持召开了七次座谈会,分别征求了大口党委书记,区县委书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代表,专家学者,中央在沪单位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起草组书面征询了全市各有关单位和老领导的意见,共发出征求意见稿258份。

此外,起草组还征求了曾担任九届上海市委常委的习近平、沈德咏、王仲伟、沈红光、杜家毫、江勤宏等同志的意见。习近平同志认真审读了党代表大会报告,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报告系统地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成就和经验,清醒地分析了机遇和挑战,科学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指导原则,全面部署了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既坚持重大思路、重大决策、重大部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在思想理论上有新观点、新论断,工作部署上有新要求、新举措,思想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

经汇总,座谈会和各单位及老领导书面反馈对《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共计997条。

一言之善,贵于千金。对这些宝贵的意见建议,起草组一一分析研究,绝大多数意见和建议都进行了充分吸收。报告在一次次吸纳民意中逐步完善,在一遍遍修改中日臻成熟。

5月7日至8日,九届市委十八次全会召开,全会认真讨论了《报告(讨论稿)》,共提出意见和建议302条,起草组充分吸收、修改73处。8日上午,九届市委十八次全会通过报告,决定提请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审议。

近10个月的起草工作,参与其中的同志深深地体会到,起草好党代表大会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充分肯定过去工作成绩,又深入查找、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真正为上海今后五年工作留下宝贵的经验体会;要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在充分了解区县、乡镇、企业、社区等基层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事关上海发展的重要思路和举措,使报告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要集思广益、汇聚民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要文风朴实、表述简洁,用群众的语言写出群众看得懂的话,力求表述简洁,语言平实。

报告为上海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指出重点

这是一份关系上海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政治报告。

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历次中央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上海发展实际,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上海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通篇闪烁出许多振奋人心的亮点。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报告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体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体现了与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主题的衔接,也反映了阶段性的工作特征。

过去五年的工作,在严谨、精练的笔触下,准确地呈现在报告的字里行间,在面对外部环境复杂、自身发展转型、举办世博会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世博会举办实现成功、精彩、难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新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布局明显优化”,“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项工作成就,无一不体现出全市人民在本届市委的正确带领下,克难奋进、砥砺前行的意志和决心。

“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肩负起抓好党建的重大责任。”——六个“必须”精辟地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经验体会,又为未来五年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方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创新转型的强大动力,把培养和集聚人才作为创新转型的关键所在,把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作为创新转型的政治保证,以制度创新带动观念、科技和文化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报告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路径。

未来五年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奋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报告紧扣主题,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四个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初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图景,尤其是首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更加鲜明地体现党代表大会报告的特点。根据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充分反映上海创新转型的质量、效益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创新思路,报告中出现了不少具有开拓性的新提法,成为报告的亮点——“人的创造活力得到全面激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以更宽广的胸怀引才用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未来的发展路径,清晰地浮现纸上„„

6.中央民族大学团代会工作报告 篇六

团结带领学校各族青年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

努力奋斗

——在共青团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周 浩

(2008年11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共青团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汇报过去四年学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并对未来四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建议,请审议。

四年来,学校共青团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任务,服务育人大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青年思想引导、团组织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工作、服务青年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学校第十二次团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今天,我们隆重集会,总结四年来学校共青团的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学校共青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的一次重要大会。

第一部分 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促进各民族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学校共青团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以“六观”教育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

通过抓学习、抓实践、抓活 动,使理论学习方式更适合青年,更加深刻而有效地进入青年的头脑,加深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培养政治坚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强化“六观”教育,培养各民族青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意识。

学校共青团始终把加强“六观”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在加强各民族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三观”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等载体,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针对可能涉及校园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国际热点问题、极端宗教分裂势力对青年的影响,邀请专家学者就国家安全、国际局势与宗教、民族与宗教等问题来校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教育各民族青年深刻认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和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2007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评为“全国各民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三是积极组织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增强各民族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校共青团先后组织各民族青年参加了香港回归10周年中华民族文化周系列活动、奥运会筹办工作、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多项重大活动,用鲜明的时代精神感召各民族青年,引导各民族青年把祖国的繁荣发展与个人理想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

四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各民族青年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学校共青团通过网络宣传、主题征文、先进事迹报告会、专家讲座、先锋论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各民族青年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培养各民族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校团委荣获2005年首都大学生“修身立德,求知爱国”主题教育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二、稳步推进团组织建设,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校共青团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团建的重点,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各级组织机构,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不断推进团建内涵发展。

一是巩固发展传统组织体系,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巩固发展了校团委为统领,院系团总支为中坚,本科生团支部和研究生团支部为基础的传统团建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加强教工团支部工作,发挥青年教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指导作用;在学生会、社团、奥运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实践团等团员群体中建立临时团支部,不断扩大组织的覆盖面。经过四年努力,形成了“传统工作有基础,专项工作有保障”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组织机构,拓展育人平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增设了学术部、实践部等五个事业部门,拓展工作平台,增强团组织的育人职能。

三是统筹全局,重心下移,活跃基层。加大对基层团工作的指导力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满意度;全面实施专兼职干部联系基层制度,深入了解广大青年,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经费统筹安排,活动重点支持”的原则,采取经费支持、政策激励、活动下移等多项措施,引导举办群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符合广大团员青年健康成长成才需求的活动;采取“协调发展,个别指导”的原则,重点指导和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类专业院系团的工作,促进全校共青团组织协调发展;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和推优入党工作,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夯实团工作群众基础。按照“一体两翼”团建格局要求,突出以校学生会为统领、院系学生会为纲目、班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生组织体系,带动以社团联合会为统筹、各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新的学生组织体系建设大格局;制定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团体管理规章制度》等多个管理文件,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完善学生组织的代表大会制度和换届选举制度,监督和鼓励他们在校纪校规允许范围内按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积极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按照“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的总体要求,秉承“为同学服务、让同学满意”的宗旨,完善服务职能。四年来,学校团组织建设有效推进。推优入党成效好,2,000多名优秀团员被推荐加入党组织;学生干部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128名团学干部被评为市级优秀干部,1名学生干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基层团组织和班级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94个团组织被评为北京市级先进单位,50个班集体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社团工作突出,12个社团受到市级表彰,校团委连续3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市共青团“达标创优”优秀组织单位,今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三、适应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开展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加大制度建设,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校团委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力度,配合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创新教育实施办法》、《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规范和激励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充分依托各院系党政和各级团学组织,发挥团学干部和学习尖子的骨干作用,全面领导、带动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发挥各专业教师指导团队的积极性,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建立起以专业教师、党政和专职团干部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建立起以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团学干部为骨干、以各学术实践团队队长为基础力量的工作队伍,建立起以校内外各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评审队伍,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各类作品的评审力度。

二是秉承学校注重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的学术传统,致力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学术创新大平台。形成了以参与“985”和“211”工程课题为牵动,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调研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举办“挑战杯”、“孝通杯”等学术创新竞赛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体系;先后建立了12个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2,175支实践团队远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引导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调研,150多支实践团队参与了学校“985”和“211”工程课题调研,带动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结合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广泛开展课外学术创新竞赛活动,产生了一批以民族学科为主要特色、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特色课外学术作品1,000多件。

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实践活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70多项。60余篇学术竞赛作品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NBC恐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前瞻性的研究。《人民日报》等30多家媒体对学校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共进行近百次报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学校共青团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口号,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标,深化党委领导、共青团组织实施的志愿者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以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为统领、以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依托的工作机制,完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多项工作制度,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领域涵盖支农支教、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助残救困、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奥运服务等多个领域。四年来,全校约14,000余名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先后有103名优秀志愿者服务于西藏、内蒙、新疆等地区,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奥运期间,校团委从11,000余名报名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师生中选拔了3,000余名志愿者,分别在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青年营等20余个场馆、15个签约饭店、6个城市站点圆满、高效、优质地完成了各项服务工作。

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学校荣获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服务集体”。在奥运工作中,学校219名师生和14个单位、组织获市级以上表彰,各民族奥运志愿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为学校争得了成绩和荣誉,为祖国赢得了尊严和友谊。《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200余次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志愿服务已成为各民族青年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有效载体。

五、找准服务切入点,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和贫困生资助工作

适应新时期服务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团组织找准服务切入点,努力拓宽服务平台,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贫困生资助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团的服务职能。

一是突出抓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服务重点,突出抓好大学生三个阶段的引导工作。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入学教育、学业规划等活动,帮助和引导新生端正学习态度,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合理规划学业;针对二三年级学生,邀请著名企业人、杰出校友到校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讲座,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就业观念;针对毕业生,着重在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引导、提供就业见习岗位、舒缓大学生就业压力、配合党政部门做好毕业离校等工作。此外,为激发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通过组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产生了120多件学生创业设计成果,20余件优秀创业策划获市级以上奖励,“56个民族特色商品”项目荣获团中央举办的诺基亚杯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学校被团中央评为“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二是利用团组织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积极争取上级团组织和各慈善机构的资助项目,为贫困大学生争取资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联系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关心、慰问、帮助贫困学生;认真开展贫困学生献爱心服务活动,培养他们奉献他人、回馈社会的优良品质。四年来,校团委为240余名特困生争取了近60万元学费资助,共为1,0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通过组织举办“送温暖”系列活动,为10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返乡过年的车票,连续四年举办留校贫困生除夕晚会,随同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北京市和学校的相关领导慰问贫困留校学生,与贫困学生一起共度除夕。通过组织贫困生参与志愿服务献爱心活动,一大批贫困生活跃在服务西部、服务奥运的各个战线和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弘扬“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共青团紧紧围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充分挖掘和发挥多民族文化荟萃校园的独特优势,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各族青年学子的相互了解、互相尊重,营造了“美美与共”的和谐共融之风,构建良好的育人软环境。一是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校园。针对民族成分多、多民族同学集中住宿的特点,各级团组织本着“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以加强各民族同学之间文化交流、习俗尊重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举办以展现各民族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人文气息。培育形成了院系文化节、民族体育文化节、民族团结宿舍评比等活动,长期开展并成为品牌活动;长期举办“修身立德、共享和谐”、“迎、讲、树”、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促进各民族同学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和培养团结友爱精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倡导、弘扬了校园文明新风,强化软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是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各级团组织积极围绕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开展了学术实践报告会、法律文化周、金融文化月、名师名讲等学术类校园文化活动,先后创办了《田野》、《史林学步》等28种学术刊物,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对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拓宽大学生视野。校团委先后组织学生参与“中俄青年交流会”、英国大学生夏令营、香港领袖生国情教育班、台湾大学生大陆夏令营以及赴港、澳、台地区交流等10多项校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各民族大学生对外交流创造平台。积极发挥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窗口作用,内引外联,以民族艺术交流的形式展示学校大学生的风采,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 对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体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共青团工作全局,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级团干部的骨干作用,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保障。

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紧密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以育人为本职,教育、引导和服务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握共青团群众组织的性质,团结带领各民族青年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工作的力量源泉。

五、坚持把握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学校各民族青年学生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推动我们工作前进的动力。

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立场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强捍卫者,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践行者;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任务中,发挥各民族青年应有的作用;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关注民生,积极奉献,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之际,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大爱精神;四年来,学校共青团始终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以育人为主线,确立正确的工作思路,引领各民族青年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学习,勤奋工作,在学校各项建设发展事业中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学校各单位和各部门热忱关心、鼎力襄助的结果,是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结果,是各兄弟高校团委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这里,请允许我以大会的名义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各自工作、学习岗位上辛勤耕耘、奋发成才的各级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表示崇高的敬意!

第三部分 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回首四年,学校共青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适应学校建设发展总体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要着力改进和强化的地方。面对新形势,学校共青团任重道远。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大学,坚持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致力于培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工作的卓越人才。围绕这样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确立了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强调质量第一、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面对学校教育发展事业的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如何进一步把共青团工作的宏观规律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措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围绕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强化各民族青年“六观”教育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三是适应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新的要求和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在学校各项建设发展事业中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共青团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内涵建设尚待进一步深化;五是适应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要求,培育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共青团育人职能的工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遇期,党对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党的助手,有效地开展青年群众工作,不断扩大执政党的青年群体,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学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学校各民族青年具有当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共同任务,更具有主动承担起推动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神圣使命,培养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献身党的民族事业的青年人才对学校共青团开展针对性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对学校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面对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共青团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承担,接受考验,准确定位,找准方向,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 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四年,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团的十六大、北京团十二大精神,在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工作深层次内涵发展,积极投身于培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育人总体工作中,团结带领全校各民族青年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青年生力军的作用。团的十六大报告深切回顾了党和国家四代主要领导人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北京团十二大报告中引用了“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的精辟论断。党在新时期对青年工作提出了“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应当积极发挥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赢得青年做好助手和后备军的工作。今后四年,学校共青团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切实为党引导好青年

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年是党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生力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成就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是党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目标。为党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引导最广泛的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是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学校共青团要按照党对当代青年的要求,积极主动承担起为党引导好青年的光荣使命。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各民族青年的思想。学校共青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共青团工作全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引导各民族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构筑起各民族青年的精神支柱。

二是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各民族青年。要以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感召各民族青年,激励各民族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努力学习、奋发成才;要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为契机,激发各民族青年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使命感。

三是以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成就激励各民族青年,以党的民族政策和“六观”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强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理念,大力倡导“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增进各民族青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融,使之成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和普及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践行者。

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各民族青年。加强各民族青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各民族青年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奉献社会的理念,提高各民族青年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

五是要积极应对影响各民族青年思想的国内外各种思潮和各种因素。要研究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充分认识各种思潮的本质,准确判断各种思潮可能对各民族青年带来的各种影响并积极应对;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大调研力度,密切关注网络、短信等新的媒体传播渠道对青年思想带来的新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积极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在敏感政治问题、大学生合法权益诉求等问题的处理上,认真做好青年的引导工作。

二、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切实为党组织好青年

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建好建强团的组织是团的事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团组织建设的基础在于基层组织是否完善和作用是否得到很好发挥,是关系到团的力量源泉和党有效组织青年群众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青年工作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发挥的问题。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党在新时期对共青团组织好青年工作的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共青团组织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多种因素给学校各民族青年带来不同影响的应对需求,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给学校各民族青年群体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要主动适应党和国家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传统领域团的组织体系,推进基层组织创新,在各民族青年新兴领域中加强团建工作,积极探索构筑联系各民族青年的新型纽带,扩大对各民族青年的有效覆盖和紧密联系。

一是巩固完善传统团建体系。以校团委为统领、院系团总支为中坚,本科生团支部和研究生团支部为基础的团建体系,是学校团的工作体系最完备、功能最齐全、联系青年最广泛的基本团建体系。当前和今后,学校团组织要牢牢把握建好建强这一传统体系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增强各级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巩固扩大组织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使传统团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基础性战略地位作用得到不断增强。

二是创新团建,大力实施团组织覆盖工程。实现团组织在各民族青年中的有效覆盖,是开展青年工作的基础。今后,要积极实现团组织在学生组织、学生生活群体和专项工作青年群体当中的有效覆盖。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团建工作,在院系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不断延伸团工作的手臂,实现团在学生组织中的新覆盖,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组织的工作;要配合党委辅导员进公寓工作,加快宿舍建团工作步伐,实现团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有效覆盖和指导;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团的专项工作的青年群体中建立临时团组织,发挥团组织的核心作用,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活跃基层。“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是党在新时期对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学校团的工作一定要扎实做到各民族青年的心坎上,才能吸引青年、团结青年,才能进一步活跃基层,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放在青年个体,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措施,发动青年,活跃基层,实现团工作在各民族青年中的有效覆盖。

四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带好团学干部。团学干部是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团组织实现各种职能的保证。要按照政治素质强、德才兼备的标准,建立一支以专职干部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能打硬仗的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学干部队伍。通过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团校、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班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共青团业务知识,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团学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团干部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工作规律,提高团学干部的业务能力;增强团学干部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教育各级团学干部忠于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成为团员青年的表率。

三、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服务青年工作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知识殿堂,其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学校共青团要紧密围绕学校育人总体工作目标和中心任务,努力实现服务学校和服务各民族青年有机统一。

一是把握服务方向,找准工作定位,服务好学校的育人工作大局。学校团组织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深刻学习领会党和国家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内涵,把握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把学校共青团宏观工作规律与学校的育人工作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工作思路,自觉地形成为学校建设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服务方向,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工作在学校总体工作中的定位,使团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和育人工作大局。

二是找准工作切入点,服务各民族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要不断加强对新时期开展青年工作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青年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深入研究当代青年基本特征,结合学校各民族青年的特点和不同需求,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积极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合法权益维护、就业创业指导、贫困资助、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志愿服务等工作,提高青年工作的满意度。

四、加强学生组织的指导,切实扩大团的群众基础

对学生组织的指导是学校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组织的工作,关键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团组织指导,完善团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团工作的群众基础,使学校共青团始终成为学生组织的核心力量。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学生会和班级组织建设,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按照“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的工作理念,把竭诚服务青年学生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使学生会、班集体更深入学生,贴近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力度,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实施社团管理办法,提高准入条件,稳定社团规模。加大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力度,按社团类别和性质充分依托学校相关部门加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打造优秀品牌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使社团组织成为各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和有效平台。

7.上海交通大学党代会报告 篇七

关键词:教代会;现代大学制度;民主监督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5-02

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教代会制度,这为保障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一方面学校的事务和各种关系更加复杂,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愿望和诉求日益增强,对教代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代会存在的一些不足就凸显出来。

一、教代会制度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教代会地位

教代会的地位与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1985年1月28日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这就要求教代会必须在同级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条例》第2条规定:“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我国高校普遍建立的教代会制度,为广大教职工搭建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教代会能让教职工在参加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体会和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自觉性。教代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已被高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教代会作用

1.促进上下级关系和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高校教代会制度建设,在学校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上下级关系和教职工之间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成绩是公认的。教代会制度本身就更为直接地体现了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一方面所涉及的是全校教职工参与管理,提高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它所审议和讨论的问题或提交的提案更为关乎自身利益,如学校的发展计划,重大改革方案,奖金的分配等等。这不仅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参政议事的兴趣,使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交流,而且对学校的发展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通过教代会制度的实施,真正唤起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教代会在领导与教职工中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把领导的决策化为教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使学校上下一致形成合力,为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而高效运作。

2.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教代会体现对广大教职工主体地位的尊重,通过教代会建立一套解决利益冲突的机制,让教职工有表达意愿的渠道,让教职工有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机会。一方面,教代会规范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制定了教代会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把全体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教职工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教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校园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教代会使教职工加入商量处理学校事情的行列,为教职工更广泛地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管理自己的事务提供了实践保障。因此教代会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提升教职工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教代会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教职工对学校建设发展等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教代会不仅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具有主人翁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而教代会恰恰为广大教职工锻炼与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条件。正是在直接参与了教代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许多教代会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逐步的锻炼,自身素质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

二、现阶段教代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教代会的实践,教代会的成绩是显著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学校的事务和各种关系更加复杂,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的民主愿望日益增强,对教代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代会存在的一些不足就凸显出来。

(一)高校教代会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条例》就显得很不完整。《条例》个别条款已过时,具体条款和内容不充足。如有关住房市场化问题、岗位聘任问题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问题等等。特别是民主评议领导干部问题,评议的结果起什么作用,评议的双方都感到难以操作,此项职权的落实还存在较多问题。而《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也只提出“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和“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民主管理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实际操作内容,只停留在一般口号上。随着教育改革、教职工工资改革不断深入和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劳动人事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利益关系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愈加显现。教代会的法律法规应跟上学校发展的脚步,高校广大教职工企盼新的高等学校教代会法律法规的颁布。

(二)个别高校领导对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有一定差距

应由教代会审议的事项,嫌麻烦不提交教代会而直接由领导班子决策,忽视教代会的作用。教职工民主意识超前,教代会制度滞后,这对矛盾不解决将导致民主愿望得不到实现,民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会法》第19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违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会有权要求纠正,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可确定工会的权利,但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工会若出面纠正只能是协调,结果怎样还是取决于党政领导,因为工会主席的岗位是领导确定的,不听话就可能被撤换。

(三)教代会有走形式的现象

不管是不是应该教代会审议的事项统统提交到教代会上;教代会讨论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教代会提案不能很好地落实;个别学校不能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工会主席岗位人选经常变动等,在发挥教代会作用上略显不足。教代会只起到信息公开作用,教代会职权难以落实,职能难以正常发挥。

三、推进教代会制度创新的若干具体问题探讨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在推进教代会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议大事、办实事原则;二是坚持落实教代会四项职权,重点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是坚持组织好教代会代表和各专门委员会经常性活动,延伸教代会职能;四是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一)从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入手,主动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支持他们主动开展工作。教代会民主监督委员会以教职工最关心的问题为抓手开展监督工作,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例如,针对教职工反映强烈的住宅房价问题,及时召开咨询会,请学校有关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向住户代表做出说明,并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工的质询问题。

(二)规范工作程序,创新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

针对教代会提案中出现的数量不多,一些提案质量不高,落实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相互推诿、落实不力的状况,学校应认真改进教代会提案工作。缩短提案征集时间,提高提案工作实效性;提案需多名以上代表签名生效,进一步扩大提案的代表面;在提案落实工程中,明确了落实流程和责任单位:提案工作委员会对提案进行立案编号登记后,提出建议承办单位,转交学校行政;校办负责提案办理过程中校领导审批、承办单位办理、校领导核定、交付提案工作委员会等流转交接工作;提案工作委员会将提案落实情况向学校党委常委会汇报,使党委及时了解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和协调;提案工作委员会将落实答复意见以书面形式分别送达提案本人,请提案人对承办部门的答复给予反馈意见。

(三)充分发挥教代会闭会期间教代会代表团长联席会议的作用

在学校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学校改革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需要及时做出决策或调整,而一些重大改革按民主管理的要求,应当经过教代会讨论审议或通过。为了保证学校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发展,确保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学校改进加强教代会工作,闭会期间由教代会代表团长联席会议行使教代会审议或通过职能。

(四)在管理重心下移过程中,不断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扩大基层民主

管理重心下移是我校适应时代需要,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而进行的一种深层次体制改革。目的在于优化学校的管理结构和模式,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过程管理。学校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管理、任务和责任及权利整块划拨到学院,使学院成为负有重大管理责任的学术机构和行政实体,可以有更多的权力来调配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结合本院实际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总之,实现教代会制度创新,使教代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最终目的是要教职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它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教职工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出发,就一定会使教代会在学校和谐发展中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世明.教代会制度在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EB/OL].http://www.doc88.com/p-478420507354.html.

[2]刘士义.强化民主管理,推进企业和谐发展[J].吉林工运,2007,(7).

上一篇:职业鉴定职业培训下一篇:小学必读书目《格林童话》读后感相关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