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精选8篇)
1.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 篇一
如果祖祖辈辈用过的车没有大批倒卖或者废弃,而是罗列在博物馆中,那也应该是另一副辉煌壮观的场面吧。
在满清三百年统治里,达官贵人们的车名曰轿子,那四平八稳的一个格子,沉重结实的轿栓不知压垮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肩头。在我看来,这轿子就是对大部分人赤裸裸的压迫,沉得让人踹不过气儿,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万恶的轿子终于湮灭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多数普通人以步当车时,一个轻快的交通工具诞生了。是了,就是在民国时期颇为流行的自行车,它园碌碌的两个轮子在大街小巷趟过,多轻快,而且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两个脚瞪着发力前进,十分省事。年轻的学生们骑上自行车飞奔,张扬着他们青春的欢愉。热恋中的小伙子用车载着心爱的姑娘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浪漫与温性。那老式的自行车用它清脆的铃声,欢快的原轮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自由与发展。
再说说时尚之最汽车吧,民国的汽车几乎清一色皆是黑丝的,毫无创意可言。车前部突着,车屁_股也如此,就像一个弯腰攀岩附势的小人模样。夜里只瞧得两车灯炯炯亮着,如夜行蛙的两只大眼睛,怪吓人的。车一发动,突突震荡,像是歇斯底里的疯子摇着坐在车里的人。它在大街上,如一只会移动的大甲虫,不过坐在甲虫肚子里的非富即贵,每每下车是必然腰掸掸自己考究的洋西装亦或戴上副圆框墨镜再粉墨登场。汽车硬是被刷成了黑色,见证了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
过去的时代中,出现过牛车马车,黄包车,它们都曾在历史的舞台上风靡一时,像是当红歌手的海报一样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可后来都会黯然消失被改造成新面孔再出现。就想自行车,轮子越来越小,车座越来越低,大有小家碧玉的感觉,从老大憨粗的大横杆到轻盈便捷的单车,再到折叠式………汽车也同样如此,有趣的是,汽车的行驶带来了废气与能源消耗,君不见ofo小黄车出现在魔都的街头成为了另一种新的时尚。
身为看客的我们叹为观止,是否也能察觉出时代逐渐在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智慧呢?
2.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 篇二
一、随笔教学的重要性
2010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笔者发现的那一篇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让人难忘:“慕容天天, 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 曾一度赤裸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 与之共同拍摄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 他传授的是什么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 就能成为一种文化。”笔者当时看到这篇文章后就被它吸引住了, 并毫不犹疑地给它打了满分。但是, 当时还有一些老师却提出了很多意见, 主要观点是文章语言太随意。最终批卷组长提出主张:认为这是一篇文学性很不错的散文, 像这样的散文在写作上都喜欢使用隐喻、象征、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富有形象性。同时也承认满分作文不是十全十美的, 只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情味、语言生动就应该给予肯定。
是啊, 我们的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之下还有多少生活味呢?有多少文章是老师训练下的套作?再翻开学生的随笔, 是否觉得多少还能让你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位学生曾经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有感而发, 这是我写好作文的唯一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我已好久无‘感’了。对于堆砌华丽文辞的句子, 狂用比喻排比的句子, 我毫无兴趣且厌恶……我还是喜欢看朴实但又不失表达技巧, 能打动人心引起心灵共鸣的文字……可是我写不出, 一是我尚无表达技巧可言, 第二也是最致命的, 我已经无‘感’了”。这正是无感时代的文字堆砌。
文字堆砌已经成了当下学生习作的痼疾, 是一种显而易见却又无法根除的情感危机。然而笔者认为, 并非时代真的“无感”了, 更多时候是写作者忘却“有感”甚至拒绝“有感”。“无感”的情感危机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的泛泛而谈, 华而不实, 甚至干涩无味, 纯粹应付。因此, 凿出生活中的一汪清泉, 确属当务之急。那么就让随笔回归吧, 在随笔训练中让学生积累情感, 才能在高考中厚积薄发左右逢源。
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随笔教学模式
有人说随笔即“随意之笔”。随笔可以不拘题材与形式, 大事小事皆可入文, 闲趣偶思形诸文字, 意到笔随, 言尽笔止。随笔是灵动的、活跃的, 但在终极意义上随笔写作更应该尊奉一种“随”而“不随”。这个“不随”的真正内涵是要求写作者能够写出心灵的真实, 舍去过多的忧伤盲目, 沉淀下属于自己的文字。然而在当前的随笔写作中, 我们不得不直面这样的尴尬处境。
本人在随笔教学中, 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 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首先是个数量问题,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本学期开学至今本人已经批阅学生随笔1000多篇, 它们大多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多样性的特点, 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70%左右的随笔有内容, 有一定文学性, 达到了写作练笔的要求, 对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左右的随笔文情并茂, 主题深刻, 文学性强, ?立意新颖, 是习作中的佼佼者, 这些作者的作文成绩普遍较高, 属于在写作上有特长的一部分。当然, 也有7%左右的学生对随笔不以为然, 写出来的东西无中心、无主题, 甚至像流水账;还有3%左右的随笔存在抄袭行为, 有的抄自报刊杂志, 有的取材过去旧作, 态度敷衍, 应付了事, 纯粹是“随便写一笔”, 确确实实不会写。
要避免随笔的名存实亡, 要让随笔真正为提高写作能力和为高考作文打基础, 那就必须要有合理的随笔教学模式。
1. 要求写真情实感。
写随笔是一种释放。释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智慧。通俗地说, 随笔能够满足人们的表现欲望。正因为如此, 学生将随笔视为自己的朋友, 也有学生把随笔当成与老师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老师充当一个忠实的、耐心的倾听者, 默默地和学生一起分享幸福, 承担痛苦, 共同度过人生中的一个个的难关和一道道的坎。同时, 我们老师也能从学生的随笔中感受到鲜活的思想和跳动的生命。比如看一次电影或电视, 读一本有趣的书, 得到一份自己喜欢的礼物, 买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趣的事、难忘的事、有感触的事, 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唠叨等, 留心自己身边人的举动、描摹他人的个性等等, 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如陈小月同学的随笔《信仰》写到:“梦想, 只不过是人生的某个站点, 甚至无从知晓是否真的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而信仰是每时每刻存于心中, 不休不止提供力量的支柱。”这样的随笔, 说的多真实而透彻啊。
沈月欢同学在《门前的一棵树》中写到:“这株树苗与以往不同, 显得特别的纤细柔弱, 似乎风一吹就会倾倒, 树干上绑上了厚厚的麻绳, 四周还用木棒将树支撑起。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我对这树起初不抱任何希望, 只是默默的哀叹它的苦命, 我想它不久也会一命呜呼……”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且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他的另一篇随笔《喝一杯苦茶》中, 学生写自己到外婆家, 喝茶时的感受:“怀着尝试的心态, 我再一次端起茶杯, 喝上一口, 霎时, 又有一股浓浓的苦涩袭来, 但慢慢地苦涩变成了淡淡的甘甜, 一股茶香久久萦绕。我发现了一个奇怪之处, 苦茶不苦, 只在于品尝者是否用心在品茶。”这正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啊!外婆家的苦茶让他对生活有了感悟, 于是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 长此以往, 坚持数载, 还愁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吗?
王琰同学在随笔《老宅》中, 写自己到亲戚家玩, 发现一处老宅:“望过去, 老宅的墙壁高高的, 白色的墙面已经泛黑, 几扇木框的窗户嵌在墙上, 墙壁上毫无修饰, 因此窗户看上去特别小, 木制的窗框因为风吹雨淋已经有些发霉。……老宅已经被闲置, 它经历过岁月变迁, 已饱经风霜, 它就是一个老人, 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周围的一切改变, 回忆着过去的一切美好回忆。它很幸福。”语言很朴实, 但却道出了老宅存在的价值。
学生的读书生活相对单调, 除了少量的文体活动, 教室———寝室———食堂, 三点一线, 走出去, 请进来的机会不多。为此教师要围绕语文课的特点多出点子, 花样翻新, 尽可能创设轻松的写作氛围。针对刚刚进校门的高一新生, 可以围绕“我的学校”这个话题来写文章, 形成一组“我”的系列随笔, 让“我”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 新集体当中去, 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蔡伊人同学就写到:“最喜欢莫过于同学几个共同漫步在寝室后的小径上。第一次来新学校, 望着那曲折似盘虬的小路, 我忽有置身公园的感觉——‘曲径通幽处’恐怕也正是如此吧?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弯弯的小路被两边的树木装饰得极为秀丽。恐怕也只有这里的树会如此体贴, 为忙碌的我们提供一片休憩之地吧?”作文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心悟, 从平时单调的生活中挖掘, 从身边事物来积累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培养学生做个有心人吧。
2. 要重视给随笔写评语。
批语是随笔写作的延伸。
批语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学生对老师的批语, 最关心的往往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 而是颇费心思从评语的字里行间中窥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有位学生写道:“每次随笔一发下来, 我便迫不及待地去看老师的点评。对于不足。我总会改正, 要是看到老师对这篇随笔的认可, 我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有两类评语是学生最欢迎的: (1) 激励性批语。譬如, 教师在学生优美、精彩的语句画几串圈圈或写上这样的一些批注:精彩, 这是不同寻常的见解, 你用精彩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 让我陶醉, 见解有新意。特别是写作较差的学生更需要鼓励性的批语, 如恭喜你, 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继续努力哦。像这样一些对学生充满热情期望的激励性批语往往可感染学生, 使学生更加努力奋发。 (2) 交流性评语。学生在随笔中往往表达着成长的苦恼, 青春的欢乐与忧愁, 表达着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见解等, 有时会有难以解开的困惑和迷茫, 有时会有书生意气的偏激和臆想。那么老师就要和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评语中可以写上老师的见解, 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每一次随笔都能看到老师的意见, 都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定能让学生从中找到写作的乐趣, 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此带动他们更多的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
三、随必要重讲评
讲评是随笔写作的再指导。
每次把好的随笔或写得有进步的随笔拿到课堂上读, 读的过程中要指出该随笔好在什么地方, 有那些不足, 怎样修改可以更好。老师的讲评既鼓励了学生,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又在写作上给予他们指导, 同时又鞭策了其他学生, 让他们产生写随笔的欲望。随笔是学生感情宣泄难得的窗口, 是自我欣赏, 自我陶醉的“宝贝”。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尝试着让学生朗诵随笔, 自我推销展览, 自批互改。由于时间关系, 课堂上不可能把优秀的文章都读给学生听, 本人就把学生的优秀随笔收集起来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翻阅, 并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这样做就在班里形成了浓厚的写随笔的氛围, 学生会越来越爱写作。当然这样写随笔也是为以后的高考作准备。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看,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从高考作文的内容看, 例如浙江省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2010年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可讲述故事, 抒发感情;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谊’;2008年作文题是‘触摸城市或感悟乡村’这些题目都贴近学生的生活, 和平时学生的随笔内容极其接近。再将高考作文与随笔要求放在一起比较, 其基础等级要求为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这些可以视为对随笔的一般要求;而发展等级要求的深刻透彻、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有创新, 则可以作为对平时随笔写作的各类题材、体裁的特殊要求。随笔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构思精巧, 推理或想像有独到之处, 材料新鲜, 见解新颖, 富有个性特征, 这些自然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努力效仿的榜样。
3.高考满分作文必备 篇三
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其语言必具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用词生动、句式整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丑石》中写科学家观察丑石时“拉直了目光……”。“拉直”一词,生动传神、新鲜蕴藉,把无形的视线具体化,科学家观察丑石的神态活灵活现。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句式整齐,语言富有哲理,有极大的震撼力。2011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竞争是发展的步伐》中“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飘逸,才显得静穆、安详”等句子也同样整齐而富有变化,语言灵动优美。
利用各种修辞方法润饰语言,是文坛高手的惯用技法。无论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是李贺的《箜篌引》中,描写美妙的乐声皆因比喻而使诗歌形象可感,如闻其声。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那荷花、那月光仿佛就在眼前含苞待放,就在眼前洁白无瑕。作者运用通感手法而臻语言之佳境,尽显文章之风采,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011年高考山东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一考生写的是“文字——这世界需要你”。他在文中写道:“当你被刻在竹简,或是被写在绵帛,构成一册册史书的时候,总是很诚恳地记录下不争的史实;当你被马克思用羽毛笔管书写出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你被李白、雪莱吟咏成一段段诗句的时候,你就是一种超脱的情怀和理想。”文中用排比,极富文采。最后质检组专家钦点59分。2011高考四川满分作文《总有一种期待》结尾“以勇于挑战的勇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勇于探索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等语句都以优美的比喻引人入胜。而“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中的连天暴风雨,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绵绵雪山、无边的草地”等句子有比喻,有排比,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另外,语言求新还可借助于亲切自然、新鲜活泼的流行歌曲。我布置过一篇以“欣赏”为话题的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写的文章题目是《无与伦比》。内容是周杰伦从初进歌坛的《双节棍》到《十一月的肖邦》《黑色毛衣》《千里之外》《听妈妈的话》《青花瓷》等等。小作者对周杰伦的歌如数家珍,歌词信手拈来恰当而感人,赞美了周杰伦从一个吐字模糊、含混不清的小歌手到一名歌坛实力唱将的成长历程。他的歌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歌坛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由于流行歌曲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歌词及歌名的“知名度”,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况且有的歌词蕴藉丰富,魅力十足如果运用得体,定能妙笔生花。
经典文言文历经百年、千年的考验,语言洗练、意蕴丰富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学生作文中经常见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语句,使文章庄重而大气,严肃而厚重。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昕捷的《赤兔之死》令许多资深语文教师感慨良多。作者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不俗的古白话运用功底叫人叹为观止。作者以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艺术手法独特娴熟,将赤兔马拟人化,使之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文章因而生动、婉丽、有底蕴,把诚信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高度浓缩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让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只能感叹书读得太少。可见,文言文无尽宝藏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材料。在我们语言越来越时尚的今天,不仅要增加新词外来语,还应在经典古文中寻找我们的营养。只有当语言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才更有品味。
高考作文除了吸收经典的文言文的精华外,还更要联系现实,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当中撷取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这样文章才能跟具有说服力。而作为中国人每年精神盛宴的非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莫属。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动的人热泪盈眶的事件诠释着真、善、美;鞭挞着假、丑、恶。而获奖人物的颁奖词写得优美、洗练、凝重、感人肺腑,有些我们可以引用。而最有意义的是,平时学习中让学生去模仿,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可以锻炼语言运用的能力。下面是2012感动中国张丽莉老师的颁奖词: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语句经常拿来让学生体会、模仿,必然能有效迅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高考作文得高分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语言是作文的基础要素,语言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得分。因此,考场作文语言应力戒俗话套话,尽量运用鲜活且底蕴丰富的语言,从而为文章注入新内涵,创设新意境,使读者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触发新感悟。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距离2015年高考越来越近了,希望高三学子能够妙笔生花,写出一篇语言流动优美的高考考场作文,从而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4.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 篇四
妈妈说:“天气这么热,给你一元钱,去买冷饮吧!”我拿着一元钱,上街买冷饮去了。路上,我看见一个小贩正在树荫下杀青蛙,卖青蛙。我想:他不知道青蛙能帮农民伯伯捉庄稼里的害虫吗?青蛙可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啊!于是,我急忙跑过去拉住小贩的手,说:“叔叔,您不能这样做,青蛙能帮庄稼捉害虫,可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啊!”小贩生气地说:“去,去,去!小孩子懂什么,别妨碍我做生意,走开,走开!”小贩边说边放开我的手。我心想:这叔叔怎么这样?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要拿一元钱跟他买一只青蛙?这样我的可以解渴的冷饮就没了。但是,青蛙又是庄稼的保护神……不行,我要尽自己的能力为保护动物做一点贡献。于是,我说:“叔叔,要不这样,我用这一元钱跟你青蛙,怎么样?”叔叔开心地说:“好!好!”
我跟小贩买了一只青蛙,把青蛙捧在手掌心上,青蛙鼓着一对大眼睛,好像在说:“谢谢你,小朋友。”我走到河边,把青蛙轻轻地放回了河里。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你妈妈,妈妈高兴地表扬我了。
5.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篇五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交换语言的魅力,老师并没有带我们上课,但是我们已经上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如下:
在人类科技快速发展中,我们的语文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发展。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广告语,那一条又一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广告商为了自己的产品销量更高,绞尽脑汁的想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淋浴头广告——随心所“浴”,电动车广告——“骑”乐无穷……这些广告语是通过把成语中的字换成那个字的谐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认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玷污了祖国的文化,还会误导孩子;但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没关系,还能做反面教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体现了那个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乡在宣城,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个儿——昨天,更照——今天,明个儿——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对我们有的时候用方言,其实我们是说着玩;有的人甚至写出这样的广告词:外语是可贵,方言价更高;学了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做,每个地域的方言体现了每个地域的文化色彩,而这些美妙的色彩为语文这张图画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6.语文高考满分作文 篇六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他的母语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至少经济社会发展潜伏着危机。在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如今毛笔大概成“稀有之物”了,拿过毛笔的人很少,会写毛笔字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日本人却规定每周一次毛笔字课,我们不反省一下,就这样看着汉文化衰落,对得起“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吗?
为什么在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各国大办汉语学校的今天,我们却不再重视汉语?我们没有看到语言文化的长远意义,至少没有看到眼前所蕴藏的危机。英国、美国每年输出英语所获利润占到了国民GDP的1%多。再看看国内的学生,花这么大力气学外语,若是学好了还可以,可是大学生甚至博士生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也不过如此。外语没学好,母语也差,有些人的汉语水平甚至不及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前不久上海的一次双语互译活动竞赛中,不少人把“富贵不能淫”这句古训成“Be rich, but not sexy”(富贵,但是不能性感)。中国学生的语言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听说前不久申报文化遗产时,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我们在愤慨之余,为什么不冷静地想想:别人为什么轻易就能抢走?汉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珍视,而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一些重大的经贸甚至学术交流会全部用英语却不能用翻译,这可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一样珍视母语。民族文化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法国的保守未免偏激,而我们的漠然则更令人担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佳句流传几千后依然鲜活生动,在于其独特的音形相结合。我耳边始终回响着那位韩国网友的疑问:“你们的汉语我认为是世上最优美的语言,为什么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重视,你们自己却不重视呢?”
7.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 篇七
几十年的高考实践告诉我们, 高考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现代“立体战”, 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比拼, 也是信心和功力的较量, 还是策略和技法的角逐。要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 就必须运用特殊的方式。笔者以为, 就语文学科的备考而言, 理当注重以下“四力”。
一、稳“定力”
众所周知, “定力”是佛家用语, 在佛家“戒、定、慧”三学中, “定”为佛法之中枢。佛学认为, 有“定力”之人, 能够正念坚固, 不随物流, 不为境转, 不被假象所迷惑, 不为名利而动心。当然, 我们这样说, 绝非“普度众生, 皈依佛门”, 因为佛界并没有什么“高考”。笔者说的“定力”, 其实就是由自信力、自制力、洞察力、辨析力、判断力、承受力以及功力、耐力、毅力等诸力构成的“合力”。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 没有足够的“定力”, 肯定会被“浮云遮望眼”, 或人云亦云, 或亦步亦趋, 或举棋不定, 或左右摇摆, 或东鳞西爪, 难免失却自我。
尽管每年都有最权威、最规范、最具体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 作为高考复习备考的指南, 但是随着我省自主命题不断改革和发展, 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奇怪现象正在快速弥漫———有些学校、不少教师的“定力”不是日益坚实, 而是日趋疲软, 不惜动用各种关系, 借助多种途径, 煞费苦心地到处打听和搜集一些关于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而且还神秘兮兮把这些所谓的命题“信息”视为“秘籍”和“宝典”, 不公开, 不交流, 不外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 高考命题不但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而且命题体现的是集体智慧, 而非个人意愿。换言之, 即使有人甘愿违规透露一点“信息”, 也实在是难以如愿以偿的。一是命题之前的个人设想肯定不会是具体的命题结果 (即考查试题) ;二是一旦正式进入命题状态后, 便再也没有“信息”传播的渠道。可见, 能够从命题人员那里获得的“信息”, 不是某种意愿、设想, 就是一些思考、看法, 不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内涵。而这些不确定的意愿、设想、思考、看法, 比起省教育考试院编发的《说明》 (包括“参考试卷”) , 不啻要朦胧和模糊多少。
据笔者所知, 就语文学科而言, 每年被有些人奉若至宝的“信息”, 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文本 (体裁) , 二是题型, 三是分值, 四是模式。先说“文本”, 最感兴趣的就是“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文本”, “文学类文本”是外国小说、中国小说, 还是当代散 (时) 文、现代散文;“文言文文本”是传记类、叙事类还是说理类。再说“题型”, 最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论语》解读和批判”, 这些简答 (评析) 题会出现怎样的考查形式。接着说“分值”, 主要是“文言句子翻译”和“古诗词鉴赏”, 分值比重怎样, 如何赋分。最后说“模式”, 实际上就是写作命题采用什么模式, 是“标题作文”的“变式”还是“新材料作文”。
假如以上简述“基本属实”的话, 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就不言自明了。以上“信息”涉及的内容, 哪一点不在我们复习备考的范围之中?以“文本 (体裁) ”为例, 这些文本哪个学校没有反复操练和强化过?倘若是做过的就能掌握, 那么我们根本无需忧心忡忡;如果是做过了未必就能掌握, 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看重。其他亦然。
无数事实表明, 任何学校要想取得出色的高考成绩, 依靠的不是漂浮的“信息”而是深厚的实力。在复习备考开始偏离“高考精神”的今天, 笔者以为, “定力”的有无多寡, 已经不是可以“暂且不论”的话题了。稳住“定力”, 就会有信心, 有底气, 有策略, 有步骤, 有操练, 有实效。任何时候都应当切记:高考没有“神话”。语文学科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复习备考, 努力增强知识积累、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整体实力, 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稳操胜券。
二、强“实力”
高考, 不是人人可以都“酷一次”“潮一回”“秀一把”的, 没有一定“实力”, 高考会毫不留情地对你说“不”。或许在有些人看来, 语文没有数、理、化等学科那么专业, 因为汉字大家都认得几个。然而, 已经参加过高考和即将参加高考的“过来人”与“未来人”心里明白, 高考语文的几个分数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
毋庸置疑, “强‘实力’”是语文学科备考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通过什么途径真正实现“强‘实力’”的目标, 却是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笔者认为, 实力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实力的外显, 离开实力而奢谈能力是不实际的。而强壮“实力”的前提应该是明确语文学科究竟需要哪些实力。根据目前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和内容, 至少需要强壮四大“实力”———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然而, 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强壮这些“实力”的目标自然是最理想状态的功德圆满, 而备考实践表明, 试图借助复习来完成所有实力的提升也是不现实的。因而, 明智而切实的策略就是有侧重地增强实力, 用“实力”说话。
根据多年的考试情况分析, 笔者觉得, 可以将“强‘实力’”的重点定位于识记、语言表述 (简答) 和“小阅读 (论述类文本) ”等方面。应该说, 这几方面的“实力”都不是特别引人注目, 甚至还有些被忽视和淡漠。尤其是识记和“小阅读”, 没有多少人看重它们, 因为在整份试卷中占据的分值不大, 只有二十来分。而“语言表述 (简答) ”尽管涉及“语用”和“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三大板块, 分值也约占试卷总分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分散在各个板 (题) 块, 近乎“游兵散勇”, 并不怎么显眼, 况且又跟“阅读”交织在一起, 彼此的分野模糊不清, “表述”自然被“阅读”遮掩, 答案的正误优劣, 大多从“读”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 似乎只要“读”不出偏差就行了, 跟“写 (表述) ”关系不大。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高考阅卷中发现, 有不少阅读题失分, 主要还不是“读”的问题, 而是答案的“表述”存在诸多缺失。
增强“识记”实力, 不只是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 加固了知识积累, 更重要还在于能够鼓舞“信心”。以“默写名句名篇”为例, 虽然只有区区几分, 却直接关乎考生的考试心态, 绝对小觑不得。假如“识记”实力较强, 默写填空解答顺利而踏实, 考试便信心大增, 自信满满, 这样的心态是正常乃至超长发挥学科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增强“小阅读”的实力对高考也相当关键, 尽管分值比重不大, 但由于以“刚性”的选择题为主, 非正即误, 不可掉以轻心。可是笔者发现,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 能够切实重视“小阅读”、把“小阅读”作为重点进行强化的学校和教师, 不是绝无仅有, 也是屈指可数, 导致考生的“小阅读”实力疲软, 明显影响了语文的整体得分。增强“小阅读”实力, 需要依据目前高考的设题特点和考查难度, 更新备考理念, 转变复习套路, 以“深度理解”为重点, 即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面信息的关注进入到文本的语里信息 (内在含意、思想等) 的理解和分析, 唯有经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和解题操练, “小阅读”的实力才能真正增强。至于“语言表述”的实力, 似乎大家都不敢怠慢, 但真正见成效的也不多, 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 增强“语言表述”实力的有效方法莫胜于进行多种仿真“操练”。不但要保证足够的量, 更要追求具体的质, 无论是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 还是古诗词鉴赏、《论语》解读和批判, 都要通过“操练”来增强实力。当然, “操练”之后的批改、评析、修改、重做等环节也必不可少。不但要重视“语用题”答案的修改, 也要落实“阅读题”“鉴赏题”等答案的修改和重做。内在实力的增强和外显能力的提升均离不开必要而适度的“重复”。
三、多“尽力”
高考复习之于高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常用“全力以赴, 尽力而为”等来描述我们的努力程度, 似不为过。然而, 思想重视与行为体现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 备考复习每年都要有条不紊地“全力以赴”一番, “十八般武艺”早已统统耍尽, 感觉越来越不灵验, 而且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之中, 原先曾经“燃烧”的热情终于慢慢冷却, 说起来“意义重大”的备考, 逐渐演变为按部就班般的“例行公事”。出现这种耗散状态, 究竟“尽”了多少“力”, 实在难说。
如实而言, 语文备考需要“尽力”之处不少, 或许各校各班各人的情况不同, 不能整齐划一。然而, 根据笔者多年的听课观察和分析研究, 在可以借鉴几十年备考经验的今天, 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备考效果, 就应当着重在以下若干环节上多多“尽力”。
首先, 多“尽力”于资料选择。备考不能徒凭口舌之劳, 仿真实战是必需的, 因而各种相应的复习资料必不可少。但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资料稀缺, 而是泛滥成灾。面对铺天盖地的资料, 指导老师在甄别和筛选方面多“尽力”显得至关重要。资料选择的“尽力”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在现行高考方案和考查模式中, 语文仍属于“老大难”的弱势学科, 常常处于被“挤兑”而且无人理解的尴尬境地, 不但学校普遍不重视, 多数学生也不怎么在乎。倘要跟其他学科去争时间根本不现实。故如何选择优质资料帮助学生落实操练, 确是无奈而又明智之举。资料选择的“尽力”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尽量选用优质资料, 既要堵截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产品, 也不要一味迷信所谓的“名师名校”, 务必坚持标准, 唯“质”是求;二是努力整合资料优势, 不少资料往往只有部分试题还不错, 多数试题则很一般, 故要“放出眼光”, 选取上乘试题, 重新优化组合。
其次, 多“尽力”于解题指导。如何让学生“懂得”并“把握”正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始终是备考复习的主要任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很多, 也很灵活, 但一些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相通或类似的。笔者以为, 恰当而有效的解题指导至少得体现如下要素。第一, 强调审题意识。即便是非常熟悉的题干, 也应当逐字逐句地细细斟酌, 如2011年我省高考卷的第1题语音题的题干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跟常见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正好相反, 可是不少考生根本没有细看题干, 而是在思维惯性作用下, 想当然地选择了“正确的一组”。第二, 介绍解题思路, 即展示从审题到答案形成的全部过程, 如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23题, 先看题干“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明确归纳“共同主张”是关键, 而从提供的两段材料看, 内容都不是单一的, 正确思路就是“求同存异”, 重点关注“共性”话语, 即《论语》的“泛爱众而亲仁”和《墨子》的“夫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 两者皆有“爱人”思想, 这样“以爱待人”的“共同主张”也就水落石出了。第三, 呈现解题范式。不同考点和题型的解答并不相同, 呈现规范的解题样式, 显得十分必要。如古诗词鉴赏, 为顺应阅卷习惯, 通常可以运用“要点+理解 (解释) +赏析”这种基本模式及其若干“变式”。以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21题为例, “简析画线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 而画线句子是“春蚕既无食, 寒衣欲谁待”, 参考答案为“ (要点)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由描写转为议论。 (理解) 哀叹桑树被毁, 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赏析)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当然, 呈现范式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解题“常式”, 以便灵活迁移, 切忌生搬硬套。
再次, 多“尽力”于答题评析。从整个复习过程看, 解题指导还只是教师的一种“演示”, “演示”之后才是学生的解题“实战”。“实战”效果是否理想, 试卷 (练习) 批改的结果可以比较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然, 不必期待太理想的成绩, 因为平时的实战操练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发现问题, 了解缺失的存在。解决问题和缺失, 便成为“答题评析”的重要使命。答题评析, 自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得花费在“针对性、警示性、纠错性”等方面。“针对性”是基点, 评析答题情况, 一定要在认真批改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找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重点”失误。譬如写作审题出现的偏颇, 主要是“放大”还是“缩小”, 是“添加”还是“遗漏”, 是“拔高”还是“转移”, 是“沾边”还是“游离”。“警示性”是要点, 评析要通过剖析典型的“错例”来“警示”学生, 构成学生的“心理震慑”, 以加深对“错例”的印象。如“善为国者, 赏不僭而刑不滥”中的“僭”应当译为“过分”, 评析时需将“超越”“代替”“差错”“虚假”等误译一一“警示”。“纠错性”是重点, 纠错是评析的重中之重, 没有纠错, 评析就是“浮云”。纠错, 不能简单明确一下正确答案, 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产生错误的不同原因, 让学生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 “纠错”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一些不够完整或规范的答案, 使之升格。这种“评析”或许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重“给力”
每年春夏季的备考复习不同于相对宽松的日常教学, 用“时间紧, 任务重, 要求高”来形容似乎从来不会过时。以“效率”为首要目标, 永远是备考复习的不变追求。简言之, “给力”就是效率高, 不“给力”便是效率低, 而重“给力”则是脚踏实地地努力争取备考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们知道, 备考的主体是学生, 备考的终端是考试 (高考) , 而备考的过程和形式则主要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听 (听课) ”“练 (操练) ”“考 (考查) ”等。因而, 扎扎实实地用信心、智慧和行动谱写不同凡响的备考“三部曲”, 就是重“给力”的最精彩诠释。
(一) 听课“给力”
听课, 就是接收信息, 是学习主体在学校求知的主要方式。学生听课“给力”, 是保证复习真实有效的基本前提, 否则备考目标难免落空。然而, 听课“给力”不“给力”, 固然有学生自身的若干原因, 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授 (讲) 课是否真的“给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清楚, 复习授课似易实难, 既不能简单再现, 也不能机械重复, 重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的缺陷, 并通过精当的讲解,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教师讲课“给力”的要领则在于课堂设计和课堂调节, 语文复习课特别要避免喋喋不休的“满堂讲”, 当以“点拨”为主, 既要得当, 又要透彻, 不要搞什么思考的“余地”, 但也不能处处先入为主, 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框定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尽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发现”的快乐, 少一点“被接受”的苦恼。学生听课“给力”的重要特征是在聆听的同时能够展开积极思考, 即呈现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课堂学习状态。听课“给力”的理想结果是“懂”, 尽管“懂”只是复习的初级目标, 但“懂”是“会”和“巧”的前提,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文言文阅读, 大致读“懂”文本内容就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 不然, 赏析、断句和翻译等解答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二) 操练“给力”
备考复习的二级目标是“会”, 即具备运用知识解答问题 (试题) 的能力。笔者一直认为, 应对高考, 只“懂”不“会”则意义很寥寥。不少考试不理想的考生, 并非输在“不懂”, 而是伤在“不会”。“懂”的未必就“会”, “会”的必定大致能“懂”。而达成由“懂”到“会”的唯一途径就是各种操练。教学实践表明, 有效“操练”的多寡决定了复习效果的优劣。语文学科长期存在“重讲轻练”的偏颇, 尤其是课堂上的操练量明显不足。操练“给力”, 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力求使课堂成为“操练”的主阵地。一般来说, 课内的操练要比课外作业更能快速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会”与“不会”, 并解决问题于“最现场”, 在学生急需帮助时雪中送炭, 施以援手, 及时“加长”那块影响整体的“短板”。如“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 由于每个题目的正确解答都得花费一定的时间, 一些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课外完成, 而课内则以校对和评析答案为主。其实, 此类“操练”安排在课内完成, 也许的确费时费力, 会影响一点复习进度, 但“给力”程度却非同寻常。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15题“请简要谈谈小说带给你的启迪”, 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题”。答案虽然不是唯一的, 却也是基本定向定性的, 因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是确定的。“启迪”是“小说带给你的”, 应当紧扣小说的主题或情节 (如杰克做出取消安排的决定) , 假如有学生谈到“事业与情感无法两全”“失去的才是珍贵的”等方面了, 就给予指正并结合文本做出合理评析。如此“操练”, 必然“给力”。
(三) 考查“给力”
8.从高考满分作文中学拟题 篇八
近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来作文,既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概括、表达的布局谋篇的能力。有人说“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也有人说“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的确,好的题目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能唤起阅卷老师阅读文章的兴趣和冲动,使他“心动思凝一瞥间”,下笔给高分。从下面一些文章标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探索高考作文拟题的技巧。
(一)《过把瘾就死》(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2010年福建卷作文),《是金子终能发光》(2010年福建卷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2010年福建卷作文),《知足常乐》(2010年辽宁卷作文),《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山东卷作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10年山东卷作文),《这边风景独好》(2009年天津卷作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010 年上海卷作文),《祸患积于忽微》(2010年上海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通过引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广告词等作为文题,使得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产生了独特的魅力,阅卷老师自然会另眼相看。
(二)《优秀的人才是怎样炼成的》(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成长之歌》,(2010年课标全国卷作文),《枕上诗篇闲处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浅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相知容易相守难》(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有心种花与无心插柳》(2010年福建卷作文),《妙眼识材》(2010年福建卷作文),《勿让贪婪遮住眼》(2010年辽宁卷作文),《世界很精彩,生活很无奈》(2010年天津卷作文),《物尽其妙,人尽其才》(2010年天津卷作文)。
以上十个题目是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枕上诗书闲处好”、“想说爱你不容易”、“相爱容易相守难”、“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慧眼识珠”、“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化用。由此看来,把影视剧片名、歌曲名、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广告语、歌词等适当改动,进行套装借用作为文章的题目,不仅是考场作文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而且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有鱼吃还抓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我努力,我收获,我快乐》(2010 年全国卷I作文)、《偶然与必然》(2010年福建卷作文)、《得意与失意》(2010年山东卷作文)、《热闹与宁静》(2010年山东卷作文)、《我阅读,我受益》(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生命的内驱力》(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光与影的协奏曲》(2010年山东卷作文)、《属于自己的舞台》(2010年安徽卷作文)、《一串回忆》(2010年四川卷作文)、《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2010年四川卷作文)、《画好人生几何图》(2010年四川卷作文)、《人生的站点》(2010年四川卷作文)、《幻想是一首歌》 (2010年湖北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爱的眼神》(2010年天津卷作文)、《生活的眼光》(2010年上海卷作文)、《生活的布局》(2010年安徽卷作文)、《经营好你的一亩三分地》(2010年安徽卷作文)、《书香淡了》(2010 年全国Ⅱ卷作文)、《黯淡的潮流》(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快餐时代》(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狼吞虎咽》(2010年全国Ⅱ卷作文)。
以上二十三个题目都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修辞格来拟题。这种方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文章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以增强文题的美感,使题目生动,有趣,从而使文章锦上添花。
(四)《绿叶·情意》(2009年浙江卷作文)、《回望·故乡·根》(2009年浙江卷作文)、《正义·智慧·精神》(2009年江西卷作文)、《舍·得》(2006年江西卷作文)、《鼠·人》(2008年江西卷作文)、《龟·鹰·人》(2008年全国Ⅱ卷作文)、《乌鸦·天空》(2006全国卷I作文)、《星星·天堂》(2006年山东卷作文)、《有路·无路》(2006 年江苏卷作文)、《问人·问己》(2006 年四川卷作文)。
以上十个标题都是以并列词语或短语做标题,并使用间隔号,显得简洁明了,耀眼夺目,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阅读期待。
(五)《有鱼吃还捉老鼠吗?》(2010年全国卷I作文)、《我们飞向哪里?》(2010年湖北卷作文)、《一招鲜还能吃遍天么?》(2009年全国卷I作文)、《90后,垮掉的一代?》(2009年天津卷作文)、《正义,还是恶意?》(2009年江西卷作文)、《明星,你能引导我么?》(2009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六个题目以设问或反问句的形式拟题,运用求异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维,往往能收到奇效。
(六)《OK,xx班》(2010年天津卷作文)、《我的青春我做主》(2009年全国卷I作文)、《一条渴望飞翔的鱼》(2009年全国卷I作文)、《别拿常识不当干粮》(2009 年全国卷I作文)、《蔡总的不“费厄”,真的高明!》(2009年江西卷作文)、《给父亲的情书》(2008 年福建卷作文)、《个性PK公德》(2008年辽宁卷作文)、《五元钱与麻辣烫》(2008年辽宁卷作文)。
以上八个题目均具有幽默的特点。当有些作文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时,就可以考虑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的标题,增强趣味,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赢得阅卷者的好感。
(七)《勇敢才能活出精神》(2010 年课标全国卷作文)、《阅历成就智慧人生》(2010年辽宁卷作文)、《悲剧也是一种美》(2010年山东卷作文)、《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2009年江西卷作文)。
以上四个题目非常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旗帜鲜明、耐人寻味,表述精练、准确,以朴实取胜。
(八)《忍+退≠懦弱》(2008 年全国Ⅱ卷作文)、《成功=自信+听取别人意见》、《1+1>7-3吗?》、《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完美的人格》、《亲近=成功?》。
以上五个标题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激起阅卷老师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综观所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拟好高考作文标题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引用法、化用法、修辞法、并列法、反向思维法、幽默法、直观法、符号法中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拟定,显出自己文章独特之处,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获得高考作文的高分。
【高考语文关于车的高考满分作文】推荐阅读:
关于中国梦话题高考满分作文08-16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650字10-27
关于绿水青山图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09-09
高考语文 二轮专题突破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10-08
高考素材语文作文06-25
高考新题型语文作文06-16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07-15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讲解07-22
高考语文经典作文素材10-26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