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三

2024-08-20

观潮教学设计三(共9篇)

1.观潮教学设计三 篇一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2.观潮教学设计三 篇二

一、揭示课题, 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意思, 知道这里的“潮”指钱塘江大潮。如有学生曾见过钱塘江大潮, 可请他们做做介绍;如学生都没有见过, 则让他们说说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接着借视频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进而引导:“同学们, 比起钱塘江大潮, 我们常见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 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叹道:‘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 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 在饱览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 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 我们就凭借课文, 跟随作者到浙江海宁, 欣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人们展示这天下奇观的。

二、初读课文, 感知“奇观”

1. 自由朗读, 读出形象。

让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了课文,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自读想象后, 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画面和感受:一是写“潮”的画面:潮水之快, 潮位之高, 潮声之大, 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二是写“人”的画面:大堤上人山人海, 潮来时人声鼎沸, 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

2. 浏览课文, 梳理形象。

为使课文描述的形象给学生清晰的印象, 在学生交流后可让学生浏览课文, 理清叙述顺序, 让学生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 分别从“潮”和“人”两方面展示形象, 突出“奇观”。

三、品读想象, 领略“奇观”

在课文中,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 表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促使学生具体领略大潮的壮观奇特, 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 再现形象;相机拓展, 创造形象;设身处地, 自由表达, 以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融合。

1. 品读写“潮”的句子, 入境想象, 感受景观之奇。

课文第3、4自然段, 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大潮来临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写声音, 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 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 响声越来越大, 潮头越来越高, 声势越来越猛, 蔚为壮观。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大潮的气势, 可让学生朗读想象, 还原形象, 步入情境, 观其潮, 感其形, 闻其声, 进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1) 由声音感受奇特。让学生找出写声音的句子自由朗读, 借助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 显示出潮水的由远而近, 潮声的由低而高, 从声音之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接着让学生借助视频, 感受“好像闷雷滚动”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声, 然后启发引导:读了句子, 看了视频, 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潮声的宏大, 感受大潮的奇特。进而以“作者是怎样描述潮声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使学生明白:“好像闷雷滚动”, 说明潮声很大, 但由于在远处, 因此不是太响;“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说明潮水已到眼前, 声音震耳欲聋。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 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潮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 凸显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2) 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 声音与形象的变化有机联系, 相得益彰。为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可引导默读课文, 画出写潮水样子的句子, 并借助朗读再现形象, 然后分别引导品读想象。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一句, 可这样引导:“一条白线”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作白线呢?以使学生明白:“一条白线”, 形象地写出潮水从天际间向这边涌来的情景, 那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 对于江面来说, 犹如系在腰间的飘带, 此时的整个钱塘江, 如同手持雪白飘带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 可相机介绍杨万里的诗句:“海潮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第4自然段写“巅峰时刻”大潮的句子, 可先引导自由朗读, 想象形象, 然后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 进而让学生自由描述那壮观的场面, 叙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相机介绍范仲淹“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的诗句, 使那以江面为舞台, 手持“白练”尽情狂欢的潮头跃然学生眼前, 荡漾学生心间。进而再播放视频, 让学生在想象形象与实际画面的联系中,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随后品味写潮水形象的句子, 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并陈述理由, 以使学生从“一道白线”“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等描述中, 看潮水推进中形象的变更, 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 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 品读写“人”的句子, 拓展想象, 感受景观之奇。

课文还以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对此, 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还原和拓展, 借助人们的所见和所感,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写人的句子, 结合第一幅插图启发想象, 让他们设身处地, 表述形象: (1) 如果你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一路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间, 能说说为什么前来吗?引导学生通过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叙述, 感受奇特的江潮对人们巨大的诱惑力。 (2) 大堤上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大家昂首东望”, 如果你置身其间, 环顾四周, 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描述人们“昂首东望”时的动作、神情, 揣摩人们的焦急而又耐心, 兴奋而又激动, 从人们对大潮的期待中体会其“奇特”。 (3) 天际间出现“一道白线”、眼前出现“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 你会怎么做, 怎么想, 怎么说?环顾四周, 你看到人们怎样的表现, 听到人们怎样的话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和人们表现 (欢呼、摄影、赞叹、留影……) 的描述, 体会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产生的强烈反响, 可重点描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对大潮的赞叹, 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创设情境, 赞美“奇观”

为使钱塘江大潮永远在学生心中奔涌, 让精彩的语言永远在学生仓库贮存, 可以课本为蓝本, 或借助插图, 或运用视频,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当解说员, 对“观潮”过程作“现场直播”, 借助具体形象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和“观潮的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转化语言灵活表达的能力。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又如期而来, 电视台对现场进行直播, 让你担任现场解说, 你想如何将那壮观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描述呢? (引导说说“直播”要求, 教师适当提示: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 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和形象;还可借助动作、神情和语气加强效果, 吸引观众。) 让学生自行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再指名凭借插图或视频, 进行“现场直播”。最后, 教者绘声绘色地进行示范, 让钱塘江大潮再次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各位观众:你们好!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转播。现在是上午8点钟, 距潮来的时间还有5个小时, 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大家都翘首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大家看,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现在江面风平浪静, 越往东越宽。

…………

现在是午后一点,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这时, 人头攒动, 不少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欢呼起来:“潮来啦!”

观众朋友, 你们听到了吗?潮水的响声越来越大。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 天边泛起一道银线, 若隐若现。那条白线快速地向我们移来, 远远望去, 宛如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 展翅翩翩飞来, 又像一条闪亮的白龙向这边腾飞, 好壮观啊!近了, 近了!汹涌的大潮如受惊的雄狮, 惊吼跃起, 声如山崩地裂。刹那间, 壁立的潮头近7米, 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墙, 呼啸着席卷而来。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太棒了!”“太壮观了!” (对人的描写略)

各位观众, 这就是大自然力与美的表演, 真是别有一番绝妙的乐趣。壮观的过程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荡气回肠的情景令在场的每一位游客叹为观止。

3.《观潮》艺术三美 篇三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4.《观潮》教学设计 篇四

基本信息

名称

《观潮》

执教者

郭珍梅

课时

第二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本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观潮》一篇写景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情

况分析

我们北方的学生对“潮”比较陌生,但现在学校已经有了网,学生们上网很方便,课前可以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对钱塘江大潮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学生们对不了解的事物都有好奇感,相信他们会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顺序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顺序背诵课文。

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1、学生自找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师生观潮(5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三、逐段分析课文(22分钟)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钱塘江大潮)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

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

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

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

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 江面平静)

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人山人海)

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等着、盼着)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

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

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声音、样子)

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

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潮水的样子)

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

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

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

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

学生观看

学生们速读课文,理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知道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顺序记叙课文。

1看影片剪辑潮来前.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3学生回答

4读课文,回答问题。

5看潮来时的影剪

6齐读课文

7学生回答

8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9回答问题

10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

1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

12看课文

13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

让学生从整体感受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并理清课文记叙顺序

1教会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

3让学生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2分钟

1、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佳作。希望同学们在写写景作文是,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做到活学活用,学有所获。

2、请学生写出自己的一点小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象?请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资料,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你所感受到的视觉盛宴吧!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1、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好的做法,但也有美中不足,现进行反思如下: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4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分读、个人读等。虽然如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让孩子们在读上下功夫。

总之,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理解透彻。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反而比多媒体教学要低效得多。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在图画、动画及音乐等渲染下,生动地再现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5.《观潮》教学设计 篇五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真有精神,好,上课!(鞠躬并说 同学们好)

同学们,大家见过海水涨潮吗?海水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市的盐官镇去看一看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好不好?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一下题目(手指课题)

二、初读课文

好,走进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哪位同学是自主学习的小能手。请大家拿出自主学习单,我们看第一题。(你的小手举的最高啦,请你读)

这位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通过听他的读,你们有没有听出什么问题呢?好,你来说,你的耳朵真灵敏啊,“屹立”的“屹”字没有读准确,是四声,请大家跟着老师读一遍“屹立”。好,我在检查大家预习的时候,发现咱班有几位同学,对“蒙 ”这个字把握的不准确,现在,伸出右手,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注意,中间有两个横。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结合预习,思考一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那位同学已经举手,请你来说

大家赞同这位同学说的吗?他对文章的把握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把中心句读出来。

(板书 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现在再次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2-5自然段,将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开始。

三、精读课文

好,同学们都已经停下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将你的学习成果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结合集体智慧进一步读懂课文。开始吧

我看大家刚才交流的非常热烈。我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哪一小组先来讲?好,第一小组,来讲一讲,这组同学认为潮来时的景象非常的“奇”(板书 潮来时)奇在哪里呢?我们跟着这组同学一起来看一下第三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通过读,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你小手举的真高,你来说,你真善于思考。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人群又沸腾起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场面啊?我们大家来演一演好不好?现在请将你认为的沸腾场面表演出来

好,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跳,有的叫,有的挥舞手臂在呼喊,这种场面就叫做“沸腾”,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家一起说 对,人声鼎沸,就是这个词。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两句话都是描写潮来时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谁发现了,好,你来说,你真善于思考。谁还有不同答案吗?好你来说

听到了吗,同学们,这位同学预习的真充分!一个是运用比喻,正面描写雷声,一个是通过写人们的反应来侧面烘托出了潮来时的壮观场面。你们能把这种壮观场面读出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开始,同学们声音真洪亮!请大家抬头看,这是夏天狂风暴雨的景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拿出练习本,学习作者的写法,来描写一下这个场景吧。这位同学率先写完,你来读一读。写的真形象。从你的笔下我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雷声。还有谁想来读一读?你来,通过你写人们躲雨的步伐之快,我感受到了这是一场瓢泼大雨。

还有哪一小组想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第五组

这组同学研究的是第四自然段。请大家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一下,通过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通过读,你感受到了潮来时的气势之大!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呢?好,大家和他找的一样吗?请坐。同学么,两丈多高的水墙!相当于2层楼那么高了!真的是气势之大!同学们看,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你来,宏伟壮观!非常棒,哪位同学可以带着体会来读一读?请你来。这位同学读的很流利,但还不能够体会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请大家自己再练习着读一读。好,谁想来读?好你来,大家说这次读的怎么样?非常棒!同学们,请看这(手指大屏幕)像2.3自然段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何不把它积累下来呢,请大家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开始吧。好,同学们都已经停下来了,大家看,谁能试着来填空?请你来。同桌,他填的正确吗?你再来试一试。同学们,正确吗?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大家记忆力真棒!同学们,文中除了写潮来时的景象,还写了什么?好,你来说。正确。还写了潮来前,潮来后的景象。现在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相关语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壮观的景象描写出来的。同桌交流讨论一下。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好!潮来前——江面平静;潮来时,浪潮越来越高;潮来后,江面很久才恢复平静。(板书 简笔画)如此宏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诗意。开始吧。好,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你来说,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你来,你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请坐。师:好,同学们,难怪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手指板书)

四、拓展延伸

6.观潮教学设计 篇六

1.学科:语文(第七册)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 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 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设计意图 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 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 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 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 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 “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 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7.观潮 篇七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7月15日)

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危机爆发意味着一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 失业增加, 企业与居民财富缩水, 经济萎缩。目前, 国内已有不少企业事实上已资不抵债, 有些企业明显在玩庞氏骗局, 靠借新还旧在维持。这些本应在危机中解决的缩水资产负债、“市场出清”的问题, 现在只是危机没引爆, 坏账未暴露而已, 靠的是多发货币来掩盖。如何防范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向?这应是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首要考虑。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 向市场明确地表明, 在总体政策把握上, 会想方设法采取包括运用巨额外汇储备、巨额国有资产和“国退民进”等措施, 稳住经济局势。同时, 会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 挖掘中国仍存在的相对较高的潜在增长因素, 以时间换空间, 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宋芳秀:利率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7月25日)

贷款利率放开的意义体现在, 它的实施意味着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布局只剩下最后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利率改革全程已过半。存款利率的放开这一步是最难迈的一步, 也是经过理论论证、实践证明的利率改革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市场机制在资金的配置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行政性干预, 通过直接干预贷款或各种补贴措施分配资金, 这导致经济中出现了利率对微观主体的软约束现象。因此, 我国要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资金的合理配置, 最关键的政策举措是切实完成政府职能转变, 放弃对货币资金配置的直接行政干预, 并代之以间接调控。

和静钧:财权事权不匹配有碍政府改革

(《广州日报》2013年07月23日)

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现象的根源, 是我国分税制财政体系下, 庞大的国税财政收入流入省级以上政府, 财力逐渐集中于省级以上政府, 一线政府除非有丰厚的地方税入账或搞“土地财政”, 否则不得不仰仗着上级政府的拨款与支付, 自我可支配资金匮乏, 地方政府具体支出责任压力过大, 其结果是基层政府事权实施打折或没有落实, 形成政府低效。政府财政理论强调三要素的和谐:事权、财权与财力相匹配, 这一理论表明, 目前仅以加大中央财政支出责任为主要手段的改革, 虽会有所成效, 但终究会被没有相配套的事权与财力带来的反作用相抵消, 也就是说, 唯有事权与财权及财力齐步调整关系, 政府改革才会产生持久的良好效果。

补贴为何沦为冤大头?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07月23日)

补贴作为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保护幼稚产业和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作用。但国内大量出现的企业作假骗补、一些大型国企坐拥垄断资源却仍要靠补贴盈利, 却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政府的补贴政策设计值得反思。补贴政策确实存在漏洞, 无论是补贴给消费者还是补贴给企业, 很难完全避免“骗补”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 相关机构行政监管不力也难脱其咎。一些地方在监管过程中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都助长了企业造假骗补的风气。真正受伤害的还是企业自身。由于补贴政策的介入, 打乱了行业自身运行规律, 影响了行业竞争秩序。企业过度依赖补贴, 将本应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调整产品结构的资金一味投入到扩大产能上。粗放式经营, 造成了产能过剩, 产品结构不合理。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出, 不仅小企业会受冲击, 龙头企业也会感慨当初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升级品质。

温晓东:维持经济增长需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新京报》2013年07月23日)

8.观潮测海七昼夜 篇八

海军海测兵常年活跃在祖国沿岸海域的各个地方,他们上高山、下海岛,劈荆斩棘、战风斗浪,对沿岸水深、地形、底质、潮汐、灯桩、导标等进行精心测量,及时把变化的岸线、平均海平面、水下碍航物等助航要素准确地测量出来,为国家、部队绘制海图提供了准确的原始数据。

5月16日上午8时,海军旅顺保障基地某防救船大队海道测量中队外业部队5名官兵乘小渔船登上了海猫岛,按计划进行为期一周的潮汐观测,以准确测定该海区海平面。

当天18时,验潮作业正式开始。5名官兵新老搭配,分成3组,24小时连续作业。天有不测风云,从第二天20时起,狂风暴雨一并袭来,而且连续3天,这可给验潮作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官兵们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顶风冒雨坚持24小时轮流作业,大家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干的。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正好赶上了天文大潮期,风浪推着海水直接涨到了帐篷里,行军床上的褥子也被海水打湿了。这还不算,更糟糕的是下雨天柴油发电机也不能启动了,官兵们只能靠两只防水手电筒借光。就这样,5名官兵在阴冷、潮湿、黑暗、困乏中度过了3个难熬的夜晚。

第5天,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气温快速回升到27摄氏度,大家把被褥、衣服都拿出去晾晒。中午,透气性较差的帐篷里又闷又热,大家穿着裤叉都直冒汗。而到了晚上,阴冷的海风吹来,又把人冻得受不了。

9.《观潮》教学设计 篇九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梅花魂优秀教案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

上一篇:音乐节对举办地的影响下一篇: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