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2024-09-27

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一

xx 街道城市农村社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调研报告

目前,我街办总人口为 67792人,共有 17个社区,其中有 7个农 村社区,总人口 38898人;1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 48894人。为创建 和谐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计生管理服务水平,近年来,我们从实 际出发,不断加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建设要 从完善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入手,充分 发挥社区的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需 求,做好宣传工作,达到与社区居民和谐相处的目的。

一、选准切入点,夯实基层基础,充实一线计划生育队伍和加强 基层阵地建设。社区计生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开展基础队伍建设和 基层群众自治,应从两个方面抓好:一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立健 全社区班子队伍, 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建立政府投入的保障机制, 保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报酬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即开展基层群众自治。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是今后工作发展的方 向。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凝聚行政力量、协会力量、群众力量,努力构建村级队伍与群众自治网络互连、行政管理与群众 自治功能互补的新格局。通过借助村民代表大会平台,将计划生育工 作纳入其中,订立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 管理。

二、把握着力点,加强制度保障,为社区计生工作奠定管理基础。为使计生工作有序开展,我们制定出台了三项管理制度。一是计生责 任制,街道计生办与各社区、各计生网长签定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 书。二是计生工作制度,要求计生网长记录各社区的计划生育基本情 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落实,事事有结果。三是考核制 度,制定详实的工作制度,形成工作层层量化分解,明确责任,责任 连带追究的“宝塔式”管理模式,完善监督机制,落实“划片包干、标准量化、定期考核”制度,使管理责任人和管理区域、管理要素全

对应。

三、抓住关键点、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将提升服务质量,扩展服 务范围作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的关键点。一方面,抓好技术人员 培训,充实服务力量,提升服务

水平:抓好优质服务创建,完善计生 服务设施网络,增强计术服务保障能力;探索持术服务“一体化”新 路子,开发并使用了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街道计生办与各社 区间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扩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范围,实施 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家庭阳光幸福工程,倡导科学婚检,优生优育;建立计划生育健康咨询队伍,面向广大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政策、生殖 健康及家庭保健等关键咨询指导与服务,提倡社区广大育龄群众落实 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四、立足当地实际,制订并细化、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制。通 过把好源头,做活、做实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一是权益知情制 度,对流出育龄妇女流出前做好计生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在 她们流出前做好“八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流动人口知识宣传教育, 开展一次免费生殖健康查体、落实一项知情避孕节育措施、签订一份 《管理服务合同》、提供一个通讯地址、按时寄回一份有效的避孕节育 措施情况说明、留下一个本人的联系电话、选出一个家庭管理服务代 理人。二是分类管理制度。对流出育龄妇女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两类, 期中重点管理类是 45周岁以下未落实绝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 其中 一男孩、两女孩夫妇和再婚者为重点之重。对重点管理类实行一年至 少三次查体、信访通报等制度,严格查验流入地计生管理证明和《流 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 收到反馈信息后立即与流入地计生部门 和流出人员进行联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有效提高了管理服 务效率。三是家庭随访制度,对重点管理范围内的育龄妇女,每季度 进行一次家访,特别是在春节、“麦收”、“秋收”等流出育龄妇女返乡 高峰期间,由计生网长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即堵塞了工作漏洞,又改

善了干群关系,提高了群众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依托社区服务场所,打造宣传教育新平台。一是在每个社区 计生服务站建设社区书屋,通过街道拨款、部门赞助、个人捐书和社 区筹资等方式,人口计生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以及发家致 富等书籍一应俱全,免费向群众开放,满足了群众对计生和致富知识 的需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二是每个社区建设了生育文化展室和 生育文化大院,展示计划生育历程和成果,让广大育龄群众进一步加 深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认识,自觉转变婚育观念。社区计生服务站还为 群众提供宣传咨询服

务、生殖保健服务、证件办理服务、特色计生服 务,开展生育关怀、扶贫救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社区服务更加符 合社区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真正成为育龄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的 新型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社区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 环节,随着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在当前社 会生活中,社区已成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 区计生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低生育水平反弹。多年来,我们一直将控制生育数量作为计划 生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近几年来,由于各 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家庭负担的 减轻,小孩抚养成本的降低,长效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政策的实施,导 致原本只要一个小孩的,现在又想生育第二个,这是导致低生育水平反弹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在正处于又一轮生育高峰 期,上世纪 70-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是生育期,他(她们想生 二孩欲望性很强。

2、计划生育工作模式转型过快。计划生育是国策,工作重点在农 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已由过去的以行政 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走向了依法行政、村民自治、优质服务的管理模

式。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均没有变,仍然是计生干部和人民群众。无 论是干部还是群众,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推进都要有一个过程,不 可能一步到位,这也就是当前部分人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了,可以 不管了的原因。

3、队伍建设不稳定。计划生育工作面广,内容复杂,没有一支强 有力的工作队伍是不行的。当前计划生育工作者责任无限大,权力无 限小。计生工作缺少激励机制,作为“一票否决”工作奖励不多,处 罚倒不少,片面的处罚只能导致计生工作无人愿做,就是迫于组织压 力做了,也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

4、计划生育工作手段弱化。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过去的一 律用强制手段控制生育数量,而是为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依法行政。特别是基层计划生育执法

权非常有限,对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只能一 律采用政策解释,做思想工作。面对部分逃避、抵制计划生育工作的 对象,就束手无策。

5、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流动人口既是难点, 又是重点。其表现有二:一是未婚青年管理难。近年来,随着进城务 工热, 80%的青年下学后便外出务工,在此期间,很可能组织了“家 庭”,等他们回来时,已有小孩了,加之这些流出人员流动性太强, 居无定所,其户籍地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二是流动人口计划外生 育处理难。由于流动人口活动区域广,调查取证和社会抚养费征收难 度大。在本地找不到人,取不到证。

6、社会抚养费征收难度大。对那些多次执行、生活的确困难的超 生对象无法征收到社会抚养费,影响了其他育龄群众执行计划生育的 自觉性。

7、计划生育工作软件业务太多太杂。几十年来,“天下第一难” 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体计生人员的共同努 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如今,繁杂的软件业务占去了计生人员一半

甚至更多的精力。出生一个小孩,帐、表、卡、册、单等一大堆,还 有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抓在手中搅成一堆麻团。这对本来素质就不是很 高的基层计生干部来说要求就更高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阻碍了计 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8、部门配合协调差。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是哪一个部 门,哪一个人能完成的,它必须由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 成。尤其是有的医院在接收产妇时不凭有效证件接待、记录,也不向 当地计生部门及时反馈情况,导致政策外怀孕异地出生。

针对目前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不继深化综合改革,既 要坚持多年来行这有效的基本经验,又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让广大群众在社区服务中, 时刻接受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婚育观念,使计划生 育成为群众的群众的自觉行动。

今后一个时期我街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紧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 工作重点,按照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 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尽快制定出具体措施,认认真真 地把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和使命感,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为 全街办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2.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二

在全球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大量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截至2013年底, 昆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1.9万, 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6.81%。据调查显示, 有95%的老年人并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 因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度很高。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政策环境下,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大范围建设, 是现阶段我国解决快速老龄化最可行的策略之一。笔者对正在使用这些设施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满意度调研, 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调研方法收集数据, 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后, 总结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 为即将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合理的建议。

2 研究方法及调研内容

本论文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实地调研, 运用观察法记录所见, 得出结论。问卷由基本信息问题和养老设施的满意度问题组成。通过对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访谈, 得出设施的使用情况。

3 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概况

笔者对昆明市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了走访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 昆明市共有11个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由于经营或管理不善, 有3个已停用。11个社区基本情况如表1。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社区老人的基本情况

笔者向昆明市正在使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老年人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份, 虽问卷数量有限, 仍能反应实际问题。得出下文结论。

4.1.1 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

调查共计47位, 男性为18位, 女性为29位, 如图2所示。接受调查者年龄主要以7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 其中51-5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 56-6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 61-6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6%, 66-7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9%, 71-75岁占调查总人数的31%, 76-8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29%, 八十岁以上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 如图3所示。

接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与其健康状况的关系如图4所示, 数据显示65岁以下的老年人都属于健康状况能自理, 甚至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还能照顾家人;66岁到80岁这一区间半自理的老年人居多;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年龄阶段主要分布在80岁以上。从图中可得出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呈下降的趋势, 需要有人照顾和护理。

4.1.2 老人的学历与收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使用社区养老的老年人, 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大多数, 为总人数的72%, 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3%, 中专或高中学历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5%。对应社区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也是如此, 月收入水平为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57%, 月收入是1000-2000元的老年人占比为34%, 2000-3000元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3%。没有受过教育的老年人每月主要收入来自子女的赡养费, 有一定学历的老年人每月收入主要来自养老保险和退休金。

4.1.3 居住方式及与子女的居住距离

将社区老人的居住方式分为单身独居、与伴侣居住、与子女居住、与子女毗邻和居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将社区老人与子女的居住距离情况分为同住、同住一栋楼、同住一个小区、同住一个城市, 可从数据得出, 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5%, 同住一个小区的占9%, 同住一个城市的占总人数的76%。其中与子女同住一个城市的一部分老年人入住了居住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单身独居的老年人占调查总数的11%, 与伴侣居住的老年人占11%, 与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占15% (如图7) , 由此数据可看出, 目前在休闲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活动的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为, 单身居住、与伴侣居住的情况多于与子女居住, 大部分老年人在家都无人照料, 因此, 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各方面需求很紧迫。

4.1.4 子女的个数与养老方式的选择

社区老人的子女个数方面 (如图9) , 有3个以上子女的老年人占总数的71%, 有2个子女的老人占20%, 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占总数的4%, 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占5%。老人期望的养老方式方面, 有45%的社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 希望能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33%, 选择入住养老公寓和自己生活的老年人分别占13%和9% (如图10) 。从数据显示的结果来看, 大多数老人有3个以上子女, 并且大多数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同住、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及满意度

4.2.1 老人对设施的使用频率及交通方式选择

社区老人对设施的使用频率图显示 (如图11) , 每天使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6%, 每周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使用设施的老人占7%, 几乎不使用的老年人占7%。从交通方式选择方面, 选择步行的老年人占91%, 选择短距离公交车和机动车接送方式的老年人分别占7%和2%, 而选择自行车或电瓶车的比率为0 (如图12) 。

4.2.2 老人对设施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了社区内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满意的地方, 选择设施缺乏、有待增加的占总数的68%, 认为目前配套设施一般的老年人占21%, 认为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较多, 能满足需求的老年人占11% (如图13) 。在对设施不满意的原因方面, 认为社区内设施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的老年人占46%, 认为设施管理、服务不佳的老年人占35%, 不满意的原因为距离远的老年人占13%, 其他原因占6% (如图14) 。通过访谈可知, 有的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同住, 但子女违背老人意愿, 把老人送进居住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所以这些不自愿入住老年人会在其它原因上对服务设施不满意。调查显示, 目前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迫切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施配套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位、活动设施和场地数量不满足需求。

4.3 老人对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

4.3.1 老人的交流方式的选择

把交流方式分为社区组织活动、自发组织活动、日常的邻里交往, 社区老年人选择愿意参加社区组织集体活动的占52%, 愿意自发组织活动的占总人数的2%, 愿意参与日常邻里交往的老年人占46%。因此在设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时候, 应为老人考虑提供适宜日常交往活动的室内外空间 (如图15) 。

4.3.2 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内的位置要求

在社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社区内的位置要求方面, 认为应设于社区中安静的位置的老年人占19%, 认为应设在社区中心的占49%, 认为应和幼儿园设置在一起的老年人占5%, 希望设施设置在绿地附近的老人占25%。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希望社区服务设施设置在能与邻里有更多交往的临近社区中心的位置 (如图16) 。

5 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建议

5.1 问题

笔者结合对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满意度调研结果 (详见图17) , 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改造和新建中引起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注意。

在图17中, 纵轴为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满意度百分比, 横轴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满意度调研项目。通过图17所示调研结果, 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筑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无障碍设计不完善, 如:学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住宿楼入口处没有坡道;永宁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入口无扶手;西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走道无扶手;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盥洗室和洗手间不适于使用轮椅;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除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有电梯以外, 其他的社区均是楼梯上下, 甚至有的楼梯坡度还比较陡, 给老年人上下楼带来诸多不便。

②建筑尺度不适宜, 西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尺度非常不适宜作养老服务中心, 其层高比一般公共设施的还要高一些, 人处于其中会产生空旷感, 不利于为老年人营造温暖安全的心理舒适感。

③无良好的室外活动区域, 典型的例子就是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其坐落于金河社区居委会院内, 建筑旁边有很好的条件供老年人活动, 但室外却连简单的座位都没有设置。访谈过程中, 几位身体状况好的老人都反映没有设施可供室外活动。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管理运营方面同样存在很多不足:①缺乏医疗康复类型的服务。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 几乎所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都设有理疗室、康复室、心理咨询室, 但其实这样的功能设置只是“徒有虚名”, 其中并无专业的设备和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服务。②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过调研, 笔者把昆明市8个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设施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休闲型, 即老人居住在自己家里, 白天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另一种是居住型, 即老年人是长期居住在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休闲型的服务中心缺乏医疗方面的服务项目, 而居住型的服务中心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无照顾, 既无组织活动, 也无适宜老年人自发活动的场所。③无上门服务。目前昆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几乎不提供上门送饭、照料等服务, 但调查数据显示上门服务对于社区内不能完全照顾自己、无家人照顾的老年人来说, 是一项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④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目前服务设施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数量都明显不足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如学府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反应, 该服务中心一层楼有20-30人, 却只有一个护理人员, 这显然是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的。⑤缺少有组织的活动。几乎没有社区为老年人组织活动, 老年人大多是进行日常的简单交流, 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无益的。特别是在居住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住的老年人, 普遍反映日常生活的乏味。社区应该不仅照顾老年人的生理健康, 也要为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作周全的考虑。

5.2 建议

根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满意度调研结果所反映的问题, 笔者建议以为老服务综合体为基点, 对社区老人进行近距离服务辐射。通过建立日间照护+服务投送+喘息服务的模式, 公建民营日托中心或养老机构, 结合老年人对社区服务满意度的调研结果, 分别提供市场化服务和社区养老政策。具体来讲, 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适当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按照老年人喜好的交流方式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整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②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自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 重点为8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设施和配套的社区医疗服务。③根据老年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 增设一社区老人文化交流与日常娱乐的基础设施, 比如开办书法社, 组建老年人舞蹈队等等, 以满足不同学历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④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频率来看, 仍有一部分老人几乎不接触养老服务设施。建议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宣传力度, 引导老人提高养老活动意识, 促使其主动参与养老活动。

摘要:随着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的步伐,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昆明市目前正在使用的8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设施的使用时态进行调研, 以社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对社区的满意度为切入点, 总结出目前昆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建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改善意见, 以期为此类建设与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满意度,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燕珉.老年住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艾克哈德-费德森, 伊萨-吕德克.全球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手册[M].中信出版社, 2011.

[4]凤凰空间编.夕阳无限———世界当代养老院与老年公寓设计[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5]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3-02

一、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概念

一个名词的定义是研究展开的基础,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从财政学角度上将,公共服务即为政府对社会公民免费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也包括公共产品。广义上的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了社区提供的公共产品,还包括社区安全宣传、免费教育等服务。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和各类社区组织。城市社区作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环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非全面的,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的完善对我国城镇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

在行政型供给机制体系下,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任务,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和供给,以社区办事处、街道居委会的基层组织进行辅助。在新中国成立初,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是十分薄弱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于财政支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单一的由政府直接供给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机制越来越不适宜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单方面的决策未必全部满足社区公众的偏好,并且行政供给机制必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转变。

从民政部正式提出“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之后,原本不被重视的城市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办事处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同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形成了由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和企业共同协作供给机制。供给的形式和方法各式各样,较大型的公共服务由政府牵头,社区与企业参与协助;较小型的公共服务由各个社区自行组织,政府和企业从旁资助和监督;企业可以提供公益性的社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较低

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者主要是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市场),执行者一般是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现在农村社区化趋势变高,原本的农村村委会,改制成社区居委会。原本的社区办事处与街道居委会基本上同级化,性质、功能都趋于相同。公共服务执行者都逐步变成了同级机构,这就不会使得相互之间因待遇不同而发生不公,是城市社区改制的益处。但这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者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政府,大部分的公共服务供给方还是政府。相当于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被认为是人民政府下属分支,从法律上讲这是不对的,但大多数人民群众基本这么认为,就连自治组织成员也产生误解。最大的原因是社区组织人员的工资完全由政府提供,社工工作起来当然需要依附政府这个“老板”。而政府直接介入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就很有可能发生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资源大量使用甚至被浪费,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较低

单一的依靠政府进行投资和管理往往会产生行政主导问题或者说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前面讲到,直接由政府单一供给机制可能会导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同时,如果政府产生“家长主义”的过度思想,可能还会影响到公平问题。因为政府可以将资源平均化地分配,但未必能做到均等化,有的地方供给过量,有的地方供不应求。并且完全公共提供也会带来社区公众“搭便车”的心理,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供给机制市场化的可能性。

(三)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需不对称

这里讲的供需不对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产品服务供需不对称,其二是供需的信息渠道不对称。社区办事处和街道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一项职责就是要了解广大社区群众的公共需求,进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但因为基层组织人员由上层政府直接领导,他们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机关,这就大大降低了他们了解社区群众公共需求的积极性,社区公共服务的供需由此产生不对称。信息传达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供需不对称的一个原因。社区工作人员不了解社区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居民的利益需求也没有能够通过较好的信息渠道向工作人员反映,信息渠道闭塞,居民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的可能性不大。

产品服务和信息不对称的“罪归祸首”还是政府单一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财政学上讲,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公共提供指的是谁来承担提供的费用,公共生产则是谁来承担生产过程。目前来说,城市社区的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这两块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来完成,政府部门强势的行政力量,社区居民只能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传导机制往往只体现政府供给意向,它和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四)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匮乏

做一些事情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底气,这里所说的底气就是指资金问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相对于构建现代化城市社区目标,现行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渠道还是偏少的。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三个:政府投资、捐赠资金和社区内部筹资。现在,政府性投资资金在这三类资金中占了大头,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财政预算中,社区建设投资资金占比远远落后。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地方承担多数,而最近几年,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居不下,既要管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又要提供相应投资资金,地方政府因负担过大而力不从心。再说捐赠资金,从我国的实际捐赠事业来看,出现过一些轰动社会的捐赠黑幕,这大大减低了企业、居民和其他组织对捐赠事业的热衷程度,用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捐赠资金少之又少。社区内部筹资则是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方式,为了保护本社区的公共环境,社区居民愿意拿出一些钱来进行建设和修缮。但这个也仅仅限于单个社区内部筹资,并且筹得的资金量非常少,用于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远远不够。总体来说,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不仅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数量也较为匮乏。

三、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自治式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美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以社区委员会为核心的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层民众自治机制。美国公民的民主观念很强,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都是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一大好处就是自给自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高。高度民主自治使得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权利集中在居民自己手中,居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可以凭借民主协商进行提供,需求和供给相互对称。加上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实行财政拨款制,政府只出钱不出力,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提高。当然,美国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上也充当一个角色,那就是监督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社区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持社区运行的政策秩序,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公平。

(二)新加坡政府导向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新加坡则实行与美国相反的供给机制,他们是政府导向、公众参与的形式,政府政策指导和居民自治并重。在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生产、建设、实施上,政府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社区的管理、规划、供给方式由居民自治协商决定。政府根据社区自治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价,对于管理水平高的、社会反响好的社区,政府给予较高的财政补贴,反之,则给予资金较少,对于劣质的社区管理采取相应惩罚措施。这样的机制可以理解为社区竞争型供给机制,它使得城市各个社区间形成竞争意识,通过供给竞争来提升城市社区总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

四、基于国外经验的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分析

总体来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淡化政府角色,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二是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三是注重法律法规制定,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四是资金渠道来源广泛,社区运行更为有序。显然,这四个方面的优势都是值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学习和借鉴的。当然,也并不是照搬照抄,将西方的发展模式实施拿来主义,完善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改制问题。

(一)市场化导向需逐步深入人心

想要一瞬间转变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未免操之过急,但必须倡导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供给机制建设,使之逐渐深入人心,为改制提供理论基础。社区公共服务的重点是社区居民的需求,加强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使信息变得对称是首要工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应以人为本,切合居民实际需要,而不是由政府家长式的统一管理,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市场化导向的意识深入人心必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从原先政府直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转变为由政府进行购买。从资金上来说,这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由政府出资,但意义上完全不同。政府购买是政府被动地提供供给资助,而政府直接供给是政府主动出资。前者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只需要搞清楚是否符合购买条件,是否适合提供公共服务即可,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在推行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原本管理者的态度也需要进行改变。社区工作人员不再是政府领导下的社区管理者,服务型社区的概念需要被重视,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需要提高。

(三)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价制度

对社区的管理是否优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及时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绩效评价,这是为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提供保障和监督。绩效评价所设定的指标体系,不仅仅需要经过专家认证,还需要符合广大社区居民的意愿,从各个社区发展的实际程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的程序需要做到公正公平,同时对结果信息及时公布并给予行政奖励和行政批评。这样就可以激励城市内不同社区的竞争,达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写作组织研究[J].理论月刊,2012,(3):142-145.

[2]李凤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64-68.

4.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四

一、团队基本情况 永康市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治安巡逻服务队伍成立与2009年3月份现有成员330人平均年龄30来岁永康市社区、农村治安巡逻服务队成员覆盖的阶层广有办厂经商、白领和新永康人。本团队制定了规章制度组织集合方式分组情况现在整个团队分为20各组每组12人每天晚上18点到凌晨零点在永康市城区进行设卡、蹲点巡逻。

二、主要做法 一职责明确纪律严明管理长效化 永康市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治安巡逻服务队通过制定严密细致、职责明晰、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并层层加以落实把参与该项工作的平安志愿者巡逻队伍发动好、组织好、管理好、运用好。通过完善组织体系严格要求各分队负责同志并及时加以沟通指导。通过对志愿者定路段、定时、定人、定责真正做到 “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平安治安巡逻志愿者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对志愿者队伍管理、考核奖惩情况制定了明确的考核标准对全部志愿者实行实名制管理对每一名志愿者的执勤地点、联络方式、个人信息全部建立了档案为探索永康市社会治安志愿者体系长效工作机制探索了新途径。二统一步调定时例会工作规范化。2009年6月11日晚上在永康市委、市府领导组织下在市政法委、团市委的牵头成立了永康市平安志愿者动员启动仪式在永康市五金城广场前举行近1000名来自全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城区17个街道、社区主要由团员青年组成的平安志愿者参加了仪式。随后公安巡特警大队和西城派出所的同志对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治安巡逻队进行了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其他17个街道、社区的700余名志愿者也在各自街道开展志愿巡逻工作。全 体平安志愿者进行了宣誓后佩戴红袖章穿平安志愿者马甲的志愿者分为20个分队在繁华的永康市城区进行了安保巡逻。同时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巡逻服务队还热情为过往游客和群众提供帮助为创造“平安永康、和谐永康”的良好氛围.三注重实效创新做法工作层层推进 按照永康市委、市政法委、团市委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组织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治安巡逻志愿者们佩戴红袖章走上街头积极参与到群防群治巡逻中去。在永康市五金博览会、国庆60周年假期期间在市公安局的指导和带领下还在繁华永康市城区设置8个平安志愿者安保巡防点每日组织平安志愿者社区、农村巡逻队按照划分的地段定人定岗开展设卡和步巡相结合的进行巡逻。协助辖区民警开展治安巡逻、全方位了解社会动态、排查化解矛盾纠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5.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篇五

而在我国,我们倾向于将所居住的街道和居民区认为是社区。由于起步比较晚,我国的社区发展在过去也是比较缓慢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城市的管理中心不断向下,原来社会性功能超级强大的单位的功能渐渐被削弱,而社区的地位却被不断地提升。社区慢慢替代了政府和单位,逐渐承担起提供非生产性、非行政性的服务的任务,于是乎,社区的服务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和历练。

特征: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的倡导下,以区、街道、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服务于社区的老年居民,满足社区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一般认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具有: 非制度性、综合性、互动性、福利性、地域性、服务性的特点

1. 非制度性

从属性上看,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制度化保障,它是按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目标,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国家的权威性和制度的不易变动性等特点,如个人账户构成、统筹水平、养老金数额等都是国家强制规定的。而社区的养老服务则是非制度性的措施,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形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老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具有灵活性、群众性、社会性等特征。从这个层面上分析,社区养老服务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有益的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从物质上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而社区养老服务则是从日常生活中为老人提供服务,二者一个是主,一个是辅。尽管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但它对提高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有着较大的意义。

2. 综合性

建立和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总体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物质基础较薄弱,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等。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经济来源,解决的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至于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根本没有涉及,这对于养老保障来说远远不够。从现实生活来看,养老所需要的社会资源是多方面的,仅就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来看,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等都与养老保障联系在一起。社区养老服务也涉及到这些方面,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养老不再成为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 福利性

福利性是指社区的养老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造福于社区老年居民,以较小的花费为老人提供较好的服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大量老人居住家中需要社区提供服务,其发展须贯彻福利性的方向。首先是服务目标的福利性。商业性养老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讲究投入和产出。而社区养老服务与此不同,它是为困难的老人家庭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旨在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其次是服务对象的福利性。福利性服务有明确的界定对象,主要根据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对老

人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照顾的规定。再次是服务效益的福利性。社区的养老服务不可能全部是免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讲究经济效益,但它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提供保本收费服务,谋求收支平衡,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是服务资源的福利性。服务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的公共场所、志愿者服务、企业捐献等。在城市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居民的互助社务,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使社区居民的互助互济转化为巨大的福利资源。

4. 服务性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社区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社区在发挥养老保障功能时,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养老保障不仅需要资金保障,更需要服务保障,尤其是在养老保障资金不足的条件下,高素质的福利服务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福利服务,特别是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弥补养老保障资金的不足,增强居家养老保障的服务功能。社区贴近于居民,是老人生活之地,服务是它的较大优势。通过社区的社会福利服务,可提高社区的公共福利区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都难以替代的。

5. 社会性

社会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特征之一,也就是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服务需要社会各方资助,其来源呈现多样化。第一是政府资助。政府在养老保障中负有主要责任,政府理所当然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第二是星光计划。2001 年 5 月,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服务“星光计划”,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福利金,用于改善社区老年人

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等。第三是货币养老模式。就是由有关部门拿出一定的社会福利资金,以代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定期发放,老人可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第四是时间储蓄模式。通过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非健康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然后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存档,等服务者将来需要生活照顾时,再由别的低龄老人向其提供服务。第五是社会各方面的捐献等。这些资助及服务应具有稳定性,否则社区养老服务难以正常运转,今后政府资 助比例应逐步上升,最终以政府资助为主,因为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拥有者,是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投资者。政府不能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充当配角。

6.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养老服务范围的社区性和服务对象的地域性———社区老人,即在具有一定的人口区域中对老人所进行的养老服务,这是社区养老服务与一般社会养老服务在空间范围上的主要区别。不同的社区,其面临老人的具体服务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社区依照社会保障的法规和政策,针对区域老人的具体情况,发挥其区域性保障服务载体的特殊功能,在养老资源的配置、服务的提供、设施的建立等方面,应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发挥社区的多种优势,实事求是地开展符合本社区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成为多元福利体系的功能主体之一。这种社区的主体功能和区域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有利于构筑多层次、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效率。

现状: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从 1980 年代起步,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以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1.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取得的成就。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发展服务机构和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日益健全。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推动社区福利服务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财政部、国家税务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为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日益完善。一些地方对推动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社区内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渠道兴办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及港澳台地区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加快了社区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

(3)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水平逐步提高。服务内容逐步由单纯的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向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志愿服务开始转变。

2.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受传统观念、地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城市社区养老建设方面还参差不齐。总体上来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目前我国社区服务机构数量及质量均有限,社区拥有的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难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要。表现在社区基础设施、涉老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等硬件设施整合不足。

(2)地区差距显著。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社区养老服务还没有起步,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3)专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从业人员,层次较低,总体年龄偏大。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健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比较缺乏。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社区机构存在的行政化色彩强 是制约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质量欠缺与居民的不认同等因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

问题及成因分析:政府职能不清谈到社区养老,先要弄清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严密控制社会领域,包揽了很多份外的社会事务,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持续发展,政府逐步将权力下放,政府与社区逐渐分离。社区服务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由于改革开放尚未彻底,社区养老

服务仍旧行政管理色彩浓厚。除此之外,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对社区养老服务的 支持不够,未能行使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即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

(1)对社区养老服务过度干预政府在传统的街道式管理体制下,承担了许多分外的工作,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社区性,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养老服务想要有出路,必须推向社会化。然而目前我国政府过度干预社区养老服务,造成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社会行为,势必削弱社区特性。街道办事处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引领者、服务项目的组织者、发展计划的制定者和费用的主要投入者,承担了很多份外的职责,而它又经常给居委会下任务,把居委会当作政府的延伸,导致居委会想为居民办实事却没有精力。

(2)政府职能的缺位

从目前社区养老的发展来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帮助不到位,民间资本在投资社区养老时所应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完善,可见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扶植力度不够。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组织机制失灵和市场机制力量欠缺,很快兴起并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为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提供专业性的服务,社区养老的兴起与完善都需要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从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实践中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的服务非常切合老人的需要,能

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育并未成熟,我国政府在帮助非营利组织发展上所做的还不到位,非营利组织发展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是其尚未得到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培育非营利组织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民间投资开办老年公寓,政府为促进其投入应制定一些如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降低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但目前政府在这些方面做的还很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

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多、更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是判断社区养老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较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备完善的设施条件。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并且对于整个中国老龄事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很多不足,处在初级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设置不合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指老年文化活动室、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福利院和托老所等。全国各地的社区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都在逐步建设老年服务设施,但其功能不合理问题也比较明显。

(2)服务设施适用性比较差。不少社区是为了应对“星光计划”的任务而兴建养老服务设施,忽视老年人的生理特征,缺乏无障碍设施,造成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生活很不方便。

(3)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因为老年人生活在社区,主要依赖社区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他们对服务设施的设置由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着特别的要求。然而有的社区并没有考虑环境、交通等因素,造成服务社区使用率低,不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4)服务设施种类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护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老年服务设施所设置的种类显得过少,此外老年人对日常照料、文体生活、健康保健、社交等需求不断的增多,足以见得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已经达不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有的社区尽管有一定的医疗设施,但是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等一条龙服务,基本上没有提供家庭护理等上门服务,服务项目过少。老年人渴望得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而很多社区都无视了老年人这一特殊的心理需求,为老年人准备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文化娱乐设施较少,无法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过低

政府对社区服务所制定的政策中,只涉及到社区服务应走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道路,而没有提到专业化,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区服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目前社区服务的半专业化状况将随着我国社区服务的不断深入而与专业化需求提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但专业化水平过低也是发展的瓶颈。所以说,不管是从

社会养老服务项目还是工作人员素质来说,我国社区养老专业化水平的确令人担 忧。

(1)社区服务专业化程度低

首先,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低。现阶段社区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不足,文化程度偏低,这与我国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不无关系。但是在当今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技巧和凭着单一的管理模式去做社会工作无疑的行不通的,社区工作进行的不顺利也是可想而知的。社区工作人员中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比较少,整体素质较低,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的也较少。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就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社会工作技巧和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其次,社区工作教育缺乏专业性。社区服务中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部分就是社区养老服务。想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首先要重视对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要逐步在全国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虽然目前大部分社区工

作人员参与过一定程度的工作培训,可是这些培训专业性不强,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培训时间也比较短,并没有将社会工作的观念融会贯通。简单的岗前教育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更加难以面对复杂的问题。

(2)专业化服务项目少

高龄老人人数不断增加,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渴望得到不断的交流、填充。然而,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的比较少,只能满足一般日常生活需要。这种简单化的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更多专业化的服务诸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迫切的需要开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日常保健护理需求更加突出,目前需要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来帮助老年人,一方面可以照料和护理老年人,另一方面可减少家庭和医疗机构的开销。但是目前我国极其短缺专业化的预防性服务,所以应该尽可能提高老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此来满足不断提高的老年人的社交、学习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程度低

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要走产业化道路。人们的支付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老人们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对社区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服务若不走产业化之路,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尽管一些地区的社区服务已经出现了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产业化程度仍达不到标准。

(1)思想观念滞后

首次将社区服务作为第三产业是在 1992 年发表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1993 年 8 月,《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给出了社区服务的定义:社区服务业为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以政府为倡导者,以社区组织为依托,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社区服务业是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有社区福利服务业、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从《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社区服务产业化,但是对于社区服务是否属于第三产业仍存在质疑。事实上,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并不是对其福利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因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无法完全由政府出资,以有偿服务弥补无偿服务,为社区服务奠定物质基础,使社区服务持续发展。所以,对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否定,实际上是限制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发展和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没有落实到位的政策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3)筹集资金的渠道单一

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一直由政府出资,是依靠政策投资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这种单一的模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资金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从高福利国家实践的失败经验表明,想要建立起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福利体系,单单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可能的。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和物质若都依靠国家的直接经费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资金不足,也是有鼓励机制不完善,投资渠道不通畅的原因。

政府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共同举办社区养老服务。相对来说,我国在这方面所作的远远达不到要求,今后应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筹集渠道,鼓励私人企业、民间组织等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举办。

合理化建议:发展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独居老人家庭养

老规模的不足,解决子女对老人生活照料的困难,对家庭养老模式起支撑作用;与进养老院养老相比,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等特点,可以减轻入院养老服务的压力,因此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

1. 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其法制性和权威性。抓住“十二五”规划契机,政府在社区养老方面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民政、财政、劳保、卫生、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协作。健全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

2. 规范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营管理机制和服务水平,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在发展道路上,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淡化它的行政化色彩,改变单纯依靠政府、社区创办为主的模式,积极引入中介组织、民营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兴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普惠水平。服务队伍实现专业人才与组织社区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人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社区内身体较好、有奉献精神、热心助人的社区成员组织起来,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

3. 完善相关辅助措施,改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医院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养老功能,巩固居家养老基础,开办居家养老服务站、日托所、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宣传新一代的养老方式,改变部分老人因循守旧的观念。

6.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六

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在全国逐步展开,消防工作如何有机融入城市的基层管理体制,并通过社区建设深入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是管理部门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运作机制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一项刚起步的新型综合工程。社区作为政府建设中最基层的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繁琐复杂,工作量大,涉及面宽,消防工作也只是社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缺少必需的人、财、物的综合保障,消防工作在社区中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成了“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弱势格局。

(二)社区成员构成复杂,居民安全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的广泛流动,城市租赁房屋也逐渐增多。流动人群普遍没有经过专门的消防安全培训,缺乏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知识,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同时,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脑等家用电器已进入普通家庭。各种家用电器使用频率高,用电量增大,导致火灾发生的危险性也在增加。同时,由于在装饰装修中采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无形中增加了城市居民家庭的火灾荷

载,一旦发生火灾,势必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三)消防基础设施欠账,建筑布局耐火等级低

由于多种原因,消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乱搭乱建临时建筑,原有建筑布局和耐火等级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将导致火灾蔓延扩大、损失加剧。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虽然社区消防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整体发展仍不平衡。新建社区大部分消防基础设施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而老城区的消防基础设施由于历史欠账,严重制约着消防工作的发展。部分老城区房屋结构耐火等级低,电器线路老化,缺乏消防水源,乱搭乱建,违章占道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这类小区建设早,基本未实施物业管理,居民尚未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社区居委会很难实施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一旦这些社区发生火灾事故,其破坏程度势必加重。

(四)社区消防管理机制混乱,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社区体制改革后,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转化为社会服务职能,工作运行机制整体还不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往往注重抓具体工作的落实,而忽视社区消防规定的制定和消防规划的完善等工作,对全局性工作的把握和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的工作增多,未能形成良性工作运行机制。派出所、社区、物业、业主之间也有类似问题。由于缺乏沟通协调,时常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使消防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社区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不熟悉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常识,不能满足管理范围内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压缩人员编

制,消防工作的经费开支在人、财、物等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

(五)消防经费严重缺乏

有一些社区消防设施不足,消防器材缺少,加之管理不善,一些公共消防设施破坏、丢失严重。而经费的缺乏,将导致消防隐患难以整改,并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一些社区虽然消防设施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物业管理中存在的运作机制不规范、整体水平低等原因,物管费收缴率低,部分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生存危机,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更是举步维艰。部分社区消火栓损坏、消防器材被盗现象时有发生,物业管理公司对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积极性不高,投入较少。部分长期亏损的物业公司消防设施维护费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补贴。因此,物业公司无法长期保证消防设施维护费用的落实,必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火灾的扑救。

二、做好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社区消防工作在社区建设乃至整个城市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借助社区的力量把消防管理落实到最基层,把事故防范的阵地前移,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一)完善社区消防管理机制、体制

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善社区消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消防管理组织,夯实社区消防工作的群众基础,促进社区消防建设的全面落实。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社区消防工作,要成立相应的社区消防(防火)安全委员会或建立消防联席会议、社区代表消防安全议事会。在新型的社区中,社区消防的共

同建设者应包括民政、城建、工商、文化、教育、卫生、公安、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主导,以居民委员会为依托,驻区单位、行业部门、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协调运行机制。

(二)社区消防安全人员的管理

社区要以目前存在的治安巡逻人员、楼长、院长以及护楼人员为社区消防工作的基础骨干,通过他们的宣传,将消防工作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及时传递给每一户居民。同时,通过他们的日常检查工作,可以督促居委会人员看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门。另外,可以通过巡查队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及时整改消除,从而形成一种群众自防自救、自查自改的良好消防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全民消防宣传教育

城市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现有设施的作用,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以及社区宣传栏等阵地,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宣传媒体和载体,深入开展以消防法律法规、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防火安全基本常识、初起火灾处臵方法、火场逃生自救基本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宣传、舆论督导、家庭灌输、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社区消防安全氛围,从而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同时,城市社区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和贴近群众实际的消防文体娱乐活动。要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对少年儿童、老弱病残人员要加大消防常识的宣传力度,依靠群众自我宣

传、自我发动。政府要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社区活动”,适时宣传推广社区消防工作的新事物、新经验,以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使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监督能力得以提高。

(四)强化基础消防设施

公共消防设施是社区消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要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消防队(站)、消防车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必须与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要依托社区警务站设臵消防室,安装报警电话,设臵消防器材箱,配备小型手推车式的灭火救援设备,手推车内臵水带、水枪、灭火器、战斗服等,在居民住宅楼配备灭火器,随时接受居民群众的求助。

(五)加大社区消防投入

7.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七

由此可见, 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社区体育就是以基层社区为单位, 以社区成员为主题, 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区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的开展能有效的改善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为了给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所以2009年寒假期间, 我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康市老年人群进行调研, 其结果显示, 老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并不乐观。因此, 对安康市老年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安康市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位。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大量的有关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

2. 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向社区居委会进行面谈, 了解更多的社区老年体育存在的问题, 做进一步研究。

3. 问卷调查法

在金州体育场、政府广场、汉江大桥路, 以及居民小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96份, 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8%。

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 识别有效性, 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安康市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缺乏制约老年体育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安康市老年人对运动场地感到满意的占到44%, 不满意的占到的56%;而对运动器材满意的占到2%;不满意的占到98%;综合而言, 认为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都不能满足自己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的人数约占到77%。

调查发现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据资料反映, 2000年前, 安康市体育事业发展滞后, 体育场的相当匮乏, 无标准田径场、无室内场馆、无群众公共健身场地, “十一五”期间, 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经过近年的努力, 安康市体育场馆建设已经有了变化。但是由于安康市人口众多即使是有可以容纳25000人的金州体育场, 但是也无法满足体育健身者的需要。

2. 安康市社区健身器材及指导员的缺乏制约老年体育的发展

1) 社区健身器材缺乏专人管理。在调研中发现, 在为数不多的运动器材中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大多数器材要么生锈了, 要么被弄的弯弯曲曲了, 要么就“躺”在地上, 很多都面目全非了, 据了解, 有10%~20%的器材已经无法使用, 40%~50%的器材已经“受伤”, 因为没有专人管理, 在一些居民小区就会常看见在单杠上晒被子, 挂衣服等现象。据当地居民反映, 这种情况在晴天都会出现, 在谈话时问到这些体育设施该谁来管时, 人们意见各异。看来就算是体育设施到位, 人们不去爱护也是惘然, 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与, 运动器械没有专人看管, 导致运动器械损失严重, 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使得本来就严重缺乏运动器材的安康市更是雪上加霜。

调查结果显示:安康市老年人无法正确使用器械的占到51%;无合理的健身方法占到56%;从数据可以看出:将近有53%的老年人都不能正确使用运动器械和掌握健身方法。大约只有47%的老年人能够正确使用运动器械和正确健身。在考察期间, 发现有很多的人不会正确的使用健身器械, 在一些居民小区常常可以看见, 本来是用来锻炼腰部力量的, 很多的人却在上面转圈圈, 本来是用来做引体向上的, 上面却晒满了被子, 还有很多的健身器械都是披红挂彩的, 如果有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 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就可以得到维护和保护, 减少了运动资源的浪费, 增加了运动器材的使用寿命。

2) 社区健身指导员的缺乏阻碍了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调查中发现, 即使在安康最大的金州体育场, 也只能偶尔看见几个社区健身指导员, 虽然很多类似社区健身指导员的人在那儿教一些老年人跳健美操, 据调查发现, 他们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社区健身指导员在社区体育中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 社区体育指导者作为是促进大众体育发展, 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活跃城乡体育文化活动的新兴力量, 每个社区都应该聘用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从调查中发现有50%老年人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和散步;参与太极拳、健美操、参与其他项目的分别占到12%, 25%和13%。由此可见, 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的发展相对缓慢。参加人数少, 活动方式单调, 通过实地考察, 在运动场或公园内参与健身的人员中, 健身项目相对单调, 青年人可以参与打篮球, 踢足球等一些剧烈的有身体对抗性的运动, 这些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既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而且可以充满激情, 但是对于老年人群能参与的运动项目就较少了, 很多老年人健身项目只是散步, 跑步, 少部分的女性会跳健美操, 少部分的男性会打太极拳, 这相对于整个安康市区的老年体育运动来说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表现而已, 在单调的运动项目中, 很少会有人能够坚持下来, 由于没有社会指导员的指导, 使得安康市老年人的健身项目相对单调, 很多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失去兴趣, 这是造成社区内参与体育健身的老年人的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3. 安康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安康市老年体育的发展

安康位于祖国版图中部, 在北约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 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最高气温可达到40多摄氏度, 最低气温也会达到零下10多摄氏度。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参与者数量。

调查数据发现在春、夏、秋, 冬参与运动的老年人分别占到26%、20%、42%、12%;季节不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有很大的波动。医学证明, 人体最适宜温度为24~27摄氏度, 最低不易低于22摄氏度, 最高不易高于35摄氏度, 由于老年人群在体能上属于弱势群体, 在参与运动时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影响安康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一个主观因素。

4. 安康区域经济的滞后对体育健身参与者的影响

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开展的不尽人意的原因除了场地器材缺乏、无指导员、运动项目单一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群众经济收入低, 缺少娱乐时间。调查中发现:想参加体育健身的占到67%, 不想参加运动的占到33%,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年人想参加体育锻炼而没有参加了。调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条件的不允许, 使得很多想参与运动的老年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看家、照顾孩子、做家务、为子女操劳上、谋生和挣钱上。改革开放的今天,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仍然有很大多数的农民面临相当大的经济压力, 为子女操劳, 谈不上参加什么运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安康市社区内运动场地和器械不足, 缺乏社区健身指导员, 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得社区老年体育发展缓慢。

2) 安康市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受到运动单调性的影响, 使得社区内健身的人数量少。

3) 安康市地理位置特殊, 四季温差大, 对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很大。

4) 安康市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的经济收入低, 因此赚钱是他们的第一任务, 参与运动的时间受到限制, 有少量人甚至根本就没时间健身。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为子女操劳上, 帮子女承担家务、看家照顾孩子、谋生和挣钱上。

(二) 建议

1) 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环境下将学校的田径场和其他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另外, 在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不足的情况下, 市区的体育教师也可以义务的参与到社区体育健身的行业中来, 填补我市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紧缺。

2) 安康市位于大巴山以南, 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汉江穿城而过, 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体育主管部门应抓住这个特点, 利用自身资源, 开发新型的运动项目, 弥补季节差异给老年人健身带来的影响。

3) 发展地方经济, 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快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扩展社区体育活动场所, 为发展安康社区体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4) 建立全市区为老年人服务体系, 以社区建设为平台, 强化政府部门为老年体育活动的导向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社区考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

5) 加大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 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宣传途径可通过媒体的广播和用政府部门的干涉, 达到加浓体育气息的目的。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和Excel统计等方法对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现状展开调查, 对影响其开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进一步促进安康市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现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文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N].光明日报, 2001.

[2]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1993.

[3]范燕美, 戴有祥.对21世纪中国老年体育的操作[J].浙江体育科学, 2001.

8.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 长株潭城市 对策建议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受到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纷纷掀起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浪潮。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公共服务事业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变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实行私营机构承包公共服务,就是公共服务合同外包[1]。公共服务进行合同外包因为能够削减政府规模、节省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而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推崇,很快这种合同外包的方式成为了政府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

我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大小事务,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我国的公共服务是属于被政府自然垄断以及行政垄断的行业,政府对公共服务有绝对的控制权。政府在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时完全排除了市场机制的干扰,提供的政策是高额的财政补贴和价格低的方式[3]。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二.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内涵与作用

1.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内涵

服务外包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日本、欧洲等国家,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产业转移潮流,是指依据服务协议,企业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授权给第三者执行,这样企业通过购买外部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化服务技能及专业知识来扩大其服务层面,从外包合作中获得收益,并促使企业更专注于其所擅长的核心业务[4]。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企业或者个人以政府合作方的身份加入到为社会或者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列中来,企业或者个人只需要具备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政府部门的业务招标,就能够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分担政府部门的部分公共服务工作[5]。

2.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作用

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其实属于政府部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并没有像政府指令般僵硬,它的实施是在政府与私营组织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双方达成的共识,是双方都能够接受并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扩大行政参与行政民主化;第二,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成本,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第三,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推动行政服务与服务行政理念的建立。

三.长株潭城市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改委评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株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长株潭地处中部,毗邻沿海,辐射西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通讯网络发达。从长沙坐飞机到广州、上海,香港均可在两小时内到达,直航大陆境内45个主要城市和中国香港、曼谷、汉城等境外城市。

(3)人才资源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是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地,拥有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90多所高校,全国软件科学与技术20名院士我省有3名,中国从事软件行业的每四人中就有一个是湖南人。

2.劣势分析

目前长株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认识肤浅。大多数企业和管理者缺乏发展高端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国际视角和战略思维,对国际、国内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准确,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危机感。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业整体比重仅39.7%,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业70%的份额,且传统公共服务业比重过高。三是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弱。中高端公共服务外包人才比较缺乏,且流失现象严重。同时,缺乏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供应商以及国际客户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亟待加强。

四.加快长株潭城市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的建议

1.加紧编制长株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投融资体系,引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高级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务发展,培育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对外包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员。

2.加强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招商引资。政府应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营造产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给予财政奖励、合资或并购形式、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3.加快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企业的品牌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要确定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通过整合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组建一个国际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并向国内外企业宣传和推介长株潭城市群内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企业技术和管理运用经验,扩大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Graham Scott.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nd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1):67-78.

[2]Joe Wallis,Brian Dollery.Government Failure,Social Capital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New Zealand Model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512-520.

[3]李海岩,宋葛龙.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观察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10):69-75.

[4]肖广平.长株潭城市群承接服务外包业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9-20.

[5]任月红.深化公共服务外包改革面临的实践难题[J].浙江社会科学,2012(8):152-154.

上一篇:大学班会策划下一篇: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