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咨询意见(共8篇)
1.工程咨询意见 篇一
平泉县金宝矿业废旧车辆处理意见
平泉县金宝矿业现有废旧铲车一台,废旧钩机一台,瑞沃货车一台,厢式货车一台。生产部对上述几台废旧车辆处理意见如下:
1、山工ZL50F铭牌为2003年车,经修理厂专业人员查看,该车已无修复价值,外壳老化,轮胎花纹磨平,发动机漏油。无法启动。如报废可折合人民币25920元。
2、徐工541F铭牌为2006年车,经修理厂专业人员查看,该车车况为发动机杵缸,变速箱损坏,轮胎一条爆胎,其余三条也接近报废。外壳为七成新。如修复需更换发动机总成等。所需费用6万元左右,但修复完后仍无法达到新车状态。
3、废旧钩机通过现场观察,已找不到铭牌,从财务账面看,为小松220钩机,该车只剩下两条履带以及部分发动机部件,其余部件已无法找到。建议报废处理。
4、瑞沃货车为2007年车,里程表显示为20008公里,经专业人员查看,该车车况为车斗部分生锈,由于已铺设铁板。车辆电瓶已丢失,水箱漏水,经系统维修后可恢复使用,需维修费用2万元。车况良好,液压顶可以升起,机器可以启动。
5、北京战旗汽车为2008年车,里程表显示为2.1万公里,加油后可以发动,但是烧机油,胶管全部老化,电瓶老化。修复后全部费用共需5千元左右。
6、厢式货车里程表显示为2.03万公里 由于未找到车钥匙,专业人员对该车进行粗略检查,未发现重要问题,但由于长时间未启动,管路部件已老化,需对该车进行保养。维修费用5千元。
综上所述,建议将山工ZL50F、徐工541F、小松220钩机报废处理。瑞沃、北京战旗、厢式货车进行维修投入使用。
生产部
2013年6月27日
2.工程咨询意见 篇二
1 现有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一些弊端
1)监督方式。质量监督机构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委派监督员,下发监督计划,参加工程基槽、基础、主体、节能专项、竣工等质量验收。竣工验收7 d内提交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在监督抽查或实体质量监督时,发现责任主体有违反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强制条文时,下发监督整改通知单,情节严重的,下发局部停工整改通知单。鉴于质量监督机构下发的监督整改通知单非强制执法单,在现实中执行起来就大打折扣。
2)监督执法力度不够。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执法不力,执法不严,执法过软、过宽、过松的现象。由于监管不到位,致使部分建设项目存在程序不合法,先开工后办手续,甚至个别项目施工图未经审查就施工。在开发区工程、重点工程、招商引资工程中尤为突出。这样就存在部分工程监督不到位,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3)施工企业以包代管、挂靠现象普遍。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意识肤浅。以包代管或违法分包行为相当严重,“大牌子、小队伍”现象相当普遍。施工企业中标后,收取管理费后就违法分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更有甚者,无资质的包工头利用施工企业的资质参加投标。中标后,施工企业不派员,施工现场无质保体系,这样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4)低价中标。近几年我国实行清单报价,以最低价中标的方式来选择施工单位。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低价投标,恶性竞争,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有些投标企业甚至串通起来,低价围标。施工单位为了中标,故意压低报价,中标后就用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来弥补损失,这种违规行为,必将造成工程质量缺陷和隐患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
5)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目前工程质量通病和违反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行为还比较严重:a.原材料进场不按规定的检验批进行抽查,尤其是钢筋、水泥和砖。b.混凝土同条件试块不按规定留置。c.砖的质量和砌体施工质量差,拉结钢筋放置位置不规范。d.钢筋绑扎控制不严,特别是构造柱钢筋的位移和现浇梁板的钢筋踩踏现象严重,造成负弯矩钢筋保护层超过规范要求。e.砂浆搅拌计量不按规范执行,计量设备形同虚设。f.厨卫间的防水措施不到位。g.由于目前商品混凝土的管理与监督机构脱钩,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上述问题如不加以治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
6)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存在的问题。目前,从建筑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还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a.建设单位不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少数建设单位未办理施工报建手续就擅自开工或边施工边报建。b.勘察、设计单位存在超级承接勘察设计业务、挂靠、出卖图签等现象。c.监理单位存在管理不严,制度不全,素质偏低,现场监理人员不到位,不按规定进行监理等问题。部分监理单位承接监理任务后,监理人员不足,不按规定实行旁站监理,总监极少到施工现场,现场监理人员业务能力低,不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d.施工单位存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手续不全擅自施工等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资质较低的施工企业挂靠在自己单位名下,收取管理费。这就导致了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
2 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监督巡查力度。近两年,全国各地建设工程迅速增加,各地市监督员监督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在工程现场基本没有时间去看图纸和细致抽查,而只是走马观花。如果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容易造成群众对监督机构的误解。现应改进当前的“五到场”的工作方法,加大检查、巡查、抽查力度,监督员根据工程的特点、性质、参建单位诚信度、质量意识情况不定期的巡查,发现严重的质量缺陷或违规行为,当场下发监督整改通知单。监督机构加大不定期、不通知的突击检查。每次检查人员不固定、时间不确定。发现质量缺陷或违规行为,当场下发监督整改通知单,并限期整改,整改期满,现场回查。我市监督站现已采取这种方式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加大监督机构专项验收的范围。当前验收是“五到场”的工作方法,即参加工程基槽、基础、主体、节能专项、竣工等质量验收。针对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屋面、厨卫间、外窗渗漏问题,却没有监督机构的专项验收。屋面、厨卫间、外窗渗漏问题是住宅工程投诉的热点问题也永远是监督机构头疼的问题。如果把屋面淋水试验、厨卫间蓄水试验、外窗淋水试验纳入专项验收,这样就把屋面、厨卫间、外窗渗漏问题解决了,也减少了不少投诉问题。3)改变监督检查方式。当前,监督员到现场检查仅到现场看外观观感,不检测现场实体。对现场实体怀疑也仅看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没有亲自现场检测。不可否认,检测报告有可能是假的,不能真实反映现场实体情况。现监督人员每次检查对工程实体应进行现场检测,这样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大大加强。4)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面对高难度的施工、高风险的建设、高标准的要求,我们的监督人员因低学历、低职称、低水平而难以适应,只有望洋兴叹。应加强监督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5)加快监督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的来源处理与传递成为管理水平高低的显著特征,对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来说,这方面差距太大。一方面是省监督机构计算机管理网络尚未建立,极大地制约了监督的管理水平最明显的问题是统计数据不准信息不灵对施工现场监控不力,因此,加快质量监督系统的信息化进程,及时掌握质量管理动态、信息公布,是提高质量监督机构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并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建设资源,以较低的社会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因为只有可靠、安全、耐久的工程质量,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作为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和机构,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质量监督工作,全面提升工程质量监督水平和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波.明确工作目标,强化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J].工程质量,2002(1):2-6.
3.工程咨询意见 篇三
投资决策阶段是造价管理的开始,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投资以及项目建成以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在决策阶段应重点做好市场预测以及项目的经济评价,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项目的市场需求潜力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拟建项目的规模,选择拟建项目的场地,选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及社会效益,确定最优的投资方案。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同时,首要环节是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据分析,设计费一般不足建设工程全寿命期的1%,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70%以上,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的成本有70%以上决定于设计阶段。由此可见,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效益,只有在工程设计施工图交付实施之前把好此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进行设计招标,实施限额设计,也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要求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能突破。二是在满足结构安全和相关规范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和合理的结构形式,近可能降低工程成本,比如房屋建筑的砼和钢筋含量是重点控制的指标。三是让造价管理人员介入到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来。
但目前还有不够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的现象,他们往往把造价控制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的施工图预算和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这无异于“亡羊补牢”的做法。
3、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使建设项目任务的委托纳入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择优选择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达到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在当前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标的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各方人员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招标书的拟定,重点是涉及工程造价的条款,以免因为工程招标书的不清楚和错误,造成招标工作和后期实施阶段的混乱。二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避免工程量清单错项、漏项或重项错误、特征描述错误或者不准确、工程量计算错误,以免造成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以及低中标高结算的现象。三是评标阶段,注重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评审,特别是综合单价的评审,防止不平等交易的发生,以及结算阶段的扯皮。
4、合同签订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合同签订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着重把握好合同涉及计价原则的条款是否合理,通过严把合同关,保证合同的公平性。合同签订后,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还要监督合同的履行情况,纠正违反合同现象,使甲乙双方正确的履行合同。
5、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及索赔、乙供材料的价格审核、期中计量支付等管理工作。
5.1工程设计变更管理
5.1.1尽量减少“三边工程”。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采取了勘察、设计、施工交叉进行的建设方法,即所谓“三边工程”。实践证明,“三边工程”的建设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建设周期,但却容易给管理环节造成一定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变更、签证、索赔费用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建设成本。
5.1.2设计变更的签发原则:(1) 无法施工非改不可的,应按设计变更程序进行。(2)权衡变更以后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引起施工单位的索赔所产生的损失后再作决定是否变更。(3)权衡是否超预算后再作决定是否变更。(4)设计变更要要在施工之前变更,防止拆除造成的浪费,也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5)设计变更应记录详细,简要说明变更产生的原因、背景、变更产生的时间,参与人、工程部位、提出单位都应记录。
5.1.3设计变更的实施与费用结算的注意事项
(1)本变更是否已全部实施,若在设计图已实施后,才发生变更,则应注意因牵扯到按原图施工的人工、材料费及拆除费。若原设计图没有实施,则要扣除变更前部分内容的费用。
(2)若发生拆除,已拆除的材料、设备或已加工好但未安装的成品、半成品均由监理人员负责组织建设单位回收。
(3)调减或取消项目也要签署设计变更,以便在结算时扣除。
(4)设计变更单编号要连续,避免施工单位报送变更费用时只报送增加的费用,不报送建设费用。
(5)设计更单发出后,要确认该单是否实施,并做好记录,以便在结算时确认是否计算变更费用。
5.1.4分析设计变更,追究责任方的责任
(1)若由于设计部门的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变更费用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如返修、加固、拆除等费用,由造价工程师协同业主与设计单位协商是否索赔。
(2)若由于监理单位的失职或错误指挥造成设计变更应由监理单位承担一定费用。
(3)由于设备、材料供应单位供应的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费用应由设备供应单位负责。
(4)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施工不当或施工错误,此变更费用不予处理,由施工单位自负,若对工期、质量、造价造成影响的,还应进行反索赔。
5.2工程签证及索赔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签证及索赔,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及索赔。
5.3乙供材料的价格审核
5.3.1首先确定乙供材料。施工图编制完成后,造价管理人员根据合同约定的乙供材料品种及范围,编制工程乙供材料明细表。
5.3.2确定乙供材料的技术标准及品牌。根据施工图及项目要求确定乙供材料的技术标准及品牌,交与监理单位、施工方,以便施工方进行报价及采购,同时以便监理单位进行乙供材料进场检验。
5.3.3乙供材料进场计划及材料核价表的报送。根据合同要求进行报送。
5.3.4建设单位询价及审核。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建设单位将对乙供材料价格进行合理询价审核。
5.3.5乙方对乙供材料的采购应该严格按照确定好的技术标准及品牌进行采购。监理人员和甲方现场代表应该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验收及检验。
5.4期中计量支付的过程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合同的约定,期中计量支付的过程管理也是造价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首先是現场监理工程师和现场代表确定支付期的工程形象进度,有甲供材的项目,监理工程师和现场代表还应清理甲供材数量明细,造价管理人员根据签认的形象进度、甲供材明细结合施工图,进行期中计量和计价支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期中计量支付应该要求相对较准确,避免因为期中计量支付不准确而造成超付工程款,到了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配合不积极的现象。
6、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甲乙双方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在结算审核工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6.1审核工程竣工结算资料。审核竣工图是否为施工图加设计变更的综合;审核签证单、变更单、材料核价单等结算资料。
6.2审核工程量。根据竣工资料准确审核工程量。
6.3工程总造价的确定。工程量审核完后,根据合同等所有计价文件审核工程总造价。
7、后评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办理完毕后,对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应做全面的分析、总结和评估,计算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找出对工程造价有决定性的因素,对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各方面做分析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工程造价管理经验,为提高以后的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
8、结束语
4.名师工程实施意见 篇四
为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巩固和扩大朝阳区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成果,结合新时期学术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特点、任务和要求,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2004-2008年“名师工程”工作基础,持续推进名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和“引进工程”,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创新“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进一步建设具有模范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并打造在市、区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教师典型,引领全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推动朝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工作原则
开放多样原则。坚持机制开放、灵活多样的名师队伍建设形式。多渠道、多途径选拔培养对象,多形式、多层面成就名师。
注重实绩原则。坚持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相结合,明确具体工作目标,选拔具有名师潜力的培养对象,科学设计和落实名师培养、推出和宣传计划,对名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定 1
期考核,增强名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效益。
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为对象的梯次培养、层级分布的名师成长体系。
三、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各项工作措施,重点打造2-3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领军人物,为5-10名学科教学特色显著、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名师召开教学特色研讨会,形成50名左右学者型、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群体,200—300名左右在全市有一定学科影响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00—600名左右在全区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中坚作用的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0—800名左右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构建一直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层级分布的名师梯队。
四、基本策略
通过组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推出工程”、“引进工程”、“关爱工程”和“校本工程”,实现“名师工程”各项工作目标。
1、培养工程
建议名师分层级、分梯队培养的工作体系。鼓励学校依托校本培训为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承担教科研课
题、推荐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搭建平台,使逐步他们成长。多种形式开展区级以上层面名师培养,继续发挥“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带教组、骨干高级研修班等培养名师的有效方式,开拓外省市高校和境内外教师培训渠道,尝试建立人才成长资助制度,以项目资助的形式帮助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著书立说、学术交流、推广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实现区级学科带头人以上骨干培养进室、进组、进班、进项目、进基地。加大对学者型、专家型优秀教师的再培养,以“名师讲堂”、“特级教师工作室”等形式物化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2、推出工程
聘请专家指导,对2—3名知名教师着力进行塑造、展示、宣传,重点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树立朝阳教育品牌;通过搭建平台、媒体宣传和表彰激励,扩大不同层面名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名师教学特色研讨会,宣传“特级教师工作室”实体工作室和网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继续与朝阳有线电视合作举办朝阳“名师讲堂”,继续举办“特级教师讲坛”,分阶段在全国、北京市有影响的较大媒体上集中宣传推出名师。
3、引进工程
建立和完善多种工作形式引进名师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明确引进人员和引进智力的条件、范
围、程序、形式和保障措施,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年内面向全国引进专家型、学者型教师3-5名,招聘具有一定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30-50名,扩充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我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4、关爱工程
加强对各类名师的关心、激励和管理,建立关爱名师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提高骨干教师待遇,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建立特级教师优诊医疗、学术休假和定期体检制度,设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津贴,做好对优秀教师的节假日和困难慰问;做好对引进名师的关心、扶持和管理工作,使其尽快适应朝阳教育的要求,扩大影响,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朝阳教育的发展。
5、校本工程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基层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推荐名师、关心名师的工作机制。立足学校内部培养,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任务驱动和人才项目推进的方式,调动基层学校发现、培养名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学校层面名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奠定名师不断涌现的工作基础。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在教工委、教委的领导下,成立由主管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任组长,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宣传部门、业务部门、继续教育办公室、朝阳分院、教研中心、教委教育发展指导团为成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名师工程”的培训、评审、考核、引进、科研及有关具体管理工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教工委人事科设立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2、制度保证
制定并完善推进“名师工程”各项工作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落实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做好总结,保证“名师工程”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
3、基地建设
5.工程咨询意见 篇五
师训中心
2011年9月14日
黔东南州“十二五”(2011-2015年)中小学
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按照打造骨干、倾斜农村、推动校本、覆盖全员、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善于管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州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2010-2020年)》,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渗透“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简称“省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州级培训”为抓手,以县级培训为基础,以校为本,积极探索并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县、校两级培训,提高教师教材把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三、实施原则
(一)坚持服务、均衡协调、引领促进的原则。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向农村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均衡协调,培训工作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培训实现“方向引领、专业促进”的功能。
(二)坚持以教师为本、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重点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力度。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三)坚持师德为先,全面发展。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研修,鼓励创新,围绕“提质减负、高效课堂”,提高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则。
四、培训对象
全州在职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
五、任务及内容
培训分全员培训、专项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
(一)全员培训
用五年时间对全州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总学时的培训,原则上年均不低于72学时。其中,师德教育不少于60学时,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的培训(含“四新”)不少于300学时。培训学时的具体安排,在州教育局指导、统筹下,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和培训需求可自行确定。在总学时中,县级及其以上集中培训不得少于240学时。
全员培训以学科为基础,并将“一德四新”与各学科培训有机结合。
1.师德教育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创新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到以生为本、爱生如子、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创设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学生成长空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4.新方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 4 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新技能
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专项培训
专项培训以打造骨干、倾斜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省、地、县、校四级骨干教师梯队,推动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中小学骨干教师“十百千”培训计划。五年内,加大力度培养一批中小学“种子”、示范型教师群体。即培养一批“州级教育名师”、州级骨干教师、县市级骨干教师,打造一批本州名师、骨干教师群体。选拔、培训20名中小学“州级教育名师”,500名中小学州级骨干教师,1500名中小学县市级骨干教师,使全州州、县两级骨干教师总数达2000人。各级骨干教师覆盖所有的乡镇学校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本地教师总数 5 的3.5%培训本县市骨干教师,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
中小学州级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对“十二五”期间评选认定的州级骨干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和五年任期已满的省、州级骨干教师再认证培训,对遴选已认定的州级教育名师送出省外进行高级研修培训。通过培训,使州级骨干教师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名师”,使州级教育名师逐步成长为州级教育专家,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在省、州、县三级集中培训农村学校教师的基础上,州教育局组织州内特级教师、省级教育名师、省级州级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巡回讲学。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每年加大(举办)对农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班一期),提高紧缺学科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紧缺学科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各县要为乡镇农村学校培训、构建一支校本研修骨干团队,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支持凯里学院对全州各县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臵换脱产研修实施项目。逐步加大对“特岗教师”、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
3.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
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 6 的“实施学前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州、县每年分别实施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培训,使培训覆盖每一所幼儿园(公办、民办)的全体教师。
4.班主任远程培训计划。
通过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州所有班主任进行每五年不少于30学时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5.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计划。在普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级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到2015年,全州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并取得合格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
6.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计划。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要求实施培训。
7.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计划。
州县对新任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此项培训学时不计入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培训360总学时中,实行单独登记。高中新教师培训由州县共同负责实施,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新教师培训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
8.教师培训团队提升计划。
教师培训团队系指实施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团队和培训 7 者团队。通过省、州、县各级开展教师培训团队提升培训,使管理者准确把握省、州、县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工作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增强培训组织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使培训者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增强对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策划设计能力,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者的培训能力和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
(三)学历提高培训
全州中小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学历层次,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在职研究生进修等学习形式,提升其原所学所教学科专业一致学历层次。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按照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按需培训、对口提升的要求,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到2015年,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专科以上的不低于85%;初中教师学历达到大学本科以上的不低于80%;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达到3%左右。
六、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各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拟定学科考试或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再认证试点工作,把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与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骨干教师选拔、特级教师评审、评优评模等的依据。对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彰或奖励,对继续教育工作组织不力的单位要给予批评,对无故不 8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考试考核,擅自中断参训,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能申报职称,不能评优评先,不能晋职晋级,不能报销此次培训学习费用,由学校制定方案减发奖励性绩效工资。
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督管理、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教师培训项目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考评。把教师培训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工作。
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全州统一教材、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培训、统一登记、统一考试,州统一印制《黔东南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训登记册》,按照《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登记,学校和教师将参加每一期培训(含校本研修)情况在登记册上作好记录。五年内,按规定参加培训、完成培训学时、省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合格并参加州教育局组织的全州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合格者。才能颁发“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格证(2011-2015年)”。
完善培训档案制度,加强培训档案管理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设立专人管理培训档案,及时记录、收集、整理培训资料并分类归档,做到各类文件、培训资料、图片音像资料齐全。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培训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实行电子档案管理。
七、加强教师培训能力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按照全国教师教育网联计划的发展规划,结合我州实际,努力构建以高等师范院校、州、县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其他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整合各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我州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利用国家远程教育提供的优质培训资源,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建立与全国教师教育网联相衔接,覆盖城乡、资源共享、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库,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学习需求。
充分发挥凯里学院在教师培训中的主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东南分校、黔东南民培训中小学教师。支持建设州级项目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
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构建“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校、下辐射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发挥县级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中组织协调、专业支持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构建州、县、乡(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至2015年,全州各县均应建立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争创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各县均应创建3所以上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县级示范校,州在各县校本研修县级示范校基础上评估创建校本研修州级示范校15所。并选送省评选校本研修省级示范校。10 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和各级校本研修示范校的创建纳入省、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范围。
加强教师培训团队及制度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建立和完善州、县、校三级教师培训师资专家库。建立送教下乡、巡回指导等制度。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我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实行州、县市、乡镇、校四级管理。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要建立和健全中小学继教工程领导和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继教工程工作开展。
州教育局负责规划、实施、管理好全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制定州级实施意见、管理办法,落实州级教师培训经费,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州级培训计划和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统筹管理全州州级教育专家、省州“教育名师”、省州级骨干教师、州县继续教育工程管理者、培训者、辅导教师,负责州级教师培训基地、校本研修州级示范校建设及管理,对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的领导、指导、监督检查和州级评估。
县市教育和科技局要切实抓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工 11 作的具体实施和县、乡、校的三级管理;落实县级教师培训经费,统筹管理全县县级骨干教师、县继续教育工程管理者、培训者、辅导教师,负责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和校本研修县级示范校建设及管理。明确由县市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级培训计划,确保中小学教师在“十二五”期间每人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对乡镇、校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检查。
乡镇、校要切实加强管理和认真组织培训。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和计划;要有效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并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州中小学教师要更新培训观念,要把完成培训任务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加大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各县市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和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经费足额专项用于教师培训,特别要确保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个人出资相结合等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 12 制。完善教师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九、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年10月底前为启动阶段。在启动阶段,各县市要认真做好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搞好调研,制定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措施,并对管理者和培训者进行培训。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4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中,各县市应从实际出发分期分批逐步展开培训活动。培训中要注重过程、讲求实效、保证质量,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深入基层和学校,加强对培训特别是农村校本培训的指导和检查。州县每年对全州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工作作专项检查。2013年组织全州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工作中期检查,迎接省教育厅中期检查。
(三)评估验收阶段:2015年为评估验收阶段。其中,6月底前,各县市完成对乡镇的检查验收;7-9月底前,州完成对县市的检查验收。10-12月,州县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验收。
6.关于实施名师工程的意见 篇六
为深入落实学校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2002-2006)五年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增强学校的发展潜力,根据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实施“名师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把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把促进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真正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贯彻选拔任用、培养培训、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通过实施“名师工程”,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扩展专业面,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二、基本目标(一)提升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我校的师资队伍是以适应中等师范学校教学需要建立起来的,与学校开展专科层次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能够较好地从事专科教学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办专科”的中坚力量,确保专科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采取有效措施,让思想和业务素质高、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放到重点教学岗位上来,进一步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让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教师充分地发展起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形成一批在全市、全省有影响的“名师”,建立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骨干的师资结构,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拓展师资队伍的专业领域。扩大师资队伍专业面,使学校能够开设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课程,开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让有特长、有能力的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专业化、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四)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根据教师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逐步建立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良性机制和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优良氛围。
三、保障机制(一)更新人才观念,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团结协作、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蒂靠人才的支撑,尤其靠那些师德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带动。实施“名师工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深刻认识人才的价值,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大力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实践;要坚决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和嫉贤妒能、求全责备意识,形成虚心学习、相互支持的优良风气;要正确认识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公平竞争观念,广泛开展交流协作,创造一个重实绩、看贡献、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二)逐步消除制约教师学习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改革与市场经济和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用人制度,逐步建立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发展和教学创新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体制上,变过去以行政性管理为主为以业务性管理为主,强化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指导功能,发挥学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学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和教师聘任制,设置重点(关键)教学岗位,把优秀教师放到重点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建立具有激励性、发展性的岗位管理制度,对所有教学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形成能上能下、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质量意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开展教学评价;更新质量观念,把学生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上,既要重视教师的师德素质、专业水平,也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效果。在评价的方法上,实行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同时注意加强对师生的评价培训,增强评价能力,提高评价的信度,逐步形成客观、公平、具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具潜力、最有活力的部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长远大计,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物质条件和人际环境;要加强指导,引导他们学理论、做学问、长才干,发挥他们观念新、框框少、潜力大的优势,给他们压担子,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评选“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五)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效益观念,克服教学管理中的平均主义思想,贯彻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为优秀教师和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提供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一步,在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完善课时补贴制度,使课时补贴体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按不同的评价等次确定不同的系数,以单位课时补贴、课时量、等次系数的积作为课时补贴数。建立重点(关键)岗位津贴和奖金发放机制,设置“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并以此作为“关键岗位”和“重点岗位”,按学年发放津贴。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必要奖励。第二步,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上级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实行全额绩效工资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分配体系。
(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树立效益观念,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效能。加大对教学改革实验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学创新;为骨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实验、科研条件,增强教学投资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图书音像资料、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为教学提供精良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鼓励师资合理流动,落实“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措施,支持有条件的教师跨学科兼课或开设有特色、有价值的课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四、“工程”的实施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的类型和发展目标。“名师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带头作用的教师群体。“名师”的选拔和培养,要立足于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具有广泛性,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能力,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拥有创新成果,在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的人才;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质量高、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三是专业面宽,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或开设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有效地开展人文、科技或艺术教育的人才;四是适应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需要,具有相当的专业修养和实践能力,在开设专业课、组织学生实践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显著成效的人才;五是懂教学、会管理、善于做好学生工作,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班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二)坚持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名师”。实施“工程”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工程,“名师”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工程”的实施必须立足教学改革实际,不能脱离教学谈“名师”。
⒈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课题,广泛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实验,使“工程”的实施真正融入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⒉通过举办“实验课”,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定期组织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名师”的产生能够立足教学实践,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三)坚持高标准选拔“名师”。“名师”的标准就是教师发展的目标。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逐步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教师选拔任用机制。
⒈建立有梯次的岗位序列。设立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岗位序列,对各岗位设置严格的资格条件和岗位目标,并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选拔任用。一般地,骨干教师必须从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中选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可直接参加骨干教师首次评选),首席教师必须从骨干教师中选拔。⒉严格岗位评审程序。评审过程要贯彻民主、公开、公正原则,实行逐级评审。
⑴个人申请。对照标准,符合条件的可申请相应的岗位,报学校评审小组进行资格审查。
⑵教研组评议。教研组要对照标准对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教研组长签字后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评审。
⑶评审小组考查。由评审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人进行全面考查。考查包括听课、组织学生评教、查阅有关教学业务档案资料等,按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进行评价。评选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时,主要由专职教研人员、高校专家作为成员,从不同角度对申请人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主要由学校考核小组进行评价。
⑷答辩。对参加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评选的教师,在评审小组评审的基础上,还要组织部分专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组织答辩,重点考查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
⑸公示。对评审基本合格的候选人,要通过必须的方式向师生进行公示,征求师生意见。公示期一般为七天。
⑹聘任。对评审合格的候选人,由校长进行聘任。任期二年,在任期内可以申请高一级的岗位,聘任期满后须重新参加评选。⒊严格标准,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经常化。各梯次岗位不要求“一步到位”,成熟一个聘任一个。坚持评审工作经常化,一般每学年评审一次。
(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评选出的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学校按较高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⒈岗位职责
⑴在任期内,必须承担主要课程或专科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同年级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课时量。⑵在同学科中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创新。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必须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⑷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应该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并有具体成果。
⑸应熟悉本学科各年级教学情况,每学年应参与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首席教师每学年应拟定出本学科教学工作的研究报告。
⑹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教学计划,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⒉管理和培养
⑴建立业绩档案,由专人负责对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及其成果的管理。⑵建立“名师”培养和发展制度。每学年制定具体的教学、教研和专业发展目标,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每学年专门进行考核。
⑷重视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安排有关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或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⑸提供良好的教学和教研条件。专门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教学教研课题,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订阅资料、编制教学资料、出版著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条件。
⑹在课程、课时等方面优先安排。鼓励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开设选修课或承担指导学生任务。⑺积极吸收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及时征求他们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五)设岗办法
⒈教学能手。按讲师、六年以上教龄助理讲师人数的30%设岗。18 ⒉教坛新秀。按五年以下教龄助理讲师人数的20%设岗。6 ⒊骨干教师。按讲师、高级讲师人数的20%设岗。15 ⒋首席教师。全校评选4—6人。
二00三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评选资格和条件
评选资格和条件
一、教学能手 ⒈资格
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教师。⑵教龄六年以上(含六年)。⒉条件
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修养。
⑵教学思想端正,教学基本功过硬,熟悉本学科课程和教材,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深入开展教学改革。⑶近二年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课时量。
⑷近两学年教学工作考核为良好以上,其中至少一学年为优秀。⑸具备以上条件者,依评定得分,按名次和学校规定的比例确定。
二、教坛新秀 ⒈资格
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教师。
⑵年龄30岁以下,教龄一年以上,五年以内(含五年)。⒉条件
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修养。⑵教学思想端正,教学基本功过硬,能熟练地掌握课程和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⑶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课时量。⑷近两学年教学工作考核为良好以上。
⑸具备以上条件者,依评定得分,按名次和学校规定的比例确定。
三、骨干教师 ⒈资格
⑴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任课教师。
⑵聘任期内的教学能手或教坛新秀(具有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可直接报名参加评审)。⑶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⒉条件
⑴近三年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课时量。⑵近两学年教学工作考核为“优秀”。
⑶曾主讲省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取得二等奖以上成绩,或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论文一篇以上,或在教学、培养人才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⑷具备以上条件者,依个人评价积分,按名次和学校规定的比例确定。
四、首席教师 ⒈资格
⑴聘任期内的骨干教师。⑵具有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⒉条件
⑴近三年教学工作量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课时量。⑵近两学年教学工作考核为“优秀”。
⑶曾主讲省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或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取得二等奖以上成绩,教学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⑷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论文一篇以上。
7.工程咨询意见 篇七
马鞍山交通标志整治工程包括G205, S314, S313, X001马濮路,X012新黄路一共5条路线。根据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皖路路业2007.12号关于全省公路标志整改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皖交路2007.25号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公路限速标志设置办法的通知,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徽省旅游局皖交路2007.35号关于印发安徽省公路限速和指路标志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
公路标志整治任务主要包括:
1)补充缺失的行政区划标志。
2)补充缺失的3A以上景区和红色旅游标志。
3)剪遮挡指路标志、旅游标志、限速标志的树枝或者迁移标志,保证指路标志、旅游标志、限速标志前无树木遮挡。
4)指路标志、禁令和警告标志集中区域进行拆除、合并,优化指路标志、禁令和警告标志设置。
5)纠正指路标志地点、里程错误,特别是标志设置年份、设置版面不一致的标志的错误。
6)补充省界通往相邻省份重要城市的标志。
7)重点排查整改城市环线建设对整个路网的公路指路标志信息影响,纠正、变更和补充缺失、不吻合、错误信息。
8)重点排查整改高速公路建设对整个路网的公路指路标志信息影响,纠正、变更和补充缺失、不吻合、错误信息。
9)重点排查整改高速公路匝道出入口指路标志和警告、禁令标志。
10)补充学校路段警告、禁令标志。
11)限速标志原则上提高到设计速度,对特殊路段比如街道、村庄、学校,用警告、禁令标志提示,给驾驶人员更大的选择权,对速度不做具体规定。
12)纠正收费站限速5公里标志、设置地点和限速值。
安徽省公路限速标志设置办法主要包括:
1)公路限速分一般路段和特殊路段限速。
2)设计速度未达到120公路/小时的高速公路,应按技术规范的要求,科学确定行车速度,分路段设置限速标志。
3)一般路段根据技术指标及地形等行车条件,考虑小客车的机械性能,其最高限速值可在设计速度基础上提高10~20公里/小时,但不得超过120公里/小时;其他车型可按设计速度设置限速值。
4)特殊路段,如隧道、特大桥、制约设计速度的技术指标较低路段等,可按设计速度,或更安全的限速值作为最高限速。
5)一、二级公路的一般路段的最高限速值采用设计速度。
6)一般路段的设计速度,是指该条道路剔除特殊路段后,综合分析技术指标、地形、横向交通影响等因素后,可以达到的设计速度。
7)横向交通影响严重的集镇应在警告标志中增加限速的信息。
8)一、二级公路的特殊路段的最高限速值,根据实际技术指标所能满足的行驶速度来选取,可较一般路段低10~20公里/小时。
特殊路段是指整个道路中公路技术指标明显降低(如急弯、陡坡、视距不良等)、隧道等行车条件不良路段。
9)在公路起讫点沿行驶方向;
10)路段中间与国省道交叉的,在交叉口后双向;
11)路段跨县行政区域的,在进入下一个行政区域路段。
标志设计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279-1995)、《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及《安徽省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设计通用图》对全线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进行设计。设计中根据交通流向分析、结合路容、路貌考虑。为确保行车安全与沿线路、景、物交织协调,营造一个安全、流畅、舒适、优美、经济的公路交通环境。
2 标志等级
交通标志底膜、字符膜均为四级反光膜,部分标志版面采用油膜丝网印刷;圆柱法兰装配式支架。警告标志尺寸采用边长110cm的等边三角形,颜色为黄底、黑图案、黑边框,主要涉及注意儿童标志、T形和十字交叉标志。注意儿童标志设在学校等儿童经常出入地点前适当位置用以促使驾驶员减速慢行;T形和十字交叉标志设在视线不良的平面交叉路口驶入路段的适当位置。
3 设计特点
1)本设计根据新国标对交通标志板面尺寸作了较大修改,更换版面利用原支架、基础,重新贴膜标志利用原版面、支架、基础。
2)版面反光膜采用油墨丝网印刷,旅游景区标志采用透明油墨。
4 主要工程概况
本段全线共设标志259块。
路线G205共设标志114块。
路线S314共设标志85块。
路线S313共设标志17块。
路线X001马濮路共设标志37块。。
路线X012新黄路姑山矿交叉口共设标志6块,均限速80。
5 技术要求
1)版面制作时应参照国标GB5768, 汉字、数字英文字体按照GB5768-1999附录B、C、D。
2)标志板采用牌号为2024、T4状态的硬铝合金板,铝合金板拼接采用同批板切丝氩焊、贴膜面应采用磨光、抹腻、喷涂等处理。
3)支架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制作时应考虑拼装误差及设置镀锌工艺孔。
4)交通标志防腐应按《高速公路交通标志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GB/T18226-2000)执行,支架、紧固件及连接件均采用热浸镀锌,支架镀锌量600g/m2,紧固件及连接件镀锌量350g/m2。
5)防腐层性能
a镀锌构件表面应具有均匀完整的锌层,颜色一致,表面具有实用性光滑,不允许有流挂、滴瘤或多余结块。镀件表面应无漏镀、露铁等缺陷。有螺纹的构件在热浸镀锌后,应清理螺纹或作离心分离。
b镀锌构件的锌层应均匀,试样经硫酸铜溶液浸蚀规定次数后,无金属铜的红色沉积物。
c镀锌构件的锌层应与基底金属结合牢固,经捶击或缠绕试验后,锌层不剥离、不凸起,不得开裂或起层到用裸手指能擦的程度。
6)施工时应检查设置桩号和角度的合理性。桩号设置不合理或与其它构造物干扰,允许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适当调整位置。角度按照国标布置图中标志摆向设置。
7)斜交角度,单柱基础调整地脚螺栓。
8)由于基础位置处于路面边缘,要求基坑开挖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基础砼浇筑。
9)一览表中标志牌编号是维护管理的重要标记,应使用红色油漆喷涂在标志牌背面右下角(字高10cm)。
8.工程咨询意见 篇八
(2013年10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工程咨询意见】推荐阅读:
工程咨询客户意见函09-18
工程咨询发展规划10-16
工程咨询概论考点总结10-24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排名07-18
工程造价咨询表08-21
咨询工程师考试心得11-04
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08-19
工程咨询资质取消了吗09-15
注册咨询工程师07真题07-16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标准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