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共12篇)
1.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 篇一
童年的友谊
古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背影、一个回眸,朋友都会心领神会,没有友谊,没有朋友的人生,是惨淡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朋友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
要说友谊什么时候最真,童年,还是花季少年,这些都是个人感觉,在我看来童年的友谊最真切,没了虚情假意,没了外界的干扰,很单纯,很真挚的友谊,童言无忌,什么想法都是天真的,那种感觉在童年是最美好的。
小晴是我最好的童年好朋友,还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村,同一个街道,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还一起吃饭睡觉。我们之间建立下深刻的友谊。那年六年级最后一个夏天,我们小学毕业了,在考完小升初考试之后的晚上,我们在她家一起吃饭,聊天。她问我你要去哪所中学读?我说就在县城的中学,离家近,家里有爷爷奶奶,方便照顾一下,其他太远的中学,教学条件是很好,但是不方便回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又很大的挑战,我问小晴,你会选择哪里,她说跟我一样,你去哪里我去哪里!瞬间感动,我也觉得一起有个伴多好,学习工作想照应,以后一起考上同一所高中,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公司,做一辈子的姐妹情谊,想想这些感觉恨美好,我们互相看了各自的眼睛,深情流露,没有一丝假义!
时光变迁,这个画面只停留在记忆中,如今偶尔联系,有很多因素影响,没有以前那么好,总有一些间隔,也说不出来,在那么一份记忆,童年也无憾了!
2.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 篇二
一、写作动因的确立
1. 培养“我爱写”。
写作动因便是写作最初的动力, 没有了它, 便不成写作。小学生的写作任务一般都是以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完成的, 这也算是写作的外在动因之一。动因分为两种, 一种是外在动因, 另一种是内在动因。我们的任务在于将外在动因转变为内在动因, 让学生自己喜欢并主动的去写作, 当然, 这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诸多外在动因中, 我们可以采用在课堂上举办“佳作评鉴”的优秀作文表彰大会, 以此推动优秀学生的持续性写作;可以创办属于自己班级同学的文学刊物, 发表每一次写得优秀的文章, 让每个同学当一回“编辑”;可以举办“故事接龙”游戏, 开拓视野提高表达能力;可以举办手抄报比赛、剪报比赛、好书推荐大会和读书角的活动, 这些都是在课堂氛围之外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写作和积累的有效途径。
2. 表扬是一门学问。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接受到外界的认可, 容易接受长辈师辈的意见。所以, 表扬, 是一种可以在这个时候应用得很好的手段。老师在进行作文批阅的时候, 可适当对作文进行等级划分, 并进行评语设层。对于等级分数高的学生, 在课堂上或者评语中可进行表扬鼓励;对于等级分数低的学生, 在评语中可以将其写作中出现的优点罗列出来, 并且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 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态度认真而且重视, 所以也会变得认真重视下一次的写作, 而且也会更加自信, 所谓态度决定高度。
3. 变化多端的“作文形式”。
作文如果只限定写在作文本上, 容易使学生感到疲乏而且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我们要让作文“活”起来, 不再只是在一张纸上看到它的踪迹。作文课完全可以脱离教室到操场上去, 这就是我们的“活动式作文”, 让学生在室外的氛围中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然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针对大自然的某一种植物进行一个句子的造句接龙。又如“故事式作文”, 可以进行分组比赛, 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小情节, 下一个学生按照这个故事或者情节进行续说和填充, 使之连贯而且丰富, 最后记录下来, 评比哪一个小组的故事情节最精彩最完整。
二、写作资源的丰富
1. 走近生活, 反映现实。
小学生的写作资源无非就是课本和生活, 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走近并且走进生活, 使得作文能够反映现实不再空泛。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 曾经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 写《我的妈妈》, 这是一个写作的老题目了, 要想老题目写得吸引人, 无非在于“新”或者“情”。学生作业一交上来, 要想“新”是不怎么可能的, 大都是老套旧套一大堆。那么就只能做到以“情”取意了。笔者交待学生回家时候记录母亲一天的行为和说过的话, 并且让学生争取去给母亲洗一次脚。第二次布置这个文题, 作文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因为有亲身经历, 所以感受也变得格外真切和有血有肉, 其中有一篇还写得让笔者有想哭的冲动。当然这是较高年级学生的作文, 但是, 从这个方向追溯, 更多的记录生活的点滴, 对于写作资源的扩展绝对有帮助。
(2) 开展联想, 大胆夸张。有一项调查显示, 儿童时期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 年龄越大越现实。想象力是儿童与生俱来最好的礼物, 作为老师的我们何不好好的利用呢?小学生正处在由儿童转向少年的阶段, 如果能够很好的将想象力保留在学生的身上, 对其作文能力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在写作练习中, 可以培养学生童话题材写作的兴趣, 还可以分角色写作, 例如女生可以布置多一些童话故事的题目, 如《小拇指姑娘》;男生可以布置一些科幻类的题目, 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量身定做, 如《太空来客》;还可以布置一些假想作文, 贴近生活的, 例如《30年后的我》等。
三、表达能力的训练
1. 增加阅读, 加强积累。
增加一定的阅读量, 对于小学生转型阶段的表达能力和作文的组织能力都有所帮助。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不同的类型:针对课内阅读, 老师应该做好正确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 课内阅读一般都是课本上的课文以及辅导书或试卷上的阅读文段, 老师应该指导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全面的理解。例如:说明文类型有哪些说明方法, 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小说要抓住主要人物、情节和环境。针对课外阅读, 可以根据起步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制定推荐阅读书单, 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对书单所列书目进行阅读和书写阅读心得, 积累课外写作材料;还可以开展“我爱读书”之类的读书体验活动, 采取书籍漂流形式让书籍资源得到共享, 让学生秀出自己家里的藏书, 从而提高他们对于阅读和书籍的重视, 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
2. 读写结合, 学会模仿。
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应用, 不然也只会导致死读书的局面。看完一部卡通片或者一场舞台剧, 适时让学生记录下心得或者感受;看完一本课外书或者一个优美难忘的文段, 及时让学生写下读后感, 在逐步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使之运用自如。除此之外, 对于起步阶段的学生, 要注重对“仿写”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最小的句子仿写开始, 慢慢发展到片段的仿写, 最后到深层次的写作方法仿写, 点拨学生仿写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逐步提高学生的仿写手段。
四、创作习惯的优化
1. 培养全面深入观察的习惯。观察力是一个人非常
重要的能力之一, 它可以帮助你完成很多事情。同样, 全面深入的观察对于起步阶段学生写作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有规律的观察顺序进行写作, 例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的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观察一株植物, 从它的根、茎、枝、干、叶、花再到果实。或者运用比较法对于两个相似或相反的写作对象进行观察, 从中抽取相似点或者相异点进行描写。也可以养成提纲式的观察记录习惯, 列出重点内容然后形成相应的大纲内容, 使自己以后查阅起来一目了然。
2. 培养随时积累材料的习惯。
记得曾经有一个大作家说过他的写作习惯就是想到什么就马上拿起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下来, 不管是走在马路上坐在公车上还是正在睡觉中。这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及时记录下你的灵感和所思所想, 如果一味懒惰的话可能葬送任何一个可以让你成为大文豪的机会。看到喜欢的优美句子或者富含哲理的段落, 记录下来细细体味, 终身受益。
3. 培养交换评改作文的习惯。
每一次作文的完成, 并不一定只是让老师过目即可。老师的意见只代表一个有经验的教学者的意见, 如果作文能力想要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养成与同学之间的交换作文互相评改的习惯, 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个同学写的是一样的作文题目, 对作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交流的建议就会博杂而丰富, 这些都是来自学生身边的宝贵资源, 好作文是需要一番不停的删删补补改改, 在删改的过程当中便会让学生得到一种不一样的收获, 同时也让他们当了一会“评改老师”。
五、结语
对于小学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 要让他们觉得写作其实是一种有趣的事情,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更多的提高学生书面表达上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鼓励与表扬并行。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而且万事开头难, 要注意顺应学生写作心理历程特点和学习心态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沈家鲜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6, 235-23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小学作文的分阶段教学初探 篇三
小学作文教学如何起步?从什么时候起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起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而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般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起方可以进行写话,写段等基础训练。其实,我个人认为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外部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也变得见多识广了,虽然他们认识的汉字还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产生强烈的表达和创作欲望。因此,我把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
一、第一阶段,重在指导学生在“趣”中写话。
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硬性布置每日写一句话或一则日记,可能过不了多久,小朋友们就开始产生怕、厌、烦的心理。不知不觉,也给高年级的写作播下了一颗不良的种子,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写话为乐事,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想写、会写,直至爱写呢?我觉得关键在于一个“趣”字。
(一)引起动机,目标激“趣”。
一年级下学期,小朋友们已学完了全部汉语拼音,并能读写几个常用的汉字了。为了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老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小学生日记,每天选几则通俗明白、生动有趣的读给他们听,看他们听得兴味盎然,便趁机启发:这是一位同龄小朋友写的日记,大家如能像他一样,坚持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或想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的心理话写下来,也有可能会成为小作家,上报纸的美丽梦想加上好胜心,激起了他们写话的愿望,捧着老师发下来的写话本,他们一个个都是一副壮志凌云的模样。
(二) 以说带写,活动增“趣”。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理性思维能力较差,生活中的乐事、趣事,他们说起来津津有味,可却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更不知如何把它们付诸笔端。于是,根据他们好说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创设各种说话氛围,带动写话训练。班级组织各种活动,更是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好时机。如春游。活动前,有针对性地指导观察方法,活动后,以“春天在哪里”为题,来汇报看到的春天美景。目标明确,感知鲜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说出来的话也有了诗情画意,“春天在草地上”;“春天在小河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三)热情鼓励,评价延“趣”。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看着这些小朋友交上来的写话本,不是忘了带小耳朵(?),就是小蝌蚪(“”)游错了地方,未教过的字有的用同音字代替,有的注上了音节,却又忘了戴“帽子”……可他们却好像全然沒有什么羞涩与顾忌,沾沾自喜地交来“大作”,又用双双渴望的眼睛望着你,等着你。这份真与诚是如此可贵,让老师不忍心下笔去扑灭这一颗颗希望的火苗。因此,每收到一篇“文章”,我们都艰难地细细品读,且毫不吝啬撒播自己的热情:把赞美的语句用拼音写在他们的写话本上,在末尾还要敲上几颗鲜艳的五角星,向他们承诺:到学期结束时把班内写得好的“话”收集并打印出来,让他们的文章也有发表的机会……在这近期褒奖与远期目标的双重激励下,小朋友们写话的兴趣更浓了。在他们心里,“写话”从来都不是,以后也不会是什么可怕的事,而是一件乐事趣事。
二、第二阶段,继续激趣,重在指导学生规范写作。
(一)作文配图,一箭双雕。
绘画与作文都是再现生活的形式,都同样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前提,这既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是两者的结合点,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不同的是绘画用线条和色彩,作文用语言和文字。前人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论,当然是对达到高品位、高境界的诗画的评价,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诗(文)画之间的渗透与相融。这种渗透与相融则是绘画与作文可以结合教学的基础。再加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篇篇都是图文并茂,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我想到,何不以绘画为桥梁,实施“画写结合”教学,以学生已经有了“功底”的绘画作为引向作文的桥梁。例如,国庆节后,我先让学生回忆其间最快乐的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述说多种多样快乐的事,然后再指导他们把那些场面画出来,以此作为“桥梁”引向作文。我说:“能用文字把画的内容写出来吗?”学生有短暂的沉默,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国庆节过后,我有一件特别高兴的事想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让学生抄下来,接着写后面的内容,学生豁然开朗,在欢乐的氛围中写下了入学后的第一篇完整的作文,有的写到城里去玩,有的写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旅游,还有的写走外婆家,姑姑家等做客的情景……内容丰富,语句通顺。
(二)指导作文的变序。
著名作家艾芜先生曾说过:“作文可以从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日本作家小泉八云也认为:我们可以抓住事件最动人的部分开始写,即使这一部分在中间,或者在末尾都没关系。写好后,再将各个场面连接起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就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思维、感情、技巧等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入手,先强攻一点,此后再略及其余。在貌似无序的指导中完全可以实现有序的引导。经过几次的变序训练,一旦形成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了能力,也掌握了方法和技巧。学生也就能规范写作了。
三、第三阶段,抓住契机,重在指导学生写作更上一层楼。
(一)顺应学生心理,善于抓住各种契机指导学生作文。
记得有一天上语文课,我一进教室,看见学生神情沮丧,无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一见这架势,知道今天的语文课上起来可吃力了。通过了解,原来上周班主任宣布的今天去春游。因天下大雨,原来的计划被冲得无影无踪,所以,学生才有目前的状况,于是,我决定把原计划上的内容改为习作课。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此时失望的心理,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今天,我真失望”,然后对学生说:“我知道大家因天下雨而无法去春游,感到特别失望。我们不如围绕着这句话,把自己不满的情绪用笔发泄出来,写成一段话吧!”这时的学生由于心里充满了各种不满的情绪,所以让他们写这样一段话,简直求之不得,由于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写起来通畅自如,好词好句层出不穷,毫无平时为完成作业写作文的那种“挤牙膏”的情形,那种急切盼望春游,又因下雨而万分失望的心情,被他们自己描写得淋漓尽致。后来,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个乐观面对事情的故事,且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不去春游也有好处。”让学生围绕它再写一写,起初,学生有些为难,但静下来一想,他们又写下了一篇篇不错的文章。
(二)多种训练综合运用,提高写作水平。
4.纯真的友谊作文小学 篇四
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之间永存的是最纯真的友谊,纯真的友谊作文。那片属于我们的友谊的天空,充满了快乐与梦想,虽说有过风雨,有过遮住阳光的乌云,但最终还是输给了我们纯真的友谊。
我们从小学就是朋友,相遇的过程我已渐渐淡忘,但这一路走来,六七年的友谊让我们互相深深的了解对方,我知道她的.小秘密,她也知道我的小秘密,烦恼我们一起解决,快乐我们一起分享,有风雨的日子我们共同承担。
她是我唯一的最好的朋友,我们曾有多少次肩并肩漫步在校园,手牵手之间没有隔阂,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我们都是爱做梦的女孩。我喜欢和她在一起,我们之间的谈话很轻松,很随便,从不紧张。我们也曾有过小矛盾,最长的时间是一个星期,那段日子里,我很孤单,很寂寞,却强忍着笑容,这是我的小脾气,我不想随随便便“认输”,也不好意思和她先开口说话,她也一样,但最终还是被肩并肩,手牵手所代替,被欢声笑语所占据那内心的苦闷。
我们是好朋友,是同学们羡慕的好朋友,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姊妹,我们形影不离,离别是孤独,我们不喜欢忍受内心的孤独,我们常常在一起,总是走在人群中,对那些羡慕的目光毫不在意,我为我们坚贞的友谊而自豪。
5.写友谊的小学作文 篇五
“砰”,裁判熊的发令枪响了,乌龟和兔子向前跑去。“来吧!加油!”我的朋友们为他们欢呼。
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很快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兔子冷得发抖。乌龟不怕被盔甲弄湿。他说:“小兔子姐姐,让我做你的伞吧。”小兔子感激地点点头,用双手把乌龟按在头上。“啊,好一把伞!”大家都赞了。
雨停了,前面出现了一座小山。对于兔子来说,爬山不难,但是对于乌龟来说,爬山难如登天。就在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着急的时候,小兔子说:“我来背你。”于是小兔子把乌龟扛到了山顶。下山的时候,乌龟说:“我做你的滑梯。”他躺在地上,让兔子站在他的肚子上,滑下了山。最后,他们一起到达了终点线。
6.珍贵的友谊小学作文 篇六
我的闺蜜,跟我一样,皮肤黝黑。她齐刘海,一张瓜子脸,两只又大又美的眼睛,不高不矮的鼻子,一张樱桃小嘴,漂亮极了。
我们从幼儿园就认识了,我们在幼儿园里是同校不同班。有一次,我们学校因为一些事情所以让我们班搬到校上的班级上课。那时,我就坐在她的后面,我们并不认识。她很平常,可就是因为她那漂亮的头饰才吸引了我,一节课里,我就一直看着她的发饰。下课了,这个从来不喜欢搭讪的我今天却破例了,我向她打了个招呼。她微微一笑,她真美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就这样,每次一下课,我就找她聊天,我知道了她叫叶玺。以后,与我素不相识的她和我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没想到,幼儿园毕业后,我们还成了同班同学,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在学校的时光里,我们俩从来就没有分开过,而在小学里,我们从来都是嘻嘻哈哈的,但时间就像流水一般短暂而又快。我们形影不离,每一天我们都过得很快乐,每一天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一晃眼,六年的时光就要过去了,我们俩都很珍惜,并且,我们两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努力读书,因为我们希望,我们还可以是同学,是朋友,是闺蜜。
十年前,我们相识,如今,我们可能即将面对分别。但我一直记得,这一天我们立下了十年之约,我们相信十年后,我们还能相见。
7.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 篇七
一、作文教学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性
在作文教学中要考虑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让小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生活经历,用语言文字真实地反映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想法及情感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
1. 指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以往的小学阶段作文都是由教师出题限定写作题目及范围,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到了一个非常小的范围,把小学生的写作个性抹杀在萌芽状态,对其以后的作文水平及成绩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自己亲眼看到的事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允许学生犯错误,让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在文章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2. 训练学生通过作文表达真实情感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及体验,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①只规定作文的写作范围,不进行单独的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命题。②不对作文的文体进行限制,学生可以用任何自己擅长的表达形式进行写作。③不限制文字数量。④要求必须是真人真事。
3. 鼓励学生的创意性写作
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不仅需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及生活感悟,才能将所经历的日常平凡的小事写出新意。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的感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及自己的学习有了一定感悟能力,以后就会利用这些感悟来写区别于他人的作文,这样作文就不愁没有创意。
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作文教学相结合
在平常的作文作业检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抄袭、仿写的现象,从学生的作文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这说明目前的作文写作与小学生的生活是脱节的,缺少活灵活现的生活气息。为了提高学生通过文字表达丰富多彩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情感、观点通过作文表达出来,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在对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会经常教育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这种观察一般为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不管是何种观察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了解生活、获取生活信息,为作文写作打基础。因此在平常我们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美好的景色和事物,通过观察周边美好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2. 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这不仅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也能增强学生认识生活的体验,从而深化作文的主题思想。如在平时组织学生春游、参观企业、参与校园文体活动等,参与后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述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想及收获等。
3. 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
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体验来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在教室周边绿地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让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参与校内外的各种义务劳动,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参观抗日战争博物馆,充分体会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参与环境保护,体会美好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通过文字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
三、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互联网作文学习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水平不同,学习的进度也不相同。教师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扮演了解答者或引导者的角色。既然是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的评价也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互联网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修改建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优化修改,目的是通过每次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磊.作文教学与文学创作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
[2]刘淼.作文教学研究述评[J].教育学报,2003,(7).
8.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 过渡 衔接
小学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低年级写话开始,语文课就逐渐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渗透和铺垫。三年级开始,作文正式出现在每个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环节中。基于小学生的生理成长特点和认知水平,中高年级的作文无论是学生写作还是教师的授课,都呈现出阶梯状的变化。为了有效的开展作文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终身写作的兴趣,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在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做好前后的衔接,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写作方式由连段成篇到独立成文
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写一段话到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困难非常大,习作没有结构意识,缺乏线索的连贯,不知道叙述顺序,所以,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段”为基本单位,学生从模仿起步,仿写片断,或在观察中写系列片断。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然后把这些段落串联起来。这种写作方式弊端明显:前后不连贯,行文缺乏流畅度,整篇文章容易出现前后脱节的情况。但是,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方案。到了高年级之后,在这种“段作文”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着重教给学生“连段成篇”的方法,从常用的文章结构形式,到常见的叙述顺序,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还有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都是成为一片佳作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学生“段”的训练过关,在掌握了“连段成篇”的方法后很容易由段向篇过渡,为高年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命题和选材范围的延伸和拓展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观察不仔细、不细心、缺乏连贯性,抓不住重点。中年级作文写作往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都是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感兴趣的人和事。命题往往是《我最喜爱的小动物》《我的XX》《记一件XX的事》。虽然看起来作文命题范围应十分宽泛,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往往会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比如写爸爸妈妈关心“我”总是冒雨带“我”治病;写同学总是先形影不离,然后发生误解或冲突,最后重归于好,写某处的景色都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描写……千篇一律的内容形式,重复单调的素材,缺少学生的自由发挥,没有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所以,到了高年级,如何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成为关键。这种题目,从范围上说,可以应该缩小题目范围,通过一件小事,一个实例来反映某个主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例如写运动会,就不要以《记一次运动会》为题,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学生往往会抓不住重点而写成流水账。而应选择更小的角度命题,如《起跑线的故事》、《足球小将XX》、《我为班级争荣誉》等。写身边的人,可以抓住某人的特点来拟题,如以《奶奶的白发》、《爽朗的笑声》《淘气包的故事》等。选材范围也应从常见的写景、写人、写事等拓展到心灵感悟,社会热点思考,情感随笔,阅读笔记等多个方面,日常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列入写作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文体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小学阶段从简单实用的应用文,到充满文学特性的诸多文体是一个系统性演变的过程。这些文体的编排原则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还应当注意教材的多样性,互相搭配穿插进行,同时要兼顾学段特点,既突出重点又要前后衔接,做到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从而建立系统完整的小学习作课程体系。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基本以写实记叙文为主,在此期间,也初步了解了童话和日记两种文体。而到了高年级,由于阅读范围的扩大,语文教本选材等原因,高年级习作的文体也从单一走向了多樣化,除了继续对常用记叙文的题材,叙述内容等方面更加高的要求之外,说明文、诗歌、剧本、随笔散文等也先后加入小学生习作当中。中年级的童话作文也更近一步,出现了想象作文。日记也成为学生平时记录生活,搜集素材的日常行为。以童话为例,在步入中年级之后,课内外的童话教学之后,学生脑海中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有趣的故事需要倾述,为此,童话作文应运而生。童话等到了高年级之后,想象作文应运而生,他们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生动、具体、完美地去想象,直到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现实到虚拟,既是发散思维的呈现,又是学生对所学多种知识的综合利用
四、作文的修改的变化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如何修改,谁来修改,怎么修改,中高年级的学生也不尽相同。中年级学生一篇作文写完之后,往往都交由老师进行审核,然后根据老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省时省力,但自己只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的信息,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到了高年级之后,学生的语文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文章有了一定的评价和鉴赏能力,尤其是对同龄人和自己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在阅读中发现,并加以改正。“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此外,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的作文修改重点在字词使用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以及标点等几个基础方面。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在经历了作文基础训练,尤其是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文从字顺之后,应该重点对作文的选材、详略的布置、结构的完整、叙述的条理等方面入手。如果说中年级作文的修改是从细微之处入手的话,那么,高年级作文则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
【参考文献】
[1]孙立建.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的作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2011(2)
[2]吴宝凤.浅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J].学苑教育, 2016(2)
[3]周超.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初探[J].教育, 2016(6)
9.真正的友谊小学作文 篇九
她病了,我因为学习负担太重了,没有去看她,可让我遗憾的就是我为什么不去看看她,她去了北京治病,她最后的愿望就是我能去看望她,可我却借口学习繁重而没有去看看她。
她去北京的前一个晚上,给我来了电话,她说,她想让我去看看她,就一会儿的时间。我委婉地拒绝了她。可以感到,她,有些伤心......
我真的好苦恼,我为什么不想着去看看她,妈妈也劝我去看望看望她,我却丝毫不动心,说什么自己太忙。当我知道她去了北京的时候,才去后悔。我想,她一定很伤心吧!我自己怎么就这么笨呢?我一直以为我是最了解她的,可我不是,连她去北京之前的唯一愿望都不能理解,枉费我还是她最好的朋友呢!哎,我还是不理解她啊!
不久,我收到了静的来信,她说她很好让我不要担心。我哭了......
10.友谊的快乐的小学作文 篇十
快乐是说不清的,有的快乐,失败中悟到道理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友谊的快乐,我个人喜欢友谊的快乐,是那・・・・・・・
那,春高气爽,,草儿笑了,花儿笑了,蓝天笑了,太阳公公也笑了。我与同学沉浸在体育课中,我看见大家的,就说了个笑话,朋友笑了,幕,被体育老师看见了,叫他罚站,他去,把我供,我有点后悔,也去,说:“老师,是我把他弄笑的,要怪就怪我吧。”朋友说:“瞎说?快下去!”我被打动了,偏偏去,与他一起罚站,他笑了,沉浸在友谊之中,有人会说我傻,我会你:“这友谊的力量!”下课了,老师叫有人去办公室,他毫不犹豫,去了,留下了我。
11.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作文;兴趣;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63-01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该事物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的激趣
“说”是“写”的基础。说话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写作。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就是从说话训练开始的。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到讲台前说一件事或是讲故事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低年级的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寓言和童话故事,其语言接近小学生的口语,内容也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可相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复述;或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他们把课文内容讲给家长或其他学生听;或是专门开辟说话课,内容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听来的、亲身感受过的以及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
在学生讲述时,并不一定是完整和准确的,但为了能讲好,学生会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和创造性地发挥。在学生说话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在口齿上和条理上进行指导,使大多数学生明白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经过一定时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变得越来越会“说”,初步形成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写”激趣
“小写”即是写片断。写片断是从口头表述开始转向书面表达。这对学生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学生受知识、能力、生活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进行书面表达是相当困难的。在课内“小写”训练时,教师可以针对课题或是不拘泥于教材,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如一盆鲜花、心爱的玩具、小伙伴等等,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由于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形象而又具体,都能把握住这些事物的特点,学生表达起来也各具特色。
说,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愿望,同时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所知的内容进一步思考——要通顺、连贯、完整。由口头语言表达再过渡到书面语言表达,内容是自己所熟悉的,也是刚才说过的、思考过的,写作的坡度降低了,学生在动笔时就会充满乐趣,就会充满信心。教师不必追求字数的多少,但求把握住事物的特点,或多或少,各抒己见,以启发性和鼓励性为指导思想,不断地激发起学生勇于表达和乐于表达的愿望。此种方式的“小写”训练可使学生逐步明白,事物虽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写作时的重点,初步奠定布局谋篇的根基。虽然学生在运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时还存在着问题,但“水滴石穿”,学生才能逐步建立起“大作文”的概念,在以后的写作时才能显现出精彩。
三、“动”中激趣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玩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怎样玩出新意来?怎样从玩中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呢?
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手抄报等等活动,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学期末再进行一次优秀作品展评,学生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并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一项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又艰苦。在活动过程中,他们要思索,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正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既扩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多种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同时也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而活动结束后的写作,真实地表达出了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容将会是生动的,有个性的,同时也会展现出一定的新意。
四、“题”的激趣
命题作文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可提出统一的要求,便于教师整体上的把握,因而被众多的教师所常采用。然而命题作文恰是造成许多学生失去作文兴趣的主要原因。如写《劳动最光荣》,教师不顾及学生在劳动中的个人体验、感受,片面地要求写“好”不能写“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使得学生为能写“好”而绞尽脑汁。好的作文命题,学生一看到就会心动不已,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如《向你介绍我》、《我喜欢这样的(同学、教师、父母、邻居、医生……)》、《假如我有自己的电脑》、《假如我是(老师、医生、科学家……)》等等。这些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同时也贴近现实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真心话。学生抒发出真情实感,其中有些独到的见解,都会让人赞叹不已。
五、“评”的激趣
众所周知,后进生是“老大难”,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是因为智力上的原因而落入其中。对于他们的作文教师却不能主观地、草率地做出评价,因为其中仍会有“闪光点”。
一位学生用想象这样来描写夜晚:“月亮俯看着大地,并且大笑,但毕竟打开了她的灯光。”从这样的描写里你能看出是出自后进生之手吗?如果你知道他是一位后进生会怎样进行评价呢?老师认真地批阅,用红笔划出其中的一个错字或一个错误标点。在交给学生时对他说:“你知道吗?你使用了拟人和隐喻两种修辞方法,这是高中或大学才学到的技巧啊!”能想到这句活对这位后进生的触动有多大吗?家长告诉教师说,孩子向来是放学一回到家就不见踪影的。现在每天到家就写作业,作业完成后就读以前给他买的书,就连大人读的一些报刊也看得津津有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随着语文学科的进步也带动了其它学科的进步,到毕业时,该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镇中学。学生的“闪光点”不是时时都有的,教师要靠敏锐的眼光时时去捕捉,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12.小学阶段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篇十二
一、调查研究, 深入剖析问题为有序指导整合提供依据
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坚持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 认识到新的教学观影响着课堂的教学结构, 决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剖析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为整合重构提供依据。
1. 学校课程门类过多, 致使学生不堪重负。
比如:以小学阶段三年级为例,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写字、心理健康、德育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 (含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生命教育、技术) 、校本等多达21门课程。而每天按7课时计算, 一周有一个半天是4课时, 一共32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下, 过多的课程门类, 学生不堪重负。
2. 学科化倾向严重,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由于分科设置, 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心灵“浇铸”, 课程内容出现大量的重复、交叉的现象。“两张皮”现象相当严重。以继红、花园、铁岭实验点校进行全方位课程清理、梳理过程中。发现一至五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黑龙江人文与社会》《生命教育》《技术》交叉重复率达40%--60%。大量重复主题内容, 导致学生重复听, 教师重复讲, 致使课程价值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新课程实施犹如一潭死水, 严重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3. 师资匮乏, 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通过大量调研, 新课程至今没有开齐开满, 市区相对好些, 外县基本上没有师资, 有活动临时安排。进一步调查还发现:科学、品生 (品社) 专任教师只占应配任课教师数的32.6%;而综合实践活动、地方等课程外县几乎没有专职教师, 都是由班主任代管, 而一人兼数门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兼课过多使得教师分身乏术, 往往不能把精力投入到所研究课程之中, 造成有的课程犹如壁上观, 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4. 课程资源单一, 难以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建立学生喜欢课程体系是我们的理想。从我市现有综合课程体系看, 课程资源单一, 缺少鲜明的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生活特色, 难以回应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走访40多所学校, 分析学生喜欢课程的相关要素看, 课程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比比皆是。
二、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研究是推进整合与学科疏离问题的关键
为有步骤开展此项研究, 我们把工作室成员分成三组, 每组确立研究组长, 梳理出整合与学科疏离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点。
1. 深化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 明确目的。
研究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纵向横向整合, 需要从深层次理解课程整合的理念, 明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与运用, 突出对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思路。
2. 理清不同年段需要整合的内容。
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整体规划, 分层梳理, 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主题探究性活动。
3. 加大力度开展课程间相互疏离的策略研究。
以统筹课程重复、交叉、学科割裂现象为主线, 探索和构建课程框架体系。我们以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为切入点, 结合具体课例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主题化学习, 理解生活中问题。
4. 着力开展课程整合模式指导研究。
依据教学目标梳理整合教材内容, 从知识点出发拓展学习链, 将知识与经验更好的结合, 以综合实践为轴, 进行多维度融合。
5. 打破学科界限, 寻找整合突破点。
进一步指导各学校清晰掌握课程整合学科核心内容课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上重大变化, 把握整合突破点。
指导课程整合解决学科间疏离问题研究, 以统筹课程重复、交叉、学科割裂现象为主线;以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炼不同领域重复主题内容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 以典型经验为蓝本;卓有成效开展研究。
三、丰富内涵, 加强理论再认识为整合重构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由于对课程整合缺少理论研究, 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整合就是简单的拼凑, 认为只要相关内容“连接”就是课程整合了;还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整合就是一个主题似乎和另一个学科内容相关, 那么, 这个学科就被拉入学科整合中来。深化认识, 为深入指导课程整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 从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探索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课程整合作为一种公认课程设计理念, 其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从赫尔巴特针对19世纪中后期分科课程存在弊端, 根据统觉心理学原理, 所提出科目中心整合课程说, 到后来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把他的思想系统化、具体化, 并在实践中完善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说。说明课程整合是消除科目间界限和割裂最好途径。
而课程整合倡导者之一霍普金斯认为, 要消除科目之间弊端, 需要寻找整合策略。他认为课程整合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梯度设计。比如:他提出的课程整合四步骤, 就是按照不同阶梯走向, 由浅入深进行整合, 体现“学科整合”的大势。 (1) 相关课程整合说。就是将彼此关联的学科加以沟通, 进行局部综合。这是最初级的综合。 (2) 广域的课程说, 就是将有相近的学科组成一大学科。 (3) 核心课程说, 由核心学科和外围学科组成。 (4) 经验课程说, 主张完全由学生经验与活动加以整合。
和霍普金有同样观点的美国学者雅各布斯, 也提出六种的设计策略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学校本位设计, 也就是在学科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整合。另外在平行设计中提出将两门相关的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尤其在多学科设计中提法和霍普金斯广域课程说相类似的见解。
2. 从实践中提炼课程整合内涵理论。
从赫尔巴特霍普金斯及雅各布斯等针对分科课程存在弊端提出研究思路。说明课程整合是消除科目间界限和割裂最好途径。他们认为要消除科目之间弊端, 就是需要寻找整合策略, 需要梯度设计, 按照不同阶梯走向, 由浅入深进行整合。
总结专家研究核心经验思想, 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理清我们整合的核心思想取向:一是打破学科界限, 整合相关课程, 将彼此关联的相近的学科组成一大学科。二是以主题为主项目制。其特点突出核心课程, 突出经验课程, 理解生活中问题。就是由一个共同主题将多个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单元或学程里。在跨学科设计, 就是将学校课程中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
3. 课程整合的基本涵义。
有人说课程整合就是知识整合;也有的认为课程整合是一种形态, 也有人说是一种课程设计方式。总之, 大家理解不一致, 也很难达到一致看法。
所谓课程整合, 从广义上讲, 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 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狭义上讲,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两种以上学科, 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我们理解课程整合的涵义, 不仅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 也是课程价值观深层变革。同时也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不断实践中我们认为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两种以上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 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既涉及知识目标的整合, 又包含师资的整合;既有做到加法也有减法, 而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是立足于校情的课程改革。
四、实践创新, 立足于学校教育发展新需求将课程整合引向深入
根据哈尔滨小学校教学实际情况, 本次课程整合重点以品生、品社、综合实践、地方课程, 包括技术、龙江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内容, 课程重复率最多的进行整合。按照国家三级课程开设要求, 一方面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科本身的价值, 保持国家课程相对独立形态, 整合过程中在内容精当的前提下, 要向“小”学科倾斜, 采取合作开发、实施, 以保证“小”学科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这样, 以校为主, 借助这样统筹策划方式, 才不会出现课程整合随意性和临时拼凑性现象, 以至于出现学科程序重组有效方法不足问题。
1. 分层梳理。
从确定的学科整合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我们用了近一个月从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逐一进行分层梳理。采取分科、分内容逐一分层清理—梳理—找关键词—找差距———提炼核心主题的方式。寻找主题存在内涵点、挖掘学科间共同支撑点, 探寻学科之间横向之间的相应的连接点, 进行主旨内容深入的挖掘。整合内容的范围由大到小逐步整理。比如:对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梳理:《黑龙江人文与社会》中的冰雪景观及冰雪运动:“家乡的冰雪”“我们是‘冰雪小勇士’”“滑雪板的故事”“充满魅力的冰雪运动”, 《生命教育》中的“我们的身体”“身体的警戒线”“我喜欢我自己”“男生和女生”和“成长的信息”教学内容重复。再比如: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有序重组。深入挖掘相同目标、确立核心目标, 分解对应目标, 聚焦重点目标是有效整合侧重点。对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三门课程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的目标的表述。研究中不难看出, 上述三门学科有些课程目标是高度相关甚至重合的。根据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逐一整合。整合后遵循学生认知特点, 遵循三维目标具体要求, 使不同年级目标呈螺旋上升, 确保课程目标不降低、无缺失。
2. 综合聚焦。
以综合实践为轴, 多维度融合, 避免单相叠加。也避免课程整合成简单知识拼凑。从国家提出综合学科开展课程整合, 从最容易把握的学科开始, 再从综合性最强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是课程实现综合性的必由之路。因为综合实践是综合成度最高的一门课程, 是真正的跨学科综合, 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综合方法, 达到课程整体优化的目的。妥善处理好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在有完备的课程整合能力之前, 保持国家课程相对独立形态,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尝试并接近课程整合价值。
3. 模块设计。
构建整合后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突出活动课程, 突出经验课程;突出主题化学习, 理解生活中问题特点。在教学环节把握上, 要突出兴趣点, 突出做中学, 突出尝试体验、突出活动探究、突出合作交流、突出评价引导。并倡导在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解决中进行知识的综合学习和综合应用。帮助教师提炼课程整合目标指导和资源整合设计指导。主要应用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 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块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 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
4. 案例研究。
为使研究成果最大化应用于学校教学, 提出开展整合的实践研究, 学校在整合的基本框架下, 在学校开展课程整合的大练兵活动, 没所实验学校上交至少3篇基于整合的经典案例。实现了课程与教学一体化, 确保整合应用于教学。为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整合, 达到多端切入的良好势头,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烛光杯”教学大赛, 提出“整合资源, 改进教学, 提升核心素养”主题赛课活动。我们推出典型课例《吃出健康来》《中国结、中国情》《让乒乓球飞得更远》《谁的力气大》等。召开主题研讨会议扩大认识理解, 通过再现原有课例与整合课例对比分析, 看到整合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我们发现整合后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更灵活、课程内容更丰富、学生参与效果更好。不仅适当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同时更有利于教师思考、研究和改进教学, 达到教学理想的融合状态。
5. 形成特色。
实践研究证明,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确定整合课程和特色课程内容才是学生最喜欢接受的, 才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验学校相机总结整合操作模式:香安小学提出学科梳理式整合、学科归属重组整合、学科外拓展填充式整合。花园小学以小为主统筹课程, 以班本课程、生活化课程主题单元式整合。继红小学基于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五大领域的整合, 涵盖十三个学科领域38箱科目, 构建“经典为主、艺体为辅、隐性稳固、限选同步”框架体系。铁岭小学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课时长短结合、学年大备课, 网上完成备课, 引进校外资源挖掘教师的潜力等。群力兆麟小学着重强调“基础+特色”。道里区提出“主题模块”的模式, 群力实验小学提出四类型实施模式即:行为指导、规划设计、探究实践、社会体验“并且提出深化活动”活动导探“结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研究, 让我们看到整合后的课程资源在原有纵横分配的基础上, 更加丰富, 形成三维立体结构, 课程更加丰富有序。
【友谊的作文小学阶段】推荐阅读:
友谊的快乐的小学作文08-29
小学友谊作文汇总07-04
人间处处有友谊小学生作文08-04
小学记事作文:友谊最可贵400字09-12
友谊不再的作文07-03
友谊的真谛作文07-08
无声的友谊作文08-06
我的友谊作文-叙事作文10-09
不能忘记的友谊作文07-31
“友谊与误会”的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