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25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1.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导语: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9名,从上期期末检测试卷分析,对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掌握还好;但是口算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对解决问题中拿去多少,剩下多少,求原来有多少的题型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口算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分类与整理和总复习以及三个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从不同方位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整册教材是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主要内容去联系各部分知识,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性,同时还体现了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辨认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

4、会口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法,体验算法的多样。能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化。

5、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了,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爱护人民币。

6、认识钟面、时针和分针,在动态中学会看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操作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并理解”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探讨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认识图形以及辨认方向与位置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从不同方位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例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2.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数学文化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体现

小学生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 如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容易分心, 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等。可以说,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切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渗透作用与价值:第一, 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第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 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第四, 欣赏数学的优美。那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让数学文化走近学生, 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理解数学, 这便是课程改革数学教学的需要和体现, 数学文化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 小学数学教科书十分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 专设了“你知道吗?”栏目, 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发现、数学方法与思想、数学史知识等。[4]有助于通过数学文化板块, 让小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以西师版为例, 教科书中共编排有35处“你知道吗?”, 各年级、各册中均渗透有数学文化, 并且这些栏目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二、数学文化板块的教学策略思考

如何深入到每个知识点和教材编写意图里, 积极发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如何将这些数学文化内容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切入教学, 为数学课堂增色添彩, 这都是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 以西师版教科书为例, 探究教师应用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方式并对各自优缺点加以思考。以下分别从开篇引入式、课中渗透式、课末拓展式、专题讲座式四种策略展开思考。

1. 开篇引入式

“开篇引入式”是指在一节课或者一章一节内容学习开始之初, 就以“你知道吗?”做引子, 引导学生以文化视角进入数学学习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测量长度”一章为例, 在该章学习之初, 可以“你知道吗?”中《长度单位“米”的来历》 (如图1所示) 做章前引语, 通过讲述栏目中的数学史料, 让儿童对“米 (m) ”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更直观、更形象的印象, 引导他们对“长度单位”的数学发展历程有宏观上的体会, 让数学的严谨与生命力在浅显的图文中得以还原。介绍“你知道吗?”后,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比划或寻找身边1米的“长度”, 进而转入所要学习的测量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写文章时要“巧设开头”, 以便“增色三分”, 讲好一节课同样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开篇引入式”的优势为: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文化知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充满好奇和热情地去开始一节数学课。但是同时也存在问题:儿童的思维是活跃的、跳动的、发散的, 如何能恰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史料或者小故事情境中转入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是教师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2. 课中渗透式

“课中渗透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数学文化板块的内容巧妙地穿插于课程知识的教学中, 再现数学概念、定理证明的由来与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一章为例, 在讲“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时, 即可把该章末的“你知道吗?”《巧用借“1”法》 (如图2所示) 中的经典古算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让学生首先自己作答, 留心关注他们有怎样的想法和疑惑。并且可以在借一头牛解决分牛问题之后做更深入的挖掘,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数学故事是否合理?故事中的题目有没有解?是否有其他办法解决分牛?通过不断的挖掘,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如果老人有15头牛, 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分得呢?”按借一头牛的方法又是否可行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 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化静为动, 在亲自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的动态发展过程, 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可以走出课堂, 走近生活, 培养他们对数学思维方法的驾驭能力, 在无形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采用“课中渗透式”, 可以将历史上数学家碰到的困难 (数学主题发展的关键点) 与学生可能一碰到的困难相配, 通过组织材料的顺序, 帮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感受前人研究数学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受到数学的人文熏陶。但是这样也有局限性,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使可以选择的素材极其有限, 并且如何组织材料的顺序, 如何与其他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课堂流畅自如, 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 课末拓展式

“课末拓展式”是指在一节课即将接近尾声之时, 结合“你知道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提炼, 并将课程内容从文化层面上得以升华。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章为例, 章末中“你知道吗?”选取的是《七巧板》 (如图3所示) 的内容,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发明, 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在学生对简单的图形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以七巧板内容作为一节课收尾, 一方面让小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图形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自己试着做一做七巧板游戏。在游戏中体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感悟数学充满艺术美感的无限魅力。

“课末拓展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临近下课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 教师要通过结课对教学内容加以整理、提炼, 使学生理清本节内容的整体脉络, 又能对知识做一次升华, 同时也是为下节课或者以后的教学作铺垫, 以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结合数学文化的内容作点缀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既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学习, 又引发他们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拓展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当然, 这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劣势:容易流于形式, 使学生左耳进、右耳出, 不加以重视。

4. 专题讲座式

“专题讲座式”是指教师在不影响课程内容的同时, 可以根据“你知道吗?”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贴近教学内容的数学文化知识, 并结合综合与实践活动等为小学生专门设置讲座。

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的“你知道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如图4所示) 为例, 教材中非常简略地描述了华罗庚的生平, 并没有对他在数学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的传奇经历作介绍。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了88位古今数学伟人, 华罗庚位列其中, 华先生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他的经历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家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精神。如华老所言:“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他的故事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鼓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专题讲座式”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益处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内容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 每一次数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 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安排下开设专题讲座, 可以使小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气息, 不仅开阔了视野, 同时还能体会到数学成果的取得走过的曲折历史以及数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进而激励学生的探索学习。但是开设讲座也存在一些劣势, 比如占用课时较多, 教师由于担心教学任务而不愿采纳, 而且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丰富讲座, 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小结与思考

教材中可以挖掘的数学文化内容远不止“你知道吗?”, 在很多习题素材以及课堂活动、综合与实践中都有数学文化的渗透, 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的教学可以称之为是文化的教学, 继而称之为数学文化的教学。[5]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数学文化更应该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一条脉络。数学文化的引入, 既要关注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文化, 又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数学文化。

其一, 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文化的认识, 重视教科书中数学文化板块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将数学文化提高到认识层面, 充分理解数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 例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促进小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提升数学素养等, 教师才能高度重视数学文化的功能, 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文化的导入, 更好地通过多种方式渗透数学文化, 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紧密相连。

其二, 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 提升对数学文化板块的驾驭能力。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储备自己的数学知识, 使其充满着历史、文化及现实世界的丰富联系,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增强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能力, 促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充分认识数学文化及其与数学课程内容的关系下, 将数学文化恰当地融入数学课堂, 辅助教师教学的展开。

其三,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不局限于某种教学方式, 而要积极地尝试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只有根据学生需要、课程需要来选取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与数学思维, 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选择数学文化的合适导入方式, 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数学, 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

摘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性, 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各版本的新教材也已经将数学文化作为新的教学要求融入其中, 以西师版最新教材为例, 探究教师对数学文化板块“你知道吗?”的不同使用策略, 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文化内容的方式, 以期不断提升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使用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奠宙, 梁绍君, 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3]郑毓信.漫谈数学文化[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8 (2) .

[4]孟梦, 杨慧娟, 李长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实践研究——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 .

3.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教材的变化

1.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像《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样,《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开本也由实验教材的32开本统一变成了审定教材的16开本。封面左上角的标志也由“教育部审定2012”替代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与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一样都是10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73 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总字数为140 000,多了将近一倍,可以宏观地判定它的具体内容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教材中“编者的话”的变化

《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编者的话”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提出了“数学就在你身旁,数学伴随你成长”,暗喻了数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其二,数学的文化观,即数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的变化就是所介绍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而做出了调整。

3.教材中目录的变化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删减,删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1单元“位置”和第7单元“认识时间”,其中“位置”单元的“减”只是把它前移到了一年级上册中;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增加与整合,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其实质是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第5单元“分类”的后移并且进一步与一年级下册中第9单元“统计”的整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图形的拼组”也整合为审定教材中的一年级下册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其他单元在次序略作调整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名称。

4.教材各个单元结尾的变化

审定教材各个单元结尾都新增了“成长小档案”,向学生提出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也是体现审定教材教育价值得到提升的一个方面,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同等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因为不良习惯的矫正是很困难的事情,而认识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得到改善。

二、 教材微观层面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1.第一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是由实验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后半部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与实验教材下册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整合而成,其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保留了原有风格。即使这样,也有其积极意义,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做的调整,虽然只是延后了半年,也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后半部分“图形的拼组”的编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把侧重点放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上,保留了拼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内容,舍去了拼组圆的内容和一些过度生活化的内容,补充了利用七巧板拼组平面图形的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配合这一内容,还在这一单元后面增添了一个介绍拓展性知识的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而在实验教材中二年级才开始编入数学小园地“你知道吗?”这就把借助于这类拓展性知识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整整提前了一个学期。

2.第二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是一些细节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导入情境图”的变化,但还能看到实验教材中“导入情境图”的影子。第二个变化是有几个部分增加了小标题,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方便他们进行复习整理。第三个变化是例题进行了简单的数字替换,但保留了原有风格。第四个变化是增加了第四部分“十几减5、4、3、2”及第六部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这个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复习与整理”中“20以内退位减法表”由“给予式”变成了“探究式”,意义更为积极。

3.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三单元由原来实验教材的“图形的拼组”变成了“分类与整理”。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是没有专门介绍“分类”内容的,2001年出版的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次专门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但是,“分类”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在许多汉语词典中都查不到,因此很多人说不清楚“分类”的含义。如果把“分类”看作一个数学专有名词,根据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一个调查,有49.1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 “分类”是一个数学概念,且所有的被调查者都不能具体说出“分类”的数学定义。因此,“分类”内容对于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层面讲,分类能力也是体现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分类”的教学有难度,但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很重要。这些因素促使审定教材将“分类”内容安排到了一年级下册中,并增加了与分类相对应的整理过程和对分类结果的思考,渗透了统计的思想,教学目标更高了,教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第四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排作了微调,将实验教材中单列的“读数、写数”部分合并到了“数数、数的组成”题目之下。同时保留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两个标题。具体内容也作了作了许多细微的调整。

第一部分“数数、数的组成”中,情境图有一个小小变化,图中参与对话的人物形象与位置发生了改变。“数数”由实验教材的“三种方式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三种方式从一数到一百”“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等三个教学环节变成了两个,删除了第三个环节,而在“做一做”中又出现了“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对于这样改编的目的有点不太好理解,或许编者认为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从几十几数到几十几”的问题学生已经可以自主探究了。这一部分还强调了“二十九再添一是三十、九十九再添一是一百”,渗透了自然数序数理论中“后继数”的概念,也为“凑整”作了一定的铺垫。实验教材中“数的组成”只有“几十几的认识”一个环节,审定教材则增加了“几十的认识”作为铺垫,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在“读数、写数”环节新增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数纽扣”活动,一方面复习了“从一数到几十或几十几”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和“凑整”的思想。教材中的计数器也由原来的都是“个、十、百”三个数位改变为由“个、十”到“个、十、百”的一个变化过程,更加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增加了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33的写与读,弥补了实验教材的一个不足。

第二部分中的“数的顺序”环节,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对于数的各种顺序的感知。在“比较大小”中,与实验教材所不同的是,审定教材借书中小学生之口对“十位上数字不同的两个两位数”和“十位上数字相同的两个两位数”比大小的方法作了提示,并增加了借助媒介进行间接比较的内容。另外还增加了一个串珠子的问题,似乎与“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关联度不高,却是对所学“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巩固和对第三部分“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做的铺垫。

5.第六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审定教材与实验教材的第五单元内容相同,都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我们直接来研究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变化。

在第一部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编排上,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但把直接给出10+20的计算结果改成了借助于学具小棒、计数器探究算理。

第二部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也保留了原来的基本框架,只是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更有利于小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部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内容有三个改变,一个改变就是同样增加了反映计算过程的示意图,另一个改变是学具由单独的小棒换成了小棒和计数器,更易于彰显数位的重要性,第三个改变是将原来的单纯复习巩固内容变成了“连减”的不同算法,提升了思维的强度。

6.“找规律”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经过调整,“找规律”成为审定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与实验教材没有实质的改变。而第四部分的“找规律填数”问题是新增的,有利于对“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的巩固。第五部分是新增的“串珠子”问题,也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

4.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我认为作为小学高段起始年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数学情感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能力上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空间感知能力也扩大了。计算上、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统计方面,有了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在几何方面也奠定了基本的知识。但学生个性的突出和身体迅速的成长容易形成浮躁、不踏实的个体特征,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二、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小数除法,其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倍数与因数”其主要内容有;倍数、因数、2、3、5的倍数特征、合数、质数。

2、空间与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其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内容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

计算。

2、掌握小数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4、掌握小数乘除法中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

5、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

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

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6、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以2步

为主不超过3步并能在计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

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知道什么是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

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8、知道什么是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9、知道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

数。

10、认识平方千米、公顷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

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12、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

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14、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

上设计图案。

16、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会在具体情境中作出判断。

17、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

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2、3、5的倍数特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四、教学措施

1、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

4、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5、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课时安排 

1、小数乘法„„„„„„„„„„„„„„„11课时

2、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8课时

3、小数除法„„„„„„„„„„„„„„„„„„14课时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课时五

5、多边形面积的计算„„„„„„„„„„„„„„15课六

6、可能性„„„„„„„„„„„„„„„„ 3课时 

7、倍数与因数„„„„„„„„„„„„„„„„„5课时

5.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一、班级分析:

本班学生 名,其中女生 名,男生 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基本上达到学习的目标,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应该关注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以一年级(上)“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100以内数的认识”为基础,安排了数数、写读、读数、数的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学生整体建构科学的数的概念,更好地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是以一年级(下)初步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形四边形,并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

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是在20以内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基础,主要有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加减法的估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变化多、学生计算正确性差,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思考性强,这些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四单元“千米 毫米”是继二年级(上)认识了米、厘米,知道分米且具备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介绍毫米的。对毫米学习的要求要低一点,《标准》表述的是“认识千米,知道毫米”。

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上)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三年级(上)将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用竖式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正是沟通和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内容有除法竖式和认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时 分 秒”是在一年级(下)“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概念,并结合“时、分、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在一年级(下)经历、体验数据最简单最直观的分类,本单元内容有数据的分类整理,初步接触最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仅限于一个方格表示一个数量)。

三、知识与技能领域目的要求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能估计。

3、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6、结合实际认识有余数的除

法,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会写除法竖式,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实际问题。

7、认识钟表,能在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8、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形。

△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中学习知识,将过程与方法确立为课程目标。

四、数学思考领域目的要求

1、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能借助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能结合具体的估算情境,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认识简单平面图形与拼组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说出主要的思维过程。

4、能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比较。

△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意识。数学思考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为标志。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及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理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五、解决问题领域目的要求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解决问题——不同于传统的解题活动。特别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强调“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回忆解法”等非思维性活动的解题。核心是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

六、情感与态度领域目的要求

1、在他人的帮助上,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拼组图形、探索规律、数据收集、测量、体验时、分、秒等有趣、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上,能克服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实践活动等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认识图形,时、分、秒,测量长度,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学习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认识。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内容的挑战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事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9。写数、读数4,大小比较2,较大数的估计1,整理与复习2。

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4。平行四边形2,拼组图形1,七巧板(数学文化)1。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 18。加减法的估算2,三位数的加法 3,三位数的减法3,探索规律5,聪明的高斯(数学文化)2,解决问题3,整理与复习2。

四)、千米 毫米 3。计量的发展(数学文化)2。五)、有余数的除法4。

六)、时 分 秒6。认识钟表3。解决问题3。七)、统计5。八)、总复习5。

6.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六

为更好地完成本期教学任务,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及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上学生共53人,天真活泼,对学习充满乐趣,上期成绩较好。本期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期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学好数学。

同时培养其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课堂学习常规还有待进一步进行规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以一年级(上)“20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下)“100以内数的认识”为基础,安排了数数、写读、读数、数的大小比较、较大数的估计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学生整体建构科学的数的概念,更好地认识万以内的数。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是继二年级(上)认识了米、厘米,知道分米且具备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介绍毫米的。对毫米学习的要求要低一点,《标准》表述的是“认识行千米,知道毫米”。

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是在20以内数,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为基础,主要有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加减法的估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读写数中涉及“0”的读写、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变化多、学生计算正确性差,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思考性强,这些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是以一年级(下)初步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形四边形,并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

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上)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三年级(上)将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用竖式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正是沟通和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内容有除法竖式和认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时 分 秒”是在一年级(下)“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概念,并结合“时、分、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学生在一年级(下)经历、体验数据最简单最直观的分类,本单元内容有数据的分类整理,初步接触最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仅限于一个方格表示一个数量)。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领域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

3、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6、结合实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会写除法竖式,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实际问题。

7、认识钟表,能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8、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形,能完成相应的图形。

(二)数学思考领域

1、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能借助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能结合具体的估算情境,解释估算的过程。

2、在认识简单平面图形与拼组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概念。

3、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说出主要的思维过程。

4、能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比较。

(三)解决问题领域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3、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领域

1、在他人的帮助上,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拼组图形、探索规律、数据收集、测量、体验时、分、秒等有趣、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上,能克服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测量、统计、实践活动等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认识图形,时、分、秒,测量长度,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学习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主动构建知识。

5、开展课前3分钟口算,增强学生的可算能力,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6、加强估算与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9 数数、写数、读数 „„„„„„„„„„„„ 4 大小比较 „„„„„„„„„„„„„„„ 2 较大数的估计 „„„„„„„„„„„„„„„ 1 整理与复习„„„„„„„„„„„„„„„ 2

二、千米的认识 „„„„„„„„„„„„„„„ 3 计量的发展(数学文化)„„„„„„„„„„„ 2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18 加减法的估算 „„„„„„„„„„„„„„„ 2 三位数的加法 „„„„„„„„„„„„„„„ 3 三位数的减法 „„„„„„„„„„„„„„„ 3 探索规律 „„„„„„„„„„„„„„„ 5 聪明的高斯(数学文化)„„„„„„„„„„„„2 解决问题 „„„„„„„„„„„„„„„ 3 整理与复习„„„„„„„„„„„„„„„ 2

四、认识图形 „„„„„„„„„„„„„„„„„„„4 平行四边形 „„„„„„„„„„„„„„„ 2 拼组图形 „„„„„„„„„„„„„„„ 1 七巧板(数学文化)„„„„„„„„„„„„„„1

五、有余数的除法 „„„„„„„„„„„„„„„ 4

六、时 分 秒 „„„„„„„„„„„„„„„ 6 认识钟表 „„„„„„„„„„„„„„„ 3 解决问题 „„„„„„„„„„„„„„„ 3

七、收集与整理 „„„„„„„„„„„„„„„ 5

八、总 复习„„„„„„„„„„„„„„„ 5 复习训练 „„„„„„„„„„„„„„„ 6

以上安排,若与学校安排相冲突,以学校安排为准调整并计划。

2016

7.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那么,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激活低年级语文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融入课堂呢?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执教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荷叶圆圆》第二课时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对此颇有感触。

《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能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了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执教过程中,趣味情境始终贯穿于我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我的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教学情境,让课题揭示趣味盎然

课堂伊始,老师与同学们聊开了关于夏天的话题,老师随即创设了小伙伴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的情境。

师:夏天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多姿多彩的季节,在清清的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正要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呢!邀请咱们一起去参加。(揭示课题:荷叶圆圆)

【评析】俗话说“四两可拨千斤”,其含义是善用巧劲儿。我认为这巧妙的四两劲儿便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本文开场的导入紧扣文本内容,用小伙伴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情境犹如磁铁般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情境,让字词学习有声有色

师:(出示荷叶形生字卡)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呀?(荷叶)小荷叶想请大家帮忙,把它们送回池塘去,你们愿意吗?(指名读字卡,说说识记窍门,师贴荷叶卡于黑板上,清清的池塘映入我们的眼帘)

【评析】课文的生字、词,在教学中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教师创设“送荷叶回家”的情境,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巩固复习字词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当课文的生字词一一读完时,另一幅画面——清清的池塘、圆圆的荷叶已然映入我们的眼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呈现做好了铺垫,这一情境起到了承上启下、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让角色呈现有板有眼

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好看呀!小伙伴们都喜欢它。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小水珠……(逐一出示水珠、蜻蜓、青蛙、小鱼图片,学生分别与四个小伙伴热情地打招呼。)

【评析】“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打招呼”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角色变得可触可摸,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小伙伴们仿佛是学生早已相识相知的老朋友,这使我们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

四、教学情境,让板书设计有本有源

师:小伙伴们要到池塘去找荷叶朋友举行联欢会,它们会聚在一起做些什么呢?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小伙伴们与荷叶在一起的情景。

【评析】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聆听、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请你把小伙伴带进池塘吧!(请小朋友根据课文情境用贴画的方式设计板书: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游。)

【评析】在探究的情景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持续地激发,变学生被动的学为自我发展的需要。课堂上巧设“带小伙伴进池塘”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教师创设的富有生活色彩的情境。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了美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教学情境,让课文朗读声情并茂

师:小朋友们,“荷叶圆圆”联欢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伙伴们希望我们成为它们当中的一员一起表演节目,你愿意成为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呢?(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

师:你喜欢谁就找到课文中描写它的那个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最好能适当地加上一些动作演一演,这样会让我们的朗读更加生动、有趣。咱们得比一比,谁读得美、演得好,就评选他为“优秀小演员”。(学生个个积极地排练起来)

【评析】本环节寓朗读指导于趣味情境——与喜爱的小伙伴同台表演之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本角色进行串演。教师抓住契机,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串演文本中的角色,让所有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体会了文章内涵,与文本亲密对话,与文本角色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共鸣,一举多得。学生学着,读着,欣赏着,感悟着,仿佛自己就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了。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这有利于达成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阶段目标。

六、教学情境,让文本拓展有张有弛

师:多么热闹的池塘啊!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你知道还有哪些小伙伴喜欢荷叶吗?它们又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请小朋友插上想象翅膀,在课文插图中添画自己想到的小伙伴并与学习伙伴交流“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

【评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文学作品的讲解都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点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搜寻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见闻、经历,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中所讲的内容上去,以便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选择重点语句“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由引到放,指导学生细读仿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如:“荷叶是小蚂蚁的船。”“荷叶是七星瓢虫的停车场。”“荷叶是小雨点的滑滑梯。”“荷叶是小蝴蝶的舞台。”等等。凭借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说写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能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8.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八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过程:

1、让学生回忆本期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整理在练习本上,学生进行交流后板书。

2、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的意义,举例说说。然后回忆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 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数位顺序表 :

中间是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练习: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 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让学生说说小数性质。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 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 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

(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

(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说说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2)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

(2)由0.56到0.056是()。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3)完成134页第2题。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二)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 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书135页4题。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 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 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 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P134、1、3、4、及练习二十八的1、2、3题。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书134—135页和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期数的运算进行整理与复习。想想本期数的运算包含哪些内容?

指名说说。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 45 = 135

720÷36 = 20()÷()=()

()×()=()()÷()=()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指出:可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填空,还可以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回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2)、组织练习

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5×(12-12× 12+12)

=240×(100÷25)

=5×(0+12)

=240× 4

=5× 12

=960

=60

3)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4300-(224× 78)

(41-16)×(89-64)(375+31-16)×(89-64)

4)、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做书135页的6题。

3、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完成138页的5 题。

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三、综合练习:

书 P138的6、7、9题。

第四课时

总复习——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35—136页的相关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及四边形的特征。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 辨认和区别它们,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分类整理(三角形、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复习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在图中找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2、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三、复习四边形

1、各类四边形的意义、特点及内在联系。

说说你们对四边形的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出示四边形让生观察。(1)共同点。

①都是四边形。②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③都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角。④内角和 360°⑤容易变形。(2)区别

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四、综合练习:课本P135 第8 题

P136第9题

P139第10—12题。

第五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标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 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标高:

学生说一说标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

总复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书136页的内容和14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P136的 10 题。独立完成回答问题。

4、综合练习

第140页第13、14题。

第七课时

总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书141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

二、基础练习

1、两列火车同时从天津和济南出发相向而行,甲火车每时79千米,乙火车每时100千米的 速度行使,经过2小时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141页第15题

3、比较两题的异同。

解题思路同:速度和×时间=路程

只是行使方向不同,一个是相向,一个是相反。

三、指导练习

出示141页的17题的相遇问题。

1、题目中告诉我们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相遇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情况?理解、相距、交 叉而过的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讨论:在三种情况下,两位老师行的路程与出发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让两位学生演示体会)

3、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独立练习

第141页第16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拓展练习

第141页第18题及思考题。

第八课时

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练习题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5)(7)(8)注意用乘法分配律(6)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 1、2、3、4、题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

5、6题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1)3.05千克=()克

9千米56米=()千米

7千克60克=()千克 20平方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元7角5分=()元=()角=()分

2)八十亿七千五百万吨写作(),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3)7.094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4)把10.35扩大100倍得(), 再缩小1000倍是().)由3个十万, 4个百, 5个十组成的数是(), 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4、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 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5百位上的1是百分位上的1的10000倍.()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正确找出平移后的位置后用数对表示。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

6、解决问题

1.有两个粮食仓库,如果第一个仓库运走2.5吨,两个仓库存粮一样多,已知第二个仓库存 粮原有5.02吨,原来两个粮库共存粮多少吨?

2.师傅每小时生产机器零件64个,徒弟每小时生产48个零件,师傅3小时生产的零件,徒弟要几小时完成?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0米,宽60米,如果每12平方分米种一棵西红柿,这块菜地一 共可以种多少棵西红柿?如果每棵西红柿收3千克,一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4.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6、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合式解答)

7、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8、.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 的平均分是多少?

9、.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 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公园里有松树64棵,比柳树少16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柳树棵数和的3倍,公园里 有杨树多少棵?

11.儿童节时两组同学用3小时共做花240朵,第一组每小时做44朵花,第二组有6人,平均每人每小时做花多少朵?

12.民工队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84米,34天可以完成,结果每天修102米,可以提前 几天完成?

13.一块长方形菜地面积是1公顷,长125米.一块麦田长250米,这两块地的宽相等,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1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两小时行了90千米,第三小时行了48千米,正好到达 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果园收一批苹果.用小筐装每筐能装25千克,需要28个筐,如果改用10个大筐装,还要剩下50千克.平均每个大筐装多少千克?

1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 时行5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7.徒弟每天加工零件25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8个,师傅每天加工 零件多少个?

18.永福街小学一年级有男少先队员47人,女少先队员比男少先队员多15人,四年级少 先队员的人数正好是一年级的2倍。四年级有少先队员多少人?

19.红旗童装厂计划生产3500套童装投放市场,第一缝纫小组每天生产65套,第二缝 纫小组每天生产80套,两个小组共生产了20天,还剩下多少套没有生产?

20.振华养殖场有鹅53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鸡的只数比鹅和鸭的总数多80只,鸡有多少只?

21.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慢车先出发2小时,快车才从另一地方 相对而行,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2.食品盒厂原来每天生产食品盒600个,由于必进了生产设备,现在每天可以多生产食品 盒120个,照这样生产18000个食品盒,可以比原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3、一本故事书,丁丁前3天平均每天看23页,后6天平均每天看28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4、张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两人同时工作,6小时后完成,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上一篇:放烟花作文1000字下一篇:圣诞节活动策划方案案例