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2024-08-11

《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优秀教学反思(精选3篇)

1.《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数学寒假复习,从基本概念开始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一 线和角

(1)线

* 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 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1)特征

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2(a+b)s=ab 2正方形

(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2)计算公式

c=4a s=a²

3三角形

(1)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计算公式

s=ah/2

(3)分类

小学数学寒假复习,从基本概念开始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

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计算公式

s=ah 5 梯形

(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公式

s=(a+b)h/2=mh 6 圆

(1)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4)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5)计算公式

d=2r r=d/2

小学数学寒假复习,从基本概念开始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c=∏d c=2∏r

s=∏r²

7扇形

(1)

扇形的认识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n∏r²/360 8环形

(1)特征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R²-r²)

9轴对称图形

(1)特征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菱形有4条对称轴,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三 立体图形

(一)长方体

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s=2(ab+ah+bh)V=sh V=abh

(二)正方体

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小学数学寒假复习,从基本概念开始

第四章 几何的初步知识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计算公式

S表=6a²

v=a³

(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2计算公式

s侧=ch

s表=s侧+s底×2 v=sh/3

(四)圆锥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2计算公式

v= sh/3

(五)球

认识

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

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

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

计算公式

-d=2r-

2.《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小学;几何教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48-1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规则,有步骤、有顺序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概念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将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初步的发展。

一、在感知数学材料过程中,形成思维表象

学生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都是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才得以实现的。如在教学“角”的认识,分析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时,教师可用两根橡皮筋,将它们的一端固定在一个点上,拉开橡皮筋即构成一个角,然后把这个角的两边即橡皮筋沿射线方向逐步拉长。在这既形象又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的脑海里已初步出现一幅思维过程图,形成表象。接着,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肯定异口同声地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此时,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这一回答,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记忆表象的作用,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的长短无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了关于“角”的表象,这些表象将成为思维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在解题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过程的本身是逻辑思维的过程,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依据数学进行判断、推理。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做题时试一试、议一议,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讲解习题前让学生试一试

在讲解例题、习题之前,要让学生试一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解题方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小节时,其重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不看书能直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并把刻有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纸片发给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拿出量角器来量,其结果大多在180左右。于是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还是约等于180度?继而让学生把三角形剪开,把各自所得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使三个顶点重合,结果学生不用度量就能肯定地回答: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就这样,在让学生试一试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促进了思维发展。

2.讲解习题后让学生议一议

在讲解习题后,让学生议一议,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判断自己在尝试阶段提出的解题方案是否正确。讨论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如有,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并对不同解法作出必要评价。如在教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设计了下面一道题:求右边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见图)

开始,可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大多数学生只满足于将面积计算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提出“用多种方法解答”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下面四种解法:

解法一:10×6+(12+10)×(12-6)÷2=126(平方厘米)

解法二:10×12+(12-6)×(12-10)÷2=126(平方厘米)

解法三:12×12-(12+6)×(12-10)÷2=126(平方厘米)

解法四:(6+12)×10÷2+12×(12-6)÷2=126(平方厘米)

这样,使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还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说理过程中,培养思维严密性和条理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往往单一,且缺乏严密性和条理性。为此,平时教师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提高思维的质量

在教学“圆锥体体积的求法”时,首先让学生读课本,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这样学生基本领会了“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接着教师可换一个圆柱体量杯(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来让学生演示,以强调“等底等高”这一概念的地位和作用。这时,要求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都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空前的调动,课堂气氛也达到高潮,会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要认真引导,耐心启发,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都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的。

2.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思维水平

学生学了“角”的分类以后,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说出以下图形中角的种类及其相应的个数。(见图)开始,学生答案肯定次序零乱,且有重复也有遗漏。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不论做哪一件东西做哪一件事,都应讲究一定的顺序,即条理性。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一定能想出如图所示的次序,即∠AOB、∠AOC、∠AOD、∠AOE、∠BOC∠BOD、∠BOE、∠COD、∠COE、∠DOE(反之亦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3.解析几何初步教学反思 篇三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总结

学习解析几何知识,“解析法”思想始终贯穿在全章的每个知识点,同时“转化、讨论”思想也相映其中,无形中增添了数学的魅力以及优化了知识结构。在学习直线与方程时,重点是学习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以直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进坐标系,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从方程的角度来研究直线,包括位置关系及度量关系。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相对立体几何而言,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是轻松的、容易的,但是,也存在“运算量大,解题过程繁琐,结果容易出错”等致命的弱点等,无疑也影响了解题的质量及效率。

在进行直线与方程的教学中,要重视过程教学,不仅要重视公式的应用,教师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与学生一道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同时在应用中巩固公式。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推导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应该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遵循上述思路开展教学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一下对直线与方程的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反思:

基本上达到了预定教学的目标,由于个别学生基础较差,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课后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2)教学过程的反思:

通过问题引入,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思维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师生互动与沟通缺少一点默契,尤其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待以后不断改进。

(3)教学结果的反思:

上一篇:我渴望长大50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美术课件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