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2024-07-01

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一

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属于小学中年级学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出发,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个别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

推导并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每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2个。每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和学生做大西瓜小西瓜的游戏。设计意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故事导入

从前有两只争强好胜的小兔子,它们干什么事都要分出胜负。最近呀它们又为了一件事吵起来了,它们呀在粉刷一面墙,各自刷出了一个长方形,而且呢都说自己刷的长方形大,为此呢大吵了一架。下面同学来看看它们各自刷的长方形。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想一想能帮它们分出胜负吗?

学生讨论想出办法,交流。(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看看谁的正方形多谁的就大)

师:如果没有小正方形我们能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等等,这么大的面积也用小正方形一个个去量,是行不通的。这种办法比较麻烦,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那就是要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师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师:同学们,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件出示内容

师:指着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你怎么知道它就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呢?生答。

课件出示图片

2.师:这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二)实践操作探索

1、教学例题,明确要求

师:那么怎样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先让我们来做个拼拼摆摆的游戏。

1.引导学生先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明白题意要求后,教师指出:能拼几种就拼几种。

2.小组合作,共同探索。让学生交流并根据交流的情况,把它们的长和宽都填入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2

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的数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面积单位的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体会虽然拼法不同,拼成的长方形的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而且“12”正好是长方形长边和宽边厘米数的乘积(12=12×1,12=6×2,12=4×3)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你能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4.总结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试一试

1.出示练习题学生自己试算。

2.全班交流。

(四)解决小兔子的问题

拿出手中的两个长方形量一量它们的长和宽计算一下谁的面积大。小组合作完成

(五)练一练课本72页1题2题

(六)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课本72页3、4、5题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掌握图形的含义和大小比较, 单位面积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提高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 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 通过有序观察, 动手实验, 合作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观察、质疑、分析问题后能够动手操作,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体验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 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在动手实践中, 通过拼摆初步认识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

2.能够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会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测算较大平面的面积。

【设计理念】

注重活动教学, 突出动手操作实践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注重形象直观教学, 注重实践、探索、发现、归纳、提高、运用的教学思路的开展和落实。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着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直尺, 电话卡若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操作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1平方厘米面积有多大, 也能够较好地用这一单位面积去摆放、拼图, 大家动手实践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那么, 现在请大家将手里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想想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可以两个同学合作操作。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让学生由简单的动手实践主动的进入学习环节。加强合作, 让他们通过合作确保实践能够有效开展, 同时, 指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 提高实践的经验, 养成记录的习惯。

二、实践反馈, 提高实践成效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 自行检验实践所得, 完成课文82页例1的表格。然后由小组成员汇报填表结果, 全班同学一起验证。然后, 老师采用多媒体投影摆出的多个长方形图形, 以及表格内的相应结果, 引导做错的同学进行反思和修改。

设计意图:注重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演示,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点拨操作, 提高思维能力

首先, 针对投影上的表格, 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提醒学生关注面积的单位, 然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教具完成例题2的前一道题, 让学生思考后一道题怎样完成。

设计意图:我们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 他们的动实践能力也比较好, 前面一个图形采用拼图的方式完成, 进一步提高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而后一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完成, 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四、赏识肯定, 鼓励学生归纳

有同学在例2的后一道题是用拼图的方式得出长方形面积的, 我们大家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长方形面积得出的一种方法。而有同学是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 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 他们是比较喜欢动脑经, 也比较聪明的。我们发现了两种方法, 结果是不是相同的呢?哪一种方法好呢?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空间, 摆放的同学是学习比较严谨的学生。而能够通过直尺量出长和宽, 计算出面积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 我们要有分层教学的意识, 使得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五、归纳评价, 引导方法获得

快速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我们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发言的机会, 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然后, 引导学生学习字母表示公式的方法。我们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面积长与宽的关系, 截取长方形中的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我们让学生自主验证归纳, 获得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们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动口作答和强化记忆,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六、应用迁移, 提高运用能力

让学生完成教材83页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安排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如果学生平时字写得不好, 而在板演中写得工整要及时表扬。对学生答题不规范之处, 要提醒全班学生注意, 如计算结果中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米、平方厘米, 而不是米、厘米等。

完成课本84页第4题, 让带电话卡的同学进行操作, 没有电话卡的同学可以制作一个与电话卡面积相等的纸片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准确运用公式和正确书写的能力, 通过操作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布置相关作业

(略)

【教学反思】

3.《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4.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四

四、阅读教材第97页——98页,在书上填出相应的内容。

五、转化应用:

1、1、完成98页的“做一做”。

2、2、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如图),中间有一个小长方形的花坛,求草坪的面积。

六、总结:

3、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通过哪些方法探讨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

4、2、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七、作业:

练习二十六:1——3题。

板书设计:

5.《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五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郭莉老师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奖励学生“蓝猫书签”,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书签是什么形状,估计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怎样计算书签的面积;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类推联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教学难点:

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自己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准备:

尺、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教与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演示两个大小相当的书房。(其地面铺有规格相等的地板砖)师:同学们,你们看小明和小红的书房漂亮吗? 生:漂亮。

师:他们的书房地面是什么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你们觉得谁的书房更大些?如何判断的? 生1:小明的书房大些。可以数地板砖的块数。

生2:我觉得小明的书房大些。因为他书房的宽和小红书房的宽差不多,但小明书房的长度要比小红的长得多。……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不错。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有的是用估一估的方法,那到底谁的大呢?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合作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 分小组开展实验。探究例2(1)2. 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第(1)小组:用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1行,得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第(2)小组:每行摆5个,(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可以摆3行(这个长方形的宽是3厘米)。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5×3)

3. 师:同学们的思路清晰,表达清楚。特别是第(2)组的同学,不难看出他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他们的发现真不错。

(二)推测、再次验证。

1. 刚才同学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那其他长方形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 2. 生操作、验证完成例2(2)3. 汇报、交流。4. 总结、验证: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类推——验证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1. 大胆推测: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样求?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吗?

生:我认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有着密切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就应该是边长乘边长。

师:同学们对他的推测有异议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吧。2. 操作、验证。3. 师生交流。4. 直观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师小结(略)四.反馈练习:

1. 课件回放: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现在可以判断小明和小红谁的书房面积大些了吗? 2. 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它的长和宽吗? 求正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它的边长吗?

7.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七

一、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点

1. 充分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纪律或训斥等方式把学生“拴”在教室里, 但是却无法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因此,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 借助多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和完整的概念

在教学中, 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 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直观地显示出来, 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 我用动画动态展示了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 使其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3. 运用多媒体, 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学生可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利用电教媒体呈现出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 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如我采用多媒体软件模拟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客厅面积的过程, 帮助学生感知求面积的计算方法, 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 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二、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下面我们对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进行实例分析, 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

1. 教材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 (下)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P82~84)

2. 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 知道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不仅是今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观察与实验, 自主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4. 这一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关键是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课程前期的情境导入、新知学习阶段和课堂巩固学习这三个阶段。

1.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依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特地采用了小老虎要为客厅铺地砖的故事, 让学生发现用面积单位去量地板的面积是很不方便的, 由此引出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物体的面积。

2.实践探究, 寻找方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顺应小学生好奇、喜动的特点, 我采用了“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突破核心问题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充分利用Flash动画为学生提供猜想材料,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们通过观察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形象变化, 形成丰富的表象, 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然后, 我设计了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实验, 通过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 使学生领悟、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密切关系。按照学生的汇报, 我形象地用Flash动画直观展示出6种不同的摆法, 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像效果以及示范作用, 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帮助学生迅速得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就是长乘宽的结论。

接着, 学生们试用“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公式, 计算前面猜想环节中的变化所得的3个长方形的面积, 以此来验证他们所发现的公式是否能用于其他的长方形。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多媒体展示摆方格的数据相同, 由此证明公式是成立的。

在新课完成时, 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原认知能力, 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怎样的方法学习, 并指出在学习知识时我们应该经常使用这种探究的方法。

3.练习应用

练习环节的设计本着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应发展的原则, 使练习有层次, 有梯度, 使学生在基础中巩固新知, 变化中深化新知, 发展中内化新知,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为此我安排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基本练习, 我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小老虎房间的长方形物品, 并出示数据让学生口算出它们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要与相应面积单位对应, 并且进一步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进行加强练习, 指出其实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 运用多媒体展示我校的小操场、走廊、游泳池、篮球场等图片, 最后以篮球场为例, 出示数据让学生们求出它的面积以及半场的面积。

最后让学生进行“小侦探”练习, 测量身边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并计算其面积,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最后把调查的结果贴在课室后面的黑板上, 让同学们相互检查验证。

4.总结评价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 我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 以及运用学习的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并给予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和提醒, 进一步突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注意的要点。

8.长方形面积教学设计 篇八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揭示面积的含义,渗透观察法和重叠法。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我们这样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你的手掌面跟我的手掌面比的话,谁的大?我们把这种直接用眼睛观察出来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师:同桌两个人的手掌面相比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后有争议,经过交流得出可以把手掌与手掌重叠)这样的方法叫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较,谁大谁小呢?

师(小结):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黑板面的大小就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既然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那么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

2.摸一摸、说一说,丰富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如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请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用“大得多”或“小得多”、“大一些”或“小一些”及“差不多”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认识物体的表面,了解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初步体会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层次性的。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愉快且轻松地感悟了新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想一想、练一练,体会面积的大小是相对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生读题并回答)

师:面积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看它跟谁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用湖南省与不同省份的面积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面积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看它跟谁比”,渗透了相对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二、承上启下,探索方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图略)

师:接着,我们再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师:到底是生活区的面积大,还是办公楼的面积大呢?你能一眼看出来吗?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

师:课前老师把这两个平面图印在了一张纸上,另外配了些材料给你们,都装在信封里呢!同学们可以利用信封里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研究。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重叠后剪下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2)用小纸条量。(3)数方格。(4)用尺量。(5)比周长。

师:我们这里比较的是什么?周长与面积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哦!不过,这里你量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来比较倒是可以的。(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并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活动,这样不但给学生创建了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直观猜测中产生矛盾,发现用已学的观察法和重叠法不能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2.辨析周长和面积。

(1) 早晨,值日生把教室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一共打扫了多大的地方呢?

(2) 体育课上,同学们沿着操场的跑道跑一圈,他们跑了多长的距离呢?

(3) 工人师傅在黑板的四周装上铝合金框子,一共用了多少铝合金呢?

(4) 窗戶上的玻璃坏了,工人叔叔要为我们重新划一块,该划多大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2.游戏——“猜猜看”(通过数格子猜面积的大小)。

师(小结):用数格子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上一篇: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导入的原则下一篇:广州市职业鉴定中心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