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

2024-11-02

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共9篇)

1.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 篇一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1

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

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有以下想法: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被宣称与以前(辩证法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辩证法的扬弃理论确实与以前的哲学很不一样。以前的哲学(形而上学)试图发现终极真理,辩证法宣称真理是一个扬弃和否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辩证法似乎用这种扬弃的理论来和之前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辩证法能否通过否定终极真理的存在,就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真理地位呢?它是否仍然是一种哲学(形而上学)呢?

我对辩证法了解不多,我看到罗素仍然称辩证法为一种形而上学。我想,凡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对事物的解释,都应该归入形而上学范畴吧。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我觉得把历史简单解释成经济基础做推动,并且遵循一种决定论的轨迹,不能让我信服。促成历史演变的因素很多。如果仅仅是经济基础决定论,那么中国在明朝以前就是一直领先世界的经济,为什么没孕育出资本主义或县政制度?

说明一下,从秦朝以降,中国都不是封建制度,而是集权制的小农经济。这也不符合马关于五阶段社会发展的划分。我认同罗素在解释历史上的观点。大家可以参考罗素对马克思的评价。

三、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贡献

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无疑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就其主要的经济观点价值理论而言,似乎无法充分让我信服。

1、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否仅仅是耗费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房价为例,房价长期与建筑成本不相干。它仅仅反应的是供求关系。成本因素仅仅在房价中占10%,如果其余90%都是剩余价值,那无疑在说:建筑工人应该每月赚5万元。那又怎么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吻合?

2、马克思称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工所有。可是马克思从来没探讨过资本家亏损的情形。如果按马的理论,资本家亏损是否是工人在剥削资本家?事实是,美国和中国的创业者的生存周期

平均只有3年。在法律公正的经济体中,他们的倾家荡产不能少给所雇工人一分钱。那这种情况下,算谁剥削谁?

3、如果仅仅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那把生产资料赋予工人,让他们在市场中生产和销售,看看他们能不能维持企业的运作。他们显然不能。仅仅劳动无法创造市场的价值,这毫无疑问。技术,管理,营销,风险都参与了市场价格的实现。

4、自价值理论诞生以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过任何一次计算。那这个价值的概念是否有点纸上谈兵的解释性的味道?

所以,我个人对马的价值理论持怀疑态度。

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是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问题。从经济和人性的角度,我都不认为它可行。

五、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

包括异化理论等等在内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我个人理解的不多,就不多评论了。不过总体觉得马克思批判的有道理。

六、马克思对后人的影响。

无论是从经济基础接受历史演变,还是从人的社会性解释人的本质等方面,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思想家应该是有深刻影响的。而目前马克思中国化式的政治理念化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垄断现象对于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适合的时候应该让历史归位,并让马克思主义真正作为一门哲学,回到正常文化环境下其应有的位置上去。

2.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 篇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牢固树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每一位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们的工作, 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做好新闻工作意义重大。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闻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 新闻宣传必须与党的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这是党性原则;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人民性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大原则根源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 根源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 根源于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及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生命线的理想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丝毫不掩饰其新闻宣传的主旨是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包括治国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等。因为其政治性表现的是为广大民众利益服务, 因而从理论上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是高度统一的。

新闻宣传如何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坚持人民性呢?首先,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十分注重同人民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的代言人和领路人, 在人民的支持下建立了新中国。所以当时在新闻宣传中表现出来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高度统一。其次,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拥有8500万党员的大党, 中国在其领导下一跃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但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党的工作一直倡导坚持走群众路线, 无论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 还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实践活动, 都是从人民的需求出发, 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再次, 新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党员的“八项规定”, 以及强劲的反腐倡廉之风, 使为数众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加明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因此, 作为中共党员的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牢牢坚守党性原则, 时刻不忘新闻宣传的人民性原则, 做到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的统一

真实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说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呢?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学员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讲话, 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而且真实性原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 所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的苦恼和诉求, 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了解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要求新闻工作者观察并思考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政府层面应该做哪些努力。“实事求是”意味着新闻工作要抛弃“假、大、空”, 说实话、干实事。“群众路线”意味着新闻工作要眼睛向下看, 倾注最大的精力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新闻作风之弊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实性原则, 是近年来新闻工作者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恶习, 虽然是个别现象, 但此风不可长。“坐而论道”、“胡编乱造”, 其结果就是严重脱离群众, 长此以往, 我们的新闻工作就会背离正确的轨道。因此, 在新闻工作中既坚持真实性原则又坚持人民性原则, 是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个国家的交流交往进一步加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重返亚太”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并在中国周边造成“围堵之势”, 意在抑制中国, 挑起事端。政治形势的不乐观, 警示我们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应该头脑清醒、站稳立场, 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西方新闻体制就是所谓“独立媒体”的体制。“独立媒体”就是私人所有的媒体。由大资本操纵的西方主流媒体, 所维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少数财阀的利益, 对广大中产阶级和底层穷人在报道上有失公允, 不能保证客观公正。“独立媒体”可以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党, 却不可能独立于资本。例如, 当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深层弊端时, 美国主流媒体居然认为这“没有新闻价值”, 在报道上采取漠然的态度, 无视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普通美国人的愤怒和呼声。“独立媒体”的非独立性可见一斑。

西方的新闻观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号, 叫响新闻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公共性, 把为集团服务、为西方社会制度服务的本质用新闻的真实性、公共性加以掩护, 给人造成一种假象, 好像西方的新闻才是公正和客观的。其实, 真实性、公共性, 这不是西方独有的新闻观, 是不同社会制度下新闻职业共有的专业理念。只不过是, 西方淡化了或者不愿意承认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而已。由此可见, 西方新闻观的自由和民主也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

3.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谈育人 篇三

一、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智能型人才,未来的社会是一种开放型、进行型、动态型、网络型、高效型的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只是体力型、知识型的人才,而且是智能型的一代新人

我国传统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重书本轻实际,重灌注轻启发,重知识能力轻应用能力的教学观念和体系。一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是与“传道、解惑、授业”,追求书本知识相适应的。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是书架型人才,他们应付考试的能力强,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驾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这种要求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学校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进行教育设计,确定管理体制,使整个教育系统发生结构性的巨大变化。

二、成人教育要强调把毕业生首先放到基层去锻炼,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真本领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理论与实践是相统一的。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高超的智能,而智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例如,田鼠有很强的应变力,其原因就在于田鼠四面都是强敌,必须与生活搏斗,也就锻炼了适应生活的本领,生活实践能教会人们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很多本领。我党战争年代提出“以战养战,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培养干部路线,大批智勇双全的将领都是从战争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经验对当前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教育改革的指路明灯。

三、要边实践边读书,大力提倡自学成才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才是人才,把大学文凭看作是人才的唯一标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只有专家、学者、名演员、名作家才称得上是人才,而大量从事普通劳动的人,即使很有专长,取得了优异成绩,对社会有很大贡献,也算不上人才。这种被歪曲了的人才观念,对现代化建设十分不利。那些没有大专学历,具有真才实学、在工农商等各行业中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作出贡献的人,同样是人才。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人们有理想、肯钻研,行行都能出状元。

实际上,也有不少并未受过正规教育,是边自学边实践走上成功之路的。例如,电力事业的奠基人法拉第,出身铁匠家庭,十二三岁在伦敦一家书店里当装订工,在一次订书时发发现了一篇关于电的文章,发生了兴趣,边自学,边试验,成了法拉第原理的首创者;发明家爱迪生也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却开创了电照明的新时代;发明麻醉药的威尔逊,原是牙科医生;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是自行车修理工;世界汽车大王福特,是农村进城的工人。也许有人说他们离我们很遥远,那么就在我们身边,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消息,每年都有几十名在“无墙大学”中自学成才的典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科技部、教育部等几个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自学成才奖,其中数十名自学成才的高级工程师、技师、研究员、作家被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标兵”的称号。所有这些自学成才者,大都是靠自己的勤学苦练,虚心上进,自我培训走向成功的。当今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种子,要生根、发芽、结果、成才,必须靠实践的锻炼和业余学习。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过去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学习阶段,进入社会后便以工作为主了,学习不学习无关紧要,学习一阵子可以吃上一辈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成年人的教育和学习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在当今这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各种新科技、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知识的大潮滚滚涌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同时,知识更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从当今一些国家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传统大学的“非传统化”“非学制化”,业余教育的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世界各国出现的“无墙大学”“开放大学”“远距离大学”“流动大学”“自修大学”“老人大学”等等,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教育体系立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强烈趋势。这种趋势从纵的方面看,把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面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生的各个时期;在横的方面,由职业教育扩大到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操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等等,使学习者一生中都能吸取他所需要的养料,以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因而能在更大程度上更为直接地控制自己的命运。终身教育不但改造了自己,也改造了社会,这就是学习化的人生。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成人教育(主要是电大、业大、函大等教育)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地蓬勃兴起,如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抓住了一生的业余时间,就抓住了学习时间的大头,抓住点滴时间,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通过不间断、不懈的努力,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体现出来。

4.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篇四

马克思主义,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是如果要细细问起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是什么,到底是哪种哲学,可能许多人一时半会儿也是答不上来的。尽管从高中开始便接触马克思主义,但在那时,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一行行晦涩难懂的,但又不得不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的句子,而其后蕴藏的内涵,却没有真正了解。

到了大学,开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门课程。老师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来解读剖析晦涩的理论性的文字。渐渐地,觉得这一门哲学是如此地贴近生活。他虽然精简概要,但如同艺术一般,完全是脱胎于现实,却又对现实有了高度的总结概括,并且整理出了普遍的意义。比如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不管你开心或不开心,日月星辰依旧东升西落,春夏秋冬依旧依次更替。在这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人是渺小的,如尘埃一般。但人类又可以通过不停地实践,总结出客观规律,并加以利用来改造客观世界。又比如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又具有特殊性,而这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但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来,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还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一竿子打死,不能过于绝对地定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而要将它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对于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人士,但也不能否认其在抗日战场上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主观臆断。对于某一件未知的事情,我们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考证,全凭想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主观的,不免有错误,这一切又与物质的第一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且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充实的。马克思主义也许会存在一些纰漏,但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充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生活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更好地学习生活。它与生活紧密地相连,学习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还可以加以利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简单的。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还是入门了。已经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符号化的口号,而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哲学。

今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第一,理论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有些晦涩,但却是精华;

第二,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与生活相联系,多与自己的人生相联系,通过对具体的生活实例的理解剖析,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5.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篇五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这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纳科斯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因地制宜具体到我国的国情而实行。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理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实际作用。中国化的方法是辩证、唯物地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这是三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一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6.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 篇六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并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主义,其中又包括唯物论、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认识论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的观点为首要的基本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考察认识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基础、本质和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成为自己历史的主人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例如《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当代意义

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首先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发展市场经济;其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日益处于普遍交往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全球化问题、新科技革命浪潮及其对人们的生存方式的重构等等问题摆在马克思主义面前。世纪之交新的历史境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当代意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其当代性问题便由此凸现出来。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思潮大量传人,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及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但与此同时,这些思潮的涌入无形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被削弱,社会影响力也急剧下降。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研究被提上日程,成为学术界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阔创新。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伟大的先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们也要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更加积极有意义的指导,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性很强,对工作生活和学习有很多益处,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实意义?

2、在物质的定义中,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 篇七

关键词:新常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价值,再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优秀青年中传播的主阵地, 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 在新常态下, 进一步认识在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以下简称“青马工程”) 的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 对提升其实效性和做好高校青年学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党和国家的重要价值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根本职责在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中央于2007年5月提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着力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作为“青马工程”的实施主体, 围绕其实施的任务和要求, 结合具体实际, 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这既是从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 又是现实所赋予的责任。对党而言,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青马工程”实施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学生基础;对国家而言, “青马工程”的价值体现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实施“青马工程”, 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 事关青年的成长成才, 凸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重视,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对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要坚持“立德树人”, 这是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以及实施“青马工程”的核心目标。“青马工程”是共青团围绕人才培养战略所实施的重要举措, 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 目的在于不断提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实施“青马工程”是学校共青团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和第四课堂网络及新媒体引导具有整体性覆盖作用, 是高校培育人才的有效探索。

三、对共青团事业的重要价值

学校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 是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核心, 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助手, 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源头性、战略性地位。占全团团员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共青团团员较为集中、组织相对健全, 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走在全团前列的优势和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思潮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这对新时期的青年教育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逐步形成的关键期, 他们理想信念的状况, 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的成长成才,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前, 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这给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加大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难度。因此, 如何在新常态下发挥“青马工程”的实效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更加深刻地根植于当代大学生思想中, 培养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功立业的优秀青年,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团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四、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做好青年工作, 切实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要有好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 伴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推进, 一方面, “青马工程”在组织形式、资源整合上发挥了较大优势, 较之传统的党校、团校、学生社团等,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青马工程”的实施立足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课题, 注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将导师培养、实践锻炼贯穿培养全过程, 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应该说, 目前, “青马工程”已经成为了共青团开展青年培养工作的新载体, 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 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马工程”深入推进的实效, 关系到共青团作为先进性青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青马工程”既要关注当下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 又要着眼长远, 积极培育青年的全球视野,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锐, 谭彬, 郑嘉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探究——以中山大学“青马工程?中大100”计划为例[J].青年探索, 2014 (2) .

[2]王雯姝, 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2) .

8.审美个体主义再认识 篇八

关键词:审美个体;积极自由;多元存在

作者简介:路育梅,女,汉族,1990年8月出生,山东济南人,为山东师范大学2013级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与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在20世纪主体性进入了黄昏,一方面,“上帝死了”、“作者死了”、最终“我思也变成了大他者的言说”,另一方面,后现代理论学家又许诺给大家一种“语言游戏”、“审美狂欢”的自由乌托邦,殊不知“主体消极”与“审美自由”在后现代出现了一种根本性的悖论,于是,审美个体的重建成了一个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审美个体的局限

德国哲学家倭铿在《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中,对传统的审美个体的构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审美个体由于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获得深度、独立和内涵。在当下,审美个体生存的矛盾和痛苦无法解决,带来的是人生的虚无和荒诞。陈全黎在《论审美个体主义》中,对审美个体的理论局限总结为四点:对个人审美自由的过度追求;对虚幻彼岸世界的迷恋;对绝对快乐与轻松的向往;对纯粹主观性的崇拜。虽然作者对审美个体的局限进行了总结,却没有对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做出系统的说明。所以审美个体需要朝着一种全新的方向来努力。与其说全新的方向,不如说是一种艰难的重新构建。

二、审美个体的特点

首先,审美个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海德格尔认为人存在于世界中,而世界是多维度的,个体生命需要在审美活动中成为“亲在”,才能与世界切近,个体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完全敞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海德格尔通过“众在”来规定“亲在”,但无法真正体验和说明“他人的亲在”,反倒是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的实践,是人扬弃异化状态、实现个体价值的根本出路。存在于世界中,并非一种简单的存在,而更多的是积极地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这是审美个体所追求的。

其次,审美个体追求积极自由。在埃里希·弗洛姆看来,积极自由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意味着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的生活。 传统的审美个体的自由仅仅是他自己感到自由而已,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人们所推崇的尼采眼中的审美个体,把人的自由放在了一种孤立的理想环境中,过分强调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过度的推崇恰恰会导致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而真正的审美个体正是追求积极自由的,这种积极自由意味着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

最后,审美个体注重多元对话。传统审美个体把自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与他人、与世界疏远,而“解决个体化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可能的创造性方案是:人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与他人发生联系,不是把他人当做客体来对待,而是把他人也当做主体,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双重甚至多重对话之下,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个体。

三、审美个体的内涵

当下社会,消费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使人扭曲了审美个体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审美个体拒绝“伪个性”。在消费社会中,训练有素的消费者认为身体是一个人阶级品味的物化象征:阶级品味嵌入在身体里。他们通过消费行为来表征自己,消费变成品牌的追逐与攀比,地位的象征。但消费社会标榜的个性,不过是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的“伪个性”。而在重建审美个体的实践过程中,正是拒绝这种自以为的个性,唤醒每一个人的亲在体验,澄明其在世生存的多维意义,自觉地反思和超越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的虚假诱惑。

审美个体实现了对“伪自由”的超越。传统审美个体沉浸在消费主义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然而消费主义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以为通过消费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其实是一种伪自由,物质上的自由却成了人们心灵上的枷锁。如费瑟斯通所说“这种个体是如此固执地以虚假来代替真实,以至于到了竟然相信那种虚假的产品已经就是真实的地步了”。拒绝伪自由实现真正的自由是审美个体孜孜不倦的追求。

真正的审美个体是彻底反抗“媚俗化”的。现实生活中“人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士兵或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随波逐流。他能活动,但独立感、意义感已不复存在。”确实,现代文明已经将个人变成了纳税人、投票者、公仆等社会的众多机能之一,审美个性逐渐钝化,人们的思想陷入了日复一日的媚俗当中,而真正的审美个体不是一味的沉浸在媚俗当中无法自拔,而是一种有着独特思想的个体。

在伪个性、伪自由、媚俗化横行霸道的时代,审美个体的重建以及实现任重而道远,但只有及时对审美个体重新审视,认识到缺陷以及明白其真正的内涵,审美个体才能获取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

[2]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美]艾里希·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著:存在与时间[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9.马克思主义我的认识 篇九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就研究社会现象而言,人文科学方法论主张以理解的方法或方法论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一种主张以实证的方法或方法论整体主义开张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他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知识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具体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依托于社会科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

(一)社会科学

1、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严格地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一定的区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教育分类国际标准》中,“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未来学等12个门类,而哲学、史学和文学等则被划入“人文科学”。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效应

江泽民同志曾在专家座谈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江泽民同志曾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又进一步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

从词源上讲,“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在西方,“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在现代,方法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

2、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3、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

二、世界三。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基本原则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四,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如社会科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学,仍然不被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朱晓阳 赵旭东 社会科学方法研究 方法评论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 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 田佑中 刘江涛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M],人民出版社版1 963年版,第1 页 [5]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栗彦卿 河南 郑州 学理论 [6]科学社会方法论导论 百度文库

上一篇:五四演讲致辞发言讲话下一篇:创先争优个人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