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3篇)
1.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一
浅谈手势语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手势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语言,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探讨手势语对聋校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手语;师生互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6-01
1.中国手语的概念
针对手语的语言资格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过讨论,在美国,手语被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在中国,叶立言、蔡浩中、邓慧兰等人对属于都进行了细致分析,皆认为手语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具有不同的表层语法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对手语概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语言,语言是充当人类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和愈发机构体系,这只是对语言的定义,显然不能涵盖手语的概念。手语是一种具有完整语言体系的自然语言,是聋人群体使用的一种复杂空间视觉语言,被称为很多聋人的母语。这个定义尽管考虑到了手语使用的受限人群和手语的空间可视性,但依然没有脱离有声语言定义的范畴。基于以上参考,笔者认为中国手语就是充当中国聋人交际和思维工具的形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体系。
由于中国手语发展的历史所限,手语词汇、语法结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因此很多人都否认它具有独立的语言资格。当然,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不能和汉语的发展历史相提并论,在整个语言体系中的发达性、工具性及严密性上都比不上汉语。但对于聋人而言,其听觉不能反馈信息,有声语言对他毫无意义,很显然手语在聋人的世界里更具交际和思维功能。因此在制定手语的定义中一定要强调“聋人”二字。因此,手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广大聋人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中日积月累约定成俗的结果。
2.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聋人来讲,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聋人进行道德教育要从其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层面进行。由于聋人在听觉上有障碍,他们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现和通过对表现的联想进行思考,因此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在进行早期聋人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口语训练,而是要更注重手语训练,手语是聋人世界里的母语,学会了手语,而又会口语,这样能够增强聋人的自信心,有利于聋人自强不息,不会躲在在阴暗处自卑过活。
3.聋哑学校中语文老师要对手势汉语准确使用
在聋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聋人的自然手势用语,能接触到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说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的理解了。因此,让这些聋哑学生正确的打出汉语手势很困难,要是把汉语手势打得正确且通顺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给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在我国的各个聋哑学校中,语文已经成为了聋哑学生的第二语言,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聋哑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手势汉语是聋哑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所以要想让学生们学好语文,首先要教学生手势汉语,手势汉语可以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进行。在实际中,语文老师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再结合聋人的自然手语,形象生动的表达出语文词汇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课文的含义。
4.提高师生的手语水平搭建课堂互动桥梁
在聋校的“隔离”环境中,失聪儿童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因此聋生语言发展总处于一种迟缓状态。手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语言,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和聋生手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质量,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营造良好的手语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熟练掌握手语是提高聋校课堂师生互动的首要条件。
首先,教师是聋生学习手语的引路人,教师手语的规范度直接影响着聋生手语规范度。因此,作为聋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手语,坚持使用手语,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系统的手语培训和考核,规范和强化教师手语,促进教师手语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口语教学”在聋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聋校长期以来没有开设手语课程,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聋生的手语是不用训练的,等到课堂互动时,才发现聋生手语不规范,聋生不能正确表达思维。因而,在聋校开设手语课程,能够丰富和完善聋校课程建设,使聋生全面掌握手语,提高其手语表达能力。再次,《中国手语》只收录了5500多个手语词汇,随着年级增高,一些抽象的新词汇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给聋校课堂师生的教学互动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聋校要加大手语研究力度,吸收地方手语和自然手语中的精华,丰富和完善手语词汇,形成研究手语的良好氛围。
5.手语引导思维激发聋生互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聋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手语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聋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教师手语提出的问题有难度,并马上让聋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聋生能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来不及深入思考教师的手语表述,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聋生的互动意识淡薄,影响师生互动的质量。
聋生互动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否则,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就不会有聋生的互动意识,更不会产生师生的互动行为。互动过程中,凡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留给聋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每一个聋生积极参与互动,同时,熟练运用手语逐步对聋生进行深入启发,引导他们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激发聋生的互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6.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聋哑学校教学中,语文教学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手势汉语使用不规范,对聋人自然手势语掌握的也不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手势汉语与聋人自然手势语混淆,使得学生无法正常的理解老师所讲的意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规范自己的手势汉语,同时要真正学会聋人的自然手势语,在教学使用时更要规范。主修聋哑语文教学的人,在学校时就要对聋人自然手势语的使用加以掌握。最后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两种手势的转换工作,提高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2.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二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人类的进步, 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 它就失去了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强有力的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呢?
我认为构成组合的方法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有趣的方法, 它是一种造型概念, 它的含义就是任何一种形态都可分解为若干单元后重新组合为新的单元, 将有限的形态构成到无限的组合中去。
不同的点、线, 不同的面, 用不同的方法组合在一起能创造出迥然不同的形体。把构成组合的理念和实践引入儿童美术教育是拓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是现代儿童绘画的重要特色。
1. 线条与形状的组合
首先让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线条 (直线、曲线) , 用线条组合出不同的图形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等) , 再让他们不拘泥于生活中的图形, 根据自己的想象, 创造性地表现各种不同的具有个性的复杂图形。
2. 打散后重新组合
我们把人的头 (包括五官) 、躯干和四肢, 看做一个个的零件、元素, 把它们打散后, 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地、随心所欲地重新装配, 你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可以把眼睛装在手上, 把腿画在手臂上等, 就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预言》,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 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 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 构成画面, 追求物象形态的变化。把你们心中所想到的, 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和别人不一样的, 好看的、不好看的统统都画出来, 只要是自己创造的都是好的。
3. 不同质的物体相互组合
美人鱼把人的脸和鱼的身体连在一起, 狮身人面像把人的脸和狮子的身体连在一起, 这些创造是把两样不同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孩子们创造的火焰一旦被点燃, 他们会涌现出无数个我们想都想象不到的创造, 人和猫的身体组合, 人和花的脸组合在一起……这种构成极大地扩展了孩子的思路。扩散他们的思维, 这种思维能有效地促成树突和突触之间的联系, 左右脑的沟通平衡, 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使得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另外, 根据全班学生接受程序不同的现状, 进行分层次教育也很重要。教师出示的图形符号, 应有低、中、高之分, 便于不同程度的孩子能理解, 吸收不同程序的图形符号, 使每个孩子在欢跃、宽松的环境中跳一跳, 就能摘到金苹果,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 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 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三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的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确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单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不问课型、内容,一律使用五彩缤纷的课件,会给人喧宾夺主之嫌疑。
2、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
如学了“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才能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帮助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训练学生语言,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生动的语言,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训练学生语言,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1、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准确体会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感染下,精神得到熏陶。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可引导学生对“偷偷、钻、嫩嫩的、绿绿的”等细加咀嚼、推敲,让学生意识到生动而传神的语言的精妙之处。
2、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提高学生想象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用语言描述想象内容的训练。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让学生结合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想象“美丽的街市”中牛郎织女是怎样生活的;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象“若小孩的话皇帝没听到或没人说真话的情景”,以及“皇帝回宫后的情景”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展开而留下空白,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如杜甫的《石壕吏》,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续写,也可对叙事诗进行全文改写,写尽老翁的辛酸、悲苦。小说有时也会留下耐人寻味的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旅游回来时换乘了船,为什么?于勒究竟回来了没有?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于勒回来后的情景,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和言行,通过续写,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四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住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 者:赵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13.5关键词:音乐教学 多媒体 个性 创造
5.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五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组成。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阅读与鉴赏”上,以至于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写不出通畅的话语、课堂上不敢大胆说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这里,笔者只就“口语交流”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施平等对话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专家认为,“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认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致形成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说完。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见解,用商讨的方式讲给学生,以便学生对问题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探求知识,体验语文教学的美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空自由翱翔”。笔者一直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中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当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并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展现在脸上,课堂才会变得温馨和谐,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学生才会敢于回应教师的提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才干,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1.诵读式。诵读式绝非创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是笔者发现这一传统而简单的形式在教学中若运用得当可以使爱说话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可以让不敢在课堂说话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笔者总是先鼓励他们放声诵读课文,让他们听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声音,迈出了第一步再让他们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解说式。解说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看云识天气》,笔者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后观看各种云彩的图片解说它们的特征。
3.表演式。表演式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适合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爱读童话,演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让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故事。针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还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接力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等一些新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喝彩声充满课堂
6.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六
内容摘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采取多种丰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兴趣习惯 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强调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至于方法,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评价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方法,各种写作方法等。“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关于正确的态度,新《课标》的总目标中包含: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负责的态度。最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品质气质和良好的语文品质,以及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总结出一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兴趣是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是关键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是主阵地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催化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7.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七
有人说,数学就是扼杀想象力的罪魁祸首,而数学学科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的工具,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而在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有一种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人类所独有的想象力。看到雄鹰翱翔于蓝天,就会激起人类对飞翔的渴望,看到猎豹轻而易举地抓住猎物就会激发人类对奔跑的欲望,人类作为生灵的主宰,不在于他们能飞得多高,跑得多快,而在于他们有其他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大脑。
数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想象能力的培养从而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力的火花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在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他是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与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被视为攻坚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数学能力的特点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与学生已知的认知领域遥相呼应的特殊思维形式。
一、提供开放性试题
没有标准答案,争取一题多解。有一个让我听了很多回的故事,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也许是耳熟能详,但我今天还是要在这里提起它,那就是老师黑板上的“0”字是什么?在小学生的眼里它可以是汉语拼音的“o”,也可以是英文中的“O”,甚至是“橘子”“苹果”“鸡蛋”“月亮”“西红柿”“太阳”“眼镜”等几十种答案,而当他上了大学以后可能只会战战兢兢地说:可能是英文中的“O”吧,这是多大的差别,规范化的教育或者说“大一统”的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吗?恰恰相反那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应该说,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统一的试题、规范性的答案,就像用一个坯模子脱坯,表面上整齐划一,实际上束缚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尤其是想象力的提高。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数学教学中在给学生留必做题以后,一定要留一道选做题,在选做题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提升。
二、变我考学生为学生考我
在师生双边活动中一般来说都是:我们讲授了一些知识以后,为了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也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出几道典型例题,让学生答一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师问生答的一边活动。记得爱因斯坦有这样一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让学生出题来完成教学任务。当你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是老师,他是课堂的主宰者,马上就会由被动变主动,他们会很兴奋,因此思维活跃,跃跃欲试,不但能激活课堂,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三、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也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实际上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同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是相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启示。比如说,“速算”到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可能会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关键是看学“速算”的孩子长大后发展怎样。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叛逆性
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愿意容忍很多事情,但最不能容忍的是朋友或配偶的背叛,在影视中往往也是如此。人们把亲人对自己的背叛视为奇耻大辱。但我今天所说的思维的叛逆性并不是指情感的背叛,而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习惯于把与自己思维不一致的学生的回答叫停,我们的本意是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首先,我们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与我们现行的教育观背道而驰,我们经常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而就是很善于言教的你,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你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否定了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其次,挫伤了孩子们积极发言的健康情感,在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多么的不容易,而因为你不经意间打断他们的发言而使这种情感受到伤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叛逆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用一种新颖、独到、前所未有的思維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错了又如何?至少他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他的热情没有被打压,他的思维得以飞扬。这种逆向思考往往能帮人摆脱困境,使人们在绝境中获得重生。
总之,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不能束缚了孩子们的思想,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甄秀丽.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8.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八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作者:岳雅峰
来源:《卷宗》2012年第10期
近几年的中考中,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对能力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准确地“迁移”到试卷上。因此,在初中数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上的词汇,笼统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能力指的是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的条件下,对所要学习新的知识的一种接受,既然有接受就会有反馈,所以说新知识对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说迁移能力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的一种能力。
通过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检验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就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第一,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有些定理、法则的教学我不是一个一个给学生灌,我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探讨有什么定理、法则等。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我没有给一个,证一个,用一个。而是让学生先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除HL外,有SSS、SAS、ASA、AAS),不管大小,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大家想有什么方法。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三边对应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个判定定理。然后再一个个进行证明,综合运用。这就体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二,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解决】
9.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九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自主性
株洲县南阳桥中学
胡兰球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有意义的开展学习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创新学习。
关键词:自主性、创新、实践、个性、积极、激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实践与综合反应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陈述等环节。教师要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就此问题,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先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常言道:“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口渴”。在学习中没有愿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新课程教材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自主性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估计讲台有多长?家里的床有多长?铅笔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学生还是不知道它的准确长度,于是就想通过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开展测量活动,真正投入到测量长度的过程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兴趣的激发,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一般发展视为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首先,应处理好教师和教材的关系,不把教材神化。教材仅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素材,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所体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数学活动。才应成为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应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应根据学生知识经验,丰富教材资源。不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同时,处理好教师和教案的关系,不以完成教案设定教学任务为追求。例如,我在教:“桌子有多长?”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用断尺测量时使用的不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全班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同学们分成两派,有的说这种测量结果对,有的说那种测量结果对,争得面红耳赤。此时已临近下课,我设计的环节还没有进行。于是我建议同学们下课再讨论,继而转入复习,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
注重学生思考,让创新走进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相互转换关系,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和改进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有意义的开展学习活动
有意义的开展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重要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我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又如:我在教“通分”一节时,我有意让学生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遇到这样的题,首先看它们的分母是否相同,不相同该怎么办,然后再怎么样,这样帮学生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后比一比,哪组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的展开。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创新学习。
参考文献:《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以“善”为本 着眼于“实”
株洲县南阳桥中学小学部
胡兰球
内容提要:善于处理关系,诚实地对待处理好问题,善待他人,在实际中做好人文关怀,善于识能,在现实中发挥教师的潜能,善于理解,忠实地帮助青年教师,善于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关键词: 善于 善待 诚实 实际 现实 忠实 实践
在我的动笔之前,便想起儿提时代的一首歌谣:"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原本意是指群众看干部做事能带头否!我这里引深为干部的统帅能力。小学校长虽不是什么干部,但在人伞兵俗眼中不算是个“官”,也带着一个“长”字。不是“官”的直系,也是“官”的近亲。这个“长”是学校工作管理的核心人物。然而这项管理革作虽不十分复杂,但也算麻雀一只肝胆具全。作为一校之“长”如何管好一所学校呢?本人从十多年小学校长工作中得出的一个深深的感受,应从“善 ”与“实 ”字上下工夫。“善”则为“善于”,“实”则为“诚实”、“现实”、“实际”、“忠实”、“实践”。
一、善于处理关系,诚实地对待、处理好问题。
我于99年下半年调入乡中心小学任校长工作。当时来校的第一件使人感到头痛的事就是校舍残缺。仅有的几间房子都有这样的民谣形容它“屋梁锄头把,橡皮竹子化,遇到风雨天,瓦片往下射,学生老师都喊怕”。改建校舍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不避风雨,不分昼夜地来往于干部和全村的党员之家,向他们一边宣传党对农村小学校舍管理的政策,一边给他们讲为培育后代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终于群情奋起,达到共识。通过群众集资,社会名流捐资等方法,在二年时间筹措资金50余万元,改造一栋旧平房,大型维修礼堂,新建二栋教学楼。当人们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安静的学习时,教师在学校安心的工作时,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二、善待他人,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人文关怀。
由于工作的需要,教师结构的调整。上级为我们学校调来一位以校为家的半边户,教师的住房再度出现紧张状态,引起新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在工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建此情况,我便主动地找他谈话,道破问题的实质,并主动地挪出自己的一间房子让给他,自己常年住校,一家三口住在一间仅二十来平方米的房间,厨房落在走道中,他为之而感动,并表明了自己在今后工作中的态度。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吃苦耐劳,在期末乡文化知识的检测中,他所教的学科在同年里名列前茅,也获“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那时一个学期,有一位因慕名将一个小孩转入我校 一年级班,这位教师不愿意接受,我们农村小学编制紧张,任务重,一年级教学包班,教师每周课时达到24节,本班学生也达到50余人,加一个学生教师加一分工作,加一分责任。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不影响家长情绪,不加重教师工作任务,使教师乐意接受这个学生,我主动地替这个教师每周上好两节课,并想办法帮他解决其他的一些困难,这位教师和乐意地接受这个学生,工作时他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在期末的工作管理评比中,该班被评为先进班级集体。
三、善于识“能”,在现实中发挥教师潜能。
作为校长识人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有不谨工作就会产生被动,严重时可以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那时在我任校长工作的第一个年头里。当时我不假任何思索,胡乱点卯了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期末对各年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地总结时,我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年级不论是班级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一团糟。我反思地思索苦苦的揣摩,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不是他工作没有能力,更不是他工作无责任感。而是我不知人,不识人,不善用人。原来他确实不适应于低年级教学管理工作。后来把他安排在高年级中教学,而且是一个较为复杂班级的班主任。在月工作总结时,这个班的工井然有序,班上学生荣誉感极强,班风特别好。由原来的糟班一跃而成为榜样班。该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颜,同年他被评为出席县优秀班主任。
四、善于理解,忠实地帮助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他们都是从学校走上学校,他们有很多长处,他们的知识素质比老教师强,接受新事物比老教师快,他们精力旺盛,但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校长要站在前面,指导他们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指导他们在实际中抓好班主任工作,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失误少唠叨,多包容,少批评,多指导,多寻找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在我任校长期间,有一位青年教师,家访时与家长交谈总是不欢而散,与学生谈心时也经常闹的不可开交。发现此情后,我对他略加引导,他很快改变了原来的方法,一期后,他便成为了我校的一位最年轻的骨干教师。作为校长,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应扶上马,送一程。
五、善于完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实践证明,一个校长管理学校工作优劣,与其使命感,同领导的艺术,治校观念,文化水平,及各种素质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时间迁移,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作为校长抓学校管理工作,不能因循守旧,要开拓进取,要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改善自我。
10.浅谈美育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聋校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实施美育,就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聋生视觉上的敏锐性,即善于用眼去欣赏、用心去感受的特点,讓他们在美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聋校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聋生存在听觉障碍,但其他感官往往特别灵敏。聋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主要依靠视觉感官,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总是伴随着鲜明生动的形象。语文课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是聋生认知世界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聋生将静态的语言外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对美的形象的认知,达到感染教育聋生的目的。
1.1 要善于运用教材插图,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1)形象的建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现行聋校语文教材的插图,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形象构造,都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和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能增强聋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形象的再造。形象再造能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逾越的学生心中自我建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中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看图学习的篇章逐步减少,它需要聋生从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中,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从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形象再创造。虽然聋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但是根据课文语言文字再脑中自我建构形象的能力却较弱,他们不善于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充实丰富课文的形象。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中没有一幅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可紧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让学生想象孙膑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以此领悟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形象。
1.2 要善于运用实物演示,引导聋生感知形象美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呈现实物,围绕实物创设情境,运用实物进行演示。例如《锯是怎样发明的》一文中讲到鲁班从小草叶子中得到了启发,最终发明了锯。为了帮助听觉障碍学生理解小草和锯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拿出有锯齿的小草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体会鲁班当时的想法。然后出示锯,用锯和小草作比较,引导学生观察锯和小草的相似之处。
2 引导聋生品味情感美
2.1 形象育情
中国古代美学观点中,美总是与“真”“善”联系在一起。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形象大都具有单一性,着重以正面形象来感染学生之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心灵琴弦的拨动共鸣中,塑造了美好灵魂。如《好朋友》这篇优美的课文,结合插图讲读课文,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严亮和陆英俊的友好情感:严亮帮陆英俊补习功课,陆英俊叫严亮不要上课玩东西。同学相处,就要有这样的美的情感。这是多么形象的文明礼貌教育。学生也一下子明白了哪些行为是真善美的,这些形象作用于聋生纯如白纸,易被激起的情感,必然会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
2.2 以情育情
聋生与同龄正常学生相比,情感体验单调、贫乏,缺乏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对聋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要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愉悦,又要使他们通过思维能力来鉴赏美、评价美和理解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思维能力体验情境、辩视美丑,在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中鉴赏到人物美好的品质。例如在对八年级聋生补充阅读《丰碑》一文中,学习第8~12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画出将军神态的词语之后,再指导学生用心读书,体会将军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说,如果你是将军,你有什么想法,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设定的情境之中,运用自已的思维力和生活经验想象,学生读懂了将军自责、自悲、自豪的复杂情感。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段课文。通过这样的感受体味,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情感获得了陶治,受到了审美教育,同时思想也实现了升华。
2.3 以美冶情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以美育人,实为以情感人,是使人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的过程。聋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冲动,难以理解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体验美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诱发和激化学生审美情感,就要着力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调动其感知和想象的能力,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可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以美冶情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以美冶情,就是教师凭借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同化、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陶冶。
总之,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的贯彻也需要语文教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个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把美的种子播向聋生那一颗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为这多彩的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金学智.美学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宏泰,季佩玉主.聋校语文教学2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4] 季佩玉.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5]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十一
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李伍生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第一中学初中部(671500)
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以来,初中英语课程改革已经收到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英语考试方式的局限,应试教育在英语教学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注重应付考试而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易导致学生学而不能用,使英语教学走入应试误区,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课程标准还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而听说是读、写、译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听说放在首位,设法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环境,加强听说训练,发展听说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教师要尽量避开母语的干扰,利用实物、图片或幻灯片等,以动作、表情及适当的`解释作辅助,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先决条件――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只要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逐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反,如果教师过多地使用母语授课,学生也只会跟着用汉语作答或回避说英语。我们要以教师的英语口语活动推动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中的guitar等词时,我用幻灯片展示一把吉他(教学条件受到限制的可以用黑板简笔画或图片)并向学生介绍:“This is a guitar.”, 然后问学生A:“What’s this in English?”, 学生A会回答:“It’s a guitar.”这样,教师不需要更多地使用母语,学生已能理解其义,掌握guitar这个词。
2课堂限制学生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多使用英语
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口头语句表达能力还差,很多学生害怕出错而不敢地开口,教师应多加鼓励,回答对了要给予表扬,回答有误也不能过多地责备,使他们消除英语语言表达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说英语、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piano”一词时,我指向一台钢琴的图片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由于他们还未学过“piano”一词,因此,他们不能直接用英语回答,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汉语来回答,这样,有些学生会回答:“Sorry, I don’t know.”,而有些学生会回答:“I think it’s a……”,还有一些学生只会摇头作答。此时,面对不同的回答我再作介绍:“It’s a piano.”,学生会跟着说:“It’s a piano.”。这说明,离开了母语学生也能努力地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要防止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满篇记汉语,把语言课当作翻译课来对待。由此,对于课本上的疑难词句,我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同义近义词句注释,必要时才加注汉语。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引起学生对听说过程的重视。
3加强课堂交际活动
实践证明,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领先是学习语言的规律,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是从听说开始的。课堂交际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而英语课堂是落实英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并组织好师生间及学生与学生间的课堂交际活动,特别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教师要把课堂交际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教学。我认为英语课堂交际活动重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师生问答活动。
师生问答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引入新知识时,师生间的问答较为常用,而在复习巩固知识时师生问答更为有效。例如:在教学初一年级下册Unit 7谈论天气情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每一节开课时,我都要问学生:“Look out of the windows! How’s the weather today?”,大多数学生都会作出积极的反应,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抢着回答:“It’s sunny(cloudy, windy, raining)。”。这对复习巩固所学天气知识起很大的作用。
3.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活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会话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式会话,另一种是固定式会话。
自由式会话指教师给出学生一个会话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会话中自由发挥。以初一年级下册Unit 6为例,在复习巩固现在进行时态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谈论各自带来的家庭照交际活动环节,在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在“Who is this? How old is he? What’s he doing?”等的语言自由交流中不仅巩固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家庭情况有了了解,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固定式会话就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对话而言。在学习课文对话时,让学生分小组角色表演课文对话,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话内容。
12.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十二
一、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竞争机制的实践意义 1.激发聋生的好胜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学习
竞争是一种强烈的诱因,可以激发人的斗志,鼓励人去进取。心理学家I.C.切波曼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加法练习成绩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远远高于无竞赛组的成绩。很显然,这是因为竞赛组成员为了竞争不断努力的结果。所以,如果教师在聋校语文课堂上也能引入竞争机制,就会让聋生力求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把教师的提问回答得准确完整。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就会逼迫自己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或者主动预习课文,提前思考课后习题,或者课后熟读、背诵课文,认真地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2.活跃课堂气氛,让聋生做课堂的主人
聋校语文课堂气氛普遍较沉闷,很少有人举手回答。聋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充分发挥聋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竞争机制,聋生会对教师的提问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问题也越争越明了,聋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把握了重点,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3.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
聋生由于语言障碍导致了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低下,而语文课堂教学引进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发展聋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聋生的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竞争的目标,引发聋生的好奇心、竞争心,聋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在抢答或辩论的过程中,聋生不仅回忆、复述了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且引申、开拓了思考的新途径,或者提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聋生由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4.培养聋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只提问那些有答案、有思路的聋生,就会在同学之间形成一种不正确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的心态。比如,经常回答问题的聋生,为了老师永远表扬自己,就不会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告诉别人;而不会回答问题的聋生则会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因此自暴自弃,不再积极学习。如果教师引入竞争机制教学,后进生就会为了表现自己,或者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有所改变,参与竞争,甚至是积极参与。当他们回答正确,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就能极大地满足自尊心,唤醒自信心,进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发挥潜在的能力。而优等生也会在竞赛和成功的激励下更加努力地投入新的竞赛学习,并争取胜利,从而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竞争机制的实施策略 1.新授课的知识要点采用必答和抢答法
(1)把全篇课文的知识要点编制成便于口答的题目,设置成必答题。在教学中,笔者将某一课时的知识点,包括重点难点具体体现于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上,然后将聋生进行异质分组,各小组组员的综合实力、学习水平大致相当,每轮都由各组同学分别回答一题,并按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这样几轮下来,课本中的问题,包括重点难点就基本上解决完了。有时,笔者也按性别分开,将他们分成两组,这样就更快捷,竞争也更激烈。相对容易的必答题目特别“关照”后进生,相对难一点的题目叫优生回答。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课堂上聋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而且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比平时高了很多,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特别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2)知识性、纯记忆性问题,采用抢答法。例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不是简单地“灌输”,而是先提问,再让聋生抢答。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笔者先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作者的资料,课堂上对作者苏轼笔者没有作介绍,而是提出“苏轼是什么朝代的人?字、号什么?主要著作有哪些?是什么词派的代表人物?”等一系列问题,让聋生抢答。在对“宋词”做了简要介绍后,笔者又设计了“宋代词风可分为哪两派?代表人物分别是谁?”等题目让聋生抢答,及时强化、巩固这些纯记忆性的知识点。(3)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作为激发聋生思考的“靶子”。如讲《绝版的周庄》一文时,在出示题目后笔者问:“‘绝版’做题有何特殊含义?”聋生思考了半天却不得其要领。笔者说讲完了全课再来抢答这个问题。这就给聋生树起了“靶子”,激发聋生用思维之箭去射这个问题靶子。这与平时的讲解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单纯的灌输,或一般的启发,而是先提出竞赛的要求,他们大多凝神思考,疑团在胸中翻滚,求知欲在心中升腾,这样他们听课会更有目标,同时也激发了聋生动脑的兴趣与积极性,所以教学效果较好。2.评选背诵“状元”
聋生由于自幼失聪,丧失了大量感知和实践语言的机会,语言极为贫乏。郭沫若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厚积才能薄发,古人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无疑体现了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聋生所写的作文或千篇一律,或语病百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尤其是诗词、文言文、散文里有不少精彩之笔,需要聋生领悟背诵,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让聋生课外自读、背诵,但效果往往又不理想。因此,如何解决课堂时间紧、背诵要求高的矛盾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笔者采用竞争方法强化记忆,选拔背诵“状元”来化解这一矛盾。首先说明竞赛要求:比如在规定时间之内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荷塘月色》的第四段。全班学生一下子“沸腾”起来,在强烈的记忆、背诵氛围中,大家专心致志,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居然有一位聋生能琅琅成诵,荣获“状元”桂冠。笔者当场发给小奖品以资鼓励。3.实行文言文复习“承包”制
在复习文言文时,笔者让聋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承包”课文中的通假字、活用字、特殊句式等,然后从各组中随机抽出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整理的内容,该组同学对这位同学概括的内容再补充、修改,直到全组同学满意为止。然后,欢迎其他组的同学来“挑刺”,每错一个或少写一个扣5分,满分为100分,以得分多者为“优胜小组”。这种带有竞赛、游戏双重性质的复习方法深受聋生欢迎,他们在相互补充、完善、找错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使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化,学会了“整理知识”,还提升了组员的集体荣誉感。4.现场作文竞赛
教师怕教作文,聋生怕写作文,这是一直以来聋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作文指导后,布置聋生在课外完成,很多聋生由于语言积累不足,入不敷出,造成言之无物,于是抄袭现象较严重。久而久之,很多聋生丧失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对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出难度相当的若干题目,简单指导后,把聋生分为两组或四组,要求各组在限定时间内就其中一个题目进行构思,然后各自完成作文,组内交流评优。最后师生根据作文的质量和完成的时间再评出全班最佳作文,所在小组即为优胜小组。聋生为了在作文竞赛中获得胜利,就会自觉地增加课外书的阅读量,加强练笔,这不仅激发了聋生的写作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聋生的写作水平。5.考前拟题竞赛
在复习时,教师由于担心聋生理解不透,往往采用“把饭菜再热一次的做法”,然而聋生缺乏听课的兴趣,效果往往不佳。对此,笔者在复习时,采取拟题竞赛的形式,要求聋生结合自己的复习各拟一份试题(出题范围、题量可有统一要求),完成后,班内交流,看谁出的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当、质量最好,认真评出优等试题3—5份,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并将优秀试卷复印,供全班复习迎考之用。这样大大提高了聋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全班同学通过这种形式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知识。
三、在教学中运用竞争机制的注意点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激发竞赛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分男、女组进行比赛;按小组形式进行比赛;采取争当小老师的形式等等。竞赛目的要明确,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竞赛形式,不同的形式要交换使用,以免让聋生感到僵化古板。还要顾及后进生,出一些较为容易的题目特别“关照”一下,给他们增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也品尝一下成功的喜悦。不要设置倒扣分规定,因为这会使聋生变得缩手缩脚,不仅延长了抢答时间,更会打击他们的抢答积极性。在运用竞争教学法时,教师还要注意评价用语,要肯定双方的参与和结果,引导聋生不要过于计较成败,教育他们从中看到积极向上的一面,否则有的聋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13.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十三
[关键词]:听写训练记忆的分类聋生学习兴趣
一、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聋校语文教学工作者肩负着培养聋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使命,聋生相对健全学生而言,认活动和语言发展都具有特殊性与极限性,聋校语文教学活动也就具有特殊性,因而,我们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文字与口语表达是聋生的第二语言这一特殊性,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重点培养聋生对语言文字各方面运用能力,重点培养聋生对语言文字的长时记忆,永久记忆,要增强语文教学的渗透性,开展听写训练,聋生能牢记所学的语言文字的正确书写,合理灵活动用语言文字才是聋校语文教学的初忠。
二、关于学习记忆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学生在学习上记忆的一些专业性名词。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识记,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留在脑子里;保持,是将识记下来的信息,短期或长期地留在脑子里,使其暂时不遗忘或者许久不遗忘;重现,包括两种情况,凡是识记过的事物,当其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甚至能明确地把它辨认出来,称作再认;凡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自己面前,仍能将它表现出来,称作再现。因此,重现就是指在人们需要时,能把已识记过的材料从大脑里重新分辨并提取出来的过程。人类对外界一些信息的保存就是上述所说的三个阶段,当聋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了识记,保持,重现三个阶段后,仍然不能像上面所述的一样,对所学的知识有全面性的掌握。因为聋生对于文字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用正常人对知识的识记方法还远远不够。很多的科学家们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将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保持阶段。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一步将这两个阶段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四种。
三、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学听写训练
【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推荐阅读: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08-03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1-15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07-31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