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王朝历史(共7篇)
1.英国的王朝历史 篇一
一、国是的奴隶制国受DD夏
1、禹传启,“家天下”
建议教师先复习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DD夏
2、夏朝的建立
建议教师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但禹在位时,已经产生了阶级,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拥有很多特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私心。禹虽然碍于禅让制不得不指定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却不让伯益得到锻炼,不让伯益接管权力,从而使伯益在群众中没能树立起威信。禹却让自己的儿子启做很多事情,接管了很多权力,树立了威信。这就使启在禹死后能够利用武力消灭伯益和其他的反对派。让学生意识到:实际上这是禹所导演的“父子相承”的一幕活剧。
3、夏朝的生产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
1、商汤灭夏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指导学生使用 “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学生在找都城的过程中,会发现商的都城有多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那么稳定后的商朝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三、商朝经济的繁荣
部门
发展情况
代表物品
1、农 业
2、畜 牧
3、手工业
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补充材料来填写图表,通过填表使学生了解商朝的繁荣的经济,特别是司母戊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四、残酷的奴隶制度
1、奴隶主奢侈的生活
2、奴隶悲惨的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下列内容,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都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讨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祭”。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板书设计
2.英国的王朝历史 篇二
汤米·伯恩斯Tommy Burns
冠军赛:11胜1平在位时间:1906-1908年
绰号“汉诺威小巨人”的伯恩斯是个矮小的加拿大拳手,职业生涯早期伯恩斯多是打160磅中量级和175磅轻重量级的比赛。在输掉了一场中量级冠军赛后,伯恩斯却意外获得了重量级的挑战权。刚成为世界重量级冠军的马文·哈特在第一场卫冕战中找不到合适对手,只能让前中量级挑战者汤米·伯恩斯升级到+175磅重量级来救场。但连升两级的伯恩斯却不认为自己应该扮演一个垫脚石的角色,他想尽各种办法去争取胜利。
比赛开始前,哈特发现伯恩斯的缠手布似乎有问题,于是让他解开接受检查,但伯恩斯却摆出一副恭谦又无赖的样子,拒绝检查。身高182厘米、体重195磅的哈特低头看着身高只有170厘米、体重仅175磅的伯恩斯,没有再追究那可疑的缠手布。
2小时后,伯恩斯以20回合点数胜掀翻了哈特,成为第六代世界重量级冠军。登基后的伯恩斯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杰克·约翰逊,无力对抗又不愿意让王冠落入黑人之手的伯恩斯只得像前辈杰弗里斯一样,满世界躲避这位难缠的对手。于是在洛杉矶、伦敦、都柏林、巴黎、悉尼都留下了伯恩斯卫冕或者说逃避的脚步。在没有飞机只能靠远洋客轮进行商务旅行的年代,伯恩斯为了躲避约翰逊真是不辞辛劳、全球狂奔。
1908年12月26日,伯恩斯终于在澳大利亚的悉尼被约翰逊追上并无悬念地击败,但他在此之前已经赢得了11胜1平的冠军赛成绩。伯恩斯是拳击史上最矮小的世界重量级拳王。随着环境的改变某些纪录已经注定永远无法被打破了,因为现在我们不可能看到一位170磅体重的拳手打赢重量级冠军赛。
乔·路易斯Joe Louis
冠军赛:26胜1负在位时间:1937-1949年
击败伯恩斯的杰克·约翰逊是第一位黑人世界重量级拳王,作为饱受屈辱的黑人拳手他有着极其强烈的反种族歧视意识,他的言论让所有白人后悔给他挑战白人世界冠军的机会。因此,自1908年约翰逊之后,足足29年才又有一位黑人拳手获得世界重量级冠军的挑战权,他就是绰号“褐色轰炸机”的乔·路易斯。
当时年仅23岁的乔·路易斯已经连续击败卡内拉、贝尔、沙基等前世界冠军级对手。1937年6月当他8回合击倒大萧条时期的贫民偶像布拉多克夺冠后,一个属于乔·路易斯的时代就此开始了。他的双拳是如此强大、可怕,以至于多年后记忆犹新的媒体记者们将乔·路易斯评为拳史百大重炮手的第一名。
从1937年到1949年乔·路易斯在将近12年时间里连续打赢了26场世界冠军赛、先后四度拿到《拳台》杂志年度最佳拳手殊荣,其中连续15场KO对手、连续3场第一回合KO对手这些都是冠军赛上保持至今的纪录。因为二战期间乔·路易斯参军为各路战场上的美军官兵打劳军表演赛,所以他在1942-1946年的四年零三个月时间只打了一场职业赛。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二战耽误的四年时间,乔·路易斯很可能把自己的冠军赛获胜场次提升到让后辈遥不可及的35甚至40场。
乔·路易斯在26场冠军赛上23场KO胜,可以说,他在七十多年前创立的那个长盛不衰的王朝是拳击史上最强大、最稳固的王朝。乔·路易斯在冠军赛上唯一的一负是退役两年后,因经济困窘而复出,结果不敌新任冠军”伊扎克·查尔斯。
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冠军赛22胜3负在位时间:1964-1978年
上世纪50年代,阿里横空出世,成为继乔·路易斯时代后又一个伟大的拳王。奇怪的是,阿里跟乔·路易斯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乔·路易斯出拳如小鸡啄米般严谨,步伐如磐石般沉稳,阿里却以出拳大开大合如狂蜂乱舞、步法诡异绚烂如穿花蝴蝶而著称。路易斯有着一手闷雷般恐怖的拳史第一重拳,阿里的拳头却相对比较轻,但其快如风、疾如箭的拳速堪称重量级历史第一快拳。路易斯对重量级的统治是一路到底不给任何挑战者机会,而阿里却是因为各种原因梅开三度,王朝几次颠覆又中兴。
也许阿里和乔·路易斯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对世界重量级宝座的长期统治了。阿里虽然在总夺冠场次方面不如乔·路易,但他三度夺冠(分别获胜10、11、1场)、最初和最终夺冠时间间隔14年、五次赢得年度最佳拳手、六次入选年度最佳拳赛、六次入选年度最佳回合而压倒了前辈乔·路易斯。阿里本人虽然没有入选《拳台》杂志评出的拳史百大重炮手榜单,但他靠技术、速度击败了同时代所有重炮手:穆尔(第4)、福尔曼(第9)、沙沃斯(第10)、利斯顿(15)、福斯特(17)、弗雷泽(39)、威廉姆斯(49)。没有任何其他拳手击败过如此多的超级重炮手,阿里能成为拳击运动的代言人可谓实至名归。
拉里·霍姆斯Larry Holmes
冠军赛:20胜5负在位时间:1978-1985年
作为阿里曾经的陪练和其继承者,霍姆斯的身影被阿里的耀眼光芒所笼罩。其实霍姆斯无论从实力还是成就看,都是足以跟阿里一较高下的顶尖高手。他在阿里暮年1 0回合迫使这位伟大的拳王缴械投降,但以霍姆斯那凌厉的刺拳和凶狠的直拳来看,即便是巅峰期的阿里也不一定能对技术全面的霍姆斯占据什么优势。
自1978年苦战15回合击败肯·诺顿成为WBC世界重量级冠军后,霍姆斯就把这条金腰带牢牢系在自己身上。当时恰好处于WBC/WBA各立山头的阶段,但相比于WBA那七年换八个冠军的诸多短命天子们,霍姆斯以17连冠的霸气当仁不让地成为重量级的领军人物。后来转投IBF的霍姆斯又在1984、1985年完成IBF三连冠,通算连续20场冠军赛获胜。他曾经击败过11位世界冠军级对手、8次击退不败挑战者,他和白人巨星格里·库尼的比赛成为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黑白大战。这场爆发于1982年的超级大赛创造了惊人的729万美元现场票房纪录,两人各得1000万美元的出场费,让这场大战成为拳击史上最高价值的比赛。
霍姆斯的衰败就像他的成功一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完成48连胜、20连冠后,霍姆斯在1985年以年度大冷门的形式,在6赔1被看好的局面下输给了从175磅轻重量级跳级上来的迈克尔·斯平克斯,并在次年的复赛中再度输给了这位前轻重量级三冠王,彻底结束了自己对重量级的漫长统治期。
迈克·泰森Mike Tyson
冠军赛:12胜4负在位时间:1986-1996年
就在霍姆斯和斯平克斯以IBF为主战场殊死拼杀时,WBC方面出现了一位超级巨星。20岁的泰森打破了师兄帕特森的纪录,成为最年轻的世界重量级冠军。之后的泰森以令人吃惊的气势狂飙突起,连战连捷从史密斯手里夺得WBA冠军、从塔克手里夺得IBF冠军、1回合KO无冕之王斯平克斯、4回合KO前霸主霍姆斯。
无论实力派悍将还是声名远播的前辈耆宿在泰森面前均难逃一败,有的媒体甚至惊呼泰森将称霸拳坛十年。可惜的是泰森在利益驱使下踢开了辅佐其成功的凯顿、鲁尼班子投入到唐·金旗下。挖墙脚成功的唐·金自然不敢对泰森有什么严厉要求,疏于训练的泰森很快在1990年兵败东京,10连冠的辉煌在草根拳手道格拉斯面前被打碎。
之后的牢狱之灾让泰森像前辈阿里、乔·路易斯一样失去了三年多的黄金时光(阿里是因为拒服兵役被起诉、乔·路易斯是因为服兵役)。尽管泰森在1995年复出并在唐·金全力斡旋下先后夺得了WBC、WBA的金腰带,但很快就因为回避刘易斯的挑战丢掉了WBC冠军,然后两度惨败给老冤家霍利菲尔德输掉了WBA金腰带。
泰森称霸时间不算长、场次也不是很多,但泰森时代恰好是在美国PPV转播方式开始全美铺开、以及中国开始系统转播职业拳赛的时候,再加上场外新闻不断,这些让泰森获得了额外的知名度。
霍利菲尔德
Evander Holyfield
冠军赛10胜7负2平在位时间:1990-2000年
严格地说,霍利菲尔德对重量级的统治很难用“王朝”来形容,他虽然先后赢得10场重量级冠军赛的胜利,但这是分布在十年间四度夺冠的成绩,他最长的连冠不过是区区4场。但是,如果考虑到霍利菲尔德是前次重量级拳王,他在升入重量级后与包括福尔曼、鲍、泰森、刘易斯在内的著名重炮手抗衡,这个冠军赛10场获胜的战绩还是相当值得敬佩的。
霍利菲尔德的战绩看上去就像个二流拳手(44-10-2),但如果你知道他面对世界冠军级对手的场次(30)几乎相当于同期劲敌刘易斯(17场)、泰森(1 6场)的总和,你就知道什么叫无所畏惧了。霍利菲尔德最著名的胜利当然还是1996、1997年与泰森的终极对决,这场迟到八年的比赛让他获得第2次、第3次年度最佳拳手的荣誉。霍利菲尔德还有两个亮点就是:他是拳击史上唯一一位在两个级别都获得三冠王荣誉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梅开四度的世界重量级拳王。
伦诺克斯·刘易斯Lennox Lewis
冠军赛15胜2负1平在位时间:1992-2004年
刘易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巨型化拳手的典范,身高196厘米、体重230-250磅左右。年轻时刘易斯拳风霹雳火爆,中年后变得沉稳老辣。他沉重的左刺拳加威力无穷的右手重拳是他毁灭一个个对手的凶猛武器,而他近身的短钩拳隐蔽性极强且又快又狠,众多拳手都在他这种短钩拳上吃足了苦头。刘易斯是阿里后又一位三度夺冠的世界重量级拳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击败了包括霍利菲尔德、泰森这样的著名对手,也击败了维塔利·克里奇科这样的后代王者,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最强的拳王。
大克里奇科
Vitali Klitschko
冠军赛15胜2负在位时间:1999-2013年
这位身高201厘米的乌克兰巨人是个勇敢的斗士,唯一能打败他的是让人无奈的伤病。大克职业生涯仅有的2场失败均是拜伤病所赐,对博德时点数领先遭遇肩伤被迫退赛,对刘易斯时点数领先因面部外伤被终止比赛。2004年33岁的大克因伤被迫退役,四年后这位乌克兰英雄再度复出缔造了重量级拳王赛十连冠的辉煌:他是职业重量级拳击史上唯一一位退役后复出不经调整直接挑战现役拳王成功的拳手。大克在2012年最后一场卫冕战上仅用4回合就击退了全胜挑战者查尔(21-0),此时的他已经41岁零2个月了,这让他成为仅次于福尔曼的重量级历史上第二年长的世界冠军。
小克里奇科
Wladimir Klitschko
冠军赛25胜3负在位时间:2000-2015年
3.小议中国历史上最拜金的王朝 篇三
关键词::腐败;没落;拜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8.01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8-047-04收稿日期:2012-07-22
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偏安的东晋政权。东晋从317年到420年,共103年。
以西晋历史为例,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大权,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司马家族与西晋政权的兴与衰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研究西晋的兴衰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展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我们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居治忘危”,司马炎丧失大好局面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268),司马炎发布诏书:“永惟保■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意思是,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核心。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不瞎折腾,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
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5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比如,他严禁奢侈。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予以禁止。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可司马炎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当众焚烧于殿前。并下令:朝廷内外再有人敢这样做,一定以罪论之。司马炎这样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对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司马炎在位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灭东吴的战争,实现了天下归一,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东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晋是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国统一。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奢侈、拜金、清谈严重腐蚀社会机体
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西晋社会风气如江河日下,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皇帝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皇帝如此荒淫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极尽奢华,纵情声色。有的讲究吃。何曾任朝廷高官,聚敛了许多钱财,每天吃的费用多达一万钱。面对无比丰盛的食物,他居然说:“简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其子何劭,更加奢侈,一天吃饭的花费达到两万,超过其父一倍!
西晋盛行炫富、比富之风,石崇和王恺比富斗宝的故事就很典型。在西晋,有些权势过大、财产过多的人,牛气冲天,缺乏自制,甚至以杀人当儿戏!
据《晋书·王恺传》记载:外戚王恺在宴请宾客时常安排一些女伎奏乐助兴,一次一位吹笛的女子吹得有些走调,王恺便当众把她处死。石崇也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极其残忍的家伙。每次请客饮酒,常让美人斟酒劝客。如果客人不喝酒,他就让侍卫把美人杀掉。一次王敦与他的从兄王导一道去石崇家赴宴。王敦硬是不喝,结果石崇斩了三个美人,他仍是不喝。王导责备王敦,王敦却恶狠狠地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对社会自上而下崇尚奢华的现象,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大臣傅玄就向朝廷上书,愤怒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第二,金钱崇拜之风。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西晋是中国古代金钱拜物教最盛行的时期。钱本来是物品流通的媒介,但是,西晋钱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人们痛感这一风气对社会的腐蚀,纷纷写文章予以抨击。其中鲁褒写了一篇著名的《钱神论》,辛辣地讥讽一切为钱、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
鲁褒对钱的作用的论述,十分精辟,他把官僚贵族对钱的贪婪掠夺和钱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
nlc202309031529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辨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发,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鲁褒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钱变成了社会上一个有力“杠杆”,人们毫不隐晦地谈钱、爱钱、贪钱、掠钱,朝野上下,一切向钱看,一切可以用钱换,社会风气腐败透顶!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第三,清谈虚浮之风。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清谈又称“谈玄”“玄言”,专门讨论一些抽象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西晋官僚们也大畅玄风。他们以“名士”自居,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故弄玄虚,如琅琊大族王衍,被誉为玄谈领袖。他历任中领军、尚书令,职务很高,却不干实事,“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他手执玉柄麈尾,“妙善玄言”。由于清谈之风盛行,使西晋的官员们“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当官的不干实事,办事又不认真去办,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每天乐此不疲的就是清谈。
西晋官员们终日谈论玄远、喝酒放纵,不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风气必然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后果。西晋灭亡时,大臣王衍被杀前,叹息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这就是所谓“清谈误国”。其实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腐败导致的社会动乱,官员清谈是政治腐败的表现,是表而不是本。
司马炎在统一中国后,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丧失危机意识,社会风气严重败坏,政治日益腐败。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武帝纪》中点评晋武帝司马炎说:“不知处广而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可谓一语中的。
三、西晋灭亡的两点启示
纵观西晋兴亡的全过程,可以发现,西晋由兴到亡,犹如上山下山。上山者,司马懿、师、昭父子三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曹爽集团,掌控了曹魏大权。为了夺取曹魏政权,司马懿父子经过16年的打拼,到265年,终于登到了山顶。司马炎继承父祖打下的江山,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但司马炎没有经营好司马氏的天下,社会风气败坏,西晋开始走下坡路。西晋衰败,如同滑坡,速度越来越快,司马炎之后的三个皇帝,个个短命,仅用了26年,就完全葬送了大晋帝国!
与强大的汉唐王朝相比,西晋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的统治群体是致其短命的硬伤。比如,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中经汉惠帝、吕后、文、景到汉武帝初期,六七十年间,推行清静无为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国家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唐朝从李渊建国到唐玄宗,虽然出现动荡,甚至武则天还改了唐朝的国号,但是唐朝没有大乱,根基未动摇,几代皇帝励精图治,持续发展,终于开创了繁荣的开元盛世。
西晋社会腐败,历史闻名。腐败问题历朝皆有,但像西晋这样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并不多见。
《晋书·惠帝纪》讲到西晋的社会风气时这样说:“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所谓“互市”就是交换。权与钱、权与人、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权钱交易,钱能通神,比富炫富,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钱臭味,严重腐蚀了社会机体。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腐败使西晋到处乌烟瘴气。
从西晋灭亡中还可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民生最重要。在西晋社会连绵不断的动乱中,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四处逃亡,大量人口死于战火或逃难途中。西晋战乱,究竟使多少人死于非命,无法统计。
由于战乱不已,政府无暇顾及民生,导致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如水利工程得不到维护,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由于灾害防御能力低下,水利工程失修,卫生预防全无,加剧了自然灾害破坏程度,人民更加痛苦。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大旱,严重缺水,“河、洛、江、汉皆竭,可涉”。涉,即徒步渡水,黄河、洛河、长江和汉江的水都干了,可以趟水过河,可见旱到什么程度!
永嘉四年(310年),闹蝗灾,“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马颈上的长毛)皆尽”。这是说整个北方地区,蝗虫太多了,不仅草木被吃光,连牲畜身上的毛也被吃光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
二是生命最可贵。在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和建立晋政权的过程中,许多士人也遭到杀戮,他们自以为参与政治,可以“治国平天下”,到头来却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残酷游戏。《晋书》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士人不断被杀的惨痛教训,人口大量死亡的惨状,使他们渐渐清醒起来。他们意识到,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最舒心的生活是“贵适宜”。他们逐渐认识到“自我”,产生了与所谓“政治”的疏离感。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张扬个性,珍爱自我,行为举止,标新立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在文学史上,这被称为“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总之,短命的西晋王朝给后人的启示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民生,远离仇杀!
4.从吐蕃王朝开始说藏族历史 篇四
吐蕃王朝在公元七世纪初,西藏北部和青海西南部,分居着羊同、多弥、苏毗,西康分居着东女、附国、青海巴颜喀喇山及其以北分居着白兰、党项等诸羌部落,青海黄河源以北青海湖周围及柴达木等地居住着吐谷浑。
吐蕃社会历史的发展,给予松赞干布创造藏区社会的条件,公元七纪初,这位民族英雄征服了藏北、西康和青海的各羌人部落,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东北与唐的附属国吐谷浑接,东与唐接,因此蕃唐间开始发生直接关系。
松赞干布在位期间,积极地吸收了印度和汉族两方面的文化,尼婆罗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出嫁于松赞干布,更大量地带进了印度和汉族中原的先进文化,给予吐蕃社会发展增加了有利条件。吐蕃此时的社会,在奴肃社会崩溃的废墟上,接受了外来文化,转入初期封建社会阶段。而吐蕃封建制的特点,是长时期内与奴隶制相结合着的,故在这一时期,奴隶制尚浓厚地残存在封建社会之内。庄园制度的建立,农牧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文字,制定法律,确立政治制度,信仰佛教,这一封建的经济结构和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政治、文化、宗教的各种形态、使吐蕃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吐蕃的社会进入富有极大历史意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
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二百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西藏地区的分裂割据: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了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战,战争连锦持续了四百余年。
十三世纪中叶西藏统一于中国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嗄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汗王位,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元,命八思巴为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的推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摇役、差役)的制度。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自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十四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1354年,以隆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这时,**喇嘛和**喇嘛两大**系统所属的格鲁派兴起,三世**喇嘛索南嘉措向明廷入贡,获得明朝中央封赐的“朵儿只唱”名号。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住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严密。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进京,1652年,五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喇嘛的名号。自此,**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172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与**及其他大**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二十九条。此后一百余年,二十九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5.英国的王朝历史 篇五
【自主学习】
一、政治——“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地方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
①采纳的“_______”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使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加强中央对的控制。
二、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
①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三、经济——盐铁专卖:
1、背景:私人铸币没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
①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②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
3、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四、军事——北击匈奴
1、背景:秦末汉初,匈奴族在首领单于的率领下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西汉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西汉强盛后汉武帝时开始反击匈奴。
2、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重要战役
3、结果: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史料探究】,1、材料一:右图
材料二: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结合史料一,探究西汉初期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说说这一措施的内容。
2、材料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什么措施确定儒学的地位的,有什么影响?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 1.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2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4.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半两钱,改铸()
A.半两钱
B.五铢钱
C.蚁鼻钱
D.铲形币 5.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这位学者是()
A.张骞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张仲景 6.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倒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A.蒙恬
B.主父偃
C.霍去病
6.改变历史的2015年英国大选 篇六
英国议会制选举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简单多数制。所谓的First-past-the-post,比如在一个选区,候选人只要比竞争对手多一张选票,就可以获胜。简单多数制使得悬峙议会和少数派内阁结果很难出现。
20世纪英国联合政府仅存在过四届,都是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关。在二战之后,英国政坛上基本上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 2010年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今年大选,又一个联合政府可能产生,这背后,英国政治格局变化,足以让人深思。
保守党的困境
进入现代,英国主要政党是保守党(全国性,右翼)和工党(全国性,左翼),其他活跃的政党是自民党(全国性,中左),苏格兰民族党(苏格兰,左翼),不列颠独立党(英格兰,右翼),威尔士党(威尔士,左翼),民主统一党(北爱,右翼),绿党(全国性,中)等。
2010年选举结果是,保守党获得了306个席位,工党获得258个席位,都未过半,最终经过紧张的谈判,保守党与赢得57个议席的第三大党自民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而2015年的英国大选,将成为英国议会政治一个特殊的案例被载入历史。
首先,英国面临着比2010年大选更加严重的选民分化问题。如果说2010年,英国议会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多数派内阁的话,那么2015年的选举,把这种分化局面再往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苏格兰独立问题成为此次选举的关键问题。这在以往的英国大选中不曾出现过(1974年选举曾经有过北爱和苏格兰民族主义势力崛起,但是没有像今天成为主导两大党输赢关键)。鼓吹苏格兰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将成为未来主导组阁的关键力量,也就是所谓的造王者(king-maker)。由于保守党和苏民党意识形态和政策基本对立,合作可能性基本为零,那么最简单的组阁方案就是工党-苏民党联合执政,它们的席位之和超过329席,达到法定绝对多数,这是最有效率的掌权捷径。
对于保守党来说,由于无法与苏民党合作,他们只能寻求与自民党联盟,且还要与其他小党合作。在英国政治中,能够与保守党合作的只有北爱的民主统一党和不列颠独立党,但这种多党合作的联盟,存在内部无法克服的阻碍,比如自民党与不列颠独立党,是在意识形态也是背道而驰的两个党派。
所以说,从选举结果来看,保守党的席位会比工党要多,但是保守党如果要成立少数派内阁的话,那么基本上在三个月之内它就会在工党和苏民党夹击上倒台。从这点上看,工党在联合组阁上比保守党具有优势,选择要多。至截稿时,距离5月7日投票只有三天了,很难期望有戏剧性的改变。
苏格兰独立再添机会
苏民党在苏格兰已是一党独大的强势。这并不是最新突发事件,苏民党在过去十年崛起,是英国当下政治中一件大事。
2007年苏格兰议会选举,苏民党第一次超过工党,成为苏格议会的第一大党,相应地成为苏格兰政府的执政党。2010年英国大选,苏民党将自己的实力扩展到全国层面,在苏格兰地区,拿下了6个席位,开始动摇了工党在苏格兰地区根基。2014年9月,苏格兰独立公投,虽然苏民党没能最终如愿,苏格兰依然留在了英国之内,但公投刺激了苏格兰独立的信念和可能性,激发起苏格兰人进一步寻求独立的意愿。
如今这个意愿,又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苏民党若在这次大选中,利用自己造王者的地位,获取更大的自主权,便得以向着苏格兰独立的前景再迈出一步。
假如苏格兰和英格兰“邦联式”地维系着英国统一,那么按照苏民党势头,只要他们在适当时候提出独立,世上很可能就无不列颠了。这种通过权力分享的磨合,到最终决裂,远比苏格兰公投赢得的独立,更加具有政治上现实性。
对于苏格兰独立的恐惧,也是保守党狙击工党-苏民党联合的重要心理基础。包括工党自身,也是避开讨论与苏民党联合执政的问题,工党党魁米利班德曾经斩钉截铁地宣称,不会与保守党合作。直到5月1日,米利班德还不松口,否认与苏民党有结盟的计划,但是暗示有可能与苏民党在议会结成投票联盟。
英国首相卡梅伦。保守党此次大选的局势并不乐观。
在这次联合组阁中,自民党应该是保守党最好的选择。本届联合政府执政成绩,基本上令人满意,尤其是在经济振兴方面。从选战开始至今,自民党并没有表露对哪个政党的偏好性,但在2015年初,自民党籍内阁部长胡恩,也是自民党关键决策人之一,表明了一个立场:自民党会优先选择与席位最多的政党合作。
一个没有党派的民主是否已经出现
过去两年,英国是G7国家之中,除了美国以外经济复苏速度最快的国家。按照保守党给自己设计的故事脚本来看,保守党主导的联合政府是英国经济拯救者,经过执政前三年的调整,现在水到渠成,过去两年出现了增长;相反工党就是英国经济的毁灭者。这个叙事基本上还是讲的过去。
然而,就在4月28日,英国国家统计署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3%,比原先预期的减少了一半。5月2日,英镑兑美元的汇率降了1.4%,这个汇率下降的经济背景是英国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从3月份的54%下降到51.9%,这意味着英国制造业增长放缓。
这些信号出现在大选前期,会滋长民众对经济增长故事的怀疑。比如,在失业率下降这个情节里,工党党魁米利班德就曾经批评首相卡梅伦,在所谓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大量的零工时的情况,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找到工作。另外,在经济增长故事里,英国房地产占据了不小的篇幅,而这个背后的推手就是政府推出的help to buy的政策,英国初次购房者只要支付5%的首付,剩下的95%由政府来担保,这导致了过去两年英国房地产市场火爆。
种种迹象让选民一直以来存在着担心,英国经济是否出现了实质性增长,或者复苏。保守党在强调自己的经济能力之外,对于其他领域,比如福利、医疗、教育等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最大的问题是都还没有出现显著效果。从个人领导能力来看,英国民众对于首相卡梅伦的评价高过反对党党魁米利班德。
然而,英国选举并非是美国式选择个人,而是要选择一支团队和他们的领袖。因此,卡梅伦的个人魅力或者能力,并不能转换成民众对保守党的支持率。
在本次大选中,不列颠独立党在媒体和民调上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列颠独立党最成功之处是抓住了英国选民最关心的移民问题。
7.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历史 篇七
一、教育领域中“质量”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强调市场因素的影响,试图尽可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私有化,引进了大学和专业团体控制之外更为规范的质量评价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教育领域第一次明确出现了与高等教育效率相关的陈述。1985年,《贾勒特报告》(Jarratt Report)建议大学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都应该为明晰的目标、发展绩效指标以及实现经费价值而努力工作。同年,《林多普报告》(Lindop Report)也建议某些公共部门的组织应该能够以自身名义授予学位,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对其负责。该报告建议采取一种更为广泛的制度安排,确认在什么程度上某一机构能够控制自身标准,同时指出国家大臣应该行使权力,指定一些公共部门组织能够以自身名义授予学位证书。
同时,在1985年的《教育绿皮书》——《迈向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开始关心高等教育应该为改善经济状况作更多有效的贡献,也开始注意提高学术标准,并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2003年的《教育白皮书》中再次提到了这一主题。1985年《教育绿皮书》已经预先警告一些研究资助中存在的选择性问题,2003年《白皮书》提议应该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政府也表明非常关注提升学术标准,强调持续关注教学质量的重要性。15年后《绿皮书》再次公布可雇佣性绩效指数,同时也建议在外部代理机构所做的比较判断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成功找到工作、学生的薪水、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参照我们学术资格的国际地位等方式对质量进行外部判断”。
1987年的《白皮书》重点强调高等教育应当更加关注国家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建议增加18%的18岁~25岁青年人参与高等教育。尽管《白皮书》非常欢迎雷诺德关于大学标准的报告,但仍然认为大学应当“做更多事情,以恢复公众对大学控制标准方式的信心”,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和教学质量应主要参照学生的学术成就。另外,《白皮书》提出一些绩效指标来衡量大学效率,再次确认在研究资助中进行选择的承诺,表明多科技术学院和一些大型的高等教育组织将通过与一个新的资助机构——大学资助委员会签订协议而转变成为公司实体。这一提议得到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支持。《白皮书》还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机构内部的管理来提高效率,即改变系统管理、开发和应用绩效指标。
1988年11月1日,英国国家教育大臣给新成立的大学资助委员会主席发了一封通函,承诺政府将实现组织内部更大效率,为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以及大学部门制定新的资助计划。国家大臣提议,大学资助委员会应当开发这些机构中与财政资助相关的教学质量和数量指标。在通函之前,政府对绩效指标已经采取了些许行动,在这之后又采取更多的活动。尽管关注绩效指标,政府并没有在英国质量评价过程中占有主要地位。
1989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英国大致描绘出了除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部门财政拨款的方法。拨款有两个组成要素:基于去年已有拨款百分比(第一年为95%)的核心财政、以额外学生拨款形式支付的杰出质量奖金。委员会将主要依赖女王督学团来检查高等教育机构质量项目的申请。实质上,学生扩招的大门已经打开,高等教育机构处于竞争的境地,督学团的判断将对其财政产生很大影响。之后,削减核心财政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竞争的过程以及质量判断,质量奖金增加了,易受财政减少影响的低质量机构也不需要采取挽救措施。
同时,大学资助委员会第一次进行了研究的选择性活动,将所得结果用于明确研究拨款。然而,大多数大学都没有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需要在更广泛的系统中为生源而相互竞争。
尽管试图抵制更多的外部控制,大学仍不得不参与到外部质量评价过程中。第一个抵制运动始于1990年学术审议单位的成立。这一提议源自《萨瑟兰报告》(Sutherland Report),该报告建议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在大学内部成立质量保障的单位。
这一点与大学资助委员会对教学质量的调查报告不一样。大学资助委员会的报告只是想更加明确构成教学质量的要素,因为这关系到该部门的财政拨款数量。该报告确认了“优秀”教学的五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并指出了这些条件中哪些更有价值,如何将这些条件发展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1991年,政府发布了《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的白皮书,宣布继续扩大18岁~25岁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增加到33%。政府的计划是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扩招时期高等教育与学生的各种需求日渐相关。当政府宣布这一决议时,大学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转变财政资助方式,废除双轨制,为全英格兰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一个独立的资助委员会(苏格兰和威尔士也是如此)。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多科技术学院都在为学生提供与大学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尽管没有像大学那样实施同等水平的纯研究,但是很多多科技术学院参与到一些应用领域中。多科技术学院一直受到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但现在开始接受大学资助委员会的资金支持。政府认为大学资助委员会充分发挥了金钱的价值,尤其在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的时期,这一做法更有必要。
《白皮书》采纳了《伯德报告》的部分建议,表示将给予多科技术学院和一些其他机构学位授予的权力。《伯德报告》建议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应当阶段性地仔细检查所有机构的质量保障程序。与之相反,《白皮书》认为应当限制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引入新的质量保障计划,包括针对由机构自身控制的审议单位进行的质量保障而设计的制度计划,这一单位后来演变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然而,每个资助团体单位将评价所有机构的质量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至于吸取大学资助委员会的成功经验,《白皮书》也发出了同样的信号:在对教学组织进行资金支持时,质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1992年3月6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获得批准。随着该法的通过,之前很多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认可的机构都拥有了学位授予权。该法于1992年9月结束了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的使命,后者于1993年3月31号正式解散。那些没有学位授予权的机构要与大学合作,传授同等学力水平的课程。多科技术学院也更名为大学,新名字得到了英国枢密院的赞同。
根据该法,政府成立了独立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高等教育法要求资助理事会应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大臣在一封信中着重强调该委员会要优先于理事会。参与评价的人员应当具备适当的学术背景、专门技术、令同行肃然起敬的声望。理事会有权决定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先前获取的经验。除了考虑目的与合适的方法论,国家大臣坚持透明的绩效制过程,而不是改善后的结果。国家大臣的这封信明确表明,评价视察将成为评价过程的一部分,评价报告将公开发表。还有,评价结果应该成为资助拨款的一种依据。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引进了少量的与新组合部门项目相关的高质量奖金),质量与财政资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随着高质量项目被允许招收更多学生,二者也会发生一些间接联系。苏格兰的评价过程进展相对平稳,从一开始其方法就非常具有结构性,在更大一些的英国部门中得以再次发展。威尔士在发展自己的方法之前,最开始效仿英格兰。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提议的方法,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绩效指标、机构的自我评价以及评价团队的视察,但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将被视察。
在意见征求过程中,人们对方法论的批评导致绩效指标的下降,因此绩效指标被重新命名为统计指标。实际上,英国已经不像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美国那样重视统计指标。从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修正其方法论可以看出,在这一系统中存在着普遍的学科评价视察和变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相关的审议、评价和研究的选择性
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质量已经从边缘地位,演变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与财政和扩招问题并列的最重要话题。然而,1992年,政府突然变脸。当年秋季的政府工作报告暗含了放缓高等教育增长的信号。人数减少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强调质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我评价、支持性文献、同行评价以及公共报告不只是英国而且是其他大多数国家外部质量调控过程的主流方法。英国机构面临着五个外部评价过程:基于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审议、研究评价、专业和调整性的团体认证以及外部考试。
审议没有获得太多批准,也未赢得很好的声望,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声誉都处于危险之中,审议所用的语言难以确认对各种机构芜杂的批评。尽管审议过程最开始是为传统大学设计的,但由于全国学术认证委员会的授权,多科技术学院在质量评价程序中走在了很多大学的前列,一些更加传统的大学满足于自身的质量进程,抱怨要提供众多的繁冗文献,丧失了近在眼前的审议机会。然而,当涉及教学质量评价时,传统大学突然成了胜利者,尽管它们对教学不屑一顾而青睐研究。质量评价原则更倾向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不太鼓励创新教学:简单而言,它们是为传统大学和审议者准备的。尽管研究被排除在教学质量的标准之外,但是研究与教学质量间相关程度之高着实令人吃惊。
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简称QAA)成立,它是一个单独的外部质量保障机构,负责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已经撤消)承担的审议工作,运用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维护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不断进步。尽管QAA试图通过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各种建议来影响外部考试进程的发展,但外部考试和专业认证仍不归其控制。
QAA是一个独立机构,其经费一部分来自高等教育机构,一部分来自与资助机构签署的合作服务所获得的报酬。QAA的目标是保护高等教育标准中的公共利益,鼓励继续改善高等教育管理的质量。然而,QAA首先肯定了1985年《绿皮书》的观点,即每个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对它所提供的教育内容的质量和标准负责。另外,比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更进一步的是,QAA强调标准,如通过检查标准与质量,提供有助于明确清晰界定标准的参照点。QAA的评价属于高校外部质量评价,但其评价过程以高校的自我评价报告作为评价的核心文献。
QAA非但没有减少人们对质量等级制度和标准的关注,反而导致人们对绩效制越来越多的抱怨,认为其破坏了机构自治和学术自由。QAA已经就学科研究和审议出台了3 000多份机构报告,还有60份学科概述报告尚未出台,但其高昂的操作成本受到了人们的批评,而且事实证明,这些报告对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作用。另外,QAA由于过于明显地表露出控制学校部门而受到人们的抱怨。
1999年,教学质量评价的合法性受到了泰晤士大学的质疑。泰晤士大学已经获得了好几个令人满意的学科评价,其中一些评价表明学校教学质量非常高。然而,大学的工会认为大学存在很多严重缺陷,随后,QAA对大学整体的研究报告揭示了主要问题。这使得QAA陷入了信任危机。
QAA找到了一种减少外部质量评价负担的方式,但在大学部门中它仍处于控制地位。QAA经历了漫长的讨论,最终解雇了主要负责人。为了转变以前的发展趋势,尤其为了获得具有较高地位的研究密集型大学的支持,QAA再次确认要保护学术价值和机构自治,同时也开始关注标准,以创造另一个新的质量评价过程。这一标准的基础结构包括:为每个学科开发评价基准、覆盖研究生研究项目质量、合作教学、残疾学生、外部考试、学术申请和学生申诉、学生评价、调控与研究、生涯教育、信息与指导、安置学习和学生招生与录取等在内的12个部分的教育实践。
QAA也希望大学能够针对每门课程设计具体的教学,希望大学能够运用常用的表格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高校的自我反思以及帮助学生做出个人发展规划。标准的基本结构为人们明确认识良好学术实践中的标准提供了一系列机制。
从现在的情形已经可以看出改进后的审议过程的发展,广泛来说,这包括继续研究具体的关注领域、与大学机构协商等问题。审议可以用于保护大学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学位以及学术标准。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第一个完整的机构审议始于2003年2月,于2005年结束。高等教育机构除了接受审议,到2005年还要接受学科水平的学术调查。学术调查包括对学科内部标准和学习质量的判断,同时也要对英格兰提供高等教育项目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调查。在2003-2004年,威尔士实施新的质量保障和标准框架,苏格兰高等教育则拥有新的管理质量和标准。包括QAA、苏格兰大学和苏格兰高等教育机构与学生团体在内的合作过程形成了以改善为导向的机构调查,于2003年发表了基于4年课程的调查报告。这次机构调查关注每个机构的活动,以便持续改进学生的学习经验。
2003年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在最后的报告中提出设立教学质量促进委员会,合并现有的三个机构,即高等教育学习和教学机构、学习和教学支持网络以及高等教育员工发展代理机构,并创建高等教育学院,以帮助改进教学。这些做法似乎都有助于发展以改进为导向的质量评价方法。
(编译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英国的王朝历史】推荐阅读:
《天国王朝》观后感450字08-09
《剑王朝》初中读后感作文10-14
王朝葡萄酒营销策划书07-07
英国历史人物:玛格丽特 撒切尔07-17
英国教育的特点07-28
英国的会计现状10-13
英国的音乐剧08-16
英国华威大学的专业10-19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07-17
英国留学的申请技巧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