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2024-06-23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9篇)

1.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2.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茫茫天地间, 我竟然和你们北戴河的小朋友在这个会场上相遇了。刚才, 在会场外, 我们已经一起玩了五分钟, 可以说很默契, 让我感觉到我们不是初次见面, 而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春秋时期呢, 也有这样两个默契的人。他们是谁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看资料袋。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片段, 配乐朗读资料袋的相关内容。)

2.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个传说——《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3.题目中的“弦”指的是什么?“绝弦”又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从课前“默契”引入, 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距离,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用优美动听的《高山流水》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情境, 同时教师饱含深情地介绍资料袋的相关内容, 引发了学生对真挚友情的向往;最后抓住题眼, 导入新课, 水到渠成。)

二、初读课文, 感知知音

1.师:伯牙为什么要断绝琴弦, 不再弹琴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学生读课文, 指导学生恰当停顿, 理解并读好两个语气词“哉、兮”。

出示:哉兮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5.师:要想把文言文读好, 我们就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 看看有哪些关键词语不太理解?

预设几个教学生成点:

(1) 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 两个“善哉”表赞叹之义。

(2) “志在高山”中的“志”和“伯牙所念”中的“念”, 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此处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 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 感悟知音

1.师:读了这么多遍, 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知音”一词。

(1) 看图, 了解身份, 感悟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

(出示课文插图, 看图介绍这两个人物的身份。) 思考: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差甚远的人, 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文中哪句话指出了这一点?

预设:是音乐、是琴

师: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2) 抓重点句子, 感悟二人的知音之情。

(1) 从文中哪些事实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出示:伯牙鼓琴,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启发学生感悟。

A.假如你们就是站在琴旁善听的钟子期, 当琴声悠扬响起时 (播放《高山流水》中“高山”这段音乐) , 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险峻的泰山。

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

我仿佛看到了气势磅礴的泰山。

……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感受读句子。

B.伯牙继续鼓琴, 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 (播放《高山流水》中“流水”这段音乐) , 善听的子期, 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流水呢? (生欣赏音乐并想象)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的江河。

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

……

师:于是, 你们满心赞叹—— (生接读)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4) 诱发学生想象, 深刻理解“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的内涵。

A.引发学生延伸想象, 放飞思绪。既然说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 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明月、清风……

当伯牙所念清风, 钟子期必得—— (生接:清风)

当伯牙所念明月, 钟子期必得—— (生接:明月)

……

B.当子期听到时, 他又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表达 (善哉, 皎皎乎若明月……) 。

C.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 (生接读: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D.总结:一个所念, 一个所得,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5) 全班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体会感情。

(出示:伯牙鼓琴,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3) 聆听静想, 深悟知音不在的痛。

(1) 教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 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并指导朗读:相传, 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 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春去秋来, 伯牙如期前来子期家拜访他, 但是子期却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2) 当伯牙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 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 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知音”弹一曲啊, 于是, 他内心的痛楚全部化作了音符。 (课件播放鼓琴的音乐, 显得杂乱, 最终断弦而绝。)

师:伯牙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能把伯牙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话)

师: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 读得充分, 读得入情, 读出文章的韵味。所以, 这个环节的默读、圈画, 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文白互通, 是学生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听音乐想象画面, 意在还原语境, 让学生沉浸在高山流水的旋律中, 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使之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深入对话, 体会知音的境界。)

四、诵读全文, 回味知音

千百年来, “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 而且名扬海外。人们根据这凄美动人的故事, 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 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谊。

五、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课下搜集古今中外赞颂友情的名言佳句, 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琴→知音→情

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三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课文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多读、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揭题

播放乐曲《知音》,给学生营造一种气氛,奠定本课的情感基础:感受知音的可贵以及可遇而不可求。

二、初读感知,初解“绝弦”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

2.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韵律美。

3.初步理解“绝弦”,感受“绝弦”的表层意思。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以读代讲,教给学生学法,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深入探究,再解“绝弦”

1.学生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自主合作,读懂课文。

2.在小组内和班上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拨引导。

(1)抓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只要理解了“善”的意义,整句话的含义自然迎刃而解。

(2)创设情境,想象说话。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话时,播放《高山流水》的视频和曲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变式练习,进行语言拓展训练。

师:既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那么——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行云,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

学生根据要求想象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知音相遇的快乐,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刻内涵,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知音可贵,自然油然而生。此时,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课文,将巧遇知音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从朗读表现出来。当学生沉浸在遇知音的欢乐融洽中时,再以世事难料转入课文的结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种情感的大起大落中,学生用自己的心去理解知音,去感受友情,这样文章的主旨“知音难觅”扑面而来。】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配乐朗诵短歌《伯牙悼子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2.学生练笔,体会知音的可遇而不可求,学会珍惜。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伯牙摔琴的深层原因后,通过展示拓展资料《伯牙悼子期》,并配以悲怆凄凉的古埙乐音,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回叩文本,感悟千古知音的佳话。在心灵经历了一次艺术的洗礼之后,学生在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写下来,懂得生命的美好在于追求,学会珍惜。这样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五、回叩文本,回味“绝弦”

1.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以典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再在《高山流水》的温婉凄美中诵读全文,收获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这样,整堂课的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让学习不会因课堂结束而结束。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写作是情感的宣泄,阅读是情感的共鸣。只有在阅读中融入情感,升华情感,才能真正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才能真正感受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4.《伯牙绝弦》教案 篇四

1、课前:听古筝曲《高山流水》,阅读《伯牙绝弦》的故事,交流感受(a、伯牙喜欢弹琴,琴弹得好;b、高雅的乐曲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听懂。)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与这首曲子相关的,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伯牙绝弦》。

3、读题,注意“弦”的读音。

4、解题:“绝弦”是什么意思?谁把琴弦割断?伯牙何许人也?把弦挑断(割断)意味着什么?

5、有疑问吗?(1、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

6、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7、指导朗读,相机理解:a、善:擅长、善于;善哉:好啊,妙啊;b、“哉、兮”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读的时候稍微延长读音;c、峨峨:高大,巍峨;若:好像;洋洋:广大;d、谓:认为、说;乃:于是、就。e、给出划分好的节奏,再读!

8、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板书:伯牙、子期)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板书:绝弦、死)

9、理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a、这句话什么意思?

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b、理解“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谁是谁的知音?

10、同学们,我们知道,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是精通琴艺的“琴仙”,而钟子期是什么人?(樵夫)是什么把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连在了一起。用文章的话就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板书;善鼓琴、善听)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

11、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

12、交流感悟:

a、《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b、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c、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站在一旁的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听着这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连问几个学生)d、把你看到的、想象到的,读出来!e、让我们一起来赞叹!

f、伯牙拨动琴弦,再次鼓琴,洋洋的江河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出,善听的子期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于是你脱口而出„„于是你满心赞叹„„

13、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4、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15、说到这里,老师明白了,伯牙是借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而他通过琴声所要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明白。那么请问,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还会借哪些动人的场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怀呢?而钟子期是否又会怎样赞叹。(出示)

1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寄托在高山流水中的远大志向和博大情怀谁能懂?而且只有谁能懂?

17、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难怪乎“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那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8、同学们再来看,这个“绝”字,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他破琴绝弦是为了什么?(谢知音)

19、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请读:

20、子期一死,伯牙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一起读全文。

5.伯牙绝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反复读,一直把课文读顺口,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

2、教师范读,让学生一句一句跟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

3、再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4、指名读,教师随机点评(我想请教一下)

5、再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品味文情

几遍读下来,我们一定知道,文章写了两个人,他们是伯牙、钟子期(板书)

1、出示第1句,说说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相机解决“善”、“鼓”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的一种方法就是借助注释理解

2、你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① 让学生再读课文,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② 出示第二句,说说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③ 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当伯牙志在高山,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景象?(强调“峨峨兮若泰山”)

④ 你还能从哪个词感受到?(善哉!相机解决“善”在文中的不同意思)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再齐读。

⑤ 学了这一句,下面一句就不在话下了。当伯牙志在流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江河?用朗读表现出来!

⑥ 伯牙是当时有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场景?

⑦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作为子期,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教师可适当提示相应词语。

3、高山也好,流水也罢,清风也好,明月也罢,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得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投影出示)

① 你对这句读懂了什么?哪个字的意思跟上文的“志”相似。(解决“念”“志”。)

② 你觉得这句话朗读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个字上?让学生读读这句。③ 再引导学生跟读前面两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会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就会赞叹:“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④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的懂,这就是知音。

四、感受知音相遇之喜

1、投影出示故事背景: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懂得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2、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3、此时的伯牙最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出来。)

4、是啊,琴声也懂,心声也懂,情怀更懂!这才是知音。

五、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像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在老地方再见。一年后,伯牙满怀欣喜乘一叶扁舟如期而至。然而,然而等他来到去年相会的地方,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站在坟前的伯牙多么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子期听啊!于是他拨动琴弦,把千言万语都化作琴声。

2、播放悲戚音乐

3、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什么?

4、用课文中的句式来形容伯牙的琴声。____哉,____兮若____!

5、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6、出示第五句把伯牙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7、“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伯牙断绝了什么?

8、再次齐读这一句。

六、指导背诵

1.如此动人的故事,竟然短短不到百字,能不能把这段生动的文字记在自己的心上。(准备一下)

2.都记住了吗?已经记在心头的举手。

3.指名背。相机评价(两句话记在心头了;厉害,四句记在心头了;更厉害了!„„)

4.齐背。

6.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读课题,解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继杨氏之子后的又一篇古文,(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弦的读音,随即板书弦字)

2、全班齐读课题。

3、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第137页,走进课文。(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自由地朗读文本,要求字音读准确。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入文本,读韵律

1、读完后,文章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预设:文章写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2、终究是古文,不如现代文易读易懂,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难读? 句式1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你是如何读的?为什么会在兮字后面停顿一下?预设:因为它是语气助词。你如何得知的?预设:从注释中知道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这一种方法来理解文本意思。再次指名2~3名同学朗读此句,齐读此句。句式2: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有些句子难读,是因为我们对句子的理解不够。谁愿意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预设: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2、学习文言文,侧重字字句句的理解。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这一种方法来对字词意思进行理解。(课件出示——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预设:认为、以为。

3、那么“乃”呢?预设:“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4、理解过后,我相信这句能读得更好。指名朗读此句,男女分读。

三、赏文本,知含义

1、难读的句子已经解决了,谁能一口气将全文读出来?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课件出示古文全文)听到你们的朗读,我不得不说句:“善哉!”。

2、文章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从文中哪里可以形象地感觉到伯牙真的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预设: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课件出示文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你是如何理解这段文字的?预设: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课件出示文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标注古文中所有的善字)

4、看到这个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你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吗?

预设: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5、师小结:真棒!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预设:好啊!/真美妙啊!

6、在古代就说成——预设:(齐答)善哉!

7、谁能把子期对伯牙琴音的由衷赞叹之情读出来。指名朗读。教师随即点评。

8、让我们一起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互读。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9、子期,我心来到了这里!(播放音乐+图片: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预设: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0、我心来到了这里(播放音乐+图片:流水)子期—— 预设: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指的是泰山,流水指的是江河,那具体的江河是什么?预设:长江与黄河。听到长江与黄河,你脑海里第一想到的词语是什么?预设:波涛汹涌„„

11、子期,你听出了我琴声里还蕴藏着什么吗?预设:志向。追问:怎样的志向?预设:远大宽广的志向。

12、师点评:知我者,子期也!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13、古书上记载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伯牙的精湛琴声为荣幸,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预设:不能得。

14、唯有谁能得之? 预设:钟子期。

15、谁能必得之? 预设:钟子期。

16、这就是(课件出示文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齐读。(板书:念)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练笔,背景音乐《知音》)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

17、我们一起来看看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出示文本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子期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板书:心)用四字成语来概括就是预设: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叫什么?预设:知音。

18、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会,终于等到了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恨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志)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念)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心)

19、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20、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21、师:伯牙满腔悲痛,化作了课题中的一个字——绝(板书绝)。所以(课件出示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22、知音已逝,岂一个“悲”字了得。(擦去板书:钟子期)伯牙摔破自己的琴后,写了以下文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三、总结文本,升华中心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找到与自己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最后让我们尝试着依据相知——相惜——相离这个层次来背诵这首感人肺腑的故事。

几百年后的战国时期,故事记载于《列子》和《吕氏春秋》,包括后来的唐代诗人薛涛《寄张元夫》牟融《写意二诗》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也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板书设计:

23、伯牙

绝弦

7.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篇七

一、揭题导入, 读准课题

师:今天, 我们将学习伯牙的另一个故事, 感受其中那份可贵的情感。 (板书课题, 指名读)

生1: (读) 伯牙绝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 有一个字音读错了。

生:他把“弦”读成xuán了, 应该是xián。

师:谢谢你的提醒!“弦”字的确不太好读。 (向生1) 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真好!全班一块儿读课题。 (生齐读)

【评析:课前的故事铺垫, 创设了与本课相应的教学情境, 令此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字的正音, 引导学生发现, 自行解决, 扎实有效。】

二、初读课文, 尝试会意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很短, 只有77个字。请打开课本, 放声自由读读课文, 一定要做到读正确, 读通顺。开始吧!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学生轮读课文)

师:真不错, 老师还没教, 就能读得这么正确!那么, 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生述, 将课文大致译成白话文)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 你是怎样读懂文章大意的?

生:我看到课文下面有注释。

生:我参考了课文当中的插图。

生:我是先看注释, 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

师: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文言文, 你们能学以致用,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插图帮助自己理解古文的大意, 了不起!

【评析:初读课文, 鼓励学生自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大意的基础上, 教师顺学而导, 适时点拨学习方法, 自然而贴切。】

三、释词明义, 体悟“知音”

师:故事中, 一个是琴师伯牙, 一个是樵夫钟子期, 一个善鼓琴, 一个善听。 (出示1至3句) “善”字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把它圈出来。

师:哪些句子里有“善”字?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师:说起“善”字, 同学们对它并不陌生。但是, 你们知道它的形义关系吗? (出示) 这是小篆的“善”, 是会意字, 上部是羊, 下部“”是“言”字。羊表示吉祥、美好;羊与言会意, 表示多说吉言为好、为善。隶书时变形为“”, 后来又演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楷书“善”字。要注意的是:“羊”作上偏旁时, 一竖往下常常不出头, 比如“羔、美”, 但是, “善”上部的“羊”为了与下面的两点一横在构形上搭配协调, 一竖伸出了第三横, 笔顺也因此有所变化。请大家书空。 (生书空“善”字) “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 比如“善心”。由“美好”引申表示赞叹, 也引申为做得好, 擅长。 (随机出示:善: (1) 吉祥、美好; (2) 表示赞叹, 好; (3) 做得好, 擅长) 在这几句中, “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中的“善”应该选择第 (3) 个注释:做得好, 擅长。“善哉”的“善”选择第 (2) 个注释:表示赞叹, 好。

师:“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什么意思?

生:伯牙很擅长弹琴, 而钟子期很善于听琴。

师:再看“善哉”。在古代汉语中, “哉”常用在感叹句末, 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生:相当于“啊”。

师:“善哉”也就是———

生:好啊!

师:译得好!钟子期的“善哉”, 是听了伯牙鼓琴后脱口而出的由衷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当子期, 由衷地赞叹一番吧!

【评析:好一个“善”字解读, 科学合理又不乏趣味。教师抓住这个提纲挈领的字, 从汉字学角度, 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善”字的形义关系, 巧妙地沟通了古今, 让学生既记住了字形, 又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本义和引申义, 同时, 为下文“知音”的理解体悟奠定了基础。】

师: (读)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生: (读)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师:下一句咱们换换, 听听我是否读出脱口而出的气势。

生: (读)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师: (读)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评析:师生互换角色朗读, 既是教师无痕的示范, 又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善哉”的语气, 为下面领会“知音”一词埋下伏笔。妙哉!】

师:子期所说的话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评析:这一问问得好!变分析句意为想象画面,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意思, 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和想象力。】

生:我的眼前是高耸入云的泰山, 浩浩荡荡的江河。

师:越说越有味道了。不过,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了“高”和“广”呢?

生:我是从“峨峨”读出了“高”, 从“洋洋”读出了“广”。

师: (出示句子) “峨”就是“高”的意思, 两个“峨”字连用, 更强调了“高”的感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赞叹的是———

生:伯牙弹奏得像泰山那样高。

师:更确切地说, 子期赞叹伯牙乐曲中表现出的高山, 像泰山那样高。同学们能读出“峨峨”的感觉吗? (练读, 指名读)

师:想象你的声音到达那最高的地方, 怎么读? (生再读)

师:“洋”字从氵 (水) , 羊声, 本来指古代的水名“洋水”, 后来在古代常连用作形容词“洋洋”, 表现水势盛大、广大的意思, 后来就指比海还大的水域, 如四大洋。这里的“江河”可不是任意所指的某条河流, 在先秦两汉时期, 我们祖先专指长江、黄河——中国最长最大的两条河流。“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赞叹———

生:伯牙乐曲表现出的流水像长江、黄河那样浩大。

师:让我们把浩大宽广的感觉送进朗读里。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范读)

师:想超过我吗?秘诀之一, 朗读时遇到语气词“兮”等, 可以稍稍拉长;秘诀之二, 朗读时要想象画面, 有时可以加上动作。 (师再次引读)

【评析:这一小节的教学, 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先是以师生配合互换角色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再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尝试朗读;最后教师进一步示范、指导。这层层递进式的涵泳, 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子期从伯牙的乐曲声中听出的仅仅是巍巍高山、洋洋江河吗?还可能有———

(出示:伯牙鼓琴, 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生:伯牙鼓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雪, 钟子期曰:“善哉, 皑皑兮若白雪!”

……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文中的句子, 它是怎样写的呢?也是“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高山’”吗?

生:前后没有重复。

师:能不能学着文中句子的样子, 把你刚才的句子改得更精彩?

生:伯牙鼓琴, 志在圆月, 钟子期曰:“善哉, 皎皎兮若明镜!”志在云雾, 钟子期曰:“善哉, 蒙蒙兮若轻纱!”

【评析:古文的学习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已有一定难度, 在这里教师竟然大胆地让学生仿创。但是, 林教师预设到学生会遇到困难, 所以采取分步走, 先给学生一些提示, 然后通过不断鼓励、激发与引导, 使他们进一步发现文本遣词造句的妙处, 加之上面的涵泳铺垫为这段教学的深化打下了基础, 精彩的仿说与创造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师:这正是, (出示句子, 引读)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钟子期“得”的是什么?

生:是“伯牙所念”。

师: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无论伯牙想到什么,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知道。

师:这一“念”与上句中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生:“志”。

师:是的。“志”是形声字, 从心, 士声, 表示心愿所往。本义就是意向、意念, 后来又引申出记住、记号等多种意义。在这里, 它的意思显然是———

生:意向、意念。

师:可见, 子期所“得”的不只是伯牙的琴声, 更是———

生:伯牙的心声。

师:是的。言为心声, 琴声即是心声。他听出了, 他明白了:伯牙的心境像泰山那样———

生:高。

师:伯牙的胸怀像江河一般———

生:辽阔。

师:读到这里, 如果你是伯牙, 想对子期说———

生:我们真是心有灵犀!

生: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 (板书“知音”) “知”字从矢 (箭) 从口, 口中说出的话像射箭, 快而流利, 说明说话人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熟悉。而说出的话, 听的人也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 可见听的人对所听到的“音”理解得多么深。所以, “知”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知道不知道”, 而是“了解”、“熟悉”的意思, 比如“知己知彼”, 就是对自己和对方都很了解、熟悉。我们今后读古文时, 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词义来理解古代词义。

师:伯牙鼓琴, 慢如清风拂面, 子期能———

生:欣赏。

师:伯牙鼓琴, 快如疾风骤雨, 子期也能———

生:听懂。

师:伯牙所思、所想, 伯牙的志趣、志向, 子期都能———

生:都能明白。

师: (出示: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子期对伯牙的心“音”理解很深, 体会透彻, 难怪伯牙感叹:“我的心声怎能向您隐藏呢?”真是知音啊!这样的“知音”, 在子期出现之前, 伯牙遇到过吗?

生: (迟疑) 没有。

生:可能有。

(师补充“楚王宴饮, 伯牙抚琴无人识”的资料)

师:有名言说得好: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 再好的音乐也是没有用的。千金易得, 知音难求!因此伯牙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这可遇不可求的知音。再读1至4句。

【评析:如果说, 林老师前半段通过科学分析“善”“志”“知”等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对“知音”的体悟似层层剥笋, 使“知音”已显“庐山真面目”, 那么, 之后的材料补充,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又将其“增肥”, 恰到好处地丰富了学生对“知音”的认识与理解。】

四、紧扣题眼, 深入悟“绝”

师:遗憾的是———

生: (读)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要理解这句话, 必须弄懂这几个词义。 (课件强调“谓”、“乃”、“复”、“破琴绝弦”)

生:“谓”是“认为”的意思;“乃”的意思是“于是”;“复”就是“再”;“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 把弦弄断。

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子期死了, 伯牙认为世界上没有知音了, 就把琴摔破, 把弦弄断, 再也不弹琴了。

师:“使琴破”又“使弦绝”, 两个连续的动作。一向视琴如命的伯牙为什么这样做?

师: (出示) 金文的“绝”字, 就像 (刀) 把两束丝割断。这是“绝”的开始写法,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绝”的本义。小篆“绝”字 (板书) , 左偏旁 (糸) 是一束丝形, 右上“”是“刀”, 右下是“卩” (音jié) , 是古代跪坐的人形, 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 一丝不剩。人们常说的“绝望”, 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评析:林老师对“绝”字的形体结构分析, 再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造字时的智慧。从分析“绝”字的金文, 再到板书小篆, 不仅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使之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熏陶。如果依注释来讲解“绝”字的意思, 以词解词, 不仅令学生费解, 而且毫无生气。】

师:根据“绝”的本义, “伯牙绝弦”、“破琴绝弦”, 断了几根弦?

生:全都断了。

师:伯牙啊伯牙, 难道你的瑶琴只为子期弹?

生:是的。因为只有子期是我的知音。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我听出了你对知音的怀念。请把你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伯牙啊伯牙, 你一向视琴如生命, 如今却为何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没有知音了, 弹琴有什么意义呢?

师:“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我听出了你失去知音的孤独。请读! (生读)

师:伯牙啊伯牙, 你有那么高超的琴艺, 却终身不复鼓, 你不遗憾吗?

生:有一点遗憾。可是, 子期已经去世了, 我的琴没人听懂了, 琴艺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听出了你与琴决绝的痛苦。我们一起读! (齐读)

【评析:汉字是表意文字, 据形索义是训诂的一种方法。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 追本溯源, 由形训义, 至此, 学生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 已经不言自明了, 所以, 教师在创设情境, 进行角色体验问答时, 学生才能与之对答如流, 感悟至深。】

五、诵读拓展, 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再来读课题。这一“绝”, “绝”的是什么?

生:是琴弦。

生:是伯牙对瑶琴的爱。

师:这一“绝”, “绝”不了的是什么?

生:伯牙对子期的怀念是“绝”不了的。

生:和子期在一起的时光是“绝”不了的。

师:这一“绝”, 留下了千古绝响《高山流水》 (播放古琴曲) ;这一“绝”, 造就了传世名篇 (出示《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篇》)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部书中, 也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多少文人墨客感怀于此, 用诗句抒发情感。 (出示“借问人间愁寂意, 伯牙弦绝已无声”等诗句, 生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在此刻的课堂上, 我们仍在动情地诵读这个故事。 (配乐读)

师:相信同学们已把这个故事留在记忆中了。会背的同学试着背诵。 (配乐背诵)

师:对知音境界的追求, 还将永远延续下去。下课!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知识, 体悟了情感之后, 林老师再次引领学生回扣文题, 回归整体, 进行辩证思维。这时的师生对话已超越了文本, 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学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一定印象深刻。】

【总评】

8.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篇八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 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 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

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 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3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

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 生齐读

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9.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案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交流:课前欣赏,高山流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教师板书课题:

21、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

5、课件范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7全班齐读。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借助资料袋,以及课后的注释,小组内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2、、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子期 善听 必得 死

上一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下一篇:浅谈构建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