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9篇)
1.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篇一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进士。授章邱知县。嘉靖四年入为兵科给事中,上疏言:“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今大学士杨一清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张璁学博性偏,伤于自恃,犹饬厉功名,当抑其过而用之。至于桂萼以枭雄桀骜之资,作威福,纳财贿,阻抑气节,私比党与,势侵六官,气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乞鉴别三臣贤否,以定用舍。”其意特右璁。而帝因其奏,慰留一清,戒谕璁、萼。既而同官王准、陆粲劾璁、萼罢相,准、粲亦下吏远谪,以应奎首抗章不罪。未几,劾吏部尚书方献夫,帝颇纳其言。献夫援汪铉为助,遂诎应奎议。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行人①薛侃建室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帝怒,下之诏狱,寻释还职。
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王准谪富民典史。应奎言汪铉为璁、萼修邻,诬以不谨而黜之。乞复准官,责铉,为党比戒。吏部尚书王琼亦言准当黜,乃谪应奎高平县丞。屡迁湖广副使,督采大木,坐累复逮系。寻释还。历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召理院事,迁户部侍郎,进尚书。
俺答犯京师后,羽书旁午②征兵饷。应奎乃建议加派。自北方诸府暨广西、贵州外,其他量地贫富,骤增银一百十五万有奇,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御史郭仁,吴人也,诣应奎请减,不从。仁遂劾奏,应奎疏辨。帝以仁不当私属,调之外。既而国用犹不足,应奎言:“今岁入二百万,而诸边费六百余万,一切取财法行之已尽。请令诸曹所隶官吏、儒士、厨役、校卒,悉去其冗者。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使百司庶府成知为国惜财。”报可。
三十一年正月命应奎条上京边备用刍粮之数。应奎言:“自臣入都至今,计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外,他所搜括又四百余万。而所出自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外,新增二百四十五万有奇,修边振济诸役又八百余万。”帝以耗费多,疑有侵冒,分遣科道官往诸边核实。给事中徐公遴劾应奎粗疏自用,遂改南京工部尚书,以方钝代。诸边饷银益增。钝计无所出,请令诸臣条上理财策。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应奎就移户部,致仕归,卒。
应奎为谏官,屡犯权贵,以风节自厉。晚官计曹,一切为苟且计,功名大损于前。
注:①行人:一种官名。②旁午:交错,纷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比党与 比:勾结
B.其意特右璁 右:袒护
C.十一年大计天下庶官 计:考核
D.疑有侵冒 冒:冒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应奎首抗章不罪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而雅性尚通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而苏州一府乃八万五千乃有二十八骑
D.使百司庶府咸知为国惜财 为击破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应奎勇于向皇上进言,臧否朝中官员。他对杨一清、张璁、桂萼等人的分析评价受到了皇帝的认可。
B.孙应奎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后又复职。他因礼部尚书王琼给皇上上奏章弹劾他被贬官,贬为高平县丞。
C.孙应奎在处理财政赋税上拥有一定才能。他要求详细统计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支出,让官员们为国分忧。
D.孙应奎严格要求自我,敢于触犯权贵,多次得到皇上认可。但晚年因苟且求安,影响了他一贯的名声。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辅臣之任,必忠厚鲠亮、纯白坚定者乃足当之。(3分)
(2)行人薛侃建言忤旨,下廷讯,词连张璁。应奎与同官曹汴揖璁避,且上疏言状。(4分)
(3)而臣部出入赢缩之数,亦综其大纲,列籍进御。(3分)
参考答案
4.(3分)D (冒用、冒领的意思。)
5.(3分)D (A介词,因为/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B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目的;C副词,就/副词,只,只有;D都是介词,替,给。)
6.(3分)B (王琼并没有直接上奏章弹劾他。)
7.(1)辅臣的大任,一定是忠厚刚直、纯洁坚定的人才能够担当。
(关键词:“鲠亮”“纯白”“足”各1分,3分)
(2)行人薛侃的建言违背了圣旨,被下令在朝庭上审讯,供词牵连到张璁。孙应奎和同僚曹汴请张璁回避,并且上疏陈述情况。
(3)而户部支出、收入、盈余减省的数目,也综合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系列登记进呈皇上。
参考译文
孙应奎,字文宿,洛阳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授官章丘知县。嘉靖四年(1525)孙应奎被调进朝廷任兵科给事中,上疏奏言说:“只有忠厚刚直、纯洁坚定的人才能担当辅臣之大任。今朝大学士杨一清虽然练达国体,但向来善于变通,难以独挑此担。张璁学识渊博但性情偏激,缺点在于自以为是,特别看重功名,对他应当抑制其缺点而用之。至于桂萼,他以枭雄桀骜的资质,作威作福,私纳财贿,阻拦压抑气节之士,结党营私,势侵六官,盛气压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请求皇帝鉴别三臣的贤与不贤,以决定用与不用。”他的意图是特别袒护张璁。皇帝根据他的奏言,好言挽留杨一清,告诫晓谕张璁、桂萼。既而孙应奎与同僚王准、陆灿弹劾张璁、桂萼,张、桂被罢相职,王准、陆灿也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因孙应奎是首次抗言而没有问他的罪。不久,孙应奎又弹劾吏部尚书方献夫,皇帝很听信孙应奎的.话。方献夫得到汪钅宏的援助,才使得孙应奎的提议被驳下。孙应奎再迁为户科左给事中。行人薛侃的建言与圣旨相忤,被下廷审讯,供词牵连到张璁。孙应奎和同官曹汴请让张璁回避,并且上疏陈述情况。皇帝大怒,将孙应奎下诏狱,不久又释放复职。
十一年(1532)考核天下百官,王准被贬为富民典史。孙应奎劝说汪钅宏为张璁、桂萼调和,诬王准办事不谨,因而王准被罢黜。孙应奎请求恢复王准的官职,责罚汪钅宏,让勾结同党的人引以为戒。吏部尚书王琼也说王准应当被废贬,于是孙应奎被贬为高平县丞。几次职务更动后为湖广副使,监督采伐皇家用木,因为受牵累又被逮捕拘囚。不久释放回原处。历任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后被召回掌理都察院事,迁户部侍郎,升为尚书。
自俺答侵犯京师后,军书交错征收兵饷。于是孙应奎建议加派征收。除北方诸府及广西、贵州外,其他地方根据土地贫富,骤然增征银两一百五十万两有余,而苏州一府就征收八万五千。御史郭仁是吴地人,到孙应奎处请求减征,孙应奎没有听从。郭仁于是上奏章弹劾孙应奎,孙应奎上疏为自己辩护。皇帝认为郭仁不应当私自委托,便将他调出朝廷。既而国家资产不足以开支,孙应奎说“:今年收入两百万,而诸边费用需要六百余万,一切取财的办法都已用尽。请皇上下令诸曹所隶属的官吏、儒士、厨役、校卒,都应除去其冗余人员。而户部支出、收入、盈余减省的数目,也综合其大纲,列出簿籍进上,使各职司部门府都知为国家珍惜财产。”得到皇上批准。
三十一年(1552)正月,皇上命令孙应奎逐条列上京都与边关备用粮草的数目。孙应奎说:“自我进入京都到现在,收入合计除正税、加赋、余盐五百余万两银子外,其他地方搜括的又有四百余万两。支出方面,除诸边年例二百八十万两外,新增加二百四十五万两有余,修整边关振兴经济又要用八百余万两。”皇上因为耗费这样多,怀疑有侵犯假冒,分别派遣科道官前往诸边关核实。给事中徐公遴指控孙应奎工作草率而又自以为是,于是将孙应奎改派为南京工部尚书,以方钝代孙应奎之职。诸边饷银越发增多。方钝想不出什么妙计,请求皇上命诸臣逐条列上理财的计策。议定执行二十九事,愈发吝啬得有伤大体。孙应奎又调到户部,辞职后归还故里,死去。
2.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篇二
A.虽犯军旅之难 犯:侵犯
B.明主之法,揆也 揆:准则
C.又劝一国 劝:劝勉
D.故人易之也 易:轻视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忍以饥寒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是故欲治甚者 吾妻之美我者
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此不察于治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4分)
(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4分)
(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4分)
参考答案:
10、A(犯:遭遇)
11、C(C项,疑问代词,怎么;A项,介词,用/动词,任用;B项,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代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D项,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对象/介词,表被动,引出对象。)
12、B
13、见译文画线部分
【参考译文】
3.《明史》原文赏析及译文 篇三
张昺,字仲明,慈溪人。举成化八年进士,授铅山知县。性刚明,善治狱。有寡妇惟一子,为虎所噬,诉于昺。昺与妇期五日,乃斋戒祀城隍神。及期,二虎伏庭下,昺叱曰:“孰伤吾民,法当死。无罪者去。”一虎起,敛尾去。一虎伏不动,昺射杀之,以畀节妇。一县称神。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昺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署二木。曰“羞”,嫁者跪之。曰“节”,不嫁者跪之。民傅四妻祝誓死守,舅姑绐令跪“羞”木下,昺判从之,祝投后园池中死。邑大旱,昺梦妇人泣拜,觉而识其里居姓氏,往诘其状。及启土,貌如生。昺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为文以祭,改葬焉,天遂大雨。诸异政多类此。
擢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偕同官上言:“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外戚虽罪万喜,而庄田又赐皇亲,是骄纵姻娅之渐也。愿陛下以为戒。”帝嘉纳之。
先是,昺以雷震孝陵柏树,与同官劾大学士刘吉等十余人,给事中周纮亦与同官劾吉,吉衔之。其冬,昺、纮奉命阅军,军多缺伍。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琮先事劾两人。章下内阁,吉修隙,拟黜之外。尚书王恕抗章曰:“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再疏争,言官亦论救。
久之,昺用荐迁四川佥事。富豪杀人,屡以贿免。御史檄昺治,果得其情。寻进副使。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昺擒慧,论徙之极边。岁余,引疾归。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都御史王璟以振荒至,馈昺百金,坚拒不得,授下户饥民粟以答其意。知县丁洪,昺令铅山所取士也,旦夕候起居,为具蔬食。昺曰:“吾诚不自给,奈何以此烦令君。”卒弗受。炊烟屡绝,处之澹如。及卒,含敛不具,洪为经纪其丧。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一 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伤吾民,法当死当:判罪
B.觉而识其里居姓氏觉:觉察
C.再疏争,言官亦论救 再:两次
D.及卒,含敛不具具:备办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①昺哭之恸曰:“杀妇者,吾也。”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富豪杀人,屡以贿免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守备中官某将进术士周慧于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昺“严明执法,惩治恶行”的一组是( )
①昺射杀之,以畀节妇 ②昺欲变其俗,令寡妇皆具牒受判 ③为文以祭,改葬焉 ④两人欲劾奏守备中官蒋琮 ⑤昺擒慧,论徙之极边 ⑥炊烟屡绝,处之澹如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昺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铅山知县之职。他性格刚强明慧,擅长处理诉讼。在侦破寡妇独子被老虎吃掉一案时,他向城隍祷祝,终始吃人老虎伏法。
B.张昺想改变铅山妇女不为丈夫守节之俗,在木头上写下“羞”“节”二字,并依据妇人所跪之木判决妇人是否改嫁,直接误导了祝氏,致使其投水而死。
C.张昺曾和同僚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一事弹劾刘吉等人,这令刘吉怀恨在心,因此,张昺等人遭蒋琮诬陷之时,刘吉趁机报复,打算将他贬往外地。
D.王璟趁着赈济灾荒的机会前往张昺家探视,赠送给张昺一百金。在坚决推拒而无法谢绝之后,张昺就用这些钱给属下的饥民买来粟米来答谢王璟好意。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幸虽斥梁芳,而赐祭仍及便辟,是复启宠幸之渐也。(4分)
(2)不治失伍之罪,而罪执法之臣,何以服天下!(3分)
(3)环堵萧然,拥经史自娱。(3分)
【解析】(1)觉:醒来
(2)A项,①代词,代人;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代词,代事;②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介词,用、拿;②介词,用、拿。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比。
(3)②张昺力图改变当地恶劣风俗;③张昺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悔改;⑥张昺固守清贫
(4)直接误导祝氏投水而死的是其公婆,并不是张昺。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
(1)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
(2)不治缺失军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
(3)家中四壁空旷无物,他手拿经史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张昺,字仲明,慈溪人。考中成化八年进士,授官铅山知县。他性格刚强明慧,长于处理诉讼。有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被老虎吃了,向张昺告状。张昺和寡妇约定五天的期限,于是斋戒祭祀城隍神。到约定的那天,二只老虎伏在庭堂下,张昺呵斥道:“谁伤害我的百姓,按法律应当判死罪。无罪的离开。”一只老虎起身,收敛着尾巴走了。一只老虎伏地不动,张昺用弓箭射死它,把它交给守节的`寡妇,全县都称他为神。铅山风俗,妇人丈夫死了就要再嫁;还有丈夫生病没有死,便先接受聘约供奉汤药。张昺想改变这种风俗,命令寡妇都准备诉状接受判决。他在二块木头上写字。写“羞”,再嫁的人跪在下面。写“节”,不嫁的人跪在下面。平民傅四的妻子祝氏发誓到死都守节,公婆哄骗她,叫她跪在写“羞”的木头下面,张昺按木头判决她改嫁,祝氏跳入后园水塘中死去。县中遇到大旱灾,张昺梦见妇人哭着行拜礼,醒来后记起她居住的地方和姓氏,前去查看她的情况。等到挖开泥土,她面貌像活着的人一样。张昺哭着悲痛地说:“杀死妇人的,是我。”写文章祭祀她,改葬其他地方,天上于是落下大雨。各个奇异的政事大多于此类同。
提升为南京御史。弘治元年七月,和同僚上书进言:“宫内宠臣虽然排斥了梁芳这一类人,但是赐祭仍然施及左右亲信,这又是渐渐开始了宠溺幸臣的风气。对外戚虽然加罪于万喜,但是庄园田地又赏赐给皇亲,这是渐渐骄纵姻亲。希望陛下以此为戒。”皇帝嘉赏并采纳了这些建议。
在此之前,张昺因为雷电震击孝陵的柏树,和同僚弹劾大学士刘吉等十多人,给事中周紘也和同僚弹劾刘吉,刘吉怀恨在心。这年冬天,张昺、周紘奉命阅军,军队大多缺少军员,两人准备上奏弹劾守备宦官蒋琮,蒋琮抢先弹劾两人。奏章下发内阁,刘吉报复过去的怨恨,打算贬黜他们到外地做官。尚书王恕直言上奏章说:“不治缺失军员的罪过,却治执法大臣的罪,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王恕两次上书谏诤,谏官也陈述理由援救。
4.江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篇四
望江南⑴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⑵,心如韩寿爱偷香⑶。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⑷。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望江南》注释
⑴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廿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⑵何郎全傅粉:此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说蝶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何郎,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魏玄学家。《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⑶韩寿爱偷香:此以“韩寿偷香”比喻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⑷腻烟光:在雨后的春光(阳光)照耀下显得润泽滑腻。
《望江南》原文翻译
江南的蝴蝶,双双在夕阳下翩翩起舞。长得像何晏那样美,心思像韩寿那样爱偷香。在花丛中流连,吸吮花蜜,生性轻浮放浪。
下过小雨后,蝴蝶沾水发腻的粉翅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微光。它刚随着蜜蜂飞进小院,又陪柳絮越过东墙,经常为鲜花奔忙。
《望江南》赏析
这首咏物词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世说新语·容止》。三国时魏人何晏皮肤白皙,就像敷了粉一样,故曰“傅粉何郎”。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心如韩寿爱偷香”,典出《世说新语·惑溺》。韩寿为西晋大臣贾充之部属,为美男子,贾充女见而悦之,偷其父西域奇香以赠之。事发,贾充不得已,以女嫁韩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典故随意拈来,妙笔天成,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傅粉”“偷香”,从外形与内质两方面概写了蝴蝶的美貌与特性,这两句为整首词的词眼。接着一句“天赋与轻狂”,挽住上片,又启迪下片。“轻狂”者,情爱不专一、恣情放浪也。
下片就“轻狂”二字生发,先写傍晚下了一场小雨,雨一停,浪蝶便度翠穿红地忙乎起来。“薄翅腻烟光”一句体物入微,状写精妙,选词用字准确、熨贴。蝴蝶的粉翅是薄而有些透明的,当它沾上雨水之后,翅上的“粉”便变“腻”了。“烟光”指的是雨后的晚晴夕照。斜阳透过沾水发腻的粉翅,显得朦朦胧胧,宛似笼罩在一片缥缈的烟雾之中了。
轻狂的蝴蝶自有轻狂的`朋侣“游蜂”、“飞絮”相伴。蝴蝶伴随狂蜂、飞絮到处宿粉栖香,“长是为花忙”。结句回应了上片的“天赋与轻狂”,以“为花忙”的具体意象点出“轻狂”。“花”字意蕴双关,亦物亦人。全词一纵一收,上下关合,联密而自然。
欧阳修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绾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搧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中集中了风流浪子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如果这首词抽去了何郎与韩寿两个典故,它仅止于表面的咏蝶而已,失去任何内涵寓意,自是淡乎寡味了。
5.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范文 篇五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
《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6.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篇六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前言】
《秋霁·江水苍苍》是南宋词人史达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被流放江汉时期所作。写目见秋景所引起的归思和对身世的感伤,下片写深夜听秋声,心生流放异乡的惶恐和无法形容的孤寂,寄寓贬谪生涯的凄苦。前后阕各有侧重,一是空间远隔,一是时间消逝,把郁积在心中的家园之恨,身世之感写的沉郁而精工。全词笔力清峭劲健,风格沉郁苍凉。
【注释】
1、秋霁:词牌名,据传此调始于宋人胡浩然,因赋秋晴,故名为《秋霁》。
2、倦柳愁荷:柳枝荷花凋落的样子。
3、废阁:长久无人居住的楼阁。
4、古帘:陈旧的帷帘。
5、雁程:雁飞的行程。
6、信息:音信消息。
7、渠:你。
8、入眼:看上。
9、上国:首都。南宋京城临安。此泛指故土。
10、脍鲈:指鲈鱼脍。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辞官归乡。后遂以鲈脍作为思乡的典故。
11、岁晚:岁未。
12、岑寂:寂寞,孤独冷清。
13、蛩:蟋蟀。
14、俊游:好友。
15、浑:还。
16、断:订约。
17、苒苒:柔弱的样子。
18、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9、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
【翻译】
江水苍茫无际,眼望柳丝倦疲荷花愁凄,我跟柳荷共同感受到了秋意。荒废的楼阁先感到寒凉,陈旧的帷帘空垂着暮色,远飞的鸿雁最厌恶猛劲的风力。羁旅中企盼故园的消息,我爱故乡那映入眼帘的南山翠碧。眷念着京都,谁是那羁旅江汉、怀恋家乡美味的未归客?
很快又到了岁末,瘦骨嶙峋,临风而立,听着夜晚萧瑟的秋风,吹动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戚,一盏青灯照着冷屋,翻著书禁不住愁肠满腹,将两鬓染成了白色。年少时豪爽俊逸的游伴已完全断绝了消息。最使我可怜难堪的地方,使我痛楚无奈,柔弱的神魂惊悸,是在南浦采撷香草相送,是在雾绕烟迷的驿馆剪梅赠别。
【赏析】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此时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7.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七
虞美人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
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
8.寄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篇八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创作背景
9.义田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九
【作品介绍】
《义田记》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後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
【原文】
义田记
范文正公②,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③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④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⑤,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⑥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⑦。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⑧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⑨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⑩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注释】
①钱公辅:北宋武进(今属江苏)人,字君倚,曾任天章阁待制、江宁知府等职。②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③负郭:距城很近。④屏:弃,指丢了官。⑤既而二句:庆历二年,范仲淹任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次年,任参知政事。⑥晏平仲:即晏婴,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⑦桓子:田(陈)文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⑧服义:在正义或真理面前,表示心服。这里指桓子受觞而不辞。⑨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⑩沟中瘠:指饿死在沟渠中。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线,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线;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线,再娶的发给十五千线;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孙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儿子而已。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象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赏析】
本文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後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叙述为主,是文章的主体。将范文正公乐於助人的秉性、义田制度的概况及设立义田的夙愿,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以为後段的议论作张本。
首段言简意赅,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作为全文的纲领,用以提起下文。文中点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赡族人」之善性,是为创办义田的伏笔;且强调施助并非来者不拒的浮滥,而是以「亲而贫,疏而贤」为主要对象。
第二段由总叙而分叙,采取节节进逼的手法,详细记叙义田设置的经过及其良好的规模制度。以「方贵显时」点出时机,「号曰义田」点出主题,「养济群族之人」说明义田的目的,「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为总纲,并领起下文,然後再将救助的概况、对象、管理者及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作原则性的概述,具体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义田的规模轮廓。尤其在叙述施行办法时,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别使用「错综格」中「抽换词面」的修辞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样叙述文句之後,转用「葬者如再嫁之数」的表述方法,使得规章制度的介绍,不致於失之严肃呆滞,反而使得语气鲜活灵动,引人共鸣。
第三段则采用追叙法,以「尝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实现的艰苦历程,更加突显这份志业的艰难与志向的坚定。再以子孙修业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来展现子孙的贤肖以衬托范文正公的高洁人格,并可由此见出义田制度「规模远举」之可能,这尤其是「终其身而没」的前贤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所在。更进一层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而已」描写出范文正公自奉俭约、养济群族的仁者襟怀与高洁人格,令人感动。
第四、五两段为议论。第四段也是先叙後议,以晏子亲亲仁民的美德正衬范文正公「规模远举」之贤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较大篇幅叙述晏子周济齐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远之贤。」儒家之「仁有等级」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德性比拟之,用以证明晏子的确具有仁者的心怀;以衬托法归结於「观文正之义,贤於平仲」两句,晏子已贤,而范文正公则更加是难能可贵,「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正是在极尽赞美晏子之後,以贤衬贤,垫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节节逼进,处处蓄势,文章气势流畅且具有说服力。此外,在桓子与晏子的对话之中,人物语言之神态表情,栩栩如生,颇具有临场感。
第五段则以今昔对比,感慨世风日下,只图一己之享乐,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爱。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事实与「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的达官显宦「奉养之厚,止乎一己」的现象作鲜明的对比,用不肯济人饥寒的权贵显宦,来反衬范文正公之义行可风。尤其是以四个连句的排比,极写显宦之奢靡享乐、卿士大夫及士人自养丰厚,又以「况於施贤乎!」、「况於他人乎?」两层,照应范文正公的「义」,而归纳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结论,真是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这两段一扬一抑、借宾显主的映衬写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题的意境引人共鸣,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取舍。
末段补述所以写作此篇文章之缘故。先以三句排比句来总结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迹与事功,表达对范文正公无尽的崇敬与景仰,然而此事後世必有史官会加以记载。作者只是就「独高其义,因以遗於世」的一笔扣题,标明其作记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在平实流畅的笔调中,既批判了世风日下,自养丰厚,而无视族人饥苦之自私之士,也让我们对范公自奉俭约,周济群族,人饥己饥的高风义举更加景仰向慕,想见其为人。
【解析】
亲亲就是对待自己的亲人要好!孟子说“亲亲而仁民,”意思是只有对待自己的亲人非常好的人,才能友善地对待他人。近来学习《孟子》时间不够,幸好记住了孟子他老人家这句教诲。
大圣人舜帝就是能仁爱地善待百姓的君主,然而,舜帝只所以能对百姓做到仁,他首先是对待自己的家人能做到亲亲。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特别是舜帝自己当了天子之后,对于无才无德的弟弟也从发展和培养的眼光进行任用。舜封自己的弟弟象到贵州,一个当时叫做有庳的地方做诸侯,象无德无能,舜帝就“天子使吏治其国,”也就是找能人帮助弟弟治国。我们后来人人皆知,周朝以分封天下来治理国家,其实,大约在舜的时代,分封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仁人,对自己的亲人也就莫过于此了吧!弟弟象不是个好人,且作恶多端,在别人看来,早就该杀掉了。而舜帝对弟弟却封之以地,孟子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学到舜帝对待自己的亲人,今天的学人怕是要有几分愧疚了。为什么愧疚呢了?因为我们今天的学人对亲人,少的就是“扶上马又再送一程”的拳拳之心!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也可算得上一个亲亲的模范了!晏子身为齐相,齐国本是当时一个一等一的富庶诸侯,齐王给晏子的俸禄自是非常的丰厚,而晏子却是一副“敝车羸马”的状态。齐王和大臣起初都不解于此,以为晏子是“隐君之赐”。后来晏子自己说,他不光养活自己的小家,还养活自己的亲族,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整个大家族,靠晏子俸禄为生的亲人一共有三百多人。这哪里是“隐君之赐”,而是“彰君之赐”了。
以上一位是圣人,一位是大贤。而宋代范文正公对待自己的亲人可以说是比起舜帝和晏子,更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范文正公在早年就有志于供养族人,解决他们中贫苦人的生活问题。但起初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后来,范文正公当上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了,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先生用自己的全部俸禄买下了千亩地,号称“义田”,用其中的收入产出来供养亲族中的贫困者。然而,也许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到了范文正公自己去世的时侯,竟到了“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地步了。
范文正公没有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丝毫的家财,只是把自己施贫活族的仁义留给了自己的后人!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凡是善良的人们,总希望上天对有至孝有大善的人有一个好的归宿。果然,范文正公去世后,他的一个儿子做到了大宋王朝的宰相之位,这是上天悲悯范文正公的仁亲善行,这也是上天,以最快最高的效率,回报了范文正公的功德和爱心!
东商非常喜爱洛阳,真心希望每年都能去一次洛阳。今年年底,郑西高铁就开通了,据说,从北京到洛阳,现在六小时的车程,可能综短到不足三个小时!东商想像着有这么一天,在初秋的清晨,来到洛阳伊川的范园,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范文正公墓前,诵读这篇诲人之至,动人至深的《义田记》。
【作者介绍】
【韩非子《人主》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推荐阅读:
李白蜀道难原文译文及赏析09-14
浣溪沙原文、译文及赏析09-24
《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11-08
《凉州词其一》的原文及译文赏析07-03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10-0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赏析07-29
送梓州李使君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10-22
《欧阳君周文集序》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08-12
国风秦风晨风的原文译文和赏析09-09
温庭筠《送人东游》原文译文赏析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