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调研报告(共8篇)
1.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襄阳市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襄樊学院地理科学0911班陈鹤林
2011年12月
现今我市正在倾力打造“四个襄阳”,即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以促进襄阳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四个襄阳”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具有襄阳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襄阳学院地理科学0911班全体同学在知道老师的带领下对襄阳市区内的部分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考察,本人综合考察情况,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了《关于襄阳市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才学疏浅,仅供参考。
一、襄阳旅游开发的优势 襄阳市,原名襄阳市,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更名为襄阳市。襄阳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2011年4月)、“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2009年)、“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2011年6月)等美誉。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不难看出襄阳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襄阳是鄂北地区的大城市,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两圈一带”(两圈即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襄阳作为湖北省“一江两山三城”(一江即长江三峡;两山即武当山、神农架;三城即武汉商贸城、宜昌水电城、襄阳文化古城)旅游开发的中轴和重要门户,已成为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国文化旅游热线的中心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集散地。“十二五”期间大量的人员、物资、信息和技术交流将为襄阳带来稳定的旅游消费群体,使襄阳强大的集散能力发挥到极致,襄阳在湖北旅游经济崛起的核心区域地位将得到彰显。
第二,旅游资源丰富。
襄阳市早在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境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达700多处,其中国家级景点6处,省级景点30余处。境内国
家4A级景区2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凤凰温泉)、国家3A级景区7家(襄阳市米芾纪念馆、谷城县薤山旅游风景区、谷城县南河风景区、南漳县水镜庄风景区、枣阳市白水寺风景区、枣阳市熊河风景区、枣阳白竹园寺)、2A级景区8家(保康县五道峡自然风景区、保康县汤池峡温泉度假区、保康县紫薇林、襄阳市隆中植物园、襄阳鹿门山风景区、襄阳市黄家湾风景园、谷城县承恩寺、南漳龙王峡)、A级景区4家(襄阳市襄王府绿影壁、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南漳县香水河风景区、老河口市李宗仁长官司令部旧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
第三,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襄阳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5.1℃—16.9℃之间,适宜居住。水质全国最好、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周边县区生态环境非常好。“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2009年),“中国魅力城市”(2011年4月),“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
第四,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襄阳交通优势突出,经多年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的全面发展,已形成“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交通格局,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十分迅速,以襄阳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距武汉290公里,并可与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发夕至。
襄阳市区和各县市餐饮住宿条件优越,市区如万达皇冠假日酒店为等星级酒店众多,各县市也有星级标准的酒店宾馆,整体接待能力很强。
此外,襄阳特色饮食以及购物娱乐等基础设施完备。
二、襄阳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第一,缺乏创新性,特色较少。
目前襄阳市举办的最大也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就属诸葛亮文化节。但是由于目前在我国打诸葛亮这张王牌的城市太多,而且我们并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就显得比较乏味。活动形式上,开闭幕式上的歌舞表演,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老套套,缺乏旅游吸引力。同时游客的参与度低,调动不了游客的积极性和热情,难以真正起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和影响的作用。
第二,缺乏科学的规划,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襄阳市旅游整体规划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各景点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相互之间联系甚少。而政府在这方面又有一定的限制政策,使得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尚未健全,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往往较低,导致参与的企业入不敷出,从而退出市场,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阻力。
第三,营销力度欠缺,品牌效应不强。
襄阳是“三国文化之乡”,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三国文化并未被充分利用起来。除此之外,襄阳还有很多旅游资源都没能得到有效开。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营销策略,宣传力度不够,名气不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对襄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襄阳旅游业发展现状远远不及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个人综合襄阳区位情况,对襄阳旅游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打造襄阳城市品牌。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是旅游业最大的招牌。但是襄阳也有诸如刘秀、孟浩然、米芾等名人,也有襄阳保卫战等历史事件,也有秀丽山川、明清汉江等自然景观,东风汽车、纺织工业等工业景观。因此,襄阳的定位不能仅仅是“三国文化之乡”,而是襄阳文化,着力打造的是襄阳的城市文化,而不是单一地推崇历史,最终我们不是在宣传景点,而是在推广襄阳城市文化。
第二,整合资源,合力出拳。
政府应重视旅游开发,并大力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旅游业的发展有政策上的保障。在旅游活品牌方面,要继续培育诸如诸葛亮文化节、鄂西北茶王茶艺大赛、老河口梨花节等一批品牌。要充分发挥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把握襄阳的地脉和文脉,彰显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打造精品名牌产品,确立品牌形象。要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重视注入文化元素,丰富品牌内涵,集中推出几条以三国、生态、仿古、红色、汉江风光为主体的精品旅游线路,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第三,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让游客“吃要特色、住要舒适、行要便捷、游要开心、购要丰富、娱要精彩”的服务宗旨,完善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
餐饮、住宿设施建设,扶持旅游购物和娱乐项目开发,增强景区的文化性和休闲娱乐性。
第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工作。
把人才培养作为事关旅游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招贤、培训、送出去深造等途径,培养一大批旅游管理、营销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地接导游。从人才支撑上保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实施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依托我市大中专学校,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每年培养、培训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在职旅游骨干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不断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经理人员和高端服务人员,积极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提高旅游行业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五,加强品牌建设,做好“眼球经济”。
在旅游宣传促销上,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思路,实行品牌、景区、资金、人员和手段五个整合,改变以往“零、散、弱、小”的状况,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等措施,持续对我市景区进行包装、策划,拓展、完善城市形象宣传促销手段,提高襄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联合宣传网络。重点围绕推广“三国文化”、“荆山生态”等品牌,组织上下联动,设置旅游形象宣传窗口,建立旅游网络宣传平台。加大与周边景区的区域性合作,与神龙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创新对合作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实现多方共赢。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各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沟通平台,切实做好旅游产品推介、宣传,增强旅游文化内在吸引力。借助大型活动,提升城市形象。积极参加国家和省旅游部门组织的重点客源市场促销活动和旅游展览会,外事、文化、经贸、招商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将旅游宣传融入我市对外宣传工作中。鼓励各界为我市策划举办论坛、旅游产品展示会、体育比赛、文化演出等活动宣传襄阳,拉动旅游发展。
四、结语
襄阳市的旅游开发,必须是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好其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襄阳的发展前景广阔,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所以,襄阳的潜力无限,仅仅欠缺好的开发。
祝福襄阳!
2.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二
一、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凭借着客家人千年不弃、千年不忘的精神得以传承,是千百年来独有的中华文化。陈义彬(2008-11-26)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迁移和居住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移民文化、中原文化和山地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科研价值,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是梅州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使客家文化得以开发、传播和发展。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道主义、科学精神、传播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是一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可以作为现代文明的“用”而发挥作用。比如说,从“客家精神”这一价值观的高度能够谋求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协调性;或者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贺超2007-01-25)。
俞万源(2012-07-26)从文化生态理论以及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认为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且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由此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二、上犹县客家文化的传承现状
赣南客家文化生态是在赣州地域范围内,在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融于当下客家人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也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相互交融并与时俱进创造的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形态。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优秀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又吸纳了当地各种文化营养,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客家发展过程的珍贵活态历史,更因其蕴含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历经时间考验并保存、流传至今。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如上犹客家门匾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它融书法、绘画于一体,通过题写自家姓氏而反映先辈的功勋或客家文化的变迁等;上犹小调是通过欢快的旋律和轻扬的歌调唱出赣南客家文化的深邃;客家民间传统医药是民间百姓通过口传心授即行医时即兴说唱,将医药经典秘方传承下去,并无文字记载;矮牯上门、蚌鹤舞、九狮拜象等传统客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此外,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文化,而且它通过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即情即景的兴国山歌、特色浓郁的于都唢呐“公婆吹”等)充分展现了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因此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赣南客家文化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思想道德,崇文重教的祖训、务实避虚的人文气质、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都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另外,客家文化中传统饮食品类丰富、竹雕、核雕也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为赣南地区创建文化产业园区提供了经济基础。
三、上犹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
(一)上犹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发展现状
近几年上犹县乃至整个赣州市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很多已经列入了省级或者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而且正在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当地经常举办相关的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犹县作为一个纯客家县,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当地还保留着许多以前流传下来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此外,当地旅游资源以山水资源为主,代表景点如国家4A级景区的陡水湖,还有园村、草山等等。不过这些旅游景点都比较分散,而且相对独立,缺乏自己的特色。对于旅游该县虽有扶持,但是没有具体的财政政策,只是根据上面的要求来进行拨款,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但是地税局在贯彻执行赣州市对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优惠政策中,还是对旅游文化方面给予了相应的税收优惠。
我们还拜访了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传承人和研究者吕泽庆老师,吕老师走遍了上犹的山水,对上犹县有着深厚的感情,上犹县目前的自然风光以山水为主,而且大都未经过开发,由于地势较陡,使得开发难度较大,游客比较少,使得开发潜力较大,上犹的山水中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吸引游客。而在客家门匾方面,吕老师说当地的客家门匾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朵优秀的文化奇葩,但是当地的村民对此不是很珍惜,对于门匾的保护意识较差,甚至不知道自己门上的门匾代表着什么含义,年轻人不知道,而一些年纪大的人更是不太清楚。吕老师对此感到很惋惜,怕这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继续传承下去。而到这里的游客大多选择的是漂流和一般大众化的表演,对于像客家文化的传统文化东西兴趣不大。
(二)上犹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和客家文化未完全市场化,客家文化的一些传统形式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的人力物力比较多,保护的成本很高,使得当地客家文化的生存发展和传承有很大难度。
2、文化产品得不到合理转化,如果和旅游结合起来,游客还无法买到或收藏到有关的文化产品或者纪念品,因此缺乏相应的文化载体。
3、旅游资源开发不成熟,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当地客家文化缺乏文化积淀,文化和旅游特色较少,这些都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游客无法感受到当地旅游资源的独特价值。
4、在文化成果的展示上次数很少,只有在大型庆典活动或者祭祀活动中才能看到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的习俗。
四、加快上犹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客家乡村自身的优越条件给客家乡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但要实现客家文化旅游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找到合理的途径,降低它们的限制作用。针对赣州上犹客家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总结提出如下对策:
(一)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项目论证,形成规划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项目存在急功近利,甚至一哄而上的盲目开发现象,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为了推动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项目论证,并形成规划发展的保障体系。
(二)建立乡村旅游企业,进行布局规划合理的规模性开发
客家乡村旅游资源离散,在地域上分布广而散,如果让许多各自为政的乡村自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做大客家乡村旅游这块反而造成浪费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因此,政府要积极介入,在对客家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不鼓励开发一个孤立的旅游村寨,而是开发有吸引力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村寨,并注意到该群落与周边的景观相匹配,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系统,并在旅游线路上作出合理的编排。积极引进对开发与保护当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投资,鼓励相关社区居民与旅游投资者共同开发,建立积极合作关系,成立乡村旅游企业。从而有效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规模开发与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及经营管理。
(三)大力增强客家乡村地区的可进入性,完善交通、通讯、住宿、饮食等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赣闽粤边客家乡村地区多为山地,经济较为落后,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薄弱,这对客家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乡村旅游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与审美活动;这种返回乡村现象,其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化生存趋向而绝非乡村人的自然生存。所以,在客家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客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建设、旅游环境、接待旅游设施的卫生标准,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服务水平。虽然旅游者通过实物实地了解祖先的往昔历史与体验农家生活,但并不等于说不要开发,越原始固然越好,如果不注重旅游接待设施与乡村旅游环境的规划,又如何满足纷至沓来的城市旅游者的审美与卫生需求,又怎么去实现客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呢?
(四)充分高效地利用客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并深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打造自身特色与独特性卖点
目前客家乡村旅游项目比较雷同单一,相应地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乡村旅游收入少的问题。而事实上客家乡村旅游可以开展观赏、品尝、购物、务农、娱乐,疗养、度假修学,考察等许多种项目,各个客家乡村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与地域文化特点,选择若干个较有特色的项目进行开发。依据自身地域环境与特点,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尽可能地形成规模,形成气候与景观效应。尤其是客家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应该是本土已有悠久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再现与提炼,而不应该刻意地追求与模仿,这才是城市游客所渴望的客家乡村的原真与纯朴。客家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必须注重观光与参与,动与静,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自身主题,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卖点。
(五)努力培养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客家乡村旅游的文化环境
新世纪的旅游行业竞争,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提升客家乡村旅游的文化环境乃至整个客家乡村旅游行业,最为关键的应是提高客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客家乡村旅游行业的管理与运行水平及竞争能力。因此,当地政府与乡村旅游开发者应尽快制定与实施客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尤其是要解决客家乡村旅游业高级应用人才紧缺及后备来源不足的问题。
(六)协调对客家乡村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目前,部分客家乡村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大兴土木,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日益明显。许多客家乡村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正承受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损害,逐渐丧失了对城市居民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客家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应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的人文环境是客家乡村地区宝贵的旅游资源,是客家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客家乡村旅游必须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结合之路,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挖掘客家乡村文化中丰富的养分,才能兴旺持久。乡村旅游是赣闽粤客家地区的一道多彩的旅游亮点,充分利用其资源与市场优势,并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它,将会使异地游客永远眷恋着这份上苍赐予他们的自然与文化的厚礼,而客家村民也必将借乡村旅游走上充满希望的致富与文明之路。
3.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本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调查发现有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1.汉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农牧村小学,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较少,在授课中时,汉语教师不懂藏语,很难和学生较好的沟通,藏语教师对汉语的授课又存在很多欠缺,在整个汉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农牧村教师较为紧缺,学校对培养藏汉兼通“双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学校不能很好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大多时间被课时所拖累,学习进修机会少,精力不够。从教学资源的层面来看,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各类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就汉语文教学而言,学校现行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汉语》(1、2、3册)教材(专供藏区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和西藏教材编译中心联合编写。在没有相关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主要以这种教材为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也极为有限。
2.汉语文学情现状。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的大多数学校里,大多数生源来自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他们平时交流以藏语为主,很少讲汉语,缺乏汉语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由于平时汉语交流的机会较多,在汉语学习上情况较好;而牧区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很多时候迫于升学和老师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普遍的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我平时和有些学生谈心,他们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也試图努力学习汉语,可是没学好,所以就放弃了,或者小学初中时还可以,上高中时由于课程多,没时间学汉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就放弃了。
(二)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现行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机会。校本教材灵活,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训练和巩固。但必须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
1.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学校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不能认真研读《校本课程标准》,不能对学情、校情和社会人文环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吃透现行教材和汉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有时为了尽快投入使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时间较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存在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编写,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编写过程往往东拼西凑,同时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无法保证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质量。
2.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担当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多数在校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不扎实,不能对汉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教师们既缺乏理论储备,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各种问题较多。
3.学校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的规划。学校有时组织教师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搞“形象工程”的嫌疑。因此,编写的汉语文校本教材都质量不高,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长期以往,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期望就被抹杀了。
4.校本教材和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汉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定位要合理,不能超越或代替汉语文教材。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学校不能很好的实施校本教材的科学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惑,从而直接影响到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习。
(三)解决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困境的途径
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以双语教学模式环境下“以藏为主”类中小学校汉语文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探索汉语文校本教材匮乏的解决途径。
1.创新汉语文课程管理模式
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汉语文专职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努力完成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教研专业人士要在理论的高度统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模式构建,汉语文专职教师是实践者和行动者。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2.尝试编订汉语文校本教材
编订汉语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实施-检验-评价不断循环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有利的汉语教学资源,达到汉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有效化。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以藏为主”类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科学设计汉语文教学情景
4.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四
陈家沟,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距焦作市区35公里,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陈家沟也称为陈沟。全村800余户, 3200余人。
第一章太极拳的由来和推广
陈家沟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故里,不仅是因为黄河与洛河交汇孕育出太极阴阳文化,更因为在这里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武术精粹——太极拳。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家沟村民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的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惮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与少林寺一起成为发展河南旅游业的两个“拳头”产品之一。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挥毫写下了“太极拳好”极具号召力的题词。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5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
震撼了世界。1992年,温县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温县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太极拳年会,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参观旅游,陈家沟也被中外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圣地”。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陈家沟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第二章太极故里主要景区景点
近几年来,温县依托太极拳国际品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2004年,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经辛勤努力,目前陈家沟已建成的景点有:历代宗师纪念馆、陈家沟武术馆、杨露禅学拳处。其中,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纪念馆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在陈家沟武术馆,可以一览当代太极拳师的风采,在武术馆大厅的四面墙壁上,可以看到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杨露禅学拳处座落在青峰岭下,杨露禅常常攀上青峰岭头,藏在树丛中向下面的武学园内猎看传拳情景,并在门前空地上练习,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讲述的故 事就发生在这里。杨露禅正是在这里拜陈长兴为师,并获得陈氏秘传拳谱的。之后,太极拳又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目前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余亩的中华太极拳养生旅游基地和太极
拳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第三章陈家沟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太极拳开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新型发展思路,社会各界也对温县太极拳旅游开发寄予厚望,县政府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多年来存在的旅游业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阻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发挥。而作为陈家沟旅游开发核心的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是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陈家沟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但是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没有达到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要求,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旅游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娱乐和购物,发展还很不理想,价廉物美、让客人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在陈家沟景区内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品牌商品市场,有的只是零零散散的太极拳书籍、服装和一些样式单调的刀剑。
三、旅游市场逐步规范。近年来,陈家沟旅游景区通过争创中国优秀旅游景区等活动,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加大
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旅行社、饭店、重点景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投诉明显减少。随着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都认识到了区域联合、互动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以交通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焦作旅游共同体的打造中,由于陈家沟距离云台山较远,旅游集聚和扩散效应不能明显发挥。
第四章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太极拳是我县独有的特色资源,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它类型的资源是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提升我县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必须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针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端,我建议应借鉴外地比较成熟的景区管理经验,即实行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县景区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所有权实行股份制,由政府和投资方合理分配,经营权对社会开放。
二、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将景区资源合理分解,逐步推向市场,大力开发物质和精神两大旅游产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产品单
一、行不成特色等弊端,实现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彻底转型。
三、必须与周围景区实行区域对接。由于陈家沟旅游景区属
于典型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缺乏,决定陈家沟的旅游开发必须与周边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实行互动。我建议可以由市政府牵头,与修武、新郑、登封建立共同体,开发“山水云台+太极拳乡+少林功夫”的组合旅游品牌。以温县为中心,整合以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为主的“功夫之旅”;以嵩山、云台山为主的“山水之旅” ;以新郑黄帝故里、姓氏发源地为主的“寻根之旅”。彼此互相推介、统一旅游线路,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实施共同的旅游品牌战略,推广一体化旅游,实现资源互享、地区共赢。
5.关于旅游商品开发的调研报告 篇五
。其中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此外,中国**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和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已成为**市旅游节庆经济的拳头产品。所有这一些,给**的旅游带来滚滚的人流和财流。2006年全市旅游人次达到了1152.8万,通过抽样调查按人均消费633.22元计算,共创旅游收入73.1个亿,其中旅游商品购买力占14.3%。就是这骄傲的数字里面,我们通过对旅游商品购买力的抽样调查把脉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营销依然是我市旅游经济的一条短腿。目前国际上旅游业发达国家与地区旅游商品在旅游经济的比重普遍在30%-40%,甚至高的可达60%-70%,正说明如果我们能把这条短腿支撑起来,**旅游经济很快会有一个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飞跃。但要发展包括旅游商品及购物在内的旅游要素市场,笔者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对重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大批旅游纪念品开发商和配套生产制造企业已在**蓬勃兴起。一批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普陀山旅游食品公司和**莲花洋旅游开发公司依托佛教文化开发的系列素食食品和佛像、佛珠产品;朱家尖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开发的沙雕系列产品;虾峙夫龙船模工艺品厂和俞氏船坊开发的**渔船船模系列产品;桃花旅游开发公司开发的“黄药师”酒;东极、六横、沈家门等地的渔民画作品以及具有多年市场经验的一批海鲜旅游食品开发公司开发的系列旅游食品,已在旅游商品市场初步打响,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但企业最大的困惑:一是因为研发资金的欠缺,不能高薪留住专业设计人才,旅游商品的创新、策划、设计与开发都较落后;二是因为旅游商品开发的新产品,仿造泛滥,知识保护维权艰难。因此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加大对旅游工艺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又要加强市场监管。具体措施有:
1、建立旅游商品开发基金,实施鼓励扶持政策,努力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的局面。
2、以企业化运作模式成立旅游商品开发研究中心,组建设计-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公司和企业群。
3、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重视产品的命名宣传和专利申请;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自律和信用建设,引导旅游商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4、鼓励民间工艺品的手工制作、鼓励现场制作和精工细作;培育本土艺术家,努力创建平台,加强国际交流。
二、开发独一无二的具有地方文化及资源特色的旅游商品
**在渔业方面有很大的知名度,已与实际地位相符,普陀山更是世界名山,围绕**的渔业、佛教和海洋文化是开发文化旅游的关键,而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一个地方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充分注重以本地的资源与文化优势为依托,紧密联系市场,加强创新,改进包装,引入文化开发理念,使旅游商品的开发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文化宣传、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重点开发并完善以下系列的特色旅游商品:
1、佛教文化商品系列
提高传统的佛像、佛珠材质的观感和手感的同时,加强佛教旅游纪念品挂件、佛教音像制品、佛经和佛家旅游食品的设计开发。
2、渔文化商品系列
**目前具有影响力的渔文化商品主要有渔民画、船板画、贝雕、船模、工艺品等。要加大开发渔系列工艺品力度,做好“绿眉毛”仿古帆船船模及沈家门渔港秀中“黄药师”、“鉴真”、“鹿鼎记”仿古船组合船模的开发工作;延伸如杯垫、鼠标垫、文化衫、装饰瓷砖等渔民画文化内涵的系列商品的开发。
3、土特产品系列
(1)海产品:**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我国著名的渔场和海洋渔业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利用丰富多样的鱼类和海珍品,进行深度加工,精心设计、精美包装、充分商品化,制作成为便于携带、外形美观、卫生而又为游客喜爱的系列旅游食品和旅游礼品。如:野生小包装“紫菜”即食品、各类鱼片小包装等
(2)水果:**海岛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发展高品质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规模种植业,不仅可以此为基础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让游客现场采摘,还可加工包装成附加值较高的便于携带的旅游食品。如:登步黄金瓜、桃花蜜桔、金塘李子、佛瓜等。
6.对新安旅游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六
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重点工作等方面的调研通知”精神,发改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我县各旅游景区,对新安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现做一简要汇报。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一系列方针路线指引下,县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强县战略,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8年县域综合实力列居全省前10位之内。特别是新安旅游业从无到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目前龙潭峡景区(4A级)正在进行5A级提升工程,千唐志斋博物馆(3A级)正在进行二期扩建,青要山景区(省风景名胜区)正在进行建设,汉函谷关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申遗预备项目,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8年,新安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62.6万人次,比2000年的10万人次增长15.3倍,年均增长4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比2000年的350万元增长79倍,年均增长72.9%。
新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青要山景区、黛眉山景区、千唐志斋二期、汉函谷关申遗保护等工程的开发建设,新安旅游业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对提升新安旅游产业将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通过调研活动,我们也发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某些做法还不尽
1完美,有些现象还需进一步探讨,有些问题还需认真解决,以求合理、科学、有效。
一、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完善旅游规划
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始于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且多为低水平开发,没有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景区专项规划作为依托,其效果不甚理想。2002年我县委托国家权威部门编制了《新安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新安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规划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个别项目的布局构思需重新审定。因此,建议委托业内知名院所、专家,对我县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高起点、高水平对我县旅游产业规划和景区专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加具有前瞻性,能够赶上时代的步伐,并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一段时期内,应保持规划的严肃性,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专项规划。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适时调整规划,但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二、保护旅游资源,建设精品工程
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一样,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对今后的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景区建设时,首先要树立资源保护意识,优化资源配臵。要总结经验教训,如黄河西沃石窟的搬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被水淹,本可就地整体上移至始祖山景区,这样既保护了国家文物不受损坏,又保护了当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丰富了始祖山景区文化内涵,其意义深远。但是经过搬迁,破坏和浪费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使始祖山景区缺少了灵魂,拙劣的后天景点无法引人入胜,游人稀疏。其次是要突出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如龙潭峡景区是我县旅游业的一个精品工程,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对我县旅游开发起到了典范作用。千唐志斋二期张钫故居修缮工程完工后,将成为我县旅游业的又一个精品工程。正在建设的青要山景区、黛眉山景区、汉函谷关申遗保护、黄河湿地生态园等,也要精心组织施工,力求建成精品工程,要建一个成一个,发挥效益一个。没有能力或者可能建不好的,宁可停工不建,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接待服务
目前,我县宾馆酒店为数不少,其中三星级宾馆两家,能够满足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在县城区建设一到两个具有较高档次、并与新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四星或五星级酒店,以接待国内外高端游客。要加快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步游道、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安全保护、消防、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特别是景区的安全保护,如线路较长、坡度较大的上山台阶,两侧一定
要有护栏锁链,不能一级到顶,途中要有休息平台,以防止事故发生。要提高旅游车辆及通往景区公交车辆档次,建议采用爬坡能力较强的大玻璃窗巴士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使游客能够尽情浏览新安大好风光。要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对旅游纠纷和游客投诉问题,要尽快解决,维护新安旅游声誉。
四、改造新安火车站,提升新安对外形象
作为新安对外窗口单位,火车站代表了新安县的形象。但是据了解,目前新安火车站的建筑及站区环境是陇海线河南境内最差的一个,建筑物矮小落后,站区狭小,缺少站前广场和新安标志性建筑,以致许多过往乘客认为新安只是一个小镇,无法与河南省十强县联系起来,而且停靠列车较少,影响了游客往来。因此,作为提升新安形象和做大做强新安旅游的要求,必须实施新安县火车站改造工程。要协同铁路部门一起向上争取资金,高水平设计新安站综合楼和站前广场,改善站区周边环境,设立宣传新安旅游的巨幅广告塔和广告栏。在车站附近设立新安旅游接待站,以车站为起点,开通通往景区旅游班车,使新安旅游能够快捷便利。并与车站一起向铁路部门申请列车停靠车次,以便将来开通旅游专列,便于外地游客随时来新安旅游。
五、丰富旅游产品,促进产业互动
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力强的作用,加强旅游业
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加快培育和壮大产业新的增长点。要以生态山水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题,利用我县处于小浪底水库主库区,当地有大粒樱桃、黄河澄泥砚、黄河奇石、夷里温泉等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发农业旅游(金土地科技园、五头樱桃沟)、乡村旅游(土古洞温泉、云水渔村)、工业旅游(新电集团)、艺术旅游(澄泥砚厂、奇石山庄)等,做大做强“农家乐”、“渔家乐”、“温泉浴”等品牌,提高“纯玩型”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的份额,合理调整旅游线路,创建“二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延长游客滞留新安时间,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使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转到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中,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六、精心设计新安旅游标志,积极开发旅游商品
为做好新安旅游开发工作,建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设计新安旅游标志,如新安旅游徽章等,以扩大新安旅游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开发新安旅游商品,以满足游客需要。目前新安现有黄河奇石、澄泥砚等工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但是品种单一,数量较少。应突出新安文化特色,设计开发出一批携带方便、具有一定收藏和使用价值的旅游商品,如根雕、石玩、柳(草)编、刺绣、手帕、丝巾、太阳帽等工艺品,和以峪里柿饼、万山湖饮品为代表的新安特色食品,以澄泥砚、千唐字画为代表的新安旅游纪念品等等,并在县城及景区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网点,将新安旅游标志物与旅游商品有机结合,丰富我县的旅游商品市场。
总之,要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我县旅游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型经济的转变,使旅游业成为新安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促进新安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撰稿:新安县发改委注册高级咨询师李永星)
7.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七
井冈山作为著名革命摇篮,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如何让旅游带动当地贫困群众甚至辐射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使旅游真正成为扶贫开发的新措施新途径,笔者结合井冈山红色旅游实际,对“旅游扶贫模式”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好试点,奠定旅游扶贫的良好基础
要开展旅游扶贫,首先要选择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来开展。井冈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井冈山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的历史文化红得让人陶醉。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从三湾改编不足千人的红军队伍,到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从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到革命之火燎原全国;从黄洋界的炮声,到天安门广场共和国开国的礼炮,井冈山这座充满神奇的“圣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基,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源,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井冈山是绿色生态的家园,它的自然生态绿的让人迷恋。这里生态优美、名胜众多、山清水秀、山石雄险、飞瀑奇特、云海磅礴、杜鹃烂漫、翠竹秀拔;这里还有蜚声中外的全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好的7000公顷次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6%,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含量达80000个,是一个空气清新、健康养身的天然氧吧。走进井冈山,就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其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井冈山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它的红色旅游美得让人向往。井冈山近年来推出的红歌会、全景画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等旅游产品,特别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将红色拓展训练理念引入体验式教学,开创了红色培训旅游项目,是对红色旅游发展的创新和探索,对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期的新诠释。井冈山旅游还与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游、会展游、乡村游等旅游方式相结合,注重开发自然景观,注重打造各类旅游产品,以开放的姿态,实现投入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井冈山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辐射带动了观光农业、工业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景区交通、接待服务、游览观光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井冈山作为唯一一家红色5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等殊荣。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2009年共接待来山旅游者4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6亿元,旅游发展年均增幅20%以上。2011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5亿元。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带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全国各地像井冈山这样拥有旅游资源的地方不胜枚举,尤其是新确定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及农村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扶贫的良好资源基础。
二、搭好平台,开创旅游扶贫的新局面
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经济收入可观,但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在旅游业中获益甚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据统计,2010年井冈山总人口162060人,其中农业人口119065人,从事旅游农业人口5425人,占农业人口的4.5%;2010年贫困人口11971人,几乎无人从事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投资周期短、收入高的特点。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从事旅游业,将是扶贫开发的一个有力举措。要开展旅游扶贫,就要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兴建旅游扶贫基地,设立旅游扶贫基金,搭建旅游扶贫的平台,开启依靠旅游推进扶贫开发的新时代。
1、兴建旅游扶贫基地,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
一是旅游扶贫基地建设要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实际。旅游扶贫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来实施,成为当地旅游资源的有益补充,成为当地旅游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不搞重复建设、无谓建设。同时,还应与当地旅游资源紧密吻合,符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如在井冈山就可以建设“红军山庄”,融合红色文化、当地客家文化及现代农业文化,形成鲜明的文化特征。二是旅游扶贫基地建设要形成一定规模。旅游扶贫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设施要过硬,项目要丰富,突出综合性,要基本实现吃、住、游、玩、购等功能,做到观光与体验相结合、娱乐与教育相结合、休闲与商务相结合,使得游客在山庄里能够实现其旅游休闲的需求。三是旅游扶贫基地建设要注重市场因素。旅游扶贫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所建设的项目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即项目建成后,能有良好的市场空间,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建设还应该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需求,做一些大众较欢迎的项目。如井冈山做成的基地,游客可在里面吃红米饭、喝南瓜汤、摘绿色蔬菜、钓新鲜活鱼,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休闲生活,让游客体会井冈山的风土人情,品味农家恬静生活,消除旅途疲乏;游客还可以在里面感受红军生活,接受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可以在里面实现休闲、商务、亲子、交友等功能。
2、兴建旅游扶贫基地,需要各界力量广泛参与。
一是政府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兴建旅游扶贫基地,首先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项目立项、土地审批、规划建设、配套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规费方面予以减免,在宣传推广方面予以整合,在市场客源方面予以内部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如扶贫、旅游等单位要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同时做好指导、监管工作,确保旅游扶贫的平台能搭稳搭好。二是贫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项目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可以以土地、林地、房屋为资源入股,或者出租相关资源,直接从旅游扶贫基地的收益中受益;项目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和项目所在地周边的贫困群众可以到基地务工,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通过务工来增加收入;条件允许的贫困群众还可在基地或附近从事经商活动,通过创业来改变贫困状况。三是民营资本应积极参与该项目。应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类似项目,民营资本在获取相应的经营收益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四是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旅游扶贫基地。社会各界力量应在旅游消费时,优先选择旅游扶贫项目,增加旅游扶贫基地的营业收入,诸如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等公益类组织,应加强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合作,增强其扶贫功能,新闻媒体、培训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要体现公益意愿,支持旅游扶贫基地做大做强。
3、兴建旅游扶贫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扶贫功能。
旅游扶贫基地,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旅游来实现扶贫功能。一是设立旅游扶贫基金实现扶贫功能。一方面由基地从营业额中抽取资金注入基金,如每100元营业额抽取2-5元作为扶贫基金;另一方面,借助第三方有权限的公益机构,在基地内设立捐赠台,接受游客捐赠。旅游扶贫基金就会达到一定数量,基金由第三方公益机构和当地扶贫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支配,用于扶持当地扶贫开发工作,或者直接扶持当地贫困群众,可较好地实现其扶贫功能。二是通过贫困群众资源入股或出租的形式实现扶贫功能。当地贫困群众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自有资源入股或者出租给基地,通过分红或者收取租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面貌。三是通过贫困群众务工或者创业来实现扶贫功能。当地贫困群众可以到基地里务工或者创业经商,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通过务工或创业来增加收入,从而改变贫困状况。四是通过举办公益活动来实现扶贫功能。基地可联合相关公益组织,组织爱心人士(机构)与贫困群众(乡、村)开展面对面的结对扶贫。组织此类活动可以在当地扶贫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以贫困群众受益为唯一准则,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唯一目标。
旅游扶贫还可以通过直接扶持有条件的贫困乡村开发旅游业等途径来实现,只要瞄准了市场、抓好了经营、做好了管理,旅游可以使贫困群众较稳定地脱贫致富,是开发式扶贫的有效途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有效举措。
三、抓好工作,使旅游扶贫成为开发式扶贫的新途径
1、以创新发展理念为第一要务。
旅游扶贫本身就是理念创新的产物,要做好旅游扶贫就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理念,要创新发展理念,就要做到“四个破除”。一是要破除不作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是传统旅游和传统扶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的延伸,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有效举措,乘势而上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二是要破除难作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对旅游资源配置、调整群众收入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旅游扶贫双丰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旅游扶贫是旅游和扶贫、民营企业和贫困群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突破口。三是要破除乱作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扶贫是对旅游业的补充和延伸,在发展中要坚决杜绝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盲目开发行为,促进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田园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好。四是要破除贫困群众不可为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贫困群
众是发展旅游扶贫的主体,在由传统农业转变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增进了城乡交流和互动,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提高,贫困群众转变为旅游从业人员,昔日的荒山荒地也转变为旅游胜景。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有效转移,农村的土地效益能够成倍提高,可以说,贫困群众在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大有作为。当然,发展旅游扶贫更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创业精神、有战略眼光、有经营实力的企业家和创业者。
2.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
一是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推进交通、饮水、电力、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改善交通条件,把旅游扶贫景点、景区的公路建设纳入国家“乡村公路”建设规划中,增设旅游专车,加强道路照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各级财政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景点、景区改厕、改厨、改路、通网络给予扶持,满足游客对饮食安全、生活卫生、住宿方便、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支持有条件的山庄和企业打造精品项目,满足中高层次游客的需求,提高经营效益。三是要强化现代农业引领功能。支持引进农业新品种、采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加大品种展示、技术推广、农耕文化教育、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兼具展示、休闲、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园和示范园,充分发挥其展示现代农业成果、休闲观光、科普宣传、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以及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作用,鼓励从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开发系列旅游农产品和纪念品,同时带动全市优质农产品的推广发展。
3. 以打造精品品牌为发展目标。
旅游扶贫的生命力在于特色。一是要打造精品。注重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将旅游、扶贫和生态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精品。二是要创响品牌。要在农业科技型、观光采摘型、度假健身型、体验娱乐型、花园客栈型、休闲购物型、节庆民俗型、综合开发型等休闲农业类型上创响品牌、创出特色、创出精品。三是要开发个性化产品。围绕“土、特、奇、鲜”作文章,发展最富有特色和吸引魅力的旅游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旅游扶贫要出特色,创影响,精心打造市民农园,精心打造重复消费群体认可的产品。
4. 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扶持措施。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努力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扶贫、旅游等主要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旅游扶贫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发展旅游扶贫的配套政策,在项目审批、办证、税收、信贷、用电、用地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坚决杜绝“三乱”行为,促进旅游扶贫向有序、健康、快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投入体系,旅游扶贫基地建设资金要求较多,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扶贫投融资体系。项目支持上,跑“部”进“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扶持,特别是要多争取国家级的各类扶持项目到旅游扶贫基地落户。招商引资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投资者的效益回报,拓宽引资渠道,外资内资并举,国资民资并重。银行信贷上,要争取开发项目采用抵押产权和经营权向银行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应把旅游扶贫项目纳入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扶贫项目贷款难问题。股份合作方面,要允许农民土地合理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吸纳民资方面,鼓励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主、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旅游扶贫项目,实现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
5. 以人才培养宣传推广为重要保障。
8.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篇八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1—2012年累计完成农业开发部门项目建设131个,总投资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95亿元。项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供销、森工、国土共七个部门,这些部门项目的建设对于黑龙江省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部门项目对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弥补了水利部门只对大型灌区和小型灌区投资的空白,是目前国家对中型灌区唯一的投资渠道。2011—2012年黑龙江省共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3个,总投资1亿元,初步解决了灌区多年工程不配套的问题,提高了灌区工程效益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总投资1.8亿元的40个黑土地治理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完成治理面积735平方公里,构建起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大体系为主的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开发建设体系,使当地的水资源配置合理,提高了利用率,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国家批复农委立项的9个良种繁育项目中,黑龙江省农科院五常水稻所“松粳号”优质水稻原种扩繁项目投资仅190万元,就带动适宜区域稻农种植“松粳号”400多万亩,亩增收稻谷30公斤,为农民年增收2亿多元。
一、做好部门项目工作的主要做法
部门项目是农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增强协调配合是搞好部门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办法》执行到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自2011年7月1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结合实际修订了《黑龙江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从制度的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对部门项目的管理,从而保证部门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批准成立了省农业开发办部门项目处,专门加强对农口各部门项目管理。各地(市)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农口部门领导任成员的部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市、区)也设立了项目协调组织或办公室,重点是规划的制定,任务的落实、指导、协调、督办、检查和考核,形成了“项目搭台、政府导演、农口唱戏、农发报账、社会监管”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二是强化科学规划。按照“大农业”、“大开发”理念,各地编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 “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建立了黑龙江省部门项目库,采取召开专题会议的办法,对申报的部门项目逐一筛选后纳入项目库。三是强化责任落实。要求各地将部门项目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同时各级政府与项目实施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把部门项目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部门项目同其他农业开发项目一样对待,同步规划、同步检查、同步申报立项、同步检查验收。四是强化典型带动。穆棱市是黑龙江省重点水土保持重点市,国家水利部松辽委、黑龙江省水利厅多次在该市组织召开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鸡西市麻山区和北安市秸杆养畜项目建设标准高,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省级验收确定为优秀项目,在全省推广典型经验,并采取了连续扶持的奖励措施,鼓励项目区做大做强。
(二)严格县级报账,资金管理到位。农发机构在项目管理上借鉴世界银行管理经验,多年来已经形成了高效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特别是在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和建后移交等方面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一直指导我省的部门项目工作。黑龙江省农发部门按照财政部“财政同步监督”的要求,全过程参与部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报账制,有效杜绝了一些不合理开支,强化了支农资金管理,规范了程序,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使用和项目的全面优质完成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沟通协调,项目衔接到位。要加强部门项目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与正常项目管理接轨,必须做到“三个同步”。一是同步评审。在每年年初项目立项时,以全省农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农民的意愿为着力点,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坚持多中选优、好中选优的原则,统筹安排地方和部门项目,在资金上进行整合,打捆使用,形成合力。坚持“项目单位自愿申报,县(市)级农发和农口部门共同考察、共同推荐,省级农发和农口部门共同受理评审”的申报程序,促进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规范化。对由财政投资为主的大型工程进行招投标,保证了建设进度和质量。二是同步检查。省农发办每年与各农口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验收组,完成年度部门项目和地方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对完善和提高部门项目建设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部门项目专项检查、审计、验收中,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三是同步监管。为适应新形势下农发部门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各地在项目建设上普遍实行了项目建设公示制的办法,对部门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项目投资、建设单位、管护单位等事项在项目区内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杜绝了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体现优胜劣汰,重点推进财政同步监督、绩效评价工作,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管理,加强部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验收考评工作,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绩效评价结果成为分配资金、确定项目、提高效益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协作配合,分工合作到位。部门项目的管理在于发挥农发部门和农口各部门的特长齐抓共管,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在实施部门项目的过程中,农发部门与农口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十分必要。农发机构和农口各部门分工不分家,到位不越位,既互相支持又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和相关行业各项规章制度,使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nlc202309041323
(五)提高思想认识,作用发挥到位。部门项目是经国家农发办批准,由中央农口部门组织、地方农发机构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着示范作用强、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的特点。因此,在部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各地要注重发挥部门项目的示范、服务和保障作用,落实项目法人制和资产管护责任制,以达到突破一点带动全面的效应,进一步增强放大部门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黑龙江省农业开发部门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申报立项规定不统一。各农口部门项目与农业开发地方项目在申报材料形式上不一致,有的农口项目要求上报实施计划,有的上报实施方案;有的国家部委有批复,有的不需要批复,不利于部门项目有序管理。更有甚者,存在多头审查,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问题。
(二)农发部门项目投入标准偏低。从实施完成的农发水保项目看,单位面积投资标准低,经测算一般的项目区亩投入仅97元左右,加上现行人工费定额低(工程项目1.9元/小时,林草项目1.5元/小时),按计划实施项目压力非常大,致使治理效果差,示范作用大打折扣。
(三)农口部门之间投入不平衡。从黑龙江省情况看,农口项目水利占大头,其他部门仅1000多万元,少的几百万元,不但项目建成后在示范作用的发挥上有局限性,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
(四)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没有占地补偿和管护资金。黑土区水保项目是全省部门项目的重点,每年涉及十五六个县,资金占部门项目的30%左右。水保项目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在耕地上建工程、生物设施,占用耕地面积较大,无偿占地很难协调。
三、对策建议
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及在部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部门项目管理:
(一)统一农口各部门立项程序及规定。国家办与中央农口有关部门下发各类文件时,应同步联合下发至省农发部门及农口相关部门,确保文件精神的时效性和一致性;申报材料统一以可研、扩初为主;在审批上以批复为主。计划报国家开发办,扩大初步设计由省级相关部门批复,报国家备案即可。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标准。将黑土区水保项目亩投资标准由目前的97元/亩提高到300元/亩。解决单个农口部门投入少的局面,投资标准要统一,特别是土地治理类项目亩投资标准应向高标准农田靠近。
(三)解决黑土区水土保持项目应占地补偿和管护资金问题。黑土区水保项目占用耕地的目的等同于退耕还林,因此应比照退耕还林操作及确定补偿标准,安排的占地补偿应在省级批复中列项,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在项目中设管护资金。
(四)提高农发干部对部门项目的认识。针对部门项目管理这一农发战线的新课题,国家可通过召开部门项目管理研讨会、项目管理培训班,加强宣传等有效形式,提高各级农发干部对部门项目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求发展,掌握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不断研究在新形势下部门项目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责任编辑 洪峰
【旅游开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09-23
旅游开发对农民生活影响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27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之专题调研报告07-23
古镇旅游开发案例10-12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06-28
旅游人才开发方案08-23
旅游开发公司管理制度06-27
百色旅游开发教学大纲08-09
山东旅游资源开发现状07-14
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